目前分類:原住民專區 (5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P1080032  P1080033  P1080034  P1080035  P1080036  P1080037  P1080038  P1080039  

 

分佈於高雄市那瑪夏區楠梓仙溪流域兩側,現大部分居住於達卡努瓦里及瑪雅里,人口數約有520人(103年05月數據)。相傳數百年前,一位名叫「那瑪夏」(Namasia)的年輕男子,發現巨大鱸鰻堵住溪水危及部落安全,趕緊回部落向族人通報,然也因驚嚇過度染病,幾天後去世,傳說當時族人與山豬聯手殺掉鱸鰻讓危機解除,族人為了紀念這名年輕男子,當時以「那瑪夏」命現今之楠仙溪。卡那卡那富族的社會組織以父系為主,祭儀活動則以「米貢祭」與「河祭」為主。

 

原口述傳說有東來說與西來說,前者認為舊居地在Nacunga附近的Patokoanu附近,即現今新武呂溪臺東利稻附近,而後者目前較多考據資料可參,於清朝時期即有記載,當時稱為簡仔霧於南化玉井一帶活動,後因墾殖勢力受他族群壓迫,陸續遷移至高雄市那瑪夏區南沙魯里部落上方(舊稱Naturuca),後又遭襲往楠梓仙溪流域兩側臺地避居,近因國民政府移住政策,形成現今分布於達卡努瓦里及瑪雅里一帶。

 

卡那卡那富族親族關係為父系氏族,目前計有六氏族,子女無論居處情形變化姓氏皆從父,財產權亦僅繼承其父,禁婚網絡從子女父母氏族向外衍生,社會組織上以氏族為組成單位為一社,數百年來因遷移而衝擊各社的組織強度,後期因為防禦而有數氏族共組社之情形,日據時代僅剩Nauvanag及Aguana兩社,其社組織由頭目、副頭目及各長老負責立法及政權等部落事務。

 

   部落事務以體力來分工,粗重危險由男性擔任、家務服飾則為女性工作,農事男女皆可來執行;年齡分級上為級名通制,各年齡以其生理與心理發展,據以調整其社會地位與責任,各年齡層有其分組別,男女年齡分組大體一致,未成年細分約有七級,成年後不為分級。財產制度上則有部落、聯族與氏族、家族及個人財產,財產使用取得原則又分為公享制度、標記先佔、轉讓、繼承、餽贈或交易等。法制上全為習慣法,大部屬於刑法範疇,習慣法的立訂則以前例部落長老協調後傳下照辦,如有較特殊則予研商協調處理。

 

   經濟生活以農耕燒墾為主,狩獵捕魚為輔,農業行為係男女族人共同工作,傳統主要作物有小米(Vina’u)、旱稻(Pusiamu)、糯稻(Parai)、地瓜(Tammi)、芋頭(Tanuku)、玉米(Viaru)等。狩獵上以男性擔任為主,狩獵期間約於九月至隔年四,約為農閒期間,可分個人與團體, 3人以下時略化為個人,目的則為一家庭食物覓尋;團體則大部為祭儀所需,全部落族人焚山趕獸集體圍獵,分享概念平均分肉,為首先擊中者獲得頭骨與皮,另捕魚則有刺、網、釣、毒、圍渠等方式。

 

相信超自然(Utus),分為神衹與靈

 

神衹

神衹之最上位有天神,是世界的主宰,常在天上調節自然運行,賞罰人類行為,然為分層下達,則交司理神權審人類,所以神衹概念含有天神、祖先神、自然神與司理神,因此卡那卡那富人統稱神衹與祖先為Tamo,認為祖先神會於司理神中,以司理神型態而存在。又自然神可分為山神與河神,主要為山川等自然萬物的管理;另外司理神則分為司命神與護食神,前者掌人類生孕育成,祖先神即會於此,後者再分獵神、農神、小米神,掌理狩獵、農成。

 

可分為生靈與死靈,生靈有善惡二分,分在人的右肩及頭部,控人類行為惡善;死靈也可分祖靈及泛靈崇拜,相信族人死後,死靈皆赴祖先神聚居地,對異族殲首之靈則以泛靈崇拜,對精靈較無明確觀念。

 

米貢祭(Kannaiara)

 

 

   傳說某一天卡那卡那富有一位男族人,肚子餓至野外尋挖似山藥的食物(Namnsi),越挖越深時現出一個大洞,這位族人在好奇心驅使下,整個軀幹順勢潛入大洞中,深入不久後迎面而來的是地神(Tamuunai),地神拿出餅予以款待,男子感覺美味極了,地神說明餅是小米(Vina’u)成分所製做的,男子祈求地神給予帶回小米種子,地神毫不猶豫答應,並也給了男子大豆(Nupunupu)、樹豆(Aricang)、Nomi(已絕跡所結米粒比小米還小)等種子,最後並囑咐男子,從今以後卡那卡那富族人如有舉行小米祭儀時,必須感謝呼喚地神之名,後來種子成為卡那卡那富族人的主要食物,每年在豐收後都會辦理米貢祭,以表達對天神(Tamo)與地神的感謝之意。

 

 

   儀式前頭目會召集各家族長老,了解各氏族收成狀況並研商辦理時間決定後,就開始各項準備工作,如環境整理、魚獵捕狩、收成新米、祭品準備、等工作,儀式當日未進行前先由部落婦女進行驅邪,開始時各氏族長老至男子集會所集合商議確認各工作事項或祭儀中的禁忌,後各氏族長老回去詢問有無做好夢的族人,確認後主祭者會請做好夢的族人上男子集會所點燃塘火,回到自己的家屋,圍著家中的主柱,每人撕捏小塊年糕,並用右手相互搭肩,在家族長老祈念祝福話語後將其黏上主柱,並開始食用新米。

 

 

   稍後主祭者即呼喚各家族男士前來男子集會所,各家族此時備妥各項祭品,如釀酒(Pa’icicau)、年糕(Pepe)、魚(Vutuuru)、山肉(Aram)、熟新米(Umuvo’orua)、蜂蜜(’Anu)前往集合獻祭,魚貫呼喚天神(Tamo)名後族人一一上男子集會所,主祭者先念祝福敬仰話語後,開始進行狩獵戰功(Posisin),有激勵族人士氣並表達對上天感謝之意,之後由長老進行祭拜儀式(Sikaisisi),主柱(’Ucu)前呈酒獻魚肉,主祭者口唸祈福語後,每人亦將小塊年糕黏於主柱(’Ucu)並敬喊天神(Tamo),晚輩此時則將祭品分給族人,每人拿到後右腳用力蹬,口中並念著祈求天神或祖先神以後日子能給予許多豐碩的收穫等語。

 

 

   男子集會所祭拜結束後,主祭者會呼喊各家族婦女、幼兒前來參加祭典,不可進入僅能圍著男子集會所,男子集會所上之族人則會將祭品予婦幼每人,同樣在主祭者念完祈福語後,口念天神名並將手中年糕黏於柱上,全體獻唱祭歌母親父親(Cina Cuma),之後全部男女族人在男子集會所前廣場圍成圓形,由主祭者手持揮動向天神或祖先神口說敬語,之後繞場將苧麻繩語每人握觸,口中同時發出窸窣聲,完後主祭者再拿藜實種子(Kuaru),同樣先天神或祖先神祈謝,在一一放於每人頭部祝福,當下主祭者會說Narangmusu,族人則要大喊Korusu,誠心接受這份祝福,最後則由族人以樂舞表達謝天喜悅之情。

 

 

河祭(Kaisisi Cakuran)

 

   台灣少數每年舉辦河祭的原住民族群,原住民族中少有的祭典形式,其特殊性可見一般。大約在二、三百年前,卡那卡那富的祖先來到幽靜美麗的那瑪夏(現今楠梓仙溪),於兩側台地安居繁衍,他們發現該河流清澈曲優,並有那都魯薩、那尼薩羅、那次蘭、達卡努瓦及貼布貼爾等支流匯集,潔淨豐沛的水蘊藏豐富的魚、蝦、蟹及綠藻(Kunam),成為卡那卡富族人食物的重要來源,讓卡那卡那富族人能夠安居無虞繁衍後代,於是為感念河神的恩典,發展出此敬天愛地並蘊涵生態保育觀念的獨特祭儀。

 

   河祭前一天祭師(’Uruvu會準備米粒、酒、地瓜年糕(飯)、苧麻草、芒草(無毛)、漁網、山棕葉雨具等祭祀用品,祭典當天女士在家事先把芒草葉打結,將其立在男人往溪流經過的路旁,祭師事先會把攪碎米粒放進特製小容器(Pupungatingei),男士們穿傳統服飾及佩刀,分提各項祭祀器具、食物,在祭師帶領下前往進行祭儀的河段,首先祭師會把攪碎的米粒灑於河旁的大石頭上,手中揮動苧麻草(Ngiri)順勢倒上一杯酒,並用族語向河神及上蒼表達感謝或諾約,離去前並將身上魚具放置溪邊石頭上並用石頭壓著,祭儀後參與的男士們並不會馬上回部落,而會在溪邊簡易獵寮吃喝帶來的酒、地瓜年糕及飯,並吟唱古調勉勵及酬神。

 

木工:傳統刀具稱為Numanu的小刀,技術上有刨刮及砍削,前者製成器物有木臼(Tarkura)、木桶(Ta’ato)、蒸桶(Tacunuka),後者則有木背架、木枕(Un)、凳子(Taau)、杵、杖等。

 

 

藤竹編工:藤竹製器物用於生活上更甚木製品,如置穀籮筐(Ring)、水竹筒(Sanang)、竹背簍(Sopu)、藤竹蓆(Sikamu)、竹弓箭(Rupacu)、竹杯(Tanuku)、竹勺(‘Akunvung)等。

 

揉皮與製革:大體以鹿皮、山羊皮、羌皮,程序大致為取料、張皮、刮皮、揉皮等張拉棒打揉搓方式,製成品做為背袋、煙袋、服裝配飾等用途。

 

家屋

   卡那卡那富族家屋主要形式以平台茅屋為主,屋門為主又分為橫長及縱長形式,以後者較為普及,且於房子周圍疊石,做為鄰戶間之界線,亦有防禦之功能,其建築工法順序大抵為整平基地後堆砌石垣,在其上立固木柱做為家屋的主結構,接續橫頂架上並開始築壁安門、蓋頂及建灶。室內的布置通常進門後右上角側門內,爐形式以石圍成四方形,圍部用三石塊置放鍋具火煮,並於上方吊架做為安置食具或保存乾肉等作用,屋內另外三處則為床間,以竹編床並於床沿用茅管編壁,屋內牆壁則有掛置槍、刀、漁具等生活用具,棉布衣服及飾物存置於木箱致床角,其中皮製衣履掛於屋架中橫樑上。

 

 

穀倉(Kuvau)

   大部於家屋附近田間設置小屋充替儲量之處所,形式一般為簡易架高小屋,可防止動物侵入。

 

 

男子集會所(Cakuru

   主要做為族內進行祭祀、政治、軍事、教育、社交等族群議題討論的場所,嚴禁女子進入,外觀上採高架近圓頂,地板以竹編或木排材質鋪架,於中設置升火,四周圍起欄杆搭以簡易長排竹材座位,圓頂處放置多層的茅草,會所正方向兩側架設梯子作為上下入口。

 

 

 

 

 

 

 

 

 

 

卡那卡那富族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阿魯哇族(Hla’alua)由排剪(paiciana)、美壠(vilanganu)、塔蠟(talicia)、雁爾(hlihlara)4個社組成,主要聚居在高雄市桃源區高中里、桃源里以及那瑪夏區瑪雅里,約計有400人。拉阿魯哇為自稱,其意不可考。

 

  相傳族人原居地在東方hlasunga,曾與矮人共同生活;矮人視「聖貝(takiaru)」為太祖(貝神)居住之所,每年舉行大祭以求境內平安、農獵豐收、族人興盛。族人離開原居地時,矮人贈以一甕聖貝,族人亦如矮人般舉行「聖貝祭(miatungusu)」。祭儀最重要的部分是「聖貝薦酒」儀式:將聖貝浸在酒裡,察其顏色變化,如果變成紅色則表示太祖酩酊之狀,意味祭典圓滿成功。

 

  

拉阿魯哇族據《台灣方誌》之記載,稱為內憂社或內悠社、美隴社等,在清末漢人合稱之為「頂四社」,日本人沿其名稱為「上四社」。乃又稱為四社群或上四社群,主要分布由以下四社所組成:

()排剪社(paiciana):位於荖濃溪和埔頭溪河流處北側山腳台地,現為學校所

地,社民分佈在第一部落、第二部落及草水檢查哨等三部落居住。

 

()美壠社(vilanganu):位於荖濃溪東岸,塔羅流溪河口對岸台地,社民散布

在荖濃和寶來溪間的廣大流域。近代,部分社民移居那瑪夏瑪雅里居住。

 

()塔蠟社(tararahluvutalicia):位於塔羅留溪北岸山頂,由於交通不便,社

民已悉數移到排剪社居住。

 

()爾社(hlihlala):位於荖濃溪西岸河階台地,kaluvunga為其部落名,稱為Hlihlala。日治時代,族人散居於荖濃溪西岸的耕地,後又回到原址及區公所所在地居住。

 ()政治活動

就政治單位而言,其執行單位即為部落,拉阿魯哇族稱之為miararuma,是舉行各種傳統祭典的單位。部落的政治權力運作就落在其部落首長,稱為Kapitanurahli。此職位為世襲制,由長子繼承,年幼的長子可由氏族長老代為管理,直到長子有能力繼承為止。Kapitanu主要的權力在管理聚落事務與裁決聚落民間之糾紛,並有著對部落人民發號命令或懲處之權力。但是首領的權力並非絕對的,部落的大事仍要通過長老會議makarikari商議。在戰爭方面,則是戰爭指揮者maliialualu的權責,必須經過聚落長老會議來挑選驍勇善戰之士來擔任。而宗教方面,則是聚落祭司uluvu的能力範圍,由氏族中的長老擇一擔任。

 

()經濟活動

拉阿魯哇族採取初級農業生產方式,山田燒墾為主,並以採集工作、捕魚、狩獵、養殖家畜等為輔的生計方式。特有kiakucua的共耕制度可分成兩種,其意涵不同。前者是兩家土地相互毗連,在土地交界處所採用的共耕方式,以避免爭議。後者是服役婚所發生的,有女方家指定一塊接近男方家的土地進行共耕。三種土地的使用模式,構成了拉阿魯哇族的傳統農耕方式。土地的繼承,是以家的男性為主,若家中無男子可繼承,則歸為世族所有,讓氏族內有餘力的人繼續耕作。

 

()傳統親屬組織

 

1.家的概念

家是組成社會的的基本單位,拉阿魯哇族稱之為ucani pihlingi。直到父母去世後,兄弟才能分家成立門戶。家屋稱為salia,傳統以茅管編織成壁、茅草蓋屋的茅屋。

婚姻實行嚴格的一夫一妻制,以從夫居的嫁娶為主,較無多偶婚或招贅婚。由於布農人與平地人的遷入影響,招贅婚與多偶婚已有採用情形(劉斌雄 196985)。Hla’alua人的婚姻除了需經過當事人同意外,還需經過雙方父母同意,並由父母舉行結婚儀式。而女性喪偶後可再嫁,此時必須由先夫的父母來主婚;有時可能會下嫁給先夫的弟弟。婚姻分為三個階段,議婚、訂婚、結婚。

 

2.氏族(家族)

拉阿魯哇族是一父系氏族社會,以相同的祖先為中心,由後裔組成父系氏族,族語稱之為lamaisahlipakuamia,非為外婚的單位。1950年的調查,拉阿魯哇族的家氏族共有24個。1963年的調查,卻僅剩下20個家氏族,所有的拉阿魯哇人都隸屬於其中。在日治時,這些家氏族名被當做姓,而普遍的被使用。現今僅剩18個家氏族salapuanahlauracanatavavulanasavanguanahlauvuhlanatavuiianatumamalikisasuhlaiputanahlapa’ahlica iianguanapianatumahlahlasungamu’uanahlalanguanahlatiuranahlakuluhlanakakuanana’ uvuana

 

拉阿魯哇族傳統的神靈信仰,包括有生靈、物靈和神祇等之超自然的觀念。依據過去學者們的研究,其最重要的儀式為:歲時祭儀(小米耕作祭儀、稻作祭儀)、聖貝祭和敵首祭。拉阿魯哇族有一項較不同於他族的祭儀,即為每隔兩、三年舉行一次的miatungusu(聖貝祭)。由於族人視聖貝為太祖之靈的居住所,因此舉行祭儀以祈求平安豐收,族人旺盛,以及宴饗太祖之靈。

 

有關拉阿魯哇族最重要的傳統祭儀活動,大致上有:農耕祭、稻作祭儀、聖貝祭以及敵首祭分別簡述如下:

 

1.農耕祭儀

農耕是拉阿魯哇人重要的生計方式,並以旱稻與小米為主要的作物。傳統上拉阿魯哇族已有以農作生長為依據的曆法,整年以小米種植為開始,旱稻的收成為結束。這套完整且嚴謹的儀式與農業活動緊密的結合運轉,因此,農耕祭儀包括小米耕作祭儀與稻作祭儀兩項。

小米耕作祭儀為了祈求小米豐收,分別會在播種之初舉行「lumalumuku(播種祭)」、收割之初舉行「maitatahlamu(收穫前祭)」、曬乾未收藏前舉行「maavavarua(嚐新祭)」、收倉前舉行「cumacukuru(收藏祭)」,收藏祭隔日舉行「apikaungu(祖靈嚐新祭)」。

稻作祭儀亦是祈求旱稻之豐收。旱稻的栽種,自平埔族引入,是文化採借的結果,也建構成拉阿魯哇人生活的一部份。其儀式大多仿效小米祭儀,只有收藏祭隔日舉行,與「apikaungu(祖靈嚐新祭)」有所不同。

 

2.聖貝祭(miatungusu

miatungusu是農作(小米、稻米)收穫過後之二年或三年間,所舉行的一次大祭。祭拜takiaru(貝殼、貝神),為內含於期間儀式舉行,古傳是屬於美壟社特有之祭儀。日治以來僅在民國40年間舉辦過一次,直到民國82年後才又恢復,但已有所改變。

本祭典固定由世襲、擁有主祭家世背景者來主持。家祭由該家的首長所主持,可由本人進行,也可由家人代行。拉阿魯哇的家祭日期都是由主祭者rahli(頭目)事先決定,再通知下屬,並告知全社於同天內舉行。

miatungusu的重頭戲在於「聖貝薦酒」,即將聖貝浸在酒裡,看顏色變化,如果變紅色就是太祖酩酊之狀。其由來乃依據口碑,說道拉阿魯哇人kavurua(小矮人)都同住在Hlasunga這個地方。而Takiaru貝殼是Kavurua的寶物。有一天,拉阿魯哇的祖先要離開Hlasunga這個地方,kavurua的人很難過,當拉阿魯哇人要離開時,就把他們最珍貴的寶物Takiaru贈送給他們,並交代拉阿魯哇人,要把貝殼奉為自己的神來祭拜,於是Takiaru從此就成為拉阿魯哇族的神,也是目前的圖騰表徵。

 依據《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所記載及耆老口述,主祭家中藏有自古傳下來的takiaru的寶物,直徑大約五公分的貝殼有白褐、黑、粉紅三種。各社所藏的數量不一,雁爾社(Hlihlala社有6個)、paiciana社有18個、vilanganu社有17-18個(有時會變成20個)。

 

流程

分段儀式名稱

內容

makuakuaihlicu

迎神

迎接祖靈參與祭典

miavavutau

開甕

頭目以刀割開蓋甕布

malalalangu

唱初祭歌

男子唱祭歌

pitatamu

灌祭

主祭把指頭浸酒,大喊tamu’u

mailiili

主祭嚐肉

主祭嚐肉,反覆四次

paruacuru

男眾嚐肉

分肉片給男性吃

pialangahlu

分喝禮酒

分禮酒給男性喝

musuarauvu

唱歌跳舞

男性唱數人數歌(Palitavatavali)跳藤圈輪舞,a-a-a-i-a做跳躍動作

miatungusu

唱祭歌

酒後,主祭帶領吟唱祭歌(miatungusu

puasipi apuhlu

生起火堆

鑽木起火,生生不息

paria’i’ihlicu

驅趕惡靈

向東方射箭驅鬼靈

puataliri

刺豬

獻豬給ihlicu

maasuhlin takiaru

聖貝薦酒

以酒向聖貝灌祭(聖貝消失,只由主祭口頭表述)

sahli umaiapu cucu’u

唱數人數歌

男性與女性牽手輪舞唱數人數歌(palitavatavali),女性進入與男性吟唱對歌(tahlukumai),將古老儀式的每段歌曲分段重新組合來演唱(歡樂歌)

muakamuhlu

最後團獵

唱歌(varatuu vatuu)完即表演結束。會後將表演性質的豬宰殺,族人共享之。

 

Miatungusu(聖貝祭)祭典儀式活動之流程

3.敵首祭

從文獻來看,敵首祭只有出在現衛惠林(1965)的資料上,但無人能清楚的描述獵首過程與儀式程序,其他的史料也無法找到相關記載;一般在地人也只耳聞過這項儀式。

 miatungusu是拉阿魯哇族每隔兩、三年舉行一次的大祭,祭期為六天,以社為一單位,是場面最大的祭儀。在古時候是每年舉行一次的,族人有鑑於該祭儀消耗過大,才改成兩年或三年一祭。原為美壠社特有的祭儀,但現在雁爾社、排剪社和美壠社三社同時舉行此大祭。

 

根據拉阿魯哇族的傳說,很久以前拉阿魯哇人kavurua(小矮人)曾經同住在hlasunga 這個地方,而takiaru(貝神)是kavurua人的法寶物。小矮人與沙阿魯哇相處非常的融合。有一天,拉阿魯哇族的祖先要離開hlasunga這個地方,kavurua小矮人很難過,於是當族人要離開時,就把他們最珍惜的寶物takiaru贈送給祖先,並且交代族人,要把貝神奉為自己的神來祭拜,於是takiaru從此就成為拉阿魯哇族的神了。

 

目前貝神共有12個,各有牠們的名稱,為1.勇猛神:能保護族人成為擁勇士2.狩獵神:能保佑族人狩獵時都能獵到獵物3.健康神:能保佑族人身體健康強壯4.食物神:能保佑族人每年都有豐富的食物可用5.驅魔神:能驅逐妖魔永不附身6.勤勞神:能保佑族人勤勞工作7.平安神:能寶保佑族人做任何事均能相安無事8.驅懶神:能使族人驅離懶惰9.狀元神:能保佑族人出人頭地、成大業、立大業10.守護神:能守護部落的族人化險為夷11.聰明神:能保佑族人個個都聰明12.風雨神:能保佑年年風條雨順、遠離天災。

takiaru祭是拉阿魯哇族所有祭祀中最重要的祭典,每兩年舉行一次,時間都在國曆的元月1日至15日之間舉行。平常貝神是由rahli(頭目)保管,頭目會把貝神放在甕中封起來,再把甕埋在首長家後面,但很神奇的是,不到祭典時,既使貝神被封在甕裡,埋在土裡,卻仍然不見其在存。據說祂們都已經回到hlasunga這個地方了,但是當族人要舉行takiaru祭的前十天,首長會去看甕裡的貝神是否已回來,果然發現貝神都已經回到甕中,這是不可思議的神奇之事。

 當祭典開始的前一個晚上,首長就會將貝神帶到祭場的聖火中間,放在固定好的洞裡,然後用石板塊蓋起來,首長派男士守住,不讓女性及其牠動物靠近或跨越,當第二天零晨第一個雞啼聲時,首長就會命令男士帶到集會所,開始第一個祭儀:迎神(makuakuaihlicu)。第二個儀式:初祭(malalalangu)。此時有一位半祭者先打開酒甕,主祭者(首長)會把獸肉切成一塊塊,然後半祭者會將酒輪給每位在場的男士喝,當男士接到杯子時都會用手沾酒向左右個甩一下,並喊出tamu’u(先敬神之意)在把酒喝下去,首長接著就會送每人一塊肉吃,出祭就算完成。此時首長就會叫每位男士到祭場去用酒迎神,半祭者則去邀請頭目來主持祭典。

拉阿魯哇族擅長狩獵,精於揉皮技術,因此皮衣、皮帽是男性的主要裝扮。男子盛裝的打扮為紅色的長袖上衣、胸兜、與黑色短裙加上山羊皮帽。女性以頭巾纏髮、插上公雞毛頭飾,黑裙、藍色或白色長袖上衣、以十字繡勾勒精美圖案的胸衣為主。其他工藝品則實用為主,如日常生活、狩獵、儀式用等工具以及童玩等。

 

1、服飾:

男性傳統服飾以山羊皮或山羌皮揉製皮衣、皮帽、及皮褲,皮帽前鑲有貝殼、帽頂則以縫有五根羽毛,其排列為左右各兩根老鷹羽毛,中間插有一根白色的帝雉尾巴羽毛。現代則以紅色布料上衣,衣背有五條三色線條,由左至右分別是黃、綠、白、綠、黃,象徵家族及族群向心力。

 

女性以傳統以頭巾纏髮,插上公雞羽毛髮髻,黑裙、藍色或白色長袖上衣,藍色上衣以桃源里雁爾社為主,白色則以高中里排剪社、塔鑞社、美瓏社為主。相傳製作公雞羽毛髮髻且配帶,其典故是為了紀念神話中幫助與太陽談判成功的公雞而來。

 

  

2、日常生活

        藤、竹、月桃葉、網、刳木等手工藝品,以應付生活實際使用。乃以這些物質材料製作,如藤類用來製作背籃、背架竹子用來製作篩子等月桃葉編蓆、竹或藤製籠、麻線編網袋、魚網;刳木製水槽、臼、蒸桶、裝小米之容器、飼料桶、刀鞘、湯匙等或農具。竹、剡木族為狩獵及警訊通知用品,如弓、箭、陷阱及訊號器等。

 

3、童玩

拉阿魯哇族孩童遊戲工藝品則有陀螺、鞦韆、竹槍、小弓、竹砲等。

 

4、樂器

拉阿魯哇族樂器則有口簧琴、弓琴等工藝品。

 

拉阿魯哇族原本是聚落型部落,因為傳染病之流行,死了非常多的族人,為了避免再次發生同樣的情形,遂改為每一、兩戶散居各處,造就今日散居的部落型態,稱為pararana。建築形態主要有家屋及會所:

 

()會所:

建築樣式屋頂是曲線的半橢圓球形,建造材料大部分都是木頭。其大小約六公尺見方,杆欄式房屋,床面距地約1.3公尺,床則用直徑約六公分的麻竹編成。升降處樓梯,只有一架。中央有爐火,底用木板,置灰燃之。屋頂以茅草覆蓋,屋頂兩角插有vahlituru,屋內四柱橫掛竹竿,懸掛人頭骨或頭髮。

 

()家屋:

傳統家屋形體多為長方形,單室不隔間,屋頂前後(棟的方向)兩端屋頂低,約二、三尺高,以茅草覆頂,其稜角頓而帶圓,立面看時,恰呈橢圓錐體狀。梁柱以黃櫨、櫸樹、樟樹、茄苳、楠木、烏心樟等堅硬木材構成。牆壁則以茅草的莖直立排列,再以細藤編制為兩層。入口部分,左為男性入口、右為女性入口,另設有通往穀倉之門。屋內設有爐火、床臺、墓穴等。

 

 祭典開始,首先是舉行酒祭:頭目首長用酒祭神以祈求在新的一年能賜給族人做物大豐收,狩獵的獵物也多。接著就舉行鑽木取火祭:以表答對祖先能將取火方法傳承下來之意。這倆項儀式完成後,頭目則開始引導所有男女族人在祭場中載歌歡樂到筋疲力盡為止。從前我們沙阿魯阿人在這個祭儀之後,會有一星期的時間,族人都會在祭儀場中盡興的歡唱或舞蹈,把部落裡的酒、獸肉分享完了之後,才悄悄結束 

 

祭儀的禁忌:

()祭典當天,部落所有飼養的動物須關好、綁好,不可讓動物闖入祭儀場。

()小孩不可闖入祭儀場,違犯者,家長將接受嚴懲。

()參加祭典的所有男女,穿著的服飾要整齊,並且要綁緊,不可鬆懈,否則若

服飾掉落地上,會有生命的危險。

()所有的族人都必須參加祭儀,不可缺席。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藝鄉原夢


20號倉庫主展場展覽:藝鄉原夢--原住民工藝創作展


展覽名稱:藝鄉原夢-原住民工藝創作展
展覽時間:2013年6月15日(星期六)~7月28日(星期日)
開幕茶會:2013年6月22(星期六) 14:00
展覽地點:台中市復興路四段37巷6-1號 20號倉庫 主展場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東海大學
承辦單位:財團法人台灣文創平台發展基金會
                 東海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辦公室
協辦單位:千高台視覺設計
計畫執行: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藝術策劃與評論組」策展團隊
贊助單位:奇亨科技有限公司
策劃總監:林平
參展者:全得富、米萬吉、何美蘭、林寶貴、陳莉華、陳瓊華、麥秀貴、張聰明、程建喬、劉玉妹


【藝鄉原夢】
 關於策畫這個展覽的一些想法 / 林平
       在台灣原住民的概念中,並沒有區分「藝術」與「工藝」的差異性;他們的文化生產是一種兼顧文化儀式與實用生活的創造性融合;創造是同時為了滿足民俗、宗教、美感、實用的多重價值,同時也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不像現代漢文化受到西方美學的影響,將「藝術」與「工藝」兩者壁壘分明地區隔為純粹為創作而致力的「高藝術」,與解決生活實用的「低藝術」。這高低價值位階的模糊,反而凸顯了來自於部落文化的原住民創作的獨特性,也是他們將之蘊含在創意生產的最大資本。

       參與本展覽的原住民創作者只有年輕世代的全得富和陳莉華,具有學院創作背景,並幾乎是在脫離部落文化的都會區長大。而中壯年世代的工藝師,則都經歷部落成長的生命歷程,仍能保有原鄉的文化傳承和洗禮。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他們的居住、遷徙和生命經驗,正是陳莉華動畫作品「馬拉自在」中所描述原住民面對「不要忘本」與生活經濟的兩難處境的真實寫照。為了取得更多的工作機會,他們遠離原鄉、在都會區落戶生子,尤其是第二代,成為與傳統文化下不易聯繫和具有認同困境的「都會原住民」。許多時候他們得要面對漢人和西方文化與他們自身價值的衝突和矛盾。然而,他們順自然、樂天命和適應環境的隨和性格,使有能力從事傳統技藝傳承的原住民,不論居住何地,均能在兼顧文化規範和慣例的條件下,將原鄉文化、透過美感創造的手段,傳播和應用在經濟生產和生活實踐中。事實上,這是一個充滿限制、甚至與現實生活需求相矛盾的生產過程;而多半以部落消費為對象的個體生產模式,並不易滿足於生活所需的經濟規模。但是,這個創意生產卻始終擔任著與原鄉的認同聯繫,也是療癒思鄉情愁,傳衍信念和生活價值的關鍵取徑。

      不論是年輕和中壯年世代的原住民工藝師,在他們與漢人文化進行市場和接受國家政策的輔導過程中,都得要面對如何將原住民的傳統文化元素與異質文化的接合、更新與再創造的挑戰。或許他們將更積極地走入精品市場、結合現代設計與時尚;或者接軌西方創作觀,步入藝術創作和文化實踐之路;但是也有人決定返回原鄉,建立部落經濟和完成他們傳承文化的使命。無論如何,在這個以「工藝」創作為主、和企圖為之「價值再造」的成果展現中,我們以帶有動感、狀似漂流葉片的梭形展示系統,象徵歸鄉情愁,創造作品聚落。不管是以應用為目的之設計產品,或者是帶有美感純粹性的作品,皆彷彿從中見證他們在創意生產的路途上,渴望曾經的部落「原夢」,和追逐未來「藝鄉」的痕跡。它值得我們在欣賞或擁有之餘,細細玩味與省思。

**********************************************************************











**********************************************************************







**********************************************************************

**********************************************************************

**********************************************************************

**********************************************************************

**********************************************************************

**********************************************************************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霧社事件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霧社事件,是發生於1930年日治臺灣的原住民抗暴事件,地點位於今南投縣仁愛鄉霧社。事件起因是由賽德克族馬赫坡頭目莫那·魯道率領德克達亞群各部落(賽德克族因語系差異後從泰雅族獨立正名為賽德克族,而現太魯閣族於日治時期歸依為賽德克亞族之一群,兩族有共同的起源與文化,但後卻因地域問題分道揚鑣)[1]因不滿日本當局長期以來苛虐暴政而聯合起事,於霧社公學校運動會上襲殺日本人,事發後立即遭總督府調集軍警,以飛機、山炮、毒氣等武器強力鎮壓,而在1896年至1920年間,台灣原住民先後發動150餘次武裝抗日行動,尤以1930年爆發的霧社事件最為慘烈。[2]事件重要人物莫那·魯道自殺,參與行動各部族幾遭滅族,數百原住民於高壓情勢下集體自縊,餘生者被強制遷至川中島(今清流部落)。


霧社事件震驚日本當局,是臺灣人日治期間最後一次激烈武裝抗日行動。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遭到挑戰,造成臺灣總督石塚英藏總務長官人見次郎等重大官員因咎去職。


後世尊稱「臺灣文學之父」的民族詩人賴和事發後撰《南國悲歌》,悼念犧牲於戰役中抗日原住民的壯烈靈魂。







斬殺賽德克


 



傷亡人數 [編輯]


發動事件之初,抗日六部落的族人共計1,236名,至事件結束後的統計:死於刀槍者85名、被飛機轟炸死者137名、砲彈炸死34名、被「味方蕃」襲擊隊獵首級者87名、自縊身亡者296名、俘虜者265名,另外有約500名原住民投降


總督府出動包含臺灣軍司令部、守備隊司令部、臺北步兵第一聯隊等等軍隊,約軍人1194員,另外還有警察部隊1,306員。根據事後日方戰報宣稱,日本平民遭屠殺134人、受傷215人。陸軍陣亡22員、負傷25員。警察陣亡6員,負傷4員。協助日軍的原住民丁勇陣亡22員、負傷19員。隨軍漢人軍夫陣亡1員、負傷7員。另外在深秋的山區作戰也令日軍飽受凍傷恙蟲病痢疾之苦,霧社野戰醫院就留有一日之內治療各類傷病患者超過200名之記錄,另外也有傳出漢人軍夫被凍死的狀況。


另一方面,塞德克族人的口述歷史多主張在抵抗過程中曾造成進攻日軍頗大之傷亡,但難於提出具說服力的證據。


*****************************************************************************


 



                                                            前言


鄧相揚


 背景介紹
    霧社位在本島中央,濁水溪與大肚溪上游的脊稜台地上,海拔1,148公尺,清朝稱其為「致霧社」,山巒疊起,時有山嵐霧氣,故得名。自埔里前往霧社途中的「人止關」,為其咽喉要地,自古以來,係有名的難關要塞。霧社地區的原住民族群,有泰雅族與布農族。泰雅族屬於賽德克亞族的有霧社群、道澤群、土魯油族;屬於賽考列克亞族的有白狗群、馬力巴群、眉原群;屬於澤敖利亞族的有萬大群。清朝以前,霧社為漢人不及之地。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割讓台灣給日本,日人據台後大肆開發山地,掠奪資源,尤其日據初期,樟腦是台灣總督府的重要財源,故在理蕃初期,便以高壓討伐山胞歸順,再以武力徹底征服山地族人,奴役山胞勞力,以掠奪山地資源,逐步發展日本帝國在台灣殖民地的資本主義化。


 


    日本理蕃政策


     日本政府為鞏固政治權力,亦不惜任何犧牲與代價,推展構築隘勇線和理蕃機構;以武力討伐解體山地原有權力架構與平衡,並使用「以夷制夷」,或稱「以蕃制蕃」的狠毒伎倆,挑起山地各部落問的仇隙,藉相互殘殺之滅族理蕃手段,達到政治統治之目的。


 


     1897年日本派遣深掘大尉一行14名,進入霧社地區勘查台灣橫貫鐵路路線,沿途蹂躪山胞,遭到霧社群的砍殺。日本政府遂對霧社地區實施五年經濟大封鎖,禁止食鹽及生產鐵具的鐵器、槍彈等生活必需品交易,並限制其行動自由。1903年,日本理蕃機構脅迫布農族干卓萬社人,誘以供給槍械之機會,砍殺霧社群族人,以致努力大衰,遂於1906年向日本政府繳械歸順,自此霧社成為日人的理蕃中樞。


 


    日本理蕃政策,對所謂「蕃地」的山地族人視為野蠻民族,在大日本帝國民族主義的強勢主導下,不尊重山地族人的人性尊嚴,為達到其政治撫育政策,隨時強行徵召勞役,稍一不從,便拳腳交加、鞭笞齊下,更以嚴苛懲罰拘留致死。理蕃警察濫用職權,姦淫擄掠和始亂終棄,處處對山地族人民族歧視、欺凌壓迫與肆虐蹂鋼,山地族人的抗暴怒潮日益高漲,無時不以密謀抗日為志讎。


 


  武力對抗初期


 


日人治台之後,以大量武力,配置精良武器,延長隘勇線,和霧社群展開武力對抗,此役稱為「人止關之役」。脅迫原住民諸族群「繳械歸順」

深掘事件
明治30年(1897) 日本派遣深掘大尉一行14名,進入霧社地區勘查台灣橫貫鐵路路線,深掘大尉一行14名闖入土魯閣境域,沿途蹂躪山胞,被土魯閣族人所殺,此一「深掘事件」導致日人對霧社地區,實施五年「生計大封鎖」,禁止食鹽及生產鐵具的鐵器、槍彈等生活必需品交易,並限制其行動自由。

霧社蕃膺懲事件
明治36年(1903),日本理蕃機構脅迫布農族干卓萬社壯丁以提供食鹽和鐵器、槍械為由,設下埋伏,誘殺霧社群之壯丁,造成勢力衰退,遂於1906年向日本政府繳械歸順,自此霧社成為日人的理蕃中樞,此即「霧社蕃膺懲事件」

其後日人藉隘勇線之前進,兩次脅迫霧社地區各社,以「恢復生計物資交易」舉行「和解式」。表面上霧社群被日人的武力和「生計大封鎖」所屈服,但抗日的怒吼,正逐漸在霧社山區燎原。 

五年理蕃計劃
明治43年(1910),佐久間左馬大就任第五任臺灣總督後,積極推動「五年理蕃計劃」,逐步將隘勇線延長;翌年四月,日人於霧社設立警察官吏駐在所,其後也陸續在主要聚落設立警備措施,用以制控與駕馭。12月間,日人積極的將霧社西方的隘勇線加以延長,即自萬大社前濁水溪畔,抵波亞倫分遣所後,由關頭分遣所下至眉溪與東眼溪匯合處,再溯溪越東眼山,並自哈奔(Havun)溪分兩線,一線至立鷹,一線至北港溪畔接舊有之隘勇線,並在適當地點設立砲臺。

道澤群族人的反抗--奇襲腦寮事件
在構築這一隘勇線的期間,道澤群族人對前進隊加以反擊,日人則發動砲擊,致使道澤群損失慘重。 明治42年(1909)3月,日人延長北港溪隘勇線,並在制高點設置砲臺,藉以制箝原住民族人,明治43年(1910)5月間,當合歡群方面隘勇線前進時,遭到泰雅族人的激戰,日人從霧社地區派遣警備員前往宜蘭應援時,霧社地區的泰雅族人乘日人警備退去,趁機發動了奇襲腦寮事件。

是時南投廳長久保通猷組成討伐隊,率領警察部隊一千餘人編成六部隊,並附有砲隊及輸送隊,於12月15日開始進剿行動。當日方攻抵三角峰,派遣道澤群頭目抵土魯閣社,擬召集各社頭目勸降,然各社不肯屈服,日方乃由立鷹兩砲臺轟擊土魯閣群諸社,土魯閣群族人數度反攻櫻峰、三角峰、立鷹等地皆未能成功,最後被迫繳出槍枝。

此一討代行動延至翌年(1911),1月9日馬赫坡、斯克諸社在日人出動砲臺的威脅下,也被迫繳交槍枝;23日,日方砲轟了波亞倫、西袍、土岡三社,威嚇令其繳出槍枝,萬大群也於30日被迫繳出了槍械。2月初,日方調回前往宜蘭應援的警備員,遂於2月9日沒收了內、外阿冷社、白毛社、稍來社的槍械。此役日人計沒收槍枝1210挺,並趁機命令霧社、萬大兩群交出所保存之1015個頭骨,將其掩埋。


明治44年(1911)至大正元年(1912)間,日人延長了眉原方面的隘勇線,並由南投廳長編成挺進隊,對眉原群展開出擊,乘勝推進白狗、馬力巴方面的隘勇線,脅迫眉原群、白狗群及馬力巴群就撫。


自明治35年(19O2)以迄大正2年(1913)間,從「人止關之役」到被迫繳械「和解」,霧社地區原住民族人遭到空前的浩劫,在對抗強權侵入的戰役中,原住民族人氣壯山河,拋頭顱灑熱血,為保民族尊嚴,奮不顧身的為族群而戰,族人的犧牲可謂血染山河,其戰役實為可歌可泣的抗日史實。


 


******************************************************************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牡丹社事件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牡丹社事件1874年中國清朝同治十三年,日本明治七年)琉球王國船難者遭台灣原住民出草殺害,日本因而出兵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部落的軍事行動,以及隨後清日兩國的外交折衝。


這是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來首次向對外用兵,也是清國與日本在近代史上第一次的重要外交事件。中國方面稱之為牡丹社事件,而日本方面則稱為台湾出兵或是征台之役





 



                                                                    牡丹社事件







 






西元1871年10月,一艘琉球宮古島船隻,因遭遇颱風遇難,漂流至台灣八瑤灣(現在的九棚灣)登陸,船上69名乘客溺死3人,有66人登陸,無意間闖入高士佛社原住民住地,並因文化與語言溝通不良,遭到原住民殺害了54人,其餘12人逃離後在漢人的保護下歸國。
日軍以此為藉口,1874年,日本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軍攻台,於社寮(現在的車城鄉射寮村)登陸,轉進石門時,於石門天險遭遇抗日原住民強烈抵抗 (就是現在的石門古戰場) ,最後日軍陸戰隊攀上峭壁居高臨下,情勢逆轉,原住民敗逃,抵抗軍原住民酋長阿祿古父子雙亡。之後日軍勢如破竹,掃蕩牡丹社、高士佛社以及女仍社,後移營龜山長期駐紮。
此役日軍戰死12人,病歿561人,史稱「牡丹社事件」。
此役過後,中國體認到台灣的重要性,轉為積極治理台灣,派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來台籌建海防,並在琅嶠設縣築城,即為現在的恆春古城

 


*********************************************************************************


石門古戰場山勢巍峨


                                                            石門古戰場--位於牡丹鄉與車城鄉交界處。


在這裏,你可以沿著石門山與牡丹社事件紀念公園的步道拾級而上,領略百餘年前原住民先人據天險奮勇抗敵的故事,回想這改變台灣命運關鍵的歷史-「牡丹社事件」。


***********************************************************************************


 


18745月,大批日軍在恆春登陸,8月間向排灣族牡丹社發動攻擊,10月底中、日簽訂「北京專約」,牡丹社事件和平落幕。這一事件牽動日本、琉球、美國、英國、中國、臺灣等多邊國際角力,攸關主權歸屬與族群地位,是臺灣史上最錯綜複雜、張力十足的國際風雲事件。




















 


地圖版牡丹社事件


 


事件的經過


「牡丹社事件」這個名稱是中文後來約定俗成的說法(事件當時的中國文書沒有特定用詞,日本文書則稱「臺灣征蕃【1】事件」、「蕃地事件」、明治七年臺灣出兵或征臺之役等)。實際上,事件發生的地點涵蓋整個恆春半島,「牡丹社」只佔事件的一個部分。牡丹社事件的經過,可以分為以下5個階段,以「牡丹社事件經過圖」(圖1)來說明:


1:牡丹社事件經過圖(1871-74),黃清琦繪製。本圖與作者於本文繪製有關琅嶠下十八社的範圍,西部界線根據1870年李仙得“Formosa Island and The Pescadores”地圖,北部界線參考1880年夏獻綸《臺灣輿圖》恆春縣說略的番社記錄概繪。日軍進攻路線根據《風港營所雜記》書末〈石門竹社楓港ノ三道攻擊要圖〉。




牡1



         1.琉球人遇難


1871年11月,琉球宮古島的船隻途遇暴風,漂流到臺灣恆春半島東海岸的八瑤灣(日本記此地有高士佛港,今滿州鄉港子、九棚一帶),54名船員被當地排灣族高士佛社原住民殺害。由於琉球也向薩摩進貢,為中、日雙屬的藩屬國,後來日本入侵臺灣,就以此事為由。【2】


2.日本遠征軍登陸


琉球民遇害後,日軍在兩年半之後才出兵「討伐」,這是因為日本政府內部遇到「征韓論」與「內治論」的爭議【3】和佐賀之亂(1874年2月),為了尋找發洩口抒發國內壓力,本已塵封一陣子的「征臺論」再度復活。1874年4月,日本任命大隈重信為臺灣蕃地事務局長官,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為都督,準備遠征工作。5月2日,西鄉從道率遠征軍3,600人從長崎出發,8日(一說10日)在恆春半島西海岸的射藔庄(日本記為社藔,漢人聚落)登陸。


3.石門戰役


日軍在射藔集結後,並未受到清軍或當地漢人的反抗,待上溯四重溪至石門,始與原住民發生激烈衝突。5月22日,日本陸軍中校佐久間左馬太率領日軍150人,在石門戰場與原住民激戰後,牡丹社頭目阿祿古父子身亡。


4.三路圍攻牡丹社


日軍以牡丹社為戰略目標,6月1日起,兵分三路發動總攻擊,中路由西鄉都督指揮(佐久間中佐為參謀),循四重溪路線,正面攻打牡丹社。右路由赤松則長少將指揮,經由竹社攻打高士佛社。左路由谷干城少將指揮(樺山資紀少佐為參謀),先由車城沿海岸北上楓港,沿楓港溪路線掃蕩射不力諸社後,攻打牡丹社背部,附屬牡丹社的牡丹中社、女仍社(爾乃社)。7月1日,牡丹社、高士佛社投降。此後戰事停歇,日軍主力駐守龜山本營,分兵駐守楓港(日本稱風港營所)等地。


5.日軍撤退


牡丹社戰役後,中國軍隊也渡海集結在枋藔(今枋寮)一帶。中日兩軍對峙但未交戰,直至10月31日中日兩國在北京交涉完畢簽署專約,以中國提出50萬兩補償金交換日本的撤兵,日軍直至12月下旬撤完為止。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優遊吧斯取自鄒語YUYUPAS,是非常富足、安康的意思 !


 












嘉義縣阿里山鄉樂野村4鄰127-2號




阿里山鄒族文化部落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鄒族人文介紹







 


 

 




 


鄒族(Tsou;Cou)也稱為曹族,傳統語言為鄒語,為台灣原住民族的一支,分布於南投縣嘉義縣高雄縣境內,人口約7,116人(內政部1998年統計)。


分布


鄒族又可分為南鄒與北鄒,南鄒指的是高雄縣那瑪夏鄉及桃源鄉的「卡那卡那富」與「沙阿魯阿」族,北鄒又稱「阿里山鄒」,有「特富野」、「達邦」、「伊姆諸」與「魯富都」社,而四社中的伊姆諸社與魯富都社都於廿世紀初因惡疾、部落首長絕嗣而廢社。阿里山鄒族目前有八個村落,來吉、樂野附屬於特富野社新美茶山山美里佳附屬於達邦社。南北鄒三個族群的語言互不相通。


社會組織


鄒族人的觀念裡擁有會所、能夠舉行全部落性祭儀的社群才有資格稱為大社,也才是一個完整的政治實體。其社會組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份:



  1. 大社(hosa):由幾個氏族聯合組成。
  2. 氏族(aemana):由幾個聯合家族組成。可能有血緣關係,也可能沒有血緣關係,同一氏族之間禁止通婚。
  3. 聯合家族(ongo-no-emo):由幾個單一姓氏的家族組成,共有耕地、共有河流漁區、共有小米祭祀小屋(又稱粟祭屋)。 

鄒族並沒有階級制度,卻有幾個特殊地位的人物:



  • 頭目:由其一家族固定承襲。
  • 征帥:爭戰、獵首的指揮官,有時可能是頭目。如果戰事頻繁,會有好幾個征帥。
  • 勇士:在戰場上有特殊功勳的族人。

鄒族的集會場所稱為「Kuba(庫巴)」,但僅該部落之男性可以進入,非該部落者及女性皆不得進入。沙阿魯阿族的男子聚會所稱為「Tapulailia」。


 


祭儀


鄒族部落中最重要的祭儀為「播種祭」、「homeyaya (小米收穫祭)」與「mayasvi (瑪雅士比)」三大祭儀。 鄒族一年一度的mayasvi (瑪雅士比),目前分由達邦及特富野分別舉行祭典儀式,mayasvi又譯為戰祭。 沙阿魯阿族最重要的祭儀是「miatungusu(貝神祭)」,沒有鄒族的「mayasvi(戰祭)」。









 


 

 




 



鄒族社會是一個井然有序、階序清楚的社會。鄒族是以大社(hosa)為部落的單位,日據時期還存在的為達邦 (Tapang)、特富野(Tufuya)、魯富都(Lufutu)三大社。


在鄒人的觀念中,一個「大社」包含許多由大社分支出去的小社 (lenohi’u),結合成一個完整的部落。觀念上,hosa包含許多內在的分支。 「中心-旁支」這種結構原則呈現在鄒族社會的許多面向。


例如,一個大社(hosa)包含數個小社(lenohi’u),一個主 要家屋(emoo)包含許多分散各地的耕作小屋(hnou),部落內的各位頭目(peongsi)與眾位長老(mameyoi),族長與其族人們,最高的 天神(hamo)與其他各類管戰爭、狩獵、獵場、土地、河流、稻、小米等的神靈(hicu),部落內的男子會所(kuba)與其他家屋(emoo)等等。


而這種結構原則,不但在傳統的山田燒墾與漁獵的經濟過程中得到支持,同 時更透過父系氏族的親屬組織,男子會所的運作,以及對部落首長所代表的整體部落價值的效忠互動模式,而得到其整合和延續。










 


 

 




 



一般認為鄒族是一個較成熟的父系社會,氏族(aulu macocono aemana)系統與繼嗣制度都是父系的,婚後的居處法則亦為從父居。


最主要的婚姻形式是嫁娶制,盛行男到女家的服役(fifiho)與兩個氏族間的交換婚。 鄒族的親屬組織層次清楚,大至可分為三個層次:家族、世系群族與氏族。


ongko no emoo (世系群)為理解鄒族社會最基本的單位。同一個ongko no emoo的人群的兩個特徵是,共有「禁忌之屋」(emoo no peisia),以及獸骨架(tvofsuya 或hufu)為象徵。其特徵是共同耕作、共有河流魚區、共行有關小米之祭儀。


組成世系群的單位稱為家族(cono suizopu),是由一個家屋(emoo),以及由此家屋所分出的成員所組成, 由ongko no emo所組成更大的親屬團體,稱之為氏族(aulu macocono aemana)。其內的親屬關係很明確,是一個外婚單位,並共有獵場與耕地。


阿里山鄒族共有世系群(ongko no emoo)四十三個,分屬於八個氏族(aulu macocono aemana)。氏族之人口由於集體遷徙分佈於各社,各世系群之人口分佈狀態與榮枯不一。


氏族人口依古來的習慣是聚族而居,以全氏族為生活單位,唯後來因土地之擴張,與工作上之便利,生活單位逐漸縮小,有由 父系氏族轉變為父系家族之傾向。










 

 

 




 



Mayasvi (戰祭) 是鄒族非常重要的宗教祭儀之一,另一則為Homeyaya (小米祭) 。Mayasvi屬於全鄒族部落的儀式,舉行的地點僅限於大社,由大社peongsi(頭目)或yuozomu(軍事領袖)主持儀式,整個儀式的特色是呈 現象徵著對鄒族生命永續的執著。


鄒族部落及人口較集中在嘉義縣阿里山鄉境內,比起過去的傳統領域的範圍(南投、嘉義、台南、高雄),顯然驟減不少。


而社會結構組織也從過去的六大社群(luhtu, imucu, tfuya, tapangu, sa’alua, kanakanavu)減為目前兩大社(tfuya特富野、tapangu達邦)。因此,鄒族社會的結構瓦解危機隨著時代的演進,持續不斷威脅鄒族族群命 脈的傳續,而對mayasvi的持守功能,正可以減緩鄒族在大社會文化裡被同化的不爭事實。


從鄒族歷史的脈絡及文化結構的角度來看,一個村落的歷史的建立,既 是在探究小社與大社的關連與變遷過程。


鄒族大社的社會功能隨著種種的變遷而有弱化的現象,相對的小社原有的傳統角色確有在各方面漸漸脫離大社的傾向,譬如: 鄒族的生活形態由狩獵轉為農耕的過程,經歷日據時代的治理之後,小社的經濟漸漸獨立而不再依賴大社家族的共有配給,於是對homeyaya(小米收穫祭) 或mayasvi(戰祭)不再熱衷,當然也慢慢忽視了原本應當履行的義務,這包括了糧食攜回大社。


*****************************************************************


























09:00-17:00
劉家瑋
05-2562788
05-2561588
f9025021@yahoo.com.tw
www.yuyupas.com

嘉義縣阿里山鄉樂野村4鄰127-2號



優遊吧斯是以阿里山鄒族原住民的鄒語定名,其涵義代表著四季富有,內心富

足與擁有一顆喜樂、善良、分享及平安的心。


優遊吧斯座落於台灣阿里山的彩霞雲海裡,位處於海拔1300公尺的茶海仙境


中,可遠眺台灣玉山及彩虹峽谷的壯麗美景,望眼看去,處處是映入眼簾的美


景寶地。潛藏在森林之母庇護的場所,是天神親臨眷顧並留有腳印的天堂!


Lalauya(樂野) 是阿里山鄒族具有千古神話的部落,而優遊吧斯是部落原住民的


精神表徵!在這裡,與您分享神話森林之美、茶香之境,並與鄒族子民一同分


享富足、平安、喜樂之心!歡迎您來到優遊吧斯 ~


 


 青山翠披櫻花紅,雲水露沾茶甜香;
 喜迎賓客入園來,真心展獻原民情。


 



 


園區的開放時間為每天09:00-17:00 ,

平日門票每人NT.200元 [100元清潔費,100元抵消]
[ 地區性特定節慶假日 / 國定假日 入園收費標準以官方網站公告為主 ]

星期六下午15:00後夜間票價每人NT.300元 [200元可抵用]
------------------------------------------------------------------
表演時間 : [ 本公司有權利視情況調整時間 ]
上午 11:00-11:30
下午 14:00-14:30
冬季周六晚間 19:00-20:30 / 夏季周六19:30-21:00 [ 以官網發佈為主 ]
[ 晚會人數滿位即不再接受入場 ]
-----------------------------------------------------------------
瑪翡餐館 供餐時間 : [ 十人一桌 每桌NT.3000元起 ]
每日 11:00-14:00
周六 11:00-14:00 17:00-18:30
[晚餐 訂餐每人需另加收NT.100元清潔費請提前來電訂餐 ]
過年期間/特定假日訂餐 :

十人一桌每桌NT.5000元起

*瑪 翡 餐 廳 最 新 菜 色 請 以 當 季 菜 單 為 主 *

另提供特色便當 : ( 用餐位置矛達諾劇場或吧台 請提早預約 )

勇士便當一個 NT.100元

獵人便當一個 NT.200元 [ 贈送湯及檜木筷子一雙 ]

訂餐專線 : 05-2562-788 轉 業務部


 


園區內五座茶亭代表原住民五大姓氏家族(梁家.高家.汪家.石家.杜家)



歡迎光臨 YuYuPas阿里山鄒族文化部落

 


【入園迎賓祈福儀式】


貴賓一入園區,即可體驗鄒族最古老傳統的迎賓活動,部落長老完成祈福儀式後,再由阿里山鄒族的勇士及姑娘們為貴賓佩帶富足安康祈福陶片。


 


【鄒族文物哈莫館】


開放時間 上午0900 - 1700 提供專業導覽解說服務,導覽時間約15分鐘。 如需預約導覽時段,歡迎提前來電洽詢。


 


【矛達諾劇場】


每天演出四場 表演時間 ( 如需加場演出煩請電洽業務連絡人員 ) 上午場次:1100 下午場次:1430


 


【鄒族五大家族 - 茶棧】


高山茶介紹及品茗時間:上午0900 - 1700 品茗時間約需30 - 40分鐘 ( 如需特殊安排歡迎提前電洽 ) 另設有VIP茶室三間 ( 頭目殿、長老殿、勇士屋 )


 


【阿里山神木館精品店】


參觀選購時間:上午0900 - 1700 販售阿里山檜木商品、百年火車餅、咖啡及明日葉等精美伴手禮。


 


【公主屋】


開放時間:上午0900 - 1700 阿里山鄒族傳統手工藝品、農特產品及各式獨特飲品。


 


【瑪翡餐館】


共有30個桌面,及兩間共可容納40位貴賓的VIP ( 達邦社、特富野社 )


中餐開放時間:1100 - 1400


晚餐開放時間:1700 - 2000


如貴賓有特殊需求或口味,可於訂餐時事先告知,歡迎來電索取菜單。


 


 



******************************************************************************




優遊吧斯鄒族文化部落 佳評如潮

作者: 陳昌博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6月27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陳昌博】


一群漢人與鄒族人運用創意與巧實力打造、由民間自組而成的新阿里山地標-優遊吧斯鄒族文化部落,凝聚70幾位鄒族青年想再造阿里山風華而群聚在此「築巢圓夢」,創造一個令國內外觀光客驚豔的阿里山。


優遊吧斯董事長鄭虞坪表示,3年前的莫拉克風災幾乎摧毀阿里山所有的產業,但也因此造就優遊吧斯阿里山鄒族文化部落的成立。這個令台灣人覺得驕傲、即將過2周年生日的觀光景區,是值得推薦帶國內外親友一而再蒞臨的國際水準文化景區。


優遊吧斯成立2年以來佳評如潮、屢獲殊榮,如獲總統府及行政院頒發「創造就業特殊貢獻獎」及茶葉、咖啡等農產品分獲國家商品金牌獎與最佳伴手禮等獎項。鄭虞坪說,若沒來過鄒族文化部落,別說到過阿里山。許多人看見了、聽見了,也回應給予更多的支持與肯定。訪客入園區就有熱情的鄒族姑娘講解鄒族的由來與歷史,還有5大家族景觀品茗茶亭,讓人置身在茶園仙境裡品嚐道地的阿里山高山茶。神木館內有收藏千年的檜木及免費的瑪翡咖啡可品嚐。公主屋有各部落的工藝家所展現的工藝作品可以帶回家珍藏。瑪翡餐廳有五星級的主廚掌廚,讓訪客吃到以當地茶葉、咖啡入味的鄒族風味餐。


*******************************************************************



優遊吧斯~阿里山鄒族文化部落、觸口天長地久橋


優遊吧斯取自鄒語「YUYUPAS」,其涵義代表著四季富有,內心富足與擁有一顆喜樂、善良、分享及平安的心▼



在鄒族文物哈莫文史館中,由鄒族勇士專任解說神秘的阿里山鄒族歷史、傳統與神話▼



我很喜歡館內的這幅畫,這是描述鄒族祖先如何遷移立社▼



台灣原住民均有創作藝術的天份,尤其在繪畫和雕刻方面▼



這幅畫是鄒族大洪水的神話傳說▼



館內呈現鄒族的傳統文物,如衣物、生活器具▼



遠古時代,鄒族的天神下凡人間,踩下足跡,並指示鄒族人依此建立部落,即為今日鄒族部落的基地▼



牆上逐一介紹鄒族五大家族建立的特富野大社,其為自古以來核心領導階層▼



館內也特別介紹鄒族最隆重的祭典~戰祭▼



由於2009年的八八風災,原先在阿里山知名的達邦、達娜伊谷等部落產業均受到嚴重衝擊,經濟面臨萎縮,此時優遊吧斯乃以反向思考的操作方式,在阿里山地區的中心地段「樂野部落」興建了此築巢圓夢的部落園區,作為有創意、有理想的鄒族原住民就業機會,以讓加入該團隊的原住民青年男女更深的自我激發「文化創意」的潛力,部落就在這樣的價值觀下重建起來,並以身為阿里山鄒族為傲。


中午我們在此享用當地的原住民風味餐,菜色非常豐富▼



園區旁即為廣大的阿里山高山茶園▼



園區景觀,創意的雕刻藝術▼



鄒族是一支以父系社會為主的少數民族,當每遇天災人禍時,均會用象徵男性勇猛的器官來鎮剎解厄▼



園內有5座仿鄒族傳統茅草屋搭建的茶屋▼



隨後我們來到矛達諾劇場,欣賞原汁原味的鄒族傳統歌舞及動人歌聲▼




聆聽原住民歌唱是一種享受▼




最後壓軸表演者,是為2008年大陸央視星光大道年度季軍「獵戶座合唱團」▼



在獵戶座合唱團高亢激昂的歌聲下,大家一同歡喜▼




美麗的茶園風光▼



採茶姑娘▼



來這裡一定要和鄒族帥哥拍照的▼



園區內近百名員工,大多數均來自88風災重災區的原住民▼



優遊吧斯的特色就在於優質的部落觀光形象、精緻的文化旅遊與在地特色產業的體驗▼


 


*********************************************************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原民風味館邀請到百步蛇之鄉「金峰鄉」,到台北風味館與民眾分享。


活動自1月15日起至3月30日止,超多精彩優惠活動,讓民眾認識百步蛇之鄉。






 


                                                                       flora 原民風味館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原民風味館






風味館

部落之美‧原蘊之深‧大地之食‧與您分享
1500餘件特色商品,收藏原民內涵
歌舞玩藝豐富文化展演,體驗精彩原趣




緣起


原民風味館 位於美術園區,在2010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期間,以銷售花博紀念商品為主,為花博會參觀的朋友們留下美麗的回憶與懷念。走入記憶的風味館後續經營後,再展風味,以分享多元及創造的經營理念,要讓各界的朋友們認識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的瑰麗,以及產業的實力。從風味變原民風味館,更值得您親自探究與欣賞。


建築特色 風味館外觀式一仿六朵牽牛花花瓣相疊綻放且具涼亭意象的傘狀建築。手工竹編屏風的牆面環繞,半開放式空間設計,鄰近的輕淺水池,綠意庭園,營造出和諧愜意的自然環境。



經營理念


讓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的內涵與特質,透過有形的創意及服務,讓大眾親近、體驗與欣賞,塑立原民風味館原住民經濟產業推動交流平台以及原住民部落觀光旅遊服務資訊入口。


場館介紹


旅原鄉
提供臺灣各地原住民族鄉鎮的觀光資訊與諮詢服務,攬勝山林,漫步原鄉,邀您跟著原民朋友一起歡笑,一起豐收。
采織苑
用真摯的心,紡染織繡,手工編織原住民族文化內涵,以原色與圖騰,傳承部落崇高精神與感動。

原味舖
鮮摘蔬果、手工精釀、醇郁酒鄉,來自原鄉部落,大自然的原味,是族人與土地共生、努力耕耘的結晶。


手藝坊
金工、雕刻、彩繪、文創設計品,原住民手感創作,合融深層底蘊,原創時尚,讓傳藝與生活對話。


舞樂集
原籟天生,原民族人嘹亮歌聲傳山林,好書典籍,記載原民歷史文化精粹,聽閱山海,感受大自然智慧。
風起原湧原住民族樂舞嘉年華:每周六、日下午2時、5時各一場,邀請全國原住民族藝文團體精彩演出。


文化知新
文化導覽、主題特展、手做DIY
每月推新,探索臺灣十四原住民族之采風。歡迎團體預約導覽。


新鮮風味餐食
1樓飲吧及2樓原山飯店
新鮮山海大地食材,品嚐最早台灣味,清涼飲品,沁涼好風味


營業時間
星期二到星期日營業時間為11:00~19:00(周一休館 )
國定假日照常營業
地址 :臺北市10461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花博公園原民風味館
電話 :02-2599-2655
傳真 :02-2599-3341
原民風味館官網:http://taiwanpaf.org/web/
Email :service@taiwanpaf.org
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Taiwan.PAF





  • 更新日期: 2013/1/21 17:27:00

*********************************************************************



                                                  台北原民風味館











*********************************************************************************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2年原住民族歲時祭儀公告.pdf


 


102年原住民族歲時祭儀-公告附表.doc

 


一、依據內政部於99年11月2日修正發布「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辦理公告原住民族歲時祭儀,各該原住民族放假1日。




二、凡具有原住民身分者,都可以在所屬族群的歲時祭儀日,持戶籍謄本或戶口名簿等足資證明其族別之文件,向工作或就讀單位申請放假1日。




三、有關阿美族、賽夏族及噶瑪蘭族,先行公告舉辦期間,日期確定後分別另行公告 。



 




















































































102年度原住民族歲時祭儀放假日期



族別



原住民族歲時祭儀名稱



放假日期



舉辦期間



阿美族



豐年祭(收穫祭)


l          Malalikit


l          Malikoda


l          Ilisin


l          Kiloma’an



於日期確定後另行公告



每年71930期間,依各部落實際舉辦日期擇一日,並於日期確定後另行公告



泰雅族



感恩節


Ryax Smqas


Hnuway Utux Kayal



1020830



每年8月最後一週星期五



排灣族



豐年祭(收穫祭)Masalut



1020815



每年815



布農族



射耳祭Malahtangia



1020510



每年5月第二週星期五



卑南族



年祭‘Amiyan



1021231



每年1231



 



l          戰祭Mayasvi


l          貝神祭Miatungusu


l          米貢祭Mikong


 



l          戰祭(北鄒)


n          特富野:


102223


n          達邦:


102215


l          貝神祭(沙阿魯阿)1020301


l          米貢祭(卡那卡那富)1021011


 


備註:以上三個祭儀,擇其中一日放假


 



l          戰祭(北鄒)


n          特富野:每年21430期間,依實際舉辦日期擇一日,並於日期確定後公告


n          達邦:每年71831期間,依實際舉辦日期擇一日,並於日期確定後另行公告(因今年修建庫巴擬提前辦理)


l          貝神祭(沙阿魯阿):每年31


l          米貢祭(卡那卡那富):每年101日至1031日期間,依實際舉辦日期擇一日,並於日期確定後另行公告



魯凱族



小米祭Kalabecengane



1020712



每年7月第二週星期五



賽夏族



l          奇數年:巴斯達隘(矮靈祭)pasta’ay


l          偶數年:祈天祭


’Oemowaz ka kawas


 



偶數年(102)


於日期確定後另行公告



l          奇數年:農曆10月,依實際舉辦日期擇一日,並於日期確定後另行公告


l          偶數年:農曆3月,依實際舉辦日期擇一日,並於日期確定後另行公告



雅美族



收穫祭


Mapasamoran so piyafean



1020607



每年6月中旬,依實際舉辦日期擇一日,並於日期確定後另行公告



 



祖靈祭Lusán



1020905



每年 農曆81



噶瑪蘭族



豐年祭Qataban



於日期確定後另行公告



每年710日至831期間,依各部落實際舉辦日期擇一日,並於日期確定後另行公告



太魯閣族



感恩祭Mgay Bari



1021015



每年10 15



撒奇萊雅族



火神祭Palamal



1021004



每年10月第一週星期五



賽德克族



收穫節


Qlasan Tninun/


Smesung Kmetuy



1021231



每年1231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 Vina整理的資料  提供分享 !


 


旅遊界的前輩們:
 
這是我今天所整理有關原住民的資料,
供大家做參考,如有錯誤,敬請指正,
有關賽夏、卲族屬父系或母系尚須求證‧
無限感激!
 
Vina

 

 

***************************************






























































































9-14



族名/系別



  祭典



     說明



特色



備註



 1.



泰雅



祖靈祭



分佈最北/最廣



紋面-/獵人頭


     /善織布



烏來-冒煙的水*織繡-菱形紋



 2.



賽夏



矮靈祭/2 南庄向天湖/肩旗 臀鈴



雪壩子民-雪霸國家公園



 3.



*皮雕



瑪雅斯比、生命豆祭/ 庫巴-男子會所



阿里山/高山青/達娜伊谷-封溪護魚-高山鯝魚



 4



凱魯



黑米祭


舊好茶社



社會階級/世襲制度


頭目貴族勇士平民


 


祖靈太陽/尊崇百步蛇



百合花-貞潔/善獵


百步蛇 祖靈



霧台鄉 - 石板屋民宿


居住 茂林國家風景區



 5



排灣



竹竿/五年祭


藤竹編月桃蓆



木雕 石雕 織繡


陶壺琉璃珠青銅刀



墾丁國家公園南仁山


排灣族石板屋



 6



雅美/達悟



飛魚祭頭髮舞



不出草 / 漁獲、芋頭



冶金技術



拼板船-島上的人/蘭嶼



 7



卑南



猴祭/少年會所-男子成年禮 花東縱谷



卑南文化-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籐編籃子



 8



布農*木雕



打耳祭/少年禮-高山子民/玉山國家公園〈花蓮、台東、南投〉 八部合音 紅葉少棒隊



 9



阿美*捕魚



豐年祭-男子年齡階級/8 *人數最多



里放-郭英男/歡樂飲酒歌-亞特蘭大奧運主題曲



10/90



獨木舟



杵音之舞



人數最少/湖棲日月潭



公媽/祖靈藍



浮嶼/魚筌誘魚



11/91



噶瑪蘭



1796吳沙開墾宜蘭 逼遷至花蓮/阿美



巫師為女性



男性-年齡階級組織



12/93



太魯閣



-泰雅族



太魯閣國家公園



祖靈的彩虹橋



狩獵 編織 刀匠 巫術



13/96



撒奇萊雅



隱身阿美族



1636西班牙文獻記載



加禮宛事件 - 1878清領時期與清兵械鬥



14/97



賽德克



-泰雅族



霧社事件 莫那魯道



南投縣仁愛鄉 花蓮縣秀林鄉 萬榮鄉




系別:父系社會/居住高山〈粗體/黑字〉  母系社會/居住海邊〈紅字〉



 

***************************************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平埔分類及遷移史

台灣平埔族為南島語系民族的一支,可能在五千年前至二千五百年前間移民至台灣。關於台灣平埔族群的分類,人類學家原先分為七種,後分為九種、十種。1990年代初,又有人提出七族十四支的說法。現在採用一般人較熟識的 李亦園 教授的分類。漢人移民來台後,和平埔族人密切接觸,平埔文化因而迅速被漢文化同化。再加上異族通婚之故,平埔族人漸次融入漢人系統中。





根據李亦園(1955平埔族可分為下列的族群分類:

1. 雷朗族(luilang)台北盆地及桃園。
2.
凱達加蘭族(ketagalan)台北北濱、金山、基隆一帶。
3.
道卡斯族(Taokas)桃竹苗地區。
4.
巴則海族(Pazeh)台中盆地。
5.
巴布拉族(Papora)台中清水、梧棲。
6.
貓霧悚族(Babuza)大肚溪以南,濁水溪以北地區。
7.
和安雅族(Hoanya)雲嘉地區。
8.
西拉雅族(siraya)分佈在台南、高雄、屏東地區。分為西拉雅、大滿(四社熟蕃)、馬卡道三個亞族。相傳最早的西拉雅系的平埔族人,便是在今台南縣佳里鎮的番阿塭登陸。屏東縣境內的西拉雅族分佈如下:上淡水社(今萬丹鄉上社村)、阿猴社(今屏東市)、放索社(今林邊鄉水利村放索)、下淡水社(今萬丹鄉社皮村)、塔樓社(今里港鄉塔樓村)、茄藤社(林邊鄉車路墘)、武洛社(里港鄉武洛)、力力社(新園鄉力社)

十七世紀初葉,平埔族的分佈區域以西部平地為主。自明鄭以來,尤其清領時期,漢人大批相率渡台,平埔各族首先面臨漢文化的衝擊。由於漢人來台墾荒者日眾,在土地競爭與商業交易中,原住民族皆較居劣勢,外在環境的變遷使得原住民族在生活方式與經濟發展上向漢人學習以求突破,然而現實生活所限,仍致使部份原住民族不得不遷居,另求生存之道。

就全台論,
平埔族群的遷徙,以十九世紀清嘉慶道光年間的移住最為繁複,李亦園在〈從文獻資料看台灣平埔族〉一文中,指出較具規模的遷徙,凡四次:
1.
中部平埔族移居今宜蘭縣境
2.
中部平埔族移居埔里盆地
3.
噶馬蘭族移居今花蓮、台東
4.
西拉雅族移住東部。其中尤以中部平埔族移住埔里盆地,規模最大。蓋平埔族與漢人間的土地競爭,尤以西部平原為劇烈。

************************************




                              平埔族


平埔族文化




平埔舊照台灣的原住民屬於南民族,可分為二大支系,一支是大家熟知的高山九族,另一支則是生活在台灣平原地帶的各族群,統稱為平埔族,他們早在漢民族大量遷台之前,就已在台灣生活四、五千年,由於近三、四百年來遭漢化的緣故,許多傳統習俗逐漸流失,在外貌、生活、語言上越來越不易與漢人分辨,甚至有許多平埔後裔不知自己身份。



何處溯尋 平埔族傳統婦女
現在說法,普遍將平埔族分為十族,若依語言學家李壬癸先生的說法,可將平埔族分為七族十四支,在高雄縣主要以西拉雅族為主,底下又分西拉雅本支、馬卡道族、大滿族,分佈在甲仙、內門、田寮、燕巢及六龜等地區。


靈魂崇拜的民族
高樹加蚋埔的祀壺 平埔族人對神明的觀念,多來自祖靈,馬卡道族及大滿族人,更將祀壺視為祖靈的圖騰,被稱為拜壺民族,祀壺的大小、型狀、材質並無限制,只要開口縮小,內裝清水,上插青葉即可。


 


小林地區的大滿族獵具
甲仙小林村的平埔族人,最大滿族的後裔,約在清朝中葉即遷徙至小林一帶,由於地處偏遠,與外界交通不易,因此得以保存較完整的大滿族文化。傳統大滿族人的生活型態,以漁獵為主,每一位子弟從小就得接受捕魚和打獵技術的訓練,番社采風圖考》中即記載:十齡以上,即令演弓矢;練之既熟,三、四十步外取的必中。祀壺番無年歲,不辨四時,以剌桐花開一度" src="http://content.edu.tw/local/kaushoun/chinnan/9/ga42.jpg" width=200 height=130>


精神寄托-公廨標旗與天梯
向神座以粗竹為主體,是太祖下凡的基座。目前高縣的甲仙、阿里關、小林、內門等地區,尚存有平埔族人的精寄託之所-公廨,裡面祭祀的主神是族人的祖先-阿立祖,公廨過去是族人祈福求安或尪姨作法占問卜的地方,同時也是族人聚會、牽戲的活動重心。太祖是大滿族人的守護神,或稱阿立祖、阿立母…族人共有的太祖供於公廨中,不拜神像,而是以拜徵物;如向神座、豬頭瞉柱等代表;太祖分靈則供奉於私人家中,奉於神龕左側的角落(大滿族人認為這裡最大位),所以有壁角佛之稱。
祭品包括了檳榔、米、酒肉等小林平埔夜祭大滿族人傳統於每年九月十五日,採夜祭型式,遙祭祖靈。於夜幕低垂之際,族人即頭戴圓仔花環,身穿太祖最愛的純潔白衣,在尪姨帶領下,牽手繞境,踩著四步舞法,以平埔語今唱牽曲,在聲聲相疊的熱鬧氣氛中,迎接太祖下凡與族人同樂。


 


小林平埔夜祭
尪姨是族人與太祖溝通的橋樑大滿族人傳統於每年九月十五日,夜祭型式,遙祭祖靈。於夜幕低垂之際,族人即頭圓仔花環,身穿太祖最愛的純潔白衣,在尪姨帶領下,牽手繞圈,噸著四步法,以平埔語囹唱牽曲,在聲聲相疊的熱鬧氣氛中,接太祖下凡與族人同樂。為示尊重,祭典時均以牛車長老至祭典場所


小林平埔夜祭平埔夜祭


 


 


 


 


平埔族文物館傳統結構法完成的家屋
羊頭椅是削蕃薯的用具平埔文化逐漸隱沒在漢人世界中,高雄縣政為推廣本土教育,委託民間學者劉還月先生,於小林國小籌設國內第一座平埔族文物館,雖只是在教室裡搭建一座平埔族公廨與家屋,卻包括了許多特色:


平埔族婦女服飾

  1. 小林地區的族人在祖靈(阿立祖)的招喚下,全體動員親手蓋公廨、練歌舞,尋回漸失落的傳統,並藉此活動凝聚族人的自信心。
  2. 在耆老王天路先生們帶領下,文物館完全由族人自己動手,上山採藤、伐竹,以麻竹為支架作出主結構體,菅芒編結成透氣的牆面,不使用任何鐵釘鐵線,而用傳統的結構法,如十字型結構、交叉綁法等,最後以茅草蓋頂完成傳統屋舍。

  3. 館中擺設充份表現大滿族的信與文化特色,如標旗與天梯、向座、檳榔中柱、木鳥、太祖祀壺、獵具、羊頭椅等等。

回上一頁



*******************************************

 



                               平埔族



漢化調適


拍瀑拉族,學者拼音成Papora(譯作巴布拉;拍瀑拉)或Vupuran(譯作巴布蘭),是一群曾經活躍在台中海岸平原的原住民,這一群南島民族大多在清代道光、咸豐年間遷至埔里盆地,留在原居地的後裔甚少,加上二百多年的漢化結果,數個朝代的更替,現在要找一個血緣純種或是母語流利的真正拍瀑拉人已是不可能的事,不過拍瀑拉人並沒有消失掉,除了極少數的後裔還留在台中,也有後代仍在埔里及其它地區繁衍,更由於清代漢番通婚的事實(俗語說有唐山公,無唐山媽),可能在今日台中港區五鄉鎮的許多漢人後裔身上,都可以找到部分的拍瀑拉族血統,根據民俗學者劉還月先生的說法:


台灣的漢人有沒有平埔族血統,可以參考南島語族的特徵:粗眉、雙眼皮眼大而深邃、五官輪廓清楚(相對於漢人眉清目秀的平板臉);顴骨突出;關節頭較粗;皮膚黑、粗;老了容易起皺紋等。接著,可以去查家族遷徙史,看看祖先住處是不是以前平埔族的舊社;然後,再比對自己的姓氏,清乾隆曾通令改漢姓,平埔族人使用了潘、陳、劉、林、錢等一百八十多個漢姓。日據時代的戶籍資料,平埔族人會以熟字註明。此外,還可以從語言和文化找到蹤跡。平埔族語言都已消失,但還留下某些腔調、單音、語尾助詞。在文化上,如果長輩傳下祠壺、敬祖靈等信仰,或特殊的祭品和飲食方式,都是可以去探源的。如果以上的查證都符合,那麼是平埔族後裔就更明顯了。(引自聯合報87.5.16第十四版)


不過對於已漢化一、二百年的平埔族後代來說,由於許多長輩對於祖先身分的刻意掩飾,加上語言文化的消逝,要能夠去瞭解過去並找到有利的線索,必須要有一種自覺,而自覺需要一些啟發,近年來台灣島史愈來愈受重視,在報紙這種消費群廣大的媒體中,已常出現平埔族有關的訊息報導,再則國中的教科書終於把平埔族的資料放到教材中,這些報導和教導有助於喚起平埔族後裔的知覺,而多少也使漢人能重新認識平埔族與漢人的關係。


在漢化過程中,我們相信平埔人受到極大的委屈,由於歷代的統治者基於其統治方便的理由,都會要求其不同族群的屬民放棄其語言與文化傳統,改行接受統治者的文化,這是朝代更替的趨勢與必然,以平埔族而言,從荷蘭人到漢人歷經多種外族的統治,要能保有自己的文化傳統甚為困難,不過歷史的事實既是如此,也無需感傷,唯有在尚能挽救的範圍,努力去做補救,因此,在這個時候,談平埔族的認同問題最有意義。所謂平埔族的認同,並非只是血統、語言或文化上的認同而已,而是心理上的認同,有平埔族血緣關係的,如果能自覺自己就是平埔族的後裔或一分子,那他就是平埔族人,如果只是具有血緣關係,但內心並不承認自己是平埔族人,即使血統再純粹也不算是平埔族人。


其次就平埔族的另一個認識問題而言,是否有系統的對平埔族作研究,是還原台灣島史的重要關鍵,當今台灣的居民中,早期的原住民只剩下高山族(九族)尚保有其文化風貌,而平埔族的文化只剩少數族群像葛瑪蘭和拍宰海族還保有一些語言、歌謠、祭祀之類的傳統,此外就是南部西拉雅族的零星祭祀活動,如何補充或增益相關資料,有待所有關心平埔族或台灣史的人一起努力。


現在我們可以確切認知的是:其實所謂的平埔族並未完全消失,只是在台灣的舞台上轉換角色而已。固然他們的後代都以漢人的方式在過活;在思考,但流在血液裡的記憶,終會被喚覺,尤其最近紐西蘭學者詹伯斯,用DNA比對的研究方式已為玻里尼西亞人找到台灣這個家,相信有一天消失在漢人社會中的拍瀑拉族等族群,也會以各種方式來證明他們漢化調適成功後,仍要不斷的尋根。


荷蘭人治理台灣所接觸到的原住民,幾乎都是平埔族。荷人領台之初對平埔族,以政教宣撫和武力征討互相為用;對反抗、不歸順者,以強大的武力征討鎮壓,歸順者便以令各社推舉代表自治,並設置評議會,每年集會一次。十七世紀中葉,荷蘭東印度公司長官與熱蘭遮城評議會代表,與平埔族各部落訂立協約,將眾多部落納入統治之下,至西元一六三六年,共有五十七社歸順。
一六四五年,荷人召集歸順平埔族長老,組織評議會,將全台灣分為南部、北部兩個評議會。根據一六五○年之荷蘭戶口表,北部集會區有六十九村,南部集會區有九十二村,淡水地方村落有九十三村,卑南一帶村落六十一村,總計三百一十五村。
 
荷人依循平埔族舊有的習慣,准許各部落自治,由各社選舉頭目為長老,再從長老中任選首領。東印度公司長官的命令,透過首領以達村落,達到管理的作用。 至於教化的方法,則經由基督教達到目的;於宣教堂對平埔族實施教育,用羅馬拼音寫成新港語,並以新港語翻譯教典信條。從一六二六到一六三九年,十三年之間,在宣教士的努力之下,南部新港社、目加溜灣社、蕭瓏社、麻豆社、大目降社,受洗者為數不少;接著又創立學校,培養平埔族師資,分派南部各地擔任教師。其他地區推行教化的時間較晚,成效也不如南部五社。


有關西班牙如何治理北部平埔族,目前文獻甚缺,唯知其採撫化政策,對平埔族人之管理不甚重視。西元一六三二年,西人上溯淡水河,進入台北平原,沿著基隆河開闢道路至基隆。沿路各社相繼被招撫,西人佔領就緒後,便進行教化工作。先在基隆設學校,教育原住民、漢人、日本人。 西班牙人對平埔族的統治政策,多採取武力壓制,所以其宣撫效果,遠不如荷蘭人。西人佔領的地區北從基隆、東到蘇澳、宜蘭,南到台北,因為統治時間短暫,並未制定長遠而深入的治理政策,其首要措施在對外之防備,而非治理平埔族,僅對於居住在交通關係地帶的平埔族,施以天主教的教化而已。所以西班牙人佔領北臺灣時,只有在宗教上對平埔族有所影響,平埔族受到的約束改變並不多。 
 
從西元一六六二到一六八三年,鄭氏領台共二十二年。鄭成功寓農於兵,實行屯田制度,將土地劃分為官田、私田與營盤田三種。其中官田與營盤田的土地,其實本為平埔族所有,鄭成功卻視為他私有的土地,可以任意分配給文武官員,進行武裝拓墾,這種作法使平埔族的土地失去保障。 鄭氏為了長期與清廷對抗,開源節流,對農耕地區的平埔族,不分男女都要徵收「丁米」 ,另外有的平埔族需納「社餉」 ,經濟負擔相當沉重。 平埔族本來以為鄭氏乃他們的救星,紛紛歸附,沒想到鄭氏王朝對平埔族的剝削程度,更甚於荷蘭人,驅使奴役、虐待刻薄的情況時有所聞,使平埔族大為反感,並起來反抗。



鄭氏對平埔族的手段十分殘酷,鎮壓「番變」毫不留情,例如大肚番之役 、沙轆番之役 、竹塹、新港等社之役 。 整體說來,鄭氏治理平埔族,態度與方法都比荷蘭人嚴苛激烈,在政治、經濟的壓制也遠超過後者。 


「熟番」的定義 清廷領有台灣以後,將台灣的原住民分為「熟番」和「生番」。
所謂「熟番」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1.遵從教化,服從官府政令,子弟進入私塾接受教育。
2.服徭役:如遞送公文、搬運、抬轎、工事勞役等。
3.納番課:清廷對熟番徵收的丁口餉,都按照鄭氏王朝的舊例,如果熟番子弟能到鄉塾讀書,則免其丁口
     餉,以示鼓勵。
一般人常常認為平埔族就是熟番,事實上生、熟番的認定並非以族群,而是有無達到上述三個條件;我們只能說,平埔族大部份是熟番,不能認定熟番一定是平埔族。 清代各朝對平埔族的治理不盡相同,以康熙年間來說,當時對熟番的治理,採「教養兼施,恩威並濟」的方式,在番社設立社學,教育平埔族。番政由各縣、廳管理,各番社設置土官、通事,他們是推行番政的基本行政人員。通事本來應該作為政府與原住民的溝通者,卻常常和「社商」 勾結,剝削原住民。由於社商的弊病太多,到康熙五十六年(1717),終於廢除社商,但是社商雖然廢除,流弊卻沒有消除,反而造成通事壟斷番社的狀況。 


雍正年間,朝廷為了避免平埔族受到通事、社商不良氣息的影響,便從教育著手,在南北各重要番社,成立「土番社學」,聘請漢人教師教育平埔族,希望使他們漢化。另外,為了減輕平埔族的賦稅,免除婦女丁稅,並將其餘丁稅,由徵收稻穀,改為每石徵銀三錢六分。 


到乾隆時期,朝廷對平埔族有幾兩項重要的措施: 


1.減輕番餉,乾隆二年(1737),減免熟番丁稅,不分壯番、少壯番,男丁一律徵收銀二錢。
2.劃定番界,乾隆四年(1739)查明熟番與漢民耕地,不許漢民侵入番界,並且命令地方官會同土官,劃 明界線豎立石碑。 
3.乾隆五年(1740),規定士兵不得侵擾勒索番社。
4.賜漢姓,乾隆二十三年(1758),由於歸化的熟番逐漸依從漢 人的風俗,因而命其薙髮蓄辮,改用漢姓。
5.設立「理番同知」,乾隆三十一年(1766),設立南北兩路「
 理番同知」,北路設在彰化,管轄淡水、彰化、諸羅一廳二
 縣。南路由台灣海防同知兼 任,管轄台灣、鳳山二縣。
6.設立屯番制,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南北兩路設大屯四處,
 小屯八處,以熟番四千人為屯丁,發配荒土,即「養贍埔地」
 ,給予熟番耕作。 


 
嘉慶年間,對平埔族的治理,大致沿襲乾隆朝,道光、咸豐年間,台灣的民變、械鬥時起,為了應付這些亂局,政府無暇顧及番政,漢人侵佔番地的情況相當嚴重,平埔族土地大量流失,造成西部平埔族大規模遷入埔里謀求生存空間。同治、光緒年間,平埔族固有的語言、風俗、祭儀,流失相當嚴重,平埔族與漢人又大量通婚,兩者的種族界線十分模糊,因此光緒朝裡番的重點,放在「生番」,即高山原住民;政府開山撫番的對象,也是高山原住民。 總而言之清代對平埔族的治理,在康熙、雍正、乾隆朝較有作為。之後,隨著台灣局勢與政策轉變,朝廷對平埔族的保護就顯得「有氣無力」,番政逐漸廢弛。 


日治時期對平埔族影響最大的措施,莫過於明治三十六年(1903)消除大租權,確立小租戶為業主,此後大租、小租的關係完全斷絕。清末到日治初期,許多平埔族雖然失去土地的實權;象徵性的大租戶身份,至少還維持起碼的社會地位與微薄的租金收入。大租廢除以後,平埔族在土地上的實際與象徵地位都消失殆盡。


台灣的姓及對原住民的賜姓政策
  究竟臺灣有多少姓氏,清代以前,因未調查,故無從得知。日據時期,雖有數度國勢調查,雖然有關姓氏則無明確統計。僅於民國三十二年(日昭和十八年)出刊之臺灣文化論叢第一輯,曾收入日人富田芳郎之臺灣聚落之研究始見部份姓氏統計資料。該統計資料係民國十九年(日昭和五年)國勢調查所得資料。據其記載,當時其所抽樣地區之本省人之戶數內、三萬一千零三人之中,有一百九十三個不同的姓。但此統計,係以一小部份資料作成,不可視為一種完整之統計。
民國三十四年,本省光復後,雖有數次戶口調查,惟姓氏資料,未見發表,無從可知。至民國四十三年間,由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作初步統計,當時除桃園、雲林、台東、高雄四縣外,全省住民八十二萬八千八百零四戶中,有七百三十七姓。


臺灣的原住民曾接清朝的賜姓,這些姓都未被收錄在書中。在清朝表示歡迎原住民的歸附,便仿漢人制度,賜與姓名,清乾隆二十三年(西原一七五八)使用漢姓。據臺灣通志:「清乾隆二十三年,以後土著諸族,尊制雉髮打辮,即陸續改用漢姓。」當時賜與「平埔族」同胞的姓有衛、金、向、錢、廖、三、王。潘。黎等姓,其中以潘姓為最多,蕃名係經翻譯的同音漢字,有分公姓名與私姓名兩種,公姓名是仿照漢制的姓名,在官府中使用,私姓名則在家中使用。


  清光緒十二年,有蕃人自以為姓,後中路撫民理蕃同知蔡嘉穀為進一步改良理蕃政策因而定出幾項規定:


   一、惟恐蕃漢混淆,血緣莫辨,故蕃人要襲用漢人的姓,姓的下面加一「新」字。如潘新、衛新。


   二、襲用漢人的姓,要從「金、玉、邑」三個字中,加一字以為姓。如王金、林玉。


   三、從千字文中編取美字為姓。分賜各社為姓。諭知新港社土目新日升,就編訂定之蕃丁姓字堂名,通飭各蕃一體遵照,共得二十五姓。如致、雨、露、麗、水、岡、巨等。


  除此之外,若無姓氏者,以蔡氏所編之二十五姓為姓。因此臺灣遂有各種的姓。
From ihao論壇 http://www.ihao.org/dz5/,http://www.ihao.org/dz5/viewthread.php?tid=2935


*************************************



 


*************************
































        
    台灣南部木柵地區(現高雄縣
    內門鄉附近)
       台灣南部木柵(Boksa )地區平
      埔族女性肖像,服裝還沿襲祖傳服
       飾,風格非常接近寮國婦女的穿
       著。
      
    台灣南部木柵地區平埔族女性
    肖像。
       台灣南部木柵地區平埔族女性的
       半側面肖像。       
      
    台灣南部木柵地區平埔族男性
    肖像(側面)。
       台灣南部木柵地區平埔族男性肖
       像。木柵的男人,剃頭編髮辮,
       著韃靼式服飾,和清朝人很像。
     
    平埔族婦女背小孩的方式。        台灣南部木柵地區平埔族男性肖
       盛裝的平埔族少女全身像。她們
       大多穿著藍或白帶有色彩滾邊的
       短衣,前衽橫過左胸往後紮緊,
       下半身的寬袍是深藍色的棉布裙。
    木柵(Baksa)地區平埔族年長
    的女性(抽煙斗者)與年輕的
    女子。


 


****************************************************************


平埔族群的分類,各家學者甚有出入,普遍來說,大致可分為:噶瑪蘭(Kavalan)、凱達格蘭(Ketagalan)、道卡斯(Taokas)、巴宰(Pazeh)、拍瀑拉(Papora)、巴布薩(Babuza)、洪雅(Hoanya)、西拉雅(Siraya)、馬卡道(Makatau),簡略介紹如下:


    噶瑪蘭族,19世紀前主要分佈於蘭陽平原;40個左右的部落,以蘭陽溪為界,分散於溪北、溪南海拔大約5-10公尺的低濕平地上。荷蘭時代的人口,約有1萬人左右﹔漢人入蘭時(1810年),則為5千人上下。道光、同治、光緒年間,由於生存競爭壓力大,族人除在宜蘭境內小幅移動或遷往今三星鄉外,不少人亦遷往花蓮,開創新天地。


    凱達格蘭族,是馬賽人、雷朗人、龜崙人三群人的總稱。馬賽人,主要指北濱地區的金包里、大雞籠、三貂三個社群;雷朗人的分佈,以大漢溪、新店溪流經的臺北平原為主;龜崙人,大致散居在林口台地的南崁溪流域、大漢溪中上游到桃園一帶。


    道卡斯族,指鳳山溪到大甲溪之間新竹、苗栗、臺中縣地區的原住民;即清代以後,所謂的竹塹社、後壠五社與蓬山八社等三大社群。


    巴宰族,為清代中部地區歷史舞臺上最活躍的民族;以岸裡、朴仔離、阿里史、烏牛欄四大社群為主,分佈在環繞豐原,北起大甲、南到潭子、東至東勢、西迄大肚山,大安溪與大肚溪之間的地域。


    拍瀑拉族,主要有大肚、水裡、沙轆、牛罵四社;地理分佈上,係在大肚溪以北、清水鎮以南、大肚臺地以西的海岸平原。


    巴布薩族,有東螺、二林、眉裡、半線、紫仔坑、阿束、馬芝遴、巴布薩等社,大致分佈在大肚溪以南,到濁水溪以北的地域。


    洪雅族,分佈在北起臺中縣霧峰、南迄臺南新營以北的地帶,可以分成LloaArikun兩支,約有十三社。


西拉雅族,一般又區分為兩群:西拉雅四大社──即原住於臺南平原的新港、大目降、蕭壠、麻豆四社,及大武壠四社──原住於臺南縣烏山山脈以西,曾文溪流域平原地帶的頭社、霄里、芒仔芒、茄拔四社。


馬卡道族,原住於鳳山地方高屏溪到大武山腳的廣大平原上,即清代文獻中非常著名的「鳳山八社」。


 


*******************************************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原住民文物館隸屬於彰化縣政府民政處民族事務科,為了照顧原住民族群、提升原住民文化層次、充實原住民生活內涵、「規劃原住民正當休閒場所」,彰化縣政府於原稅捐處舊址規劃與結合彰化市復興環保公園,興建「彰化縣原住民文物館」,創造屬於彰化縣的特有文化,並925日舉行落成開館啟用典禮。


    原住民文物館從民國八十八年開始籌畫興建,民國九十

二年二月發包、六月動土,民國九十三年十月竣工,文物館


為地下一層、地上四層的建築物,外觀使用富原味和具代表


性的石材,戶外則設有圓形廣場,廣場的圖騰柱代表各族一


律平等,各自擁有獨特的文化歷史。


 


彰化縣原住民總人數有4136人,平地原住民2151人,山地原住民1985人,各族分佈情形阿美族約1500人,排灣族1000人,布農族700人,泰雅族360人,卑南族/魯凱族110人,噶瑪蘭族6人…。


電話:04-7223329 

地址:彰化市中山路三段266-1號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台鐵新列車普悠瑪號被網友戲稱像是「紅面番鴨」。(圖/中央社)


 


普悠瑪上路測試 鐵道迷圍觀


中央社 – 2012年11月5日 下午12:42

(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5日電)台灣鐵路管理局引進的新傾斜式列車「普悠瑪號」,今天上午第1次上路做動態測試,沿路吸引鐵道迷圍觀。


台鐵採購17組新傾斜式列車,有兩組10月25日先運抵台灣,今天第1次做動態測試,主要測試列車的煞車及加速。


台鐵說,兩組列車分別在上午8時15分及9時35分,從七堵站開出,11時到新竹前,最高時速100公里,約12時到苗栗時,車速達到最高速限130公里。


這兩組列車將在下午陸續到達彰化,一組將留在彰化,另一組返回樹林。


普悠瑪號運抵台灣當天,因台鐵疏忽,造成列車在基隆站月台末端,一度卡住,列車並有掉漆。台鐵隔天立即懲處4人。今天的動態測試,台鐵特別小心,到中午一切順利。1011105


*************************************



                                                    普悠瑪列車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普悠瑪)「普悠瑪」原自卑南語,意味著集合團結的意思!


普悠瑪列車(全稱:自強號普悠瑪列車,通稱:普悠瑪號),為臺灣鐵路管理局2012年引進之傾斜式電聯車TEMU2000型開行的特快車,將行駛宜蘭線北迴線以及即將電氣化後的臺東線,預計2013年初上線營運,但具體時間將由官網統一公告。


列車名稱繼太魯閣號後,再度向民間徵求命名,由臺灣鐵路管理局臺東縣政府主辦,過程中從一開始的「太麻里號」一路領先,到後來原住民鄉親不斷透過網路及電話員拉票,「普悠瑪號」最後異軍突起,以8,778票獲得網路票選獲得最高票,而專家評審結果「普悠瑪」號也同樣獲得評審青睞奪得最高分,成為雙料冠軍並獲得這項命名比賽的第一名,而「太麻里號」則在二項中都屈居第二。[1]


「普悠瑪」原自卑南語,意味著集合團結的意思,卑南族的英文名稱延用這樣的稱呼「Puyuma」,她也是卑南鄉台東市南王部落的習慣稱呼。歌手陳建年在1985年,因哥哥要入伍,便集體創作《故鄉普悠瑪》歡送紀念,這首歌後來改唱成卑南語版,在輕快的民歌風旋律,卻蘊涵幽雅的故鄉情感,收錄在1999年《海洋》專輯,同為南王部落出身的歌手紀曉君也唱紅這首歌曲。


普悠瑪列車英文則稱為「Puyuma Express」。


TEMU2000型電聯車



專用於普悠瑪列車的TEMU2000型電聯車是台鐵所引進的第二款傾斜式列車,由日本車輛製造,因其設計可讓普悠瑪列車在彎道上較非傾斜式列車快的速度行駛,在多彎的宜蘭線可大幅縮短行駛時間。首批將引進17組每組8輛共136輛車廂。


 營運概況




臺鐵傾斜列車徵名 「普悠瑪」號脫穎而出


******************************************************************************




                                                     南王部落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南王部落(卑南語sakuban,亦稱為普悠瑪部落 puyuma)就是今臺東市南王里,是台灣原住民卑南族卑南八社之一。西北至卑南山、東至鐵道、南至太平溪左岸堤防。仍保有大獵祭、少年年祭(舊稱猴祭)、巫師祭、婦女除草完工祭、海祭(小米收穫祭)等祭典,是卑南文化保留最完整的部落。


卑南和南王的分界當地人以今更生北路的鐵道為標準,鐵道以南為卑南,早期雖為卑南社所在,但後遷至今鐵道以北的南王,今日卑南里台南學甲人居多。



南王國小與普悠瑪活動中心

南王國小與普悠瑪活動中心

地名由來



  • 一說:原為卑南族puyuma的大社「卑南社」。Puyuma是尊稱的意思。以前卑南族有一位優秀的大頭目,統御附近的蕃社,而且向各山地原住民徵收粟或肉類、向海岸原住民徵收貝類。Puyuma就是「獲得貢物的最高位原住民」的意思,遂成其尊號。Puyumaru就是卑南社,而puyuma族就是指卑南社大頭目直屬的卑南八社。


  • 一說:原卑南族「卑南社」所在,卑南語「puyuma」,為「都城」之意。該社的祖先於何時移住此地,因無紀錄,故無法得知。但,此為昔日有名之卑南王的所在地。


  • 一說:卑南社的祖先從聖山 a pa ngan(今都蘭山)下山後,各自找適合的地方分散居住,當時有6個家族設有集會所,6個會所分散有很多不便,經各家族長老商議,決定把集會所集中在 pasaraa(家族名)的本家前面,長老們開會如此集中各家族集會的行動稱為puyuma,是「集中、團結」之意。從此,卑南社自稱是puyuma。後來,因卑南社不向知本社納貢,引起雙方衝突,直到有一知本社青年paunyn至卑南社請求講和,卑南社長老sapayan被其誠意感動,欲收其為義子,經知本社長老同意,卑南社長老sapayan便說:「既然你們同意我收paunyn為義子,現在開始我們都是一族人了。」從此凡屬知本系的6個部落與卑南社均同稱為pu yu ma[1]

*******************************************************************************



*******************************************************************************
















 


                 南王部落(普優瑪)年祭


每年的最後1天是卑南族人完成大獵祭後回到部落的日子.


男子們按輩分依序在長老引導下通過由婦女架設的凱旋門.


接受婦女獻上花環.乾淨的衣飾.並享用檳榔.菸酒和佳餚.


為感謝與慰勞男子們為家庭.部落的付出.


婦女們編製大量的花環掛在男人的頭部及頸部.


所掛的花環越多.越能突顯此人的德高望重與地位.


長老在凱旋門以吟唱方式敘訴大獵祭的過程和成果.


為喪家卸下素服換上傳統衣飾.


盛大的活動就在台東車站前廣場舉辦.外交部次長也率駐台使節戴上花環.


享用風味餐.與卑南族人共度新年.


中午也在這裡受到族人們的邀請共享豐盛的午餐.


下午.男子們回到巴拉冠.整個活動進入最高潮.也依例舉行成年禮.


 


                                                                                          南 王 部 落 年 祭 相 簿


**************************************************************************








南王部落海祭 慎終追遠謝祖靈
( 原住民族電視台 2008/07/13 )

新聞類型:族群部落












台東市南王部落舉行了一年一度的海祭,這個祭典主要是南王部落在小米收穫之後,祭拜卑南神話中從蘭嶼帶回栽種小米技術的祖靈。展現慎終追遠的精神,而相較於去年,今年參與海祭的年輕人,明顯減少很多,也讓頭目領導人很擔心。  
 
南王部落的祭司選定一個地點,排好準備好的檳榔,先告知祖靈,部落即將舉行年度的海祭儀式。之後祭司設立屏障,讓參與祭典的人車都跨過,跨過之後還必須將檳榔向後拋,達到避邪的效果。到了海邊族人合力搭起祭寮,並在旁邊設祭架,架上放粥,在祭寮中放置兩個枕頭,兩個檳榔以及兩個石頭,表示獻祭給傳說中從蘭嶼帶回小米梗的兩位祖先。族人就在祭寮邊撘蓋搭設祭台,每個人放下檳榔向蘭嶼鞠躬。  
 
祭祀祖靈的海祭,只有男性才可以參與。而比起去年,今年參與海祭的年輕人,明顯少了許多,領導人感嘆但也無可奈何。  
 
海祭是卑南族南王部落的年度四大祭典之一,通常在小米收割以後,以所收割的小米或稻米,向帶回小米梗的祖靈表示感謝之意,卑南族各部落之中,只有南王部落有這樣的儀式。  

********************************************************************************



                                                                          南王部落


 


南王部落為卑南族之一,昔時卑南族有八社,南王部落即卑南社(Puyuma),位於台東平原地區,就是今日臺東市南王里,部落保有大獵祭、少年年祭(舊稱猴祭)、巫師祭、婦女除草完工祭、海祭(小米收穫祭)等祭典,是卑南文化保留最完整的部落,其祭儀慶典已陸續收錄於本部落格中,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可在「祭典節慶」類中獲得。

































































































********************************************************************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都蘭部落-台東旅遊足跡


 


    都蘭部落位於台東縣的東河鄉,於台東市北邊海岸約二十公里處,都蘭山東側是一個典型

阿美群的阿美族部落。

  由於都蘭灣地處都蘭山山腳下,而都蘭山早年曾產藍寶石,使得都蘭灣蘊藏有大量藍寶

石的傳言甚囂塵上,據說,都蘭山曾是東部產藍寶石最大之地,不僅礦質純、色澤鮮豔,所

製成的裝飾品也十分受人喜愛。

    除了寶石之外,到都蘭另有都蘭遺址都蘭灣都蘭糖廠月光小棧等景點也值得遊客前往

探訪。


****************




                                                         關於都蘭 - 台東都蘭˙蝸牛山莊


 


都蘭部落是一個典型的卑南阿美群阿美族大部落,


全村共有約一千戶共3,500的居民,分居在八個聚落。


基地範圍南起郡界北至舊部,總面積25.9245平方里。


除了都蘭之外,其餘的聚落多為漢化的平埔族人以及漢人。


日本人在安倍名義1938年出版的「台灣地名研究」一書中指出,「都蘭」原來稱「都巒」,


1937年時才改為現名。都蘭一名的來由,其實和阿美族語「’etolan」有關,


該名詞的來由為即為「堆石」、「砌石為牆」 之意(也有地震之意)


該地多石,阿美族人闢地耕作,將挖掘的石頭砌在旱地之一隅,


後來因發音的緣故慢慢演變成今日的地名「都蘭」


 三、五千年以前,卑南文化人就已經定居在台灣東南方的卑南平原,遠眺都蘭山時,


直指其為群豹聚集之地。而從卑南文化遺址所挖掘出的石版棺木,


死者的雙腳經常性是朝向這座聖山,由此可以推演,在卑南文化人的心中,


故去的靈魂彷彿是以都蘭山作為永恆歸屬的去向。

   另外傳說有另一批原居住於卑南平原的普悠瑪(南王)部落,


有一年因為颱風吹毀了部落且大水不退,有一對夫妻於是乘坐竹筏出海求生,


最後在蘭嶼獲救。住了一段時間之後,因為無法適應再度出走。


夫妻倆向北航行數天後,發現了一個島嶼,於是歡喜登岸,


搜索了一陣決定在現今的都蘭山下定居下來。由於這樣的關係,


每年海祭一到,夫妻仍要對著蘭嶼的方向,遙拜祖靈,並且視都蘭山為聖山。


傳說中,阿美族人的祖先在都蘭鼻登陸,這也是阿美族文化在台灣陸地的起源。


傳說在都蘭山裡藏有寶石礦,且其中有一顆非常大的寶石,人人趨之若鶩。


但因為有一條毒蛇24小時在一旁守護著它,所以唯一的方法,


就是趁著下過雨後到溪裡去找,因為寶石會和與水一起被沖刷到溪中。

  而「都蘭」一語亦來自阿美語,原意為很多石頭的地方,


正好呼應了都蘭特產「台灣藍寶石」的背景。


七里溪的上游源頭即為都蘭山藍寶石礦區,每逢大雨過後,


溪床偶見藍寶、白玉髓、紫玉等礦石,其中尤以藍寶石最引人注目。


都蘭山所產的藍玉髓,俗稱「台灣藍寶石」,外觀呈現透明、半透明或玻璃的光澤,


顏色則有靛藍、藍、淺藍、綠、黃、粉紅、灰藍等,其中尤以鮮豔的天然色且均勻者為佳。


都蘭村原住民族群均屬阿美族,每逢五穀豐收季節,即舉辦「基路馬安」,


也就是現在俗稱的「豐年祭」。由於都蘭村原住民生活清苦,就業機會有限,


導致多數家族紛紛舉家遷移故鄉在外謀職,每到豐收之際舉辦的「基路馬安」祭典,


也提供了在異鄉的子弟鄉親返鄉參加活動的機會,


同時讓他們能沉浸在祭典愉快歡樂的氣氛中,了卻一番思鄉之情。


********************************






********************************************************



                                      2007台東遊~都蘭鼻阿美族的傳統聖地


 


都蘭鼻-05
都蘭鼻-10
陳明才,阿才,2003年8月29日的清晨,
他留下一篇「天佑都蘭鼻」,選擇以跳海來結束他的生命,
他不是阿美族人,他是位來自台北的表演藝術工作者,


巨大木柱是當地的藝術家為了紀念阿才設置的,

他的跳海,有人解讀為為了保護阿美族的聖地 !


*******************************



                               台東之美系列報導之六:都蘭部落、泰源幽谷、巴沙哇力


 






巴沙哇力








有世外桃源之稱的泰源幽谷同時也是東海岸唯一的封閉式盆地地形。美麗的幽谷,不只是風景美麗還有許多頑皮的精靈在山谷裡嬉戲自然天成的美景宛如人間仙境




************************************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狗部落‧


*****************************




屋頂有人在喝酒,有人在紡織..有人把魯凱的生活特色雕塑成屋頂的裝飾



*****************************************************



巴庫拉斯布農族老部落


******************************************************************************


 



學習土地倫理,巒山森林博物館巒山森林。(原民會提供)

 

 

拜訪部落 擁抱25條臺灣原住民私房景點路線

 

想探訪臺灣真正美麗的去處,徜徉在山林的壯闊、海洋的深邃中,體驗非去不可的原鄉部落旅遊嗎?!「2012臺北國際旅展」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以下簡稱原民會)將以「拜訪部落」為號召,向大家推介精彩且優質的25條原鄉部落旅遊行程。

為推廣原住民族文化、節慶、生態、工藝等觀光優質內容,原民會整合原鄉地區民宿、美食、餐廳、農特產品及周邊景點等資源,依不同區域之族群文化及地理特色分為北、中、南、東四區,路線包括原住民14族分布範疇,規劃25條原住民族地區套裝旅遊行程,以更多元的角度推廣臺灣深度旅遊,期使國人能親身體驗原住民文化及原鄉之美,並推展原住民族在地觀光產業競爭力。

本次旅展原民會以「拜訪部落」為主題,並在每一條旅程中以「說故事」的方式引導,除了讓遊客飽灠原住民最豐美的人文風情外,也期使藉由深度互動的遊程設計,讓旅人們體會原住民生活智慧與動人魅力之處。如「不一樣的月光南澳人文記事」(電影賽德克‧巴萊主角大慶及林慶臺的部落)、「南臺灣最後未開的古道—南田石浪濤樂章」(享譽國際天籟般泰武國小的古謠傳唱)、「暢遊南臺灣—原鄉部落騎遇記」(挑戰版250公里數)及「雪見舞動森林—天狗部落、象鼻古道健行」(感人的部落共同廚房)等行程。

經由部落共生共榮的理念,透過原鄉組織與旅行業者的合作,讓原住民族有機會藉由觀光產業,來行銷自己的文化,也讓原住民旅遊更具深度性及市場性,為原鄉族人創造更多收益、遊客瞭解原住民族文化。 (原民會提供)

**********************************

 

25條原住民族部落私房景點 奇景補「原」氣路線


 


在北台灣有:7


烏來溫泉野要獵人;


Hnuway水資源生態教育步道高義蘭、比亞外泰雅生態文化體驗;


嘎色鬧泰雅農夫竹頭角木琴樂舞一日遊;


雪見舞動森林天狗部落象鼻古道健行;


泰雅千年SMANGUS、泰崗伊汎長老有機餐;


大隘賽夏矮靈祭清泉故事篇;


不一樣的月光南澳人文記事一日遊。


 


東台灣則包括:7


花東縱谷單車人文旅行鄉村溫泉部落;


阿美族巴歌浪舞動之夜水梯田海稻米,米粑流藝術村;


東臺灣人文記事美麗都蘭灣;


渡邊吉海秧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單車遊;


等待飛魚 蘭嶼雅美族(達悟族)旅人日記;


學習土地倫理 巒山森林博物館;


再見!阿塱伊南臺灣最後未開古道南田石浪濤樂章。


 


中台灣有:5


探索布農族最神秘面紗武界曲冰遺址;


GAYA的約定賽德克巴萊;


塔山下的幸福來吉部落鄒式下午茶;


開門見玉山望鄉部落八通關古道;


發現巴庫拉斯布農族老部落自然遺址探索。


 


南台灣則包括:6


牡丹鄉排灣族 cacevakan 遺址石門古戰場萬金天主堂;


魯凱下三社茂林原住民人文三黑產業;


那瑪夏布農族藝術生態;


原住民新桃花源禮納里(Rinari達瓦達旺舊部落探索;


山中古國阿禮、霧臺石板藝術村;


暢遊南臺灣原鄉部落騎遇記(挑戰級)。




全文網址: 行程/25條原民私房景點 奇景補「原」氣 - 旅展A好康 - 熱門行程 - udn旅遊休閒 http://travel.udn.com/mag/travel/storypage.jsp?f_ART_ID=55550#ixzz2BHCaAxSV
Power By udn.com


********************************************************************



                                                 達瓦達旺部落的角度




山坡上的人家,就是三地門達瓦達旺部落。


***********************************************



                                   屏東縣牡丹鄉排灣族石板屋遺址VS石門山VS高士國小





***********************************************************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達娜伊谷


 




 



 





























0013FA.jpg
0013FA.jpg
0023FB.jpg
0023FB.jpg
0033FC.jpg
0033FC.jpg


0063FF.jpg
0063FF.jpg
007400.jpg
007400.jpg
008401.jpg
008401.jpg


011404.jpg
011404.jpg
012405.jpg
012405.jpg
013406.jpg
013406.jpg


016409.jpg
016409.jpg
01740A.jpg
01740A.jpg
01840B.jpg
01840B.jpg



 



0053FE.jpg0043FD.jpg010403.jpg009402.jpg015408.jpg01940C.jpg02040D.jpg014407.jpg




**************************************************************


[阿里山]: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浴水重生」再次展現強韌生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旅遊服務專線:05-2513246


旅遊服務傳真:05-2513297


官方網站:http://www.tanayiku.com.tw


園區營業(開放)時間:上午0800至下午0500


傳統歌舞表演時間:上午1040、下午01500330


入園收費說明:一律半價60元優待(含保險費)  六歲以下兒童不予收費


停車管理費:免費


達娜伊谷~忘記憂愁的地方。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位於阿里山鄉西南麓,距離嘉義市區約60多公里,為鄒族原住民部落,以達娜伊谷溪之鯝魚保育聞名全省,一度成為傳播媒體爭相報導之焦點。


「山美」鄒語叫savigi '如同牠的名字一樣,就像山一樣的美,牠是嘉義縣阿里山鄉12個村中的一個部落,依山傍水的居民全是鄒族原住民子民。


這裡有一條曾文溪支流流經山美村,溪名叫達娜伊谷(tanaiku)。達娜伊谷意思是「一個沒有憂愁的地方」,它是依鄒語發音而命名的一條有美麗歷史的潺潺溪流,早期達娜伊谷溪是山美村民傳統的漁場。


達娜伊谷溪四周濃密的叢林就是村民傳統的符獵場所,陡峻的高山伴隨處處可見的巨石與飛瀑溪澗,蘊育了山美子民的生命。


榮獲總統文化獎~山美社區伴隨著自主運作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定期辦理社區活動,除了加強精神生活陶冶,居住環境的美化,落實社會福利社區化的工作,更為鄒族傳統文化的延續不遺餘力地經營著,山美村民個個都存有高度生命共同體的觀念。


2001 第一屆總統文化獎「玉山獎」頒給山美社區時等於昭告國人山美村民努力的成果,足堪成為社區營造與保育界的典範。


山美村民成功的維護了美麗的山水環境,曾締造年遊客量30多萬人次的超高紀錄,這一份榮耀與肯定也讓許多參與過社區營造的部落 族人與有榮焉。


大自然對山美村的試煉~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歷經了1996年的賀伯颱風、1999年的921大地震、20098月的莫拉克風災(88風災)重創了達娜伊谷,山河為之變色。


但都無法沖蝕掉居民對達娜伊谷保護的決心,斷落的路可以重挖、沖毀的橋可以重建,因為他們深知達娜伊谷維繫著山美部落的文化、產業、生計。


再大的風噢,終究會過去!戚謝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以及來自各界的援助和齊心投入,終於跨出2011226日重新開園的第一步,部落也能逐漸恢復安定生活。


山美達娜伊谷因為有大家的鼓勵,在漫長的重 建道路上,即使再辛苦,但我們會更有信心。山美達娜伊谷因為有大家的祝福,我們相信一定能「浴水重生」再次展現強韌生命力!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園區內外由大陸善款捐建,非常有特色的達娜伊谷及福美吊橋也已相繼完工。


兩座吊橋各有特色,前者是壯觀的單塔懸索式吊橋,後者則採直路式吊橋設計,與知名的竹山天梯類似,完工啟用後,增添兩處迷人景點的達娜伊谷,勢將吸引更多遊客參訪。


傳統的烤山豬肉、山雞、小米酒、竹筒飯及各式野菜等美饌,都是難得品嘗到的山野美味,讓來到達娜伊谷的民眾都能體驗到原住民的特有風情。


◆自行開車前往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交通資訊:


1.中山高下嘉義交流道沿159縣道於世賢路右轉至吳鳳南路右轉接阿里山公路(台18號道路)36Km龍美處右轉往山美村1小時即可到達山美村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2.南二高下中埔交流道往觸口接阿里山公路36Km龍美處右轉往山美村1小時即可到達山美村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達娜伊谷導覽圖


******************************************************************************************


 


阿里山鄉 山美社區《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達娜伊谷的生態保育的傳說故事


  傳說中,尼佛奴(nivenu)是一位萬能的女神,從開天闢地、宇宙形成,創造了天地萬物。在天空,祂畫出雲彩,掛上日月又裝點星光。在地上,祂揉捏高山、湖泊和河川,彩繪出繽紛的四季,生命就此生生不息的運轉。尼佛奴女神又指派哈莫(hamo)男神,降下凡間管理天地,祂穿著熊皮、全身散發光芒,用力搖動楓樹,楓樹的葉子掉落地上之後,就變成了人,這些是鄒族人的祖先,天神之子。


生命泉水


  又為了天地萬物生息繁衍,讓大自然的守護神(hicu)降臨山美,守護神為了讓各種動物能和平共處,特別為所有的動物創造了生命泉水(即達娜伊谷),把泥土做成非常好的天然食物,如果有大動物欺負小動物,守護神就會立刻變成巨大的白鹿來教訓。若不服白鹿者就會在他身上劃出記號,並把他趕出達娜伊谷這個地方,而且那個記號要很久才會消失,也就是說被逐出達娜伊谷的動物,在記號還沒消失之前都沒有資格回到達娜伊谷,若回來仍惡性不改,守護神就會變成巨鷹把那惡性不改的動物,用巨爪抓起來帶到一個荒涼的地方,而那地方住著上百隻可怕且面露猙獰的山豬生活的地方,永遠也不能回來。


守護大地之神


  傳說有一位自負的年輕人不聽老人的教訓,前往達娜伊谷想看看白色巨鹿,他心想,我這麼強壯如果我能殺死那人人敬畏的白鹿,那不就表示我比守護神還要偉大嗎?不只是當達娜伊谷的王,連鄒族頭目也會敬畏我。這一天他偷偷走到達娜伊谷,到了生命之泉的時候,他看到了那白色的巨鹿正在喝水,他暗中拿出弓箭,當他要把箭頭對準白鹿時,突然間白鹿的鹿角伸長到天空並發出光耀眼的光芒,那位年輕人驚訝並慢慢地把弓放下,此時鹿角也很快地變回原形,可是想當王的念頭作祟並讓他失去理智,為了私慾。那青年人再度拉弓的時候,白鹿的角又伸到天上,年青人又放下弓,鹿角則又變回原形,他搖搖頭對著自己說「我不能違悖達娜伊谷守護神,那樣會危害我自己啊」,但那青年人心頭一轉,「憑我的力量絕對可以打敗它的!」,於是他決意在第三次準備放箭,其實守護神給了他二次悔改的機會,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就在他放箭的剎那,鹿角伸長到天空而且鹿頭上長滿了鄒族的聖蘭並開滿了花。


天神的懲罰


  那位年輕人已經著了魔,白鹿怎麼變也不放在眼裡,當就要射到鹿體的時後,巨鹿竟輕描淡寫地用角將箭打了回來,而那支箭不偏不倚就打中了那青年人的肚子上。他知道這是守護神的力量,他雖然後悔,但因失去了三次的機會,說什麼也來不及了。


  不知過了多久,長老經過時發現年青人肚子上插了一支箭躺在路上斷氣多時,長老看了看就知道是發生什麼事了,依照鄒族的習慣柱死者不能帶回家,就地將他埋葬了。最後長老對著青年的墓,語重心長地說,達娜伊谷是動物們繁殖的地方,是動物的避難所,也是動物生下小動物的地方,等小動物有保護自己的能力時,才會又回到各個森林裡,所以達娜伊谷守護神是為了我們鄒族子子孫孫擁有永續的狩獵資源,才定下了達娜伊谷自然生態的規範,如今你冒然的觸犯這是你咎由自取。從那之後再也沒有族人敢造次,達娜伊谷就成了鄒族族人為了永續生命而保護的聖地了。





















Tanayiku「達娜伊谷」鄒語意為忘記憂愁的地方是台灣少見的乾淨溪流。它位於曾文溪上游,海拔約五百公尺,溪長十八公里,氣侯宜人,風景秀麗。在經歷了十多年來的調養生息,期間雖然遭遇到許多天災,然而山美卻動員全體村民,不畏艱辛整修達娜伊谷。直到今天,達娜伊谷仍是山美族人的精神象徵。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是台灣第一座由民間推動而成的生態公園,由山美社區發展協會管理。達娜伊谷中自然生態豐裕,尤其是鯝魚,是鄒語意為「真正的魚」,是台灣特有種魚類,在陽光照射下,便可以看見銀白色的魚肚此起彼落閃個不停,十分漂亮。
   





  但八八風災後,達娜伊谷被上游巨大石塊的所掩埋,辛辛苦苦所建立的家園就這樣被風雨無情摧毀,風災後一年,我們發現小鯝魚逐漸回流,象徵著山美部落族人的活力也正逐漸復甦中,我們一直努力,期待大家來看看我們鄒族堅韌的生命力,期待達娜伊谷有不同的生命意義。















  • 歌舞展演場

用舞樂演出鄒族的生命力,讓表演品質再提升,也讓遊客感受到視覺與聽覺饗宴。




  • 希望亭

打造出鄒族風格竹屋的行銷平台,為地居民帶來穩定收入,讓山美居民重新帶來希望與喜悅。




  • 文化展示綜合館

兼具會議與展覽功能的「文化展示綜合館」,就隱身在這雲霧繚繞的忘憂谷之中。






阿里山鄉 山美社區《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

******************************************************************************************




******************************************************************************************






達娜伊谷歌舞表演場



山美茶園



山美國小


******************************************************************************************





達娜伊谷簡介

達娜伊谷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鄒族境內;達娜伊谷-Dannayiku為鄒語,是鄒族人的聖地,是『忘憂谷』的意思,達娜伊谷溪長18公里,海拔500公尺,位於曾文溪上游,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溪中巨石嶙嶙,清水潺潺,是全國第一處以社區力量保育成功的生態公園。

達娜伊谷-鯝魚生態保護區

達娜伊谷的鯝(ㄍㄨˋ)魚保護區是相當值得推薦之地,沿嘉義縣道開車至此只需卅分,下車後再前行半小時便可進入源頭區,您可在這裡玩水、賞魚,出發前請先向管區辦理甲種入山證,同時別忘了在入口售票處買些飼料餵魚,沿路線指標前進,先經過竹林與吊橋,便可到達上游水源區,這裡的鯝(ㄍㄨˋ)魚經復育後,大量繁殖生長,每當有遊客前往餵食,他們便爭先恐後的躍出水面,很多人看到這麼多魚都覺得興奮無比,魚兒成群,加上兩岸綠挾峻的自然景觀,可謂人間一處世外桃源。

達娜伊谷-鯝魚簡介

鯝魚全名應為『高身鯝魚』,是鄒族語中『真正的魚』之一,是台灣特有種魚類,分布於約海拔500公尺以下之溪谷流域,魚身可達30至50公分,喜歡於有大型底質石的急流或深潭活動覓食,食物主要為固著性藻類,及配合部分之水生昆蟲;鯝魚擁有發達的下顎,當其以下顎鏟起石上藻類吃食時,在陽光照射下,便可以看見銀白色的魚肚此起彼落閃個不停,十分漂亮。

寶島鯝魚節

達娜伊谷溪自然生態公園以魚類保護成為全國知名的地區,至今每年10月時固定舉辦『寶島鯝魚節』,並且成為山美村年度大節,當天除可觀賞復育成功的鲴魚外,還有鄒族傳統的迎神、小米祭、戰祭裏的歌舞表演,以及鄒族傳統服飾、手工藝品展示與美食大宴:包括了各式精巧的竹編、藤編器物,艷麗縝密的織布圖騰等,十分具有藝術性;傳統的烤山豬肉、山雞、小米酒、竹筒飯及各式野菜等美饌,都是難得品嘗到的山野美味,讓來到達娜伊谷的民眾都能體驗到原住民的特有風情。

達娜伊谷旅遊注意事項

來到達娜伊谷建議您最好沿繩索渡過到河的對岸,彼端的魚更大更多,而且涉水的味道真的很不錯,至此一遊的人一定不會失望,因河水高度到腰間,所以別忘帶套更換的衣服,或乾脆穿泳裝!特別再提醒您,因此處為保護區,所以千萬不要製造污染或捕魚。
鄭瑄頤 彙整





地址:


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鄒族境內





景觀特色:


★達娜伊谷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鄒族境內;是鄒族人的聖地,是全國第一處以社區力量保育成功的生態公園。
★每年10月時固定舉辦『寶島鯝魚節』,當天除可觀賞復育成功的鲴魚外,還有鄒族傳統的迎神、小米祭、戰祭裏的歌舞表演,以及鄒族傳統服飾、手工藝品展示與美食大宴。




營業(開放)時間:


上午08:00至下午05:00。
達娜伊谷旅遊資訊,洽詢電話:05-2513246
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社區發展協會/洽詢電話 05-2586994、05-2586621。




提供活動:


傳統歌舞表演時間:
平日上午11:00、下午03:00
假日上午10:40、下午01:50、03:30




遊程建議:


★出發前請先向管區辦理甲種入山證


 

交通資訊:


交通資訊




★ 自行開車:
1、國道三號:於中埔交流道下接台十八線往觸口方向,到龍美時右轉往山美進入原住民部落的達娜伊谷
2、國道一號:於嘉義交流道下循往阿里山的指標經吳鳳廟到觸口,再往前到龍美時右轉往山美進入原住民部落的達娜伊谷





******************************************************************************************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道卡斯族舉辦傳統的「牽田祭」活動!


 


將於107苗栗新港國小舉行。


 


地址:苗栗縣後龍鎮埔頂里3鄰頂東路 30 號


 





道卡斯族每年都舉辦傳統的「牽田祭」活動




牽田祭又名收穫祭,是道卡斯族3大祭典之一,早期每年於農曆7月15日及8月15日舉辦,稱「做旗頭」、「做旗尾」,族人在祭典中團聚、共舞,並在歡慶豐收之餘,緬懷祖靈,牽田祭凝聚更強烈的道卡斯文化認同感。




道卡斯血統族人散居各聚落,因受漢化影響文化逐漸流失,目前人口約3萬多人,


苗栗後龍鎮的新港社是大型聚落,因早期沿襲不對外通婚的族規,族人口較為集中,約有2千多人。




記者江詩筑/攝影

道卡斯族研習營), 身為道卡斯族人的縣長劉政鴻(中),也穿上傳統服飾一起表演迎賓舞。


道卡斯族牽田祭的重頭戲「巴代」祭祖,晚間7點由主祭禱告,恭請祖靈降臨,3名舉旗手背著10人高的白色旗幡進場,隨「牽田祭歌」在族人簇擁下緩步跳舞,一邊保持平衡不讓旗幟倒下,全族人圍成圈圈唱歌跳舞,直到深夜,感謝祖靈庇佑、賜予豐收。




 


大甲地名的由來 – 道卡斯族


 


大甲位於台灣中部的西海岸,境內有大甲溪和大安溪流經,水利充沛。因此,大甲地區早年即為台灣原住民族之一的道卡斯(TAOKAS)族聚居之地。
道卡斯族共有十六社,分佈於今台中縣西北部的大甲,北達苗栗縣沿海以及新竹縣的海岸平原一帶;當時從大甲溪到苑裡溪一帶的平埔族社群,稱為蓬山八社,其中大甲東社、大甲西社、日南社、及雙寮社在大甲境內。大甲東社與大甲西社則以鐵砧山為界。1731年鐵砧山以西的大甲西社發動「林武力抗清事件」,次年遭敉平,而改稱「德化社」。而鐵砧山以東的大甲東社則因配合清廷,得以保留大甲東社之名。


漢人移民入墾大甲地區後,以道卡斯(TAOKAS)來稱本地,而取河洛語的近似發音「大甲」作地名,因此「大甲」之名乃緣起於「道卡斯」的譯音。


*******************************************************************


道卡斯族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道卡斯族(Taokas)為台灣平埔族群原住民,此名稱為日本學者伊能嘉矩所取,又名斗葛族,台語音近於大甲TL:Tua-ka),故又稱大甲族


原居於新竹苗栗台中一帶的海岸平原區,以大甲為核心。「大甲」一名據研究亦來自「道卡斯」。


清代道卡斯族人為避分類械鬥等因素,部份族人遷徙至埔里清朝嘉慶道光兩朝時期(19世紀),是包含道卡斯族的中部平埔族各社及族群的覺醒時期,但為時已晚大勢已去,雖然走上遷徙一途,但還是造成各社群的沒落並造成道卡斯族在內的平埔族文化消失。現今道卡斯族高度漢化,母語改用臺灣閩南語。其中最有名的人物為苗栗縣長劉政鴻


現在道卡斯人正積極推動正名運動,並振復自身傳統文化。


祭典




  • 豐年祭:道卡斯人稱作牽田,牽田又分為做旗頭、做旗尾二個節日,各為三天,族人興致高時,則可由旗頭一苴做到旗尾,白天狩獵,晚上慶祝共同分享獵物。
  • 祭祖:道卡斯人稱作巴代(Patai)是敬祖的意思,也是道卡斯族人視為最神聖的節日,但對外人而言,則是最具神秘色彩的節日。
  • 祈雨祭:是一個不定期的祭典,唯有乾旱時期才會舉辦的祭典,也是道卡斯族傳統祭典中,唯一不曾在文獻中或田野調查紀錄上出現的一個祭典。

聚落



竹塹社群(竹塹二社)



後壠社群(後壠五社)



蓬山社群(蓬山八社/崩山八社)


--==名人==



***********************************************************


道卡斯牽田祭 10月苗栗登場


 



道卡斯族一年一度的牽田祭典,今年將於107日在苗栗新港國小舉行。苗栗道卡斯文化協會理事長劉正新說,祭典開始時間是傍晚,從當天早上就有一系列道卡斯文化祭儀與活動,歡迎民眾一起參與。



道卡斯族牽田祭舉行時,族人以儀式向祖先祈福禱告,並訴說今年農作收成,請求祖靈庇佑來年部落族人豐收與平安。劉正新說,牽田祭自道卡斯族致力於文化復振以來,每年都如期舉行,是部落重要的精神依歸。他曾聽耆老提過,因道卡斯族人與南庄賽夏族人聚落比鄰,兩族間的文化祭儀因多有交流而頗有相似之處。



今年祭典開始時間是107日晚間,大約從傍晚56點時,就會有「扮番」報信,意思是告訴部落族人祭典開始,請於開始時間到會場參與。



接下來,等祭典開始後,由旗手掌旗、扮番領路,帶領參與的族人跳舞、繞境祈福。劉正新說,擔任旗手的挑選條件最嚴格,要求得在2年內家中不可有喪事者,才能參與掌旗手的選拔。



劉正新也說,在地道卡斯後裔都明白掌旗手以及行經動線時,不可超越干擾、阻攔,因為是屬於道卡斯族人祭典的莊嚴場合。劉正新提醒旅客,歡迎大家觀看、拍攝祭典,但當掌旗手與護旗隊伍前進時,不要打擾中斷族人行列。



今年由苗栗舉辦國慶煙火,929日至1027日在苗栗有系列煙火與藝文活動。劉正新說,煙火晚會會場與道卡斯牽田祭會場相距僅1百多公尺,恰好7日晚間並未有施放煙火活動,他邀請民眾到苗栗度過周末,7日晚間59點則可參與難得一見的道卡斯族牽田祭。



參考文獻:台灣立報2012/09/13呂淑姮


 


****************************************


 






道卡斯族簡介


道卡斯族的範圍南起大甲溪,北至湖口台地、楊梅鎮、龍潭鄉一帶,南北長距離約一百公里。東部以南北第二縱向山脈、關刀山山脈、八角崠山脈、獅頭山至新竹關西鎮的馬武都坪一帶,西至臺灣海峽。道卡斯族含括台中縣、苗栗縣、新竹縣、部分桃園縣。主要活動範圍以沿海一帶及丘陵各河谷沖積成的平原為主。


平埔族分為十族


有關道卡斯族一名之來源,始自日本統治時期明治三十七年(1904),日本學者伊能嘉矩透過語言、人類學的方法,將平埔族分為十族。有邵族、凱達格蘭族、雷朗族、道卡斯族、噶瑪蘭族、巴則海族、巴布拉族、和安雅族、貓霧剌族、水沙連族、西拉雅族。


在行政沿革方面,道卡斯族在明鄭時期,明永曆二十四年(清康熙九年,1670)隸屬天興縣。鄭經命「 劉國軒經略蓬山八社、後龍五社 」,為漢人統治道卡斯族之始。康熙二十三年(1684)改隸諸羅縣,雍正元年(1723)改隸彰化縣(淡水海防廳),雍正九年(1731)大甲溪以北歸淡水海防廳管轄,雍正十一年(1733)淡水廳治由彰化縣移駐竹塹(今新竹市)。光緒元年(1875)以淡水廳之一部分,增設新竹縣道卡斯族歸新竹縣管轄。光緒十三年(1887)臺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准設郡縣,中路新設臺灣府,為省會首府。全省劃為三府,以大甲溪以北至中港溪為界增設苗栗縣、蓬山八社及後龍四社,中港除外,歸苗栗縣所轄。竹塹社、中港社歸新竹縣所轄。


道卡斯族主要的社有蓬山八社、後龍五社、竹塹兩社。蓬山、後瓏、竹塹三大社的劃分處始自於乾隆初期,有關社餉徵收。重修福建臺灣府志:



雍正九年奉文彰化縣,撥歸管轄土番大社八社(內附小社二十四),額徵銀一千二百五十八兩一錢三分六釐。乾隆二年奉文以二年為始,豁免社餉,改照民丁例(每丁徵銀兩錢),減徵社餉銀九百九十三兩一錢三分六釐。實徵土番八社(內附小社二十四社)共番丁一千三百二十五(每丁徵銀兩錢),共徵銀二百六十五兩(內蓬山社並附大甲東、苑裡、南日、貓盂、德化、房裡、雙寮、吞霄等社,番丁共三百五十;後龍社並附新港仔、貓裡、加志閣、中港等社,番丁共三百七十;竹塹番丁八十九)。



由臺灣府志即可看出,徵番社銀兩即由崩山社、新港仔社、竹塹社三大社統籌、徵銀,這是道卡斯三大社群之由來。




  • 竹塹社七姓公祭祀公業與采田福地(王世慶.李季樺)



  • 竹塹社勢力衰退之探討一以衛姓和錢姓為例(張炎憲.李季樺)



***************************************************



2007平埔道卡斯族牽田祭 - 後龍



日領時期的 .. 牽田舉旗手..




三名舉旗手...坐下休息...


每位舉旗手...皆有護衛人員在旁照應...以防祭旗倾倒...



在部落裏...敲鑼 ....通知族人....晚上...要來參加牽田祭...



文物展中...最老的...道卡斯人...貓老尉...



..新港社的人..都稱自己為「斗葛」人(Taokat)...



古早時代...一般稱 莊 .. 是代表漢人居住地.. 稱 社 .. 則是番人居住地...



平埔族人 .. 為防範生番出草殺人 .. 而建的 瞭望台 .


牽田使用的祭旗 ....約有 3 - 4 樓高 ...與賽夏族...十年大祭..
用的祭旗...有點相似...賽夏族祭旗..上半段..是紅色的...


趣味競賽...






規則是...吸...可能很難吧...


麻達 ( 路跑/走鏢 ) ..回到終點站的..道卡斯人... at 9:40 am ...


麻達 頒獎.. 每組第一名...腳踏車一台.. (成人男)


準備午餐的...義工... 菜湯 ...


製作麻糬...




糯米飯 及 麻糬 是 TaoKas 請客必備的食物


道卡斯族小檔案


台灣原住民分為高山原住民族群和平地原住民族群,「平埔」就是「平地」的意思,平埔族是指「居住在平地的族群」,在學術分類上屬於「南島語系民族」,平埔族的生活文化背景和漢人較為相似,經過長期通婚、混居後,血統純正的平埔族已不多見。


平埔族的分類眾說紛紜,有的分為七族十四支、也有分為八族、九族、十族、十二族等,後龍鎮文史工作者陳朝棟主張分為道卡斯族、噶瑪蘭族、凱達格蘭族、巴布拉族、貓霧悚族、巴宰族、邵族、洪雅族、西拉雅族等九個族群;其中道卡斯族的分佈地區北從新竹延伸至台中大甲,有竹塹社、中港社、後龍社、通霄社等,而後龍新港社也是道卡斯族範疇。


平埔族分佈在西部沿海平原,從十七世紀中葉以後,福建沿海一帶漢人大量移民台灣,對平埔族造成不小的衝擊,不但土地流失,也因長期與漢人聯姻,日漸漢化,後龍新港社的道卡斯族約有二千多人,劉姓佔一半以上。


陳朝棟指出,大多數的平埔人已被漢人同化,包括語言、風俗、禮儀等,幾乎與漢人無異,從外觀特徵不易分辨漢人及平埔族人。(陳朝棟口述,記者彭志光整理) the Liberty Times.
===============================================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布農王子 &  阿美公主 


來自羅娜部落的夫妻檔


這攤就是美味的保證 !


















南投原鄉部落嘉年華(台中美術園道9/8-9/9)






南投原鄉部落嘉年華( 台中美術園道 9/8 - 9/9 ) 請看倌到現場 多捧場 !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首頁

                                                       關於望鄉









望鄉部落座落玉山山脈西北方海拔近一千公尺的地方, 是全台灣唯一可以 清楚眺望玉山主峰的部落, 這也是族人引以為傲的地方, 從玉山主峰拂吹而來的風孕育了部落多采多姿的人文與自然生態.


望鄉(Bukiu)一名是日據時代日警為懷念日本老鄉而取名之. 而布農族人稱部落為卡里布彎(Kalibuan), 因為在日據時代族人被遷至本部落時發現部落長滿了一種被稱為卡里布(Kalibu)的植物始為稱之. Kalibu有很長一段時間消失蹤影, 現在族人開始積極復育的工作, 找回部落生命力.

 


望鄉部落30年前照片

 


望鄉部落座落玉山山脈西北方海拔近一千公尺的地方,


是全台灣唯一可以 清楚眺望玉山主峰的部落!




60前望鄉部落族人互助輪工制



 
 

布農陀螺   pisulun

鞭打陀螺不只是布農族的娛樂與體育活動,它更是布農族在四月打耳祭之前,

用來舉行的小米收成占卜儀式。

 




 

部落巷道

 



 

獵人古道

 


*****************************************************************

 


 

許多遊客循著台21線新中橫公路來到信義鄉,總是習慣性以走訪東埔溫泉區為主,殊不知在同富村旁有一個極具旅遊資源的布農族部落─望鄉部落。近年來望鄉部落遵循古訓,以「開門見玉山」為主軸,推動高山生態旅遊及原鄉藝術文化之體驗成為玉山眼前最光彩耀眼的一顆明珠,在部落居民與政府輔導推動下,望鄉部落的旅遊環境已經相當成熟,這裡可以近看玉山主峰與北峰,冬天時整座山佈滿皚皚白雪,極為壯觀美麗。

*****************************************************************



望鄉部落人文探索 (一 )


望鄉部落人文探索 ( 二 )------製梅趣














發現原民之美 望鄉部落一日遊  <詳全文>


 望鄉部落 尋找部落的真實影像



范綱武

南投縣



望鄉部落 尋找部落的真實影像

望鄉部落有許多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意象。(攝影/范綱武)


范綱武

南投縣

  

    部落,給人一種觸及心靈的感動,這裡的人、這裡的建築、這裡的感覺,讓人有種悠遠、緩慢的心情。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望鄉部落,座落玉山山脈西北方海拔近一千公尺的地方,居民以布農族為主,而部落座落在高山台地上,地理環境加上氣候的變化,造就了四季鮮明的自然景觀,春天初風徐徐吹來,嫣紅的櫻花開滿整個部落;夏季豔陽高照、大地綠茵無限;入秋時分,青楓、楓香換上一襲金黃秋裝;到了冬天,山上的梅花開了,與遠方的白雪皚皚的玉山山脈相呼應,交織成四季最美麗的部落景致。

  望鄉部落有許多傳說,其中相傳是望鄉這支部落當年由中央山脈的巒大山脈遷移至現在的位置,當時的老頭目從叮嚀吩咐:「不要離開玉山的視線!」因此才選定望鄉最為部落的座落點,也因此,望鄉部落成為全台灣一開門就可以見玉山的部落,高山美景、部落文化以及豐富的物產,讓這裡呈現多元而豐富的部落風情。

  至於為何命名「望鄉(Bukiu)」,說法相當多,其中包括是日治時期一名日警衛了懷念日本老鄉所取的名字;此外,據部落族人表示,過去部落曾經長滿一種叫做卡里布(Kalibu)的植物,後來不知為何消失絕跡,為了傳承布農部落的精神與文化,族人開始復育與文化傳承,所以部落的人則稱這裡為「卡里布彎(Kalibuan)」。
 
  為了能讓更多人認識部落文化,望鄉部落近年來在族人的努力之下,開始結合旅遊,成立了部落永續發展協會、布農傳統文化藝術團等等部落組織,推出許多高山文化生態導覽及部落舞蹈表演等等活動,也讓更多人,認識望鄉部落。(攝影/范綱武)

 







望鄉部落 尋找部落的真實影像  <詳全文>

發現原民之美 望鄉部落一日遊




范綱武

南投縣



發現原民之美 望鄉部落一日遊

望鄉部落裡,可見許多族人傳統的生活面貌。(攝影/范綱武)


范綱武

南投縣

  台灣原住民文化多元、豐富,包括藝術、人文、美食、特產等等,都相當具有魅力,值得深入探訪。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望鄉部落,為了讓遊客深入瞭解部落文化與布農族的傳統特色,推出一系列的體驗行程,讓遊客透過專業的部落導覽解說,進一步認識部落、也與部落族人互動,更可以促進部落的觀光與發展。

  望鄉部落的體驗行程包括,部落巡禮:沿著家戶牆壁上的圖籘,解說布農族生活文化與布農神話傳說;獵人步道冒險之旅:沿著部落後山陵線,體驗祖先打獵的踪跡一探究竟;高山原始野炊:徜徉於大自然森林中,體驗高山原始野炊的美味。

  此外,還有布農獵具DIY,親自就地取材設陷阱、射弓箭,體驗打獵樂趣,以及布農童玩製作,回到布農族兒時所玩的東西,透過DIY,親身體驗部落生活,別有一番風趣。(攝影/范綱武)

******************************************************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待續 ~!


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正名「山胞」為「原住民


民國九十四年七月行政院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


修正草案,八月一日訂為「原住民族紀念日」


紀念原住民族為台灣社會、文化所做出的鉅大貢獻。


101年5月台閩縣市原住民族人口-按性別族別




下一張





 

 



公告101年原住民族歲時祭儀放假日

 


公告101年原住民族歲時祭儀放假日



  • 活動時間:101年1月1日-101年12月31日
  • 活動地點:依各族別活動之舉辦地點
  • 主辦單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 聯絡方式:(02)2557-1600-1328

一、依據內政部於99年11月2日修正發布「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辦理公告原住民族歲時祭儀,各該原住民族放假1日。
二、無論是軍、公、教、勞工或學生,只要具有原住民身分,都可以在所屬族群的歲時祭儀日,持戶籍謄本或戶口名簿等證明其族別之文件,向工作或就讀單位申請放假1日。
三、有關阿美族、鄒族(達邦及卡那卡那富米貢祭)、賽夏族及噶瑪蘭族,先行公告舉辦期間,日期確定後分別另行公告 。


81「原住民族日」之由來與意義


一、       從「番」到「高砂」到「山胞」到「原住民族」


回顧台灣的歷史,原住民族曾被歷代統治者賦予不同的名稱,例如清朝時期,稱原住民為「番」,其中服政府之教化者稱為「熟番」,未服教化者稱為「生番」;治時期,稱原住民為「蕃」或「高砂」,國民政府則稱為「山胞」。這些名詞均帶有濃厚的歧視意涵,是被汙名化的符號,而且,都是統治者自行決定的稱呼。因此,在1984年起,即有原運人士主張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族」,期藉由此一嶄新的、原住民自己決定的名稱,作為自我認同及擺脫汙名的起點,進而爭取原住民族應有的權利。這一主張在原住民族內部凝聚高度的共識,並成為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核心議題。當國民大會在19925月進行第二次修憲時,原住民族更發動一連串之正名抗爭活動,強烈地展現出原住民族「正名為台灣主人」之集體意志,惟當時之國民大會經由表決仍採用山胞舊稱,正名未能成功。


二、       「原住民族」正名成功之日定為原住民族日


原住民族正名運動激發出原住民族強烈之自我認同,也獲得社會各界關注原住民權益者的支持,199481,總統令修正公布第三次憲法增修條文,終於回應原住民族十年來的訴求,將「原住民」入憲,也正式將戰後以來沿用40餘年之「山胞」正名為「原住民」。山胞的舊時代於焉結束,原住民的新時代就此展開。其後並於1997年第四次修憲時確立其「民族」屬性而擁有「集體權」概念的「原住民族」稱呼。


為了紀念這一段歷史,行政院在2005615召開第2944次院會時,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明定每年81為「原住民族日」,以紀念原住民族在199481正名成功,並表達政府重視原住民族地位與權益之意義。該草案原本預定在200611起實施,但目前仍在立法院進行協商,尚待完成立法程序。


總統在2005731參加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在新莊舉行的原住民族正名紀念日活動時曾表示:行政院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將每年的81訂為「原住民族紀念日」,來紀念831994)年81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將「山胞」修正為原住民,並紀念原住民族過去與現在為台灣社會所做的重大努力與貢獻,期待所有的台灣人-特別是年輕人-都能認識並分享博大精深的原住民文化。原住民族藉由正名運動,找到自己在台灣的地位,並喚醒台灣人對原住民族的正確認知。總統還指出,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族」,不但讓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正視原住民族在台灣歷史上的正確地位,也歸還給原住民族原本應有的尊嚴。


三、       與世界接軌--「原住民族日」符合國際潮流


原住民族日不為台灣獨有,放眼國際,聯合國在199312月決議將1994年至2003年定為「世界原住民族國際十年」,並在19941223通過決議,將世界原住民族國際十年期間每一年之89定為世界原住民族國際日。2004年聯大宣布2005-2014為第二個世界原住民族國際十年,目標是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以解決原住民族在文化、教育、衛生、人權、環境及社會和經濟發展等領域所面臨的問題。


200689,聯合國舉辦了一系列「世界原住民族國際日」(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World's Indigenous Peoples)紀念活動,包括在總部召開原住民族問題研討會。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發表致詞,指出世界原住民族人口超過3.7億,分布在大約70個國家。安南表示,國際社會在減少許多原住民族的貧窮、使其人權不受大規模侵犯並使他們不受歧視方面還有許多事要做。


與台灣簽署原住民族事務合作瞭解備忘錄之加拿大,在1996年由其前總督Romeo LeBlanc宣布621為加拿大原住民族日,以示加國肯定第一民族(First Nation,即原住民族之意)之貢獻,並期使加國人民均能分享、體驗印地安、英紐特及Metis等原住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也表示該國對全球慶祝「世界原住民族國際十年」支持之意。選定621係因時值夏至時節,白晝最長,也是一年中加拿大原住民慶祝他們文化傳統的開始,屆時,原住民族會聚集在一起舞蹈、唱歌和表演戲劇。加拿大各省也會舉辦各類活動慶祝這一節日。


至於主要分布在北歐芬蘭瑞典挪威等國之薩米族,則定每年26為薩米民族日,其由來是紀念南薩米族與北薩米族於191726挪威維京古都Trondheim市第一次聚集開會討論薩米族議題。


四、       展望未來,深化正名意涵,邁向自治之路


1984年以來至今日,原住民族正名運動走向更多樣性的發展,從整個原住民族的正名(山胞正名為原住民族)、個別原住民族的正名(例如行政院自2001年至2007年陸續核定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成為原住民族)、原住民個人傳統名字的正名(例如劉文雄正名為夷將拔路兒IcyangParod),到原住民族基本法第11條規定的「回復原住民族部落及山川傳統名稱」(例如高雄縣三民鄉計畫正名為「瑪雅鄉」),在在的深化了正名運動的內涵。我們知道,追求自治是全球原住民族共同的願望,台灣原住民族亦將在正名運動的基礎之上,朝向自治願景之路,大步前進。


81原住民族紀念日之際,期望全體國人真誠回顧並面對「山胞正名為原住民族」這段歷史,展望未來,讓我們繼續努力,共同為打造台灣成為多元文化、族群平等的社會,奉獻心力。


資料來源: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企劃處2007/7/30新聞稿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