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原住民專區 (5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雅美族(達悟族)


族群簡介  地理分佈  文化特質  宗教信仰  祭典傳說  工藝  建築  影片介紹


分佈於台東的蘭嶼島上,為台灣唯一的一支海洋民族,人口約有3,776(99年03月數據),島上有六個村落,由於生活環境的獨立,傳統文化保存得最為完整,部落間的糾紛都以親族群體相互協調解決,社會活動則端賴父系氏族群體及魚團組織來管理。物質文化表現極為豐富,雕造板舟技術,打造銀器,捏塑陶壼泥偶之技藝均具特色。傳統的地下屋冬暖夏涼,全年的祭典儀式以配合捕撈飛魚之活動為主,視飛魚為神聖物,歌舞方面婦女的頭髮舞在各原住民族群獨樹一格,而男士們的勇士舞則是另一種力與美的表現。



照片來源 : 小張的部落格




家家戶戶曬飛魚,讓人印象深刻。(記者邱瓊平攝)


雅美族以漁撈為生,祭典多跟漁撈有關。每年三月,當飛魚隨著黑潮迴游到蘭嶼海域時,雅美族舉行招魚祭。祭典之後,利用晚上火炬照明引來魚群,展開捕捉飛魚活動。捕捉飛魚持續到七月,在這幾個月中,除了飛魚以外,其他的魚類都不准撈捕,吃不完的都曬乾儲存起來,過了中秋節以後,就禁止再食用飛魚。雅美族捕魚、吃魚有一套自然法則,不同的月份捕不同的魚,維持海洋生態的均衡。


   蘭嶼





雅美族主要的祭典如下:
(
) 飛魚招魚祭 (mivanwa)
在每年二~三月舉行,意在召請飛魚,祈求漁獲豐碩。
(
) 飛魚收藏祭:
在六~七月舉行,表示飛魚汛期已結束,曬乾儲存以備冬季時食用。的當天,村民將今年捕獲的大魚尾巴(通常是鮪魚)穿串吊掛在海邊,從那天起,不再捕抓飛魚,改抓其他的食用魚。
(
) 飛魚終食祭 (manoigoyin)
在每年的中秋節以後,停止食用飛魚。並將未食的飛魚丟棄。
(
) 大船下水典禮(mangegen)
下水典禮的前幾天,婦女們佩掛瑪瑙,戴上禮帽。正典當天,村民們都來幫忙殺豬,船主依次分贈禮肉、禮芋給各家戶。是全島的盛事,所有親朋好友都均盛裝與會來祝賀,充滿了辦喜事的氣氛。
船主及青年們穿著丁字褲,在大船四周舉行驅逐惡靈的儀式,隨後抬起大船,拋向空中數次。直到新船下水,在海上划行,整個大船下水典禮才算圓滿達成。
(
) 新屋落成禮(mivazai)
雅美人極為重視新屋落成,新屋的建造請親朋好友來幫工,藉此互相累積建屋的經驗,婦女們則需廣植芋田,以備落成時使用。在雅美的習俗裡,父母親去世後,家屋必須拆卸,建材由兒子們繼承,兒子們再利用這些建材聯合自己山上取回來的建材建造自己的家屋。不勞而獲的繼承被認為是恥辱的。







雅美族

白色為底,藍黑相間條紋的服飾。男子以無袖無領的短背心,搭配上丁字褲。女子則是搭配無袖上衣和短裙。


省博物館提供男上衣


柯萬國攝於順益博物館披肩





雅美族


1.主屋:多為半穴居,空地以卵石砌成,凹入地面,房子以木為樑柱,上蓋茅草。因為凹入地


面,所以夏天較涼,冬天較暖,並可避颱風侵襲。


2.涼台:是離地很高的干欄式建築,夏日涼風吹來甚涼快,視野尤佳;雅美人休息聊天的場所。


3.工作房:工作房建在地面上,主要做為工作場所,並放置各種工具及物品。




 








取自順益博物館導覽手冊
(4119)



柯萬國攝於順益博物館
(4120)



 


台灣文學作家系列


YouTube - 原視音雄榜-周莉文-南王系之歌


雅美族_認識本族


雅美族 - 達悟族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雅美族:海洋、飛魚、勇士舞


雅美族_祭典生活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的原住民:賽夏族 台灣的原住民:賽夏族

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 1m23賽夏族矮靈祭臀鈴 /魯獅


美麗賽夏族博物館


 


 



賽夏族



 族群簡介 地理分佈 文化特質 宗教信仰 祭典傳說 工藝 建築 影片介紹



主要分佈於苗栗縣南庄獅潭二鄉及新竹縣五峰鄉山區,人口約有5,962(99年03月數據)。社會組織以父系氏族組織為主,各氏族團體傳統各有其圖騰象徵物。清領時期紛改漢姓,逐以原圖騰譯為其姓氏之名,如「」、「」、「」等姓,祭儀活動以矮靈祭為其中最重要者,而族中歌舞精華亦以此為主,由於居住地鄰近泰雅族,在物質文化上受其影響較多。



賽夏族起源傳說依居住地域而有不同的說法,長輩口傳:



  1. 東北部的賽夏族傳說:洪水發生時,僅存於大霸尖山(papak-waka,或oppeh-naboon)之夫妻為始祖,其子孫到大湖、苗栗後再向南庄,到目前居住之地。
  2. 中部的賽夏族傳說:與東北部一樣是從大霸尖山的洪水傳說開始,他們南下到達tamari或tamei(據說是阿里山附近),再沿著海邊到達竹南、後龍一帶居住,按著再往山裡走,竹東、北埔部曾經居住過,目前分佈於台灣北部中央山脈西側新竹縣竹東五峰鄉五指山區與苗栗縣獅潭南庄大東溪一帶,夾雜於泰雅族客家人之間,深受漢人和泰雅族習俗影響。
  3. 西南部的賽夏族傳說:洪水傳說的地點為附近的加裡山(rainainura或pencon)後移至沿海的後龍附近,居住甚久以後逐漸往山腳地帶移住。
賽夏族的氏族姓氏大都以動植物及自然現象作為氏族名號,如:風、根、夏、蟹、日、章(樟)等15個姓氏

 


紋面紋身:男女皆有,紋身則是獵頭勇士的專利,通常刺青於胸前。男子成年時在上額及下顎各刺一列紋飾。女子僅刺在上額。和泰雅族在雙頰刺上寬邊的V形紋飾不同。獵過二個人頭的男子則在胸前左乳肋骨刺第一道紋,獵三個首級者在右乳肋骨刺一道紋,往後如有收穫依次再加刺紋。


賽夏族傳統主屋深受泰雅族的影響


賽夏族傳統主屋(深受泰雅族的影響)


圖片來源: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提供拍攝


賽夏族在新竹五峰一帶的賽夏族人(昔日俗稱的北賽夏群)的住屋幾乎和泰雅族的北部形一樣,但屋內的平面是和漢人一樣,為一廳二房式。賽夏族的住屋是以2至3戶成一小聚落,為散居村落,多建於山腹地或小台地上。


新竹五峰一帶的賽夏族人稱大型部落為阿賽(Asay),小聚落稱之為利多伊(Ritoi),稱同姓聚落為基那沙染(Kinasazan),居住在海拔約500至1000公尺之間的地區(吳奐儀,2005)


賽夏族瓦祿部落

賽夏族瓦祿部落 



矮靈祭





 



賽夏族最重要的儀式,賽夏人叫這祭典叫做「巴斯答愛」。矮靈祭原是每年舉行一次,大約在農曆十月十五日進行,後因日本人的禁止,遂改為每兩年舉行一小祭,每十年舉行一大祭。 每到這時候,外地的族人都會趕回來,以最虔敬的心慶祝祭典,矮靈祭是賽夏族流傳至今的少有的原始祭典,保存了他們代代相傳的習俗及追思的美德。傳統上矮靈祭是分做南、北兩個祭團舉行,但若從儀式的意義來說,是整體性的、超越姓氏和地域界限的;整個祭儀分成五大部分,包括有迎靈、延靈、娛靈、逐靈和送靈。


【矮靈祭的由來】
在很久很久以前,賽夏族人居住的對岸住著一群身高不滿三尺的矮人,他們非常聰明,能歌善舞。看到賽夏族人的農地貧脊,於是教導他們農耕的技術,並在收穫祭的時候請賽夏人前來參加。但是矮人性好漁色,常常藉機調戲賽夏婦女,族人雖然忿恨但又不敢伸張。直到有一次,一群矮人又在調戲一位女子,賽夏的青年們忍無可忍,於是在矮人過河的山枇杷樹橋動手腳,當這群矮人來到樹橋,聽到枝椏的斷裂聲時,還以為是織布機的聲音,結果全部落水溺死,倖存的只有二位矮人。

這兩位矮人將訓誨賽夏族人的事情一一編入歌詞,傳授給賽夏人,並警告他們要遵從約定舉行紀念矮人的祭典,唱矮人教導的歌,否則農作物會歉收,甚至遭到滅族的命運。說完,便沿著河岸向東離去,離去時一邊撕開山棕葉一邊下咀咒。因此,賽夏族人為了平息矮人的怨怒、請求他們的原諒,於是將原來的收穫祭改為矮靈祭。

賽夏族矮靈祭便在賽夏族人恩怨情仇的複雜心理下延續至今。而祭典期間,矮靈不時的顯靈附身更讓族人不敢掉以輕心;嚴烙遵守當初與矮人的約定,並戒慎的舉辦每一次的矮靈祭。


【矮靈祭的流程】
由南察團迎接矮靈揭開序幕,隔天再出北察團(五峰鄉大隘村)迎靈。南、北祭團各三天三夜,主要祭典流程如下:
1. 結芒草約定祭典舉行時間:南、北察團在祭典前一、二個月在南庄的河邊相會,決定矮靈祭的時間。
2. 招靈:矮靈祭第一天清晨,由主祭率族人,面向東方唱招請之歌,迎接矮人前來,婦女並樁米以祈求豐收。當天晚上七時左右,由主祭領隊,,以歌舞迎請矮人前來。
3. 娛靈:第二天晚上,歌舞回憶與矮人相處的情景。
4. 訓勉:第二天午夜十二時,由主祭站在大田上,向族人訓勉,並唱「雷女之歌walowalon」,全體須立正,是祭典中最肅穆的一刻。族人並請出神鞭揮打,咸信可以趨邪。(北祭團無神鞭)
5. 逐靈、送靈:在第三天晚上開始逐靈歌舞,歌舞至第四天清晨送走矮靈。
6. 塗泥、跳抓芒草、毀榛木架:在第四天清晨一連串的儀式展開。塗泥有避邪的作用。跳抓芒草代表當年的福氣。毀榛木架有驅走矮靈之意。
7. 聚飲慰勞:儀式結束後各家族互相慰勞、飲酒、吃糯米糕。
8. 河邊送靈:所有祭儀結束後的隔天,大隘的賽夏族人還必須到矮靈居住的山洞的對岸河邊餞送矮靈。族人在河邊獻祭,烤肉、餘興歌舞,與前幾天的肅穆哀泣大異其趣。至此整個矮靈祭才算真正結束。


【矮靈祭的特色】
賽夏族人對於祭典的分工非常清楚。如祈雨祭由潘姓主持。祈睛祭由夏與蟹姓主持。鎮風祭由風姓長老主持。敵首祭由豆姓長老主持。

矮靈祭基於對矮靈懺悔,所以是神聖的,主要都是簡單的踏步與音樂。相當強調整體性,所以即使徹夜祭典也都維持漩渦狀的隊形。其唱法不像其他族或現代歌謠,而是重覆幾段音節。


除了傳統的祭儀之外,也深受漢人民間信仰的影響,像土地公、三山國王和祖先崇拜等,使的原本沒有"神"這個概念的賽夏族人也開始轉變。土地公在客家人中被稱為"伯公",有些地方是以石頭做為代表,而三山國王也是客家人供奉的地域守護神。


賽夏族也有類似漢人"公媽牌"的"阿公婆"祖先牌位設於每家廳堂,掃墓則是在春、秋兩季舉行,使得祖靈信仰加入了漢人祖先崇拜的方式,甚至在最早的水占被泰雅族的竹占傳入給完全取代了之後,現在還有漢人的乩童問神來找尋原因,所以易於接受外來信仰可說是賽夏族在信仰體系的特色之一,但回歸到本族的信仰中心上,haven和ta'ay(矮靈祭中的矮公公)是沒有改變的。


代表氏族的賽夏臀鈴(tabaa’sang)

賽夏族的男女在矮靈祭時會在背上背有臀鈴,又稱“背響”,賽夏族語稱為tabaa’sang這種呈三角形的tabaa’sang中央主體以棉布包裹,外面裝飾著小鏡子和亮片,下邊再縫上成串的竹管,當族人配合著祭典的舞步擺動身體時,tabaa’sang就會發出清脆的響聲,不但具有製造音效的功能,還可以增加祭典的熱鬧氣氛。






賽夏族

男女均穿著長至小腿的無袖外敞衣,加上無袖短上衣一件,以紅、白兩色為主;外敞衣多為祭祀時穿著,在衣服背面夾織精美的菱形紋飾,與泰雅族類似,惟在祭典時,男女背後則有「臀鈴」,是最大特色。





















省博物館提供 省博物館提供 省博物館提供
長外衣(3309) 短上衣(3310) 腳絆(3311)
取自順益博物館錄影帶-梗概篇 柯萬國攝於順益博物館 柯萬國攝於順益博物館
臀鈴(3312) 上衣(3313) 長衣(3314)
 


賽夏族


賽夏族 -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賽夏族_認識本族


(美美網) 賽夏族民俗文物館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鄒族05.JPG



河祭是鄒族─卡那卡那富族群深具特色的一項祭典  Billy旅行日記











田麗照片5  


田麗英語Lily Tien,、1967年-),台灣女演員主持人,父親山東人,母親鄒族人。





2009最新國語大碟「佳人永恆」


湯蘭花1951年-)鄒族,電影《負心的人》一炮而紅,電視連續劇《一代佳人》、《楊貴妃》等創下口碑。









 



 


高慧君1972824日-),


本名白芷·雅達烏尤安娜(鄒族語名


Paicʉ 意指天上的星星)


臺灣女歌手演員,本籍臺灣原住


鄒族,出生於嘉義縣阿里山鄉


祖父高一生臺灣白色恐怖的受


難者,臺灣女歌手湯蘭花(Tanivu


Yulunana)為其表姑,田麗為其遠


房表姐。



鄒族



族群簡介地理分佈文化特質宗教信仰祭典傳說工藝建築影片介紹


分佈於嘉義縣阿里山鄉為主,部分亦居住於南投縣信義鄉高雄縣桃源、那瑪夏鄉二鄉,目前人口約有6,759(99年03月數據)。社會組織以嚴格的父系氏族組織及大、小社分脈聯合之政治性組織為主,部落事務及祭儀都以男子會所為中心,稱為「庫巴」,結婚前的青少年必須居住於此,同時接受訓練,而女性則禁止進入。部落的祭儀以「戰祭」為最重要,其中整修會所、修砍神樹、迎靈、娛靈、送靈之祭儀過程繁複,音樂性節奏性最為人稱道






鄒族

以狩獵為生的鄒族人,皮衣、皮帽是平日上山的主要裝扮;另外,紅色長袖上衣、胸衣加上皮帽是男子盛裝的打扮。尤以鳥羽裝飾的皮帽象徵勇氣和身份,女子則以黑裙、藍色長袖上衣、刺繡精美的胸衣為主。














省博物館提供 省博物館提供 省博物館提供 省博物館提供
皮外衣(3315) 皮帽(3316) 衣前圍(3317) 後敞褲(3318)

會所與神樹放大圖



達邦的男子會所與神樹             建材–五節芒

鄒族部落社會大社建立最主要的象徵物為男子會所(kuba)為部落內部宗教、政治、經濟活動的中心。造成阿里山鄒族會所之現狀的主要因素,為氏族及部落的建立與發展。與台灣其他原住民不同,鄒族會所的建立是與氏族而非年齡階級相關。早期會所都是由某一氏族所建立,做為氏族活動及認同的中心。這是會所的原始性格:作為血緣關係之整合認同、墾地所有權的宣告作用。這個時期的會所領導者自然以為主。


  會所建立後,除了氏族本身繁衍強大,增加人口之外,也可能再引進其他氏族的人,或者讓其他氏族的人自行加入,漸漸形成一個以地緣關係為整合原則的部落社會。


  會所建於大社(hosa)的中央,為長方形杆欄無壁建築,屋頂鋪覆五節芒草。會所前有一廣場,廣場上會所左側植有赤榕(yono)一株,樹前有一火爐,作為將火種移至廣場舉行儀式之用的對象。


  鄒族的男子會所,除了象徵大社的地位,同時也有整合社會的功能。例如每年在戰祭(mayasvi)的過程中,全部落的男人會在戰祭舉行之前,一同修整會所,也代表一種部落生命的更新。而會所建築本身內部也有豐富的素材,可供以理解鄒族人對於時間空間的觀念。除此之外,會所對於鄒族男子的成年而言,亦佔有重要的位置。








建築材料以木材、茅草、藤、竹、石塊為主,多以石塊築基,


泥土為地,木材作支架,茅竿或竹為壁,再以茅草蓋頂。



 










 


 







 

 



鄒族原住民文化網


鄒族


鄒族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鄒族_認識本族


鄒族之祭典生活情況


鄒族(Tsou)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雄茂林多納黑米祭245.JPG 
98  11  29  高雄茂林鄉多納黑米祭Billy旅行日記





 





 


魯凱族


族群簡介  地理分佈  文化特質  宗教信仰  祭典傳說  工藝  建築  影片介紹


 


分佈於高雄縣茂林鄉、屏東縣霧台鄉及台東東興村等地,人口約11,947人(99年03月數據)。傳統社會組織分為貴族平民兩個部分,貴族享有神話上血緣之優越性及土地所有權之經濟特權;平民則以發展個人領導能力,農產豐儲以及通婚等方法來提昇地位。繼承方式以長男為主。


有和排灣族相似的貴族制度,但較鬆散,為父系社會,重男輕女。


百合花象徵女子的純潔與男子的狩獵豐碩。敬重百步蛇雲豹











Deinagkistrodon-acutus-1.jpg



系統圖片



據說古時有一頭目和雲豹成為好友,時常相伴打獵雲豹不但幫頭目打獵,甚至打敗敵人,又有一次雲豹帶路尋找獵物,但來到一個地方後,再也不前進,意思是要頭目搬來這裡住,頭目一看果然是一個好地方,於是將族人遷來,霧台就此誕生!


木雕是魯凱族男子擅長的工藝藝術


百步蛇的魯凱語為 Kamanian,魯凱人多以 Patada(我的朋友)或 Maludran(長老)尊稱。在魯凱族心目中是地位崇高的神祇,更傳說魯凱人的祖先係百步蛇所生,認為百步蛇是頭目的祖先。  


很久很久以前,風景優美的達羅巴令湖,住著湖神愛迪丁嘎,祂是魯凱族的先祖;有一次遇到了阿禮社頭目的女兒芭嫩,美麗的她深深地吸引著湖神。
湖神吹著口笛訴說著祂對少女的愛慕,兩人在山林裡愛苗滋長。一日,湖神來到頭目家提親,芭嫩向家人說:「湖神今晚要在住我們家,請大家不要太早起來。」頭目心中納悶不已,於是,天未亮時點根柴火察看,赫然發現女兒的身上纏繞著一條巨大的百步蛇,而她卻滿臉愉悅的表情。

頭目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湖神就是傳說中族人敬畏的百步蛇。婚禮當天,湖神及他的從屬帶著家傳的古壺、鐵鍋、檳榔、漂亮的琉璃珠串來迎娶。之後,迎親隊伍向達羅巴令湖出發,芭嫩對送行的父母及村民說:「為了表示虔敬,以後族人經過神湖時,請穿白色的衣裳,而我會準備溫熱的食物給你們,並請留下獵物的後腿。」說完,便向湖中走去,湖水泛起了漣漪,映出了百步蛇的花紋,芭嫩終於到了夫家。

這個膾炙人口的傳說,依然在族裡流傳。而傳唱著嫁蛇郎故事的古老歌曲,更是讓人回味再三。


粟收穫祭 (Tsatsapipianu)
在每年八月左右,舉行收穫祭,並藉此迎接新的一年。收穫祭裡有一個重要的儀式,是烤小米餅,看小米餅烤出來的現象作為今年農作與狩獵的卜問。例如,烤得太乾,今年可能雨水較少,烤得溫潤,表示今年的雨水豐沛。
烤小米餅的儀式只限男性參與,是一種宗教行為。
盪鞦韆
過去盪鞦韆是大頭目女性的特權,通常於婚禮時舉行。但是每年舉行豐年祭時,大頭目會將盪鞦韆這項特權與族人分享,不但慰勞族人的辛勞,也提供青年男女接觸的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就算是在豐年祭中,也只有女生可以盪鞦韆,男性則是負責搭設鞦韆以及擺動鞦韆。
當少女盪鞦韆,其餘的人於四周圍成一個圓圈歌舞,當盪到愈高處,歌舞便愈高亢。不論在過去或現代豐年祭中,往往都是活動的最高潮。


 


魯凱族祭典有小米收穫祭、買沙呼魯祭(又稱除草祭)、搭巴嘎饒望祭又稱黑米祭)等。


 






魯凱族

與排灣族非常類似,但以百合花飾的佩戴較為獨特;對女子而言,百合花代表貞節,對男子而言,則代表善於狩獵的勇士。


另外,陶壺紋、百步蛇紋、蝴蝶紋都是族人常用的圖案,也喜愛佩戴琉璃珠。














省博物館提供 省博物館提供 省博物館提供
短衣(3330) 短裙(3331) 長衣(3332)

魯凱族的服飾以十字線繡、琉璃珠繡為主。圖案繁複華美,與排灣族的衣飾十分接近,尤其是三地門鄉、瑪家鄉等地,幾乎很難分辨。

 

 



魯凱族的主要建築是石板屋。其所用的石材,係以當地出產之黑灰板岩和頁岩,先經簡易加工後成為趨於規則片狀之石板,然後堆砌而成具有民族特色之住屋。建築的石材可依石板的性質、硬度、大小等,分成柱子,牆面、地板、屋頂等材料,不需要用到鋼鐵、亦不用任何石灰泥,即可建造出魯凱族人獨特又堅固的房子。除了家屋以外,魯凱族的建築還包括平時聚會的廣場、會所及家中屋頂上的木雕。


魯凱族的家屋為長方形的石板建築,內部的結構依其活動利用的功能可分做三部分:一是進門的夾道,兼有工具放置地的作用;中間是臥室和起居室,室內有一根中柱,為家屋內最神聖的地方;另一邊是廚房兼穀倉。



 








雕刻藝術

  過去雕刻技術是頭目家族的專利,平民是沒有資格雕刻的,也不能買賣或互相讓予,頭目家族會在家屋前擺置豎立著刻有祖先像的雕刻品,誇示其家族權勢地位。雖然在文化和習俗上,魯凱族和排灣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仔細觀察比較,還可發現魯凱族的獨特之處。例如,魯凱族的木雕像大部分是裸體的,風格很特別,讓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是魯凱族的作品。(右圖:豎立在魯凱家屋前庭院內的木雕大型立柱上,刻畫著人頭紋。)




 


魯凱族文化數位化


魯凱族 -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魯凱族的傳說故事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惠妹—天后級歌手。



紀曉君,2006年運動精英獎
 紀曉君
第11屆金曲獎獲得最佳新人獎。 



卑南族



族群簡介  地理分佈  文化特質  宗教信仰  祭典傳說  工藝  建築 影片介紹



分佈於台東縱谷南部,其強盛時期曾統轄東部族群七十二社。目前人口約有11,971(9903月數據),全族分居八個部落,有「八社番」之名。各部落間因起源傳說的不同,可分為:由「竹子而生起源的卑南群和由「石頭而生起源的知本群。傳統社會組織以長女承家以及男性年齡階段組織為主。男子會所為政治中心及教育場所,未婚男性必須居住在會所接受軍事訓練以防衛部落,並依照年齡分為數個年齡階級。


卑南族為所有「高山族」中漢化最深的民族。


卑南族是母系社會男女婚嫁是由男方嫁到女方家,但由於社會的改變,目前母系社會的特色也漸漸的融入父系社會的制度。


康熙年間,以南王為首的卑南人,平定了朱一貴之亂的餘黨。因此被清廷冊封為「卑南大王」,並且賜予朝服,鄰近的阿美族、排灣族都要而其納貢、賦稅。是卑南族的全盛時期,也是族人至今津津樂道的光榮史蹟。


卑南族是以農耕為生的,依祖先起源的神話傳說可以分為兩個系統:石生的「知本系統」及竹生的「南王系統」,部落內有祭師與頭目,前者負責部落的祭祀活動,也可為人驅邪、治病、祈福,後者負責政治與軍事的領導。




石生的傳說


具說祖先是由南洋巨石裂開所生,發源於今台東太麻里鄉以南美和海岸附近的山坡地上,此系統包括知本村、建和村、泰安村、初鹿村、利嘉村等。知本村、建和村的卑南人還在此地立了一塊發祥地的紀念碑,並有石棚祭祀著渡海來台約三位先祖的名字,在每年的清明節,知本、建和的村民會到此祭拜。


竹生的傳說


以南王里(現隸屬台東市)、檳朗村、寶桑(由南王分支出去)為主。根據南王長老口述,祖先是由竹子所生。起源傳說的不同與地理位置的差異,卑南八社在歷史的流光裡呈現了一些異。以知本為首的石生文化,因緊臨排灣、魯凱的聚落,文化上的表現與語言上的濁重音明顯地受到了他族的影響。接近阿美族的南王系統在語音的輕巧上與阿美族相近。






卑南族

以白色、藍色、黑色花紋布為主,頭戴鮮花製成的花環是該族特色。女子以白、黑色上衣和刺繡精美的胸兜,搭配刺繡的裙子和綁腿。男子則以藍、黑、白色上衣和綁腿褲為主。















柯萬國攝於順益博物館 柯萬國攝於順益博物館
女子服裝(3333) 男子服裝(3334)
省博物館提供 省博物館提供







卑南族傳統少年會所 


 卑南族少年會所是部落少年們接受教育的地方,據載卑南族男子在12歲時,便要進入少年會所,接受生活禮儀、神話傳說、族群歷史、手工藝及狩獵戰技的訓練;少年會所就是卑南少年的「學校」。


少年猴祭
少年猴祭是歲時祭儀之首,猴祭辦理後,其他祭儀才得以展開。每年12月的第三個週休二日舉行,其目的在訓練少年膽識與刻苦耐勞的精神,並實踐團結合作的美德。猴祭為卑南少年的成年禮,是少年集會所最重要的訓練活動,欲藉著次猴的活動,訓練少年們的膽識、服從與應對進退等人格。 參加猴祭的成員,以十三至十八歲的男孩為主體,也就是少年會所的成員。


 


卑南族  奇特的喪葬禮俗

卑南人是將死者移到屋裏中柱下,使臥于席上,再將屍體下肢屈於胸前,用布包裹,縛緊。在室內掘墓穴,深將近二米,置屍穴內,頭向西,面向上,以死者衣服飾物殉葬。


男性還葬腰刀一把,女性葬鋤頭一把,再覆土蓋穴。


凡有橫死者,由發現者先奔告死者的族人,然後由同亞族的男性緊急前往出事地點把屍體運回到死者家裏,並立即裝殮埋葬。 埋葬後,死者的家人一起離開,由女巫立即作禳除祭儀。這一喪葬儀禮須經過七天,而且死者家人要棄舊屋另建新屋,移居後才能恢復正常生活。 



 


祖靈屋


祖靈屋為每一個氏族所共有,卑南語稱為「嘎魯榪按」karuma(H)an,是氏族的祭祀場所。 在卑南族社會裡,Karuma(H)an分為部落性祭祀的場所、家族的小型祭祀場所,以及巫師的祭祀小屋等三種類型。


。每一個祖靈屋有專屬的男、女祭師。祭師常用的法器有檳榔、巫珠、麻線、鐵片。因時機不同,法器使用各異。


婚姻


卑南族的婚嫁,先是男女相悅,再央媒說合,同意即舉行訂婚。卑南族人結婚以招贅婚為常則,以嫁娶婚為變則;不過主動求婚者還是男性。由男方向女家送聘禮,即使男子出贅女家也一樣。


男子向所愛慕女子,以其頭巾、檳榔袋祕密贈與,女子如果接受的話即為定情,以後男子後悔還可以討還。聘禮是由男家的亞氏族各家集體備辦;包括牛一頭、土地一塊、檳榔一大束、牛車一台、鐵犁一把、鐵鍋一口。


女家的答禮稱為palibong,即糕apai與酒rao


媒人至女家時,對女家祖先祭告禮稱patsabug,至此婚禮遂告成。結婚為男方帶著牛車、牛、農具、獵具到女家,類似漢人之入贅,但其實不同,生男為別人家出力,照顧別人家是可以自傲的事;


若妻死可由自選擇去留,要回自家亦可,顯示男性仍保留相當的自主權。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著正裝的布農族人,鳥居龍藏攝於1900年.








 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


高勝美(1969年1月27日),布農族歌手


曾拿下第三屆金曲獎最佳女歌手獎項。



 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


秀蘭瑪雅1978年10月18日)本名沈秀蘭

布農族/外省第二代




布農族



族群簡介  地理分佈  文化特質  宗教信仰  祭典傳說  工藝  建築  影片介紹


 




 

分佈於中央山脈海拔一千至二千公尺的山區,分佈廣及高雄縣那瑪夏鄉、台東縣海端鄉,而南投縣境為主。人口約有51,767(99年03月數據)。社會組織以父系大家族為主,戶中的人口甚至亦包括非血緣之同居人,故傳統家屋規模均較大。年中的祭儀行事曆以小米播種、除草乃至於收割等生長過程為主要依據,其中以除草之後祭儀中所唱的「祈禱小米豐收歌」,以精緻搭配合宜之八部合唱聲勢最為壯闊。布農族是傳統祭儀最多的一族打耳祭」為部落男子成長階段最重要的生命社儀。



 

打耳祭(Malahodagian)
是布農族唯一全部落性的祭典。於每年四月底、月缺的時候舉行,以射鹿耳一最大動物的耳朵來象徵來年狩獵的豐碩,目前也祈求農作的豐收及財運亨通。射耳祭只限於男子參加,女子禁止至祭祀場所。

洪水傳說
太古時代洪水驟然成災,淹沒了大地,形成了一片茫茫大海,僅剩玉山、巒大山、郡大山、shilubiya山的山頂露在水面上。
人們避難到玉山的山頂上,可是所有的粟穀盡失,無以為炊。還好山上有很多獸類,於是捕獵生食充飢。由於沒有火,生活很不方便,只好到處尋火,有一天終於發現卓社大山上有火光。於是立刻派一隻鳥去索火,可是在回程途中熄火了;再改派長尾鳥去,長尾鳥卻在飛行途中落水淹死。
最後,人們派出haipiji鳥去,這才如願以償,得火而歸。 後來,有一次螃蟹和大蛇爭鬥,螃蟹剪破了大蛇的肚子,大蛇痛得向西逃竄而去,其經過之處形成一道溪流,積水順溪而退,又露出原來的陸地來。人們大喜,紛紛下山求美地,而離散四方,各自組織部社,以至於今。



布農族拔牙


布農族人將拔牙當作成年必經的過程,稱為baindusan,在過去被視為是成年禮的儀式,大約在十三至十六歲時就要施行拔牙,拔去兩顆門牙,布農族人認為這是一種美的表現。


布農族的坐葬


傳統布農族人認為靈魂永久的脫離軀殼便是死亡,布農族人將死亡分為善死、惡死兩種。布農族人的埋葬方式是行坐葬,並將死者埋葬在自己家中,因此當家中有人死亡,便在屋內依死者身體大小挖掘一四方形且深約四台尺的墓穴。葬禮需在白天舉行,下葬時死者的頭部面向西邊(日落方向),死者生前所用之衣物器具,亦有隨之陪葬者,下葬後在墓穴上蓋上石板。一般家人會為死者服葬五天,喪祭中不食酒肉、不掃家屋、不洗身體,祭日後才解除禁忌。意外死亡的惡死者,則由最先發現者就地掩埋,不舉行任何儀式。






布農族

男子在祭典時穿白色短上衣,在背後織上美麗花紋,長及臀部的無袖外敞衣,再搭配胸衣。平日則是以藍、黑為底的長袖上衣,搭配黑色短裙。


女子藍、黑為主色的上衣、和裙、褲,在胸前斜織色彩鮮豔的圖案。














柯萬國攝於順益博物館 柯萬國攝於順益博物館 省博物館提供
女子服裝(3319) 男子服裝(3320) 頭巾帽(3321












 



布農族建築材料包括板岩木材茅草籐皮數種,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運用方式。例如北部的布農人以板岩為建屋的主要材料,以板石砌牆、蓋頂、鋪地,僅樑柱使用木材。中部及南部以板岩鋪地、以木板為牆、茅草蓋頂,房屋前半留為庭院,後半部用以蓋屋。穀倉置於室內或做為房屋建築的一部份。布農人喜聚族而居,故每家房屋內常分為若干床屋,每床屋住一對夫婦及子女。傳統住屋窗戶少,建築低矮封閉,一主要防敵人侵入二防毒蛇猛獸。住屋入口上方牆上或簷下懸掛獸骨裝飾。


住屋的形式包括石板屋、茅屋、木屋竹屋等。



布農族主食是米、小米、稗、玉蜀黍、蕃薯、芋頭等。


副食品有獸肉、魚類、豆類、蔬菜、野菜。


鳥獸或魚肉只有在祭典或人有出外打到獵物時才得以享用。


布農族多採集野生植物或昆蟲、鳥卵,副食多仰賴此類食物。


另外像竹筍、木耳、野菜、山小米、山棗、野橘等也是重要採集物。



 



台灣布農文化藝術團~布農族歌舞口傳文學



布農族抗日英雄-拉荷阿雷dahoali


 





:::








人文環境

























布農族的分布
  台灣二千多萬的人口裡,四十幾萬的原住民佔了總人口
數的2%,而三萬多人的布農族只在所有的原住民中佔了7%
;族群人數雖少,卻在般據著台灣三分之二土地上的中央山
脈縱橫無阻。布農族是台灣原民族中,人口數排行第四位的
族群(僅次於阿美族、泰雅族與排灣族);分布的海拔高度
最高(約在海拔一千公尺到二千二百公尺,在東南亞族群中
是海拔最高的族群)居住面積最大,人口密度卻最小。






























  早期的布農族居住在林埔、林杞埔、斗六及南投等地,這可能就是現今的鹿港、竹山、斗
六與南投。然而由於經濟活動以狩獵游耕為主,為了更新獵場開闢耕地,加上平埔、漢族等外
族的入侵,布農族人約在十八世紀開始越過中央山脈往花蓮、台東等地遷移,爾後又轉向,再
度翻越中央山脈往南投、高雄一帶移動。(馬淵東一,1953)。
  根據一九三五年,台北帝國大學土學人類學研究室出版的『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研究』,
布農族共分為六大群:
1.is bu-bukun(郡社群):分布在今天南投縣信義鄉、台東縣海端、延平兩鄉,以及高雄縣三民
鄉與桃源鄉。
2.tak banuaz(巒社群):分布在現今南投縣信義鄉與花蓮縣卓溪鄉一帶。
3.taki vatan (丹社群):分布在現今花蓮縣萬榮鄉、南投信義鄉、台東縣長濱鄉等村落。
4.taki bakha (卡社群):分布在現今南投縣信義鄉。
5.taki tudu(卓社群):分布在現今南投縣信義鄉及仁愛鄉等村落。
6.taki bualn(蘭社群):分布在現今南投縣與嘉義縣交界的山區,但由於人數很少加上與外族通婚
的結果,導致該社群近乎消失。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排灣族結婚









施孝榮



葉瑋庭.jpg

葉瑋庭



族群簡介地理分佈文化特質宗教信仰祭典傳說工藝建築影片介紹


                       (點擊連結)



 


                          排灣族


 


排灣族Paiwan分佈區域於北起大武山南達恆春西到枋寮東到台東太麻里的中央山脈兩側


 


人數為88,804人(99年03月數據)是台灣第二大原住民族


 


傳統的貴族頭目為各部落的政治、軍事、甚至宗教領袖,自成一獨立自治單位,由於人口眾多,血緣關係較廣,盛行貴族近親聯姻的結果,使得某些地區出現少數貴族統領數個部落的超部落聯盟情形。


 


物質文化上以琉璃珠、鐵器、銀飾等為貴重物品。傳統的陶壼雕塑樑柱木雕,以百步蛇紋及人頭紋象徵貴族的崇高地位,並以巫術出名。

 



排灣族是個階級分明的族群。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平民四個階級,行封建制,家族由長嗣(或男或女)來承繼。


排灣族的政治制度建立在長嗣繼承與土地制度上,也就是由長嗣繼承父母的家庭與財產。


酋長制建立在以神話為基礎之上,從來沒有人或對他的合理性存疑;酋長擁有大批土地,當中包含了農田、住宅、河流與山林,沒有土地的一般人為了生活,就必須附屬於這些能提供生活必須的酋長之下,成為他的屬民。


宗教信仰


超自然與多神祇的信仰是排灣族的宗教觀。萬物有造物主,河流、山川各有管理的神祇,家屋也有守護神。而與人最親近的則是祖靈信仰,貴族將祖靈信仰與家族起源傳說表現在家中的雕柱,平民則表現在衣飾的織紋與刺繡上面。


祭典傳說


祭典有五年祭、毛蟹祭、組靈祭、豐年祭等。


  


五年祭(Maleveq)(竹竿祭)


五年祭是排灣族最重意的祭典,族中的傳說是排灣先祖為了避荒年,將七名子女分開各自謀生,並且約定每五年,長者必須手持竹竿帶領全足大小回家團聚祭祖,於是有了五年祭的雛形。


現在,來義鄉裡仍有文樂、旺嘉、古樓、南和四村維持五年祭的傳統。刺籐球是「五年祭」活動的重頭戲,分為二天舉行,由部落裡的成年男子參加,第一天是祈福,第二天則是卜算命運,不過,現在的五年祭,已成為族人門慶祝團聚的活動,其歡樂氣氛大於原有的問卜意義。


人神盟約祭 (Maleveq)是排灣族最盛大的祭典,原本每三年舉行一次,後來因故改為五年舉行一次,因此又稱為「五年祭」。


傳說排灣族的先祖到神界向女神學習祭儀以祈求五穀豐收,學習農作的種植、頭目婚禮的儀式等。並與女神約定,在一段時間內以燃燒小米粳為記號,請神降臨人間,接受人類的獻祭。祭典中若有插竹子,就是五年一度的五年祭,必須聯合鄉內各村一起舉辦祭典,通常會在每年的八月份舉辦豐年祭,然後每五年聯合舉辦一次聯合豐年祭。


老七佳是排灣族具200年歷史之古老社區,所以排灣族五年祭通常在七佳舉行,有興趣參觀豐年祭可以與公所聯絡。


毛蟹祭


每年的三到六月是東排灣族捕抓毛蟹的季節,在這之前族裡的頭目與巫師會為捕蟹人舉行一場「毛蟹祭」,先是以樹葉與小米酒灑向大地,並以母語唸誦告知祖先、神靈,即將展開捕蟹的活動,以期盼捕蟹順利、豐收。


豐年祭


屬全鄉性祭典。用於酬謝與祈禱感謝諸神及祖靈賜予豐收。舉行時常展開狩獵、魚撈或各種武藝競賽,並宴飲數日、引歌載舞。通常於農曆八月十五日舉行。祖靈季:屬家族祭典。主要為報答祖先的恩惠,酬謝農作之賜予,並祈禱祖靈保佑農事及出草打獵。


時間是各家族決定。臨時祭儀:當公共災禍發生時,如旱魃、惡疫等,則舉行儀式驅邪;另於部落中團體行動,如狩獵、出草;或發動公共安全事務之前後,如攻擊、防禦戰事等,則舉行祈求平安儀式。


工藝


排灣族三寶:陶壺(有分公母)、琉璃珠(每顆都有自己的名子與意義)、青銅刀(貴族平民區分)。


科博館 > 排灣族古陶壺特展 > 特展簡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勇士到山上去砍柴,在山谷發現一個像人頭一樣大的陶壺,壺內有一個蛇蛋,勇士十分好奇,把它帶回家放在屋裡的一個角落。


  每天早晨太陽東昇時,陽光透過屋子的天窗,照射到角落裡的陶壺,陽光溫暖了陶壺裡的蛇蛋,它一天一天的變大,過了不久蛋殼裂開,一個小男孩籨陶壺裡站了起來,他的名字叫做「古勒勒」。


  古勒勒一天天的長大,後來和一名叫慕阿蓋蓋的仙女結婚,繁衍的子孫就是魯凱族人


  魯凱族人稱陶壺為「的隆」,因為有這樣的傳說,所以族人把陶壺視為傳家寶,而且是所有寶物裡最尊貴的。




【請靜待觀賞】






排灣族的琉璃珠有60多種有意義的喔..


以下可給您參考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206052706190














青銅刀 (Tukuzan)



青銅刀 (Tukuzan):稱為神人(Sapuleleugan)的手杖,由石頭蹦裂而生,當時生活環境惡劣,神人便將青銅刀賜與人類,作為護身的利器,目前民間所流傳的數量很少。青銅刀對排灣與魯凱族的族人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當一個男孩子出生時,父母就需要為他準備青銅刀,以象徵著男人的權威及力量。青銅刀分為日常用的工作刀與特殊意義的禮刀兩種:一般平民都擁有工作刀,為素面造型並無裝飾或雕刻圖案;而禮刀則分有平民用、勇士用與貴族用刀等三種,這些刀的刀柄及刀鞘都雕著精緻的圖騰以及其他銀飾嵌入等不同裝飾,是結婚時男方給女方的重要聘禮!


排灣族的服飾在原住民當中堪稱最為華麗典雅,早期以繁複的夾織廣為收藏家喜愛,近年來以刺繡、豐富的圖象表現族人對刺繡藝術的天份。圖案大抵為祖靈像、人頭紋、百步蛇紋、太陽紋。排灣族是個熱愛藝術的族群,雕刻是族人日常的消遣,陶壺則是頭目家族權勢、財富的象徵,色彩豐富的古琉璃珠更是男女老少都珍愛的珠寶。至於籐編、竹編、月桃席的製作在部落裡隨處可見。


在台灣原住民中,可稱最華麗典雅,黑底布上繡著美麗花紋與圖騰,大抵有祖靈像、人頭紋(頭目或貴族專用)、百步蛇紋(代表貴族的祖先)、太陽紋(頭目專用)等。刺繡色彩以橙、黃、綠為主色,尤其喜愛在衣服上搭配琉璃珠,代表地位與榮耀。




























柯萬國攝於順益博物館 柯萬國攝於順益博物館
女子服裝(3322) 男子服裝(3323)
省博物館提供 省博物館提供 省博物館提供
短上衣(3324) 女洋裝(3325) 盛裝裙(3326)
省博物館提供 柯萬國攝於順益博物館 柯萬國攝於順益博物館
後敞褲(3327) 男褲(3328) 護腳布(3329)


 

File:Paiwan.jpg
 


 

排灣族來義社頭目家的石板屋建築











小米為排灣族傳統的重要作物之ㄧ,也是喜事時不可或缺的賀禮

小米為排灣族傳統的重要作物之ㄧ,也是喜事時不可或缺的賀禮


圖片來源:Monkey Town 穿渡拍攝
在傳統的排灣族婚禮當中,排灣三寶:黑陶壼、琉璃珠及青銅刀是不可或缺的賀禮

在傳統的排灣族婚禮當中,排灣三寶:黑陶壼、琉璃珠及青銅刀是不可或缺的賀禮


圖片來源:Monkey Town 穿渡拍攝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擁有泰雅族血統的台灣女藝人徐若瑄 



 Atayal.jpg


紋面的泰雅族婦女,攝於台灣日治時期






 


泰雅族_


泰雅族的族名「Atayal」,原意為「真人」或「勇敢的人」。泰雅族是台灣分布最廣的原住民族群,散佈於北部、中部、東部台灣山區,包括埔里至花蓮連線以北地區。目前人口約有80,457(99年03月數據)。傳統生活以狩獵、山田燒墾為主。織布技術發達,技巧繁複且花色精巧,其中以紅色象徵血液,具有生命力,可以避邪,故而喜好紅色服飾,有紋面習俗。社會組織以祖靈祭祀團體為主,最重要的祭儀活動為祖靈祭。歌舞動態活動以口簧琴與口簧琴舞為其特色。



紋面的老人(版權為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所有)


紋面對於男子而言,是成年的標誌也是勇武的象徵。對於女子,則是善於織布的標記。事實上,除了美觀、避邪,代表了女子的善織、男子的勇武以外,文面也是泰雅族死後認祖歸宗的標誌。



族群簡介  地理分佈  文化特質  宗教信仰  祭典傳說  工藝  建築  影片介紹



泰雅族_ 認識本族  地理分怖  文化特質  祭典生活  母語欣賞



在白色或紅色的麻布中以夾織方式織入有色棉線,構成美麗條紋圖案;除織布技術著稱於外族,且以紅色象徵血液,也具有生命力,可避邪,而喜歡紅色服飾原住民服飾藝術內容-服裝


貝珠衣:以白色貝類穿孔磨成細小如綠豆之貝珠,將它穿綴於整件衣服上,是泰雅族獨特的衣飾文化。貝珠衣有多種形式,最尊貴的一種是部落領袖或獵首英雄於凱旋歸來參加盛會時所穿,也是結婚時重要的聘禮。



























柯萬國攝於順益博物館 柯萬國攝於順益博物館
女子服裝(3301) 男子服裝(3302)
省博物館提供 省博物館提供 省博物館提供
男外長衣(3303) 男用胸兜(3304) 女外長衣(3305)
省博物館提供 柯萬國攝於順益博物館 柯萬國攝於順益博物館
背珠長衣(3306) 上衣(3307) 披肩(3308)

泰雅人死者葬於床下,屍體豎葬,上方蓋一石板,覆土於其上整平。
喪家在喪葬後半月或一個月後,邀請曾參加喪葬之親戚,至其家飲酒,主喪人及死者的配偶持酒赴野外,呼亡靈作祭並送亡靈。送靈後即表示一切回復正常。



鳥占
原住民族出外行事或旅行時,常根據一種「兮兮靈」鳥來判斷此行凶吉之意。
泰雅族在行路時,在路的左右任何一邊聽到第一聲鳥叫聲,走數十步後,在相反的一邊再聽到第二聲時,此為吉兆,也代表此次行程將會順利。但是若是在路的左右兩邊,同時聽到鳥叫聲,那就是凶兆了。最好也別出門了。

祖靈祭


祖靈祭的季節是小米收割以後(大約在七月),由頭目或長老開會商議時間,全社男子都要參加,在天未亮時,到達祭場,每人手持竹棒,上面插有黏糕、豬肉,為獻給祖靈之供品。祖靈祭的祭品不能帶回部落,必須在祭祀地吃完。沿途回家時要越過火堆,以示與祖靈分隔。


  



分半太陽傳說>>
射日英雄傳說>>
射日塔的故事>>
文面的習俗>>
泰雅族的禁忌>>
祖靈的世界>>
細道邦山傳說>>
鳥占與希利克鳥>>
猴子是懶人變成的>>
飯變成麻雀>>
大霸尖山>>



泰雅族傳統歌謠蒐集>>
泰安鄉公所出版的泰雅族傳統歌謠,清蔚園轉製網路版,有精彩的男女對唱。



泰雅族


泰雅族_認識本族


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


認識泰雅族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raze-Van.jpg
范逸臣


海角七號 飾「阿嘉」 




羅志祥帥氣照片



阿美族



分佈於花蓮部之奇萊山平原台東及屏東之恆春半島等狹長之海岸平原及丘陵地區,目前人口約有184,819(9903月數據),是台灣原住民族中人數最多者。傳統社會制度以母系氏族組織為主,男性被招贅後共居於女家,有關家庭親族事務與財產由女性戶長做主,惟重要事務,如婚姻、分產則必由出贅之母舅返家共同決策;然而,部落性之政治、司法、戰爭、宗教等公共事務,則由男性組織之男子年齡階級組織處理。傳統祭儀以部落之豐年祭為主,其中過程以表達部落男子年齡階級新成員之加入意義為最重要。



傳統的阿美族社會是母系社會,舉凡家裡的大小事情均由女主人作決定部落性的政治活動或捕魚、建築才是男子的工作。然而今日阿美人的社會也日漸受到漢人的影響入贅婚比較少見。家裡的經濟權也漸漸轉移到男子身上,母系社會的特質已漸漸淡化


 













平日的服飾阿美族的衣服和褲子跟現在平常穿的衣物比較,比起現在衣服涼快,因為大部分的材質都是以麻布跟毛線,編織的技術比較寬鬆,所以比較透風。衣服上面的顏色偏重於:紅、黃、白、黑,而且偏向正色,但是黑色系比較不會作為身上衣服的主色,而會作為內部衣服的顏色。


 














男性服裝

女性服裝

男性服裝

女性服裝
   













男生的衣飾  

煙斗


煙斗



樹皮衣


樹皮衣



前遮片


前遮片



男子的短裙男子的短裙

男子短裙子


男子短裙子



女子衣飾







女子樹皮衣


女子樹皮衣


 



女生的頭飾

女生的頭飾











慶典的服飾


 



豐年祭是阿美族很重要的慶典,在這一天大家都會盛裝出席,為了表示尊敬,豐年祭的服裝平常是不可以穿的。而且大家頭上的裝飾品大多是公雞的毛作為裝飾標記,身分越大的根數越多。(文誠)
















佩帶是只有豐年祭時候阿公才帶的




爸爸穿的褲子

佩帶
褲子

男生穿的樣子


爸爸



女生裡面穿裙褲,外面用裙子、圍兜圍起來 


媽媽姊姊



爺爺穿的樣子


爺爺穿的樣子



 




傳統樂器:


原住民常見的樂器有弓琴、口簧、木笛、簫、鼻笛,這一些樂器不僅是為了平常休閒娛樂所使用,有時這些樂器也肩負著因為山上交通不便,作為傳遞訊息的重責大任喔!


1口簧


口簧


口簧在世界上分佈的很廣,從他的構造來分可以分為單簧、雙簧、三簧。



2木琴


木琴



木琴雖然只能發出Re Mi So La四個音階,但是組合卻可以產生很多旋律








傳統音樂欣賞

現代音樂欣賞




傳統歌唱:介紹傳統的音樂-豐年祭時的歌聲












阿美族的工藝

阿美族有相當多的手工製品,如製陶、藤編、雕刻,這些都是阿美族的傳統工藝品。當初的阿美族人為了使生活上更便利,利用大自然的材料,做出許許多多的工具。因此這一些手工製品都是以生活上的實用為主。


阿美族的藤編技術相當的發達,在以前的族中,主要由部落的老人編藤,然後再將藤條做成背框、畚箕、漁簍等等各種生活工具。陶器也是生活中很重要的工具,雖然藤條可以裝物品,但是對於液體的物品就沒有辦法了。傳統上的製陶工作都是由女人來擔任,雖然大部分都是素陶,沒有再經過外表上的加工,但是提供了阿美族族人極大的方便跟實用性。而傳統中雕刻比較少有,多是用於裝飾,但是現在也愈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將傳統雕刻融入現在的藝術中。









阿美木雕


木雕




阿美陶壺


陶器













阿美族的工藝






雕刻

藤編
製陶

阿美族有相當多的手工製品,如製陶、藤編、雕刻,這些都是阿美族的傳統工藝品。當初的阿美族人為了使生活上更便利,利用大自然的材料,做出許許多多的工具。因此這一些手工製品都是以生活上的實用為主。


阿美族的藤編技術相當的發達,在以前的族中,主要由部落的老人編藤,然後再將藤條做成背框、畚箕、漁簍等等各種生活工具。陶器也是生活中很重要的工具,雖然藤條可以裝物品,但是對於液體的物品就沒有辦法了。傳統上的製陶工作都是由女人來擔任,雖然大部分都是素陶,沒有再經過外表上的加工,但是提供了阿美族族人極大的方便跟實用性。而傳統中雕刻比較少有,多是用於裝飾,但是現在也愈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將傳統雕刻融入現在的藝術中。









阿美木雕


木雕




阿美陶壺


陶器












阿美族的豐年祭

雖然阿美族有許許多多的慶典、捕魚祭和豐年祭等等,但是豐年祭是阿美族的過年,也是真正表現阿美族文化的祭典,時間由一~七天不等,每年七月中旬,由台東的阿美族開始,依次往北推,至花蓮吉安鄉,結束時已是八月底或九月初。其實古代的豐年祭應該是在於每年十月左右,但是最近幾年為了響應政府及地方的觀光事業發展,延到七、八月左右。因此在豐年祭中也可以看到最豐富的阿美族文化。


因為阿美族的生活型態屬於農耕漁獵生活,不像其它的原住民族群是屬狩獵生活方式,所以生活方式亦會跟隨農耕生活而產生自己的生活文化。豐年祭是阿美族人重要的活動,舉行的時間大都是利用農忙後的空閒時間舉行。藉由豐年祭來慶祝過去一年作物的豐收成果及讓辛苦一年的身心能獲得休息。再則也蘊涵有連繫族人情誼及教育子弟的內在意義。












   
豐年祭歌謠內容非常豐富,在唱的同時也配合舞步。大家圍成一個大圈圈,相互應答唱著歌謠。圍著圈大家於是凝聚了感情,在應答的過程中大家懂得遵守團隊秩序,不管有多少人一起唱跳都不會顯得凌亂,大家井然有序的唱著、和著。 豐年祭01

豐年祭02
嚴格來說,豐年祭是男子為主的活動,內容包含了對年輕男子生活禮儀、歌謠、舞蹈的訓練。按照傳統習俗,豐年祭在夜晚揭開序幕,第一天禁止女孩子參與,最後一天則是女孩子必須全部參加,並由女孩子的歌聲作為結束。





豐年祭的情形







阿美族的住屋 生活中的器具

族中傑出的族人




資料來源: 山光之子~阿美族的音樂與藝術



http://www.yabit.org.tw/celeb/honor/hero/C0338220155/index02.htm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 阿美族


 



族群簡介  地理分佈  文化特質  宗教信仰  祭典傳說  工藝  建築  影片介紹


********************************************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海岸的人「狠起怪ㄋㄟ」 老愛把船開到陸地上來






  • 東海岸的阿美族人很有趣,喜歡把船開到陸地上!(記者謝禮仲攝影)




 


記者謝禮仲/花東報導‧攝影

不知道是不是他們太愛大海了?在東海岸旅行,想必不少人已經看過,那裡的人喜歡把船開到陸地上,而且,不是一般小漁船,而是好幾層樓高的「大船」,套句原住民朋友很愛講的話~「狠起怪ㄋㄟ!」(很奇怪)

第一艘「大船」的「船長」是阿美族的「哈旺」,四兄弟一起把經常在大海上航行的「家」,重新在陸地上蓋起來,成為旅客臨時的家,它不僅造型在花東公路海邊相當醒目,還有個好玩的地方。

這個名為「巴歌浪」的船屋,座落的位置在台東縣的長濱鄉,進入船屋的產業道路入口卻在花蓮縣的豐濱鄉,是真的那麼愛搞怪喔!這也沒什麼,只是湊巧罷了,多數人其實不會那麼無聊,盡注意這些有的沒的。

「巴歌浪」是阿美族的一種儀式名稱,籠統地說,應該可解釋成「諸事圓滿完成」;仔細一點的話,它是透過捕魚的過程,讓悲傷的、歡樂的都回歸正常,不論族裡有人過世、結婚或歡樂地慶祝豐年祭,之後都要舉行「巴歌浪」,揮別傷痛、歡樂也要適可而止,回到日常的作息,繼續努力過生活。


「巴歌浪船屋」上了岸,還不忘記找飛魚來作伴。(記者謝禮仲攝影)

船屋本身的造型就是一艘船,房間也分為船長室、大副房等,或許是起造的時間較早,房間不大、陳設也很簡單,但進房間得走在窄窄的通道,就像在船上一樣;房間感覺或許還好而已,但它所在的位置與環境卻很優,前方是一大片草地,裡裡外外都是哈旺以漂流木創作的木雕作品。更往前走,可通過草坪,直奔大海沙灘,光坐在用餐處看海,也相當舒服。


從「船屋」眺望,泳池也做成船形,綠草地外就是沙灘與無垠大海。(記者謝禮仲攝影)

公路繼續往南走,約莫2.5公里的道路右手邊,則有另一幢比「巴歌浪船屋」大上一倍以上的船屋,位於樟原社區內,巨大的造型很壯觀,但如果開車的話,還是別開太快,因為它在社區內,不小心就會錯過。

這棟船首開著大口的建築,從正面看尤其高聳巨大,那也難怪,因為它可是要裝載許多人的「諾亞方舟」。沒錯,它可不是民宿,而是基督教長老教會「樟原教會」的禮拜堂,光是建築內部就有3層樓高,再加上仰望如通天的船首,看起來彷彿超過5層樓高。

這也是阿美族人一起蓋起來的特殊建築,原本的禮拜堂因為民國79年的颱風侵襲受損,本來只想要整修一下,也不知道是誰的點子,把禮拜堂變成了那麼大一艘船,成為最特殊的教堂建築,也是東海岸的地標之一。

這艘「船」不僅造型,外觀的裝飾上也沒馬虎,你可以很清楚地看見它是一艘「木造船」,船身上開著許多整齊的圓形窗,底部還有海浪滾滾翻騰,它可沒停下來過,鎮日航行不懈喔!


樟原教會禮拜堂的「諾亞方舟」氣勢恢弘。(記者謝禮仲攝影)

更南邊還有一棟,它是位於成功漁港旁的「新港區漁業大樓」,就是那個以鏢旗魚聞名的台東「新港」,比起樟原教會的諾亞方舟,它是一艘完整的商船或郵輪,船首、船身、船尾都有,造型中規中矩,頗具氣勢。

相較於新港漁業大樓,「巴歌浪謍峞v、「樟原教會」規模或許比不上,卻有著阿美族人的不受拘束的趣味,與莊嚴中兼具創意的活潑。


成功新港區漁業大樓是一艘商船或郵輪的造型。(記者謝禮仲攝影)






原文網址: 東海岸的人「狠起怪ㄋㄟ」 老愛把船開到陸地上來 | 旅遊新聞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

 

**************************************************

另一艘船開上山坡了 !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司馬庫斯部落全景


 


「神木大老爺」,樹齡約2500年,樹圍20.5公尺,樹高約35公尺


 


司馬庫斯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司馬庫斯泰雅語:Smangus),是位於台灣新竹縣尖石鄉的一個泰雅族部落。早期由於位處深山交通不便,曾被稱為黑色部落,後因發現神木群,乃發展觀光,現在成為一個重要的觀光地點。


 


司馬庫斯位於新竹山區雪山山脈主稜的山腰,面朝塔克金溪溪谷,海拔約1500公尺。目前(2007年)居民共28戶,154人,全為泰雅族人。居民早期主要以農業為主,農產品有小米水蜜桃蔬菜等。近年來觀光業開始發展,居民轉向以觀光業為主,並且有民宿、餐聽等漸次成立,但當地居民仍堅持以木及竹子為建材造新的建築物。


司馬庫斯-上帝的部落‧泰雅的故鄉















位於新竹縣尖石鄉海拔一千五百公尺高山上的司馬庫斯可能是台灣最深僻的原住民部落。這裡在一九七九年才開始有電力供應,對外道路更在一九九五年底才開通。在對外道路開通之前,居民只能花數小時以徒步方式越過河谷到達新光部落,再利用當地的道路和外界聯繫、取得民生物資。在發現神木以及道路開通之後,初步解決了居民行的問題,觀光客也開始湧向此地,今日的部落已和昔日大不相同。


司馬庫斯神木群  (玩全台灣)


開車:
關西交流道→118縣道至關西→轉3號省道往橫山→合興接120縣道東行至尖石→右轉尖石大橋→沿秀巒產業道路經那羅、宇老→秀巒檢查哨辦理入山證後直行(此路崎嶇狹窄,一般車輛難行,需行前準備或洽當地居民瞭解路況)。







當您到了秀巒看到準備停車受檢的標示時,請停車向檢查哨出示證件並支付十塊錢以辦理入山證。入山證為現場辦理,不需事先申請。

司馬庫斯部落 世代守護山林


【上帝的部落】
 十幾年前司馬庫斯部落的一位鄰長睡夢之際隱約聽到上帝指示在司馬庫斯也有神木,之後想起先人
 所說往鴛鴦湖方向有紅水及大樹的事,於是在回到部落後發動本地居民前往尋找神木,經過兩三個
 月的尋找才發現了壯觀的神木區。司馬庫斯地名的由來,據信是為了紀念一位名為馬庫斯(Mangus)
 的祖先,司馬庫斯(Smangus)則是對於這位祖先的尊稱。根據1996年林務局公布的十大神木排行,
 第二名和第三名的神木都位於司馬庫斯的神木區。這兩棵司馬庫斯的神木都屬於紅檜,第二名的神
 木周長 20.5 公尺,第三名的神木周長 19.7 公尺…保持最純真的自然風光。


司馬庫斯相關新聞


司馬庫斯相關部落格


司馬庫斯探訪神木群


司馬庫斯-嗎哪小木屋-www.manna.idv .tw


(美美網) 司馬庫斯旅客服務中心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是一個位於亞洲太平洋的美麗島嶼,居住著各種族群,


其中原住民族約有49萬人,佔總人口數的2﹪,目前,經台


灣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有: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


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


蘭族、太魯閣族以及撒奇萊雅族及賽德克等14族,各族群擁


有自己的文化、語言、風俗習慣和社會結構,對台灣而言,


原住民族是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根源,也是獨一無二的美麗瑰


寶。


 



阿美族


阿美族分佈在中央山脈東側,立霧溪以南,太平洋沿岸的東台縱谷及東海岸平原,大部份居住於平地,只有極少數居於山谷中。


目前人口約有184,819人(99年03月數據)


泰雅族


泰雅族分布在台灣中北部山區,包括埔里至花蓮連線以北地區。


目前人口約有80,457人(99年03月數據)。


排灣族


排灣族以台灣南部為活動區域,北起大武山地,南達恆春,西自隘寮,東到太麻里以南海岸。


人數將近88,804人(99年03月數據)。


布農族


布農族分布於中央山脈海拔一千至二千公尺的山區,廣及於高雄縣那瑪夏鄉、台東縣海端鄉,而以南投縣境為主。


人口約有51,767人(99年03月數據)。


卑南族


卑南族分布於台東縱谷南部。


目前人口約有11,971人(99年03月數據)


魯凱族


魯凱族分布於高雄縣茂林鄉、屏東縣霧台鄉及台東縣東興村等地。


人口約11,947人(99年03月數據)。


鄒族


鄒族主要居住於嘉義縣阿里山鄉,亦分布於南投縣信義鄉,以上合稱為「北鄒」;而分布於高雄縣桃源鄉及那瑪夏鄉兩鄉者,稱之為「南鄒」。


目前人口約有6,759人(99年03月數據)。


賽夏族


賽夏族居住於新竹縣與苗栗縣交界的山區,又分為南、北兩大族群。北賽夏居住於新竹縣五峰鄉,南賽夏居住於苗栗縣南庄鄉與獅潭鄉。


人口約有5,962人(99年03月數據)。


雅美族


雅美族分布於台東的蘭嶼島上的六個村落,為台灣唯一的一支海洋民族。


台灣唯一的一支海洋民族,人口約有3,776人(99年03月數據)


邵族


邵族分布於南投縣魚池鄉及水里鄉,大部份邵族人居住日月潭畔的日月村,少部分原來屬頭社系統的邵人,則住在水里鄉頂崁村的大平林。


人口約698人(99年03月數據)對陸客統一說法純邵族是283人


噶瑪蘭族


噶瑪蘭族,過去居住於宜蘭,目前遷居到花蓮和台東。


人口約1,226人(99年03月數據)。


 


太魯閣族


太魯閣族大致分佈北起於花蓮縣和平溪,南迄紅葉及太平溪這一廣大的山麓地帶,即現行行政體制下的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及少部份的卓溪鄉立山、崙山等地。


人口約26,063人(99年03月數據)


撒奇萊雅族


撒奇萊雅族的聚落主要分佈於台灣東部,大致在今日的花蓮縣境內


人口約478人(99年03月數據)


賽德克族


賽德克族的發源地為德鹿灣(Truwan),為現今仁愛鄉春陽溫泉一帶,主要以台灣中部及東部地域為其活動範圍,約介於北方的泰雅族及南方的布農族之間。



賽德克族  賽德克族視Sisin鳥為靈鳥,舉凡打獵、提親都聽Sisin鳥的鳴叫聲與行


徑方向做決定。



人口約有6,737人(99年03月數據),


上述資料來源 : 行政院 原住民族委員會



**********************************************************************


原住民資料整理
台灣原住民族群目前已有14族,其名稱族別如下:
   阿美族、泰雅族、雅美族、賽夏族、布農族、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鄒族、邵族、葛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 
 


<補充> 撒奇萊雅族原來分佈在奇萊平原(花蓮平原)上,範圍相當於現在的花蓮市區,花蓮舊稱「奇萊」,是阿美族稱其為「Sakiraya」擷取「kiray」的音而來。Sakizaya一詞意義傾向「真正之人」,是特定的一群人,使撒奇萊雅族屬於母系社會,採入贅婚,從妻居,因主要分佈於花蓮奇萊平原,因此同時兼有漁業以及狩獵等經濟產業。近代因甚早接觸噶瑪蘭族人,從其學習水田耕作,因此水稻的種植歷史甚早。用的語言亦稱為「Sakizaya」。撒奇萊雅族的聚落主要分佈於台灣東部,大致在今日的花蓮縣境內。撒奇萊雅族相信祖靈的存在。根據日文文獻的記載以及撒奇萊雅族耆老的口述,早期撒奇萊雅族的祭典是以小米為祭祀中心,按照小米生長時節,分為播粟祭、捕魚祭、收成祭、豐年祭與收藏祭。


 


<補充>「噶瑪蘭」是一個民族的族名,也是宜蘭的古地名。在漢人大舉來到宜蘭開墾以前,樂天知命的噶瑪蘭人,是在蘭陽平原上活動的主要族群。 噶瑪蘭人自稱「平原之人」,他們天生喜歡接近水,是一個愛水的民族。過去他們居住的地方,多半在宜蘭河流域的壯圍鄉、礁溪鄉和宜蘭市,以及冬山河流域的五結鄉、冬山鄉和羅東鎮境內。


 


<補充>「太魯閣族」大致分佈北起於花蓮縣和平溪,南迄紅葉及太平溪這一廣大的山麓地帶,即現行行政體制下的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及少部份的卓溪鄉立山、崙山等地。為一父系的小家庭組織結構社會,在家庭或親族間均以男性權威為主。


阿美族-台灣人數最多也是最大的原住民族群,屬於母系社會,在每年的7~9月舉行為期7天的豐年祭典。其祭典意義:有飲水思源、不忘祖德的意義。


泰雅族-為台灣原住民族群中第2大族。在原住民族群中,有「鯨面」習俗的是泰雅族、賽夏族。


排灣族-是台灣原住民族群中第3大族群。分布於屏東縣、台東兩縣。每5年舉行「竹竿祭」﹙又稱5年祭﹚是為最重要的祭典,竹竿祭為期5天,通常在10月25日舉行,(下次舉行的時間預計是在民國97年)。


布農族-是典型的高山民族,為父系社會行大家族制。在原住民族群中排名第4的族群,主要依靠農業維生,兼而從事狩獵、採集等活動,而文化成就上首推精巧的紡織技術。重要的年度祭典是「打耳祭」,通常是在4月份舉辦。
*在原住民族群中以八部合音,響譽國際的是布農族。


雅美族-居住於台東縣蘭嶼鄉,在近年來有意將其名正名為「達悟」。其飛魚祭在5~7月舉行。


賽夏族-多分布於苗栗縣南庄鄉,文化代代相傳,傳統祭點繁多以祈天祭及矮靈祭最富盛名 (一年一小祭,隔年一大祭) ,矮靈祭場向天湖位於苗栗縣南庄鄉的東河村。


卑南族-多分布於台東縣卑南鄉,是東台灣原住民族群中人數最少的族群。近年來的年度大事從猴祭、大獵祭、至聯合年祭,為期約8~10天,大致從12月24日夜晚持續至元旦。


魯凱族-多分布在高雄縣、台東縣一帶,以霧臺為大本營。霧台鄉屬山地經常管制區,欲前往其中的文德村須事先辦理甲種入山證。其社會階級共分為大頭目、貴族、士以及平民等四個階級。
魯凱族的族花是-「百合花」要善獵的勇士及貞潔的女子才可佩帶。其文化是以刺繡與木雕為主,人物、臉譜、百步蛇是木雕中常見的題材,百步蛇是貴族特有的紋飾。


鄒族-又稱為曹族,主為阿里山鄉的原住民。每年的2月15日舉行戰祭、年祭則是固定於國曆的8月15日起舉行3天。


邵族-是台灣原住民中人口最少,漢化最深的一族。主要集中於日月村的德化社。其終年有祭祀;最大的祭典是約在舊曆8月15日前後的豐年祭(恰為日月潭水沙連觀光季舉辦日)。其他重要的祭典還有農曆3月的播種祭與7月的狩獵祭。部落組織是以「頭目」為中心,頭目即是領袖,可世襲。


賽德克族的發源地為德鹿灣(Truwan),為現今仁愛鄉春陽溫泉一帶,主要以台灣中部及東部地域為其活動範圍,約介於北方的泰雅族及南方的布農族之間。賽德克族  賽德克族視Sisin鳥為靈鳥,舉凡打獵、提親都聽Sisin鳥的鳴叫聲與行徑方向做決定。


*「湖上杵聲」就是形容邵族的文化特色。
上述內容資料取得自~導遊考試用書『導遊實務一』、中國近代史與台灣史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8W_NM_eLRUXIT0kiHAf6Ig--/article?mid=798


**********************************************************************



 































*泰雅族
*賽夏族
*太魯閣族
*邵 族
*阿美族
*撒奇萊雅族
*噶瑪蘭族
*布農族
*鄒 族
*魯凱族
*卑南族
*排灣族
*雅美族
*賽德克族


輕鬆記台灣原住民十四族



請對照原民會的民族分布圖 依諧音記憶 
由東至西 由北而南
諧音純屬記憶之便 無不恭敬之意
太太三個 阿伯養 姍姍少婦 走路一字排開
太(
泰雅族)太(太魯閣族
三(
撒奇萊雅族)個(噶瑪蘭族
阿(
阿美族)伯(卑南族)養(雅美族
姍(
賽夏族)姍(賽德克族)少(邵族)婦(布農族
走(
鄒族)路(魯凱族)一字排(排灣族)開



   原住民服裝(本站另一單元)


 


原住民服飾藝術內容-服裝  服飾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台灣原住民族中心 Taiwan Indigenous Center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連結圖片


歡迎光臨::慕谷慕魚::



慕谷慕魚(Mukumugi)是緣自太魯閣族譯音。描述當初最


早遷徙到這裡的太魯閣族人(花蓮縣秀林鄉銅門地區與榕樹


部落),用他們的語言頌讚這片世外桃源。這裡有豐富的自


然資源,有柔情似水的秀麗風景,長久以來就有『小天祥


的美稱。


慕谷慕魚」位在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距離花蓮市約有


十分鐘的車程花蓮旅遊資訊網



旅遊景點:(點擊連結)



『 遊客中心 』『 清水溪 』『 翡翠谷 』


『 能高越嶺古道 』『 銅礦場 』



 




 


為了打響慕谷慕魚生態廊道的美名,將廢棄的軍事營地,以修繕的方式化身成為遊客服務中心。大家同心合意地塑造家鄉成為溯溪、古蹟巡禮與生態旅遊的絕佳景點,並結合傳統的山刀文化射箭文化,以彰顯地方的人文特色,讓慕名而來的人能夠輕易地揭開她的神秘面紗。












銅門派出所





銅門檢查哨



記得隨身攜帶身分證,在銅門派出所辦理登山證(費用$10),準備好剛申請的登山證交給檢查哨即可進入。


銅門村辦公室(03)864-1057‧(03)864-1288
銅門派出所(03)864-1051銅門檢查哨(03)864-1845






照片:銅門水力發電廠



台灣電力公司也充分利用木瓜溪落差大的水流力量,由上游而下分別修建了龍溪龍澗水濂清水清流銅門榕樹初英等八座水力發電廠(其中以龍澗的發電量最大)。


 










 



 



銅門山刀已是慕谷慕魚最具特色的工藝品,除了實用外,也已發展出擺飾或紀念品的功能。走在銅門社區街道上,高掛許多打鐵店的招牌,經常可以聽到鏘鏘的打鐵聲,銅門擅長打鑄山刀,形成有別於其他太魯閣族部落的特殊景觀。

















 


慕谷慕魚 的立碑



 


慕谷慕魚 遊客中心旁的原住民雕像











資料:洄瀾密境重現。慕谷慕魚 @ sya的旅遊部落格 :: Xuite日誌























資料: 世外桃源慕谷慕魚 - Mobile01 景點分享


 


歡迎光臨::慕谷慕魚::


花蓮旅遊資訊網


世外桃源慕谷慕魚 - Mobile01 景點分享


洄瀾密境重現。慕谷慕魚 @ sya的旅遊部落格 :: Xuite日誌


 


待續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鄒語「達娜伊谷」意指「忘記憂愁的地方」。


 


山美-達娜伊谷(英坦士)


達娜伊谷溪屬於曾文溪上游之集水區,溪中俗稱苦花魚,數量豐富。在前鄉長高正勝的發起下,村民紛紛將原本屬於各氏族的漁場貢獻出來,組成「溪流保育協會」。
  經過數年的努力,達娜伊谷溪恢復清澈,魚群清晰可見,溪中自然生態也因此恢復生機。2002年時,山美部落更因達娜伊谷溪保育之成功,獲得總統文化獎。
    如今,「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已然成為阿里山區一處新興的旅遊點。更因為生態保育成功,帶動農業產業發展。


 


達娜伊谷生態園區


(玩全台灣旅遊網) 更多照片


位在曾文溪上游的達娜伊谷在鄒族語言中有「忘憂谷」之意,全長18公里的達娜伊谷溪海拔高度約五百公尺,是一座具有生態教育意義的地方,此地是以保育鯛魚為主的生態園區。在這裡不僅有綠水美景的步道,還可以在溪谷中看到成群結隊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亮的鯛魚。每天在特定的時間還有鄒族的表演活動與傳統技藝的展現,是一個貼近鄒族文化與宣導生態保育的多功能園區。


 


達娜伊谷生態區(嘉義縣觀光旅遊局)


 


「達娜伊谷」這個名字是由鄒族語的發音直接翻過來的。它是台灣少見的乾淨溪流,位於曾文溪上游,海拔約五百公尺,溪長十八公里,氣侯宜人,風景秀麗。但事實上,達娜伊谷一直到十多年前都還處在令人憂心的狀態,人們在達娜伊谷濫捕魚蝦、污染水源,使得山美村的鄒族人再也無法忍受,決心悍衛這條堪稱部落命脈的重要水資源。達娜伊谷於是經歷了十多年來的調養生息,期間甚至遭逢賀伯颱風侵襲,河道變形,樹木巨石倒塌,然而山美鄒族人卻動員全體村民,搬動溪石,整修達娜伊谷。一直到今天,我們才終於可以看到清澈見底的溪流。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是台灣第一座由民間推動而成的生態公園,由山美社區發展協會管理,開放遊賞,只向遊客收取酌量的清傑維護費。近幾年來,達娜伊谷已經成為阿里山的一個新興景點,在公園入口處甚至還有傳統的歌舞表演。達娜伊谷不但自然生態豐裕,山脈青翠,蜿蜒伸展,且步道溫暖幽靜,溪流在山谷中閃耀,溪中巨石嶙峋,兩岸鳥蝶振翅飛舞。達娜伊谷的魚類也很豐富,像是以此地為家的鯝魚,俗稱苦花,數量很多。


  另一方面,為了生態平衡著想,每逢雨季和魚類繁殖期間,達娜伊谷還會開放曾文溪供釣客垂釣,也提供魚苗給養殖業者。因為這些生態景觀的完善保護,以及觀光資源的用心經營,山美部落的鄒族人生活也開始獲得好轉,並且提高了社區生活的品質。



 


從阿里山18號省道36.2公里處轉入山美公路,可前往達娜伊谷



 


阿里山鄉山美村3鄰51號(山美社區發展協會)


05-2586994、05-2586621


上午八時至下午五時,需購票進入


假日:成人100元,國小60元,團體(30人以上)80元 (請先電話洽詢)


 


附上


 


小玉西瓜的叮嚀:



達娜伊谷台灣高山鲴魚保護區.可預約解說.觀賞劇場表演.遊客一起加入跳舞還不錯.時間夠的話往茶山村(車程40分)會經過伽雅瑪部落.裡面又是一片天.鄒族的部落.不錯玩的啦.



 


 


達娜伊谷 (影音)


阿里山鄒族部落~嘉義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阿里山聯合旅遊網


 


























































































阿里山



數量







 



梅園-櫻花季



0



9



 



入園廣場



1



0



 



姊妹潭



1



4



 



杉木林步道



1



5



 



受鎮宮-香林國小



1



6



 



神木(車站)



2



6



 



木蘭園



1



2



 



祝山日出



2



7



 



沼平車站







 



沼平公園



0



3



 



沼平舊站商圈



0



1



 



森林步道



0



4



 



祝山觀日步道牌示



0



2



 



梅園-櫻花季



0



9



 



奇木區



0



7



 



合計



9



50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原住民服飾藝術內容-服裝



 



為回應原住民社會之需求,並順應世界之潮流,行政院於民國八十五年間,即籌備成立中央部會級機關,以專責辦理原住民事務,並於籌備期間研訂機關組織條例草案,用為機關成立之法源依據。1996年十一月一日,立法院審議通過「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組織條例」,行政院並於同年十二月十日即正式成立「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專責統籌規劃原住民事務,成就了我國民族政策史上新的里程碑,對於原住民政策的釐訂及推展,亦更具一致性與前瞻性,並能發揮整體規劃的功能,帶動原住民跨越新世紀全方位的發展。


阿美族  泰雅族  排灣族  布農族  卑南族  魯凱族  鄒 族


賽夏族  雅美族  邵 族  噶瑪蘭族  太魯閣族  撒奇萊雅族


塞德克族  目前有14族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原住民服飾藝術內容-服裝  服飾


(點選下列可得內容)



 


泰雅族  賽夏族  鄒族  布農族  排灣族 


 


魯凱族  卑南族  阿美族  雅美族


 



台灣原住民第十三族撒奇萊雅族 (RN 花蓮 全球 資訊)


 



噶瑪蘭族_認識本族


撒奇萊雅族_認識本族


塞德克族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全球資訊網首頁 太魯閣族



 

阿美族的衣飾


 




 


待續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邵族的拉魯島與茄苳樹的傳說故事


  


    邵族所供奉的神靈分為「最高祖靈」和「氏族祖靈」,


最高祖靈是一位男性的神,居住在Lalu(即今之拉魯島)的


大茄苳樹下,主宰著族人的福祉,也是是巫師(先生媽)的


祖師,能驅除惡靈與病魔。氏族祖靈則有四位,分別是邵族


五個氏族的祖靈,對於這些先祖的祖靈,族人都以虔敬的心


和隆重的祭儀來加以供奉。


  Lalu島是邵族最高祖靈駐守的地方,族人視為聖地,在


邵族的傳說中,為了避免祖靈遭侵犯,拉魯島上不可以有任


何建築物,同時僅能種植代表邵族子孫繁衍茂盛的茄苳樹。


相傳邵族在日月潭湖畔的拉魯島上曾有一棵茄苳樹,那就是


邵族的血脈所在,但隨著漢族入侵砍倒了這棵樹,從此邵族


開始衰微,演變到至今只剩下不到三百多人。


二、邵族的矮黑人傳說故事


  


   邵族人稱呼矮黑人為「Okauhia」,邵族人有關於矮黑人的的傳說亦甚豐富,邵人講說故事也常述及矮黑人故事。矮黑人的臀部長著尾巴,他們比邵族人早先住在日月潭拉魯島附近。邵族人遷徙到水沙連的時候,就和矮黑人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相處的非常融洽,矮黑人們真誠歡迎邵族人到他們的部落去作客。但是矮黑人卻又特別囑咐邵族人,當他們要前來作客的時候,必須事先通知他們,如果擅自前來,則將有災難會發生。有一回,邵族人因為有急事,便未通知矮黑人就前往他們的村落,矮黑人一時倉皇失措,急忙奔跑找到自己的木臼坐上去。有幾位小黑矮人壓斷了尾巴抱著屁股哀嚎跑開。原來矮黑人要求邵族人前來時要事先通知,是為了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先坐在臼上,而不願讓邵族人看到他們引以為恥的尾巴。矮黑人對於邵族的擅自闖入感到非常的憤怒和羞怯,從此之後兩族就互相不再往來。


三、邵族的鑿齒傳說故事


 


    根據邵族的傳統習俗,凡是邵族的女性都要將兩顆虎牙鑿斷,才會被稱為是美女,這個傳說的故事是這樣說的:據說有一位漂亮的少女,要行鑿齒儀式,因為在族人的眼裡,牙齒的洞越多則越美麗,所以她就決定要鑿三顆牙齒,如此會更加漂亮。但是因為古代醫藥並不發達,只好用火炭灰來止血,因此這位少女血流不止而死去了。這位少女死後,邵族人就不再舉行鑿齒,但是為了紀念這位死去的女子,每逢新年佳節,鑿齒的習俗還是繼續在新年舉行儀式,但只是象徵性的儀式而已。同時鑿齒也不再僅限於女性,不分男女。這個儀式則由家族象徵性地用鐵鎚和長長的釘子比劃動作就可以了。


四、邵族的貓頭鷹傳說故事


    邵族人相信貓頭鷹是由一個女子變成的;相傳當時社中有一位少女,不知如何懷了孕,因而為社人所不齒。這位少女因為不堪受人侮辱,便走入山中,自己活活餓死,她死後變成了一隻貓頭鷹。此後只要遇到社中有人懷孕她便飛到該戶人家門變成了一隻貓頭鷹。此後只要遇到社中有人懷孕她便飛到該戶人家門前鳴叫,來警示她們要注意身子,才能順利生產。邵族人很懷念這位少女,對於她所受到的侮辱而感到羞愧,因此族人不射殺貓頭鷹,,而且貓頭鷹知道山中的路,如果射殺牠們則一定會在山上迷路。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深信貓頭鷹能預知婦人的懷孕;如果有婦女懷孕的家裡看到了貓頭鷹的到來,則是一種喜訊。現在貓頭鷹變成了邵族人的圖騰信仰。


伍、邵族的射日傳說故事


  


    遠古時代,天上只有巨大的一個太陽,沒有月亮,大太


陽曬死了萬物,一個邵族英雄就用弓箭,在 農曆三月十一日這一天,把太陽射成兩半,太陽變小了,成為今天的樣子,另一半較小,變成了月亮,從此之後太陽變得比較暖和,而且夜晚時也誕生一個月亮,照亮了令人懼怕的黑夜。因此邵族人開始祭拜日神和月神」。


台灣民間故事.日月潭的由來


    從前傳說中邵族有一對非常恩愛勤勞的夫妻,叫做大尖哥水社姐,這對人人稱羡的夫妻平日以種植玉米為生。 這天,這對夫妻如同以往頂著大太陽在田裡工作著,忽然間,地動山搖,緊接著天地一片黑暗,所有的人都叫了起來:「怎麼了,太陽怎麼不見了?」大家等了又等,仍不見太陽的蹤影,人們的心裡慢慢地籠罩在恐懼的氣氛中。


    直到晚上月亮出來後,人們才趁著月色,趕緊完成白天未完成的工作,然而,不幸的事再次發生了,一陣天搖地動後,月亮也不見了。


   「這怎麼行呢?太陽和月亮都不見的話,農作物都會死亡,那我們要如何過活呢!」為了這件大事,族裡召開會議討論要如何解決,經七嘴八舌之後,大夥訧依照大尖哥這對夫妻的提議先去到處找找看再說,總比在這裡發愁的好。於是這對夫妻就背著簡單的食物,拿著火把,開始翻山越嶺的找尋太陽和月亮。經過一連數天的長途拔涉後,終於在一個大水潭發現了月亮及太陽,可是走近一看,竟然是兩條五彩巨龍正在水中把玩著月亮及太陽,大尖哥及水社姐楞住了,不知如何制服這兩條巨龍以奪回太陽及月亮。


    正當他們在發愁時,一位被巨龍抓來做雜事的老爺爺告訴了他們一個法,那就是在阿里山上藏有金剪刀和金斧頭各一把,唯有找出這兩件寶物才能制服了巨龍,可是要找出寶物卻不是件易事。聽完老人家告訴他們的方法後,夫妻倆奮不顧身地帶著鏟子直奔阿里山,一寸一寸地朝地底下挖去,經過一段時間地挖掘,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地被他們找到了這兩件黃澄澄的寶物了。


    夫妻倆帶寶物回到潭邊,便馬上將寶物朝著水潭中丟去,只見金剪刀以極快的速度衝向巨龍的腹部,致使巨龍肚破腸流,發出痛苦的哀嚎聲,緊接著,金斧頭亦瘋狂地朝巨龍的頭上一劈,剎時,腦漿四濺,血流如柱,兩隻巨龍慘死在潭中。正當夫妻倆正苦想著要如何將太陽及月亮送回天上時,老爺爺又再次出現了,除了恭喜他們除掉大害,並告訴他們只要將巨龍的眼睛吃下,便可增長身高,把月亮、太陽放回天上去,於是大尖哥立即跳下潭中挖下巨龍的雙眼,夫妻倆各服一顆眼睛,瞬間,兩人成了巨人,便將月亮和太陽往上拋去,經過好幾次拋擲後,終於讓太陽及月亮又回到天空中的位置,


    而大地也恢復了正常的運轉。從此,那個太陽及月亮曾掉落下的水潭便被稱為「日月潭」,而守護在旁的大尖山和水社山就是他們夫妻的化身。直至今日,邵族每年都會在潭邊舉行「托球舞」,以感念他們的義行。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an 29 Fri 2010 12:21
  • 蘭嶼





雅美族人(達悟族)的拼板舟;取自1931年總督府文書


 


 


蘭嶼


蘭嶼最早的名稱是達悟族語:「Ponso no Tao」意思是


人之島」,漢人以閩語音譯紅頭嶼紅豆嶼。於1947


因島上盛產蝴蝶蘭而改名


蘭嶼的島上原住民為「達悟族」舊稱為「雅美族」。島


上原住民製作拼版舟,並在春夏季節出海補飛魚,亦稱


為「飛魚季」。有「飛魚的故鄉」之稱。



蘭嶼為火山島,最高點紅頭山海拔548公尺,大部分為


山地,島上丘陵綿亙,溪流分歧,只有沿海部分為平


地、海岸線曲折,熱帶林木遍佈。


·         海運


新發輪,每週定期行駛兩次。不定期海運航線分別往來墾丁台東綠島,多為旅行團包船並開放餘票供一般民眾搭乘。[4]


 


·         空運


蘭嶼機場台東機場間設有每日6往復定期航線。營運者為德安航空,使用19人座小飛機。



  • 島上交通

蘭嶼鄉公所經營之大型客車,每日行駛島內兩班次。


 


嶼與綠島一樣,都是由海底火山噴發,岩漿遇海水凝固後所形成的火山島。由於島上西北角的山頭在夕陽映照下,就像一顆紅色的人頭,所以舊稱“紅頭嶼”。後來因島上盛產蘭花,更名為“蘭嶼”。氣候濕熱多雨,山區密佈雨林型態的森林,動植物種類繁多,不可勝數。四週海域珊瑚遍布,又有黑潮流經此地,常有魚群迴游,是海釣與潛水活動的天堂。


蘭嶼奇岩景觀蘭嶼同綠島長年受風化與海水侵蝕,形成許多造型奇特的礁岩,有鱷魚岩、坦克岩、玉女岩、母雞岩、青蛙岩、雙獅岩、鋼盔岩、象鼻岩和龍頭岩等等。


(英坦士)蘭嶼地圖 蘭嶼





















































開元港



龍頭碼頭



洞口



雙獅岩



鬼洞



饅頭山



龍頭岩



紅頭岩



軍艦岩



母輝山



屁股山+紅頭山



台電核廢場



鱷魚岩



情人洞



東清村



虎坡岩



北京人



坦克岩



五孔洞



氣象台



蘭嶼機場



小蘭嶼



蘭嶼燈塔



玉女岩



地下屋



蘭恩基金會



龍柱岩



小天池



朗島村



野銀村



肉粽岩+修船區



象鼻岩



八代灣



鋼盔岩



天池



紅頭村



明德班舊址



青青草原



母雞岩



 



Welcome to Taiwan-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 >> 蘭嶼


台灣地圖導覽 台東縣 蘭嶼鄉


蘭嶼資訊服務網  蘭嶼鄉公所旅遊資訊網


政府入口網-影音館-離島不遠:蘭嶼


聯合影音網-生活-旅遊-蘭嶼氣象站 觀山看海好地方



台東縣地圖 蘭嶼鄉地圖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