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社事件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霧社事件,是發生於1930年日治臺灣的原住民抗暴事件,地點位於今南投縣仁愛鄉霧社。事件起因是由賽德克族馬赫坡頭目莫那·魯道率領德克達亞群各部落(賽德克族因語系差異後從泰雅族獨立正名為賽德克族,而現太魯閣族於日治時期歸依為賽德克亞族之一群,兩族有共同的起源與文化,但後卻因地域問題分道揚鑣)[1]因不滿日本當局長期以來苛虐暴政而聯合起事,於霧社公學校運動會上襲殺日本人,事發後立即遭總督府調集軍警,以飛機、山炮、毒氣等武器強力鎮壓,而在1896年至1920年間,台灣原住民先後發動150餘次武裝抗日行動,尤以1930年爆發的霧社事件最為慘烈。[2]事件重要人物莫那·魯道自殺,參與行動各部族幾遭滅族,數百原住民於高壓情勢下集體自縊,餘生者被強制遷至川中島(今清流部落)。


霧社事件震驚日本當局,是臺灣人日治期間最後一次激烈武裝抗日行動。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遭到挑戰,造成臺灣總督石塚英藏總務長官人見次郎等重大官員因咎去職。


後世尊稱「臺灣文學之父」的民族詩人賴和事發後撰《南國悲歌》,悼念犧牲於戰役中抗日原住民的壯烈靈魂。







斬殺賽德克


 



傷亡人數 [編輯]


發動事件之初,抗日六部落的族人共計1,236名,至事件結束後的統計:死於刀槍者85名、被飛機轟炸死者137名、砲彈炸死34名、被「味方蕃」襲擊隊獵首級者87名、自縊身亡者296名、俘虜者265名,另外有約500名原住民投降


總督府出動包含臺灣軍司令部、守備隊司令部、臺北步兵第一聯隊等等軍隊,約軍人1194員,另外還有警察部隊1,306員。根據事後日方戰報宣稱,日本平民遭屠殺134人、受傷215人。陸軍陣亡22員、負傷25員。警察陣亡6員,負傷4員。協助日軍的原住民丁勇陣亡22員、負傷19員。隨軍漢人軍夫陣亡1員、負傷7員。另外在深秋的山區作戰也令日軍飽受凍傷恙蟲病痢疾之苦,霧社野戰醫院就留有一日之內治療各類傷病患者超過200名之記錄,另外也有傳出漢人軍夫被凍死的狀況。


另一方面,塞德克族人的口述歷史多主張在抵抗過程中曾造成進攻日軍頗大之傷亡,但難於提出具說服力的證據。


*****************************************************************************


 



                                                            前言


鄧相揚


 背景介紹
    霧社位在本島中央,濁水溪與大肚溪上游的脊稜台地上,海拔1,148公尺,清朝稱其為「致霧社」,山巒疊起,時有山嵐霧氣,故得名。自埔里前往霧社途中的「人止關」,為其咽喉要地,自古以來,係有名的難關要塞。霧社地區的原住民族群,有泰雅族與布農族。泰雅族屬於賽德克亞族的有霧社群、道澤群、土魯油族;屬於賽考列克亞族的有白狗群、馬力巴群、眉原群;屬於澤敖利亞族的有萬大群。清朝以前,霧社為漢人不及之地。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割讓台灣給日本,日人據台後大肆開發山地,掠奪資源,尤其日據初期,樟腦是台灣總督府的重要財源,故在理蕃初期,便以高壓討伐山胞歸順,再以武力徹底征服山地族人,奴役山胞勞力,以掠奪山地資源,逐步發展日本帝國在台灣殖民地的資本主義化。


 


    日本理蕃政策


     日本政府為鞏固政治權力,亦不惜任何犧牲與代價,推展構築隘勇線和理蕃機構;以武力討伐解體山地原有權力架構與平衡,並使用「以夷制夷」,或稱「以蕃制蕃」的狠毒伎倆,挑起山地各部落問的仇隙,藉相互殘殺之滅族理蕃手段,達到政治統治之目的。


 


     1897年日本派遣深掘大尉一行14名,進入霧社地區勘查台灣橫貫鐵路路線,沿途蹂躪山胞,遭到霧社群的砍殺。日本政府遂對霧社地區實施五年經濟大封鎖,禁止食鹽及生產鐵具的鐵器、槍彈等生活必需品交易,並限制其行動自由。1903年,日本理蕃機構脅迫布農族干卓萬社人,誘以供給槍械之機會,砍殺霧社群族人,以致努力大衰,遂於1906年向日本政府繳械歸順,自此霧社成為日人的理蕃中樞。


 


    日本理蕃政策,對所謂「蕃地」的山地族人視為野蠻民族,在大日本帝國民族主義的強勢主導下,不尊重山地族人的人性尊嚴,為達到其政治撫育政策,隨時強行徵召勞役,稍一不從,便拳腳交加、鞭笞齊下,更以嚴苛懲罰拘留致死。理蕃警察濫用職權,姦淫擄掠和始亂終棄,處處對山地族人民族歧視、欺凌壓迫與肆虐蹂鋼,山地族人的抗暴怒潮日益高漲,無時不以密謀抗日為志讎。


 


  武力對抗初期


 


日人治台之後,以大量武力,配置精良武器,延長隘勇線,和霧社群展開武力對抗,此役稱為「人止關之役」。脅迫原住民諸族群「繳械歸順」

深掘事件
明治30年(1897) 日本派遣深掘大尉一行14名,進入霧社地區勘查台灣橫貫鐵路路線,深掘大尉一行14名闖入土魯閣境域,沿途蹂躪山胞,被土魯閣族人所殺,此一「深掘事件」導致日人對霧社地區,實施五年「生計大封鎖」,禁止食鹽及生產鐵具的鐵器、槍彈等生活必需品交易,並限制其行動自由。

霧社蕃膺懲事件
明治36年(1903),日本理蕃機構脅迫布農族干卓萬社壯丁以提供食鹽和鐵器、槍械為由,設下埋伏,誘殺霧社群之壯丁,造成勢力衰退,遂於1906年向日本政府繳械歸順,自此霧社成為日人的理蕃中樞,此即「霧社蕃膺懲事件」

其後日人藉隘勇線之前進,兩次脅迫霧社地區各社,以「恢復生計物資交易」舉行「和解式」。表面上霧社群被日人的武力和「生計大封鎖」所屈服,但抗日的怒吼,正逐漸在霧社山區燎原。 

五年理蕃計劃
明治43年(1910),佐久間左馬大就任第五任臺灣總督後,積極推動「五年理蕃計劃」,逐步將隘勇線延長;翌年四月,日人於霧社設立警察官吏駐在所,其後也陸續在主要聚落設立警備措施,用以制控與駕馭。12月間,日人積極的將霧社西方的隘勇線加以延長,即自萬大社前濁水溪畔,抵波亞倫分遣所後,由關頭分遣所下至眉溪與東眼溪匯合處,再溯溪越東眼山,並自哈奔(Havun)溪分兩線,一線至立鷹,一線至北港溪畔接舊有之隘勇線,並在適當地點設立砲臺。

道澤群族人的反抗--奇襲腦寮事件
在構築這一隘勇線的期間,道澤群族人對前進隊加以反擊,日人則發動砲擊,致使道澤群損失慘重。 明治42年(1909)3月,日人延長北港溪隘勇線,並在制高點設置砲臺,藉以制箝原住民族人,明治43年(1910)5月間,當合歡群方面隘勇線前進時,遭到泰雅族人的激戰,日人從霧社地區派遣警備員前往宜蘭應援時,霧社地區的泰雅族人乘日人警備退去,趁機發動了奇襲腦寮事件。

是時南投廳長久保通猷組成討伐隊,率領警察部隊一千餘人編成六部隊,並附有砲隊及輸送隊,於12月15日開始進剿行動。當日方攻抵三角峰,派遣道澤群頭目抵土魯閣社,擬召集各社頭目勸降,然各社不肯屈服,日方乃由立鷹兩砲臺轟擊土魯閣群諸社,土魯閣群族人數度反攻櫻峰、三角峰、立鷹等地皆未能成功,最後被迫繳出槍枝。

此一討代行動延至翌年(1911),1月9日馬赫坡、斯克諸社在日人出動砲臺的威脅下,也被迫繳交槍枝;23日,日方砲轟了波亞倫、西袍、土岡三社,威嚇令其繳出槍枝,萬大群也於30日被迫繳出了槍械。2月初,日方調回前往宜蘭應援的警備員,遂於2月9日沒收了內、外阿冷社、白毛社、稍來社的槍械。此役日人計沒收槍枝1210挺,並趁機命令霧社、萬大兩群交出所保存之1015個頭骨,將其掩埋。


明治44年(1911)至大正元年(1912)間,日人延長了眉原方面的隘勇線,並由南投廳長編成挺進隊,對眉原群展開出擊,乘勝推進白狗、馬力巴方面的隘勇線,脅迫眉原群、白狗群及馬力巴群就撫。


自明治35年(19O2)以迄大正2年(1913)間,從「人止關之役」到被迫繳械「和解」,霧社地區原住民族人遭到空前的浩劫,在對抗強權侵入的戰役中,原住民族人氣壯山河,拋頭顱灑熱血,為保民族尊嚴,奮不顧身的為族群而戰,族人的犧牲可謂血染山河,其戰役實為可歌可泣的抗日史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