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


 


文淵閣本最早完成,現存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


收書三千四百七十一種,            3471種


全書有三萬六千三百八十一冊,     36381冊


七萬九千三百餘卷,           


是存世最為完備、也最為精美的一部。


 









四庫全書
放大圖

 


四庫全書

外觀尺寸(高、廣)31.8x21(公分)
版框尺寸(高、廣)22.4x15.4(公分)


清乾隆敕修清紀昀等奉敕編
清乾隆間寫文淵閣本

我國歷朝均以訪求典籍、編纂圖書,做為稽古右文的表徵。清初修纂〔四庫全書〕亦是此一優良傳統的延續。

〔四庫全書〕網羅歷代的重要典籍三千四百餘種,分裝成三萬六千餘冊,其內容分成經、史、子、集四部,部以下再分許多類。全書所用底本有採進本、內府本、敕撰本、通行本、進呈本、〔永樂大典〕本等,館臣逐一鑒別,擇其善本,並加以考證,體現了我國文獻整理、校讎嚴謹的傳統。

〔四庫全書〕的編纂,緣起於〔永樂大典〕的校 輯。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年)初,詔令各省採進圖書,並開四庫全書館,至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年)大體完成了修纂工作,先後十五年間,動員文人學士三千八百餘人,先後鈔成七部。分貯故宮大內〔文淵閣〕、瀋陽故宮〔文溯閣〕、熱河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圓明園〔文源閣〕、鎮江金山寺〔文宗閣〕、揚州大觀堂〔文匯閣〕、以及杭州聖因寺〔文瀾 閣〕,加上翰林院的底本一部。但是經歷不到二百 年,就已經三部(文源、文宗、文匯三閣)全燬,一部(文瀾閣)殘缺,翰林院底本也散佚殆盡。現存本院的一部文淵閣本,收書三千四百七十一種,全書有三萬六千三百八十一冊,七萬九千三百餘卷,比傳存的文溯,文津兩閣本軼出甚多,是存世最為完備、也最為精美的一部。

 

*******************************************************

 


四庫全書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套叢書[1]。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始編纂,歷時9年成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據文溯閣本79897卷[2]),36304冊,近230萬頁,約8億字[3][4]。整套書收録了從先秦到清乾隆前一部分古籍(一部分被列為禁書),涵蓋了古代中國幾乎所有學術領域。編撰四庫全書,收書3503種,同時禁、毀圖書3100多種。


整套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44類,其中也包括了《論語》、《大學》、《孟子》、《中庸》、《周易》、《周禮》、《禮記》、《詩經》、《孝經》、《尚書》、《春秋》、《爾雅》、《説文解字》、《史記》、《資治通鑑》、《孫子兵法》、《國語》、《水經注》、《戰國策》、《本草綱目》、《茶經》等其他經典著作,還有日本朝鮮越南印度以及歐洲人的一些著作,為後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較完善的文獻資料。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朝廷設立了「四庫全書館[5][6],負責《四庫全書》的編纂,由乾隆皇帝的第六子永瑢負責[7],任命內閣大學士于敏中為總裁,大學士以及六部尚書、侍郎為副總裁,[8][9]召著名學者紀昀為總纂官開始編纂這套卷帙浩繁的叢書。[5][10]陸錫熊孫士毅戴震周永年邵晉涵等其他學者也參與了編纂。[11]曾參與編撰並正式列名的文人學者達到三千六百多人,而抄寫人員也有三千八百人。


《四庫全書》收錄了當時在全國各地徵收的流通圖書、清內廷收藏的圖書以及《永樂大典》中輯出來的珍本善本。徵收準則以闡明性學治法、考核典章、九流百家之言為優先,族譜尺牘、屏障、壽言、唱酬詩文等等則不在考慮之列。[12]據統計,光是徵收得的圖書就達13501種,獻書最多的鮑士恭范懋柱汪啟叔馬裕四家賜以內府所印《古今圖書集成》一部。當時乾隆還規定,凡從坊肆來的,應該付給一定的費用;若是家藏圖書,則裝裱印刷;如未曾刊刻,則抄本存留。[12]這些書篩選後按「著錄書」及「存目書」分別收入,其中「存目書」不錄全書,只摘部分內容,而「著錄書」則經過整理、校勘、考證後,按特定格式重新抄寫存入,謄寫完成後,還要與原本反覆校勘。最後收錄的圖書有三千四百六十一種。


《四庫全書》為了美觀與便於識別,採用分色裝幀,經部綠色,史部紅色,子部月白色(或淺藍色),集部灰黑色。四部顔色的確定,依春夏秋冬四季而定。[13]四庫全書總目》因為是全書綱領,採用代表中央的黃色。[6]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套書陸續完成,全書共抄7部,分別貯於北京紫禁城皇宮文淵閣、京郊圓明園文源閣、奉天故宮(今瀋陽文溯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合稱「內廷四閣」(或稱「北四閣」)。又在鎮江金山寺文宗閣揚州大觀堂文匯閣杭州西湖行宮孤山聖因寺文瀾閣,即「江浙三閣」(或稱「南三閣」),各藏抄本一部。副本存於京師翰林院。其中文淵閣本最早完成,校勘更精、字體也更工整。[5][14]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乾隆皇帝抽查《四庫全書》時發現一些書有詆毀清朝的字句,因此下令重檢《四庫全書》,並最終刪除《諸史同異錄》等11部。[5]但這11部書雖然從《四庫全書》中刪除,但是依然存在宮中,沒有銷毀,這11部書中的9部還流傳到今天。


嘉慶八年(1803年)由紀昀主持《四庫全書》最後一部分官修書籍的補遺工作,進一步完善《四庫全書》。


 


刪改古籍 [編輯]


編纂《四庫全書》時,清廷為維護統治,大量查禁明清兩朝有所謂違礙字句的古籍,見四庫禁書,據統計,在長達10餘年的修書過程中,禁毀圖書3100多種(另一種說法為2855種)、15萬部以上。並且大量篡改古籍。如岳飛的《滿江紅》名句「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胡虜」和「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於是《四庫》館臣把它改為「壯志饑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張孝祥的名作《六州歌頭·長淮望斷》描寫孔子家鄉被金人佔領「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其中「膻腥」犯忌,改作「凋零」。


魯迅曾經說過:「現在不說別的,單看雍正乾隆兩朝的對於中國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夠令人驚心動魄。全毀,抽毀,剜去之類也且不說,最陰險的是刪改了古書的內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為一代之盛業的,但他們卻不但搗亂了古書的格式,還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內廷,還頒之文風較盛之處,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裡面,也曾經有過很有些骨氣的人。」 [15]


 


《四庫全書》的命運 [編輯]


《四庫全書》完成至今的兩百年間,中國歷經動亂,《四庫全書》也同樣飽經滄桑,多份抄本在戰火中被毀。其中,文源閣本在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火燒圓明園時被焚毀,[5]文宗、文匯閣本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被毀;[13]杭州文瀾閣藏書樓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在太平軍第二次攻佔杭州時倒塌,所藏《四庫全書》散落民間;後由藏書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補抄,才搶救回原書的四分之一,於光緒七年(1881年)再度存放入修復後的文瀾閣。文瀾閣本在民國以後又有一次大規模修補,目前大部分內容已經恢復。因此《四庫全書》今天只存3套半;其中文淵閣本原藏北京故宮,後經上海南京轉運至臺灣,現藏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也是保存較為完好的一部)。文溯閣本於民國十一年(1922年)險些被賣給日本人,現藏蘭州甘肅省圖書館。近些年,對於文溯閣本是否要歸還瀋陽,甘肅、遼寧兩省一直未能達成一致。避暑山莊文津閣本於19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下令調撥到北京市中國國家圖書館,這是目前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書保存的版本。而殘缺的文瀾閣本則藏於杭州浙江省圖書館


1966年10月,當時正處於中關係緊張時刻,為保護《四庫全書》安全,林彪要求將文溯閣《四庫全書》秘密從瀋陽運至蘭州,藏於戈壁沙漠中。目前,遼寧有關人士要求歸還,以「書閣合璧」。甘肅方面也修建藏書樓,加強保護。文溯閣《四庫全書》其最終歸屬,仍處爭議中。


民國初期,商務印書館影印了《四庫全書珍本初集》。民國七十五年(1986年),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了文淵閣本《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將之縮印。1999年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分別與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及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大陸及香港出版發行文淵閣本《四庫全書》電子書版。2006年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全新文淵閣本《四庫全書》電子版的內聯網版和網上版。2009年起,台灣商務印書館由國立故宮博物院授權,按照典藏之文淵閣本原書原寸,以仿古樣式影印出版,即內文、開本、紙質、布面、裝幀方式等,皆與原版相同。








版本 藏書閣 藏書閣位置 藏書閣現狀 圖書現狀 出版情況

























































四庫全書的命運
文淵閣本文淵閣北京故宮書去樓空藏於臺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
民國七十六年(1986年)影印出版文淵閣本《四庫全書》,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再版
文溯閣本文溯閣瀋陽故宮書去樓空藏於蘭州
甘肅省圖書館
文源閣本文源閣北京圓明園咸豐十年(1860年毀於戰火殘本位於法國
楓丹白露宮
文津閣本文津閣承德避暑山莊書去樓空藏於北京
中國國家圖書館
2005年影印出版文津閣本《四庫全書》
文宗閣本文宗閣鎮江金山寺咸豐三年(1853年毀於戰火同左
文匯閣本文匯閣揚州大觀堂咸豐三年(1853年毀於戰火同左
文瀾閣本文瀾閣杭州聖因寺咸豐十一年(1861年)毀於戰爭
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
存半部現藏杭州
浙江省圖書館
2006年影印出版文瀾閣本《四庫全書》
底本清代翰林院北京東長安街光緒廿六年(1900年毀於戰火同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