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地圖全貌


請點選欲放大區域或全圖放大


 



鹿港龍山寺


 


照片來源/玩全台灣旅遊網 更多照片


台灣命名為龍山寺的寺廟共有五座,皆是由福建泉州府晉江縣龍山寺所分香來台供奉。鹿港龍山寺創立年代已不可考,傳說約為明永曆年間(西元1646-1661年),始有文獻紀錄是清乾隆五十一年(西元1786年)遷於現止。鹿港龍山寺的主祀神祇為觀世音菩薩,每年農曆的二月十九日為觀世音菩薩誕辰,寺內皆會舉行隆重且盛大的慶典。龍山寺歷史悠久,經過多次的局部與整體的修建,公認為台灣保存最為完整的清代建築,有許多工藝精湛的雕刻與繪畫以及精細結構的藻井等,並且擁有許多古匾與修築石碑記,為國家一級古蹟。


龍山寺原為鹿港街內的小廟。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西元一七八六年),都司陳光邦因感地小廟窄,乃偕同郡人遷移改建於現址。道光九年己丑(西元一八二九年)又經日茂行後代林廷璋及八郊人士率眾修建,王景福董工,道光十一年辛卯(西元一八三一年)二月落成,並留「重修龍山寺記」石碑鑲於廟內。


鹿港龍山寺是一座規模龐大,造型優美的廟宇。坐東朝西,平面格局方正,為有山門的三進兩廊九開間縱深式建築。正面入口為歇山重檐屋頂的山門,計由十二根柱子支撐,大木結構繁複而特殊。山門兩側有磚牆圍繞廟埕。主體建築計分三進,第一進為九開間的前殿,開五門。中央五開間部分正面牆堵用木料做成,不論結構或裝飾均雕鑿華麗,彩繪更屬上乘。正門前有石雕蟠龍柱一對,係用上好的花崗石,雕成升龍與降龍對應的圖象,造成古樸簡潔而渾厚,是石雕藝術之寶。前殿的後面,面向正殿連有歇山重檐屋頂的單開間戲臺一座,是供演戲酬神的場所,戲臺內藻井為八角井,計有十六組斗栱層層向內出挑,而達於最頂端,中央繪有雲龍圖象的明鏡。藻井彩繪及技術都是工藝美術中的極品。


第二進為歇山重檐正殿帶三開間的捲棚歇山拜殿。正殿內主祀觀世音菩薩,左祀龍王尊神及境主公神位,右祀註生娘娘。殿內左上角掛有咸豐九年己未(西元一八五九年)浙江波鑄造的鐘一口,高兩公尺,直徑一公尺二,重達千斤。捲棚拜殿前也有石雕蟠龍柱一對,造型較前殿蟠龍柱細緻,為咸豐二年壬子(西元一八五二年)的作品。第三進後殿,原有殿宇於民國十年辛酉(西元一九二一年)毀於火,民國廿五年丙子(西元一九三六年)重建,廿七年戊寅(西元一九三八)完工,形式上已不如當年。後殿又稱北極殿,原供奉北極大帝,左右分杞龍神及風神,後來將供奉於正殿的本願寺阿彌陀佛像及日本式神龕移設於此。


環繞建築物四周的左右翼廊,為對內埕開放的敞廊,由於年久失修,民國六十三年甲寅(西元一九七四年)重建,形式與原建略異,已失古貌。民國六十七年戊午(西元一九七八年)鹿港文物維護及地方發展促進會為保存龍山寺的原始風貌,特委託漢寶德教授規劃,民國七十五年丙寅(西元一九八六年)展開修護。在臺灣目前較為著名的五座龍山寺(臺南、艋舺、鳳山、鹿港、淡水各一)中,鹿港龍山寺雖然為僅次為淡水龍山寺而為興建較晚者,但就格局、規模與形制上看,卻是這些寺廟中保存較為完整,且頗具古樸風貌的一座。


資料來源: 內政部


**************************************************


 


鹿港龍山寺



     
鹿港龍山寺為國家一級古蹟,寺內各處角落都是早期泉州一代名匠精緻的藝術品。
      在早期,龍山寺原是暗仔街(今大有街)的一間舊廟,清乾隆51年(1786),由當時都閫府--陳邦光發起,以鹿港八郊所得淨利及地方聯合捐募,遷建於現址,整座寺廟面積約有
1600多坪,面寬三間35公尺,進深四間約110公尺,一共有:四進、三殿、99個門,規模廣大、格局完整,故有「台灣紫禁城」之稱,
      以下為龍山寺院內做一簡單的介紹:
    
  山門


寺院風格採中國傳統式建築,講究平衡、上下對稱、左右對齊、
山門前後左右共採用十二根柱子,其中四根柱子直通上簷,其餘八根支撐下簷,其形狀一圓二方,圓柱代表家法;方柱代表國法,且這十二根柱子代表十二地支,象徵著周而復始、川流不息,山門的作用在於將內外院做一分界,經過山門入到寺院內,則有如遠離塵囂,進入清淨修行之地。



     
 石獅
      龍山寺左右兩旁各立有一頭石獅,這對石獅乃是用名貴的青斗石雕琢而成,風和日麗時,石獅的顏色為灰色,每逢下雨,則轉為墨綠色,這一公一母石獅,有別於傳統公石獅張嘴、母石獅閉嘴之男尊女卑的做法,據說是在武則天、慈禧太后以後,中國女權思想已逐漸攀昇了。








 公獅



 母獅



     
惜字亭
      寺院內有座惜字亭,因為古人對字畫十分珍惜,故將廢棄字畫紙張收集起來,每月初一、十五之朔望日,集中於惜字亭內燒毀,其紙灰則撒向大海。



     
壓艙石
      壓艙石是一種有著相當重量的建材—唐山石,作用在於壓住船艙,穩定其重心,從前兩岸的生意往來,皆以船隻運送,經過波濤洶湧的台灣海峽時,船隻容易翻覆,故置放壓艙石來穩定船身。



壓艙石壓艙石
     


御路
      御路乃古代帝王出入用的道路,龍山寺內的御路是以石板塊以傾斜的方式平舖而成,以利轎子行走。


    
  龍柱
      龍山寺的龍柱與其他寺廟不同的地方,在於其柱上的龍頭--上為陽龍、下為陰龍,前殿的潛水龍,是未成年的龍,拜殿的龍為成龍,,後殿的龍為龍王尊。




五門殿前的「天翻地覆」石雕龍柱,
為道光年間的古物









    
  門簪
      門簪的作用用於鞏固光耀門楣,通常都刻上「螭」為代表,據說「螭」是龍生九子當中,生性最為活潑好動,喜歡到處爬動,最有特色的地方在於生靈活現的龍睛。



     
抱鼓石
      抱鼓石的作用在於鞏固門板,因為當門由裡往外關閉時,為了避免過份碰撞,有抵制力量的作用,抱鼓石形狀如同大象鼻子,又名「椒圖」,「椒圖」是龍生九子中,性情內斂、個性木訥的小龍。







     


石門枕
      石門枕即「石箱」,分別安置在門的兩旁,有著精雕細琢的雕工,其光滑的表面據說是從前常有乞丐長坐在上頭,長期摩擦的結果,日子一久,乞丐變成了石門枕的賓上座, 即使寺廟的管理員想在上頭歇坐,就很快會被這些乞丐趕走,「乞丐趕廟公」的諺語自此而來,後來這四塊石門枕又稱為乞丐椅。


     
太極八卦窗
     整體以八角形呈現,八角窗左右是由古錢幣及葫蘆交錯拼成的,精緻花窗兩面則採用透光雕琢方式,無論無內而外或是由外而內觀看,均以立體形象呈現,如果仔細看還能看出48種有趣的圖案。



     
龍虎堵
      中國佛寺的傳統設計為:左青龍、右白虎,且多以降龍、伏虎作為主要體裁。









 



 




   


麒麟堵
      麒麟堵位於龍虎堵的下方,其圖案上的麒麟向前奔跑(天行健),卻不時回頭觀望,有「不忘本」的意思。


     
八卦藻井
      龍山寺內的八卦藻井,是全台灣最大的藻井,跨距約5呎半,
      再由16組斗拱5層相疊組成,其形狀如結網,且不用任何一根鐵釘,完全以木栓接而成,藻井正中位置有一彩繪龍,龍嘴銜有一鐵環,用以吊掛銅鐘,具有產生回音共鳴的作用,
      八卦藻井上有一「井」字,在星相學上稱之「東井」東井屬水,有剋火之意。




     
龍山曉鐘
      這座重達千斤、直徑1.2公尺、高度2公尺,且內面成螺旋紋路的古鐘,是龍山寺的鎮殿之寶,每當清晨破曉時分,龍山寺清亮的鐘聲或遠、或近,回盪於耳際,龍山曉鐘---「千斤鐘可以十里聞」遠近馳名。



     
正殿
      正殿供奉觀世音菩薩,左右各立一位護法神,一為瑋托將軍、另一為伽來將軍,
      兩側壁面則供奉十八羅漢,正殿屋頂的小塔是五層塔,
      通常奇數塔層的寺廟屬於陽廟,偶數塔層屬陰廟。
     
龍井
      傳說中的龍顏和人類一樣擁有七孔,雙眼、雙耳、兩個鼻孔及一個方口, 龍山寺後院中央的方井稱為龍喉井---龍口;左右兩旁的圓井稱為龍珠井—龍睛,至於龍耳、龍鼻,如今是閉而未開。
     
後殿
      後殿供奉的是阿彌陀佛,兩旁則供奉地藏王菩薩及藥師佛。
    
  拱形門
      為最外圍的第一道門,上面圓表示規,下面方形表示矩。







               


         天后宮


鹿港天后宮
天后宮創建於民前三百二十一年,係台灣一奉祀湄洲祖廟開基聖母神像的廟宇,由本宮封靈分香出祖的大廟宇眾多,媽祖文物保存會等共達二千餘座,信徒遍佈於台灣各個角落,終年香客絡繹不絕,每逢農曆一月至三月間的進香旺季,更是人潮洶湧,水洩不通。                          天后宮湄洲媽祖不但神靈顯赫,香火鼎盛,更因廟宇年代久遠規模宏偉而聞名遐邇。尤其建築結構富麗堂皇,古色古香,雕樑畫棟獨具匠心,彩繪及木石雕刻,皆精緻絕倫巧奪天工,固有藝術殿堂之稱。廟中陳列的珍貴史料及宗教文物,更是令中外人士嘆為觀止。如前清皇帝的御筆匾額,文武官員的獻匾,古代碑記及本宮昔日往湄洲祖廟謁祖照片和祖廟贈與本宮的大靈符《聖母寶璽》均是台灣絕無僅有之文物。此外,尚有明朝宣得年間的進香爐、民初雕製的精緻鳳輦,全副儀仗等,數量之多,難以枚舉。自從湄洲祖廟毀於文革後,奉祀於本宮之湄洲開基聖母寶像,及有關湄洲文物,更受到廣大信徒重視成為碩果僅存的歷史瑰寶  鹿港天后宮的平面格局,在清同治時期的改建便已建立基本規模。當時重修後的規模已經是「三殿式」的平面格局,包括有三川殿﹝含戲台﹞、中殿﹝媽祖殿﹞、後殿﹝天公殿﹞及禪房護厝等主要建築物。一九二三年的改建便是以既有的規模為基礎再加以拓寬改建。在改建之前,天后宮僅為面寬三開間、前後三殿式之平面格局;經改建及近代的增修之結果,成為正面五開間﹝五門﹞、進深三殿、左右過廊及左右護龍等之平面格局。兩殿間以左右過廊﹝鐘鼓樓﹞相連共同圍出中庭,主殿及後殿再以護室圍出後庭,兩側護龍再以過水廊與主殿相接,其平面格局呈現出臺灣中型廟宇典型的格局 。


 


鹿港景點:


 



第0619篇 -2008.08.14 [彰化鹿港].鹿港古蹟之旅(五):日茂行.天后宮.城隍廟.三山國王廟
第0618篇 -2008.08.12 [彰化鹿港].鹿港古蹟之旅(四):鹿港古市街.半邊井.隘門.南靖宮.敕建天后宮
第0617篇 -2008.08.10 [彰化鹿港].鹿港古蹟之旅(三):興安宮.九曲巷.中山老街.鹿港民俗文物館
第0616篇 -2008.08.08 [彰化鹿港].鹿港古蹟之旅(二):龍山寺、金門館、鳳山寺、甕牆、威靈廟、摸乳巷
第0615篇 -2008.08.06 [彰化鹿港].鹿港古蹟之旅(一):文開書院.文祠.武廟.地藏王廟.楊橋公園

 






台灣玻璃館



 






永安宮



 






文開書院



 






天后宮



 






瑤林古街



 






龍山寺



 






民俗文物舘



 






鹿港生態公園



 






傳統音樂--鹿港雅正齋



 






十宜楼



 






意楼



 






九曲巷



 






隘門



 






楊橋公園



 






鶴棲別墅



 






三山國王廟



 






地藏王廟



 






摸奶巷



 






奉天宮



 






半邊井



 






新祖宮



 






城隍廟



 






金門舘



 






鳳山寺



 






興安宮



 






萬春宮



 






石敢當



 






集英宮






一、南 線



二、北 線



三、大街線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