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1



慈悲與智慧—宗教雕塑藝術展



102



導覽大廳



103



古籍與密檔─院藏圖書文獻珍品展(每三個月更換展件)



106



子子孫孫永寶用—清代皇室的文物典藏展



108



貴冑榮華—清代家具展
2010.08.10 起暫時關閉
































201、205、207



摶泥幻化—中國歷代陶瓷展



202



巨幅名畫展(每三個月更換展件)



203



錦繡自玲瓏-院藏貿易瓷特展(展期:2010.06.20-2011.08.01)



204、206



筆有千秋業(每三個月更換展件)



208



百禽百聲音 一動一情性-邊文進三友百禽特展 (展期:2010.07.01-2010.09.25)



210



造型與美感-中國繪畫選粹 (每三個月更換展件)



212



林泉佳處-文伯仁繪畫展 (展期:2010.07.01-2010.09.25)



戶外平台



戶外公共藝術---無為/無不為































300



原來如此—青銅器工藝之謎展



301



鐘鼎彝銘─漢字源流特展



302



天人合唱-巧雕玉石展



303



文明曙光—新石器時代展



304



匠心與仙工—明清雕刻展



305、307



吉金耀采-歷代銅器展



306



華麗彩瓷-乾隆洋彩特展 (展期:2008.10.10-2010.10.24)



308



玉燦珠光展
(翠玉白菜、肉形石移至302陳列室)



文物的來源


 


我國宮廷之有收藏,由來已久。由《史記》可知,西漢武帝嘗創置「秘閣收天下法書名畫,並藏「故銅器。清代宮廷收藏數量之豐富;規模之廣泛;品類之多元,從目前本院藏品規模可見一二,而其來源是多方的,僅就數個最主要者敘述、展示。


 


首先,滿族入關直接接收明朝宮室,因此明代宮中舊藏盡入清朝內府,成為清宮收藏的重要基礎。此外,我國歷來宮中往往設置作坊,製作宮廷所需之器用,清朝沿襲此傳統,康熙年間遂設造辦處。而雍正、乾隆兩位皇帝對於藝術及生活用品,又自有其品味,這使他們對於造辦處之經營更是關注,其產製之精美的御用之物,遂成為清宮內藏的大宗。


 


帝王一家天下,逢年過節、萬壽慶典或外出南巡,臣工也多所貢獻尤以進書畫文玩,較為討喜,因此諸臣進貢也是宮中收藏來源之一。另外,透過和西洋傳教士使節的接觸及與周邊外藩屬邦的往來,許多富有異地情調之收藏亦隨之貢入內廷。而周邊藩屬所進之物,往往與重大之政治事件關係密切,甚至具有家國重器之份量。


 



故宮文物總數 : 677687  件


 


下列引用故宮網站資料 : 本院收藏的文物,不僅數量龐大,而且品類繁雜,可分為銅器、瓷器、玉器、漆器、琺瑯器、雕刻、文具、印拓、錢幣、繪畫、法書、法帖、絲繡、成扇、善本書籍、清宮檔案文獻、滿蒙藏文文獻,以及包括法器、服飾、鼻煙壺在內的雜項等類別。其數量:  


銅器- 6,044件


繪畫- 5,290件


瓷器- 25,479件


法書- 3,054件


玉器- 12,104件


法帖- 474件


漆器- 707件


絲繡- 306件


琺瑯器- 2,510件


成扇- 1,651件


雕刻- 652件


善本書籍- 198,464冊


文具- 2,379件


清宮檔案文獻- 386,729冊件


錢幣- 6,953件


滿蒙藏文文獻- 11,501件


雜項- 12,347件


拓片- 895件


織品- 148件  


 


以上總計677,687件冊


 


是到九十九年(2010)一月底全院的典藏量。


 














101



慈悲與智慧—宗教雕塑藝術展



佛教造像因信仰而產生,透過與佛典相應的圖像特徵,並結合時代流行的信仰內容,以傳達宗教的精神內涵。信徒們發心造像以積德祈福;修行者觀想造像以得定慧;而法會中則以莊嚴的造像,凝聚對佛法世界的嚮往。

單尊造像中,常見有佛、弟子、菩薩、護法神等。佛是信仰的中心,代表覺悟者。弟子隨侍佛側,以僧侶為造型,親炙教誨,佛滅度後,傳遞佛法。菩薩則以太子形象為造型,雖具佛智,但為濟度眾生故,不忍入涅槃成佛。而護法神以忿怒相、鎮懾內外魔,以上諸像與代表涅槃的塔,共同建構出佛教信仰的基本樣貌。

佛教造像除傳達宗教信仰外,文物本身同時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北魏的樸實稚拙,唐代的飽滿生動和宋代以後的親切平易,一方面展現不同時代的工藝水準,一方面說明造像主導者的美感訴求。因此,欣賞佛教造像,不僅能體驗其宗教的善,同時更能透過雕塑藝術,感受其普世之美。








201、205、207



摶泥幻化—中國歷代陶瓷展



陶瓷,是文明的象徵。從採石製泥、拉坯成形、施釉敷彩,至入窯燒成,軟泥轉變成了堅硬的陶瓷,恍如質材幻化。每件作品背後的文化因素,讓造形、釉色和裝飾紋樣呈現出豐富多元的面貌。帝王、監造者、工匠和使用者,共同形塑出時代的風格。陶瓷器吸引人之處,在於它們呼應著淵遠流長的歷史記事脈絡,同時也從窯業發展網絡中反映出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現象。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陶瓷器,多數承接自清代皇室典藏,再輾轉播遷來台。這些來自北京、熱河和瀋陽三處皇宮的陶瓷器,皆有清楚的典藏號可以追溯出它們原來陳設之所在,形成與其他公私立博物館截然不同的特色。例如:宋以前的陶瓷器,本院收藏不豐,然而卻擁有傲視全世界的宋代名窯、成化鬥彩、盛清的瓷胎畫琺瑯,以及明清各朝的官窯瓷器。

本展覽乃根據本院典藏切入,觀察各個時期、各個窯口的不同釉彩變遷,及官樣裝飾在不同階段的發展。整個展覽依序分成「陶與瓷」、「新石器至五代」、「宋~元」、「明」和「清」五個展區展出。「陶與瓷」是導論區,引導認識生活中處處可見的陶瓷。「新石器至五代」呈現陶瓷器由原始到成熟的階段。宋金元時期則從生活美學的角度,來看各個窯口瓷器的裝飾與美感。明朝部分旨在陳述景德鎮御器廠的成立,燒造瓷器成為國家大事,而地方民窯亦與之競爭市場。清朝部分,呈現康雍乾三朝皇帝親自指揮御窯廠,官樣影響發揮至極致的現象;隨著國勢式微,終導致晚清的官樣作品混合著民間趣味。

陶瓷足以作為人類活動的見證物。此次展覽,除了讓觀眾了解中國陶瓷發展梗概之外,更希望藉由展覽引來交流與迴響,讓歷史典藏能再蘊釀出源源不絕的新發想。








304



匠心與仙工—明清雕刻展



在人類的工藝美術中,雕刻工藝可說是最早的品類之一。從考古發掘與文獻資料中可知,先民在原始社會中已知運用大自然中的玉、石、竹、木、牙、角、骨等材料,製作出實用性或裝飾性器用。由於質材特性不同,每種材料都有不同的奏刀方式,其中竹、木、牙、角與果核的工藝最接近,在十六世紀明代中葉以後異軍突起,成為獨立的藝術門類。


雖然源遠流長,但是殷商以前手工業的歷史比較模糊。周代百工隸屬於冬官,其後各代的官方手工業迭有興衰;至於民間手工業則一直保持著某種程度的發展。到了元代,破壞了原有的手工業,確立了「匠戶」制度,當時有不同的工匠管理機關,也聚集了各種工匠,因而刺激了各類工藝的興起。


明代洪武初期,對於匠戶的戶籍,完全依據元代的舊籍,不許變動。明代前期,雖然工匠有匠籍,而且世襲不替,但是優秀的匠人得到皇帝的賞識,也可以官至卿貳;身為四民之首的士人也曾動手製作器物。到了明代晚期,有些著名的工匠不但以自己的技藝建立家業,並且與文人平起平坐,分庭抗禮。此時匠戶制度已名存實亡,不少有心匠戶力爭上游,努力提振家聲,進而獲得開明之士的尊敬與推崇。由於傑出的匠人可與士紳分庭抗禮,清初順治二年﹙1645﹚五月十九日朝廷正式下令廢除「匠戶」制度。


明代的「匠戶」制度雖然束縛了匠人的身份,但是技藝特出的匠人受到皇帝的賞識也能官至卿貳,因此激起有心匠戶力爭上游。明代不少職業匠人不但讀書識字,更汲汲於獲得文人的認同,以期與文人交往。除了學問外,職業匠人與文人往來仍相當仰賴其技藝。因此,明代中期以後的工藝在皇帝和文人的重視與提倡,以及工匠自身的努力下,蓬勃發展,雕刻工藝也進入了新的境界。


清代康、雍、乾三朝,內廷造辦處雕刻匠役在皇帝的支持下匠心獨運,民間作坊也在士大夫與商賈的贊助下努力不懈,使得雕刻藝術達到登峰造極的境地,其中廣東牙匠所擅長的連鏈、活紋、牙絲編綴與複層象牙球等工藝,在內廷有「仙工」之稱。


總之,明代中葉以後雕刻工藝發展成獨立的藝術門類後,在朝野人士的支持與贊助下,雕刻匠役能充分發揮匠心,雕刻技藝日精月益,精益求精,最終得到「仙工」的讚譽。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