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鑾鼻燈塔


 


鵝鑾鼻附近的外海有七星岩暗礁,過去常有不熟悉附近水域的船隻觸礁沈沒。1867同治六年),一艘美國商船從汕頭開往牛莊途中,在暴風中迷失方向,漂至七星岩附近觸礁沈沒,船長夫婦和船員游泳登岸後,除一中國船員逃至打狗外,其他人均被龜仔角社(社頂)的原住民俘虜殺害,被稱為羅發號事件琉球漁民也在南岬一帶遇難,還因此引發牡丹社事件美國日本政府因此要求清朝在此處設燈塔。(維基百科)


 


 鵝鑾鼻燈塔為鵝鑾鼻公園的標誌,塔身全白,為圓柱


形,高18公尺,周長110公尺,外觀以砲壘為建築,並


 以砲臺作為塔基,而且在圍牆上設有槍眼,四週更設有


 壕溝,為全世界唯一的武裝燈塔。白色圓形鐵塔內共分


 五層,第一層儲煤油,第二層置格林砲,三層為洋人休


 憩所,四層則設置榕林砲,第五層則為光源所在;於民


18年(1929年)定為臺灣八景之一;但在二次大戰末期


曾遭炸毀,並於光復後改建並換裝新式大型四等旋轉透


鏡電燈,是目前臺灣地區光力最強之燈塔,並享有『東


亞之光』的美稱。民國71年列為墾丁國家公園的史蹟保


 存區。(圖文:世界景點銀行)


 


民國71年將燈塔前大片的珊瑚礁闢建為公園,並於民國


 82年開闢第二公園,鵝鑾鼻公園內珊瑚礁石灰岩地形遍


 佈,怪石嶙峋,本區面積共59公頃。步道縱橫交錯,可


 通往好漢石、滄海亭、又一村、幽谷、迎賓亭等風景


 區。鵝鑾鼻燈塔西北側並有學者發現距今五千年前的先


 陶文化史前遺址,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持續型文化,使用


 陶器,石器製作以打製為其特徵,生活方式以狩獵及採


 集為主。後續又於民國90年挖掘到三千八百年前的石


 棺、陶片、稻穀印痕,也證明了台灣很久前即有栽種稻


 米的證據。


 


 


貓鼻頭


 


【貓鼻頭】地處恆春半島西南方,為台灣海峽與巴士


 


海峽的分界點,因有一從海崖上滾落的珊瑚礁岩,其


 


外形狀若蹲仆之貓,而得名。為台灣最南端的二個岬


 


角之一,貓鼻頭公園以巨大珊瑚礁岩著名,除了可以


 


登上公園內的置高點,觀賞「貓形巨巖」,園區內也


 


有著各種奇岩怪石地形景觀。


 


貓鼻頭半島地勢西高而東低,受海蝕、鹽漬及風化影響


 


特別強烈,以隆起的珊瑚礁海岸為主,有海蝕溝、海蝕


 


壺穴、海蝕礁柱等造就當地鬼斧神工的自然地形,也成


 


為看海觀石的好去處。傍晚時刻,夕陽染紅了整個海


 


面,景致十分狀麗,早為恆春八景之一。


停車費:機車10元小客車30元大型車40元/次-以次計費 


門票:免費


開放時間:AM8:30-PM6:30(4~10月)


AM8:30-PM5:00(11~3月)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洽詢電話:08-8867520


 


快雪時晴帖:王羲之存世唯一書法精品真跡(存於台北故宮)


羲之頓首。快雪時晴。 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


                                                      山陰張侯。


一代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出身於一個書法世家的門庭,
他的伯父王翼,王導;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當時的書法名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
王羲之七歲那年,拜女書法家
衛鑠為師學習書法。王羲之一生最好的書法,首推【蘭亭集序】,是他中年時候的作品。
 關於王羲之的歷史成語
東床快婿
  錯把墨汁當醋醬  入木三分  千里送鵝毛  戒子書
蘭亭集序 從會稽往南走有一座蘭渚山,蘭渚山上有一座精緻的亭子叫蘭亭。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曆的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公元353年晉穆帝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至親好友與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來到蘭亭的河邊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詩。那天大夥詩興大發,酒酣耳熱之際,大家集思廣益,共寫了37首詩,王羲之把詩匯集起來,編輯成一本「蘭亭集」。自己做了一篇序文,用鼠鬚筆寫在蠶繭紙上,這就是名震千古的「蘭亭集序」。
    * 蘭亭序 (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顏真卿之祭侄文稿為"第二",蘇軾之黃州寒食詩帖為"第三"),神龍本,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 黃庭經 (亦名《換鵝帖》,宋拓本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宗周鐘


商代,鐘形樂器大多數是口部朝上,鐘體用長柄支起後再敲奏;西周開始,漸漸改為鐘口朝下,鐘柄加環懸掛而奏,成為慣見的「甬鐘」形式。宗周鐘便是甬鐘的代表。宗周鐘外形上最大的特徵,是鐘身兩面共裝飾36枚高突的長形乳丁紋,極盡華麗醒目。此鐘音質渾厚宏亮,有宗廟莊嚴氣概。
  宗周鐘的銘文自鐘身正中起讀,接著左下角,再轉至背面右下角,全篇約123字,是商、周單件鐘銘最長者。銘中因為有一個人名「」,可與周厲王的名字「胡」音相通,故得定為周厲王之器;銘文大意為:厲王時有南方的服子,大膽來犯周土,厲王便效法他的祖先文王、武王,努力鞏固疆土,揮軍攻敵,直追到服子都城,服子只好派使者來迎,表示臣服。同時,南方及東方的26個邦國代表,也隨同朝見。厲王感激天帝及百神保祐,特作此「宗周寶鐘」,並祈求先王們降賜子孫福壽,安保四方太平。


散氏盤又稱散盤,為西周晚期以塊笵法鑄造之青銅器皿。盤內鑄有銘文357字,為西周晚期的重要歷史記載文獻。


20.6公分,口徑54.6公分,盤底直徑41.4公分,重21.312公斤,盤附耳,盤腹有夔紋飾,高圈足上飾獸面紋


盤內所鑄的銘文為金文草篆,共19行,共357字,記載大意為夨國侵略散國的田邑,後來議和,夨國割田地賠償散國。


和議時,夨國派15名官員前進行土地的交割事務,散國則由10名官員來接收,雙方一同訂立協約,在周王派來的史正仲農監交之下,兩國正式成立交田的正式契約,而兩國之田界契約內容便鑄刻銘文於盤內,成為宗邦重器。


散國約位於陝西寶雞鳳翔一帶,西北方與夨國為鄰。由銘文內的人物推知,此盤的鑄作年代約在西周厲王時期。


根據清朝張廷濟所著之《清儀閣題跋》等等之資料,散氏盤於康熙年間於陝西鳳翔出土,經多人收藏之後,於嘉慶十四年(1809),嘉慶皇帝50歲壽辰之際,由江南鹽運使阿林保進貢內務府。經由內務府著名金石學阮元鑒定為西周時期物品,並製作銘文拓片,收藏於內務府庫房。後有傳聞散氏盤在英法聯軍入侵圓明園時被燒毀,並多年不見蹤跡。1924,時任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的馬衡在清查故宮物品的時候再次發現了散氏盤,後來在古籍中找到散氏盤拓片,經比較鑒別考證,確定該盤是散氏盤原件,燒毀一說純屬傳聞。1933文物南遷離開故宮,現於故宮博物院收藏。


散氏盤的書法字形不同於同期大多金文書法,寬綽大氣,意拙高古,取橫勢; 結構上變化多端,有趣味,整體重心較低(導致橫勢);章法上行列比較有序,兼有欹側之感;風格上顯雄壯、粗實、遒厚、豪邁的特徵。影響:其風格特徵間接性地對後世書家影響深遠,如鍾繇書法點畫的厚重感和結體橫向的字勢,王獻之書法章法上的欹側感等。


毛公鼎  


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徑47公分,重34.700公斤


口飾重環紋一道,敞口,雙立耳,三蹄足。銘文的內容可分成七段,


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並飭勤公無私,最後頒贈命服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稿:游國慶)


銘文


毛公鼎上面的銘文是一篇冊命書,毛公鼎上的銘文提到周宣王在位初期,想要振興朝政,遂命毛公處理國家大小事務,又命毛公一族擔任禁衛軍,保衛王家,並賜酒食、輿服、兵器。毛公感念周王,於是鑄鼎紀事,由子孫永寶永享。毛公


鼎大口圓腹,口沿上有兩隻大耳,腹下三隻獸蹄形足。


收藏經歷


毛公鼎於清朝道光年間在陝西岐山周原出土,據賀世明考證是清道光年間(1851),自陝西岐山縣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里挖出來的,有古董商人聞名而來,以白銀300兩購得,但運鼎之際,被另一村民董治官所阻,買賣沒有做


成。古董商以重金行賄知縣,董治官被逮下獄,以私藏國寶治罪。此鼎最後運到縣府,被古董商人悄悄運走,張燕昌之子張石瓠曾巧見此鼎。後毛公鼎輾轉落入西安古董商蘇億年之手。咸豐二年(1852年),北京金石學家、收藏家陳介祺又從蘇億年之手購得,並賞給蘇億年1000兩,此鼎深藏於密室,鮮為人知。陳介祺病故後,1912其後人賣出此鼎,歸兩江總督端方所有,端方被派到四川鎮壓保路運動,被革命軍所殺。端方之後人因家道中落,將毛公鼎典押給天津俄國人開辦的華俄道盛銀行。英國記者辛浦森出美金5萬元向端家購買,端家嫌錢太少,不肯割愛。當時有愛國人士極力呼籲保護國寶,毛公鼎輾轉至當時擔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得大收藏家、後來國學館館長葉恭綽手中,存入大陸銀行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葉恭綽避走香港,毛公鼎未能帶走,藏在了上海的寓所里。由於葉恭綽是用假名買走得毛公鼎,讓日本人無法查知它得下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