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柳


野柳」為大屯山餘脈伸出海中的岬角,從金山遠眺,猶如潛入海中的巨龜,


故又名為「野柳龜」。其因波浪侵蝕、岩石風化及地殼運動等作用,造就了


海蝕洞溝、燭狀石、蕈狀岩、豆腐石、蜂窩石、壺穴、溶蝕盤等各種奇特景


觀。女王頭、仙女鞋、燭台石等,更是聞名國際的海蝕奇觀。區內的林添楨


塑像是紀念其當年捨身救人的英勇事蹟 ( 1954年三月十八日,林添禎先生


的捨身救張國權的同學,雙雙溺斃 )。


燭台石的「燭火」其實是岩層裡堅硬的球形結核,因較能抵抗海蝕,而露出


錐形頂部,海水沿其邊緣迴流激盪,產生環狀溝槽,由於結核外圍有一帶堅


硬的環圈,海水便順此環圈向下侵蝕、切割,形成圓錐狀外形,真可謂鬼斧


神工之佳作。所以「野柳」不但是台灣著名的觀光遊憩據點,更是一處地質


地形景觀豐富的教室,值得我們細究觀賞,相信在您觀賞之後,不得不讚嘆


大自然之偉大神奇了!


 


野柳海洋世界


野柳海洋世界規劃有海洋生物展示館、海洋生態教室、海洋生物


標本及動物表演,全長一百多公尺的水族箱中有著多種海洋生


物,還有可讓小朋友動手的觸摸池,館中也收藏了罕見的深海動


物骨架及標本。除了靜態的展示之外,還有驚險刺激的高空跳水


表演,以及海獅、海豚與擬虎鯨的精采演出,不論跳躍、水中芭


雷、呼拉圈或是頂球都難不倒牠們唷!


 


 


漁人碼頭


    "淡水漁人碼頭",原只是一個傳統的小漁港,縣府近期將之開發成多功能的休閒漁港,不但擁有一座美輪美奐的浮動碼頭,還有330多公尺的木棧道、堤岸咖啡和超大的港區公園。傍晚時分,可坐在木板棧道上,或倚著圍欄,欣賞淡


 水的夕落,到黃昏甚至夜晚,都會有不少民衆或是情侶前來欣賞美景。充滿異國風情的美景,使漁人碼頭成爲北部地區受歡迎的觀光休閒景點之一。


 


漁人碼頭更經常舉行小型演唱會與多項藝文活動,假日時也有許多街頭藝人前往表演,為漁人碼頭增添藝術氣息。


淡水漁人碼頭位於台北縣淡水鎮,淡水河出海口右岸,舊名淡水第二漁港,完成於1987年;淡水漁人碼頭東連大屯山脈、西隔淡水河與觀音山相峙,聞名遐邇的『淡江夕照』於此可以一覽無餘;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為改善漁港作業與漁村生活環境,自民國87年起選定此處為多功能示範漁港,大力補助經費,並且將於漁人碼頭規劃成為一個兼具漁業發展與觀光休閒的優質公園,成功的朝漁港功能多元化方向發展,目前,漁人碼頭經過整地興建,成為現在台北縣重要的觀光活動休閒的場地,漁人碼頭邊停滿了許多漁船及遊輪,現在更常成為廣告片拍攝的場景。


木棧道:沿防波堤上架設木棧道,全部採用原木施工,長度約為320公尺、寬度10公尺,漫步於木棧道就可一覽淡水兩岸碼頭風情。
    戶外草坪(雕塑公園):佔地約10000平方公尺以上,綠草茵茵,還有許多觀賞用的樹木,讓民眾可以從事靜態的戶外活動,加上港區入口之造景公園、魚型雕塑以及花草盆栽等,讓人心曠神怡。
    浮動碼頭:浮動碼頭有別於傳統結構固定碼頭,可隨海水漲退潮而上下浮動,可同時容納150艘漁船停泊,相當壯觀,也是淡水漁人碼頭的特色之一。
    河岸觀景平台:觀景平台為室外開放半圓型劇場設計,可容納觀眾約3000餘人
,在淡水河畔旁,近眺遠觀觀音山,山水之景十分迷人,實為民眾假日旅游的好去處。
    人行跨海大橋:是一座流線彎曲造型的單面斜張橋,橫跨港區,大橋就像一面白色風帆,傳遞著一帆風順的祝福,未來縣府更將興建結合玩賞、採購餐飲的多功能『北縣漁市』,使淡水漁人碼頭成為國際級的海口景觀公園。


 搭乘淡水捷運於淡水終點站下車,轉搭紅色26號公車即可抵達。或搭乘交通接駁船前往。


 


淡水老街


淡水老街泛指中正路一帶,於民國八十八年間實施道路拓寬,並且鋪設花崗岩人行道,商店皆配合整建,並懸掛上統一規格的招牌,塑造良好的淡水老街形象。淡水老街上店面林立,不論是懷舊或是現代店鋪皆有,還有許多淡水著名的傳統美食,像是魚丸、魚酥、阿給、酸梅湯、石花凍、鐵蛋及多樣化的海鮮加工製品等,讓您來到淡水不僅可以賞美景,還可享受眾多新鮮美食。


淡水老街的位置


淡水老街位於台北縣淡水鎮中正路、重建街、清水街等一帶,鄰近淡水捷運站,近年來淡水老街不少古董店及民藝品店進駐,也營造出民俗色彩與懷舊風味。


淡水老街的歷史發展


淡水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工商活動繁榮,文化昌盛的區域,但是,淡水港在日據時代以後漸漸淤塞,基隆港的興起更讓淡水港相形失色,於是沒落成為一座地方小漁港;可是,卻沒有影響到淡水的發展,反而掀起了一股觀光旅遊熱潮,最古老的福佑宮相傳始建於18世紀清雍正年間;文昌祠、龍山寺、興建宮等紛紛於19世紀落成;祖師廟亦相繼於20世紀初落成。漫步在坡道間,造訪淡水老街體驗先民的生活點滴猶躍然眼前。


淡水老街食在好味


耐人尋味的鐵蛋則是反覆滷製,最後蛋白縮成薄薄的黑色韌皮,氣味香醇,阿婆鐵蛋已有30多年歷史,阿給的作法是油炸豆腐皮中塞滿粉絲,在糊上魚漿,蒸過後澆上特製的辣椒醬,便成了這道淡水老街風味特殊的小吃。 


淡水暮色 作曲:洪一峰


日頭將欲沉落西 水面染五彩 男女老幼在等待 漁船倒返來桃色樓窗門半開 琴聲訴悲哀 啊. . .幽怨的 心情無人知
朦朧月色白光線 浮出紗帽山 河流水影色變換 海風陣陣寒 一隻小鳥找無伴歇在船頭岸 啊. . .美妙的 啼叫動心肝
淡水黃昏帶詩意 夜霧罩四邊 教堂鐘聲心空虛 響對海面去 埔頂燈光真稀微閃閃像天星 啊. . .難忘的 情景引心悲


 


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館自興建後經過多次的修築擴建,目前共有一、二、三樓為展示空間,四樓則為三希堂休憩茶座,院內共收藏有六十六萬餘件的物品,大部分為中國皇室中的珍品物件,展示物品主要分為書畫、圖書文獻及器物,除常設展示外,也經常不定期舉行大型歷史文物展覽,並提供中英文及親子免費導覽,是蘊含華夏博大精深文化的博物院。國立故宮博物院左側建有至善園,共有5,687坪,為仿中國宋代時的園林建築,園區中古意盎然,擁有濃厚的書卷人文氣息,民眾也可到此參觀。


古物南遷 莊嚴見證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將故宮文物南遷。1933年,政府開始兵分三路將國寶南遷,先後運出1萬3491箱故宮文物,先後暫存上海、南京。七七事變爆發,用輪船運往武漢,轉長沙、貴陽、安順,最後運往四川巴縣。


故宮原本有意讓這些寶物常存長沙,擬在此開挖山洞。未料,山洞尚未開挖,長沙火車站就被轟炸了!而故宮國寶此時暫存在湖南大學圖書館,故宮人緊急將國寶運離此地,才離開長沙不到一周,湖南大學圖書館已被炸為平地。船隻神奇萬事均安從宜賓運古物到樂山須經過一段水路,當時因水流急只能靠船伕用縴繩拉曳木船將古物運至庫房,誰知船行到半路,縴繩竟然斷了,船隻立刻改向倒行,眼看著若是衝入大河、撞到樂山大佛腳下,必定船破、寶葬、人亡,此時船突然橫過來,擱淺在沙灘上不動了。人、船、寶均安。此外,在運寶至川陝途中得經過綿陽便橋,一輛車竟然從橋上翻落而下,幸好那志良趕到失事現場查看時發現,這一車所裝的都是不怕摔的文獻檔案。更幸運的是,翻車的地點距離有水的河道近一丈,檔案雖落地但未泡水,悉數安然。那志良將這一切歸功於「古物有靈」。護送過程窺盡滄桑儘管如此,在逃難的過程中仍不免有些小閃失。故宮的檔案記載,1937年,故宮的第三批文物由寶雞運往倉庫途中,曾經發生火車撞擊汽車的事故,後經詳細檢視,幸好只有一件黃瓷大盤破裂、一件時鐘的玻璃罩破損。此外,第三批文物存放在漢中期間,曾發生守衛士兵的手榴彈不慎墜地爆炸意外,除當場炸死三位值班士兵外,也波及臨窗放置的文物,炸碎了一件乾隆款白地青花瓷瓶、震傷一只龍紋瓷瓶


1930年代,在日軍鐵蹄步步進逼下,故宮國寶從1933年起,一路播遷南下。這些國寶先後在1948年、1949年落腳台灣,堪稱是世界博物館史上最不尋常的一頁。


在戰亂中,故宮分三路運送國寶,其中,尤以曾在1935年赴英國倫敦參加「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以80鐵箱裝運的文物最為重要。這批由莊嚴、那志良等人負責押運的國寶,當年是西方人邂逅中華文物的第一道曙光,也是第一批出宮,先後遷往上海、南京暫存的國寶。


1937年元月,故宮在南京成立分院,其後卻因日軍在上海啟釁,南京情勢告急,故宮決定將這批精品西遷長沙,再輾轉至貴陽、安順,最後運往四川巴縣,這是第一路。


上海戰事失利後,故宮從南京搶運出文物1萬6000餘箱,分別由水、陸兩路撤離,運抵四川。1945年日軍投降;故宮先後將巴縣、峨嵋、樂山三地的文物集中到重慶,然後再運抵南京。隨後因國共戰爭形勢逆轉,政府決定挑選故宮和中央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文物精品運往台灣。


1948、49年間,故宮先後分三批以軍艦、商船運送2,972箱文物抵台,雖然只是當年文物從北京南遷箱數(1萬3491箱)的22%,但號稱是國寶中的國寶,精品中的精品。


這些文物在來台之初,一部分曾暫存在楊梅的鐵路局倉庫,之後在台中糖廠寄居一年。為顧及文物安全,政府在霧峰北溝另建山邊庫房及防空洞1950年,國寶悉數遷藏霧峰。


1965年,台北外雙溪新建的故宮博物院落成,飄泊多年的國寶總算有了家。


敦聘社會學者、專家四十餘人,組成委員小組執行,進行全院藏品文物的清點檢驗 ; 歷時兩年餘,至1991五月完竣


善本書籍-198,464冊清宮檔案文獻-386,729冊件


總計677,687件冊,是到2010一月底全院的典藏量。


 


 


士林夜市


士林昔為平埔族毛少翁社、瓦笠社所棲息,原稱「八芝連林」或「八芝蘭林」,係譯自平埔族語pattsran音,即「溫泉」之意。清代地方行政區名曰「芝蘭堡」;概至清末文風蔚起,以其名不雅乃改稱「士林」,寓有「士子如林、文風鼎盛」之意。


昔日士林市場每天清曉經銷大批發生意,士林近郊的農人及住在山區的農民都在深夜即挑農產品、水果及各種物產至山下,再用車運或挑擔走路趕在天亮之前抵達廟前(慈諴宮)廣場販賣,途中需經(約現今大西街路)一帶卻是墳墓區,夜晚「鬼火」磷磷,附近郊區住民往來士林均須經此,遂有「鬼仔市」之稱。


士林市場基地面積為5,710m2,士林市場早市經營蔬果、魚、肉、什貨、百貨等;夜市則有各式各樣聞名小吃,如大餅包小餅、蚵仔煎、士林大香腸、生炒花枝、青蛙下蛋、薑汁番茄等一道道美食,儼然成為國內、外遊客駐足之重要觀光景點。又因周遭學校雲集,交通暢達,加以都市計畫之開發,使得士林市場蓬勃發展,成為全臺北市獨一無二的日、夜市皆有之公有市場


惟士林市場使用年限已久且建物老舊,考量市場及附近地區消防安全及地區環境改造需要而辦理市場改建工程,故暫時使用原天文台預定地(捷運劍潭站對面)興建臨時攤棚供原承租攤商繼續營業,以利改建。


此地原是靠近基隆河的渡口,從士林的農產品到艋舺大稻埕的貨物都在這裡交易,1909年設立士林市場一直發展至今。過去的交易主要集中於媽祖廟「慈諴宮」之廟前廣場,然而市場攤販逐漸侵佔廟宇用地,於是慈諴宮築起圍牆保留僅存的狹窄廟地,圍牆只能任由攤販使用。士林夜市過去主要以慈諴宮對面的夜市,以及文林路商圈為中心,後來兩地因規模擴大而合而為一,變成包含文林路、大東路、大南路及安平路等數街區的大型夜市


但由於通風、衛生、環境、公共安全等問題,台北市政府2002年10月14日將原士林市場拆除,僅保留日治時代的磚造市場建築,新士林市場預計2年完工,然而至今當地仍是一片瓦礫。原士林市場攤販移至士林臨時市場,位於文林路基河路口、台北捷運劍潭站對面,在2002年11月25日開始運作。士林夜市遷回原址後,臨時市場用地則計畫作為興建台北市第二座大型藝術展演場館「臺北藝術中心」之用。


炸雞排 生煎包 鹽水雞 蔥油餅 燒餅 涼麵香腸 大餅包小餅 蚵仔煎


花枝羹 天婦羅 藥燉排骨 東山鴨頭 廟口麵線火鍋 牛排 起士馬鈴薯


 甩餅 馬鈴薯片 銅鑼燒 烤肉青蛙下蛋 檸檬愛玉 泡泡冰


 


 


國父紀念館


國父紀念館位在台北市信義區,是為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偉大事蹟及革命情操,於民國五十三年籌建,並於民國六十四年竣工完建,由王大閎建築師所設計,佔地面積三萬五千坪,為仿唐式飛簷式宮殿建築,周圍擁有中山公園及翠湖,草木扶疏綠意盎然,近年來也舉行燈會活動,夜晚時刻也相當美麗。國父紀念館設置有國家演藝廳、展覽場所、多媒體影院、視聽中心及中山講堂等場館,並有三十餘萬冊藏書的圖書館,經常舉行文化講座及藝文展覽,是一座多元化的多元化藝術中心。


本館乃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之偉大人格及革命行誼並發揚其思想學說為宗旨,並以推廣社會教育、促進文化建設為目標,為兼具博物館、表演廳內涵及推展全民終身教育的多功能綜合型社教機構;亦為舉辦學術文教藝術活動,提供國人涵養文化藝術、吸收新知及旅遊休憩的全方位文化藝術中心。


政府於1964年開始籌建國父紀念館。完工於1975年5月16日,由名建築師王大閎設計,是一座仿唐飛簷式建築。巍峨莊嚴的建築本體,座落在綠草如茵,花木扶疏的中山公園,成為台北東區一顆璀璨的明星;也為國內的文化藝術帶來嶄新的面貌。除了提供海內外人士瞻仰國父之用外;還兼具文化藝術教育、生活休閒及學術研究之功能。


國父紀念館原隸屬台北市政府,1986年7月改隸教育部,並合併陽明山中山樓,機關名稱從「國父紀念館管理處」易為「國立國父紀念館」。開館之初主要作為陳列國父革命史蹟之用,並有部分展演活動;現在則是國內具備最多功能的社教文化中心。擁有國際知名的國家演藝廳;數千坪典雅美觀的展覽場所;設備新穎的多媒體影院、視聽中心、演講廳、中山講堂;藏書30餘萬冊的專業圖書館,及通性怡情的翠湖展演區和中山公園。


國父紀念館各項活動之策劃與推動,均以宏揚中山先生「博愛」、「天下為公」、「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之崇高理想為努力方向,俾能加深世人對國父之崇敬與景仰。自首任館長施俊文任職以來,即立下可觀的基礎;復經歷任館長童啟祥、王清波、高崇雲、曾江源四位勵精圖治的發展期;到現任館長張瑞濱的蓬勃期,館務更朝文化交流國際化、現代化、本土化及生活化四大方向推進,致力發展成為全球孫學研究中心和全民終身學習最佳據點及國際級展演重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