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晚期  散氏盤  (三樓305室)


 


 散盤(語音導覽)


      3-1史上最具份量的政治契約


      3-2諸侯爭霸戰即將登場


      3-2-1諸侯國對井田制度的挑戰


      3-2-2統治者轉變為見證者


      3-3韻味靈動的銘文


      3-4互動練習-散盤鑄造工匠之火線急急棒


 


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徑54.6公分,底徑41.4公分,重21.312公斤腹飾夔紋,間以獸首三,足飾獸面紋。首句「用夨撲散邑,迺即散用田」說明了紛爭的伊始:因為夨國攻打(偷襲)散國的城池田邑,造成散國損失,於是由夨國割田地二區以為賠償。文中兩段割地樹封的履勘紀錄,緊接著是夨人與散氏參與定界的見證名單,末段則為割地後盟誓立契的實景:(在豆國新宮東廷)原屬夨人土地第一區的三員首長與第二區的二名主管相繼盟誓,確定守約後,將所割田地繪圖,交由夨王執守,史正仲農則執


 左券以為文書之認證。(撰稿:游國慶)


 


散氏盤,又稱散盤,為西周晚期以塊笵法鑄造之青銅器皿。盤內鑄有銘文357字,為西周晚期的重要歷史記載文獻。


20.6公分,口徑54.6公分,盤底直徑41.4公分,重21.312公斤,盤附耳,盤腹有夔紋飾,高圈足上飾獸面紋


盤內所鑄的銘文為金文草篆,共19行,共357字,記載大意為夨國侵略散國的田邑,後來議和,夨國割田地賠償散國


和議時,夨國派15名官員前進行土地的交割事務,散國則由10名官員來接收,雙方一同訂立協約,在周王派來的史正仲農監交之下,兩國正式成立交田的正式契約,而兩國之田界契約內容便鑄刻銘文於盤內,成為宗邦重器。


散國約位於陝西寶雞鳳翔一帶,西北方與夨國為鄰。由銘文內的人物推知,此盤的鑄作年代約在西周厲王時期


根據清朝張廷濟所著之《清儀閣題跋》等等之資料,散氏盤於康熙年間於陝西鳳翔出土,經多人收藏之後,於嘉慶十四年(1809年),嘉慶皇帝50歲壽辰之際,由江南鹽運使阿林保進貢內務府。經由內務府著名金石學阮元鑒定為西周時期物品,並製作銘文拓片,收藏於內務府庫房。後有傳聞散氏盤在英法聯軍入侵圓明園時被燒毀,並多年不見蹤跡。1924年,時任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的馬衡在清查故宮物品的時候再次發現了散氏盤,後來在古籍中找到散氏盤拓片,經比較鑒別考證,確定該盤是散氏盤原件,燒毀一說純屬傳聞。1933年文物南遷離開故宮,現於故宮博物院收藏。


散氏盤書法字形不同於同期大多金文書法,寬綽大氣,意拙高古,取橫勢; 結構上變化多端,有趣味,整體重心較低(導致橫勢);章法上行列比較有序,兼有欹側之感;風格上顯雄壯、粗實、遒厚、豪邁的特徵。影響:其風格特徵間接性地對後世書家影響深遠,如鍾繇書法點畫的厚重感和結體橫向的字勢,王獻之書法章法上的欹側感等。


國立故宮博物院-散氏盤簡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