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狗略史與名稱由來


 


資料整理:張巧玲


 


1.   打狗略史


 


一、高雄滄桑史


 


高雄古稱打狗,打狗為於今旗後半島上。原為西拉雅族之分支馬卡道族(Makatau)打狗社(Tankoya)古址。打狗、打鼓為其譯音。


十六世紀中期(明末),海盜勾結倭寇,掠奪大陸沿岸,或以大員、打狗等地為其巢穴。


荷據時期(一六二四~一六六二年),打狗為重要漁港。後期以出現暫住性中國漁民漁寮。荷人曾計畫於此建城,未成。


明鄭時期(一六六一~一六八三年)左營右衝(今右昌)、後勁、前鎮等地為營鎮,後成為漢庄。一六七三年(明永曆二十七年)(清康熙十二年),漁民徐阿華邀同洪、王、蔡、李、白、潘等姓漁人,入墾打狗,後形成旗後庄。


一六八三年(康熙二十二年),滿清進佔台灣,翌年開府設縣。鳳山縣治初設於左營,後幾經變遷,終遷往陂(埤)頭街(今鳳山市),稱為新城,左營則稱為舊城。此外,打狗於一八六四年(同治三年)開港後,因而成為國際重要通商口岸。


一八九五年(光緒二十一年)清廷割讓台灣給日本,是近代台灣社會第一次大變局。一九0八年(明治四十一年)日人開始於打狗築港,新填築、新市街自此面目一新。一九二0年(大正九年),改稱打狗為高雄。市街中心由原旗後,轉移至哈瑪星、鹽埕區、前金等地。


一九四五年(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一九七六年(民國六十五年),人口突破百萬。一九七九年(民國六十八年)改制為直轄市。如今,本是高樓聳立,發展神速。


 


2.  高雄地區的史前文化


 


台灣史前文化年表從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的演進中,表現在高雄境內,是發現許多新石器時代的重要考古遺址,分別為牛稠子文化層的桃仔園文化,大湖文化層的鳳鼻頭文化與蔦松文化層的左營舊城遺址、龍泉寺遺址。


 


3.       高雄的地形與地質


 


高雄位於嘉南平原最南端,地勢十分低平,全市平均高度僅 十七公尺 。旗津至左營軍港間的壽山為最高峰,標高 三百五十六公尺 ,由三層珊瑚礁石灰岩及間夾的青灰岩所構成。


 


四、神秘的卡馬道族


 


卡馬道族為西拉雅族的一系,約距今二千年前,他們以打狗及其附近山丘為居住地,沿愛河、後勁溪河畔活動。據《鳳山縣志》載,該族後來因遭海盜虐殺,遂經阿猴林,遷移至阿猴(今屏東),因此當荷蘭人來到打狗後,打狗已無該族的蹤跡。


 


貳、「打鼓」、「打狗」地名的由來


 


「打鼓」之名,出自平埔話「竹林」(Takau)的音譯。在十五世紀以前,這裡是平埔番馬卡達奧族棲息的地域,為防遇到處搶劫擄掠,無惡不作的倭寇,在港口四周遍築荊竹,漢人多稱之為「打狗社」或意譯為「竹林族」。爾後,民間著述多用「打狗」如打狗嶼、打狗港、打狗仔港等,但官撰地誌輒用雅譯的「打鼓」名之,如打鼓山、打鼓港、打鼓澳、打鼓仔港等。本市載明清兩代,均稱高雄為打鼓或打狗,難怪素有台灣活字典雅號的林衡道,力主將高雄正名為「打鼓」當然有其依據。


 


*打鼓山 正統的官方版


 


壽山(柴山)在舊誌裡稱為打鼓山,又稱打狗山、麒麟山、蛇山、埋金山、柴山、壽山、萬壽山。山名的改變率很高,它的更名史如同台灣政權的轉移史,從十五世紀的打狗山、打鼓山,到清光緒年間的林道乾十八藍黃金傳說,又叫埋金山;又因人們常到山中撿拾柴火到旗后及哈馬星販賣,所以又稱為柴山;到了日據時代,日本人為裕仁天皇祝壽改為壽山;光復後為了先總統蔣公又改為萬壽山;後來市議會又改回壽山,不過到最後高雄人還是習慣稱柴山這個親切的地名。


打鼓為平埔話竹林的意思為馬卡道族所居地,民間譯音為打狗。當時漢人稱他們為打狗社,因此有打狗山、打狗嶼、打狗港的名稱出現。而稱為打鼓的原因是因為官方覺得打狗名稱不雅,改以打鼓名稱代之。


 


*打鼓山 有趣的民間版


 


版本一/「山貌肖鼓」而名:鼓山因山貌遠觀像鼓而得名,其來源為周元文重修府志中的一段「打鼓山,俗呼打狗山。其山踞海上,有大潭石洞,為安平鎮七鯤之宗。其形如鼓。故名。」


 


版本二/「巨石似鼓」而名:萬壽山主峰的山麓較大尖崁,崁下的山豬韻,有一外形似鼓的大石塊,被稱為「石鼓」,據說若以棍棒敲擊,會咚咚作響。


 


版本三/「避厄鳴鼓」而名:余文儀的續修台灣府志載云:「打鼓山西有石佛,舟人經此必鳴鑼焚紙錢。」劉良璧的重修台灣府志亦云:「石佛之北有石塔,石佛之南有涼傘嶼,接屹立海中,舟人經此,必鳴金獻紙。」而陳文達的鳳山縣誌也有類似的說法,云:「隔海參差,遠近浮沈而列於打鼓山之左右者,西有石佛,舟經此,鳴金鼓以獻紙。」遂云,打鼓山因舟人打鼓而名。


 


版本四/「誤虎為狗」而名:傳說明鄭復台初期,常被蕃族騷擾,乃由唐山輸入一對老虎置入山林,以其獲得嚇阻之效,不料山胞認不識其貌,不識虎威,群起追獵,二虎不敵其一負傷逃至民雄,鄉民誤為「魔貓」,蜂擁追打,於是稱其地為打貓。另一隻跑到高雄,村人誤認為「狗精」,也合力追打,就稱為打狗。


 


版本五/「思源懷鄉」而名:打鼓的名稱,是早期東渡來臺、胼手胝足墾耕的先民,為懷念其故鄉故里——福建閩侯縣的「鼓山」命名之,以獲慰藉,減輕思鄉之苦。


 


參考資料:


1.       高雄文獻委員會出版之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


2.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之打狗史略展


3.       城鄉生活雜誌第64


 


********************************************************************


高雄以前可不是叫高雄,而是叫“打狗”,“打狗”!?這裡的人這麼愛虐待動物啊!!可不是哦~這其中可是大有來頭的哦~距今四百年前,高太仕港口附近地帶,聚居了平埔族山胞,先住民稱此平埔族叫(Takau),後來漢人就根擄這個平埔族語音譯成“打狗”了。慢慢的,演變到後來卻成了地名了。平埔族語“打狗”(Takau)原是“竹林”的意思,但為何這些平埔族又跟“竹林”二字結緣呢?這可是有段小故事。

  據說四百多年前,倭寇經常出沒在打狗附近,到處搶劫擄掠,無惡不作,當時居住在此的平埔族就成了受害者,這些平埔族人除了抵禦外,同時也加強防禦工作,於是在家園四周埋豎刺竹作圍牆,以防堵倭寇騷擾。誰知這些埋豎在此的刺竹逐漸茂密成林,而竹林的平埔族語讀作“打狗”(Takau),因此就把平埔族及他們所居住的地方稱之為“打狗了”。那麼“高雄”的名字又是怎麼來的呢?在民國九年十月,日本第八任台灣總督田健治郎在改革台灣行政區域時,由於日語的高雄(Takao)與打狗(Takau)的讀音相似,所以將這充滿鄉土氣息的打狗改稱高雄,於是沿用三百多年的“打狗”就成了歷史名詞了…。



 

********************************************************************

 

那打狗除了上面這個故事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故事呢?當然是還有!  或許,看完之後大家會覺得好笑,可是那也是另一種說法吧!就供大家在茶餘飯後的話題:

         根據『高雄市志.藝文紙』記載:明鄭初期,因為時常受到番族騷擾之苦,所以從唐山引進了一對老虎,想放到山裡去嚇阻番族,可是不料山胞反而結群追捕,這兩隻虎敵不過,一隻負傷逃到民雄,鄉民誤為成貓精,蜂湧追打,這就是民雄被稱為「打貓」的由來;至於另一隻逃到高雄,當地人又因為不曾見過老虎,誤以為是狗精,也合力追打,這就成了「打狗」地名的由來。


         說起來好像有點好笑,可是這就是我們的歷史,既有典故又可愛,所以各位看官你覺得呢?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叮噹 的頭像
    小叮噹

    小叮噹部落格 , 歡迎光臨 , 並祈不吝賜教 !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