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美食紀錄區 (42)
- Aug 13 Wed 2014 15:32
光陰隧道
- Aug 05 Tue 2014 08:34
台南小吃
- Aug 11 Sun 2013 20:21
30年不敗的廚房秘笈
感謝 德哥 提供分享 !
30年不敗的廚房秘笈
1、煮排骨湯時加一小匙醋,可使骨頭中的磷、鈣溶解于湯中,並可保存湯中的維生素。而放入幾塊新鮮橘皮,不僅味道鮮美,還可減少油膩感。
2、為了使牛肉燉得快、燉得爛,加一小撮茶葉(約為泡一壺茶的量,用紗布包好)同煮,肉很快就爛且味道鮮美。
3、將綠豆在鐵鍋中炒10分鐘再煮能很快煮爛,但注意不要炒焦。
4、要因料調味,新鮮的雞、魚、蝦和蔬菜等,其本身具有特殊鮮味,調味不應過量,以免掩蓋天然的鮮美滋味。腥膻氣味較重的原料,如不鮮的魚、蝦、牛羊肉及內臟類,調味時應酌量多加些去腥解膩的調味品,諸如料酒、醋、糖、蔥、薑、蒜等,以便減惡味增鮮味。
5、除了挑選好食材,更要選擇優質調料,如果原料好而調料不佳或調料投放不當,都將影響菜肴風味。優質調料還有一個含義,就是烹製什麼地方的菜肴,應當用該地的食材,這樣才能使菜肴風味足具。比如水煮肉,就要用四川郫縣的豆瓣醬和漢原的花椒做出來的味道就非常正宗。當然,條件有限的話,也沒必要一定難為自己。
6、河魚有土腥味,煮魚前,把魚放在米酒中或牛奶中浸泡片刻,也可以用紅葡萄酒或啤酒醃一下,就能消除腥味。薑等調料,既能調味,又能解腥。
7、煎荷包蛋時,在平底鍋放足油,油微熱時蛋下鍋,雞蛋慢慢變熟,外觀美,不粘鍋,在蛋黃即將凝固之際澆一點冷開水,會使蛋黃又黃又嫩。
8、炒雞蛋前加入少量砂糖,會使蛋白質變性的凝固溫度上升,從而延緩了加熱時間,加上砂糖具有保水性,因而可使蛋製品變得蓬鬆柔軟,此外加入幾滴醋,炒出的雞蛋會更加鬆軟味香。
9、煮蛋時水裡加點醋可防蛋殼裂開,事先加點鹽也可。
10、炒土豆時加醋,可避免燒焦,又可分解土豆中的毒素,並使色味相宜。但如果是炸土豆片,則先將切好的土豆片放在水裡煮一會兒,使土豆片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膠質層,然後再用油炸。
11、煮水餃時,在水裡放一顆大蔥或在水開後加點鹽,再放餃子,餃子味道鮮美不粘連;在和麵時,每500克 麵粉加拌一個雞蛋,餃子皮挺括不粘連。
12、男人下酒菜愛吃的花生米用油炸熟,盛入盤中,趁熱撒上少許白酒,稍涼後再撒上少許食鹽,放置幾天幾夜都酥脆如初。
13、煮麵條時加一小湯匙食油,麵條不會粘連,並可防止麵湯起泡沫、溢出鍋外。如在鍋中加少許食鹽,煮出的麵條不易爛糊。
14、煮豬肚時,千萬不能先放鹽,等煮熟後吃時再放鹽,否則豬肚會縮得像牛筋一樣硬。
15、老雞、老鴨用猛火煮,肉硬不好吃;如果先用涼水和少許食醋泡上2小時,再用微火燉,肉就會變得香嫩可口。
16、炒茄子時,在鍋裡放點醋,炒出的茄子的顏色不會變黑。
17、炒肉時放鹽過早將熟得慢,宜在將熟時加鹽,在出鍋前再加上幾滴醋,肉質會神奇地變得鮮嫩可口。
18、不論做什麼糖醋菜肴,只要按2份糖1份醋的比例調配,是最佳甜酸度。此外,應先放糖,後放鹽,否則食鹽的“脫水”作用會促進菜肴中蛋白質凝固而“吃”不僅糖分,造成外甜裡淡。
19、做饅頭時,如果在發麵裡糅進一小塊豬油,蒸出來的饅頭不僅潔白、鬆軟,而且味香。
20、將少量明礬和食鹽放入清水中,把切開的生紅薯進入十幾分鐘,洗淨後蒸煮,可防止或減輕腹脹。
21、放有辣椒的菜太辣時或炒辣椒時加點醋,辣味大減,放入一隻雞蛋同炒也能達到同樣效果。
22、湯太膩,將少量紫菜在火上烤一下,然後撒入湯中。
23、當鍋內溫度達到最高時加入料酒,易使酒蒸發而去除食物中的腥味。
24、菜籽油有一股異味,可把油燒熱後投入適量生薑、蒜、蔥、丁香、陳皮同炸片刻,油即可變香。'
- Jul 05 Fri 2013 09:17
卉春生機蔬食休閒園地
小叮噹推薦 << 卉春生機蔬食休閒園地>>
是個聚會的好地方 ; 又可享受健康美食 !
- 彰化縣和美鎮線東路三段368號
p0980712115@gmail.com
聯絡電話
04 736 9037
電子郵件
本圖文翻拍自 : 卉春生機蔬食休閒園地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uiChunHemei
- Jul 02 Tue 2013 09:52
新北市三寶 地瓜.山藥.綠竹筍(夏筍秋藷冬山藥)

新北市推動在地農特展,結合著名的綠竹筍、地瓜、山藥,成為新北市的健康新三寶,市長朱立倫不只擔任親善大使,推廣當季農特產,還爆料老婆常常要他吃地瓜、綠竹筍來清腸胃,農友更拍胸脯保證,新北市種植的綠竹筍最鮮甜脆嫩。
先把辣椒末、大蒜下鍋爆香,再把當季綠竹筍切條下鍋,大火快炒,最後放點新鮮蔥段,香噴噴的菜餚就能上桌。
綠竹筍的變化可不只這樣,把竹筍挖空,將切成小丁的竹筍和黃甜椒拌入沙拉醬,放進烤箱烘烤,等待起司條轉成焦黃,又是一道創意料理,當然還有最常見的涼筍沙拉,也是常見的竹筍料理。
新北市推動在地、當季食材,選出綠竹筍、地瓜、山藥成為新北市健康三寶,市長朱立倫一口咬下綠竹筍冰淇淋,直說超好吃,不只朱立倫,在地農友也一起擔任親善大使,而且市府推出的專門配送箱,還清楚標明產地和季節,更在紙箱外觀設計了可愛的健康三寶娃娃,讓農友們覺得在推廣上更有信心。
- Jun 04 Tue 2013 07:42
熱死了~來吃冰吧!全台10大冰品
1
2
3
4
5
6
7
8
9
10
- Jun 03 Mon 2013 08:23
馬糞海膽
馬糞海膽,學名白棘三列海膽,早年宜蘭縣大里海域產量頗豐,沿岸海床隨處可見,然因濫捕造成現今大里海域已難見到其蹤跡,每年6月中旬至8月為馬糞海膽繁殖活躍期,在這期間馬糞海膽的生殖腺特別飽滿,由於具食用價值的海膽需在海膽生殖前取其肥滿的生殖腺,致其無法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即死亡。然而目前台灣食用風氣日漸、需求日增,發展海膽養殖,除可提供饕客滿足口腹之慾之外,另可提供野生馬糞海膽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降低因過量採捕而面臨絕跡的困境。
海膽如何生殖?
馬糞海膽排卵
海膽大多為雌雄異體,但無法由外形及顏色來分別雌雄,只能經由解剖來判定雌雄。海膽生殖季大多在春末夏初,成熟個體分別將精子及卵子排放在海水中完成受精作用。為了提高受精率,海膽在生殖時有聚集的現象,恒春海域的白棘三列海膽在夏初生殖時,族群密度可高達每平方公尺18隻。受精卵在水中發育為長腕幼虫,經過數週的漂浮期後,沈入水底,很快變態成小海膽。
|
馬糞海膽是日本料理的名菜,但在澎湖只有每年的六月到九月可以撈捕,昨天首日開放,就有不少漁民搶著下海,因為一台斤的海膽可以賣到至少600塊錢,但也有人擔心今年產量少,搞不好沒幾天就採完了。
等了八個月,澎湖的海膽終於可以下海撈捕了,不少漁民一大早就出港,希望能滿載而歸。全副武裝潛下海,還要眼明手快,澎湖的馬糞海膽活動力較慢,又不愛鑽沙,比較容易捕撈,所以只限制每年的六月到九月底可以採捕,忙了一上午,只撈到這些,漁民覺得產量沒有去年豐碩。
產量越來越少,只能拚誰的速度快,因為一台斤的馬糞海膽,就能賣到600元以上,所以一靠岸,就必須馬上處理。許多台灣的餐廳,老早就已經下訂,海膽還舉著刺張牙舞爪,但下一秒就被剖開來,裡面這五條黃色的就是牠的生殖腺,也是日本料理中的重要食材。漁民小心清洗,仔細分裝,就要立刻直送海鮮餐廳,只是產量不如以往,漁民擔心,不到三天,恐怕就全被採光了。
- Jun 01 Sat 2013 16:59
椒麻雞

椒麻雞
簡介
食材
- 調味料
- 調味料
- 醃料
- 醃料
作法
小撇步
雞皮會縮,因此下油鍋的時候,要先煎炸雞皮面。
煎炸的時候表面OK之後,就不要太大火,小火煎炸確保裡面有熟。
*********************************************************************************
- May 30 Thu 2013 18:21
芒果冰

芒果冰是近年來在台灣掀起一股熱潮的夏日冰品,有別於傳統的刨冰,加粉圓、芋圓、仙草等,它加入的是新鮮的芒果、煉乳以及芒果冰淇淋覆蓋在挫冰或綿綿冰上面,有著清涼解暑的功用,在現在講求高品質以及新鮮衛生的社會環境,造成很大的迴響。許多地方的傳統冰店都紛紛賣起芒果冰或各式水果冰。
有別於芒果冰沙,芒果冰裡的芒果通常是切成小塊狀。
*********************************************************************
半年熱銷1500萬 芒果冰搶登"陸"
|
|||||||||||||||||
2013/05/29 18:58 潘潔瑩 劉漢生 榮昊北 報導 地區:台南市報導 |
|
||||||||||||||||
|
芒果冰在夏天可以說是最受歡迎的冰品,芒果最著名的產地,台南玉井區農會看準商機,去年七月自行開設芒果冰館,不到半年就創下1500萬台幣的營業額,還開了多家分店,今年更放眼大陸市場,將進駐成都、深圳等6大國際機場。 挫冰機不停轉動,再蓋上滿滿的芒果,新鮮又金黃的色澤讓人食指大動,淋上糖漿,再加上一球結合芒果和情人果的冰淇淋,還有芒果青,一盤芒果冰繽紛又豐盛,端上桌,顧客馬上一口接一口。 這是芒果的故鄉,玉井農會自行開設的芒果冰館,強調產地直送,曾經單日創下60萬的營業額,跟台北知名的芒果冰比一比,台北的一碗一百八十塊,芒果滿滿很豐富,台南玉井的一碗芒果冰同樣豐盛,多了一球冰淇淋和芒果青,卻只賣一百塊,的確便宜又大碗。 玉井農會的芒果冰,現在更紅到大陸,在成都雙流國際機場裡開3間分店,未來還要增設深圳、合肥、杭州、貴州和福州等5大據點。玉井農會看準商機,芒果冰館開業不到半年,就比沒開店前多出了1500萬元的業績,不只替農民們的荷包賺得滿滿,也讓台南玉井芒果成功行銷海外,成了台灣水果之光。 *************************************************** |
「台北芒果冰」 CNN評全球最佳甜點
記者:黃荷婷 攝影:陳盈仁 董明皓 台北 報導 |
想吃到「國際級」甜點,不用出國,在台北就能嘗得到,原本永康商圈創始店的芒果冰,去年轉戰東區,最近被CNN和旅遊雜誌聯手評選為「全球最佳甜點」之一,業者把功勞歸功於台灣農民,在冬天也能種出芒果,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芒果冰,入口綿密滋味,觀光客最愛,幾乎占了來客數一半,尤其到夏天,單日能熱銷3千碗,明年度要進軍海外展店。 芒果冰磚,刨成細細綿綿的小山,淋上果醬、舖上芒果塊,最後再來一球芒果雪酪,入口即化的綿密滋味,紅到國際,台北芒果冰被CNN列為全球最佳甜點之一。店員:「這是我們的新鮮芒果棉花田。」 觀光客朝聖,幾乎占了來客數一半,尤其日本客最愛,剛開店,客人就幾乎坐滿整間店,業者把功勞歸功於台灣農民。業者羅駿樺:「芒果的起點,希望能塑造出一年四季都能讓消費者,都能嘗到當季的芒果。」 冬天也能種出芒果,吃到芒果冰,一天能賣4、5百碗,到了夏天更熱賣,單日銷售3千碗,從永康商區起家,帶動觀光人潮,去年夏天轉戰東區,明年還要進軍海外展店。羅駿樺:「我想應該是在香港跟大陸最先,日本希望在明年度,美國應該也快了。」 台北芒果冰成了全球最佳甜點之一,其他入選的還有香港的芝麻豆腐西米露,新加坡的豆沙餅,以及德國柏林黑森林櫻桃蛋糕,台北芒果冰和各國甜點並駕齊驅,受到國際肯定,也成了台灣甜點的代名詞。 |
************************************************************************
芒果冰商圈 永康街週日辦芒果節
〔記者翁聿煌/台北報導〕想到芒果冰,許多人第一個會聯想到永康街,永康國際商圈六月二日邀請大家來永康公園度過清涼甜蜜的「芒果節」,並邀請台灣最大的愛文芒果產地屏東縣的縣長曹啟鴻,到場義賣二十盒頂級芒果,商圈內三大芒果冰業者全力贊助,攤位義賣所得全部捐給勵馨基金會,讓永康商圈成為台北市「芒果冰」商圈的代名詞。 刨冰表面灑上滿滿金黃色的新鮮愛文芒果和甜滋滋的醬汁,「芒果冰」於民國八十六年在永康街一炮而紅,並且成為台灣的經典美食之一,也是國際觀光客來台指名品嚐的冰品;如今,永康街的芒果冰店越開越多,包括「思慕昔」佔有永康十五冰館原店址的有利位置,「芒果皇帝」強調真材實料口感佳,「帕諾斯」老闆則是打響芒果冰名號的「冰館」前負責人之一的張介梅,各家風味及巧妙各有千秋。 芒果冰 義賣收入捐勵馨 永康國際商圈理事長李慶隆說,芒果冰雖然到處都吃得到,但是「大家想到芒果冰,就會想到永康街」,永康商圈今年要率先舉辦「芒果節」,打響芒果冰商圈名號;同時將與勵馨基金會合作,以「芒果戰士守護勵馨娃娃」為主題,六月二日在永康公園舉辦活動,三家芒果冰業者都會進駐公園,從上午十一點半到下午六點,所有芒果冰義賣收入捐給勵馨基金會。 有情人 手機合照享優待 下午兩點半,屏東縣長曹啟鴻也會帶著二十盒屏東頂級愛文芒果,到場進行愛心拍賣,所得同樣捐給勵馨,現場也將舉辦情人夫妻手機留影活動,憑合照可換取永康街三十五家知名商家的九折優待券,六月十五日前均可消費使用。 *************************************************** 天氣越來越熱,也正是芒果盛產期,講到芒果冰,不少人都會想到永康街,永康商圈跟著芒果冰一起紅,在這週末要舉辦「芒果節」,商圈內3家芒果冰業者,3種不同風味的芒果冰,會一起義賣,同時還要拍賣20盒來自屏東的頂級愛文芒果,大推商圈的芒果冰,讓芒果冰升級成芒果節,成為商圈文化。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ui7i2krKw0
說到芒果冰,第一個會聯想到。遊客:「永康街。」遊客:「永康街。」遊客:「永康街。」 ⋯⋯ 跟芒果冰一起一炮而紅,永康商圈乾脆舉辦「芒果節」,力推商圈內3家業者、3種芒果冰,這家冰店就位在永康15冰館原址,承接過去冰館的超人氣,最吃香,而這芒果冰沙,搭上新鮮水果,是冰館前負責人之一張介梅發展出來的,還外銷到歐洲,刨冰加芒果、煉乳,最後上一層雪酪冰淇淋,是永康商圈內第3種芒果冰風味。 3家芒果冰業者口味各有千秋,也各有優勢,在6月2日芒果節這一天,要一起義賣,同時也要拍賣20盒,來自屏東的頂級愛文芒果,所得全捐給勵馨基金會。 永康國際商圈理事長李慶隆:「16年前就是芒果冰,在台灣來講,就是永康街來發起的,有人要吃芒果冰,一定想到永康街,我們現在是每一年的6月的第一個禮拜天,為我們的芒果節。」 靠芒果冰闖出商圈名氣,永康街一天就能吸引超過3000個遊客,每間冰店至少賣出上千盤芒果冰,這次團結起來,讓芒果冰升級成芒果節,讓商圈名氣更響亮。更多
|
||
- May 18 Sat 2013 20:10
七十二牛肉麵


七十二牛肉麵
地址:台北市建國南路一段188號
電話:(02)2752-5970
營業時間:11:00~21:00
官方網站:http://blog.yam.com/beef72/
七十二牛肉麵最大的特色就是每口鍋子邊都掛著牛骨,圖為熬製72小時的牛肉湯頭,濃郁香甜,與其他牛肉麵店的湯頭完全不同。



七十二牛肉麵也有牛肉火鍋了,推出一陣子了口味大受好評,
雖然現在是夏天很熱,但是夏天吃鍋,別有風味!!
************************************************************************************
台北七餐廳上榜 四家是異國料理 中時電子報 - 2013/05/17 05:30
中國時報【王曉鈴╱台北報導】
美國美食網站「亞洲最佳一○一家餐廳」排行榜中,台北除了鼎泰豐奪冠,另有六家餐廳上榜。令人意外的是,除了「度小月擔仔麵」、「七十二牛肉麵」是台灣本土美食,其他均為異國餐廳,包括義大利、法國與日本美食。
*************************************************************************************
☆ 七十二牛肉麵
這間雖然是牛肉麵店
但個人覺得最招牌的是牛滷花干
花干淋上牛肉湯汁
放個鳥蛋
灑上蔥花就成了
菜單上定價30元一份
但實際上可能要不了幾塊錢
只要你第一次來吃的時候買一張50元的花干熟客券
以後每次來只要點個主食出示花干券
這份花干就通通免費了
二月第一次來的時間點
已經接近店家打烊時分
我們點了一碗清燉一碗紅燒
不知是不是要打烊的關係
兩碗湯頭味道都很清淡
我不是說這白湯牛味不足或是紅燒湯醬味不夠
而是鹽巴下的很輕手
可以視個人口味以桌上的玫瑰鹽罐加以調整
雖然我喜歡清燉湯頭
但是他家的不是很合我胃口
醬味不會太濃的紅燒湯反而較符合我脾胃
店家據稱每天用不完會倒掉換新的酸菜
店家自煉的辣椒油與骨髓辣油
後者香辣夠勁
紅燒湯頭跟牛滷花干記得加一些
這碗是四月吃的
目的是確定店家的麵條有粗細可以選
但是一般不會主動告知
清燉湯配牛腱片
紅燒湯搭牛肋塊
瘦中帶肥的牛肋我喜歡
店家雖然有粗細不同的麵條可選
但是離我喜歡的手拉、刀切甚至最低限度的家常麵條都還有一段距離
所以我到這間麵店來
幾乎都是點紅燒牛肉飯
再來一份免費的花干
吃飽又吃巧
部分紅燒湯倒到飯裡拌開
把花干倒到剩餘的湯裡
再加點骨髓辣油
就是過癮
最近一次去點牛肉飯忘了說紅燒牛肉飯
便宜了四十元
結果來了這麼一碗乾飯
沒有湯比較乾一些
不過菜單上牛肉飯直接跟你說明可以點牛肋或牛腱
這次加點了一個炒滷味
有黑豆乾、花生、滷蛋、豬頭肉以及豬頭皮等
個人不太敢吃豬頭皮
但是炒滷味是直接配好下去炒的
看樣子下次我還是避開好了
【名片資訊】
七十二牛肉麵
地址:北市建國南路一段186號
電話: 02-2752-5970
******************************************************************************
說到台灣的美食,當然不能不提牛肉麵,位在台北市一家牛肉麵業者,用牛骨、牛筋和牛碎肉,熬煮了整整三天三夜的乳白色湯頭,加上入口即化的牛腱肉,不但讓人吃一口就上癮,還讓它征服外國人的胃,成功擠進「亞洲最佳101家餐廳」的第74名,老闆開心的說,牛肉麵是傳承自山東老家的祖傳秘方,全程古法煉製,不添加調味料,能獲得評審青睞,真的很意外。
一口麵,一口湯,再配上一塊牛肉,讓客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到底是什麼滋味,讓這家在台灣才開了四年多的牛肉麵店,能打敗眾家對手,客人這麼形容,顧客:「湯就是很濃郁,然後沒有那些味精或是調味料的味道,然後麵也很勁道,牛肉也很好吃。」
原來它和坊間的牛肉麵真的很不一樣,一整鍋的牛骨牛筋和牛碎肉,加入獨家的配料粉,熬煮了整整三天三夜,成就一鍋乳白色湯頭,但光靠湯頭當然還不夠,精心挑選牛後腿的腱子肉,每隻牛身上只有24兩,熬煮三小時後,成了入口即化的口感,讓不少客人一吃就上癮,這可是老闆祖傳的山東家鄉味。牛肉麵店業者劉曾文:「第一天冷水入料,第二天中火去它的油脂,第三天我們用文火去吊它的湯,讓湯的顏色跟味道出來。」
除了牛肉麵受歡迎,老闆的獨門秘方還有炒滷味,把豆干、滷蛋、豬頭皮和花生用大火快炒,再加入特調滷汁,又鹹又香的口感,讓人好滿足。雖然是後起之秀,不靠噱頭、沒有豪華裝潢,但是從湯頭到牛肉紮紮實實,也讓它在台灣成功闖出名號。
******************************************************************************
- Apr 07 Sun 2013 21:26
磚窯烤雞





今天的「好吃一點訣」,帶您品嘗苗栗後龍一家烤雞,進烤爐前老闆先用中藥湯將雞煮到半熟,風乾後再放進特製的磚窯,利用600度高溫烘烤20分鐘,老闆說用磚窯烤雞受熱平均,溫度也比較高,能鎖住雞的肉汁和鮮味。
烤雞從磚窯裡拿出來,熟度正好,外皮酥脆,顏色金黃油亮,帶點焦香味,底下還滴著雞油,用餐時間,餐廳門口掛起一隻隻烤雞,這道是客人必點的招牌菜「磚窯烤雞」。
菜刀切下,雞油和肉汁就噴到砧板上,香氣四溢,客人說到處都有賣烤雞,但這裡的味道不一樣,雞皮烤得酥雞肉卻不柴。客人:「有燻熬的味道,很入味、很甜。」
客人:「它的皮真的很酥,然後肉汁很飽滿。」
老闆說,客人讚不絕口的秘訣,是這個磚窯,因為磚窯溫度高,將近600度高溫,能夠鎖住雞的肉汁和原味,當初老闆特別請師傅打造磚窯,讓放下去的每隻雞,受熱溫度平均,一次還能烤20隻。師傅:「後龍就是產磚,然後我們就是想到用磚窯的原理來烤雞。」
烤雞美味的關鍵,除了烹調溫度,還有老闆特製的香料,一共18種中藥材熬成湯,先將雞煮到半熟,風乾後塗上醋水和麥芽,再把八角、胡椒粉、五香粉等香料塞進雞的肚子裡,幫助去腥同時提升鮮味,最後進磚窯烤20分鐘,皮脆肉Q的「磚窯烤雞」,平均1天賣300隻,假日還能賣到500隻。
- Apr 03 Wed 2013 23:15
九份老街的紅糟肉圓。

在熱鬧的九份老街必吃不可的美食,就是有名的紅糟肉圓,不過啊 在這條長長的老街上,有許多間不同的肉圓店,每家口味各有特色,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九份的第一家創始店,小小的店面裡總是高朋滿座,就連門口也總是吸引好奇的遊客們駐足。
快手包起一粒粒肉圓的老闆,動作迅速卻毫不馬虎,使用紅糟醃漬的豬後腿肉當內餡,加上鮮甜的筍丁,準備上桌的肉圓,剪開瀝油,放上香菜與獨門醬汁,就是讓饕客們黯然銷魂的冠軍肉圓。
好吃的紅糟肉圓來到九份老街絕對不能錯過,但是老街裡頭還有無數美食等待發掘,像是這家魚丸專賣店,賣的東西只有三樣,卻已經屹立不搖數十年,人滿為患的盛況就是美味歷久不衰的證明。
這裡的招牌魚丸每日手工現做,尺寸雖小,口感卻是相當令人驚豔,使用新鮮鯊魚製作的鯊魚丸,不只Q彈還充滿甜味,一口一個的美味,連小朋友都難以抵檔,配上清爽甘甜的湯頭,看似簡單卻風味十足。
忙碌的小吃店,見證著基隆九份一帶數十年的歷史,這兒的美味陪伴著許多人一同成長,美好單純的古早味,為老街增添了亮點,更讓越來越多的外國朋友,藉由美味愛上台灣,下次來到九份千萬別錯過了,美味的紅糟肉圓,以及充滿古早味的超人氣魚丸喔。
想知道九份還有哪些好吃的嗎?敬請鎖定愛爾達綜合台(MOD25頻道) 本週日中午12點由石曉茜主持的「台灣呷透透」節目
詳細的店家資訊請上「台灣呷透透」官網查詢: www.elta.tv/eltafood
********************************************************************************
在熱鬧的九份老街必吃不可的美食,就是有名的紅糟肉圓,不過在這條長長的老街上,有許多間不同的肉圓店,每家口味各有特色,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九份的第一家創始店,小小的店面裡總是高朋滿座,就連門口也總是吸引好奇的遊客們駐足。
地 址 | 新北市瑞芳區基山街82-1號 |
![]() |
02-24062628 |
![]() |
|
![]() |
星期一至星期五 09:00~19:00 星期六至星期日 08:00~20:00 前往之前,請先致電確認營業時間 |
******************************************************************************
- Mar 03 Sun 2013 20:08
流口水雞

雞肉料理不稀奇,不過有道吃了會想讓你流口水的雞肉料理,名字就真的取名叫流口水雞,將雞肉切片,冰鎮後再將麻醬、辣醬跟花椒等醬料混在一起,上面再灑上碎花生,光是濃郁的麻醬味就已經夠開胃,花椒香氣又撲鼻,雖然是道涼菜,不過卻非常下飯。
雞肉上覆蓋一層碎花生,搭配紅色的醬汁,這一道川菜料理,流口水雞,光是看起來口水就已經流不停。民眾:「這道菜,它的辣跟麻的味道都有做出來,所以吃起來是有層次的。」
將小黃瓜切成絲,選用放山雞切成片,肉質軟嫩有彈性,會取名叫流口水雞,醬料可是大有學問。師傅:「這道菜裡面加了辣油籽、醬油、蒜泥、花椒油、芝麻醬、糖等等,可以激發出很多味覺。」
除了紅油之外,還加上了麻醬、花椒混在一起,香氣撲鼻,但最厲害的是這個玩意。業者李沅堉:「我們雞肉燙熟之後,還會泡在冰水裡面,所以雞的皮跟肉之間會有肉凍,好吃的肉凍。」
用冰鎮鎖住肉汁的鹹味,雖然是道涼菜,但搭配麻辣醬跟花生碎粒非常下飯,就連四川來的客人也讚不絕口。四川客人:「我覺得在這邊可以找到,有家鄉的感覺。」
雖然沒有四川口味的辣度,不過在顧客眼中已經很道地,鮮嫩多汁的Q彈口感,征服很多客人的心。
- Jan 21 Mon 2013 09:42
「客家風雞」 米豆醬按摩鎖住鮮甜

今天內行美食,帶您品嚐客家道地料理,餐廳師傅利用黃豆和米發酵,做成米豆醬,均勻的塗在整隻土雞上,讓調味料經過按摩充分入味,再放到鍋子裡蒸1個小時,起鍋的雞肉鮮嫩多汁,把雞肉的精華都保留起來。
打開鍋蓋,蒸好的「客家風雞」外皮呈現淡淡褐色,整隻雞裹上濃郁醬汁,經過1個小時慢火蒸煮,用筷子輕輕一夾,立刻骨肉分離,才剛上桌,大家拿著筷子,搶著分食。
民眾:「這個肉很細很嫩,很入味,很適合老人家、小孩子都可以吃。」
土雞肉鮮甜軟嫩,湯汁濃而不膩,師傅說,好吃的秘訣就在於祖傳的米豆醬。師傅:「這是用米跟黃豆去發酵啊。」
米豆醬、糖、米酒和醬油,所有調味料全部拌在一起,再拿來幫土雞按摩,經過拍打入味,接下來,將剩下的醬料均勻抹在雞肉上,最後再把土雞蒸熟就完成了,這道「客家風雞」沒有多餘的調味,烹調方式也很簡單,但可不是輕易的就能吃到。
師傅:「過年的時候才有拜拜啊,或是大年節的時候,一般來講,阿嬤都會做像這樣子的雞。」
客家人的過年大菜,現在餐廳小館也能吃到,靠著獨門的米豆醬,保留原始風味,讓傳統客家美食傳承下來。
- Jan 17 Thu 2013 12:50
一午、二鯧,三鮸、四嘉鱲
「一午、二鯧,三鮸、四嘉鱲」 - 雲林地區釣魚討論與釣況報導 - 釣魚資訊論壇 - 釣魚,釣魚,就是愛釣魚!
「一午、二鯧,三鮸、四嘉鱲」
台灣傳統上對於魚類美味排名的口訣:「一午、二鯧,三鮸、四嘉鱲」
![]() 一.午
二.鯧
學名:Pampus argenteus 俗名:白鯧 習性:主要棲息於沿岸砂泥底水域,常與金線魚、對蝦共同出現於群體中。以水母、浮游動物等為食。地理分佈:台灣主要分布於西部及北部海域。漁業利用:屬於高級的食用魚種,肉質細嫩,多脂肪,故入口即化,很適合老人小孩。不論是蒸、煎、炸及烤等,都相當鮮美,是各大曙U十分受到青睞的魚種。不過不能放太久,肉很容易腐爛。常見的料理方式:清蒸或紅燒。常見的捕捉方式:一般以圍網或刺網捕獲,很難以海釣方式釣到。
|
********************************************************************

〔自由時報記者蔡宗勳/嘉縣報導〕嘉義縣東石鄉漁民黃豐原昨天出海作業,一舉捕獲兩尾巨無霸級的竹午與七星鱸,這尾竹午長約一百公分、重達十一點八公斤,連資深漁民都說罕見,還沒有進入拍賣市場,就被行家捷足先登,賣得三萬元好價錢。
東石魚市場主任吳純裕說,每尾一公斤以上的午仔魚稱「竹午」,偏好沙泥底質的環境,棲息在沿岸、河口、紅樹林這些海水、淡水交雜的海域,每年秋末至初春是竹午主要捕獲季節,東石到外傘頂洲海域原本是竹午漁場,不過這幾年捕獲量稀少,魚體也不大,兩、三公斤就算是頂級貨。
塭港漁民黃豐原昨天清晨出海以流刺網作業,捕獲重十三點五公斤七星鱸與十一點八公斤的竹午,兩尾都是少見的大魚,一上岸就造成轟動,行家搶先議價,七星鱸每公斤近四百元,竹午每公斤兩千餘元,光這兩尾大魚就讓黃豐原口袋飽滿。
吳純裕表示,對於台灣近海魚的口感評價,雖然南北魚市場不完全一樣,但「一午二鯧」排行則是一致,昨天捕獲的這尾竹午,議價每公斤就逾兩千元,市價每公斤更上看三千元,售價不斐,排名第一位當之無愧,比大白鯧拍賣價每公斤一千四百元還貴。
***********************************************************************************
- Jan 15 Tue 2013 19:25
佛跳牆

佛跳牆是中國閩菜的一道首屈一指的傳統菜肴。民間傳說此菜源於清光緒年間,距今有百餘年歷史,為中國名菜。
此菜最初為一福州銀局官員在家中設宴宴請福建按察使周蓮時所制,主料為雞、鴨、肉,原料約為10多種,用紹興酒罈精心煨制而成。周蓮品嘗後讚不絕口,問及菜名,該官員說該菜取「吉祥如意、福壽雙全」之意,名「福壽全」。 鄭春發為周蓮的廚師,是次宴會幫廚,後對此菜加以研究改進,口味勝於先者。
某次宴會上,賓客品嘗鄭氏改進後的「福壽全」感到極其鮮美,坐中文人即興賦詩道:「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同時,在福州話中,「福壽全」與「佛跳牆」發音亦雷同。從此,人們引用詩句意,普遍稱此菜為「佛跳牆」 [1]。
材料
· 芋頭
· 竹笙
· 排骨
· 海參
· 栗子
· 鴿蛋
· 魚翅
· 乾貝
· 花膠
· 火腿
· 冬菇
· 冬筍
· 鮑魚
烹調程序
「佛跳牆」用料考究,烹製程序嚴格,20多種主要原料經過處理,配以紅棗、香菇、冬筍、香蔥、薑片等多種佐料,依序層層疊疊裝入紹興酒罈,放適量薑片中和海味腥味,旺火燒沸後,改用文火慢煨。
傳說
傳說有個皇帝吃膩了山珍海味,勒令御廚若再做不出口味翻新的菜餚就要他的項上人頭。御廚冥思苦想,翻遍各種烹飪大全,又請教不少民間美食專家,可還是沒有好的解決辦法。最後,他祇好準備捲舖蓋潛逃。 反正也做不下去了,御廚在最後一次掌杓時,索性把各色素葷菜料揀好的放進鍋裏,在烹調上又使出了渾身解數。沒想到這鍋菜異香撲鼻,引得隔壁修行多年的老和尚爬牆張望。因此而保住了人頭的御廚就把這道菜叫做「佛跳牆」。
*************************
福州首席名菜-佛跳墻
華夏經緯網
“佛跳墻”即“滿壇香”,又名“福壽全”,是福州的首席名菜。據說,唐朝的高僧玄荃,在往福建少林寺途中,傳經路過“閩都”福州,夜宿旅店,正好隔墻貴官家以“滿壇香”宴奉賓客,高僧嗅之垂涎三尺,頓棄佛門多年修行,跳墻而入一享“滿壇香”。“佛跳墻”即因此而得名。
佛跳墻的簡史:
佛跳墻原名福壽全。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福州官錢局一官員宴請福建布政使周蓮,他為巴結周蓮,令內眷親自主廚,用紹興酒罈裝雞、鴨、羊肉、豬肚、鴿蛋及海產品等10多種原、輔料,煨制而成,取名福壽全。周蓮嘗後,讚不絕口。後來,衙廚鄭春發學成烹制此菜方法後加以改進,到鄭春發開設“聚春園”菜館時,即以此菜轟動榕城。有一次,一批文人墨客來嘗此菜,當福壽全上席啟壇時,葷香四溢,其中一秀才心醉神迷,觸發詩興,當即漫聲吟道:“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從此即改名為佛跳墻。1965年和1980年,分別在廣州南園和香港,以烹制佛跳墻為主的福州菜引起轟動,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佛跳墻熱。各地華僑開設的餐館,多用自稱正宗的佛跳墻菜,招徠顧客。佛跳墻還在接待西哈努克親王、美國總統裏根、英國女王伊麗莎白等國家元首的國宴上登過席,深受讚賞,此菜因而更加聞名於世。
佛跳墻的典故:
佛跳墻是福州一道集山珍海味之大全的傳統名菜,譽滿中外,被各地烹飪界列為福建菜譜的“首席菜”,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 如此美味佳肴,何以叫“佛跳墻”?在福州民間有三種傳說。
其一是:據傳清朝同治末年(1876年),福州官錢莊一位官員設家宴請福建布政司周蓮,他的紹興籍夫人親自下廚做了一道菜,名叫“福壽全”,內有雞、鴨、肉和幾種海產,一併放在盛紹興酒的酒罈內煨制而成。周蓮吃後讚不絕口,遂命衙廚鄭春發仿製,鄭春發登門求教,並在用料上加以改革,多用海鮮,少用肉類,使菜越發葷香可口。以後鄭春發離開周蓮衙府,集資經營聚春園菜館,“福壽全”成了這家菜館的主打菜,只因福州話“福壽全”與“佛跳墻”的發音相似,久而久之,“福壽全”就被“佛跳墻”取而代之名揚四海了。
其二是:福建風俗,新媳婦出嫁後的第三天,要親自下廚露一手茶飯手藝,侍奉公婆,博取賞識。傳說一位富家女,嬌生慣養,不習廚事,出嫁前夕愁苦不已。她母親便把家裏的山珍海味都拿出來做成各式菜肴,一一用荷葉包好,告訴她如何烹煮。誰知這位小姐竟把燒制方法忘光,情急之間就把所有的菜一股腦兒倒進一個紹酒罈子裏,蓋上荷葉,撂在灶頭。第二天濃香飄出,闔家連讚好菜,這就是“十八個菜一鍋煮”的“佛跳墻”的來頭了。
其三是:一群乞丐每天提著陶缽瓦罐四處討飯,把討來的各種殘羹剩菜倒在一起燒煮,熱氣騰騰,香味四溢。和尚聞了,禁不住香味引誘,跳墻而出,大快朵頤。有詩為證:“醞啟葷香飄十里,佛聞棄禪跳墻來。”
其四和其一不完全相同:."佛跳墻"是閩菜中居首位的傳統名肴。據傳,此菜起源於清朝末年,福州揚橋巷官銀局的一位官員,在家中設宴請布政司周蓮,官員夫人親自下廚,選用雞、鴨、肉等20多種原料放入紹興酒罈中,精心煨制而成葷香的菜肴,周蓮嘗後讚不絕口。事後,周蓮帶衙廚鄭春發到官銀局參觀。回衙後,鄭春發精心研究,在用料上加以改革,多用海鮮,少用肉類,效果尤勝前者。一八七七年,鄭春發開設了"聚春園"菜館後,繼續研究,充實此菜的原料,制出的菜肴香味濃郁,廣愛讚譽。一天,幾名秀才來館飲酒品菜,堂官捧一壇菜肴到秀才桌前,壇蓋揭開,滿堂葷香的菜肴,秀才聞香陶醉。有人忙問此菜何名,答:尚未起名。於是秀才即席吟詩作賦,其中有詩句雲:“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彈跳墻來。”眾人應聲叫絕。從此,引用詩句之意:“佛跳墻”便成了此菜的正名,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由於“佛跳墻”是把幾十種原料煨于一壇,既有共同的葷味,又保持各自的特色。吃起來軟嫩柔潤,濃郁葷香,又葷而不膩;各料互為滲透,味中有味。同時營養價值極高,具有補氣養血、清肺潤腸、防治虛寒等功效。上席時如配以蓑衣蘿蔔(白蘿蔔切成的絲)一碟、油芥辣一碟、火腿拌豆芽心一碟、冬菇炒豆苗一碟,再用銀絲卷、芝麻燒餅佐食,更是妙不可言,其味無窮。
說起佛跳墻這道菜,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並且做過各種想像,但是真正吃過佛跳墻的人卻很少,博學如梁實秋先生雅舍談佛跳墻,最後卻轉到了紅燒肉,何況我等凡人。幸哉中國內涵外延豐富的漢字漢語,為我們描述當時的福州名菜“壇燒八寶”。
關於佛跳墻的典故,多得像極了好萊塢大片的中文名字,但是無論是“壇燒八寶”還是“福壽全”,都沒有“佛跳墻”這寥寥三個字帶給我們無窮的想像和享受。
以十八種主料、十二種輔料互為融合。其間幾乎囊括人間美食,如雞鴨、羊肘、豬肚、蹄尖、蹄筋、火腿、雞鴨肫;如魚唇、魚翅、海參、鮑魚、乾貝、魚高肚;如鴿蛋、香菇、筍尖、竹蟶。三十多種原料與輔料分別加工調製後,分層裝進壇中,就好像一部野心勃勃的賀歲片,大腕薈萃自然不同凡響。
佛跳墻之煨器,多年來一直選用紹興酒罈,壇中有紹興名酒與料調合。煨佛跳墻講究儲香保味,料裝壇後先用荷葉密封壇口,然後加蓋。煨佛跳墻之火種乃嚴格質純無煙的炭火,旺火燒沸後用微火煨五六個小時而成。如今有的酒店宣揚自己的菜品如何香氣撲鼻,與佛跳墻相比的確欠一點含蓄。真正的佛跳墻,在煨制過程中幾乎沒有香味冒出,反而在煨成開壇之時,只需略略掀開荷葉,便有酒香撲鼻,直入心脾。盛出來湯濃色褐,卻厚而不膩。食時酒香與各種香氣混合,香飄四座,爛而不腐,口味無窮。余以為這才是美食的最高境界。
費孝通先生研究佛跳墻的創始,一說,發明此菜者乃一幫要飯的乞丐。這些乞丐拎著破瓦罐,每天四齣要飯,把飯舖裏各種殘羹剩飯全集在一起。據說有一天,有一位飯舖老闆出門,偶然聞到街頭有一縷奇香飄來,遁香而發現破瓦罐中剩酒與各種剩菜倒在一起,會有不同凡眾的異香。這位老闆因此而得啟悟,回店以各種原料雜燴于一甕,配之以酒,創造了佛跳墻。看起來這佛跳墻與“叫化雞”乃是親戚。
第二種說法與一個嬌生慣養的女子有關,福建風俗,有一個規矩叫“試廚”。新媳婦婚後第三天須到夫家在大庭廣眾面前試廚。這是對新媳婦治家本領的測試,它關係媳婦今後在公婆眼中的地位。相傳有一個從小嬌慣的女子,不會做菜。出嫁前因此而為即將到來的試廚而發愁。母親為女兒之應試,想盡了辦法,把家藏之山珍海味都翻找出來,一一配製後用荷葉裝成小包,反復叮囑女兒各種原料的烹制方法。誰知這位新娘到了試廚前一天,慌亂中全然忘記各種烹任方法。她到了臨晚才到廚房,把母親包好的各種原料一包包解開,堆了一桌無從下手,正在無計可施之際,又聽公婆要進廚房。新媳婦怕公婆挑剔,見桌邊有個酒罈,匆忙就將所帶的原料都裝入壇內,順手用包原料的荷葉包住了壇口,又把這酒罈放在了快滅火的灶上。想想明天要試廚,新媳婦生怕自己無法應付,就悄悄溜回了娘家。第二天,賓客都到了,卻不見了新媳婦。公婆進廚房,發現灶上有個酒罈,還是熱的。剛把蓋掀開,就濃香四溢,賓客們聞到香味就齊聲叫好,這就成了佛跳墻。想來這新媳婦也獲得了好評,否則我們也沒有口福享受到這“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的人間佳肴。連我佛都參與推廣,難怪大江南北這佛跳墻的名氣如此之大。
來源:一方訂房網
責任編輯:程金玉
- Oct 17 Wed 2012 08:29
池上便當

池上飯包,又稱池上便當,是台灣台東縣池上鄉的特產,以使用池上米及木盒裝盛而聞名。
昭和年代初期,移民陸續由台灣各地移入池上開墾。而李約典、林來富夫婦,也在這一時期由台北三重埔遷移到池上並居住在池上火車站前,昭和15年起開始在池上車站月台上販賣番薯餅,此為池上飯包的前身。二戰之後,李約典夫婦改賣月桃葉包飯糰,即是第一代的池上飯包。
之後李約典夫婦之子李丁保在車站任職,李約典夫婦於是便將飯包便當帶到火車上賣,而在李約典夫婦之後,由李丁保的妻子李陳雲繼承家業繼續從事賣便當的工作。而當時在花東地區鐵路行駛的是蒸汽火車,由花蓮到池上必須花費七個小時,池上到台東則要五個小時,旅客途中無法下車購買食物而必須挨餓,於是李陳雲開始改飯糰為飯包,一方面補貼家用,一方面服務旅客。
初期的池上飯包是以月桃葉包裝,配菜有魯肉、黃菜頭、烤肉乾、豬肝、瘦肉片、一小塊蛋餅、小蝦和麵粉油炸成的炸蝦餅及梅子,售價為新台幣1.5元。1962年起,池上飯包由原來的月桃葉包飯糰改以用木片盒裝飯,為今日所廣為人知的池上便當。
傳統上池上便當有三大特點:必須是使用池上米、用木盒裝盛、乾式便當。但目前並不是所有販售以池上飯包招牌作招攬的店家皆以池上米製作。許多連鎖經營店家會以其他花東地區生產之米替代池上米使用。
池上米則因池上便當而發揚光大,池上鄉也因此聞名,目前全台灣打著池上米旗號的便當專賣店約有三千多家。較知名的店家品牌有悟饕,全美行,大地,家鄉等。 目前台鐵池上站月台販售的鐵路便當由全美行取得販售權經營。悟饕則在店家二樓經營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大地則是第一間取得"使用認證池上米"證明標誌的池上便當業者。
*************************************************************
圖文資料來源 :【台東美食】台東池上鄉~悟饕池上便當文化故事館-Via's旅行札記
來到台東縣池上鄉,這個池上米的故鄉
若說起台灣哪個地區的米飯好吃,
我想池上米絕對是名列前茅
這次有機會來到台東,池上鄉當然也成為我們行程中的一站
站在池上大片的田野裡,感受一大片一望無盡的稻田
油綠、藍空、淡雲~真的是一副如畫的景色
看到這麼美的景致,稻米們能在這樣的環境下生長
一定是相當美味可口的囉!
來到池上鄉的市街,是個很純樸的鄉村街景
街上熱鬧的區域也不會過於繁華,保留了小鄉鎮的樸質模樣
而在池上裡,有好幾家古早味的人氣懷舊飯包店
在左挑右選下,一家很熟悉的便當店名字映入眼簾
還有門口大台大大的復古式火車,立刻吸引了我們的注意
「悟饕」,這個在南投也有分店的便當店
原來他的創始店就位在池上喔!
被門口的「火車車箱」及「創始店」三個字吸引的我們,
當然要進來瞧瞧有什麼樣的美味囉!
大大的復古式火車藍色車廂,就位在路旁
相當的搶眼,而池上鄉就位在台東與花蓮的交接之處
所以來到這裡,別忘了和火車站牌來張合影喔
呵~小心火車喔!
帶著濃濃的懷舊復古風情,
這就是悟饕池上飯店文化故事館營造出的特有風情
正式來台東悟饕便當用餐時,已經是晚餐時刻了
晚上的悟饕便當,感覺和白天有種截然不同的氣氛
用餐的地方位在半戶外的區域,
佈置的相當復古有情調,好像真的來到早期的火車餐廳似的
也利用一些復古懷舊的裝飾,讓時光一再推回到早期的往日風情
對了!在火車車廂裡也有用餐的座位,
如果想感受在火車上用餐的風味,也可以選擇這裡的位置呢!
(而且還有電風扇和冷氣呢!呵)
用真的退役的火車車廂做為餐廳的一部份,
把鐵路懷舊感展露無遺,讓人有再度走入時光隧道的錯覺
除了戶外的部份,在室內感覺好像應該也有一些裝潢
要展示相關的池上故事館的內容,
不過由於還在裝潢,還無機會欣賞到完整的內容
期待下次有機會再訪時,已經是個有豐富收藏的故事館呢~
買好便當,我們在昏黃懷舊的燈光下
開始準備享用我們的池上便當囉!
「懷舊鐵路排骨便當 NT.70元」
一塊油亮感覺很好吃的大片滷排骨,
就放在圓狀的池上木盒便當之中
光看就感覺蠻可口的!
挾起來看看,是不是份量還蠻大的呢
趕緊先嚐嚐他們家的滷排骨,
嗯~蠻入味的,而且口感軟嫩,不會是硬硬的不好撕咬
我個人的評價還不錯喔!
排骨之後是配菜~
由於現場的燈光偏黃,而via外拍通常都不太帶閃光燈
所以大家包容一下色差囉^___^
約有六樣的配菜,都是相當傳統的菜色
每項都感覺還不錯!都蠻下菜的~
其中,我覺得我個人還蠻喜歡的~就是他們家的「米飯」
雖然在其它地區也有悟饕便當,
但我覺得這家總店的飯,真的是特別好吃!
米飯的感覺比較軟粘,吃起來口感很好~
via對他們家的飯還蠻難忘的!
不過就如via之前所說過的,每個人的口味不盡相同
同桌的朋友就有人覺得還好,不那麼特別~
呵!
所以就看大家個人的口感喜好囉!^^
有機會到台東走走,別忘了來造訪這個台灣稻米的故鄉
看看大片稻田生長的優美環境,
也別忘嚐嚐可口美味的池上米風味喔!
*****************************************************
池上便當-池上鐵路便當--台東縣池上鄉旅遊景點介紹-網路地圖-網路地圖旅遊網
池上便當由來 池上於清光緒年間稱為「新開園」,意思就是「新開闢的田園」。在日本統治台灣的時期,由於當時居民大多聚集居住在大坡池之上,所以改名「池上」。早期池上的居民多以阿美族、卑南族、平埔族、閩南人、客家人為主;以狩獵、捕魚、畜牧、農耕為主。 悟饕-池上便當原創老店 池上60年老店 台東縣池上鄉忠孝路259號 089-862326 營業時間: 10:00~21:00 |
|||
![]() |
![]() |
||
池上便當 池上飯包博物館 | 池上飯包博物館 |
- Sep 30 Sun 2012 07:51
夜市Q版地圖

感謝 春賀 提供資訊分享 !
台北市
- Sep 29 Sat 2012 08:49
食在台灣 美食天堂

|
![]() |
||||
|
![]() |
|||
|
|
|||||||||||||||||||
|
- Aug 27 Mon 2012 22:11
客家小炒的故事
照片-傳統客家小炒-[網摘]。
照片-加蔥小炒-[網摘]。
照片-加芹菜小炒-[網摘]。
照片-現代加辣椒小炒-[網摘]。
『客家小炒的故事』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放諸四海皆準。食衣住行乃人生必須,而「食」者,永遠都是被排在首位。因為飲食是維持生命之基礎,故人類對它無不用心以待。不論種族膚色,不管地處寒熱,各自衍生出來的飲食文化,各有千秋。而這種飲食文化,代代延傳與改善,於是更能增其多采多姿之面貌。
其實,飲食是一項很奇妙之藝術。山珍海味固然可以譁眾取寵,小家碧玉亦可搏取歡迎。但是這些的林林總總,卻是敵不過老家媽媽的味道。這些媽媽的味道,僅是濃濃的家常菜,但它淵源流長,永續流傳不輟。它陪伴著我們渡過長長的歲月,熬過數不盡的艱辛,自幼到老,永生難忘。而這種獨有的媽媽滋味,早已在你我的胃囊中根深蒂固,深深的烙印在你我腦海深處!
早年我深信,人類的飲食口味,必然隨著時代地域和人種在變化。例如:台灣人在日據時期,飲食口味習慣淡雅。光復之後,開始重油重鹽和味精。等到大陸人撤退來台灣,經過多次的大混合之後,酸甜苦辣深深摻入原有之口味。雖說當前口味幾經千變萬化,可是媽媽的味道永遠沒變。
然而奇怪的是,一些固有的口味卻越變越厲害。就以「客家小炒」為例:在談其衍變之前,且先讓我將它的背景做個簡單介紹。據所了解:台灣之「客家小炒」,其淵源始自先民來台之拓墾時期。
先民來台開荒墾地成功之日,必備三牲酬謝土地公之照顧。斯時,多半以豆干魷魚和豬肉做為三牲。祭祀完畢,主婦下廚將三牲切條,搭配自家菜園栽種之香菜,如芹菜或芫荽提味,夯不啷噹混炒一起,於是就成為當天的一道主菜。這島主菜,就是大家口中常唸之「客家小炒」啦。
「客家小炒」還有一則更遠之傳說:在清初之年,廣東有客家窮書生進京趕考。家窮無錢讓他沿路使用,於是其母親將當日廚房剩菜合炒一起,用荷葉包紮交給書生,好讓他路上當作零食吃。
書生在途中遇雨,停留於山神廟內避雨。恰與另一窮書生相遇,兩人同在廟廂共同搭舖。吃飯時間一到,另生無食物可吃,於是窮生便拿出飯糰,與荷葉包內之小炒與之分享。
雨停一起上路,另生一路致謝不已,並言他日若成功必有回報。是科窮生吊車尾,無錢買官只好回故鄉開家私塾度日。某日得罪劣紳,上告數庭,皆因對方打點而敗訴。當案子層層上轉,轉到外巡御史之手。開審前夕,意外劣紳非但打點不動,案子反而宣判平反。窮生正在覺得納悶之際,御史之隨堂書吏,特來延請窮生入內。當他一見御史竟竟是故人,內心不禁激動萬分。
二人相見,參商久疏,後堂敘舊,歡樂融融。御史感慨的說:當時若無一飯糰之助,何來今日之官位。而當時小炒之美味,至今難忘。為了感謝一飯之恩,他將當時小炒內容清楚記下。高中返鄉之後,教妻依方抓料試著下炒,可是任由其妻依規不變食材,就是無法炒出理想之口味。
巡案之後,窮生和御史之間經常往來。夫人經由窮書生之妻教導,懷念的小炒一炒成功!御史夫人不知菜名,無以為名,遂稱請御史定名。御史感恩溯源,遂下名為「客家小炒」。一方面既可感謝故人,一方面又可享受著友情。於是「客家小炒」,就成為當地友誼的象徵。
嗣後,「客家小炒」逐漸因人而出名。御史每每巡視他地回宴,或者陞官設宴,必以小炒分享同僚。他的官位與日俱增,但官衙都在閩、粵諸地居多。經由他的努力推廣,「客家小炒」逐漸成為兩廣閩贛之名菜矣!
後來,御史之妻以為芹菜芫荽味重,因此,將之改為附近盛產之青蔥替代。這一小小修改,「客家小炒」之香氣遠播各地。許多家庭主婦,亦紛紛去芹菜芫荽改青蔥。為讓小炒能夠流傳,御史趁其閒暇將其衍變之素材記下。計開:豆干、魷魚干、蝦皮與五花肉為主體,同炒之香味則涵括青蔥芹菜元荽之外,以當地之青蔬辛香辣味為輔。
明末清初之閩粵大遷徙,來台客族之小炒內容,因地制宜而時常改變。內容五花八門隨時變化。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各省之口味入台形成飲食文化之大混合。「客家小炒」更上層樓,原有之魷魚干豆腐干與五花肉一成不變,故爾小炒之基本香氣永遠保存。最近大家口味變濃,加辣椒或加墨魚隨意更改內容。幸好內容變化,並未影響到小炒之香氣,這可算是不幸中之大幸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