佾 一ˋ
「佾」的意思就是「行列」,「佾舞」就是一種行列整齊的祭祀舞蹈,左傳曰:「天子舞行八佾,諸侯舞行六佾,大丈舞行四佾,士舞行二佾。」按規矩,皇帝太廟才能使用八佾舞制,但因自唐封孔子為文宣王,南嚮受享,確定先師萬世師表,通貫古今,德配天地,領袖群倫之崇高至聖地位,所以從歷史沿革承襲來看,自唐封文宣王,至清光緒三十二年,詔祀孔皆周大祀八佾,從此八佾舞乃成為祭孔釋奠典禮的項目之一。每年教師節各縣市舉行祭孔大典,一般人有興趣的大多非是一板一眼,枯燥嚴肅的釋奠儀式,而是活潑、婆娑有韻的佾舞,至於佾舞的譜圖是源自明朝雍志祭孔釋奠大成樂譜,一直沿用至清朝,近之舞制乃定於民國五十九年祭孔禮樂工作委員會制規定。
**************************************************************************
旺報【特派員陳曼儂╱株洲報導】
「壬辰年海峽兩岸炎帝神農祭祀大典」昨日在湖南省株洲市的炎陵縣舉行,這裡是傳說中炎帝、神農氏的陵寢地,台灣跨及北、中、南、東超過30個宮廟代表,近400人參加此盛會;新黨主席郁慕明表示,人可以分居各地,但炎帝絕對是兩岸的共同祖先。
八佾舞 在大陸罕見
這是第3屆海峽兩岸炎帝神農文化祭活動的重頭戲,「炎帝陵祭典」已在2006年入選為大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株洲也已向國台辦申請在炎帝陵設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所以昨日的活動,包括不少國台辦人士到場,湖南省委常委、副省長陳肇雄和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會長郭山輝等也到場參與,在烈日下完成全部儀式。
炎陵縣官員表示,炎陵縣原名酃縣,建於宋代,後來因有炎帝陵而改名,全縣人口20萬人,所以這次是舉全縣之力舉辦這次活動,等於是20萬的「守陵人」,希望能發揚當地文化。
陳肇雄表示,這次海峽兩岸超過2千名炎黃子孫前來,以虔誠的心,共同舉行壬辰年海峽兩岸炎帝神農祭祀大典,因為炎帝是人文始祖,在5千多年前就教導大家農耕、嘗百草,更象徵堅忍不拔、開拓創新的精神。
湖南炎陵炎帝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副教授朱建軍表示,炎帝在大陸的概念是「始祖」,台灣則是宗教色彩濃厚;然而大陸「基本上已經有斷層了」,他坦言,台灣保有傳統、古代最高規格的禮儀和流程,是陸方需要特別關注和學習的。
昨日最受注目的就是東莞台商子弟學校展現的「八佾舞」,這在大陸非常少見,所以朱建軍也跟大陸媒體介紹,要多關注這次的展出;昨日祭典活動上的八佾舞,也是首次在此祭典上現身,年輕稚嫩的小學生們,在低沉穩重音樂中翩然起舞,莊重的氛圍不但感染了全場的觀眾,更讓大陸媒體相機閃個不停。
兩岸學子共同點聖火
東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會理事長葉宏燈表示,台灣保有過去的傳統禮法和儀式,古代以八佾舞最為尊敬和盛大,所以這次以八佾舞來表達對神農氏「老爺子」的崇敬;他們以小學生、小孩子擔任八佾舞的主要成員,也是希望他們能從小認識神農氏,有尊敬祖先、有飲水思源的概念,更有傳承文化的含意。
這次活動還有兩岸青年學子共同點燃象徵炎帝的聖火,兩岸主祭人更共同種下樹苗,象徵兩岸是同根同源,更有年輕人一代代傳承下去的意象。
初獻禮(一至三十二)
文字敘述以右邊(西班)佾生為準,左邊(東班)佾生動作反向
~~~~~初獻禮完~~~~
亞獻禮(三十三至六十四)
文字敘述以右邊(西班)佾生為準,左邊(東班)佾生動作反向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開籥向上起左手於肩垂右手於下翹右足向前 | 開籥向上起右手於肩垂左手於下翹左足向前 | 合籥向上過左足於右交叉立
| 開籥向上起右手於肩垂左手於下蹲身曲右足更加左足虛其根以足尖著地 | 合籥向上躬身揖於左隨翹右足尖 | 合籥向上躬身揖於右隨翹右足尖 | 合籥向上躬身揖於左隨翹右足尖 | 開籥向上起右手於肩垂左手於下蹲身曲右足更加左足虛其根以足尖著地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合籥拱手向西出右足 | 合籥轉身拱手向東出左足 | 合籥向東過右足於左交叉立 | 合籥向東徹左足虛右足根斜拱手於上 | 開籥向上起左手於肩垂右手於下翹右足向前 | 開籥向上起右手於肩垂左手於下翹左足向前 | 合籥蹈右足轉身 | 合籥向東拱手翹右足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躬身向上開籥起手翹右足尖 | 躬身向上開籥雙手向右翹左足尖 | 合籥向上低揖 | 開籥向上起右手於肩垂左手於下蹲身曲右足更加左足虛其根以足尖著地 | 合籥向東拱手出左足 | 合籥向西拱手出右足 | 開籥向西起右手於肩垂左手於下蹲身曲左右足更加左足虛其根以足尖著地 | 開籥轉身向東起左手於肩垂右手於下蹲身曲左右足虛右足根以足尖著於地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合籥躬身向上揖於左 | 合籥躬身向上揖於右 | 合籥躬身向上復揖於左 | 合籥復手於中躬身拱手向上 | 開籥躬身右手起舞加額左手垂舞於後左足隨手出後足尖著地 | 開籥躬身左手起舞加額右手垂舞於後右足隨手出後足尖著地 | 開籥躬身右手起舞加額左手垂舞於後左足隨手出後足尖著地 | 合籥拱手下拜 |
~~~~~亞獻禮完~~~~
終獻禮(六十五至九十六)
文字敘述以右邊(西班)佾生為準,左邊(東班)佾生動作反向
~~~~~終獻禮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