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謝 : 幸茹 提供訊息 !
我實在太感動與感謝有這麼好之機緣於聽過現場講解後 再次靜靜重新更深刻領略其中之意境與哲理 對人生會有更正面豁達之情懷是最大之助益 真是極棒之珍寶 值得重複斟賞 |
富春山居圖 6月台北合璧 |
【中央社╱台北15日電】 分藏在海峽兩岸的「富春山居圖」6月1日將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合璧展出。目前藏在浙江博物館剩山圖部分,預定5月運抵台灣,館長陳浩期盼台灣的無用師卷,也能儘快到浙江展出。 台灣廣達文教董事長林百里受台灣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委託,今年1月16日與浙江省博物館 (浙博)館長陳浩在富陽市富春山居度假村,簽署「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備忘錄。 根據備忘錄,雙方將從6月1日至9月25日在台北故宮聯合主辦這項特展。浙博提供3件作品:「富春山居圖」的前段「剩山圖」、清王原祁「倣富春山居圖軸」、奚岡「倣黃公望富春筆意圖軸」。 其中在展覽前半期的2個月,剩山圖將與台北故宮所藏無用師卷在展廳裏獨立合璧展示,同展同收;浙博另兩件藏品則在後半期的2個月裡,與台北故宮所藏明清畫家所作的倣黃公望筆意之作一起展出。 陳浩向新華社透露,浙博方面的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剩山圖運往台灣前,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將在5月11日到杭州迎接「富春山居圖」前往北京,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時,「富春山居圖」在北京移交,隨後運往台北。 他對合璧展感到高興,「這是一件大好事,也是兩岸同仁多年努力的結果,但是好事要做到底,我們也希望在台灣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能儘快來浙江展出。」 大陸總理溫家寶2010年3月在北京「兩會」(大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外記者會上談到「富春山居圖」,希望兩幅畫能合成一整幅,並用「畫是如此,人何以堪」暗喻兩岸分合。 據了解,浙博已為珍藏的剩山圖卷估價約人民幣1.5億元 (約新台幣6.7億元),並將以此估價投保。館方表示,保險費用將由台北故宮支付。 黃公望是「元四家」之首,開中國山水畫一代新風,對元明清3代畫壇影響深遠。清朝順治年間,「富春山居圖」被火燒成兩段,幾經流轉後,前段「剩山圖」和後段「無用師卷」分藏海峽兩地。 「富春山居圖」被譽為中國10大傳世名畫之一,出自於元代4大家之首黃公望,約360年前的清朝順治年間因火燒分成兩卷,前段長51.4公分的「剩山圖」存於浙博;後段長636.9公分的「無用師卷」,1948年底被運到台北故宮典藏。 **************************************************** 乾隆看走眼 無用師卷才為真
|
富春山居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畫家黃公望的作品,創作於1347年至1350年,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山和水的布置疏密有致,墨色濃淡乾濕並用,用墨淡雅,但極富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總長約690公分,畫作非一氣呵成,黃公望在題跋提到這幅畫從至正7年一直畫到至正10年,他會隨身帶著依興致添加筆墨,反覆畫了好幾年,使「富春山居圖」前段和後段不盡相同。
富春山居圖全圖明末原為董其昌收藏,之後董其昌轉賣給吳之矩,騎縫印是吳之矩蓋的,清初順治年間畫傳給兒子吳洪裕。吳洪裕過世前,決定把智永的「千字文」和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藏品當作陪葬,這些畫丟到火爐時,姪子吳貞度從火堆搶救「富春山居圖」,但畫卷已經被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原卷首小段經過修補後稱為「剩山圖」橫51.4公分,高31.8公分,佔原畫十四分之一,後段畫幅較長,稱為「無用師卷」橫636.9公分,高33公分,佔原畫十四分十二。
無用師卷名稱原由,是因為題跋說明畫給「無用師」,無用師本姓鄭,號無用,是一個道士,是黃公望師弟。1746年「無用師卷」收藏家安儀周死後家道中落,變賣收藏後進入清宮。但乾隆皇帝認定1745年收藏的「子明卷」為真,在畫卷空白處題寫評語五十五處並加蓋玉璽,在他出巡常比對真實風景與畫中風景。「無用師卷」由於不被視為真跡故沒有他的題字,僅有大臣梁詩正奉勅敬書乾隆御識文字,因此保留黃公望的留白空間。
剩山圖有1669年王廷賓的題跋,說明1650年吳洪裕火燒「富春山居圖」的故事,民國初年曾流落民間,後來被上海吳湖帆收藏,並用篆字提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之前韓葑題「富春一角」,意指現存者只是殘留的一小部分。
[编辑] 子明卷
乾隆皇帝在1745年讀到大臣沈德潛的文集,文中對「富春山居圖」大為稱讚,同年得到「子明卷」,「子明卷」名稱是因為題跋指是畫給「子明隱君」,但尚未考證出實際人員。直到國民政府點收北京故宮文物,由於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曹知白「群峰雪霽」裡有黃公望的題字,證實「無用師卷」才是真跡,但由於子明卷是富春山居圖被燒前所仿摹,故成為了解富春山居圖原作之重要參考。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和「子明卷」今藏於中華民國(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剩山圖」今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编辑] 合璧展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於2010年發表談話,以希望《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出,暗喻海峽兩岸分合使此作聲名大噪。2010年4月中國大陸並發行合體郵票,但中華民國(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聲稱並未受予「無用師卷」之版權。
本圖前後兩段分隔361年之後,「剩山圖」與「無用師卷」於2011年6月2日在中華民國(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展出。在開幕式中,中華文化總會長劉兆玄、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廣達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百里,及中國大陸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國家文物局長單霽翔等出席。
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合璧亮相的富春山居圖,兩幅真跡並不是連接在一起,而是同陳列在長16公尺的櫃子內,右段先擺「剩山圖」,中間是題跋,左段再擺上「無用師卷」,對側則展出臨仿本「子明卷」,為滿足民眾想像,故宮特別將兩幅複製畫連在一起,立於櫃上。特展分為兩期,第一期2011年6月2日到7月31日,展出剩山圖和無用師卷,並規畫「黃公望的書畫珍蹟」、「富春山居圖臨仿本」、「黃公望的師承與交遊」四個單元。第二期從2011年8月2日到9月5日,分「明清時期黃公望的影響」及「黃公望傳稱作品」單元展出。
主辦單位為中華民國 國立故宮博物院,協辦單位為廣達文教基金會、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浙江省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雲南博物館,主辦媒體為鳳凰衛視,贊助單位為台達電子、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麗訊、聯合報系、法蘭瓷、故宮藝奇典藏。
***********************************************
是元朝畫家黃公望的作品,創作於1347年至1350年,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山和水的布置疏密有致,墨色濃淡乾濕並用,用墨淡雅,但極富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總長約690公分,畫作非一氣呵成,黃公望在題跋提到這幅畫從至正七年一直畫到至正十年,他會隨身帶著依興致添加筆墨,反覆畫了好幾年,使「富春山居圖」前段和後段不盡相同。
富春山居圖全圖明末原為董其昌收藏,之後轉賣給吳之矩,騎縫印是吳之矩蓋的,清順治年間畫傳給兒子吳洪裕。吳洪裕過世前,決定把「智永的千字文和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藏品當作陪葬,這些畫丟到火爐時,姪子吳貞度從火堆中搶救富春山居圖,但畫卷已經被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原卷首小段經過修補後稱為「剩山圖」橫51、4公分,高31、8公分,佔原畫十四分之一,後段畫幅較長,稱為「無用師卷」橫636、9公分,高33公分,佔原畫十四分之十二。
無用師卷名稱原由,是因為題跋說明畫給「無用師」,無用師本姓鄭,號無用,是一個道士,是黃公望的師弟。1746年「無用師卷」收藏家安儀周死後家道中落,變賣收藏後進入清宮。但隆認定1745年收藏的「子明卷」為真,在畫卷空白處題寫評語五十五處並加蓋玉璽,在他出巡常比對真實風景與畫中風景。「無用師卷」由於不被視為真跡故沒有他的題字,僅有大臣梁詩正奉敬書隆御識文字,因此保留黃公望的留白空間。
剩山圖有1669年王廷賓的題跋,說明1650年吳洪裕火燒富春山居圖的故事,民國初年曾流落民間,後來被上海吳湖帆收藏,並用篆字提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之前韓葑題「富春一角」,意指現存者只是殘留的一小部份。
乾隆皇帝在1745年讀到大臣沈德潛的文集,文中對「富春山居圖」大為稱讚,同年得到「子明卷」,「子明卷」名稱是因為題跋指明是畫給「子明隱君」,但尚未考證出實際人員。直到國民政府點收北京故宮文物,由於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曹知白「群雪霽有黃公望的題字,證實「無用師卷」才是真跡,但由於子明卷是「富春山居圖」被燒前所仿摹,故成為了解「富春山居圖」原作之重要參考。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和「子明卷」今收藏於中華民國國立故宮博物院,「剩山圖」今收藏於大陸浙江省博物館。
本圖前後兩段分隔361年之後,「剩山圖」與「無用師卷」於2010年6月2日在中華民國國立故宮博物院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