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正紀念堂與故宮、龍山寺並稱臺北市三大觀光景,可說是臺北市最宏偉的紀念性建築。紀念堂在臺北市中,分別以杭州南路、中山南路、愛國東路、信義路的周界,占地爲24.79頃,爲紀念先總統蔣公于民國六十五年籌建,全區包括中正紀念堂、中正紀念公園、牌樓、圍捕、瞻仰大道、兩側爲國家劇院及音樂廳,全是中國宮殿式之建築富麗堂皇之美,更顯示濃烈的藝文氣息。
國立台灣民主紀念...-中正紀念堂
先總統 蔣介石先生,名「中正」,於中華民國64年4月5日崩逝,為紀念蔣介石先生,政府在民國65年籌建中正紀念堂,主體面積約一萬五千平方公尺,堂高70公尺,以寶藍琉璃瓦頂綴八角形的塔頂,而外觀為雪白色大理石作為堂體,堂內規劃有文物展視室、中央通廊、中正藝廊、中正紀念圖書館、蔣公紀念室,兩側分別為廡殿頂的國家戲劇院與歇山頂的國家音樂廳,而面臨中山南路的「大中至正門」正牌樓,高30公尺,寬80公尺,側牌樓兩座,分別為「大忠門」及「大孝門」位於紀念堂南北兩側,各高13.8公尺,寬19.7公尺,在愛國東路者,為大孝門;在信義路者,為大忠門。為多元化的紀念堂,目前已讓人文、建築及科技作最完美的集合,成為台北市民休閒交流的重要場所。
迴廊與角亭 《構建由來》 蔣介石於1975年四月五日去逝。當年六月行政院接受各界建議決定在臺北市興建中正紀念堂,並即核定設立中正紀念堂籌建小組,聘請俞國華、林金生、蔣彥士、高魁元、趙聚鈺、費驊、賴明湯、謝東閔、蔡鴻文、周宏濤、秦孝儀、張豐緒、林挺生、辜振甫、徐有庠、王永慶等十六人為委員,積極推行建堂事宜。 1976年十月成立中正紀念堂籌建指導委員會,敦請張群、何應欽、陳立夫、倪文亞、王雲五、于斌、錢思亮、 黃少谷、谷正綱、黃杰、林伯壽、吳經熊、連震東、陳啟天、徐慶鐘、張寶樹、謝東閔、孫亞夫、劉闊才 、戴炎輝、劉季洪、周百練、蔡鴻文、林挺生、林洋港等二十五位先生為指導委員,指導建堂工作,俾臻完善。 1975年七月二日,籌建小組舉行第一次委員會議,經廣泛而慎重之考慮,擇定臺北市杭州南路以西、中山南路以東、愛國東路以北、信義路以南之間地段為建堂基地;並將區內林森南路轉入地下,進行整體規劃。八月,小組公開徵求海內外建築師提供建築設計構想,經國內外專家複審決定採用楊卓成建築師之設計,乃告定案。 1976年十月三十一日舉行破土典禮正式開工,由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承建。建堂基地總面積二十五萬平方公尺,主體面積約一萬五千平方公尺,座落基地東邊,背臨杭州南路,坐東向西,遙望大陸。三層臺階高十四.五公尺,主體牆高二十四公尺,斗拱至寶頂尖高三十一.五公尺,合共七十公尺。大門高十六公尺,重七十五噸,為青銅鑄建。正堂分上下兩層,上層平面為四十公尺見方,四角各突出七.五公尺,後方居中蔣介石座姿銅像。下層大廳設有文物展視室、中央通廊、演講廳、懷恩藝廊、中正藝廊、瑞元廳、中正紀念圖書館、蔣介石紀念室等。 興建中正紀念堂、國家劇院、音樂廳。紀念堂工程分兩期進行,第一期興建中正紀念堂主體、庭園及牌樓、迴廊等附屬工程。至1980年三月三十一日完工,歷時二十六個月,於同年四月四日舉行落成典禮,四月五日正式對外開放。二期工程興建國家戲劇院,音樂廳及地下停車場,在1987年完工。 《設計構想》 ● 寶頂為八角形代表著「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八德,造成多數之「人」字形,聚於寶頂,上與天接,以寓蔣介石「天人合一」之思想。 ● 雙重屋簷乃屬「複簷」,『複』音同『復』,表示著蔣介石復興中華及光復大陸的不可能完成之目標。 ● 寶頂用金黃色,以顯其昇華光耀之意。寶頂採天壇寶藍琉璃瓦頂,藍中帶紫,與陽光相映。牆壁為白色大理石,廳堂內檜木天花板,重重疊疊斗拱之藻井,頂上有青天白日之「國民黨黨徽」,淺紅色花崗石地坪,不加任何漆染,使進入紀念堂時予人對蔣介石的崇高崇拜感覺。配上堂前傳統式如意圖案之毛氈式花壇,象徵「自由、平等、博愛」之青天白日滿地紅色調。 ● 紀念堂之八角頂,與國家劇院之撫殿頂、音樂廳之歇山頂,成為三山並立之佈局,而以紀念堂為主體,高達七十公尺。 ● 三個臺階象徵蔣介石及國民黨所信奉之三民主義「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體制根本。 ● 紀念堂建於三層寬廣基礎之上,平面用方形,以寓蔣介石「中正」之意。 ● 紀念堂三面花崗石階梯皆為八十四階,為正面階梯加上通往大廳之五階共八十九階,表示蔣介石享年八十九歲,臺階正中間是「御路」,象徵眾多愚民對蔣介石的拜祭,行三跪九叩君臣之禮,氣度是多麼的恢宏!上面為白色水泥原色之「國民黨黨徽」,代表國民黨的永久執政。 《中正紀念堂內部陳設與外部建設》 ● 文物展視室 陳列蔣介石的衣冠、文獻及照片等,為靜態之展示。展視室共分六間,依蔣介石生平及勳業發展,區分為十一個單元。 ● 中央通廊 展示有兩輛蔣介石生前所乘坐的凱迪拉克轎車及中正紀念公園之模型。 面積共三百六十一坪,除配合國家慶典之需要及教育活動為原則,不予外借。 ● 演講廳 為提升社會教育功能,提供機關學校、依法設立登記之法人及自然人舉辦富有教育意義之研習、集會或社教、藝文展演活動或邀請學者專家作專題演講,甚受民眾歡迎。 ● 懷恩藝廊 位於紀念堂下層演講廳週邊走廊,為紀念蔣介石特命名為懷恩藝廊,廊長六十五公尺,寬三.五公尺,提供個人或藝文團體舉辦藝術作品展覽陳列之場所。 ● 中正藝廊 位於紀念堂東側,共有三間大型展覽室和一間多功能之視聽室,提供政府機關學校及依法設立登記之法人舉辦富有教育意義之藝文活動。 ● 瑞元廳 提供政府機關學校及依法設立登記之法人舉辦富有教育意義之研習、集會或社教、藝文展演活動。 ● 中正紀念圖書館 圖書館佔地二千四百一十八平方公尺,採全開放式管理,主要館藏特色為蔣介石思想言論及其相關著述及中國現代史有關文獻、政經論著、研究台灣之史料、民俗等圖書資料三萬餘冊,期刊一百五十餘種。視聽區設有十個個人席位, 視聽內容涵蓋文化教育、史地、音樂、美術、演講等,包括錄影帶、錄音帶、雷射唱片等視聽媒體。 ●蔣介石紀念室 ● 正側牌樓 正牌樓「大中至正門」,面臨中山南路,高三十公尺,寬八十公尺,距紀念堂中心線四百七十公尺。由中央拱門望看紀念堂,氣勢雄偉。側牌樓兩座,分別為「大忠門」及「大孝門」位於紀念堂南北兩側,各高十三.八公尺,寬十九.七公尺。在愛國東路者,為大孝門;在信義路者,為大忠門。 ● 迴廊與角亭 迴廊沿信義路、杭州南路、愛國東路三面人行道建築,高五.五公尺,全長一千二百公尺〈自音樂廳旁角亭至戲劇院旁角亭之單面牆長度為七百四十八公尺,全長為一千九百四十八公尺〉。外側臨人行道之牆面上,每隔四.五公尺分崁中國式燈籠窗一個,共有十八種不同之花格與形狀,共二百四十六個,〈含單面牆所崁燈籠窗則形式為二十六種,總數共三百九十個〉頗具特色;內側臨公園部分則為圓柱支拄而無牆。角亭有四座〈含兩廳院部分則有六座〉,高十一.一公尺,形式與用料,均與牌樓同。 ● 瞻仰大道 從大中至正門至紀念堂臺階,為四十公尺寬、三百八十公尺長之瞻仰大道,兩旁以紅色花草構成中國傳統式如意圖案之毛氈式花壇,另有與瞻仰大道平行之林蔭大道兩條,寬九公尺,舖設金門全體軍民捐獻之花崗石。 ● 中正紀念公園廣場 進入正門牌樓,位於國家戲劇院與音樂廳之間,為一大型廣場, 長寬各為一百二十公尺, 可做室外演奏及活動之用; 地下即為停車場,可容六百餘部汽車。 ● 健身場與健康步道 公園內設有「忠勇」、「親民」、「自強」等三處水泥地健身場,分別位於紀念堂右前方的大榕樹下及「虎背區」左右兩側,是民眾練拳、跳舞及做早操等健身的最佳場所。健康步道在公園內設有兩處,分別位於大忠及大孝門附近,其中一個步道是由台北市信義扶輪社為服務社會大眾而建贈,另一個則是本處應民眾要求自建提供服務大眾,作為腳底按摩健身運動之用。 ● 庭園 基地除各項硬體建築所佔面積外,於即為庭園部分,由國內園藝專家規劃設計精選花木、山石,依地形分區栽植,大小數目花卉總數超出五十萬株。四.五公尺寬之條石道路長一公里許,人行步道約長五公里,園內假山、水池、小橋及花架、石椅、健身場,無所不具。另外公園「虎背區」建有三處盆景區,分別命名為「松苑」、「竹苑」及「梅苑」專門培育盆景。 ● 光華池及雲漢池 公園左右正前方、分別建有雲漢池及光華池,「雲漢」之名取自明監國魯王朱以海手書之「漢影雲根」,「光華」則為光復中華之意,兩池面積皆約三千平方公尺,為不規則形狀的人工池,配以人造假山、瀑布及半圓形拱橋,景緻十分優美。池內飼養各色各樣、紋彩斑爛的錦鯉,為紀念堂開放之初,由何應欽將軍及國內外喜愛錦鯉的人士自動捐贈。 《中正紀念堂管理處沿革》 中正紀念堂在籌建工程完成之前,為利於中正紀念堂及紀念公園之管理與服務,行政院核定中正紀念堂。 管理籌備處於1980年三月一日成立,選派駱鵬先生擔任主任,負責籌備相關事宜。同年五月七日核定台北市政府為中正紀念堂管理機關,七月一日正式成立。 「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隸屬台北市政府。迨至1986年七月,行政院核定改隸教育部主管,並於當年七月十五日完成移交教育部主管,更名為「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並完成組織條例立法程序,經奉政院核定自1987年一月十六日起施行,所以中正紀念堂隸屬行政院管轄。 ************************************************************* 中正紀念堂的密碼 Ø 蔣公名多多:正名中正,字介石, ü 中正紀念堂是楊卓成建築師設計,1976/10/31 年破土, 1980/04/05 落成開放 建築特色 意義 最高點黃色 尊貴,總統為國家最高領導人 堂頂八角攢尖頂 8,中國吉祥數字,亦有八卦 趨吉避凶之意 意謂「天人合一」 重簷 光復國土 坐東朝西 心繫祖國,反攻大陸 三寬台階 三民主義 ‧環境介紹 中正紀念堂主體
主體面積約一萬五千平方公尺,座落基地東邊,背臨杭州南路,坐東向西,遙望中國大陸。三層臺階高十四.五公尺,主體牆高二十四公尺, 斗拱至寶頂尖高三十一.五公尺,合共七十公尺。大門高十六公尺,重七十五噸,為青銅鑄建。正堂分上下兩層,上層平面為四十公尺見方,四角各突出七.五公尺,後方居中恭立 蔣公座姿銅像, 以供瞻仰。蔣公銅像高六.三公尺,厚至六至十二毫米,全重約二十一.二五公噸;由陳一帆先生承鑄。臺座高三.五公尺,上刻 蔣公遺囑, 全高九.八公尺。下層大廳設有文物展視室、中央通廊、演講廳、先總統 蔣公紀念室及各展廳。 文物展視室
主陳列 蔣公的衣冠、文獻及照片等,為靜態之展示。展視室共分六間,依 蔣公生平及勳業發展,區分為十一個單元。一展廳
位於紀念堂東側,共有三間大型展覽室和一間多功能之視聽室,提供政府機關學校及依法設立登記之法人舉辦富有教育意義之藝文活動。
民國八十三年(1994年)十月三十一日落成開放。室內一切文物,均係移自總統府原 蔣公辦公室,而室內擺設完全根據原辦公室陳列方式呈現。本室陳列文物,可以看出 蔣總統生性儉樸,除蔣夫人親繪之國畫外,其餘大部分係由國內外同胞及外賓所贈。。蔣公紀念辦公室
正門牌樓
「大中至正」正門牌樓,是台灣最宏偉的牌樓,經於九十六年(2007年)12月7日更名為「自由廣場」,面臨中山南路,高三十公尺,寬八十公尺,距紀念堂中心線四百七十公尺。由中央拱門望看紀念堂,氣勢雄偉。
側牌樓兩座,分別為「大忠門」及「大孝門」位於紀念堂南北兩側,各高十三.八公尺,寬十九.七公尺。在愛國東路者,為大孝門;在信義路者,為大忠門。
迴廊沿信義路、杭州南路、愛國東路三面人行道建築,高五.五公尺,全長一千二百公尺〈自音樂廳旁角亭至戲劇院旁角亭之單面牆長度為七百四十八公尺,全長為一千九百四十八公尺〉。外側臨人行道之牆面上,每隔四.五公尺分嵌中式燈籠窗一個,共有十八種不同之花格與形狀,共二百四十六個,〈含單面牆所嵌燈籠窗則形式為二十六種,總數共三百九十個〉頗具特色;內側臨公園部分則為圓柱支拄而無牆。角亭有四座〈含兩廳院部分則有六座〉,高十一.一公尺,形式與用料,均與牌樓同。民主大道
從正門至紀念堂臺階,為四十公尺寬、三百八十公尺長之民主大道,兩旁以紅色花草構成中國傳統式如意圖案之毛氈式花壇,另有與民主大道平行之林蔭大道兩條,寬九公尺,舖設金門全體軍民捐獻之花崗石。
進入正門牌樓,位於國家戲劇院與國家音樂廳之間,為一大型廣場,長寬各為一百二十公尺,可做室外演奏及活動之用;地下即為停車場,可容六百餘部汽車。公園廣場
公園內設有「忠勇」、「親民」、「自強」等三處水泥地健身場,分別位於紀念堂右前方的大榕樹下,及「虎背區」左右兩側,是民眾練拳、跳舞及做早操等健身的最佳場所,健康步道在公園內設有兩處,分別位於大忠及大孝門附近;其中一個步道是由台北市信義扶輪社為服務社會大眾而建贈,另一個則是本處應民眾要求自建提供服務大眾,作為腳底按摩健身運動之用。健身場與健康步道 庭園
基地除各項硬體建築所佔面積外,餘即為庭園部分,由國內園藝專家規劃設計精選花木、山石,依地形分區栽植;大小樹木花卉總數超出五十萬株。四.五公尺寬之條石道路長一公里許,人行步道約長五公里,園內假山、水池、小橋及花架、石椅、健身場,無所不具,另外公園「虎背區」建有三處盆景區,分別命名為「松苑」、「竹苑」及「梅苑」專門培育盆景。
公園左右正前方,分別建有雲漢池及光華池,「雲漢」之名取自明監國魯王朱以海手書之「漢影雲根」,「光華」則為光復中華之意,兩池面積皆約三千平方公尺,為不規則形狀的人工池,配以人造假山、瀑布及半圓形拱橋,景緻十分優美。池內飼養各色各樣、紋彩斑爛的錦鯉,為紀念堂開放之初,由何應欽將軍及國內外喜愛錦鯉的人士自動捐贈。光華池及雲漢池 堂內平面圖 本頁面包含堂內一樓平面圖及三樓平面圖,其中一樓平面圖介紹中央通廊、藝術走廊、蔣公文物展視室、演講廳、1展廳、2展廳、3展廳、圖書室、紀念品販賣部及郵局的相對位置。三樓平面圖則介紹4展廳及W311至W320教室的位置。
關於兩廳院
1994年十月三十一日落成開放。室內一切文物,均係移自總統府原蔣介石辦公室,而室內擺設完全根據原辦公室陳列方式呈現。本室陳列文物,可以看出蔣介石所用文物,除蔣介石夫人親繪之國畫外,其餘大部分係由海內外同胞及外賓所贈。蔣介石銅像高六.三公尺,厚至六至十二公厘,全重約二十一.二五公噸;由陳一夫先生承鑄。臺座高三.五公尺,上刻蔣介石遺囑,全高九.八公尺,另三軍儀隊每日上午九點起至下午五時止。每一小時交接一次。
屋脊許多「人」字形,高高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