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琴
放大圖
 







春雷琴      
 







唐    
春雷琴
長126.0公分,高10.8公分,肩寬22.1公分,尾寬17.2公分
 
琴為中國古代的弦樂器,外形輪廓因時代,地域,作仿而各有差異。本件琴作連珠式,表面鬆塗的黑漆,斷紋細密。玉徽、玉軫、玉足,軫上均細刻篆字。肩部共鳴箱的龍池為圓形,鳳沼長方形。琴底頸部刻行草書 「 春雷」二字填綠。龍池左右分刻隸書銘︰「其聲沈以雄,其韻和以沖」、「誰其識之出爨中」,鈐印一,印文剝蝕。龍池下似曾有一大方印,但經漆補,隱晦不清。「春雷」為唐代名琴的名稱,斲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祕藏》記之:「 春雷,宋時藏宣和殿百琴堂,稱為第一。後歸金章宗,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殁,挾之以殉。凡十八年,復出人間,略無毫髮動,復為諸琴之冠。天地間尤物也!」傳世唐琴極珍罕。此琴於民國時,曾經何冠五、汪景吾、張大千等名家收藏。當代琴家試彈,皆稱此琴音韻沈厚清越,十分難得。(撰稿:蔡玫芬)

*************************************************************************************




stacks_image_90CBF6E9-E6D9-44C5-966E-F5C87FB0CAB8











古琴又名七絃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保守的說法是有三千年左右的歷史,然而根據典籍的起源記載,則可追溯至五千年以前的遠古時代。

古琴的創始由來,向有二說,一、說始自伏羲,《琴書》說:「伏羲削桐為琴。」《琴操》說:「伏羲氏作琴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另一說法,在《史記.樂書》上說:「舜作五絃琴以歌南風。」《家語》亦云:「舜彈五絃之琴,歌南風之詩。」因此判斷舜的時代是盛行五絃琴。而這根絃己有名稱,分別為宮、商、角、徵、羽。

古琴的形制

一張琴大抵上可以分為「琴面」、「琴底」、「槽腹」(琴面板和底板間的中空部分)三部分;然後這三部分膠合而成,合稱為「琴床」。通常琴床是屬平放於桌上的彈絃類樂器;頭寬尾略收攏,琴面為桐木而琴底為梓木。琴身全部上漆,琴面頭部鑲有一稱「承露」的硬木,木上有七孔直貫琴底以便穿琴絃,承露左邊另有一稱「岳山」的硬木用以架絃。琴尾兩端用紅木鑲嵌兩片邊飾為「焦尾」(或稱“冠角”),焦尾中間為「龍齦」。琴面另嵌上十三個螺鈿的圓點「徽」,琴底有兩個長方形的孔作為共鳴,位於琴底的中央(約於琴面的四徽與七徽間)長六寸許的為龍池,而再下十寸多(位於琴面十徽與十三徽之間)長約三寸的為「
沼」。在風沼之右另有足池以插上兩隻「雁足」。琴面的七條絃的頭部繫於「絨」上,而絨繫於「琴軫」,架在岳山上的絃直到龍齦,然後分別纏在琴背後的兩隻「雁足」上。琴絃是架在兩個支架上,位於琴頭的岳山及尾部龍齦上。它們的高度非常重要,因可決定絃與面板的距離,如困相距太遠,彈奏時將十分吃力而產生「抗指」,或「按浮」的窖狀;但若相距太近,則會動輒拍打琴面,造成所謂的「打絃」,甚至根本彈不成,概略來說,岳山處以一指的高度,龍齦處以一張紙的厚度,最為適中。





古琴正面及底部
古琴正面及底部(取自葉明媚的古琴音樂藝術,第二頁)





唐「春雷」古琴,此琴長136公分,肩寬22.1公分,尾寬17.2公分、高10.8公分,連珠式,玉軫,據明代張應文(清秘藏)記載:「春雷,宋時藏宣和殿百琴堂,稱為第一,後歸金章宗,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挾之以殉,凡十八年復出人間,略無損毫髮動,復為諸琴之冠,天地間尤物也。」在宋周密《雲煙過眼錄》記載:「南北名琴絕品,昔聚於宣和,後歸之殘金,今散落見存者春雷,蜀人雷威作。」如此說來,春雷琴應為唐代製琴名家雷威所製,且曾入藏宋徽宗宣和殿百堂中,即是如此,則此琴必曾經宋徽宗親手撫弄,此琴額嵌有象牙一片,龍池為圓形,沼為長方形,琴背頸部刻楷書「春雷」二字。






琴的音色、音域及律制

音色:
古琴共有三種音色。一為散音,即是右手彈絃所發的音。二為按音(實音)即右手彈絃,左手同時按絃所發的聲音。三為泛音,即左手對準徽位,輕點絃上,而右手同時彈絃所發清越的聲音。

音域:
古琴音域共四個八度音(四組),又一個大二度,計有散音彈法,七條絃上共有七個散音,九十一個泛音及一百四十七個按音,其音域排列法見下例音階圖。(下列可參看譜例)

律制:
純律-將絃長以二分法、三分法及五分法算出的音音位。
簡律-(即三分損益律)將絃長分別以三分損(減)一,三分益(加)一方法算出的按音音位。


















古琴獨特的記譜法

古琴記譜法分文字譜及減字譜兩種,其方法都是以文字敘述的方式來記載的。

減字譜:
相傳是唐代曹柔據文字譜簡化,縮寫而成。減字譜的每一個字是由漢字減少筆畫後組合而作的複合字。這種譜式主要只記指法動作和絃序、徽位等,而不記音高和奏,例如譜例1-3《
求凰》。現在以譜例1-3中之第一字及第四字加以解說:

a4
上半部分是說明左手指法及其放置的地方,下半部分是說明右手指法。以上這一字的意思是「散起,右手勾二絃」,散即是左手不用的意思。

a5
上半部分是說明左手名指(左上),放於琴上十徽的位置上。下半部分是說右手中指勾第二絃。



譜例《鳳求凰》
譜例《鳳求凰》




主要參考書目:
陳萬鼐 1997「琴、箏」
於“故宮文物月”第175期,台北:故宮博物院出版,頁19。




 















神人傳遞的媒介-古琴
作者:古音
【正見網2009年01月17日】琴棋書畫為中國文人四藝,而琴居首位。所謂「焚香操琴」,對琴樂藝術的欣賞,講究的是一種「淨」與「靜」的體現。根據桓譚《新論》〈琴道篇〉中記載:「昔神農氏繼庖羲而王天下,亦上觀法於天,下取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也就是說,「琴」的構造像征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



傳世唐琴:春雷琴·連珠式


既然是由聖賢所製造,「琴」理所當然的成為發揚先賢道德精神的工具。因此,「琴」在製作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蘊含著特殊的意義。例如:「琴」的形狀以前寬後狹為標準,其實是象徵尊卑的意涵。東漢應劭,《風俗通》中記載了:「琴長四尺五寸,法四時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為君,小弦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說明了「琴」最初的五弦象徵五行,到後來增加文王、武王的二弦,則是有君臣之恩的意義在裡面。至於古琴上的徽位,宋朝崔遵度的《琴箋》中有這樣的說明:「十三徽象期之月,居中者象閏。」原來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別象徵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徵閏月。另外,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種音色,分別象徵天、地、人之和合。無怪乎《樂托.魏文侯》篇中提到:「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也就是說透過琴瑟絲弦樂器的溫柔音色,可以聯繫正直、惇厚的志義之臣。

古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千年前,古代的文人賢士們,常以擅彈古琴而聞名於世,我們所景仰的至聖先師-孔子,就是一位著名的古琴作曲家和演奏家;春秋時期著名的民間音樂家伯牙在蓬萊島上的學琴經驗,讓我們體會了「靜觀天地,師法自然」的智慧;三國時代著名的「空城計」,諸葛亮以悠然彈奏古琴時,所營造出來的氛圍,智退了司馬懿的十萬大軍;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嵇康精於琴藝,雖然遭到司馬昭的誣陷,但在臨刑前他泰然自若演奏了廣陵絕響,感天動地,驚鬼泣神。這些都是歷代著名的琴家軼事,從這些故事中我們領略了中國士大夫以及文人雅士,對於古琴藝術的精神境域。

古琴音樂之所以能夠給予人們一種曲調高古的意境,這是因為古人對於彈琴的時機、心情、儀容以及氣氛等,甚至在對象的選擇上,是非常講究的。有所謂「六忌、七不彈」之說。「六忌」是指大寒、大暑、大風、大雨、迅雷以及大雪六種天象氣候,「七不彈」則是指:聞喪者、奏樂時、事冗時、不淨身、衣冠不整、不焚香以及不遇知音等七種情況,都不是彈琴的好時機。明代《神奇秘譜》在序中,即開宗明義指出:「然琴之為物,聖人制之,以正心術,導政事,和六氣,調玉燭,實天地之靈氣、太古之神物,乃中國聖人治世之音,君子養修之物。」「琴」被視為聖人治理國事的圭臬,君子修身養性的憑藉,所以只要是違反了聖人與君子的風範,一律不准彈琴。班固在《白虎通》中所記載的這段話,替「琴」的內涵做了最佳的註解:「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於邪,以正人心也。」可見「琴」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蘊含。

古人藉由古琴藝術體現出人世間的優美、崇高與睿智,講究的是「天人合一」與「天地相通」的境界;因此,古琴音樂比起其它中國樂器,更深入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展現出一種修道人特有的神人傳遞的精神境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