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恒春古城 


恒春鎮舊名瑯嶠,為台灣最南端的鄉鎮,亦為枋寮以南唯一的平原,古城就座居鎮中央,其週遭丘巒環繞,早年也是南疆上的國防重鎮;不論就歷史、建築而言,恒春城都有其特出之處,尤其難得的是其形制保存完整,為全臺僅見,今已列為二級古跡。
   
    由於此地氣候溫煦、四季如春,這座新城便以“恒春”命名。恒春城的興建,不象其他台灣縣城,為漢移民聚居後水到渠成的結果,而是自始即帶有“邊城”的色彩。古城座落在恒春平原中央,四面都有山巒屏嶂。
   
    經過百餘年歲月,原有的城垣、城樓在風雨、地震的破壞下,逐漸荒圮;光復後又因交通需要及城市發展,打掉了多處城墻。四座城門中,如今僅南門和東門可見到城樓。然儘管如此,恒春仍是台灣地區碩果僅存,大致保有原形制與規模的古城,其處於恒春半島商業、交通和教育中心的“縣城”地位,始終未衰。
   
    猴洞山
    雖然只是一座小珊瑚礁丘塊,但由於是龍脈所在,且有廣寧宮、天后宮、龍泉岩和福德宮等名剎環繞,可說是恒春城的角頭靈山。
   
    檳榔街
    恒春人嗜嚼檳榔,福德路號稱是全臺最大的檳榔零售市場;每天上午,福德路上總是擠滿了採買檳榔的人湖,一籮筐一籮筐的“青仔”擺在路旁,不少家庭主婦和排灣人在此一邊挑揀,一邊和小販閒話家常。遊客來此逛逛,就算不買檳榔,也能感受到濃濃的鄉土趣味。
   
    南門
   
    南門位在恒南路中央,現已設立圓環予以保護,由於位居往來要道,可說是一般遊客最熟悉的城門。城樓前方設有軒亭,其作用如一般民家前的騎樓,具防日曬雨淋之效,屬於十分罕見的設計。現貌為69年修葺,與原貌已有出入。
   
    西門
    在方位上,西門實偏北方,四座城門中,只有西門位在繁忙的中山路上,居民熙來攘往,從門洞中進出,是恒春居民最親密的一座城門。
   
    北門
    北門所在地至今仍屬郊區,穿越門洞出城,可遠眺蒼茫的三台山、虎頭山,反方向入城,又見街市逐漸熙攘,情境一如百年之前。北門除拱門為紅磚所砌,樓板為磚栱,是為一大特色。
   
    東門
    位在200縣道旁,居通往滿州的要津,城樓幾經修復,且可以登臨,供人就近觀察古城的造型。
   
    乘車風向標:
    1.自高雄火車站前或小港機場搭往恒春、墾丁、鵝鑾鼻等地的臺汽、高雄客運,在恒春下車。東、西、南、北門分別位在東門路、中山路、恒南路、北門路上;廣寧宮、猴洞山則位在西門附近。
    2.自屏東火車站旁搭往恒春的臺汽、屏東客運,在恒春下車。


























城池規劃  古城滄桑  清領時期臺灣行政區域劃分沿革  牡丹社事件









   同治13年(1874)發生牡丹社事件後,


沈葆楨奉命來台督辦防務,抵琅嶠(今恆春


半島一帶)時,地方士紳向沈葆楨建議:「


琅嶠地勢險要,可為縣治。」琅嶠原隸於鳳


山縣,沈葆楨四處勘察後亦有同感,乃奏請


設縣,並築城以守。其後,又有感於當地氣


候四季如春,故改名為「恆春」。光緒元年


(1875)恆春設縣隸屬台灣府 ,恆春縣治範


圍為枋寮率芒溪以南


>TOP
 













城池規劃

  光緒元年(1875)恆春城動工興建,至光緒5


年7月15日竣工。根據「恆春縣志」所載,規劃者


為通曉堪輿的台灣道劉璈。其選定的縣城位置地


形為三台山在縣城之東北一里處,是中央山脈餘


脈尾端之山頭,是為玄武,作為主山。城南六里


的龍鑾山,居左為青龍;虎頭山正對縣城北門為


白虎。西屏山位西南五里,如一字平案,正居縣


前為縣城朱雀。縣城由四靈護衛,唯西北方稍有


空隙,則以遠處的龜山作屏障,猴洞山恰為城內


龍脈所在。恆春城是依縣城的規模與格局建造,


周圍長八百八十丈(約2600公尺),牆基厚兩丈(約


6公尺),面牆高一丈六(約 4.8公尺)城牆牆垣以石


灰土構築,上部砌以紅磚。東、西、南、北四門


門基為石造,上有磚砌城樓。每門設砲台乙座,


城外挖有護城濠,分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各以所


向命名,南門又稱「明都門」,東門為正東,北


門為北北東對向虎頭山,南門方位南南西對向西


屏山,然西門方位為何向北北西,百年來為恆春


人所納悶,於是有民間傳說


>TOP
古城滄桑

  1908年,強烈颱風侵襲恆春,大部分的城樓


與城門都被摧毀。1945年,二次大戰末期,遭盟


軍飛機空襲,數百公尺城牆毀於戰火。1959年大


地震的,多災多難的恆春城只剩斷垣殘壁,1963


年,由於修築道路之故,僅剩的城牆又遭拆毀大


半。今日僅東門旁,及沿恆春國小至北門的一段


尚保存完整的城牆。1979年屏東縣政府在交通部


觀光局的補助之下,首先將南門加以整修,重建


單簷歇山式的城樓及軒亭於城上。



  東門隨後亦於1983年開始整建,使用現代的建材再度打造出昔日的面貌。


東門不但一度恢復了歇山頂式之城樓,前方亦有一個軒亭。軒亭為恆春城之特


色,其功用為遮擋烈日與暴風雨。另城樓與城牆連接處之斜道、城牆上的雉堞


及馬道都用紅磚重新砌過。城牆後方還有一座踏道,可藉此登上城門,1998年


東門城樓因木架構遭白蟻蛀蝕,不久再度傾圮不存。目前西門、北門之原砲台


與城樓也已不存在,只剩城座立於交通要道之上,南門則位於恆南路旁的圓環


中。
  恆春古城原被視為全台大致保有原形制與規模的古城,1979年暫定為第一


級古蹟,但是在整修的過程中,因設計失誤、建材使用不當,於1985年四座城


門以其現況修護有缺失,公告遭降為第二級古蹟。
  


為能數位保存恆春古城外觀,本處參考相關文獻,將恆春古城3D建模,透由


google earth瀏灠古城今昔。



 ※資料來源:台灣的城門與砲台 戴震宇著、清領時期臺灣行政區域劃分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 台灣歷史文化地圖)


>TOP

恒春古城」的圖片搜尋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叮噹 的頭像
    小叮噹

    小叮噹部落格 , 歡迎光臨 , 並祈不吝賜教 !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