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陸客的心願_到台灣的海邊逛逛 !
七星潭昔日是小漁村,同時也是花蓮定置漁業發達興盛之地,原因係七星潭海域缺乏天然灣澳,然而因黑潮流過台灣東部,帶來各種迴游的魚類資源,加上中央山脈的山腳緊迫於海濱,沿岸的流水深且急,近海魚群在此匯集成天然漁場之故。
七星潭位於台灣花蓮縣新城鄉大漢村、花蓮市北郊,即在花蓮機場東側。七星潭是花蓮縣唯一的縣級風景區,連接太魯閣國家公園、東海岸和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雖被稱為「潭」,卻是一個由大大小小的礫石所鋪陳的弧形海灣。早年有零星湖泊散佈,後來因建設需要而填實。據說夜晚天氣好的時候,由於沒有光害之故,可以在海邊清楚地觀賞天空上的北斗七星,故當地人稱之為七星潭。
近年來,花蓮縣政府於當地興建石雕園區、賞星廣場、觀日樓、兒童遊樂場、港濱自行車道等休憩設施、在漁場附近設有海岸生態的解說牌,並且利用防風林區闢建德燕海濱植物園區,加上附近動植物生態非常豐富,已成為花蓮縣境內著名的休憩景點。(維基百科)
七星潭位於花蓮機場東側,雖名為潭,但實際上是一個新月形的海灣。從前是花蓮定置漁業興盛之地,現今是純樸寧靜的沙灘與浪花。七星潭海岸線綿延20多公里,經縣政府劃定為風景特定區,現已興建完成的有觀景平台、賞星廣場、觀日樓及自行車道等多項休憩設施。(英坦士)
根據歷史記載,七星潭的地名最早出現在清同治、光緒年間的「台灣輿圖」 中,因為該地區羅列著大不等數口小湖泊,明顯呈現低漥地形, 一九三六年,日本人在該地區興建「研海飛行場」,因此把湖泊填平,而將原來七星潭地區的居民遷至今天的海灣一帶。昔日遷至海灣一帶的居民習慣自稱為「七星潭人」,所以大家就稱此海灣為七星潭。另一傳說則是因為該處海灣遼闊,視線較為寬廣,少了光害,觀看北斗七星時特別明亮而被命名之 。
七星潭社區主要為「北埔村」和「大漢村」,人口將近一千人,約有一百七十幾戶;居民的組成有原住民、本省籍人士、外省籍退伍榮民等,族群呈現多元風貌。其中本省籍居民大多為宜蘭漁民的後裔,日治時期先民從宜蘭捕魚至此,發現「七星潭」漁獲豐富,因而定居下來。外省籍退伍榮民大都為民國七十年左右由鄰近的空軍基地、海防班哨退伍,並娶原住民為妻,在此落地生根。早年的平埔族人(加禮宛人),後到的泰雅人也陸續先後加入「七星潭社區」。
昔日的七星潭是一個小漁村,雖該海域缺乏天然灣澳,然而因黑潮流過,帶來各種迴游的魚類資源,加上中央山脈的山腳緊迫於海濱,沿岸的流水深且急,近海魚群在此匯集成天然漁場,早期七星潭捕魚方式是以「牽罟」,也就是乘著竹筏出海撒網,再由人力拉拔上岸的方式捕魚。至日據時期(昭和七年,西元 1932)引進定置漁業的技術,「東部台灣岸內」一書曾記載米崙灣(今日七星潭)一帶作業情形。
定置魚網是一種長期將魚網固定在特定的沿岸海域,利用潮汐漲落方向與魚群不會後退的特性,將魚網佈置成開敞的三角形,並將漏斗狀的網袋放置其中,因入口處窄小迴游路徑被遮斷,一旦進入就很難逃出,這種於沿岸架設的陷阱式漁業,使魚貨上岸後仍是形態完好、鮮美,對漁民也是一種安全的作業模式。 1984年設立的七星柴魚工場,也因定置漁業的有利條件下,運轉了將近20年,自製的柴魚乾品質優異穩定,常吸引大批日商來此選購採買。
目前七星潭由北至南有東昌、朝金、嘉豐等三處定置漁場,依地形、潮流等設置漁網,不同季節的魚群會隨潮流進入漁網,漁民一天分清晨、中午和傍晚三個時段作業,漁村也有漁民在旺季時駕著塑膠筏出海捕魚,是花蓮重要的魚產區。
宗教信仰方面,一般漁村大都奉祀媽祖,但七星潭漁村奉祀的是唐朝樂工田都元帥,據說是居民在海邊撿拾這尊神像後,搭建廟宇供奉,為當地居民的主要信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