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蔣經國1910年4月27日1988年1月13日)名經國,字建豐俄文尼古拉·維拉迪米洛維奇·伊利扎洛夫Никола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Елизаров[1]浙江省奉化溪口人。蔣經國是蔣中正家族的核心成員,蔣中正的長子,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曾任中華民國第六、第七任總統1978年1988年),中國國民黨首任中央委員會主席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國防部部長、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 (簡稱退輔會)主任委員及首任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主任等職。


 


蔣經國為蔣中正原配妻子毛福梅所生。蔣經國1910年出生於浙江奉化;1922年上海讀書;蔣經國15歲,1925年時,積極參加五卅運動,後受吳稚暉啟發,同年10月前往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同學中有比他大六歲的中共領導人鄧小平[2],後任中共將軍蒙古人烏蘭夫不僅是同窗,還是跟他曾坐於同一張椅子上聽課的同學。[3] 蔣經國1927年以優異的成績提前畢業於莫斯科中山大學。其間正式加入蘇聯共產黨。國共關係惡化後,遭史達林扣留下來當人質。由於涉及史達林與托洛斯基的黨內鬥爭,曾被下放至西伯利亞,其間與白俄羅斯姑娘芬娜(後改名蔣方良)結婚。


1937年3月25日離開莫斯科攜妻帶子回國。1938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39年江西省第四區(贛南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兼區保安司令,政績卓越,有稱其為「蔣青天」者。1944年三民主義青年團組訓處處長、青年軍編練總監部政治部中將主任。1948年金圓券改革,蔣經國至上海進行經濟管制,與孔宋集團發生正面衝突,工作受阻。


1949年蔣經國奉蔣中正之命進行中央銀行外匯黃金移存台灣事宜。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蔣經國於1950年擔任總政戰部主任,負責政工改制工作。旋兼任總統府資料室主任(國家安全局的前身),正式統籌臺灣的情治工作。同年7月擔任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進入黨內決策核心。1952年主導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現名『中國青年救國團』)成立,增加其在教育機構與青年學生的影響力。1954年擔任國防會議副祕書長。此後蔣經國歷任要職,包括行政院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1956年)、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1957年)、國防部副部長(1964年)、國防部長(1965年1月3日)、行政院副院長兼財經委員會主委(1969年6月)、行政院長(1972年5月29日)等職。


蔣經國曾在1966年、1967年訪1970年第四度訪時在紐約遭到台獨人士黃文雄鄭自才企圖刺殺未果。


1972年,出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1975年蔣中正後任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兼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1978年經由第一屆國民大會選舉,當選為第六任中華民國總統


由於1978年美國宣佈將與中華民國斷交,以致1979年發生國民黨外人士追求民主的美麗島事件,政治局勢出現重大變化。而後為了因應國際情勢的演變,及解決國內政治改革的需求,在蔣經國執政晚年逐步開始自由化的改革,先是未強力鎮壓民主進步黨突破黨禁宣佈組黨。


1981年,因應中共解放軍空軍實力增強,與國軍戰機性能不足以保衛台灣制空權,遂推動中華民國建軍史上最大的自製武器開發案,發起台灣自製新一代超音速戰機「鷹揚計劃」。


1984年續任為第七任中華民國總統


1984年10月15日上午九點,台灣情報組織派遣幫派人士到美國本土刺殺寫了《蔣經國傳》的作家劉江南(劉宜良,筆名江南),相關的人證無法直接證明蔣經國之子蔣孝武是背後主謀。而此案引起美國官方方面的極大不滿。11月12日,蔣經國下令執行「一清專案」掃黑行動,將江南案其中竹聯幫人士陳啟禮吳敦逮捕。1985年1月10日,他又下令逮捕涉嫌此案的軍事情報局長汪希苓­、副局長胡儀敏、第三處副處長陳虎門,要求徹查此案。7月1日,蔣經國下令取消「國防部情報局」,將該局業­務與參謀本部特種軍情室合併,另組「軍事情報局」,由參謀總長負­責指揮。該局局長由原八軍團司令盧光義擔任。此後一直到過世,蔣經國在情­治首長出缺時,皆以軍事將領接任,而不提拔情治系統人士。


1985年8月16日,蔣經國透過美國時代雜誌》專訪,表示自己心在臺灣,已是台灣人,總統依中華民國憲法選舉產生,同時表示「從沒有考量過由蔣家成員繼任總統」,在國民大會發表講話時也重申「蔣家人既不能,也不會主政」。


1987年宣佈解除臺灣戒嚴、開放臺灣外省人民眾赴中國大陸探親,1988年開放報禁。


1988年1月13日病逝於台北榮民總醫院。總統一職在司法院林洋港監誓下,由副總統李登輝依憲宣誓繼任。


蔣經國主政時期經濟發展


蔣經國主政臺灣時期,臺灣經濟發展迅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6000美元,並使臺灣躋身「亞洲四小龍」。


1974年,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為台灣前景提出新的發展方向,行政院祕書長費驊邀請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研究室主任潘文淵(費驊在交通大學的同學)及電信總局局長方賢齊(同是交通大學校友)在台北市懷寧街的豆漿店商討台灣產業發展的新方向:電子。


推動政治民主化


蔣中正逝世後,台灣社會由追求經濟的富裕,轉向追求政治的民主。這段期間發生的中壢事件1977年)及美麗島事件1979年),反映此股趨勢的隱隱胎動。根據相關文獻的記載,面對來自海峽對岸、國際局勢和臺灣島內本土化潮流的壓力,蔣經國很早就意識到,只有持續發展經濟、落實政治民主,建立更開放的社會,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才得以繼續維持。民國七十年代(1980年代),蔣經國加速民主改革的年代,從解除台灣戒嚴、開放黨禁及報禁、開放外省人民眾赴大陸探親及直到國會改革。


蔣經國開始思考解嚴以及國會改革問題萌芽較早,據稱曾交代時任駐美代表的錢復研究「戒嚴」(martial law)的意義,以及國際社會對台灣長期戒嚴的觀感。1986年10月7日下午,蔣經國在總統府接見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Mrs. Katherine Graham),正式告知對方「中華民國將解除戒嚴、開放組黨」,臺灣的民主改革踏出了歷史性的一步。此後,《動員勘亂時期國家安全法》、《動員勘亂時期集會遊行法》與《動員勘亂時期人民團體法》的草擬工作,曾遭遇黨內質疑大幅度開放自由權利是否合宜的聲浪。蔣經國之回應是,「解嚴後當然應該更寬,不能更嚴,否則就是換湯不換藥。」國民黨必須持續改革的基調因此確定。


1987年7月15日,《國家安全法》開始施行,同日中華民國正式解除在台灣實施了三十八年的戒嚴(金門馬祖則在1992年11月解除戰地政務)。蔣經國「法統在法不在人」的決定,確定了台灣朝向民主改革不可逆轉的方向。隨後又解除實施了三十多年的報禁。


政治評價


由於蔣經國良好的形象、加上執政時期正逢台灣快速的經濟發展、[4]。而由於其所展現的親民風格,獲得相當正面的評價,部分政治人物,如宋楚瑜馬英九皆以蔣經國為從政典範,營造類似的形象。


蔣經國於1972年起推行的青年裝,曾長期為台灣公務員的代表性形象,而其在襯衫外簡單的夾克穿著,比其西裝外套的正式,有利於塑造其親和形象,此裝扮也常被後來的政治人物摹仿,常被作為表示下鄉親民的裝扮。


正面評價



  • 下列所述的正面評價在不同人物的立場及當時的時代背景上有其差異存在,故不能以一貫之,且認知上也有分歧產生。


  1. 推動基礎建設及政策,譬如十大建設
  2. 創設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灌輸青年愛國觀念,給予青年戶外活動參與社交的空間,培養團隊精神與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推動團康舒解苦悶。
  3. 放棄早期採取的三不政策。開放大陸探親,中斷近40年的隔閡。
  4. 解除戒嚴令,解除報禁、黨禁。
  5. 開始啟用台灣本省籍官員(如林洋港謝東閔邱創煥李登輝)等,使國民黨逐漸本土化
  6. 開始任用大批專業技術官僚主政(如李國鼎孫運璿俞國華等人)
  7. 讓台灣取得令人矚目的經濟成長,使台灣躋身亞洲四小龍
  8. 關心民眾的生活及走訪台灣各鄉鎮,成為台灣政治人物下鄉的始祖。以下鄉走訪與親民的活動,用拉近與民眾的距離。同時也開始注重偏鄉建設,落實水電及基礎醫療衛生建設,減少城鄉差距。
  9. 擔任行政院長任內,為了改革傳統上鋪張餐飲的習慣,以政令宣導時告知大眾:台灣人每年可以吃掉一條高速公路(意指餐飲開銷的費用可挪來建設一條高速公路),同時提倡「梅花餐」〈指每餐五菜一湯,五菜指梅花的五片花瓣,湯則位在花蕊位置,使餐飲闊奢的消費得以減少〉。
  10. 推動航太科技:設立航發中心,為日後研發AT-3自強號高級教練/輕攻擊機經國號戰機鋪路。

家庭


蔣經國與其白俄羅斯妻子蔣方良有三兒一女,三個兒子分別是蔣孝文蔣孝武蔣孝勇,女兒是蔣孝章。蔣經國在江西工作時,還與章亞若私生了一對孿生兄弟章孝嚴(2005年3月已經改名為蔣孝嚴)和章孝慈。蔣經國的六個子女中,如今只剩下蔣孝嚴和蔣孝章,其餘四子皆早逝。


軼聞


蔣經國當年在上海改革金圓券後來遇上阻力。蔣經國查封的其中一家公司為孔祥熙之子孔令侃所有。蔣經國因宋美齡的壓力而被蔣中正逼迫放人,蔣經國本人亦因此事而辭職求去。因此在台灣,蔣經國時代來臨之後,蔣家後期的家族內鬥便從蔣經國和宋美齡的心結開始,對於孔宋家族的成員表明一律拒絕往來,更不准孔宋家族在官場上,牽涉所有官職與政治活動,直到蔣經國過世為止才結束。


蔣中正家族


 



大溪陵寢,亦稱頭寮陵寢,為奉厝中華民國第六、第七任總統蔣經國遺體靈櫬之處,位於台灣桃園縣大溪鎮福安里。


陵寢原為「頭寮賓館」,由榮工處1966717建築完成,後改為總統府檔案室,並收藏蔣氏家族資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