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博閉幕後14展館都保留 7/1重新開放(中廣)


天使生活館


「天使生活館」虛擬導覽



未來生活館屋頂-青青步道
▲未來生活館屋頂-青青步道



位於新生公園區內的「天使生活館」,展出期間將由天使美術館負責營運,落實生活美學,以「藝術生活化」為主軸,透過互動科技、影音呈現臺灣高山流水及花卉百變的面貌,結合綠建築做生活化的展示,結合藝術生活化等意念,傳達於世人面前。藝術美學透過創意巧思,結合花卉、科技與人文,展現於生活各面向,成為天使生活館營運的核心精神。


「天使生活館」定位為貼近民眾生活食、衣、住、行、育、樂的展館,呈現生活館中各具特色的展演區與功能,藉此成就臺灣展現具臺灣特色的生活美學、傳達本土與國際行銷、打造藝術結合生活的橋樑!更是一個提供國內產業行銷品牌的多功能平台。



天使生活館建築外觀
▲天使生活館外觀!



展演內容豐富 歡迎民眾參觀


「天使生活館」為一綠建築型數位展館,擁有自然採光、自然通風、自然能源如太陽能、雨水回收系統、節能地冷空調系統、省水設施等;內裝流水、花景,結合最尖端的節能、數位科技,享受次世代的創新、數位、綠生活。





▲天使生活館與夢想館、未來館皆已獲得鑽石級綠建築候選證書的最高榮譽!




天使生活館館內
▲天使生活館館內



天使生活館內,將透過育教於樂的行動推廣生活美學與綠色生活;藉由數位科技的實現與體驗來表達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更多的期許;以及永續發展、綠色節能的態度,表達天使生活館之簡單、減碳、節儉主軸。


藝術門廳:編列時代的紀事 / The Pyramid View of Life


藝術策展場所,可供藝術家策展,或地方文化主題展。運用挑高的綠建築展現空間層次的「藝術門廳」,為國際視覺藝術展演、交流的絕佳場合。透過科技、藝術、潮流的藝術裝置帶領您遨遊於「科光幻影」中。


生活智慧中心:藝術 vs. 設計的平台 / Where Art Meets Design


綠色、藝術、生活美學的結合,透過數位科技變成一個智慧的概念,除了表演、特殊主題展覽、生活Fashion Show外,透過展示將台灣優質的居家簡約細緻的生活與環境呈現於觀眾面前。


影音劇場:體驗 x 感動 / Experience & Move


失落中的記憶,高山生態之美,台灣海岸巡禮,台灣映象之旅!


延伸廊道進入夢幻的「影音劇場」,運用生態、地景、花卉及豐富台灣原生及栽培科技與海洋資源之高畫質影音內容,呈現福爾摩沙多元之美,為認識臺灣映象最佳的視聽場所,以身歷其境的表現方式與帶動觀光的概念結合各地的特色,從高山、湖泊到海洋。影片內容結合2D、3D、HD製作手法,於花博期間規劃每週播映「百花寶島」系列影片。



生活館-屋頂
▲生活館-屋頂




天使生活館一樓生活智慧中心
▲天使生活館一樓生活藝術品中心




天使生活館一樓大廳花牆
▲天使生活館一樓大廳花牆




&&&&&&&&&&&&&&&&&&&&&&&&&&&&&&&&&&&&&&&&&&&&&&&&&&&&&&&&&&

 

未來館





未來館


「未來館」虛擬導覽


農業與園藝的未來式 - 新生公園區未來館


未來館秀出了人類、環境與植物的關係,發揮本體綠建築的功能,以運用綠色科技及人性化環境的空間,用生態棲息地的手法,展現教育與遊憩兼具的展覽型溫室。未來館除了有可看的植物展示之外,搭配建築物所裝設的溫濕度及光度等調節控溫系統,利用自然採光、自然通風、自然能源並結合最尖端的節能裝置,成為未來因應環境變遷下,植物生長所需的設備,也將成為人類研究植物的橋樑,體驗植物與人的親密關係,發展出知性與感性的環境。



未來館
▲未來館




未來館外觀
▲未來館外觀




亞熱帶植物區一隅
▲亞熱帶植物區一隅



開創「農業科技」的新經濟時代


隨著世界人口的攀升及經濟工業的發展,在不當與過度開發的行為下,造成地球環境的破壞,生態及大自然的失調。在1997年84國所簽署的「京都議定書」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中,森林碳吸存功能受到了重視。2009年召開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其焦點在於減排方案及保護森林方案,全球溫室氣體必須於2015年開始下降,以控制全球溫度上升不會超過攝氏兩度,否則氣候變化將對地球帶來不可逆轉的災難。
在人們心目中毫不起眼的「痲瘋樹」變成農作與經濟的明星,成為替代石化燃料的生質能源首選。痲瘋樹的多樣功能性,不但解決了所有的爭議問題,他還帶來令人難以想像的各種好處,舉凡涵蓋:環保、生態、大地生機、生物制藥、病蟲害防治、動物飼料、有機肥料、低污染固態燃料、造紙材料、最優質的生質柴油、光合作用大量吸收CO2及釋放O2的功能等,運用在經濟議題上,所帶來的優質商機及產生的高度龐大的經濟效益,遠遠超出想像之外。


體驗臺灣豐富的自然環境


未來館呈現臺灣豐富的自然環境,並展現臺灣在農業與園藝科技上的成就。在空間上規劃有「珍稀植物區」,展示因地質地理氣侯變遷等原因引起滅絕之後倖存下來的古老植物,臺灣油杉和台東蘇鐵、臺灣穗花杉、臺灣海棗同為冰河孑遺植物,經過百萬年大自然洗禮,仍能屹立不搖,因此並稱為「臺灣四大奇木」。「熱帶及亞熱帶植物區」,呈現臺灣地區因緯度所形成的植物風貌。其中,熱帶植物區以海岸植物群落為布展主軸,穗花棋盤腳及草海桐搭配白水木、黃槿、痲瘋樹等小喬木。


在展現臺灣農業與園藝科技精華的上,藉由「農業科技區」及「花卉主題區」來呈現,建構新的農業科技,不論是水稻糧食、果樹、花卉等的增產、品質的改進以及農村經濟的發展方面都顯現了具體研究成果。「多肉植物區」以臺灣為海洋國家的概念,以澎湖為意象,營造多肉植物的生長棲地。臺灣也因為海拔高度所孕育出各種不同的植物棲地,「溫帶植物」與「高山植物」,主要展示依照不同季節更換具觀賞性之主題展示為主。觀賞性極高的還有「蘭花蕨類共生展示區」,以蘭花為主軸,搭配世界的寶貝植物『蕨類』,充分展現臺灣蘭花之美及特色。


1樓


生命樹



生命樹
▲生命樹



榕樹在文化中,代表長者、壽者的意義,加上榕樹的生命力極強,適當的修剪又能變化其樹形,在老枝幹上,冒出幼綠的新枝,在剛毅中不失彈性之美,在變動中擁有積極再出發的勇氣,讓人們感動,更為珍惜地球資源並學習榕樹精神再造大自然生機,因此選擇此榕樹做為本館生命樹之代表。


珍稀植物區


以臺灣特有、稀有植物為主,搭配整體所需之配景植物,全部都使用臺灣在地的原生種類以突顯臺灣豐富的植物資源與多樣性!為配合花博的整體性,植物選用也將以具觀賞性佳者為優先採用來呈現臺灣植物美的一面!



熱帶植物區與花牆
▲熱帶植物區與花牆



熱帶/亞熱帶植物區


北回歸線將臺灣本島劃分為熱帶及亞熱帶氣候,因此本區展示利用生態的方式展現低海拔到中海拔多樣的植物;配置有假山、瀑布、流水,搭配以臺灣特有種的植物,及財團法人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協助提供之珍貴鳳梨屬植栽,營造臺灣植物多樣性。


花牆.瀑布


花牆區面積52㎡,佈置草花種植密度為64棵/㎡ ,共計3306棵。


將規劃以草花排列出花博LOGO,並以點滴灌溉系統進行灌溉。


花牆特色


採用最新工法,植物的生長其最重要的部分是水及空氣。未來館所採用之最新『合成樹指』介質,與海綿介質最大之不同,在於水及空氣平均分佈于『合成樹指』介質內。非土攘介質為一環保素材所研發的綠色土壤,質輕且含水情況佳,含水在飽和的情況下,重量大約只是土壤的二分一。 且養護簡單,在培育植栽幼苗時即將幼苗種植于『合成樹指』介質上,在隨著季節變化時,更替植栽更為容易。


科技區—發展 . 創新 . 利用 . 永續




  1. 在此展區中,將邀集國內相關之農業與園藝研究單位、學術機關,除提供國內相關產業相關業者及研究單位參考利用外,也可將產業推廣給普羅大眾,使農業科技知識之傳承邁入新紀元。
  2. 藉由科技展展示之視窗,整合產業研發能量與資源,創造優質花卉產業發展環境,協助產業提升技術面向與產品面向之國際競爭優勢,展示主題包含水稻、水果、花卉、保健植物及茶葉。

永生花展示區


由於各國國花花種花期及生長環境不同,將以「永生花」技術,展示參與寰宇庭園區國家之國花,表示各國參與花博的歡迎之意。


1/2樓


多肉植物區



多肉植物區雙心石滬
▲多肉植物區雙心石滬



將以大型多肉植物作為庭園配置的主要材料,展現粗獷豪邁的荒野景象,包括仙人掌科、大戟科、景天科、龍舌蘭科、蘿摩科等為適應乾燥環境,演化出貯水構造的植物。


溫帶植物區


在此氣候區中,四季變化的顏色相當豐富,將以常態布展方式呈現出臺灣山林溫帶的環境場景,並搭配球根花卉展牡丹展秋海棠三檔特展。


高山植物區



  1. 臺灣高山植物區位於海拔3,500公尺以上,年均溫5℃以下,氣候近似北極圈的寒原,地形為裸岩或岩床。
  2. 臺灣高山寒原日照強且風大,寒岩中其實有著許多具有臺灣特色且美麗的奇花異草,在高山中很常可以發現它們蹤跡,卻不為一般人所熟悉。

花卉主題區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資料顯示,臺灣2008年花卉生產面積為為13,109公頃,產值為118億元。本區將以臺灣大宗生產花卉為主題,利用花藝佈置的手法呈現臺灣花卉的特色及多樣性,展示文心蘭、火鶴、洋桔梗、馬拉巴栗等,當前臺灣花卉產業中被評估為具外銷市場發展潛力的花卉產品。


2樓


未來庭園區


人類為因應環境變遷發展出許多新思維與創新技術,本區規劃采融入生活的佈置,展現農業及園藝技術于未來生活中的廣泛運用。


蘭花蕨類共生區


利用展館本身採光罩之遮光率,營造蘭花及蕨類所需之光度取代原始叢林之樹冠層,模擬蘭花生態環境,利用鳥巢蕨、觀音座蓮、樹蕨或筆筒樹等大型蕨類植栽營造蘭花原生環境意象。



&&&&&&&&&&&&&&&&&&&&&&&&&&&&&&&&&&&&&&&&&&&&&&&&&&&&&

 

新生公園區:   



美術公園區:   



圓山公園區:   



大佳河濱公園區: 


園藝展示 特色設施


&&&&&&&&&&&&&&&&&&&&&&&&&&&&&&&&&&&&&&&&&&&


兒子又被媽媽罵。爸爸心想要安慰他,就問兒子:「被媽媽罵,你有什麼感覺?」
兒子哀怨說:「你為什麼要娶她?」
.
爸爸哀怨回答:「還不是因為你」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臺北花博-展場介紹







 


流行館


從一樓入口處開始延伸的水淨化走廊常設展,將水淨化過程以循環、植栽呈現,呼應流行館的環保永續精神。


二樓展場則是具體呈現節能愛地球的實際作為,設有方舟生機蔬果園,讓久居都市的民眾體驗田園之樂。


流行館建築特色—


百分百再生產品—以100%回收之PET寶特瓶磚形成外牆包覆系統堅固而輕巧的半透明帷幕牆系統。結合帷幕牆與太陽能供電之LED燈光毋須長途搬運之建築材料–減少搬運所產生的汙染。絕對輕巧之鋼構公共建築設施。百分之百臺灣在地生產之建材。




 



 


美術館


配合花博以自然環境、地球、綠議題、人文、直觀色彩、東方為策展主軸,開展期間將邀請舉世聞名之高更、莫內畫作展演。


※永遠的他鄉-高更展。臺灣首次策劃之高更個展,在他超越時代的美學構圖下,散發出無盡的詩意與靜謐的憂傷。本展將會是一個難得的盛會。


※莫內花園。本展與法國馬摩丹美術館合作策辦。同時與世界最知名美術館借件共達40件,集合莫內最重要的睡蓮作品於一展,精采絕倫。


美術館建築特色


低輻射玻璃帷幕-能有效阻絕大部分熱能,可讓大量光線透入。


※不規則斜交鋼構-在建築外型上不但可與美術館獨特、優雅造形相呼應,更可減少日照影響而降低室內溫度。


※藝品展示與休憩用餐空間-展示區設有靜態藝術品展覽並附設輕食餐廳可提供參觀者良好的休憩環境。




 



舞蝶館


此為一半開放空間之展館,設置表演場地(1,200座位),由臺灣優秀表演團隊全新創作,呈現專業精采視覺豐富的演出。


舞蝶館建築特色


蝶蛹造型圓鋼管結構,展現鋼構曲面「力與美」 ,明與暗聚碳酸酯中空板創造空間自然光影變化與不使用空調之自然通風特色。為節能減碳,全館鋼骨結構使用可回收再利用鋼材。




 



故事館


打造莎士比亞花園般庭園, 帶領遊客感受時代氛圍,將邀請日治時期臺灣具代表性


家族後代與當代知名收藏家共襄盛舉,展現以花卉為主題之流行傢俱、家飾,打造


古蹟、庭園、建築、藝術與花藝深度結合的想像世界。以時光機為概念,帶領遊客重回1914年四大富豪秘密花園的夢幻場景,將古蹟、花園、建築、藝術深度結合,滿足參觀對百年前臺北秘密花園的生活想像與嚮往。


故事館建築特色


故事館首度還原古蹟空間,也是花博會園區裡唯一的古蹟,更是臺灣獨一無二的英國都鐸式建築。1998年被指定為臺北市市定古蹟,2003年古蹟再生,命名為:「臺北故事館」。





爭艷館


花博會期間,有最受國際矚目的「 國際室內花卉競賽」,以花卉為材,較量美麗,也較量創意。


爭艷館也精心安排九項主題特展:結合各種節慶,如中秋、年節、元宵等為主題。


舉辦世界三大蘭展之一的「2011臺灣國際蘭展」,展示珍稀奇特的蘭花品種。


爭艷館建築特色—


本館是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中,花卉的奧林匹克競賽館。


※設計花瓣造型雨遮及半戶外走道半戶外走道以跳動的花卉造型為概念,營造展館的趣味及氣勢。


※七道七色彩虹及戶外廣場爭艷館與看台上七道七色彩虹花海之間的戶外中庭,與展館立面形成整體開放空間。




 



名人館


首度以科技與藝術跨界演繹亞洲巨星-鄧麗君小姐傳奇一生的主題館。不僅有機會與台灣名人面對面,也不要錯過與鄧麗君登台合照的機會。


名人館建築特色


邀請名人代言熱門花卉,名人館周遭佈置為優美的日式庭園。提供特定展區域展示名人、藝術家之盆景、藝品與珍藏。


展現東洋之空間美學。建築與戶外庭園景觀融合成復古日式風貌空間,讓花博遊客感受傳統日式建築與庭園美景充份融合的饗宴。






 



文化館


展示本土傳統藝術及具有節慶氛圍的民俗工藝、遊藝、紙藝、香藝等藝術展品。展現出最貼近常民生活的藝術能量,民間傳統藝術獨有的質樸與美麗。


每日展演全新製作、為花博量身打造的定目劇,融合傳統/現代舞蹈、歌仔戲元素…等綜合藝術。


文化館建築特色—


由原民俗廣場四棟仿閩南式建築群及百藝廣場圍塑而成,中庭增設 「頂棚花」呈現花之意象的剪紙藝術,亦加設了可以多視點觀賞之展示空間。




 



花茶殿


臨波茶庵,池泉野宴(閩式庭園)領略四季不同的風貌-寓詩意於景物;在園林中加植當令香花植物,作為當季造景及餐飲、食材之用。


竹林幽徑:整體幽徑搭配2517株孟宗竹、桂竹、八芝蘭竹、觀音竹、唐竹等,利用竹作為主題元素,配合光線之明暗與框景,形塑台灣特有竹種之風姿。


花茶殿館內展示一系列傳統技法的創作與文物,在清幽的氛圍裡還可品嚐以茶為主


題的特色茶料理及茶飲品。


花茶殿建築特色


仿建西元1783年(清乾隆48年)的林安泰古厝,以傳統閩式風格建造而成,古厝的一磚一瓦皆蘊含了老祖宗的無限智慧與藝術之美。




 



 



真相館


為花博展區唯一平面大螢幕劇院,製播「面對臺灣環境之真相」的3D動畫影片,以八八水災為素材來省思人與環境之關係。揭露臺灣生態面臨之危機與環境之美。


於展館外圍區規劃以臺灣鄉村景色、山上的植被、常發生的自然災害等影片或照片展示


內容涵蓋各種自然災害如風災、地震、土石流等動畫模擬實景,由本土3D立體科技結合「明天過後」、「變形金剛」好萊塢特效總監合力打造,呈現天災所帶來的臨場震撼,高畫質3D立體影片讓您擁有感官新體驗。


真相館建築特色


※薄膜材料屋頂(抗拉度強達200X200kg/c㎡,抗撕裂度強達18X18k g):入口區強化花博意象及劇場穹蒼、覆蓋大面積薄膜,並以花瓣或折葉造型為主。


※結合花博意象,以花瓣為主要設計。




 



生活館


利用影像感應及互動裝置,呈現互動感應、聲光效果等高畫質影音動畫內容。


聚集當代國內外藝術家,貫穿古今中外,連結東南西北,將寶島魅力以四季豐碩的視覺驚奇,透過數位技術應用,參雜著聲光影音,使參觀民眾有身歷奇境之感,體驗花與生活的藝術空間。


生活館建築特色


採智慧型環境控制模式,針對室內不同之環境,如溫度、溼度、光度,以自然通風、機械通風、地冷空調及噴霧,達成室內各區不同溫度之要求。




 



夢想館


本館是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中,展現臺灣尖端科技的數位互動展館,結合工研院最新研發的重點技術與藝術家的創意,賦予科技嶄新的應用機會。


結合「藝術面向」與「五大領先全球之專利科技」製作的獨特展品:


※世界級領先技術的超薄軟性紙喇叭


※全球首創、尺寸最小的超高頻RFID技術。


※全球最大彎曲度的電控液晶玻璃。


※全球最大65吋直立式裸眼立體顯示器。


※世界第一個將UWB應用在非接觸生理互動技術。


夢想館建築特色


屋頂覆土植栽設計-有效降低室內溫度,設有太陽能光電板及雨水回收等系統,為國內領有鑽石級候選証書之綠建築


※運用17項專利技術、5項世界第一之科技展現花卉之繁衍綻放過程及植物之多樣性與自然風情。




 



養生館—


展示樹齡100~800之間盆景,更有25盆樹齡超過800之盆景在此展出,展現臺灣盆景產業的文化涵養與特殊造型技術。


展示期間規畫檔期分為四個主題,分別為精銳盡出、秋收吉慶、冬藏、迎春、春耕納福,展示各時期的盆景特色。


養生館建築特色—


整修原有之新生公園「小白宮」特殊之上下雙層圓弧造型,經過整修後煥然一新,與週遭庭園搭配,彷彿置身歐洲之景致。




 



風味館


以花朵為主題的風味館,不僅外觀造型新穎,亦為花博紀念品販售旗艦店,讓參觀民眾有機會親手實做具有個人風味的花品。


風味館建築特色—


造形以展現鋼管曲面向外懸挑的傘狀結構,形塑六朵花瓣相疊交錯的意象,以7個邊長9公尺的大六角形組合成群花盛開的造型,將鋼管組合出竹籃編織,利用曲面構成傘狀結構。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船首航(1)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0/12/04 14:19







台灣首艘仿古打造的明鄭時期商戰兩用船艦「台灣船」4日首航,從台南市安平漁港航向鹿耳門溪口,重


現大航海時代台海的歷史場景。圖為台灣船啟航前停泊在安平漁港。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市攝 99年12


月4日






台灣船首航(2)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0/12/04 14:19







台灣首艘仿古打造的明鄭時期商戰兩用船艦「台灣船」4日首航,從台南市安平漁港航向鹿耳門溪口的途


中,一度升起風帆,展現台灣船的全貌。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市攝 99年12月4日









台灣船首航(3)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0/12/04 14:19







台灣首艘仿古打造的明鄭時期商戰兩用船艦「台灣船」4日首航,從台南市安平漁港駛抵鹿耳門溪外海


後,由市長許添財(中穿救生衣者)將鄭成功神像抱下船。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市攝 99年12月4日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投公園露天溫泉 一泡三享


自由 更新日期:2010/12/04 04:11







 


自由時報記者陳璟民/台北報導〕若要找一處能夠仰頭望晴空白雲,坐擁花木扶疏景致,置身溫泉


的物美價廉泡湯去處,台北市「北投公園露天溫泉」堪稱首選。



平價泡湯 設計仿日式建築



北投公園露天溫泉位於北投公園鄰近地熱谷那端,市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在公元兩千年整修完


成開放使用,別稱「千禧湯」,整體設計為仿日式建築,綠美化、假山奇石造景增添逸趣。



民眾從捷運新北投站散步約十分鐘,就可抵達北投公園露天溫泉,占地兩千平方公尺,寬敞空間,無拘


束感,園內設計四座溫泉池、兩座冷水池,硫磺泉水源頭來自地熱谷,屬酸性硫磺溫泉,又稱「青磺


泉」。



有溫泉池、冷水池 享受如三溫暖



這座溫泉園區的各溫泉池溫度,介於攝氏卅八至四十二度,水溫依池的位置由高而低遞減,民眾可選擇


適溫的池子體驗,也能輪流到水溫不同的池子,甚至跳進冷水池,享受類似三溫暖的感覺。



市府將北投公園露天溫泉委外經營,每天早上五點半至晚上十點,分六個時段收費,除上午八至十點公


益時段,六十五歲長者免費,民眾花全票四十元,老人優待票廿元,能浸在暖和的溫泉裡。



日、韓遊客、阿凸仔 也來捧場



北投公園露天溫泉除了國人,也常有日、韓遊客,甚至「阿凸仔」來體驗,地址:北投區中山路六號,


電話02-28972260。


****************************************************************************


 


北投公共浴室 數十元泡湯趣


自由 更新日期:2010/12/04 04:11







自由時報記者陳璟民/台北報導〕民眾要享受溫泉樂趣,未必要花成千上萬元,到台北自來水事業處


所屬北投公共浴室,用幾十元至三百五十元,就能體驗泡湯帶來身心放鬆、通體舒暢的感覺。



北投公共浴室創建於日治時代,歷史悠久,原為日式平房,分男、女浴池,溫泉水源引自地熱谷青磺


泉,國府治台後,輾轉由陽明山管理局自來水廠經營管理,一九七四年併入台北自來水廠,進而納入水


處營運體系。



一九九二年因房舍老舊有安全顧慮而停業,但浴友、民代爭取改建,促成市府斥資六千三百多萬元,興


建八層樓嶄新建物,一、二樓仍設置溫泉公共浴室,兩千年三月廿四日重新開放,全年無休,每天營業


時間自清晨五點至晚上十一點。



水處委外經營,一樓為男、女大眾池,全票九十元;二樓為個人池,又有大、小間之分,大間三百五十


元,小間二百五十元,泡湯客年齡層多屬中高齡者。



水處與業者為回饋鄉親,調降敬老票價,設籍北投區且年滿六十五歲者,憑身分證明文件正本至浴室服


務台購買敬老優惠月票,票價每張五十元,但一次須購買卅張,並收取月票卡保證金一百元,繳回時退


費。



北投公共浴室地址:北投區中央北路一段十二號,電話02-28964996。


************************************************************************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 kendyhwang 提供分享 !

 







說的真貼切!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 


 


你看過水陸兩棲的公車嗎?





 



最近,一款水陸兩棲公車在荷蘭鹿特丹成功投入運營,吸引了大批遊客。當地官員戲稱,此款公車本身就能夠吸引很多遊客,將來能夠成為都市新景觀。



 





 



據悉,此款公車能夠載著遊客在鹿特丹公路和水路到處穿行,讓遊客能在各個地點欣賞城市風光。



有民眾開玩笑說,暴雨來襲時,此類公車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日本也有水陸兩棲公車,聽說在北部城市行駛。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  紫雨  提供分享 !


紫雨 予你分享~







 

 

十年間改變台灣人生活的十件事情


 咖啡文化
除了居家與辦公室,你有沒有意識到,咖啡館幾乎成為每個人在最常出沒的第三個空間,無論是閱讀、會議、約會、談天、打發時間,都在咖啡館進行!

國內大型平價咖啡連鎖「丹堤」成立於1993年,在1995年七月推展加盟連鎖系統,將平價35元咖啡迅速擴張至全國各角落,尤其在'98年的精緻化裝潢,改變了早期「喝咖啡是昂貴、正式」的刻板印象,而成為生活化
的平常事,至今丹堤是全台灣店數最高的平價連鎖咖啡店,全國一共82家。

改變台灣人的咖啡習慣,星巴克Starbucks咖啡帶起的風潮亦具有舉足輕重地位。1998年第一家星巴克在台北天母區開幕,與世界各地星巴克相同的氣氛,調性一致的裝潢,吸引無數年輕、時髦人士與白領階級,很快地將台灣以往習慣的日式咖啡文化(以虹吸式及濾紙衝泡式的咖啡形式)帶至義式風格,至2003年2月止,星巴克咖啡在台灣一共有家105門市,甚至在海拔1700多公尺的清境農場處也可見它的蹤跡,此數字目前在世界上僅次於英 國、美國、日本。

丹堤、羅多倫、怡客、西雅圖、真鍋、IS、星巴克......再加上獨立咖啡館,十年來,咖啡在台灣人的生活,與西方人對咖啡的需求程度已不相上下!

 週休二日
政府自1998年一月實施公務人員隔週休後,帶動民營企業逐步跟進,2001年全面實施週休二日。休閒時間的增加,讓努力工作的台灣人開始有了「拼命工作之餘,也要重視休閒生活」的觀念,國內旅遊風氣也開始吹起,短短三年,休閒的熱潮讓台灣人已經忘記之前週休一日半的不便。

週末二日實行後,提昇國人的國內旅遊意願,旅遊天數也從一日市郊遊延長至二天一夜的外縣市深度旅行,接連著也刺激了國內風景區、旅館、民宿、旅遊業、交通業的發展,並提升原有品質,例如交通部在2001年推出的「花蓮觀光列車」,2002年三月開幕的日月潭六星級飯店涵碧樓、老北投溫泉區的重新規劃、2002年「國民旅遊卡」的推動......擴大了人們的平日生活圈,也增加了人際關係的互動。

國內旅遊的蓬勃,還帶動了休旅車的發展 (根據「汽車購買指南」雜誌的統計,2001年SUV休旅車銷售量為1.4百萬輛,2002年為2..5百萬量,上升92%。),「Walker式」旅遊雜誌的大量發行,邊遠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增加年輕人回鄉發展的可能性,城鄉距離越來越接近!

 自創品味
1994年全球最大的連鎖家具店IKEA在台灣登陸,這個來自瑞典的居家品牌以寬大的空間,實景的賣場陳列方式,透明化的價格,與國外同步的商品目錄,大至櫥櫃,小至蠟燭完整的居家商品,打破台灣從前傳統的家具銷售方式,讓人們對於「美好居家」的夢想得以實際化。也帶起新式家飾店、家具店的潮流。

其中,IKEA所提倡的DIY觀念,影響這近十年來台灣人對於居家品質的品味為最,尤其五、六年級世代,不再完全仰賴室內設計師,他們在這個賣場空間裡尋得靈感,在IKEA或其他賣場買到商品,最後以自己的方式創造出個人品味。

現在全台已有122家門市的生活工場,也同樣於1994年成立,由一家小小的「雜貨店」在近10年間化身成為台灣生活雜貨業中的第一品牌,其簡單、實用、設計感、單價低的生活雜貨讓每 個人都消費得起,而不只是家具,服裝與食品也能在生活工場找到,無論IKEA或生活工場,它們販賣的不只是商品,更是一種生活的簡單美感與哲學。

1996年開幕,以DIY修繕為主的B&Q特力屋,HOLA家居館以及法國家具店康福浪漫,也是參與台灣十年間life taste改變的一員。

 行動通訊
有一半人在睡覺與看電影時會關上手機,另一半人24小時開機深怕遺漏任何訊息,曾幾何時,手機就像是衣服一樣得隨時必備,沒帶手機一天會讓人焦躁擔心,一天不上網check Emails看新聞就會染上資訊恐慌症。

1998年台灣電信自由化,在這之前電信市場由之前老中華電信公司獨攬大權,手機很貴,門號得等很久,一般人使用呼叫器。之後台灣成為六家民營公司與開放民營後的中華電信競爭的戰國時代,手機門號連在便利商店都買得到,行動電話三大龍頭NOKIA、Motorola與易利信在電信開放後一路蓬勃發展,結合門號與手機的促銷方案,使得手機在台灣的價格十分可親,除了人手一機外,行動電話使用人口年齡也極廣,小學生脖子上同時掛著鑰匙與手機。

五年來,台灣行動電話密度成為世界最高,超過100%,小小寶島成為各手機廠商在亞太地區最重要的市場之一,電信產品、手機加值服務功能推陳出新速度之快,為世界第一。電信民營化也對網路的普及(e化)產生重大影響,從早期的撥 接上網至現今的ADSL寬頻,目前台灣已是全球寬頻上網人口密度第二大國家,僅次於韓國。

然而,手機與網路背後的意義不只是數字,它們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人際關係也在「隨時可被找聯絡到」中改變了距離,以前約會得事前約定時間地點的好習慣,也在一通電話說:「我會遲到」而改變。


 越來越藝術
1999年台北市長馬英九上任,十一月台北市文化局正式成立,是全國第一個地方文化事務專責機構,之後各縣市陸續跟進成立文化局,從此在台種下藝術的種子,藝文活動與建設也成為各區施政重點。

有了文化局後,古蹟的保存與再利用變多,如台北市的紅樓、松山菸廠、光點之家、新竹的玻璃工藝館皆成為實用人文空間;各類型藝術表演從專業廳院走向公共空間,遠如澎湖離島西嶼的田野也可以是地景藝術的展場;各樣藝文節慶也將讓全國人民多了認識其他縣市與參與另類藝術的機會,例如'99年開始的台北電影節是欣賞各國電影的最佳時期,'97開始的宜蘭國際童玩節更是台灣與各國藝術交流的最佳橋樑,其他地區性的節慶如「溫泉櫻花季」「淡水西洋節」「石門風箏節」「苗栗假面藝術節」「雲林偶戲節」「 宜蘭稻草藝術節」......等,都讓民眾不分城鄉享受節慶的熱鬧歡愉,以及體驗藝術與生活結合的樂趣。

或許街上的裝置藝術你不一定看得懂,各項藝術節也可能來不及全部參與,但從捷運上的公車詩文,隨手可得的展演資訊,真的可以感覺藝術融入台灣人的日常生活中了!

 誠品書店
誠品書店早在1989年成立,當時只是一家專為愛書人士所規劃的人文藝術專賣店,十年前1993年誠品仍只有兩家店,1995年時仁愛老店大搬家,創下台灣書店史上的三大記錄:單日營業額三百萬,五萬人以上的人潮,至凌晨四點仍得排隊入場。1996年十月敦南總店全面開幕,之後陸續成立分店,五個樓層的敦南店不只是書店,更是誠品對「現代人知性休閒空間」想法的具體呈現,也成為台灣書店與台灣人閱讀習慣改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誠品優雅的空間設計,精緻閱讀的環境,讓台灣人發現逛書店也可以如此舒服愉快;豐富種類的各國書籍,快速世界資訊的引進,讓誠品的形象更超越書店而像是圖書館地被各年紀各職業的人們所依賴。誠品書店不只賣書,它也自創雜誌,舉辦講堂,介紹優質音樂,經常舉行藝文活動 .. .....誠品書店改變的,不只是台灣書店生態,更是台灣人的閱讀習慣與閱讀品味,一種「人文氣氛」的真實呈現,敦南店的24小時營業,也改變台北人的夜晚休閒,它的身份已超越書店,更是一個品牌,一種life
  style;在亞洲各國,旅行者無不將誠品當作來台必拜訪的一處。

目前全台已有49家誠品,針對地區與讀者有不同的風格定位,作家南方朔曾說,「從誠品的成長,可以看出台灣社會轉變的過程,它反映出台灣菁英讀書社會的形成。」







誠品書店,潛移默化讓「閱讀」成為台灣人的生活習慣。


 便利生活
曾幾何時,我們做什麼事都往便利商店去,不只消費,繳費、寄快遞、提款、取你從網路上訂購的貨品、甚至辦年菜、買機票、打發每日的三餐......就算閒來沒事也要進去翻翻雜誌,瞧一眼架上剛補充的熱騰騰麵包,「踏進便利商店」這個動作變成習慣與依賴。

台灣最大便利商店連鎖7-ELEVEN早在1980年已成立,1988年全家,1989萊爾富與OK便利商店也相繼創立,至八年前1995年,在光是7-11就有1000家分店。便利商店取代了傳統柑仔店,克服物流困難,便利商店也往東區、山區、離島地區發展,每隔幾步就有一家、甚至各個品比鄰的情況,成為台灣特殊的都市景觀。

不過,由於便利商店的激烈競爭,加上隨時發明的創新服務,讓便利商店真正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功能多過於消費的,約末是在近五年的歷史。




'98年,7-ELEVEN創立代繳水電瓦斯...等各項服務,之後每家便利商店跟進,代繳類別超過8種,合作廠商超過100家,根據7-ELEVEN的統計,台灣平均每人在7-ELEVEN曾繳過2、3張單據。2000年開始宅急便服務,甚至從今年起 連學費也可在便利商店繳納。

讓人依賴上便利商店的另外一重要因素,是其生鮮食品,'97年開始的販售御飯團、三明治成為早餐的新選擇,2001年的御便當國民便當,更掀起台灣一陣便當大戰與話題。此外,24小時都燈火通明營業的便利商店還是夜晚的安全小棧,除了與警政系統連線外,還可幫婦女夜間叫車。

目前台灣便利當店密度已經是全球之冠(約七千家),便利程度也更像是「生活方便站」,無怪乎國際上稱台灣是便利商店產業的新故鄉。

 MRT
1996年台北捷運木柵線啟用,'97年淡水線全面通車,歷時六年,台北人已忘記昔日等公車擠公車塞車轉車的辛苦,捷運的快速方便,完全改變台北市民的交通習慣。每天早晨,台北一如世界各國大都市有超過20萬人次搭乘捷運上班上學,夜晚12點,也有一萬多人等著捷運送他們回家。至2002年底止,平均每天有91萬人次搭乘捷運。台北市民對捷運的依賴性,在2001年納莉颱風淹水時最看得出來,淡水線的暫停,讓台北市交通陷入甚於沒有捷運前的大混亂。

捷運的發展,使得台北都會圈大幅向外擴展,新店、中和、永和、北投、淡水等處,都成為新新衛星區域、商業區及休閒區,捷運站沿線住宅也與信義計畫區豪宅成為房屋市場上的兩大銷售主流。

每日12點多結束、在特別節日也貼心延後收車的捷運,延長了台北 人回家的時間,除了增加了市民夜歸的安全感,也改變大家夜晚休閒娛樂的型態與時間。

捷運的啟用,也改變了台北市的天際線景觀,例如在復興北路,天上的飛機,橋上的捷運與馬路上的汽車機車,交通的繁忙與方式的完整一目了然。嶄新清潔的捷運車站與車箱,也成為國內廣告電影電視取景的最佳場地。

因為捷運,台北發展成為一個更完備的國際大城,因為捷運,串連起區域的聯絡,互動的過程,就是新life
 
style,新環境生態的生成。

2001年十月高雄捷運開工,預計六年內完工通車。



 信仰健康
下班後的台北東區與西門町,一旁是百貨公司裡的購物人潮,一旁是身著運動服,在玻璃窗另一頭踩著跑步機的男女,幾年裡來「上健身房」這件事成為生活必備,運動再也不是公園裡老人的專利,其份量與吃飯購物一樣重要。

由於都市化使得運動空間的不足,工作壓力的攀升以及工作時間的不規律,再加上先現代人運動、觀念養身觀念的形成,都讓長時間營業,打破運動時間限制的健身房成為潮流。

根據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的調查,台灣健康俱樂部產業從十多年來每年成立1-2家,而'97年之後激增每年成立15家以上,國內最大健身連鎖「亞歷山大健身中心」成立於1990年,目前有25家連鎖,1997年第二大的「佳姿氧身工程館」成立,亦有20家分店,而1999年三月號稱亞洲最大的加州健身中心開幕,更是將健 身風帶領至最高潮,健身不只是為了健康,更是一種時髦的象徵。

1993年主婦聯盟推動「共同購買」,生機飲食觀念從此拉開序幕,生機飲食、素食成為「食得健康」的最佳選擇,成為健康新勢力。其他如瑜珈、太極、靜坐、氣功.......等運動,也在健康風吹起後漸成為主流運動。





 多國融合
每天起床打開電視,你有百種選擇,美國CNN新聞或是日本NHK,Channel V聽英國排行榜或Discovery看印度之旅,韓劇港劇或俄國片,一切都在眼前。自從1994年有線電視的開放後,媒體資訊如洪流般衝擊著我們生活,台灣人的視野在一瞬間藉由大量又豐富的電視平面媒體與各國放在同一條視線。

或許不曾離開這個島嶼,但是吃日本料理、聽美國Hip Hop、穿義大利服飾、閱讀日本歐美雜誌、開德國車一切你都做得很自在,彷若這是與生俱來的理由就是「融合」。台灣人接受新事物的包容度極高,對於外國的事物更是深感興趣,不但接受還將其幻揉合成屬於自己的樣貌,看西門町少女五彩繽紛的造型與東京相似卻又多不是完全抄襲,台北南區女孩們穿著一身泰國印布不覺突兀更是美麗,嘉義藝術家們跳著似印度舞蹈卻帶著台灣精神,台中的異國餐廳賣著中西、中法、中日融合的料理,在一個shoppingMall來自全台灣全世界各地的東西都可以消費得起、台灣本土樂團以台語唱著英式搖滾歌曲......或許在這個十年,我們融合的東西只在水平層面,但再經過下一個十年的融合,或許我們已經能以擁抱代替握手,以親吻取代說再見。






十年,是一段不算太長的時間,但對於跨越兩個世紀的這個十年,它改變我們生活的速度與影響力卻是倍數,許多事情在不知不覺中被視為理所當然,也如反射動作般為人們所習慣,回顧十年間改變台灣人生活的十件事情,它們早已深植人心如呼吸般自然,好似我們生來就這麼做般自在,看完這十個 ideas,你們共同發出的聲音最可能是:「這真的是十年內的事嗎?」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氣魄雄偉、巍峨高聳的總統府,在寬敞廣場的襯托下,尤顯尊貴氣派,此棟建築係日治時期「總督府」之所在,自1919年完工以來,便一直是全台灣最高政權核心,這座後期文藝復興式樣的五層大廈,中央突起12層,塔身高60公尺,一峰巍然,為當時全台最大的建築工程,若欣逢國家重大慶典節日,如新年、10月10日國慶日等,則總統府四周更是結綵華燈,輝燦極致。


國父紀念館


 國父紀念館位在台北市信義區,是為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偉大事蹟及革命情操,於民國五十三年籌建,並於民國六十四年竣工完建,由王大閎建築師所設計,佔地面積三萬五千坪,為仿唐式飛簷式宮殿建築,周圍擁有中山公園及翠湖,草木扶疏綠意盎然,近年來也舉行燈會活動,夜晚時刻也相當美麗。國父紀念館設置有國家演藝廳、展覽場所、多媒體影院、視聽中心及中山講堂等場館,並有三十餘萬冊藏書的圖書館,經常舉行文化講座及藝文展覽,是一座多元化的多元化藝術中心。


中正紀念堂


先總統 蔣介石先生,名「中正」,於中華民國6445日崩逝,為紀念蔣介石先生,政府在民國65年籌建中正紀念堂,主體面積約一萬五千平方公尺,堂高70公尺,以寶藍琉璃瓦頂綴八角形的塔頂,而外觀為雪白色大理石作為堂體,堂內規劃有文物展視室、中央通廊、中正藝廊、中正紀念圖書館、蔣公紀念室,兩側分別為廡殿頂的國家戲劇院與歇山頂的國家音樂廳,而面臨中山南路的「大中至正門」正牌樓,高30公尺,寬80公尺,側牌樓兩座,分別為「大忠門」及「大孝門」位於紀念堂南北兩側,各高13.8公尺,寬19.7公尺,在愛國東路者,為大孝門;在信義路者,為大忠門。為多元化的紀念堂,目前已讓人文、建築及科技作最完美的集合,成為台北市民休閒交流的重要場所。


 


****************************


 



【旅遊新鮮報】







超壯觀!天空之梯竟然在台北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魯閣國家公園 


太魯閣國家公園面積92000公頃,由立霧溪貫穿其間,連接了山海。


太魯閣峽谷海拔落差大(3742公尺),區內多高山峽谷,容易產生雲海、霧氣、彩霞、雪景等天象景觀。太魯閣族遷入超過200年太魯閣國家公園內蘊藏著史前遺址,其中最著名的是「富世遺址」,位於立霧溪溪口,屬國家第三級古蹟。太魯閣族終於在民國93年(2004)1月獲得官方正名,成


為全國第12個原住民族。紋面對於太魯閣族男子,代表具備勇士與英雄的精神。


傳統太魯閣族擅織的婦女才能紋面,並能在死後到達靈界。她的地位不亞於獵得人頭的英雄,這是太魯閣婦女一生最高的榮譽。


嚴守狩獵禁忌,春夏期是動物的孕育期,不可以打獵,需要等到秋冬才是獵季。擅長狩獵的人是受族人敬重。


 


太魯閣族 (Truku)


太魯閣族人口有24,514人,其中設籍臺北市的太魯閣族人有477人。太魯閣族人在距今大約300至400百年前,從南投縣境內越過中央山脈奇萊山,克服自然環境的險峻,沿著立霧溪山谷向東遷移,數百年來已經和南投原鄉發展出不一樣的民族風貌,行政院於民國93年1月正式公布太魯閣族為臺灣


原住民族第12族。


「神鳥西利克」早期生活在深山僻壤的太魯閣族,相傳遠古時代,地面與天空很接近,烈日總是曬得人們苦不堪言,作物無法生長,族人想要懇求住在太陽後面的哈默神把天空拉高,可是沒有一隻鳥願意冒險。只有勇敢的西利克鳥不顧被烈焰燒死的危險,犧牲生命告訴哈默神人們的願望,終於讓族人得以生存下去。從此以後西利克鳥( 繡眼畫眉 )被族人視為「神鳥」,做任何事之前都會聽取西利克鳥的叫聲做決定,因此「鳥卜吉凶」也成了太魯閣族的傳統習俗。


野柳


野柳」為大屯山餘脈伸出海中的岬角,從金山遠眺,猶如潛入海中的巨龜,故又名為「野柳龜」。其因波浪侵蝕、岩石風化及地殼運動等作用,造就了海蝕洞溝、燭狀石、蕈狀岩、豆腐石、蜂窩石、壺穴、溶蝕盤等各種奇特景觀。女王頭、仙女鞋、燭台石等,更是聞名國際的海蝕奇觀。區內的林添楨塑像是紀念其當年捨身救人的英勇事蹟。


燭台石的「燭火」其實是岩層裡堅硬的球形結核,因較能抵抗海蝕,而露出錐形頂部,海水沿其邊緣迴流激盪,產生環狀溝槽,由於結核外圍有一帶堅硬的環圈,海水便順此環圈向下侵蝕、切割,形成圓錐狀外形,真可謂鬼斧神工之佳作。所以「野柳」不但是台灣著名的觀光遊憩據點,更是一處地質地形景觀豐富的教室,值得我們細究觀賞,相信在您觀賞之後,不得不讚嘆大自然之偉大神奇了!


 


淡水老街


淡水老街泛指中正路一帶,於民國八十八年間實施道路拓寬,並且鋪設花崗岩人行道,商店皆配合整建,並懸掛上統一規格的招牌,塑造良好的淡水老街形象。淡水老街上店面林立,不論是懷舊或是現代店鋪皆有,還有許多淡水著名的傳統美食,像是魚丸、魚酥、阿給、酸梅湯、石花凍、鐵蛋及多樣化的海鮮加工製品等,讓您來到淡水不僅可以賞美景,還可享受眾多新鮮美食。


淡水老街的位置


淡水老街位於台北縣淡水鎮中正路、重建街、清水街等一帶,鄰近淡水捷運站,由於交通方便,因此淡水老街每到假日總是人山人海,為全家出遊、三五朋友逛街的好地方,淡水老街也集美食、小吃、老街為一身,近年來淡水老街更因不少古董店及民藝品店進駐,也營造出民俗色彩與懷舊風味。


淡水老街的歷史發展


淡水港周邊是北部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淡水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工商活動繁榮,文化昌盛的區域,但是,淡水港在日據時代以後漸漸淤塞,基隆港的興起更讓淡水港相形失色,於是沒落成為一座地方小漁港;可是,卻沒有影響到淡水的發展,反而掀起了一股觀光旅遊熱潮,雖然在現今科技商業發達的社會,新式樓房林立,卻依然可在淡水老街上見到許多的古早式磚造店舖,座落期間的數座老廟宇,更反映出本地的開發史:最古老的福佑宮相傳始建於18世紀清雍正年間;文昌祠、龍山寺、興建宮等紛紛於19世紀落成;祖師廟亦相繼於20世紀初落成。漫步在坡道間,造訪淡水老街體驗先民的生活點滴猶躍然眼前。


淡水老街食在好味


淡水老街歷史悠久,也發展出多樣的飲食風貌,緊鄰海岸的中正路上便有眾多海鮮餐廳林立,其中以價廉物美的海風餐廳最受歡迎;淡水老街小吃方面,淡水魚丸、魚酥、鐵蛋、阿給等最膾炙人口;淡水老街中正路兩旁林立著眾多魚丸、魚酥店,其中不乏歷史悠久的老店,如德裕魚丸、可口魚丸、味香魚丸、許義魚酥等;耐人尋味的鐵蛋則是反覆滷製,最後蛋白縮成薄薄的黑色韌皮,氣味香醇,阿婆鐵蛋已有30多年歷史,是淡水老街最知名的小吃之一;阿給的作法是油炸豆腐皮中塞滿粉絲,在糊上魚漿,蒸過後澆上特製的辣椒醬,便成了這道淡水老街風味特殊的小吃。


淡水暮色譜戀曲


『黃昏的淡水河邊,越頭看過去,有一對好情侶,坐在河岸邊…』一首老歌,道出了淡水似乎是情侶們約會的絕佳去處,淡水海岸的暮色,黃昏時分落日染紅河面一景,早已被無數詩人畫家詠歎;渡船頭有渡輪來往淡水及對岸的八里,許多人登船只為享受蕩漾河上的一番樂趣,從船上清晰可見淡水河岸沼澤地大片叢生的紅樹林保護區


 


  淡水暮色


  作曲:洪一峰
日頭將欲沉落西 水面染五彩
男女老幼在等待 漁船倒返來
桃色樓窗門半開 琴聲訴悲哀
啊. . .幽怨的 心情無人知
朦朧月色白光線 浮出紗帽山
河流水影色變換 海風陣陣寒
一隻小鳥找無伴 歇在船頭岸
啊. . .美妙的 啼叫動心肝
淡水黃昏帶詩意 夜霧罩四鞭
教堂鐘聲心空虛 響對海面去
埔頂燈光真稀微 閃閃像天星
啊. . .難忘的 情景引心悲


漁人碼頭


 "淡水漁人碼頭",原只是一個傳統的小漁港,縣府近期將之開發成多功能的休閒漁港,不但擁有一座美輪美奐的浮動碼頭,還有330多公尺的木棧道、堤岸咖啡和超大的港區公園。傍晚時分,可坐在木板棧道上,或倚著圍欄,欣賞淡


水的夕落,到黃昏甚至夜晚,都會有不少民衆或是情侶前來欣賞美景。充滿異國風情的美景,使漁人碼頭成爲北部地區受歡迎的觀光休閒景點之一。


漁人碼頭更經常舉行小型演唱會與多項藝文活動,假日時也有許多街頭藝人前往表演,為漁人碼頭增添藝術氣息。


淡水漁人碼頭位於台北縣淡水鎮,淡水河出海口右岸,舊名淡水第二漁港,完成於民國76年;淡水漁人碼頭東連大屯山脈、西隔淡水河與觀音山相峙,聞名遐邇的『淡江夕照』於此可以一覽無餘;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為改善漁港作業與漁村生活環境,自民國87年起選定此處為多功能示範漁港,大力補助經費,並且將於漁人碼頭規劃成為一個兼具漁業發展與觀光休閒的優質公園,成功的朝漁港功能多元化方向發展,目前,漁人碼頭經過整地興建,成為現在台北縣重要的觀光活動休閒的場地,漁人碼頭邊停滿了許多漁船及遊輪,現在更常成為廣告片拍攝的場景。


木棧道:沿防波堤上架設木棧道,全部採用原木施工,長度約為320公尺、寬度10公尺,漫步於木棧道就可一覽淡水兩岸碼頭風情。


戶外草坪(雕塑公園):佔地約10000平方公尺以上,綠草茵茵,還有許多觀賞用的樹木,讓民眾可以從事靜態的戶外活動,加上港區入口之造景公園、魚型雕塑以及花草盆栽等,讓人心曠神怡。


浮動碼頭:浮動碼頭有別於傳統結構固定碼頭,可隨海水漲退潮而上下浮動,可同時容納150艘漁船停泊,相當壯觀,也是淡水漁人碼頭的特色之一。


河岸觀景平台:觀景平台為室外開放半圓型劇場設計,可容納觀眾約3000餘人,在淡水河畔旁,近眺遠觀觀音山,山水之景十分迷人,實為民眾假日旅游的好去處。


人行跨海大橋:是一座流線彎曲造型的單面斜張橋,橫跨港區,大橋就像一面白色風帆,傳遞著一帆風順的祝福,未來縣府更將興建結合玩賞、採購餐飲的多功能『北縣漁市』,使淡水漁人碼頭成為國際級的海口景觀公園。


搭乘淡水捷運於淡水終點站下車,轉搭紅色26號公車即可抵達。或搭乘交通接駁船前往。


國立故宮博物


國立故宮博物館自興建後經過多次的修築擴建,目前共有一、二、三樓為展示空間,四樓則為三希堂休憩茶座,院內共收藏有六十六萬餘件的物品,大部分為中國皇室中的珍品物件,展示物品主要分為書畫、圖書文獻及器物,除常設展示外,也經常不定期舉行大型歷史文物展覽,並提供中英文及親子免費導覽,是蘊含華夏博大精深文化的博物院。國立故宮博物院左側建有至善園,共有5,687坪,為仿中國宋代時的園林建築,園區中古意盎然,擁有濃厚的書卷人文氣息,民眾也可到此參觀。


古物南遷 莊嚴見證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北方局勢動盪,政府起意將故宮文物南遷。1933年,政府開始兵分三路將國寶南遷,先後運出1萬3491箱故宮文物,及分藏於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文物6,066箱,先後暫存上海、南京。七七事變爆發,故宮再將其中80鐵箱精品用輪船運往武漢,轉長沙、貴陽、安順,最後運往四川巴縣。


當年一路押送最重要的第一批國寶的是甫自北大哲學系畢業的莊嚴,日後他曾在台北故宮擔任副院長。隨著國寶南遷,他的四個兒子,莊申、莊因、莊喆、莊靈也成為國寶播遷的見證人。


東藏西躲 敵軍難襲


莊靈說,故宮原本有意讓這些寶物常存長沙,擬在此開挖山洞。未料,山洞尚未開挖,長沙火車站就被轟炸了!而故宮國寶此時暫存在湖南大學圖書館,故宮人緊急將國寶運離此地,才離開長沙不到一周,湖南大學圖書館已被炸為平地。


另一段艱險的旅程是,在抗戰末期,年幼的莊靈跟著大人們沿川黔公路逃往四川,在通過用木料搭建的烏江大橋時,因擔心老朽的木橋不堪負荷,要求眾人下車行走,只有莊靈因年幼享特權可坐車。


他至今猶記得,車隊出發時,兩旁扶老攜幼的難民綿延不絕;在遵義附近,還驚恐萬分發現低空盤旋的日本偵察機!


船隻神奇 萬事均安


已故的前故宮副院長那志良曾記述的一段奇事更是教人瞠目結舌,從宜賓運古物到樂山須經過一段水路,當時因水流急只能靠船伕用縴繩拉曳木船將古物運至庫房,誰知船行到半路,縴繩竟然斷了,船隻立刻改向倒行,眼看著若是衝入大河、撞到樂山大佛腳下,必定船破、寶葬、人亡,此時船突然橫過來,擱淺在沙灘上不動了。人、船、寶均安。


此外,在運寶至川陝途中得經過綿陽便橋,一輛車竟然從橋上翻落而下,幸好那志良趕到失事現場查看時發現,這一車所裝的都是不怕摔的文獻檔案。更幸運的是,翻車的地點距離有水的河道近一丈,檔案雖落地但未泡水,悉數安然。那志良將這一切歸功於「古物有靈」。


護送過程 窺盡滄桑


儘管如此,在逃難的過程中仍不免有些小閃失。故宮的檔案記載,1937年,故宮的第三批文物由寶雞運往倉庫途中,曾經發生火車撞擊汽車的事故,後經詳細檢視,幸好只有一件黃瓷大盤破裂、一件時鐘的玻璃罩破損。


此外,第三批文物存放在漢中期間,曾發生守衛士兵的手榴彈不慎墜地爆炸意外,除當場炸死三位值班士兵外,也波及臨窗放置的文物,炸碎了一件乾隆款白地青花瓷瓶、震傷一只龍紋瓷瓶。


所幸,這些小事故都未損及重要國寶,反倒如同戰亂中的一面明鏡,讓人窺見那個多事之秋。


1930年代,在日軍鐵蹄步步進逼下,故宮國寶從1933年起,一路播遷南下。這些國寶先後在1948年、1949年落腳台灣,堪稱是世界博物館史上最不尋常的一頁。


在戰亂中,故宮分三路運送國寶,其中,尤以曾在1935年赴英國倫敦參加「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以80鐵箱裝運的文物最為重要。這批由莊嚴、那志良等人負責押運的國寶,當年是西方人邂逅中華文物的第一道曙光,也是第一批出宮,先後遷往上海、南京暫存的國寶。


1937年元月,故宮在南京成立分院,其後卻因日軍在上海啟釁,南京情勢告急,故宮決定將這批精品西遷長沙,再輾轉至貴陽、安順,最後運往四川巴縣,這是第一路。


上海戰事失利後,故宮從南京搶運出文物1萬6000餘箱,分別由水、陸兩路撤離,運抵四川。1945年日軍投降;故宮先後將巴縣、峨嵋、樂山三地的文物集中到重慶,然後再運抵南京。隨後因國共戰爭形勢逆轉,政府決定挑選故宮和中央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文物精品運往台灣。


1948、49年間,故宮先後分三批以軍艦、商船運送2,972箱文物抵台,雖然只是當年文物從北京南遷箱數(1萬3491箱)的22%,但號稱是國寶中的國寶,精品中的精品。


這些文物在來台之初,一部分曾暫存在楊梅的鐵路局倉庫,之後在台中糖廠寄居一年。為顧及文物安全,政府在霧峰北溝另建山邊庫房及防空洞,1950年,國寶悉數遷藏霧峰。


1965年,台北外雙溪新建的故宮博物院落成,飄泊多年的國寶總算有了家。


文物的來源


 


我國宮廷之有收藏,由來已久。由《史記》可知,西漢武帝嘗創置「秘閣」,收天下法書名畫,並藏「故銅器」。清代宮廷收藏數量之豐富;規模之廣泛;品類之多元,從目前本院藏品規模可見一二,而其來源是多方的,僅就數個最主要者敘述、展示。


 


首先,滿族入關直接接收明朝宮室,因此明代宮中舊藏盡入清朝內府,成為清宮收藏的重要基礎。此外,我國歷來宮中往往設置作坊,製作宮廷所需之器用,清朝沿襲此傳統,康熙年間遂設造辦處。而雍正、乾隆兩位皇帝對於藝術及生活用品,又自有其品味,這使他們對於造辦處之經營更是關注,其產製之精美的御用之物,遂成為清宮內藏的大宗。


 


帝王一家天下,逢年過節、萬壽慶典或外出南巡,臣工也多所貢獻,尤以進書畫、文玩,較為討喜,因此諸臣進貢也是宮中收藏來源之一。另外,透過和西洋傳教士、使節的接觸及與周邊外藩屬邦的往來,許多富有異地情調之收藏亦隨之貢入內廷。而周邊藩屬所進之物,往往與重大之政治事件關係密切,甚至具有家國重器之份量。


 


故宮文物總數 : 677687  件


 


下列引用故宮網站資料 : 本院收藏的文物,不僅數量龐大,而且品類繁雜,可分為銅器、瓷器、玉器、漆器、琺瑯器、雕刻、文具、印拓、錢幣、繪畫、法書、法帖、絲繡、成扇、善本書籍、清宮檔案文獻、滿蒙藏文文獻,以及包括法器、服飾、鼻煙壺在內的雜項等類別。


 


Taipei101大樓...


 


Taipei101大樓位在台北市信義區,是台北市的著名地標,建築方面由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設計,造就現在看到的八節式外型。共有地上101層及地下5層,總高度達到508公尺,目前為世界第二高樓。Taipei101大樓主要共分為購物中心、辦公大樓及景觀台,是一棟集合時尚、觀光、商業及文化的大樓,內部有多家銀行及證券金融中心服務於此,並有多家著名大型企業進駐,購物中心內則有時尚服飾、精品、化妝品、書店、餐廳及美食街等店家88、89及91樓則為室內與戶外觀景台,民眾可購票前往俯瞰台北市,享受居高臨下的視覺饗宴。Taipei101大樓近年來更連續在跨年時刻施放大型煙火及燈光效果,是台北市跨年活動中主要的重頭戲。


五樓是觀景台售票處及入口:


售票櫃檯/服務台/紀念品商店世界金氏紀錄最快速恆壓電梯,  每分鐘1010公尺的速度,相當於時速60公里。


37秒即達382.2公尺高的89樓觀景台!


88樓風阻尼噐區:


遊客可近距離親眼看到世界最大、最重達660公噸的風阻尼器的完整主體結構,台北101大樓的風阻尼器一共設置三座,其中世界上最大、最重,也是唯一外露、開放參觀的風阻尼器,位於89樓觀景台內,其直徑5.5公尺,由41層12.5公分厚的鋼板焊接而成,造價一億三千兩百萬元。並可以最接近的距離與風阻尼器合影。


89樓室內觀景台:


中、台、英、日、韓、德、粵、西八國語言的專業語音導覽。憑購票票根即可至櫃檯兌換語音導覽器,依據每處方向為您說明台北市各景色之特點。來自高空的祝福~全世界兩座最高樓郵筒,可傳達您對家人、情人、朋友的祝福。


91樓戶外觀景台


經由89樓樓梯可達91樓戶外觀景平台,感受全然不同的觀景體驗,唯受限於天氣狀況,此樓層將不定期對外開放


設置有氣象偵測儀,及時顯示91樓的溫度、溼度、風速、風向室內視聽室播放台北101大樓的建構過程影片


360根基樁:深入地底80公尺的基樁,最深到達岩盤下30公尺!


攝影服務:


爵士影像攝影服務中心,提供登樓紀念攝影,並搭配販售單一編號的登樓證書以及提供自助沖印相片機台,可自行將光碟及數位相機記憶卡內檔案沖印成相片,有趣、簡單又快速。


大樓為一座多功能101層摩天大樓。台北101為全球首創多節式摩天大樓,第27層至第90層共64層中,每8層為一節,一共8節,每層外牆均外斜7°,加上處處可見的傳統風格裝飾物,有節節高升,花開富貴的意象。


大樓分為三個部分:塔樓區、裙樓區及地下室塔樓區,用作辦公室的塔樓區即主大樓,裙樓區有6層樓,環繞在塔樓旁,主要為購物中心,室內設計十分華麗。 


風水篇


    台北101的聚寶盆造型,以及大樓內外滿布的如意圖案,常引發遊客對「風水」的聯想。


    中國地理風水研究協會理事長張旭初認為,台北101光名字就含有吉祥意味。「101」響亮好記,0和1更是易經上的吉祥數字。


    而台北101 Logo的古錢幣造型,在風水上也有「制煞剋沖」的功用。


    台北101的建築造型由八個倒梯形方塊構成。設計者李祖原曾表示,這8個方塊代表竹節,寓意「節節高升」


    張旭初則說,其設計原型來自中國的「鼎」,是風水中的「聚寶盆」的隱喻。


    而台北101靠近凱悅飯店的西北方屋頂,還有一隻「咬錢龜」,同樣有招財之意。


    張旭初說,台北101的大門是開在信義路上,這個方位符合「左青龍、右白虎、後有靠」的風水原理。


    「龍」是四獸山、「虎」是世貿中心、「後靠」七星山、紗帽山和大屯山。


    信義路正門和松智路側門上方的遮雨棚,都有十尾古魚、十個錢幣和十個如意造型的裝飾,寓意為十全十美。


    信義路大門一進去便有彎彎曲曲的手扶梯,張旭初認為其布局是奇門遁甲中的九宮布局;而左進右出的設計,則稱為「龍」進「虎」出的「龍虎梯」,兩者皆可招攬人氣與財氣。


    龍的意象也遍布台北101。就像紐約克萊斯勒大廈屋角有鷹形雕像,台北101八個「聚寶盆」的四角都有龍形雕刻,加起來就有32條「飛龍」。    此外,上到四樓的中庭咖啡廳,抬頭可見宛如「龍骨」的天板結構體。


    在中國皇宮中常見的「如意」擺設,在台北101更是處處可見。包括大樓外牆上的「大如意」採光罩、餐廳門柱上的「中如意」、精品店招上的「小如意」。張旭初說,他曾想細數台北101究竟有多少如意造形的設計裝飾,但實在很難計算清楚。


    對於在現代高科技大樓中融入傳統風水意象,設計台北101的建築師李祖原曾表示,如意、古錢等吉祥圖案,對中國人有「安心」的作用。他認為,「讓人安心」也是建築的重要功能之一。


行天宮


行天宮位於臺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和松江路口,又稱恩主公廟、恩主公或恩主宮,行天宮主祀關公,是一座臺灣傳統民間信仰廟宇,除了臺北本宮外,在西元1956年,黃欉分別在北投 (平埔族嗄嘮別舊址)、三峽兩地整建主祀關公的寺廟,即為行天宮分宮、併稱「行天三宮」;行天宮發展至今,除了是當地重要的民間信仰外,也是全臺各地信徒的景仰所在,行天宮已成為臺灣重要的民間信仰中心。


士林觀光夜市


士林昔為平埔族毛少翁社、瓦笠社所棲息,原稱「八芝連林」或「八芝蘭林」,係譯自平埔族語pattsran音,即「溫泉」之意。清代地方行政區名曰「芝蘭堡」;概至清末文風蔚起,以其名不雅乃改稱「士林」,寓有「士子如林、文風鼎盛」之意。


昔日士林市場每天清曉經銷大批發生意,士林近郊的農人及住在山區的農民都在深夜即挑農產品、水果及各種物產至山下,再用車運或挑擔走路趕在天亮之前抵達廟前(慈諴宮)廣場販賣,途中需經(約現今大西街路)一帶卻是墳墓區,夜晚「鬼火」磷磷,附近郊區住民往來士林均須經此,遂有「鬼仔市」之稱。


士林市場基地面積為5,710m2,士林市場早市經營蔬果、魚、肉、什貨、百貨等;夜市則有各式各樣聞名小吃,如大餅包小餅、蚵仔煎、士林大香腸、生炒花枝、青蛙下蛋、薑汁番茄等一道道美食,儼然成為國內、外遊客駐足之重要觀光景點。又因周遭學校雲集,交通暢達,加以都市計畫之開發,使得士林市場蓬勃發展,成為全臺北市獨一無二的日、夜市皆有之公有市場。


總統府


總統府座落在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1段122號,正大門面對凱達格蘭大道,正面(東向)重慶南路,背面(西向)博愛路,北向為寶慶路,南向為貴陽街。


日人統治台灣時期,於西元1906年至1907年間(明治39年至40年) 決定興建總督府廳舍(即現今總統府)。第2次世界大戰末期,這棟建築曾遭到轟炸而嚴重毀損。台灣光復後,在民國35年重建完成,當時為慶祝先總統 蔣公六秩華誕,改稱「介壽館」。中央政府遷台後,便以此館為總統府,延用至今。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河的水乾淨了,連帶出海口與高雄港的水質,也從丙級提升為乙級。水清了、河川的魚兒就多了,海鳥便隨之而至;尤其船行之處,船尾的魚紛紛躍起,聰明的白鷺鷥便成群尾隨捕捉,形成一幅怡然有趣的畫面。


愛河下游,範圍由高雄港鐵橋至建國橋之間,目前愛河下游至出海口沿岸一帶,有許多值得駐足一遊的景點,如音樂館,隨著河水澄清,兩岸綠美化工程的進行,再加上河岸廣設的駁船碼頭,宛若水都般的行船夢想亦即將實現,市民及遊客可以在兩岸綠意如畫的步道中散步或騎單車,享受一個進步城市的清爽與?意,以「海洋首都,水岸城市」的全新視野來認識高雄。


 西子灣


西子灣 西子夕照也是臺灣八景之一,不管是清朝時喚為洋路灣洋子灣,或因斜陽樵唱的詩賦而曾有斜灣之稱,西子灣的夕照之美永恒不變!
    位於萬壽山麓下,南接旗津半島的西子灣風情萬千,黃昏是最美麗時刻。當艷陽逐漸接近大海而變得溫柔,徐徐海風像媽媽的手,輕拂北側的柴山、柔細的沙灘、百年歷史的英國領事館、高雄港一港口旁海堤處處都是觀賞夕陽的好地方。
    
此時此刻,落日像顆撐也撐不住的大蛋黃,在天際緩緩降下,與地平線相會約40秒就說再見,留下滿天的彩霞。情侶喜歡在這裏許下海誓山盟,近年連大陸觀光客也來爭睹不同於杭州西湖的西子夕照


西子灣為位於台灣高雄西隅的一個風景區,距市中心車程約20分鐘。位於在柴山西南端的山麓下,南面隔海與旗津島相望,是一個風景天成的灣澳。而最北端則傍著柴山,是一處由平灘和淺沙所構成的海水浴場,以及以夕陽美景及天然礁石聞名的海灣。在初時,西子灣也被稱作洋路灣、洋子灣或斜灣,而在閩南語的諧音引申下,斜仔灣逐漸被稱為西子灣[1]。傍晚時分的夕照,是為台灣名景之一。


十八王公廟


十八王公廟源於康熙23年,一艘自中國大陸而來的漁船,在西子灣海灘處沉沒,18位船員最後脫險在西子灣岸上登陸,並在西子灣地區開墾,但後來卻被鳳山縣衙官誤為叛民而遭集體格殺。附近居民念其平日和睦敦鄰,樂善好施卻慘遭冤殺,於是就收殮他們遺體,合建一所低矮之祠堂於現今西子灣洞口的山麓上。之後由於顯靈保佑百姓事蹟,地方由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奏請玉皇大帝勒封為「十八王公」。1983重新興建,並將十八王公廟遷至現在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旁。


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


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為建於1865的英式建築,位於高雄港(清打狗港)口北岸的鼓山上,基地高度離水面約30公尺,東側、西側及南側皆緊臨陡峭的懸崖,北側連接鼓山,形成背面靠山、三面環水的形勢,是當時英國掌理海關稅務工作的重要據點。為臺灣目前現存的西式近代建築中,年代最為久遠的建築。但在太平洋戰爭時,該建築物局部遭轟炸受損,且在日治時期結束後又逢多次風災,使得建築處處斷垣殘壁,形同荒廢,直至1985後方開始進行修復。1987中華民國內政部公告打狗領事館為二級古蹟,之後並闢為高雄史蹟文物館[2][3],陳列有關打狗開拓及近代史之文獻、鳳山縣舊城模型、歷史圖照等歷史發展重要文物資料。


西子灣隧道


西子灣隧道開鑿於1927年(昭和2年,民國16年),由海野三次郎負責建造,並於隔年10月完工,1933年(昭和8年,民國22年)正式啟用,全長260公尺,寬6公尺,高3.6公尺,日治時期稱之為「壽山洞」,在二次大戰美軍轟炸時曾改作防空洞使用。西子灣隧道隧道穿越柴山,全隧道可以分為前、中、後三段,1990年及1991年時,高雄市政府曾經徹底整修壽山二號洞。目前西子灣隧道為連接西子灣與高雄市鼓山區的要道,由於隧道景觀特殊,西子灣隧道一直是著名的觀光景點。


海水浴場


西子灣共有三個海灘,第一海灘在防波堤內,第二海灘位於防波堤外側,另一個海灘則位於柴山軍事管制區。內日治時期的西子灣海水浴場名為壽海水浴場,建於19286月,翌年6月附設餐廳一座。1935年再添建兒童游泳池一座。


現在的西子灣海水浴場是建於1975年,位於防波堤的外側第二海灘的所在地。防波堤內的第一海灘,由於海水污染問題,目前則是闢為海濱公園


中山大學


西子灣畔的中山大學前身為1924年改組的國立廣東大學,目前校址所在地最早為「西子灣動物園」所在地。


蔣公紀念館


西子灣北側國立中山大學校園內有一蔣公紀念館(原稱為蔣公行館),為二層樓的西式建築,1937年時由高雄地區醫師彭清約所建。


 打狗英國領事館(3)


 台灣第一棟洋樓~二級古蹟打狗英國領事館,建於1865年,迄今已有145年歷史。


1977年仲夏初秋狂婦賽洛瑪強颱由台灣,肇致嚴重的破壞,形成斷垣殘壁,屋頂全毀,下層卻完整無缺;自此有十年形成廢墟,白天有破厝夜間有鬼屋之稱。


本館於1987年被內政部定為二級古蹟本館為後文藝復興時代巴洛克式建築風格。


2004年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公開徵選優良廠家來整修殘破的二級古蹟打狗英國領事館,並在修復後繼續經營管理。由國內知名觀光飯店「高雄漢王洲際飯店」團隊取得。


由於政權及產權的多次轉移以及資料的誤用,數十年來,山丘下碼頭邊的領


事館建築物一直未被重視,而山丘上的領事官邸建築物,卻一直被誤認為英


國領事館。


1925,由日人接收使用,領事館改作為高雄水產試驗所,領事官邸改作高雄海洋觀測所。


雖然建築物設計者為英國人,但建築工匠是聘自中國大陸,而建築用的紅磚


則從廈門運來,竹節狀的落水管是清末洋樓的特色。


1986年起,高雄市政府開始考證研究並修復英國領事官邸,領事官邸內部


闢為高雄史蹟文物館,陳列有關打狗開拓及近代史之文獻、鳳山縣舊城模型、


歷史圖照等歷史發展重要文物資料。領事官邸內的隔間分為港景廳、海景


廳、高雄廳、文化創意小舖、展覽A廳、B廳以及地下迷宮。


 營業項目:英式午茶、晚茶、套餐、咖啡。


貓鼻頭


【貓鼻頭】地處恆春半島西南方,為台灣海峽與巴士海峽的分界點,因有一從海崖上滾落的珊瑚礁岩,其外形狀若蹲仆之貓,而得名。為台灣最南端的二個岬角之一,貓鼻頭公園以巨大珊瑚礁岩著名,除了可以登上公園內的置高點,觀賞「貓形巨巖」,園區內也有著各種奇岩怪石地形景觀。貓鼻頭半島地勢西高而東低,受海蝕、鹽漬及風化影響特別強烈,以隆起的珊瑚礁海岸為主,有海蝕溝、海蝕壺穴、海蝕礁柱等造就當地鬼斧神工的自然地形,也成為看海觀石的好去處。傍晚時刻,夕陽染紅了整個海面,景致十分狀麗,早為恆春八景之一。


開放時間:AM8:30-PM5:00(11~3月);洽詢電話:08-8867520


南灣


南灣古稱金沙灣,因為其海灘上佈滿了白沙,遠處望去太陽照射之下有如金沙閃閃,又稱為金沙灣。其海灣海浪一波波湧起,有如藍浪入侵,亦又稱為藍灣。


南灣海岸線長達600公尺,沙質柔軟、沙粒潔淨,海水碧藍,是吸引游客逐波踏浪戲水的最佳地點。而且因為海底地形多變,水質清澈,能見度佳,所以非常適合衝浪、浮潛等海上活動,每當假日時,總能見到沙灘上的滿滿人潮,享受著炎炎的夏日艷陽。


除了海底的美景,每年10月至隔年的3月可見「空飄塑膠袋」奇景,這是台灣漁民為了捕釣鶴鱵魚的奇招。


鵝鑾鼻燈塔


鵝鑾鼻附近的外海有七星岩暗礁,過去常有不熟悉附近水域的船隻觸礁沈沒。1867同治六年),一艘美國商船從汕頭開往牛莊途中,在暴風中迷失方向,漂至七星岩附近觸礁沈沒,船長夫婦和船員游泳登岸後,除一中國船員逃至打狗外,其他人均被龜仔角社(社頂)的原住民俘虜殺害,被稱為羅發號事件琉球漁民也在南岬一帶遇難,還因此引發牡丹社事件美國日本政府因此要求清朝在此處設燈塔。


鵝鑾鼻燈塔為鵝鑾鼻公園的標誌,塔身全白,為圓柱形,高18公尺,周長110公尺,外觀以砲壘為建築,並以砲臺作為塔基,而且在圍牆上設有槍眼,四週更設有壕溝,為全世界唯一的武裝燈塔。白色圓形鐵塔內共分五層,第一層儲煤油,第二層置格林砲,三層為洋人休憩所,四層則設置榕林砲,第五層則為光源所在;於民國18年(1929年)定為臺灣八景之一;但在二次大戰末期曾遭炸毀,並於光復後改建並換裝新式大型四等旋轉透鏡電燈,是目前臺灣地區光力最強之燈塔,並享有『東亞之光』的美稱。民國71年列為墾丁國家公園的史蹟保


存區。


交通部觀光局 石梯坪


石梯坪位於石梯漁港的東南側,於1983年經內政部劃定為花東沿海保護區內的自然保護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設立之後,將此地劃設為石梯坪遊憩區。因本區海岸階地平坦寬廣,故將區內主要通道臨海側規劃成露營區,並鋪設臨海步道通往各主要景點。石梯坪特殊的地質地形景點多分佈在沿海保護區、遊憩區內,以多層階梯狀的隆起岩海階而得名,上面佈滿壺穴、珊瑚礁。沿著石板步道,可深入觀察海蝕溝、海蝕崖、海蝕平台、隆起珊瑚礁地形地質景觀,此地也是是潛水者及海釣著十分熱門的去處。


石梯坪遊憩區以特殊的地質聞名,整個地質剖面約100公尺,底部有約30公尺厚的安山岩熔岩,具有柱狀節理。上方被白色的凝灰岩和火山礫岩所覆蓋,而剖面的頂部為岩性疏鬆的白色中酸凝灰岩,可見得為陸上火山噴發的產物。


 


(花蓮豐濱鄉靜浦北回歸線)


北迴歸線是北半球溫帶和熱帶的分界線,環繞北半球十六個國家,總共建有九座北迴歸線標碑,其中在臺灣就有三座,分別位於嘉義的水上、花蓮的舞鶴及花蓮的靜浦,每年夏至時(621日或22日),正午的太陽將直射此地。北回歸線標碑形是呈現燈塔狀,圓柱形的標誌,上面標示北回歸線,中間有狹長細縫,一柱擎天好是壯觀,遊客們都在此拍照留念,一腳站在熱帶,另一腳站在亞熱帶,別有一番地理上的感受。
一般而言,北迴23.5度都是很不適合人居住的地方,如撒哈拉沙漠、墨西哥沙漠,只有台灣在北緯23.5度處,生態和文化獨一無二的豐富多變,原因之一為海洋的滋潤,另一個原因是這樣一個南北400公里,東西200公里的小島上,超過三千公尺的高山有220座,山遇到東北季風、東南季風的水氣,遇水則發,在地理上很特別。尤其是花蓮,從海到太魯閣只有19公里,海拔從0450公尺,世上少有,而靜浦北回歸線一帶,植物環境地貌都特別豐富。


 台灣的北回歸線標一共有三個點
一個在西半部的嘉義水上鄉
一個花蓮在山線瑞穗鄉
一個在海線花蓮豐濱鄉


東河鄉- 水往上流奇觀


水往上流奇觀位於台東縣東河鄉都蘭村(省道11號往台東152K處,右轉約50公尺路旁),東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在此設有休憩中心、停車場,並立有「奇觀」兩字石碑,「水往上流奇觀」其實為視覺假象,由於溝渠旁邊的景物傾斜度大於路面,造成視覺看流水彷彿由低處往高處流。


受到地心引力影響,水往下流是人盡皆知的常識,但位於都蘭村漁橋附近的農田灌溉溝渠,卻出現反地心引力的「水往上流」奇觀,潺潺水流順著水溝蜿蜒往高處流去,令人嘖嘖稱奇。
    因為水往上流,使得一條毫不起眼的灌溉溝渠聲名大噪,經常吸引遊客前來觀看,無論是信或不信,都值得親自到現場眼見為憑,親身體驗聞名全台的奇觀。


水往上流位於台東縣東河鄉都蘭村,在11 號省道往台東152K處,右轉約50公尺處路旁,有一條農業灌溉溝渠,順著水溝,蜿蜒向上流去,這就是「水往上流」奇觀。
「水往上流」是因為路旁的景物傾斜度大於路面,而造成彷彿流水由低處往高處流的視覺上錯覺。
    東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管理設有休憩中心、停車場,並立有「奇觀」兩字石碑,是東海岸一處著名的旅遊景點。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