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位於台灣東南海域綠島西北端。 |
![]() | 民國二十七年美國總統輪船公司胡佛總統號郵輪於本島北面觸礁沉沒。 |
![]() | 該塔建於民國二十八年,塔身為圓形,混凝土造,裝設三等煤油白熱燈,光力二○○、○○○支燭光。 |
![]() | 二次大戰時受空襲炸燬。 |
![]() | 民國三十七年修復,改裝五等臨時直流電閃光燈,每十秒連閃白光二次,光力二、六○○支燭光。 |
![]() | 民國六十二年換裝新式四等旋轉透鏡交流電燈,每二十秒連閃白光二次,光力一、○○○、○○○支燭光。 |
![]() | 民國七十七年增設無線電標桿一座,輸出電力一○○瓦特,射程一○○海浬。 |
![]() | 該塔設有無線電對講機。 |
![]() | 塔高:三十三‧三公尺 |
![]() | 燈高:四八‧二公尺〈高潮面至燈火中心〉 |
![]() | 公稱光程:二十五‧七浬 |
![]() | 位於花蓮港北奇萊鼻。 |
![]() | 民國二十年建造,塔身為白色方形混凝土塔,塔高七‧六公尺,裝用五等電石氣閃光燈,每三秒閃白光一次,光力三○○支燭光。 |
![]() | 二次大戰時嚴重受損,停止發光。 |
![]() | 民國五十二年海關為配合開放花蓮港為國際港,在原塔附近重建白色五角形混凝土塔一座,並增建發電機室及看守人員宿舍等,翌年建造完成,新塔裝設四等電燈,白色頓光,每六秒明三秒滅三秒,光力二八、○○○支燭光。 |
![]() | 民國六十二年增設乙級無線電標桿一座,輸出電力三○○瓦特,射程一○○浬。 |
![]() | 民國七十四年增設雷達標桿。 |
![]() | 塔高:十三‧四公尺 |
![]() | 燈高:三三‧四公尺〈高潮面至燈火中心〉 |
![]() | 公稱光程:十六‧六浬 |
![]() | 位於台灣東北岸三貂角。 |
![]() | 民國十八年及二十年三貂角附近先後沉沒船隻撫順丸及華南丸後即開始籌建燈塔,民國二十四年建造完成開始發光,燈器為三等煤油白熱燈,每二十八秒連閃白、紅光二次,有紅色分弧指示龜山之方位。 |
![]() | 民國三十一年改裝三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力白光六五○、○○○支燭光、紅光一一○、○○○支燭光。 |
![]() | 二次大戰時曾遭炸射損壞,光復後於民國三十五年修復發光。 |
![]() | 塔高:十六‧五公尺 |
![]() | 燈高:一○○‧六公尺〈高潮面至燈火中心〉 |
![]() | 公稱光程:白二十四‧五浬、紅二十浬 |
![]() | 位於台灣北岸鼻頭角。 |
![]() | 清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建立,次年二月開燈,燈塔構造為白色六角形鐵造,塔身高度十二公尺,使用四等雙重煤油芯燈,每三十秒閃白光一次,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年〉塔基岩盤生裂,為安全計,將原塔遷移位置約三十公尺。 |
![]() | 二次大戰時該塔受炸全燬,通路坍失,成為廢墟。 |
![]() | 民國六十年經克服種種困難,在原址附近另建鋼筋混泥土造新塔,裝用四等交流電燈,十一秒白頓光,明六秒暗五秒,光力二八、○○○支燭光。 |
![]() | 民國七十三年建妥房舍派人駐守。 |
![]() | 塔高:十二‧三公尺 |
![]() | 燈高:六五‧三公尺〈高潮面至燈火中心〉 |
![]() | 公稱光程:十六‧六浬 |
![]() | 設於福州區東引島東坡。 |
![]() | 民前八年〈一九○四年〉建立,民國二年修整,塔身為圓形磚造,原裝用一等旋轉石油燈於民國五十五年九月遭受「艾麗絲」颱風摧襲損燬,同年十一月另裝設五等電燈於塔頂陽台上,每十五秒連閃白光三次,光力二、六○○支燭光。 |
![]() | 該塔前因軍事戰略需要暫停發光,已自民國七十八年六月起復燈。 |
![]() | 民國七十七年增設霧號兩組,音達距離約三浬。 |
![]() | 塔高:十四‧二公尺 |
![]() | 燈高:九七‧八公尺〈高潮面至燈火中心〉 |
![]() | 公稱光程:十一‧三浬 |
![]() | 設於福州區東莒島東北角上。 |
![]() | 民前四十年〈一八七二年〉建立,嗣於民國二年及民國十七年二度修整,塔身為圓形石造,裝用二等旋轉透鏡石油燈,每二十秒閃白光三次,光力二九、○○○支燭光,目前暫停發光。 |
![]() | 塔高:十九‧五公尺 |
![]() | 燈高:七八‧三公尺〈高潮面至燈火中心〉 |
![]() | 公稱光程:十六‧七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