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稱台灣佛教五大山頭。

![]()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 | |
張採薇(俗名) | |
身故 : 2009年2月3日 (78歲) ******************************* |
法鼓山山徽:整幅圖形勾勒出佛陀轉法輪時的手勢,名為說法印,示意眾生諸般纏綑已獲消解。山徽左側為山形,右側則似一人打坐。
台北縣金山鄉三界村7鄰半嶺14-5號(新北市金山區)
「法鼓」一詞,佛典中有多處提及。如《妙法蓮華經》云:「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於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及大法雨,度無量眾生,我等咸歸請,當演深遠音。」所謂「擊大法鼓」,就是敲響佛法淨化心靈的鼓聲,使人心獲得安樂與平靜。由於法鼓山的地理形貌,猶如一個縱臥的大鼓,故引經典之喻,取其似鼓之形,「法鼓山」之名遂由此而得也。
法鼓山的前身是東初老人創建的「農禪寺」與「中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籌建於1971年,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於1975年定名為「農禪寺」。當時,東初老人致力於推動台灣佛教文化、培養佛教人才,每年並舉辦冬令救濟活動。
1977年,聖嚴法師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與農禪寺住持,除承繼東初老人之志業之外,更將佛法轉化為大眾能夠理解、接受與運用的觀念及其修行法門,並接著進行推廣工作。隨後,由於農禪寺與中華佛學研究所信眾與學生與日俱增,遂於1989年因緣購得今新北市金山區三界里的一塊土地,聖嚴法師將之命名為「法鼓山」,故以「法鼓山」為名之團體於焉成立。
***************************************************
「法鼓山」位於新北市金山區三界村,座落在北部濱海公路與陽金公路交會的一處山坡上,三面環山,雙溪交抱,正面千峰來朝,遙迎翡翠海灣,風光明媚,鳥語花香。坐北向南,左有高崗聳立,如古鐘懸空;俯瞰本山地形,則似巨鼓縱臥。在這裡,聖嚴法師集合了十方善信功德,建設一個整合教育、修行、文化的『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法鼓山」這塊土地與佛法有不可思議的因緣,從山的地理形貌而言,左似青龍昂首右如白虎低頭;左視高崗如古鍾懸空,俯瞰整塊地則向縱臥兩山之間的大鼓;從地名上看,此地屬金山鄉『三界』村,在此處撞鐘擊鼓,其聲可響徹三界村,象徵法輪常轉、超越三界。
******************************************************************************


這是祈願觀音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