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文化公園
台東縣台東市南王里文化公園路200號
卑南文化公園座落於南王里文化公園路,佔地18公頃,民國64年臺東縣政府將卑南遺址列為地方古蹟,68年再提升為臺灣地區三級古蹟,緊鄰的月形石柱區是國家一級古蹟。
卑南文化公園最大的特色是持續的進行考古發掘,一方面成立遺址保存館對外公開展示,達成學術研究、遺址保存、推廣教育多重功能。此外寬廣草坪公園植栽綠化,也成為民眾休閒最佳去處。
卑南遺址為全臺規模最大,地下出土文物最豐富的遺址,也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墓葬群遺址。主要內容為距今兩、三千年前,卑南新石器文化時期先民的墓葬區和住宅區;目前已挖出的石棺數目超過400具,並發掘出臺灣第一間史前人類住屋,而出土的玉器、石器、陶器更不計其數。從遺物豐富的造型、精細的手工,和死後厚葬的習俗,可窺探當時高度的文明。
全區平面圖
公園配置圖文字說明:
1.入口廣場
2.WC
3.停車場
4.表演場
5.暸望台
6.遊客中心
7.現地挖掘區
半日遊路線
180M 70M 650M 200M
入口 → 遊客服務中心 → 瞭望台景觀區 → 考古現場 → 月形石柱
|
|
|
|
|
圖一 |
圖二 |
圖三 |
|
|
|
|
|
|
圖四 |
圖五 |
圖六 |
圖七 |
圖八 |
大約在一百多年前,
日本的學者
鳥居龍藏來到台東卑南遺址,留下了最早的照片和記錄。月形石柱的價值,在於它所代表的象徵和意義,因為它正是卑南文化千年故事的起點。
|
為卑南遺址留下最早紀錄的是日治初期人類學者鳥居龍藏 。 鳥居四度來臺進行人類學調查期間,曾為卑南遺址的地表石柱拍攝兩幅照片,時間可能是1896年。鹿野忠雄是第一位將卑南遺址當作考古遺址加以研究的學者。他在1930年發表的文章中敘述,有數不清的板岩石柱豎立於地表上。鹿野採用鄰近卑南族的傳說,推測這裡曾存在一個古代部落,石柱是居屋的殘留。日治五十年期間,學者注意之焦點主要是地表的立石遺構。1945年金關丈夫、國分直一首次對最大立石之周圍進行試掘,始初步發現地下的陶器及住屋遺跡。
二戰以後,陸續前來卑南遺址調查的國內學者不在少數,但都未曾做過發掘。1975年,臺東縣政府將卑南遺址列為地方古蹟,1979年再提升為臺灣地區三級古蹟,只是遺址保護工作並未就此落實。1980年南迴鐵路卑南新站 (今臺東站)開工,將地下沉睡數千年的遺構、遺物大量揭露,並造成嚴重破壞,引起輿論及各方的高度關切。臺東縣政府遂委託臺大考古人類學系宋文薰、連照美兩位教授,進行搶救考古。搶救考古工作共進行13梯次,前後長達9年,成果十分豐碩。無論是發掘面積、出土石棺及遺物數量皆是臺灣考古史的空前紀錄。尤其是大量精美玉器重現於世,令人驚艷。卑南遺址為臺灣最具代表的史前遺址之一,已無庸置疑。
卑南文化公園相關新聞
****************************************
***************************************** 月形石柱是見證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永恆地標▼ 石柱、石板棺和玉器是卑南文化的特徵,現存在卑南遺址上的月形石柱附近就是當時史前聚落的中心地帶,但尚無人知道這石柱在村落是什麼用途,至今仍是一個謎。 卑南遺址,是台灣規模最大的的史前遺址之一▼
卑南文化公園位於台東市,是全台規模最大的、最豐富文物遺址,也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墓葬群遺址,更是台灣唯一的考古現場公園。其位在卑南山丘陵下的河階地,緊鄰的月形石柱區更是國家一級的古蹟,至今還持續的在進行考古發掘,並成立遺址保存館且對外公開展示。 來到卑南文化公園▼ 其寬闊的草坪公園植栽綠化,成為民眾休憩之處▼ ******************************************** 台東火車站約走路10分鐘的(卑南文化公園) ↓卑南族猴祭--刺猴 ↓卑南族勇士的武士刀 ↓工作人員還在挖
******************************************** |
備忘錄 :
|
2009/08/13 建立本部落格 !
2011/11/19 瀏覽人次過20萬 !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