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來源 : 溫美人部落格  紅毛埤與山仔頂山


 


三角點


 


「三角點」一個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詞,登山的目的為何?是為了登高、望遠、賞景?還是觀察動植物生態呢?所多人在登山過程中所追求的目的都不一樣,但總會有一群人,登山主要目的,就是要摸到那一顆石頭,這顆由日據時代就已存在的基石。


 


其實我們所知的三角點大多做土地量測之用,當然也有如界石等其他用途。這座大多由花崗石所雕琢而成的基石,一直深深吸引著一些基石愛好者前撲後繼,就為了能看到它的面貌。由於隨著年代的久遠,有些不是遭到破壞,不然就是已經遺失,這種現象又以平地基石尤甚。至於立在山頂的三角點基石,因登臨不易,人為的開墾與破壞較少,反而保持較為完整。這些三角點基石大都屬於國家公物,亦是國土的一部份,不應任意破壞或移動之。然而就是有些少數自私自利;缺乏公德心的人,會敲下基石的一部份碎片帶回去珍藏,以致許多我們看到的基石幾乎都缺角缺邊,極少有完整的。這種行為就好像是在炫耀其戰利品似的,其實都已經觸犯到法律,都應該加以譴責及禁止的。


 


當然不是每一座山的山頂都有三角點基石,一般會埋設三角的的山頭皆有著獨樹一幟,展望視野佳、易觀測之特點,以便於做量測。其三角點依邊長的不同,分為一等、二等、三等、圖根點;一等三角點取平均邊長為40公里,另約20至25公里之間有一等三角點補點,二等三角點平均邊長為8公里三等三角點平均邊長為4公里圖根點平均邊長為2公里,這其中圖根點又稱為四等三角點


 


至對基石的外觀尺寸,一等三角點的柱石邊長為18公分見方82公分長,二、三等邊長為15公分見方,長度則為79公分,頂端則有一個明顯的「┼」符號刻痕。在柱石的地底下約60公分之處還埋有一塊磐石,由於體積較大也埋得比較深,因此磐石遺失的比例就比基石柱低了許多。我們所看的的都一柱石的頂端部份,正常來說應該會露出地面15公分,但由於隨著年代的久遠,經過雨水的沖刷,或是天然的淤積、人為的掩埋等...,導致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基點,有些已整根裸露,有些則幾乎快被泥土所埋沒。


 


全台灣光三等以上的三角點就有兩千多顆,如果要全部探完,可說是傾一生之力都很難達成。因有的三角點地處偏僻深山之中,山高路遙;人跡罕至,甚難親近。然而越是如此,越能激發起基石迷好奇及勇於面對挑戰的心志,當一路劈荊斬棘,越過千山萬水,費盡千辛萬苦終而順利摸到那座三角點基石時,身心所歷經的疲累瞬間化為烏有與滿足。


 


其實它只是地圖量測的一個輔助點,為何會有這麼大的魔力呢?對於山地來說,一般大多會埋設在山的最高點(當然也有少數例外,不過也相差不遠),也就是山頂。每座三角點皆有著不同的編號(二、三等點才有,一等三角點與圖根點並無編號),只要察看編號就可以得知這座山的名稱,有如我們的身分證一般。因此您只要秀得出這座山的基石編號,即可證明您的確登頂過這一座山,否則每座山頭景觀都差不多,草木也長得大同小異,誰又能證明說您所說的這座山您曾經登頂呢?當然您要照基石照需照有數字的那一面,否則光看到「×等三角點」的字樣,是無法證明什麼的。另外三角點基石上所刻的「×等三角點」那一面都是面向南方,而編號則是面向北方,如果沒有指北針來判定方位的話,三角點的刻字亦可提供我們判斷方向,很有意思吧。


 


登山的人不盡然全喜歡摸基點,但摸基點的人一定會跟登山結下不解之緣。或許是一種習慣吧!但卻也不可否認是一種”我執”的自我肯定方式,為了某個成就或是滿足,以三角點來設定登山目標,或許是一套具有完整系統的登山計劃書,但也很容易讓人迷失在三角點的得失上。因沒找到基點而悵然若失,或為了找基點而讓自己身陷險境,甚至受到傷害,都是過度執著於基石所在。


                                其實登山非登頂不可,親近大自然,欣賞美麗的風景,看看多樣的野外生態環境,也是享受登山的方式。大多數的人登山,所求無它,只為體健,雖然每個人的習慣不同,但都是值得鼓勵與肯定。「山峰不因無點而低貶」,你認為它有點方才值得一探,您認為它無點,它還是一座山,無人可去衡量何為名山、何謂價值!識山近山,一切隨緣資料來源 : 阿欽仔的旅遊日記


 


附註: 台灣一等三腳點位置圖


       台灣本島三角點資料庫


       澎湖群島三角點資料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