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指南 | 展覽名稱與展間平面圖 | 故宮導覽圖
|
203 | 「得佳趣—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特展 (展期:2011.11.01-2012.10.30) |
「得佳趣」為乾隆皇帝鑑賞璽印,其印文的意涵為從鑑賞文物中感受美好的視覺經驗與樂趣。
清高宗乾隆皇帝生於1711年、卒於1799年,在位六十年(1736-1795)。退位之後又當了三年的太上皇帝,仍然掌握政權。是長壽且在位時間長的皇帝,因此有十八世紀皇帝的稱號。在位時,曾經親自考訂文物,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置清宮典藏;故也有人把他看成是首席博物館館員。特別是分別收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和瀋陽故宮、熱河行宮,與南京博物院中的傳世藏品,因多數皆可追溯出乾隆皇帝親手典藏的痕跡,而明顯地反映出他鑑賞文物的經過。
這個展覽就是透過有跡可循的鑑賞印記,展出本院典藏鐫刻乾隆御製詩的陶瓷,和能與陶瓷圖冊對照的作品。藉由乾隆皇帝御覽陶瓷的軌跡,瞭解他的鑑賞品味。整個展覽以乾隆皇帝的陶瓷鑑賞觀做為主軸,並且依照他御覽之際所規範出的兩種不同整理方式,將展覽分成兩個單元。第一單元「以詩為記」,主要展出本院所藏刻詩陶瓷;第二單元「再現品味」,展出陶瓷圖冊中所畫的瓷器。
「以詩為記」單元中,因御製詩旨在傳達乾隆皇帝對陶瓷的歷史知識、鑑賞觀,以及寓意其中的處世與為君之道。這些他所觀察到的表象特徵與他所理解的窯口,都體現出他對於不同屬性陶瓷的觀感。以今天的陶瓷史視野來看,經過乾隆皇帝御覽鑑賞刻有御製詩的陶瓷,其窯口涵蓋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明朝宣德官窯等製品,明顯流露出他降旨鐫刻御製詩,以及對於名窯作品的選擇,深受晚明陶瓷鑑賞觀所影響。
同時也因詩中屬意的多為北宋汝窯、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系列作品,故詩中有對於宋朝宮廷用瓷的歌詠,有南北政權嬗遞的自我警惕與反省思維,也有一再強調鑑賞陶瓷絕非玩物喪志;而乾隆皇帝探索官窯脈絡的過程中,除了將北宋汝窯當作理想的官窯典範外,也一路上溯至舜做陶於河濱的故事,意圖透過河濱遺範連結以德治理天下的情操,表達出鑑賞陶瓷,實有效法聖人楷模的深遠意義。
展覽第二單元「再現品味」,因清宮留存的陶瓷圖冊,是乾隆皇帝降旨繪製,故也能視為鑑賞記號,印證畫中瓷器經過乾隆皇帝御覽觀看,以及鑑賞的看法。
總之,藉由具體的鑑賞印記,可以瞭解乾隆皇帝把陶瓷當作宣傳個人藝術品味和施政理念的媒介,其最大目的應該是想要藉此粉飾搜求藏品的舉動,以建立個人的聖王形象。
堪稱歷史上最喜歡作詩的乾隆皇帝,傳世留存有近兩百首歌詠陶瓷的御製詩。其中多數皆針對古代官窯而作,詩中,他不僅考訂作品的窯口與年代,也表達出個人對釉色、皮殼和燒製痕跡的看法。且因多半從「官窯」的角度切入,故透過御製詩,能瞭解乾隆皇帝探索官窯歷史脈絡的想法。
特別是,乾隆皇帝降旨刻詩,並非整批送交,而是分次交辦清宮專門負責的如意館和懋勤殿處理,間接反映出鐫刻御製詩背後所存在加以選擇的意向。乾隆皇帝選擇的品味,從以北宋汝窯、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類型作品居多中,得知他在晚明鑑賞觀之上,其實意圖透過對宋朝官窯的追溯,為乾隆官窯,創造出一個可以依循的典範。同時,因御製詩瓷器所見紀年銘款,多半出現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以後,故能和造辦處檔案記載相呼應,說明乾隆皇帝降旨鐫刻瓷器,其實與他積極重建清宮典藏密切相關。
總之,以現代語彙整理御製詩中所傳達的鑑賞觀,大概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重點:一、優質陶瓷象徵帝王的德行。二、不同的器形與釉色,代表不同的人格特質。三、鑑賞陶瓷絕非玩物喪志。
乾隆皇帝從乾隆二十年開始,陸續降旨繪製陶瓷和青銅器圖冊,雖然目前陶瓷圖冊已與畫中瓷器分開保存,但是透過檔案記載與院藏青銅器多寶格的組裝樣式,仍能追溯出陶瓷圖冊原來亦應與畫中瓷器共置於一個木匣中。而且整個木匣即為一組瓷器多寶格,圖冊正是這組多寶格的典藏圖錄。
和展品對照的《珍陶萃美》和《精陶韞古》兩本圖冊,繪製於乾隆五十年代。每一本畫有十件瓷器,每頁作對開裝裱,上頁為品名與圖畫,下頁紀錄尺寸、釉色、形制、款識和前人的品評。畫中收錄的作品,透過原載品名,得知為定、官、哥、鈞、龍泉窯,以及明朝宣德、萬曆官窯製品,從中展現出來的藝術品味,其實與乾隆皇帝降旨鐫刻御製詩對瓷器的選擇一樣,深受晚明鑑賞觀所影響。透過圖冊與畫中瓷器的對照,具體地傳達出乾隆皇帝的鑑賞品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