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宋 范寬 谿山行旅 軸 絹本 淺設色畫 縱:206.3公分 橫:103.3 公分 |
范寬(活動於十世紀),陜西華原(今耀縣)人,經常來往京師與洛陽一帶。個性寬厚,舉止率直,嗜酒好道,擅長山水畫,初學五代山東畫家李成,後來覺悟說:「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於物者,未若師諸心。」於是隱居華山,留心觀察山林間,煙雲變滅,風雨晴晦,各種變化難狀之景,當時人盛讚他:「善與山傳神」。此圖是傳世唯一的名蹟。 |
*
作者
范寬,目前僅知卒於西元1023年以後。字中立,一名中正,華原(陝西耀縣)人。因性情寬緩得名。長於山水,初學李成、荊浩,後觀察自然,自成一家,與關仝、李成,同為北方山水畫派之主流。
***********************
《谿山行旅》為中國北宋畫家范寬的作品,使用絲質的絹作為畫布,長206.3公分,寬103.3公分,以淺淡的色彩作極為精緻的構圖,舉凡山川流水、高山岩石,都能細心勾勒且呈現出立體的空間感,至於人物、馬匹亦能夠在尺寸極為渺小的限制下,活靈活現,因此受到歷代收藏家珍愛,如今已有許多印記,目前收藏在國立故宮博物院。
構圖
畫作中遠近側正的視覺角度下觀察各有不同,遠看有巍峨巨石的壯闊,高山右側直直垂注一縷涓瀑,山壁岩牆上的特殊紋理不僅歷歷可見,線條亦是變化多端、粗黑曲折,不僅使山形更加雄偉厚重,也產生了層次和立體的切入觀感。而山壁上密如細雨的筆觸,更拉長了山高的視覺感受,忠實地呈現了范寬的繪畫特色。
隨著流水往全圖的下方望去,以更加細膩的筆觸,在幽暗的深谷中,暈出如霧氣一般的墨彩幻化,米芾便以「深暗如暮夜晦明」形容這種呈現了瀑布沖洩的力道以及水花的效果。水流盡頭,可引領觀察者拉至近景,此時每一棵樹的枝枒葉梢巨細靡遺、疏落有致,巧妙的是,右下角可見一行馬車行隊,其右方有一棵樹木,其分岔的「橫Y」字形枝幹下方,數葉呈現了一個缺口,可見范寬的落款簽名,但由於年代久遠,此畫顏色略顯暗沉,距離半公尺的距離下,要細分此畫作的各個細節,並非易事,因此現在畫展中,多可見遊客舉起望遠鏡近距離的檢視賞閱。
山頂的樹木叢生,無論遠近,皆能望見枝葉疏密透光的層次,近處則更可見枝幹節瘤突出、盤根錯節,紋理幾可亂真,似乎可解釋成使用細小的畫筆,施以蒼勁的筆力如刻畫而來,此外,部分植物葉片依稀可見紅色和綠色消褪的痕跡,可知此畫原先是以彩色的形式發表。而近景的小瀑左岸,走出的挑擔之人頭戴斗笠、動作如生,可能即將走過溪水之上的人工架橋,圖幅右下方,更出現了駝獸列隊前進的律動,在蒼勁十足的景緻中,添加了生物的活躍氣息。
印記題跋
范寬的谿山行旅曾被明、清兩代文人墨士珍藏流傳至今,當中不乏著名鑑賞家和多位皇室成員,經手累加的印鑑多達22枚,而清高宗的印鑑竟有6枚,可見其珍愛程度之盛。以下依照時代順序列出印鑑的各項資訊,可對照左圖的標記示意,認識這些印記題跋,有助於釐清此畫受到重視的程度以及其輾轉流傳的時代背景。
值得注意的是,金栗寺的印記極有可能意味著,這份作品並不曾由該機構收藏,因為金栗寺在北宋時期,雖大量收藏當代紙本書張,所有的紙張都印上「金粟山藏經紙」字樣,但後來因社會動盪,遭人竊盜流入民間、四散各處,清代收藏家基於此機構所收藏之紙張較有厚度、雙面上蠟、且沒有雜亂的紋路,認為這種紙的品質適合作為許多珍藏書畫的襯紙或開卷之首,因此,很有可能此印記並不能代表此作品的品鑑,亦不能表示原作即表框於該種紙面之上。
北宋范寬大作,谿山行旅圖,之作者確立,是西元1958年,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由副院長李霖燦先生在該畫右下方樹叢中,發現有<范寬>二字,證明董其昌所題十字:北宋范中立谿山行旅圖。至此,谿山行旅圖為范寬所繪,殆無疑義。
![]() | 印主 標號 釋文||
金粟寺 | 8 | 金粟山藏經紙 |
范寬 | 20 | 范寬 |
錢惟演 或錢勰 | 18 | 忠孝之家 |
明代官印 | 21 | 典禮紀察司印 |
董其昌 | 9 | 宗伯學士 |
10 | 董其昌印 | |
11 | 題跋:「北宋范中立谿山行旅圖,董其昌觀」 | |
梁清標 | 14 | 蕉林祕玩 |
15 | 觀其大略 | |
周祚新 | 16 | 祚新之印 |
17 | 墨農鑑賞 | |
清高宗 | 1 | 石渠寶笈 |
2 | 重華宮鑑藏寶 | |
7 | 乾隆御覽之寶 | |
12 | 乾隆御覽之寶 | |
13 | 乾隆御賞之寶 | |
19 | 樂善堂圖書記 | |
清仁宗 | 5 | 嘉慶御覽之寶 |
清宣統帝 | 3 | 宣統鑑賞 |
4 | 無逸齋精鑒璽 | |
6 | 宣統御覽之寶 | |
不明 | 22 | □□山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