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祭」是鄒族─卡那卡那富族群深具特色的一項祭典 Billy旅行日記
田麗(英語:Lily Tien,、1967年-),台灣女演員及主持人,父親山東人,母親鄒族人。 | 湯蘭花(1951年-)鄒族,電影《負心的人》一炮而紅,電視連續劇《一代佳人》、《楊貴妃》等創下口碑。 |
|
高慧君(1972年8月24日-), 本名白芷·雅達烏尤安娜(鄒族語名 Paicʉ 意指天上的星星); Yulunana)為其表姑,田麗為其遠 房表姐。 |
分佈於嘉義縣阿里山鄉為主,部分亦居住於南投縣信義鄉、高雄縣桃源、那瑪夏鄉二鄉,目前人口約有6,759人(99年03月數據)。社會組織以嚴格的父系氏族組織及大、小社分脈聯合之政治性組織為主,部落事務及祭儀都以男子會所為中心,稱為「庫巴」,結婚前的青少年必須居住於此,同時接受訓練,而女性則禁止進入。部落的祭儀以「戰祭」為最重要,其中整修會所、修砍神樹、迎靈、娛靈、送靈之祭儀過程繁複,音樂性及節奏性最為人稱道。
以狩獵為生的鄒族人,皮衣、皮帽是平日上山的主要裝扮;另外,紅色長袖上衣、胸衣加上皮帽是男子盛裝的打扮。尤以鳥羽裝飾的皮帽象徵勇氣和身份,女子則以黑裙、藍色長袖上衣、刺繡精美的胸衣為主。
皮外衣(圖3315) | 皮帽(圖3316) | 衣前圍(圖3317) | 後敞褲(圖3318) |
達邦的男子會所與神樹 建材–五節芒
鄒族部落社會大社建立最主要的象徵物為男子會所(kuba)為部落內部宗教、政治、經濟活動的中心。造成阿里山鄒族會所之現狀的主要因素,為氏族及部落的建立與發展。與台灣其他原住民不同,鄒族會所的建立是與氏族而非年齡階級相關。早期會所都是由某一氏族所建立,做為氏族活動及認同的中心。這是會所的原始性格:作為血緣關係之整合認同、墾地所有權的宣告作用。這個時期的會所領導者自然以為主。
會所建立後,除了氏族本身繁衍強大,增加人口之外,也可能再引進其他氏族的人,或者讓其他氏族的人自行加入,漸漸形成一個以地緣關係為整合原則的部落社會。
會所建於大社(hosa)的中央,為長方形杆欄無壁建築,屋頂鋪覆五節芒草。會所前有一廣場,廣場上會所左側植有赤榕(yono)一株,樹前有一火爐,作為將火種移至廣場舉行儀式之用的對象。
鄒族的男子會所,除了象徵大社的地位,同時也有整合社會的功能。例如每年在戰祭(mayasvi)的過程中,全部落的男人會在戰祭舉行之前,一同修整會所,也代表一種部落生命的更新。而會所建築本身內部也有豐富的素材,可供以理解鄒族人對於時間空間的觀念。除此之外,會所對於鄒族男子的成年而言,亦佔有重要的位置。
建築材料以木材、茅草、藤、竹、石塊為主,多以石塊築基, 泥土為地,木材作支架,茅竿或竹為壁,再以茅草蓋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