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歷史


 


史前時期大肚王國



 


荷西時期明鄭時期



 


清治時期台灣民主國



 


日治時期中華民國



 


各分類歷史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重溫台灣歷史)


 


(請點擊篇號)


 




  • 0566 -2008.04.01 [重讀高中歷史課本]-戰後初期的台灣(-):台灣光復與二二八事件

  • 0567 -2008.04.03 [重讀高中歷史課本]-戰後初期的台灣(二):白色恐怖與海外台獨運動

  • 0568 -2008.04.06 [重讀高中歷史課本]-戰後初期的台灣(三):兩岸局勢與台灣國際地位的演變

  • 0570 -2008.04.13 [重讀高中歷史課本](附錄)-國府時代事件年表



  • 0546 -2008.02.16 重讀高中歷史課本(附錄)-清領時代的台灣:事件年表

  • 0545 -2008.02.14 重讀高中歷史課本-清領時代的台灣():外力的挑戰與開放改革

  • 0544 -2008.02.12 重讀高中歷史課本-清領時代的台灣():社會與文化的發展

  • 0543 -2008.02.09 重讀高中歷史課本-清領時代的台灣():政治與經濟的發展

  • 0542 -2008.02.05 [台中市].名產小記.彰化銀行總行.台中火車站

  • 0541 -2008.02.03 重讀高中歷史課本(附錄)-日治時代事件年表

  • 0540 -2008.01.31 重讀高中歷史課本-日治時代的台灣(五)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與戰時體制

  • 0539 -2008.01.29 重讀高中歷史課本-日治時代的台灣():近代化影響下的文學、劇戲、歌謠與美術

  • 0538 -2008.01.27 重讀高中歷史課本-日治時代的台灣():近代社會運動的發展

  • 0537 -2008.01.25 重讀高中歷史課本-日治時代的台灣():近代化的基礎建設與經濟發展

  • 0536 -2008.01.23 重讀高中歷史課本-日治時代的台灣():日本的殖民統治與台灣人的抵抗

 



 



 


  • **********************************************

):日本的殖民統治與台灣人的抵抗摘要:


1895年,清廷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甲午戰爭失敗的清廷,將台灣割讓予日本,做為戰爭的賠償。消息傳至台灣,引起台民群情激憤,於是以電報向清廷報備,於520日宣佈成立「台灣民主國」,年號「永清」,以藍地黃虎為國旗,並擁護台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欲抵抗日本接收台灣,宣言事成之後,台灣將重歸大清帝國版圖。


529日,日軍在台灣東北角的澳底(今台北縣貢寮鄉鹽寮海岸)登陸61日,清廷代表李經芳與日本代表樺山資紀在基隆外海的船艦上舉行台灣移接手續。日軍登陸後,迅速挺進,總統唐景崧棄職逃回大陸,台北城陷入混亂。 67日,日軍先遣部隊進入台北城。614日,華山資紀正式率文武官員入城,617日舉行「始政典禮」,日本正式開始統治台灣。


隨後日軍南下,沿途遭遇台灣各地抗日軍的抵抗,被日軍逐一攻破;當時南台灣在劉永福領導下,勉強支撐至十月間劉見大勢無法挽回,才黯然離開台灣(2)。


根據《馬關條約》,台灣居民將有兩年的國籍過渡期,不願成為日本臣民的台灣人可以自由變賣財產及離開台灣,期限屆滿,選擇繼續定居的人,即成為日本國籍。189758日期限屆滿,共有4456申請離台,僅佔台灣當時人口(約250的極小比例,這是因為大多數的台灣人都以務農為生,產業根著於土地,因此不願放棄數代經營的基業。


六三法》是基於殖民統治的需求而設立的,並不符合日本憲法的精神,因此當時法案規定以三年為期,再做檢討修正。實行期滿時,卻被一再延期繼續生效。直到大正10年(1921年),日本議會通過法律第三號(簡稱為《法三號》),日本本土法律開始全部或局部適用於台灣,總督府制定的律令才退居補助的角色3


日本統治初期,由於台人持續抵抗,軍費繁多,造成總督府財政枕重擔負,日本國會議員一度倡議「賣台」,鼓吹以一億元將台灣賣給法國,這種情況直到1898年,第四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上任後,情況才逐漸改觀。


後藤新平任職的八年內,推動土地、林野、戶口調查、專賣制度,奠定了日本治台的基本方針及財政基礎4


1898年實施「保甲制度」,動員地方民力,以協助維持治安,才逐漸平定初期台灣人的反抗勢力5


抗日三猛」之稱的簡大獅(北部)林少貓(南部)柯鐵虎(雲林、南投一帶),都帶有民族主義色彩。


日本財團在總督府支持下,掠奪山林資源引發的民怨與民變,「林杞埔事件」即是典型的例子。大正元年(1911年),三菱製紙所受總督府委託,計劃在林杞埔(南投縣竹山鎮)設置工廠,總督府於是將附近的山林劃規製紙所管理。 這項計劃影響當地一萬兩千名仰賴竹林為生的居民生計,於是在劉乾領導下,民眾擊殺頂林派出所員警,雖然一個星期內,劉乾等人被捕,但民眾仍以遊行請願、拒繳稅、強迫子弟罷課及不履行保甲義務等的方式,持續抗爭近十年,最後事件才告平息。


1913年的羅福興事件,則與當時中國革命組織有關。羅福興曾於1906年參加中國同盟會,並於1912年來台發展革命組織,後來被日本警察破獲,羅福星在淡水被捕,被判處死刑


1915年的「西來庵事件」,是日治統治最後一次漢人大規模的抗日活動。首謀的余清芳台南市西來庵密謀以宗教名義起事,被日警偵知,余清芳率眾攻擊噍吧哖等地的派出所。最後,總督府派出軍隊入山圍剿,雙方在噍吧激戰,才平定這一大規模的反抗事件。


日本治台之初,將統治力量伸向山地,以開發山林資源,而引起原住民的反抗。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上任後,在1910年制定「五年理蕃計劃」,以武力鎮壓,迫使全島的原住民歸順。其中,最慘烈的是1914年對太魯閣族的征伐,佐久間總督甚至親臨戰場督軍。五年理蕃計劃結束後,原住民大多歸順,於是總督府在警察本署內設置「理蕃課」,負責原住民的行政業務及教化工作。


1930年爆發「霧社事件」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率各社原住民,利用日本人在公學校舉行運動會的時機,襲殺村內一百四十名日本人並攻擊各駐在所,搶奪武器,對抗日本殖民政府。事件爆發後,總督府動員大軍,甚至以飛機噴灑毒瓦斯的方式,迫使莫那.魯道投降,此事件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歷經五十多天的戰鬥,莫那.魯道知大勢已去,於是率眾集體自殺。


總督府特意栽培的塞德克族人原住民,畢業於師範學校後,擔任警職,並兼教職,兩人也都取了日本姓名(為「花岡一郎」、「花岡二郎」)。霧社事件爆發後,兩人身為警察,卻不願鎮壓自己的族人,反而選擇自殺


總督府為安撫原住民,改變態度,不再稱原住民為「蕃人」,而改稱「高砂族」「高砂」(Takasagu)原是琉球人對台灣的語稱,因此總督府改用「高砂族」來稱呼台灣的原住民。



 

******************************************


):近代化的基礎建設與經濟發展 摘要:


 


********************************************************


讀累了到花博各館逛逛吧!


資料來源:小蜜蜂部落格


2010花博在台北-新生公園-未來館-1


 


2010花博在台北-新生公園-未來館-2


 


2010花博在台北-新生公園-未來館-3


 


2010花博在台北-新生公園-天使館


 


2010花博在台北-新生公園-夢想館


 


2010花博在台北-圓山公園-名人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