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放大圖

繪畫 (點擊連結故宮)


     唐人宮樂圖


軸 絹本 設色畫 縱:48.7公分 橫:69.5公分


圖描寫後宮嬪妃十人,圍坐於一張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中央四人,則負責吹樂助興。所持用的樂器,自右而左,分別為篳篥、琵琶、古箏與笙。旁立的二名侍女中,還有一人輕敲牙板,為她們打著節拍。從每個人臉上陶醉的表情來推想,席間的樂聲理應十分優美,因為連蜷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驚擾到!

這件作品並沒有畫家的款印,
原本的籤題標為「元人宮樂圖」。仔細觀察畫中人物的髮式,有的髮髻梳向一側,是為「墜馬髻」,有的把髮髻向兩邊梳開,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則頭戴「花冠」,凡此,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裝束。另外,繃竹蓆的長方案、腰子狀的月牙几子、飲酒用的羽觴,還有琵琶橫持,並以手持撥子的方式來彈奏等,亦在在與晚唐的時尚相侔。所以,現在畫名已改定成「唐人宮樂圖」。(撰稿/劉芳如)


 


唐人宮樂圖 -- 佚名(連結資料出處)



一、前言:


1.正名:


這件作品並沒有畫家的款印,原本的籤題標為「元人宮樂圖」。但依據畫中人物的髮式、繃竹蓆的長方案、腰子狀的月牙几子、飲酒用的杯子,還有琵琶彈奏方法等,皆與晚唐的時尚相符。所以,現在畫名已改成「唐人宮樂圖」


2.畫幅的格局短窄,原本很可能是一幅小型屏風畫,後來才被改裝成今日所見的掛軸形式。畫面上並沒有作者的簽名,推測應出自受張萱(8世紀前半)、周昉(約730-800頃)風格影響的畫家之手。


 


二、作品賞析:


 


1.視角


 


採用俯視角度, 才能綜覽整個場景,同時呈現桌面的華麗感,是很巧妙的安排。


 


2.桌子反透視角度繪製


畫面正中央的方桌近窄遠寬,和西方的「透視法」正好相反。西方的「透視法」試圖在平面的繪畫上營造出真實具立體感的三度空間;中國的繪畫,則重在經營畫面氣氛,因此產生前小後大反透視畫法。
畫家為了讓桌子後方有足夠的空間安排三位宮女,所以將桌子畫得較寛,如此一來突顯了中央彈琵琶的宮女,增加視覺焦點。前面兩張椅子空下不坐人,一方面讓畫面不至擁擠,一方面引領觀眾一起加入聚會喝茶賞樂。桌子底下畫了一隻打瞌睡的小狗,可以使畫面活潑起來,不顯單調。這樣的透視法,是畫家「故意」安排的,西方人大概要到畢卡索,才會發現原來繪畫可以這樣表現。



3.室內音樂會


◆宮女們所持用的樂器,自右而左,分別為篳篥、琵琶、古箏與笙。旁立的二名侍女中,還有一人輕敲牙板,為她們打著節拍。
彈琵琶的首席宮女是用「撥板」撥弦,今天彈琵琶的人已經不用了。因此《宮樂圖》可以說是保存了古代音樂的第一手資料,非常珍貴。 


4.椅凳


椅子一詞在唐代始見,最早稱之為「倚子」。最早提及「倚子」的記載約在八世紀末。唐代之前,中國人主要席地而坐,沒有坐椅子的習慣。盛唐後椅子日益流行,最遲在宋初已經相當普遍。圖中宮女們側坐月牙凳子,是唐代新興家具,長方凳面施錦緞坐墊,四足皆有華麗雕飾,並墜以彩穗。   


5.衣著裝扮


畫中仕女作元和(西元806-819年)「時式妝」的打扮,並充分顯示受楊貴妃(西元719-756)影響,以豐腴為尚的審美觀。她們各箇體態渾圓,臉如滿月,雙眉作細細的八字型,開臉留「三白」,寬袖上衣,披帛斜倚,長裙高及胸部。前面四人,和側彈琵琶的一人,梳得髮型最是奇特,稱作「墮馬髻」;左方中央的一人,則頭戴花冠。無論宮嬪或侍女,每個人頭頂都插著各式梳子,溫庭筠(約813-866)曾有「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的詩句,形容的正是婦女頭上的華麗飾物。


6.飲茶


 


此圖飲茶方法屬煮茶法。將調好的茶湯盛入中央大碗中,再以長杓分茶,盛入茶碗供飲,適用於人多盛會時。桌面上另置有杯碗,茶酒可同時飲用,並配以茶果。


 


7.自信的時代


 


畫中的宮女都得到了均勻的安排,雖然有正面、側面、背面,但基本上每人佔據的位置是差不多的。她們都穿著很漂亮的晚唐宮女服飾,頭髮也梳得很時髦,反映了一個大時代下的女性形象,豐腴而自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