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間信仰
臺灣民間信仰根基於民族數千年來的融合與悠久的歷史,其教義、儀式及組織都與世俗的社會生活合而為一。因此
,臺灣人的信仰及儀式行為表現在許多不同的生活面向上,如
祖先崇拜、神靈信仰、歲時祭儀、生命禮俗、時間觀念、空間觀念、符咒法事以及卜卦算命等。
漢人自稱是「敬天崇祖」的民族,敬天就是敬畏自然、順天行事;崇祖就是飲水思源、慎終追遠。天地間的神祇保境安民、恩威浩蕩,民眾在神誕之時舉行迎神賽會來虔誠酬神,表達對神明的感恩之情。
民間信仰沒有統一的教義和經典,自古相傳的儒家理論提供了處世的道德標準。「忠孝節義」是口耳相傳的道德準則,「舉頭三尺有神明」的俗諺,說明天道常存;「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觀念,印證了民眾廣植福田以求福報的心理。
俗語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民眾除了求神拜佛之外,凡是聚落、廟宇與屋宅常設避邪之厭勝物以保護。當面臨生命中重要儀禮或遇到困惑疑難之時,民眾往往求之於命相、卜卦,以趨吉避凶、祈求平安。
臺灣民眾看似複雜而難以理解的信仰行為,反映了民眾敬天、崇祖、感恩、福報、平安的內心祈願以及對於現世生活的期望。
臺灣民眾看似複雜而難以理解的信仰行為,反映了民眾敬天、崇祖、感恩、福報、平安的內心祈願以及對於現世生活的期望。
敬畏自然 順天行事
大自然擁有無窮的力量,「敬天」是漢民族敬畏大自然的體現
。在民間信仰裡,「天公」或「玉皇上帝」是至高無上的神明,原先沒有形象,祭祀時望空而拜,或設置天公爐,後來才有象徵玉皇上帝的牌位與擬人化的玉皇上帝神像。
自然界的日月星宿、風雨雷電皆有神靈。從北方星空的「玄武」擬人化的玄天上帝,是臺灣民間法力無邊、斬妖除魔的大神;從星宿擬人化的魁星,其神像常作踢斗之姿,是歷來文人考生敬拜的科考之神。
「宇宙」是大自然的另一種概念,「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宇宙就是空間與時間的整體。在漢民族的傳統哲學思想裡,宇宙是一個和諧的運作體系,而生成萬物的兩個對等的範疇
與力量是「陰」與「陽」,兩者相生相成,具有互動的變化過程,即是宇宙生生不息的動力
。五行的理論係將自然界重要物質的基本屬性做一個假定性的分類,並主張宇宙萬物與五行相照應,並依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循環消長。陰陽五行學說,經過歷代學術家推衍,影響民間思想既深且遠。
擇日係選擇行事的良辰吉日之術,風水是選擇陽宅或墳墓吉利空間之術。這兩種行為,反映了重要生命儀禮中「擇吉神聖」與「順天行事」的普遍概念。
臺灣民間一般都相信:人是有靈魂的,活著的時候存在於身體,一旦死亡,靈就會前往稱為「陰間」的另一個世界去。居於陰間的亡魂仍然有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需求,而且須由陽世子孫供奉。
從傳統社會制度來看,一個人死後能否成為「祖先」,並不是因為他的死亡,而是因為他有合法的繼承者。對祖先而言,要有子孫供奉才能繼續存在;對子孫而言,祖靈也保障了他們在人間的福祉。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民間自來重視生男兒以祧房承嗣,正是這種觀念的具體反映。
漢民族的傳統社會是典型的父系、隨父居與父權的社會,所以祖先亦以父方嗣系為準,各家﹙家族﹚只祭祀自己的祖先。供奉祖先的場所為家戶、公廳、祠堂的祖龕,其中的祖先牌位、塑像或畫像就代表祖先。因此,從社會結構來看,祖先崇拜是中國家庭延續與宗族團結的象徵。
祭祀祖先的「香爐」與「香火」是家族一脈傳承的重要象徵,所以祖先入祀的「合爐」與兄弟分家的「分香」,都是家族中十分重要的儀式。
謹慎而隆重的喪禮,每年清明的掃墓,闔族團聚的祭祖儀式,都是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的表現,也是長久以來根植人心的重要觀念。
臺灣人家庭中常見的祀神有:觀音菩薩、媽祖、關聖帝君、土地公、灶君。
廟宇祀神則有千百種,較常見的有:觀音菩薩、天上聖母、釋迦牟尼、玄天上帝、福德正神、關聖帝君、保生大帝、三山國王、中壇元帥、神農大帝、清水祖師、玉皇大帝、三官大帝、開台聖王、開漳聖王、城隍、孚佑帝君、王母娘娘、廣澤尊王以及各姓王爺。
神明信仰的具體行為是「祭祀」,在臺灣傳統社會中,最重要的基層團體是共同祭祀同一廟祀神明的村落﹙或聯庄﹚,也就是以意緣為組成原則的團體。
民間常見的盛大宗教祭典,主要有
地域性公廟主神聖誕的年度祭典、
中元普渡及不定期的建醮等。
地域性公廟﹙祭祀圈主廟﹚的年度祭典為同一地域人群共同祭祀的例行性祭典,除了表達民眾對神明的虔敬感恩之外,也呈現了地域人群的團結與整合功能。
普渡通常在農曆七月陸續舉行,而以七月十五的中元節的規模最盛大,是專門供奉神祇與祖先之外的無主孤魂;不定期的普渡通常也配合在建醮中舉行。
較常見的醮典有祈安醮、瘟醮 (王醮)、慶成醮、火醮四類。
臺灣南部以瘟醮為主。
中、北部則以祈安醮居多。
火醮常於瘟醮前行之,
祈安醮則常與慶成醮結合舉行。
建醮祭典之特色,乃於祭期中特設道場於廟內或廟前,稱「內壇」,並於祭區搭建若干「外壇」,由道士主持道教之醮祭科儀。
臺灣民間信仰並沒有統一的經典與教義,但是信徒仍有大致相同而可遵循的規範。一般而言,
民間信仰的行為規範乃承續傳統儒家倫理而來,簡言之,即民間熟知的五倫、四維、八德等。
而維繫此規範者為「果報」的觀念,俗語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即是。民間傳達倫理與果報的主要方式,除信徒口耳相傳外,通俗的善書流行最廣,影響最深。
廣為流傳於民間的「玉歷鈔傳警世」,書中有十殿閻羅、十八層地獄之圖,描繪惡人在地獄諸種受苦之狀,相當生動而警惕人心。轉世輪迴思想,可能是佛教影響而來,在民間信仰中亦成為果報觀念的真切體現。
城隍原是城池之神,其後演變為陰司審判官,於冥冥之中鑒察人間善惡,掌理賞善罰惡之職。傳統上各州府、縣城皆有城隍廟,監察人間功過,官民皆有例祀,經常成為地方上香火鼎盛之大廟。
臺灣的各地城隍廟中經常懸掛一件大算盤,譬喻冥冥中有神明清算生前是非善惡之意。宜蘭城隍廟的大算盤鐫刻「不由人算」四字,警惕世人應知「人算不如天算」,為善積德勝於處心計算。城隍廟中所懸的聯、匾大都有警世作用,如澎湖馬公城隍廟的名匾「你來了」
、「悔者遲」,使為惡之人見之膽寒;台南市的臺灣府城城隍廟進門有「爾來了」一匾,號稱府城三大名匾之一,見之發人省思。
漢人拓墾臺灣初,瘴厲疫氣環圍,居民經常懼怕著不可預知的危險。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因此除了求神拜佛之外,還流行種種趨吉避凶之術。
早期的傳統聚落、廟宇與民宅為了壓制可能為害的「鬼煞」與「風水煞」,經常設置護衛空間的避邪厭勝物。聚落設石敢當,或於
聚落中央及四方安置「五營」,以策安全。 廟宇豎五營、設中樑八卦,以防邪煞入侵。
民宅門楣上常貼有符咒、掛令旗以避鬼煞,如有疾病災厄及家庭不平安者,更加置劍獅、八卦等厭勝牌以護衛家宅。
厭勝物神聖力量的來源有三:
一是厭勝圖文中的象徵,
二是厭勝物類比宇宙結構的安放位置,
三是擇定吉時「開光點眼」的神聖化儀式。
聚落公設的石敢當,在行安座儀式時,家家戶戶需備酒、肉或三牲來祭拜、祈願。
石敢當設立之後,每天必須燒香,初一、十五以及重大節日還要例行祭拜。
對於守護聚落的五營,也必須每年定期舉行放營、收營以及犒軍儀式。
生命中有許多生命儀禮,生活中也難免會有許多疑難,民間術數提供了擇吉解惑之道。民間習稱的
「五術」是山、醫、命、相、卜,
包括堪輿擇日、寒熱醫理、三命四柱、面相手相、卜卦籤卜。其內容都是以陰陽五行生剋制化之理,達到趨吉避凶之目的。五術之大行其道,實則反映了民眾內心趨吉避凶、祈求平安之殷深期望。
源自中國長久以來的信仰傳承,主要融合了儒、道、釋(佛) 三教的思想與信仰,廣泛流傳於民間日常生活與年節慶典中。民間信仰並沒有其他宗教所具有的特定教主、經典、教義和嚴密的組織等現象,卻因吸收遠古以來的泛靈信仰、多神信仰、祖先崇拜以及儒道釋三教的思想,使能深植於台灣。
民間信仰在明末鄭成功入台 (西元1661年) 期間,便隨漢
人經商、開墾、移民時,奉迎家鄉的守護神來台而逐漸傳播開來,主要為漢籍移民及其後裔者居多,故多分布於漢人聚居的街鎮、村落等地,信仰遍佈全台各地。早期如觀音菩薩、保生大帝、玄天上帝、關聖帝君、城隍爺、土地公等,
清代以後才逐漸發展成以媽祖(天上聖母)和各姓王爺普遍信仰的現象。
台灣民間宗教信仰中的神靈世界雖然複雜,但基本上可區分為
天界、神明界、幽冥界,共同構成民間信仰中的「三界觀念」。
天界為天上眾神所居
神明界即人間,亦有許多神靈居此以護佑眾生;
幽冥界為一般熟知的陰間或地府, 即佛、道教所謂的「地獄」,為眾鬼以及管理鬼魂的冥王所居。
三界觀念構成了民間信仰中通俗宇宙觀的主要內涵。因民間信仰有別於學術知識式的派別,或制度教條式的宗教,而盛行於一般商、農、漁、工階層的百姓生活中,故無特定的教主,多奉玉皇上帝 (天公) 為三界最高的統治者,並依照各地風俗習慣與祭祀禮俗,做為日常
與祭祀生活的準則,民眾並具有天神、地祇、物魅、人鬼等精靈崇拜的思想。
台灣民間信仰並沒有嚴密的教派組織或教團,崇拜多為地方信仰中心的宮廟(公廟、角頭廟、庄頭廟)、神壇、家廟、宗祠等為主。
神廟的空間,不只是作為人祭拜神的場所而已,同時也是神服務人的地方。
目前台灣的神廟大多偏重在聖事的服務上,以神的超自然力作為服務世人的資源,偏重在神明的靈感與顯聖上,經常舉行各種祈禱、許願、祭祀、普渡、消災
、解厄、補運、齋醮與法會等活動,側重在神明的指點迷津與靈力顯現,來化解各種的生存困境,求取現實生活的具體利益與和諧。
民間信仰因為深植於漢籍為主的社群聚落中,維繫著傳統的信仰、倫理道德觀,也保留住較多傳統常民的宗教文化特質,但在受到現代化潮流的衝擊後,也逐漸調整其發展趨勢。
如許多廟宇由傳統的管理人方式,改為管理委員會或財團法人的組織狀態,並依能力陸續興建圖書館、診所、醫院、托兒所、幼稚園等服務機構;以及從事賑災(施米糧、棉被、衣物)
、濟貧(貧民補助金、清寒獎學金)等。
89年8月13日彙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