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茶
台灣種植高山茶的自然環境,可謂「得天獨厚」。在全島約36,000平方公里的面積內,超越100公尺等高線區域的面積約佔68.7﹪,500公尺等高線以上的山區面積約佔45.2﹪,真的是處處是「高山」。而台灣的高山茶園,又多是從舊有的林班地、竹林地開墾而來,地力豐沛,含有大量有機質,適合茶樹發育。如果又是日照充足,降雨量平均的區域,更是種茶植茶的最佳地點。
高山出產的茶葉天生便擁有下列兩項優勢。一、是因為高山氣候冷涼,早晚雲霧籠罩,平均日照短,導致茶樹芽葉中所含「兒茶素類」等苦澀成分降低,進而提高了「茶胺酸」及「可溶氮」等對甘味有貢獻的成分。二、是由於日夜溫差大及長年午後雲霧遮蔽的緣故,使得茶樹的生長趨於緩慢,讓茶葉具有芽葉柔軟,葉肉厚實,果膠質含量高等等的優點。
清境農場茶園面積6公頃,種植青心烏龍及金萱茶,由於經常雲霧繚繞,久久不散,因而得名「宿霧茶」。
烏龍茶是台灣最早製造的茶,可說是台灣茶的始祖,也是台灣在世界上名聲最為響亮的茶。在中國依茶的發酵程度及茶湯的顏色而分成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及黑茶六大類,俗稱的烏龍茶就是青茶。
歐美國家依發酵度來分,不發酵的叫綠茶,全發酵的叫紅茶,而介於中間半發酵的,都視為烏龍茶。但不論東西各國,對烏龍茶的說法,應該是指依某種做法製成的半發酵的茶,並不指特定的茶葉品種。但是在台灣,本地人所稱的「烏龍茶」,除了它是半發酵的茶之外,還必須用烏龍的品種所做出來的茶,才叫做烏龍茶。較有名氣的茶,則會加上地方名字,如大眾所熟悉的「凍頂烏龍茶」及「玉山烏龍茶」。
本省現今供製造包種茶、烏龍茶等優良地方品種,是先民由福建帶來之閩茶品種,早期製茶技術亦由福建製茶師父來台傳授,因此台灣產製包種茶、烏龍茶之技術乃源自福建。
清嘉慶年間(1810年)柯朝自福建武夷山引入茶籽,植於〈魚桀〉魚坑(今台北縣瑞芳地區)是現有文獻中最早提及閩茶引入台灣的記事,為台灣北部植茶之始。
台茶另一種要發祥地為南投縣鹿谷鄉凍頂山所產製之凍頂烏龍茶過程中有一獨特之布球揉捻、或稱包布揉、揉布球、團揉),使凍頂烏龍茶具有獨特之香味及形狀呈半球形(似龍舞、似抱蝦);鄰近之竹山、名間、林內以及新興之高山烏龍茶皆源自此製茶技藝。
木柵鐵觀音係源自福建安溪鐵觀音,約於清末民初(日據時期)傳人本島,無論其茶苗引入或製茶技藝傳承皆賴於張迺妙茶師的苦心、毅力及熱心。其後人在其祖厝設立迺妙茶師紀念館,紀念其對木柵鐵觀音茶發展之貢獻,已成為木柵觀光茶園著名的歇腳處及旅遊點。
屏東滿州鄉港口茶,其傳統造方法係於同一炒鍋內完成炒、揉及乾燥,且純粹由手工製造,其炒、揉過程有一特殊之輝鍋技巧,致使茶葉色澤灰綠光潤,外形條索緊結彎曲似眉,類似大陸之眉茶,推測其技藝係源自大陸浙江、安徽一帶之眉茶製造方法,茶園面積(約二十公頃)及產量雖少,但仍有其特殊地位。
台茶之輸出,始於何時?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淡水關明記有八萬二千零二十二公斤輸出之記錄,故是當年可作為台茶輸出之始。
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杜德收購台灣烏龍茶運銷澳門,因台茶芳香郁馥,風味特殊,而獲意外好評,因而頗具信心,遂設立茶葉精製工廠於艋胛(萬華)。
一八六九年,杜德又特雇帆船二艘,運載一百二十餘萬公斤台灣烏龍茶直銷美國,此為台茶直接輸出美國之始。
從此,台茶享譽國外,因之英、美商人接踵而來,至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間,計有:寶順、德記、和記、水陸、愛利士等五洋行相繼來台,從事台灣茶之貿易。
此時,茶園開拓益廣,前僅栽培於台北近郊之茶園,一直拓展至宜蘭、新竹以南,產茶量亦隨之遽增,而輸出量亦於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年)達九千八百餘公噸。
◎日據時期之台茶
一九六八年台灣省政府為了精簡機構,劃一事權,合併有關茶業技術研究單位,成立了台灣省茶業改良場及所屬林口、魚池二分場。一九七三年全省粗製茶生產量達二萬八千餘公噸,外銷達二萬三千餘公噸,其中綠茶佔百分之七十八,創本省有史以來產銷最高記錄。
台茶現況
台灣茶園目前種植之茶樹品質以青心烏龍(48%)為主,依次為青心大冇(19%),台茶十二號、十三號等新品種(16%),其餘品種個別占有率皆在4%以下,甚或不及1%。
台灣茶葉外銷量以一九七三年達最高峰為2萬3千餘公噸,一九七九年以後逐年降低,至一九八六年外銷量為1萬公噸,一九九六年為3,475公噸。
進口茶葉量一九八五年僅309公噸,一九九O年飲料茶在台灣興起後,進口茶葉(以紅茶、茉莉花茶為主)急劇增加,一九九四年達最高峰進口量為1萬餘公噸,近年來則維持在7~8千公噸,進口茶類乃以紅茶及茉莉花茶為主,供加工製造飲料茶之用。
台灣罐(盒)裝飲料茶於一九八九年逐漸興起,尤其是烏龍茶飲料於一九九二年對新新人類市場的訴求成功,促使茶飲料於一九九三年超越碳酸飲料,至一九九六年乃位居非酒精性飲料的龍頭;一九九六年各類茶飲料銷售率為:鳥籠茶(31%)、綠茶(16%)、紅茶(6%),其他為調味紅茶,如奶茶、花香紅茶、果香紅茶、加麥紅茶等).合計47%,紅茶系列飲料台占53%,乃為台灣飲料茶的主流,此為台灣每年需輸入數千公噸紅茶的主要原因。
目前台灣地區茶園面積約二萬一千公頃,集中於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南投、嘉義、雲林、宜蘭、花蓮及台東等海拔數百公尺至一千五百公尺間的丘陵地、緩坡地及高山等,年產量約二萬二千公噸。
台灣之茶文化源於閩粵工夫茶之好客隨俗風尚,融人江南文人茶之風雅,而成就台灣獨特的茶藝文化。
愛茶人士及業者也相繼成立推廣茶藝文化的民間組織,於一九八二年九月首先成立「中華民國茶藝協會」,並提出中華茶藝的基本精神~「清、敬、怡、真」。
茶業在台灣有其經濟生產價值,更有非經濟性文化特質,若能調整產銷結構,應用新科技、新技術提升茶葉產製技術,結合茶業科技及茶藝文化促使茶藝生活化,發展休閒茶業及發揚茶文化特質,必能使傳統產業現代化及永續發展。
中國茶道源流 / 壼藝介紹與欣賞 / 茶的名稱及茶種介紹 / 茶的製造 / 各類飲茶方式 泡好茶的要領 / 辦識茶葉品質 / 茶與生活 / 茶與健康 / 其他
台灣茗茶 www.pinglintea.com.tw/biojung.htm <引用資料網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