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next


一二全國布農族射耳祭


 


活動在五月十七至十九日


 


主場地為  瑪夏  國中 (高雄市那瑪夏區平和巷171號)

那瑪夏區位於高雄市東北部


那瑪夏區位於高雄市東北部


那瑪夏區,位於台灣南部高雄市東北方之山嶽地帶。東鄰桃源區,西鄰台南市南化區,北接嘉義縣大埔鄉阿里山鄉,南連甲仙區


該區地處玉山山脈之上,地勢高聳崎嶇,高屏溪兩大源頭楠梓仙溪荖濃溪流貫區境,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該區為高雄市三個原住民區之一,區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族布農族為主,鄒族排灣族次之。




 


************************************************


 


布農射耳祭 相約那瑪夏


自由時報 – 2012年5月10日 上午4:31







〔自由時報記者王榮祥/高雄報導〕二○一二全國布農族射耳祭暨傳統技能競賽十七日起在那瑪夏登場,來自各部落兩千位布農勇士將同場競技,展現男子氣魄;五月適逢那瑪夏水蜜桃產季,民眾上山體驗原民傳統之餘,還能順道品嘗甜美水蜜桃。


布農族人數在原住民十四族排第四,被日人喻為「最強」族群,主要部落在高雄、台東、南投、花蓮等地山區;射耳祭則是布農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節慶,又稱打耳祭或鹿耳祭,每年農閒時舉行,透過射箭、扛豬等體能競技肯定男人在部落地位,並祈求獵獲豐富、家族興旺。


全國布農族射耳祭已辦過十多年,原由各部落輪流主辦,且射耳與其他體能競賽並非同時同地展開,而是在一段時間內分區陸續進行,今年則是首次整合所有賽事在同地舉辦,盛況空前。


主辦單位那瑪夏區公所說明,今年活動在五月十七至十九日,主場地為那瑪夏國中,鄰近地區則安排球類與晚會等;原本三年前應輪到那瑪夏主辦射耳,不料碰上八八水災而讓賢,這次有機會承辦首次大型傳統盛事,除凝聚部落情感,也希望讓各部落看看那瑪夏復原情況。


公所表示,射耳祭內容包括射耳、傳統技能(扛豬、鋸木等)、球類競賽、文化論壇、原民畫展、感恩之夜(晚會)等,歡迎民眾上山分享布農歡慶,同時品嘗那瑪夏水蜜桃,詳情可洽670-1001。


***************************************************************************


 


布農族射耳祭


布農族在原住民,向來以天籟般的八部合音聞名於世,而其英勇善獵的技術,更令人欽慕。


傳統布農族人靠山吃山,對於大自然相當敬畏,一年當中不論播種、收成、除草、打獵,都有固定的祭祀儀式告天謝神,其中射耳祭(亦稱打耳祭)是最重要的祭典。


舉行射耳祭的時機在每年4~5月間,正好是小米結穗、準備豐收前的日子。祭典前,族裏的男人會擦亮自己的獵槍、弓箭,組成10余人的隊伍,上山狩獵;此時也是男人展現勇氣和技藝的時候,如果能夠獵得山豬、鹿等大型動物,將被族人視為英雄。


同一時間,獵人的妻子開始準備食物並釀製香醇的小米酒,待男人扛著豐碩的成果歸來,婦人們便帶著佳肴和小米酒至村口迎接,獵人也將捕得的獸肉拿出來給大家分享,氣氛頗為歡樂。


第二天淩晨,男人們攜帶自己的獵槍,陸續來到氏族的祭場。祭場內通常有棵大樹,樹下挂著歷年來祭祀用的獸骨。巫師首先祭獸骨,以表達對獵物的敬意,祈求來年依舊豐收,並挂上新獵物的獸骨。隨後舉行點火祭,巫師將預先準備好的桃、李、鹽膚木以及嘎巴庫斯(蘆葦桿)放入地上的坑洞中點火;桃、李象徵豐收,鹽膚木則是布農族人製作火藥的原料,關係到打獵的成果,而嘎巴庫斯則由於富含油脂,為露宿野外時燃燒取暖的薪材。藉由升火過程的順利與否,便可預測氏族今年的運勢,因此巫師在點火時都會相當小心,通常都能一點即燃。


當柴堆的火勢旺盛地燃燒起來時,大家也趁此時趕緊拿出自己的獵槍在火堆上揮舞著,希望借此能招來好運,這便是打耳祭之前的槍祭。從前,槍祭都是實彈射擊,如今則多改以燃放鞭炮代替。接著巫師便開始發玉米,以玉米數數人頭,藉以均分獸肉;如果數目錯誤,則被視為厄運的徵兆。


待天空大亮時,祭儀的核心——射耳祭便正式登場,所有男性集合在廣場上,從年齡最小的開始,或以弓箭或以獵槍,依續向場中央豎起的獸耳(通常是山羌或水鹿)射擊。射耳是為了培養族人精湛的狩獵技術,使之成為英勇高明的獵人;為了榮耀,也為了期待射中後能為族人帶來好運,大家都聚精會神,全力以赴。待輪完一圈,主祭的巫師便射出最後一箭,並吟頌祈求豐收的禱文,正式祭典在此便告一段落。


接下來的階段,女人不得參與的禁忌解除,氣氛也由嚴肅轉為輕鬆,男人們圍坐在廣場的空地上,女人們則圍在週邊,熱鬧的誇功宴——“馬拉斯打邦正式登場。場中大家輪流傳吃獸肉、小米酒,勇士們鼓足中氣輪流唱喝,大聲報出家庭姓氏,並誇耀祖先的榮顯以及個人英勇事跡,説到興奮處,大夥齊聲附和,酒酣耳熱之際,氣氛越來越高昂。而家庭若有新媳婦或新生兒,也會趁此時機由長老介紹給族人認識,並給予祝福。


最後,在歡樂的氣氛達到最高潮時,全族老少一起高唱祈禱小米豐收歌,舉世驚艷的八部合音此時登場,渾然天成的歌聲仿佛天籟,待歌聲告一段落,族人們才踩著愉悅的腳步散去,並且在心中期許著,今年必定又是豐收的一年。


在時代變遷下,布農族的各項祭典隨著傳統的式微而快速散失,僅存至今的射耳祭,成為永續獵人精神的一脈香火。如今除了台東縣海端鄉的初來、霧鹿等地,仍維繫著氏族動員的傳統外,各地布農族的射耳祭,已多改由部落甚至全鄉聯合舉辦,祭典之外,往往增加不少熱鬧的活動,一方面凝聚族人的認同,一方面也向外人展示獵人精神中尚武而堅毅的一面。


******************************************************


羅氏鹽膚木


  羅氏鹽膚木是台灣中、低海拔最常見的植物之一,因果實外層含有鹽份,故名。以往原住民打獵,常用它來補充鹽份。它是一種喜好陽光的先驅樹種,常出現於野外開闊地上。秋冬葉子會轉紅,平添山野景致。在本公園主要栽種於兒童遊戲場附近。


 




魯凱族人將羅氏鹽膚木應用在打獵上。將它製成木炭粉後,加水煮熱,放入硝酸及硫磺,煮至黏稠狀即是獵槍的火藥粉材料。


*****************************


 


                                  八部合音 祈禱小米豐收歌 - YouTube  (點擊聽歌)


 


 








 

布農族的(pasibutbut)是一首在傳統布農社會於每年二月播種祭minpinan)之前,郡社及巒社群人所唱的一首祭歌。由於其演唱的複雜性及禁忌的限制,因此無形中增添了很多外加的神秘感及不同的解釋法。以小米(dilas)為主食的布農族人,在每年整地完畢到播種祭之前,就運用一套嚴肅的祭儀,透過pasibutbut的集體演唱,把布農族人的心願及祈求傳達給dehanin
  由於儀式的嚴肅性,pasibutbut的演唱自然也加上了不少限制及禁忌,過去在傳統的約定俗成之下,族人也都恪遵規矩,嚴守禁忌,以最虔敬的心情來演唱










pasibutbut在郡社群、巒社群中視為虔誠之祭歌,然而這種世上罕見而奇特的唱法,布農族的祖先們是從哪裡學會這首歌呢?據仍然演唱pasibutbut的數個村落調查採訪結果不外乎下列三種傳說
  1.布農族的祖先們在某一次狩獵行動中,乍見幽谷之中飛瀑流瀉,蔚為奇觀,尤其是在
幽谷中飛瀑流瀉造成的迴響,令他們聞之不禁生出肅穆敬畏之感,回到社中之後他們發現今年的小米收成比起過去任何一年都要豐盛,於是聯想起或許天神dehanin預示其所好,於是社中這些男子將在瀑布中所學到的音響傳頌下去,代代不絕。持這種說法的以高雄縣郡社群的布農族為最多。
  2.也在一次狩獵到某一獵場時,他們祖先發現了一棵巨大的枯木橫亙於地,巨木中間巳中空,此時
成群的蜜蜂(linmo),又稱(hatongusazu)展翅嗡嗡作響,在中空的巨木之天然共鳴箱中鳴響,族人雀躍不已,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有聽過這種天籟之音。於是這些男子將他們在山中聽到的音響模仿唱出,加上族人個個都是合唱的能手,於是代代相傳下去。台東縣境內郡社群及南投縣信義鄉(明德、羅娜)布農族都持這種說法。
  3.
花蓮縣卓溪鄉崙天部落巒社群布農族則認為他們祖先聽到在結穗盈盈的小米田中,成群結隊的小鳥振翅疾飛而過的聲音,交相模仿而學會了這首歌曲。








 

一到了播種祭之前,祭司決定了祭日,此時祭司會慎選族中這一年之內所謂最聖潔的男子六至十名,住於祭屋之內。次日,祭司帶領這些成年男子在屋外圍成圓圈,雙手互相交叉置於背後,圈內放置種粟一串。此時在祭司的領唱下,先在屋外演唱這首「祈禱小米豐收歌」,然後再慢慢移入屋內,象徵今年播種的小米能豐收,並堆滿穀倉。由於這首祭儀歌曲的演唱形式之特殊性及其與整個祭儀結合的複雜性,這首pasibutbut早已蜚聲國際,中外皆知。
  布農族人自稱pasibutbut為「八部音合唱曲」。但是單從音樂的結構觀之,演唱的聲部最多只有三部形成的複音現象。只是唱這首曲子時,必須要
八名成年男子以上分成『mahOsgnas」、 「manda」、「mabonbon」、「lagnisgnis」等四個聲部,再依一套嚴謹的規則慢慢依次進入合唱。由於每一位歌者的音質迥異,因此八部合音的錯覺現象於焉產生。無論如何pasibutbut已是一首中外皆知,並且最具特色的布農族傳統歌謠。





 

****************************

布農族射耳祭資料來源:




布農族射耳祭

布農族射耳祭


布農族是台灣原住民的第四大族,部落勇士以善於狩獵聞名,每年四月的射耳祭,就是布農族打獵祈福的祭典,也是部落裡一年一度的大事。傳統的射耳祭,是族裡的成年男子必須上山打獵,割下獵物耳朵後高掛祭祀場上,讓村裡的男孩子輪流以弓箭射耳,而未成年的小孩則由父兄陪伴練習。實施禁獵後,族人雖已改用紙靶代替鹿耳,但訓練勇士、祈求成為優秀獵人的含意仍然不變。射耳祭目前在台東縣延平鄉等地都有盛大舉行。





 

獸耳通常是鹿耳

 


射耳祭中的重點儀式就是「射耳」了!這隻獸耳通常是鹿耳,為什麼要選擇鹿耳呢?因為鹿是布農族狩獵時最希望捕捉到的野獸。鹿生性多疑,容易受到驚嚇,跑起來速度快不好追捕,能夠獵捕到表示獵人行動敏捷、技術高超,再加上牠的體型大,拿回部落分食非常有面子,會被族人視為英雄,這些原因使得鹿耳變成儀式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誇功宴

 


射耳祭的另一個高潮便是馬拉斯達棒(malastapang),也就是誇功宴,這是男子們光宗耀祖的時刻,也是對年輕子弟的機會教育,想要得到這個光榮,就要勤於精進技術。誇功宴時男子蹲成半圈,女子站在後面,每位男子自己報上打獵及獵取敵首的成績,向眾人炫耀自己的成就,婦女接著獻上小米酒祝賀。每報一句,眾人跟著回應一句,每個人都要據實以報,不能多報也不能少報,最後一同歡呼,一唱一和間表現出豪邁氣概,也呈現出布農族特有的合音節奏性與音樂性。

全文網址: 跟著原住民瘋慶典/布農族 射耳祭 - 書海漫遊 - 達人帶路玩 - udn旅遊休閒 http://travel.udn.com/mag/travel/storypage.jsp?f_ART_ID=47588#ixzz1uX11RUHM

 

************************************************

 




(去年) 二○一一年全國布農族射耳祭活動


勇士聚卓溪鄉卓溪國小盛大舉行競技 !

台東布農族射耳祭 推出傳統技藝體驗活動 中廣 - 2012年5月11日 上午5:2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