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埔族群母親和小孩
平埔族及南島民族簡介
台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
台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在人種上屬馬來人。南島語族是世界上分佈最廣的民族;分佈地區西起非洲東南的馬達加斯加島,越過印度洋東直抵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北起台灣,南到紐西蘭。台灣是南島語族分佈的最北端。台灣原住民族共有十九個部族,可略區分為原住民族和平埔族。原住民族目前保有自己的語言、風俗習慣和部落結構,不過也正面臨急速現代化的問題。平埔族則大多已失去原有的語言和習俗。
平埔分類及遷移史
台灣平埔族為南島語系民族的一支,可能在五千年前至二千五百年前間移民至台灣。關於台灣平埔族群的分類,人類學家原先分為七種,後分為九種、十種。1990年代初,又有人提出七族十四支的說法。現在採用一般人較熟識的 李亦園 教授的分類。漢人移民來台後,和平埔族人密切接觸,平埔文化因而迅速被漢文化同化。再加上異族通婚之故,平埔族人漸次融入漢人系統中。
根據李亦園(1955)平埔族可分為下列的族群分類:
1. 雷朗族(luilang):台北盆地及桃園。
2. 凱達加蘭族(ketagalan):台北北濱、金山、基隆一帶。
3. 道卡斯族(Taokas):桃竹苗地區。
4. 巴則海族(Pazeh):台中盆地。
5. 巴布拉族(Papora):台中清水、梧棲。
6. 貓霧悚族(Babuza):大肚溪以南,濁水溪以北地區。
7. 和安雅族(Hoanya):雲嘉地區。
8. 西拉雅族(siraya):分佈在台南、高雄、屏東地區。分為西拉雅、大滿(四社熟蕃)、馬卡道三個亞族。相傳最早的西拉雅系的平埔族人,便是在今台南縣佳里鎮的番阿塭登陸。屏東縣境內的西拉雅族分佈如下:上淡水社(今萬丹鄉上社村)、阿猴社(今屏東市)、放索社(今林邊鄉水利村放索)、下淡水社(今萬丹鄉社皮村)、塔樓社(今里港鄉塔樓村)、茄藤社(林邊鄉車路墘)、武洛社(里港鄉武洛)、力力社(新園鄉力社)。
十七世紀初葉,平埔族的分佈區域以西部平地為主。自明鄭以來,尤其清領時期,漢人大批相率渡台,平埔各族首先面臨漢文化的衝擊。由於漢人來台墾荒者日眾,在土地競爭與商業交易中,原住民族皆較居劣勢,外在環境的變遷使得原住民族在生活方式與經濟發展上向漢人學習以求突破,然而現實生活所限,仍致使部份原住民族不得不遷居,另求生存之道。
就全台論,平埔族群的遷徙,以十九世紀清嘉慶道光年間的移住最為繁複,李亦園在〈從文獻資料看台灣平埔族〉一文中,指出較具規模的遷徙,凡四次:
1.中部平埔族移居今宜蘭縣境。
2.中部平埔族移居埔里盆地。
3.噶馬蘭族移居今花蓮、台東。
4.西拉雅族移住東部。其中尤以中部平埔族移住埔里盆地,規模最大。蓋平埔族與漢人間的土地競爭,尤以西部平原為劇烈。
平埔族群是對居住在台灣平野地區各南島語系原住民族群的泛稱。這些族群往昔被日本人及清朝人稱以「平埔番」、「熟番」等名。至中華民國政府時期起多已喪失族群意識,且不被官方認定為原住民族;後來台灣族群研究興起,這些平地原住民族群的歷史才開始受到主流社會的關注。目前學術界、文化界開始加以調查和研究,社會大眾也改以比以往更中性的「平埔族群」一詞加以指稱,但是有部份的資料仍以「平埔族」稱之,表示由於平埔族並非「單一」的民族,事實上應該是「平埔族群」才正確。
所謂的「平埔族」人大都以社名自稱,如「大甲東社」及「大甲西社」住民皆自稱『大甲人』。或因台灣第1大社為「台灣社」,故台灣原住民是最早期自稱『台灣人』者。爾後取名「平埔」2個字的原因為:「平埔」就是「平地」的意思;「族群」則是指稱某一特定的人群。就此而言,「平埔族群」是初期用來指稱「居住在平地的人群」的簡易稱呼。
400年前,早在中國漢人移民前往台灣拓墾、定居之前,台灣西海岸的平原地帶,從北部的宜蘭、基隆一直到恆春,就已經有許多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部落認同的社會群體居住著。這些比漢族更早定居於台灣平原地帶的不同社群,由於和漢群的語言、文化都不相同,因此在早期的台灣歷史文獻中常被稱為「番」。從「番」的字形、字意來看,「番」是「釆」與「田」所組成的,是用來指稱以某種方式耕作的人,是一種生活方式。但是,在異族統治眼光下,「番」就含有歧視的意味[1]。而且是次等國民待遇,滿清政府: 1.滿族2.漢族3.番,日本政府: 1.日本人2.漢族3.番。
平埔番或平埔熟番字眼出現在志書中,主要是為了和生番與高山番區別。平埔熟番的稱呼雖然在18世紀中期以後就出現在清朝的文獻中,但主要還是在19世紀中期以後的文獻出現得比較多。例如,《噶瑪蘭廳志》(1851)就有「平埔番」一詞。簡單地說,18世紀下半葉在文獻中出現的「平埔番」、「平埔熟番」,是指居住在屏東平原、宜蘭平原、台東平地與恆春平野的土著族群。事實上,我們現在所謂的「平埔族群」隱含了2個意涵:「平埔」與「熟番」。其中「平埔」一詞較流行於民間;而「熟番」則是較官方的用語。
有些學者提出台灣人85%都是平埔族漢化的後代,但依據現有的數據,例如:日本時代的戶口登記為「熟番」、民國四十五、四十六年重新登記的「平地山胞」,平埔族人大約有20萬,如果把沒有登記或失散登記單或以「文化復族」的模式去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