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食帖
|
宋 蘇軾 紙本 卷 34.2x199.5 cm
蘇軾--寒食帖
釋文: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
右黃州寒食二首。
詩文敘述黃州生活的艱苦及悲涼的心境。用筆或清俊勁爽,或沉著頓挫,字體由小漸大,由細漸粗,有一種徐起漸快,突然終止的節奏,將觀者帶進高潮迭起的書寫過程,完美地融合詩與書的境界。蘇軾曾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又說:「天真爛漫是吾師。」實為此卷的寫照。
寒食帖 ( 點圖連結 ! )
《蘭亭序》、《祭侄文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蘇軾(1037-1101) 北宋眉州人(今四川),號東坡居士。
嘉祐進士,歷判官告院、開封府推官等多職。
熙寧年間,曾上書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貶。
哲宗即位,蘇軾被召為起居舍人,尋遷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
宋元祐年間,蘇軾曾先後多次被貶官和調遷,與北宋的黨爭有莫大關聯。
哲宗親政後,蘇軾被御史劾其“誹謗先帝”,最後被貶為昌化軍安置。
病卒於常州。
蘇軾文才橫溢,詩作清新雄健,詞風豪放,能工書畫,唐宋八大家之一。
|
|
作者
蘇軾(1036-1101),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雄於文學,書法自成體格,亦工畫竹石。官端明殿學士,提舉玉局觀。官黃州團練副使安置時,築室東坡。卒於常州,葬於汝州。諡文忠。有《東坡全集》。
元豐三年(1080)二月,蘇軾四十五歲,因案謫至黃州(今湖北黃岡),第三年四月作此兩首寒食詩,書寫此卷的時間大約在翌年,或元豐七年離開黃州以後。元符三年(1100)是卷收藏者蜀州張氏取之邀黃庭堅觀賞,並書一則題跋,與原蹟可謂互為輝意映。此卷同治年間(1862-74 )為廣東人馮氏收藏,遭遇火災,所以下端留下火灼痕跡。一九二二年為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收藏,約一九四九年歸台北收藏家,一九八七年故宮購回。
此卷用筆或清俊勁爽,或沉著頓挫,字體由小漸大,由細漸粗,有一種徐起漸快,突然終止的節奏。黃庭堅跋盛讚此卷於詩勝過李白,於書兼有唐、五代諸家之長。蘇軾曾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又說:「天真爛漫是吾師。」實為此卷的寫照。(何傳馨)
特徵說明
蘇軾對黃庭堅書法的評語,認為其結字過於狹長,外觀猶如「樹梢掛蛇」。不過,東坡也在自己書法中加入此種結字,以增加章法的跌宕變化。
黃庭堅以「石壓蝦蟆」來形容蘇軾書寫時,經常出現的橫扁結字。
根據黃庭堅的說法,東坡不善懸腕,故書寫時的活動範圍較侷促,單字的右側不易開展,如戈筆就容易成為病筆,形成「左秀右枯」的狀況。然此現象就如「西施捧心而顰」,雖然是缺點卻也是其書作之特色。「銜紙」二字懸針筆法,極其生動,可知蘇軾並非不能懸腕。
作品用筆的厚重來自顏真卿的影響,「水」字的捺筆動作可見一斑。
元豐二年(1079)蘇軾被誣以詩諷時政(即烏臺詩案),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次年二月抵任所,築室於「東坡」。從詩中可知〈黃州寒食詩〉作於1082年,故此書蹟應書於詩成之後。
******************************************************************************
《寒食帖》是中國宋朝蘇軾的墨寶,縱長34.2公分,橫長199.5公分。此帖以行草寫成,筆法自由,旁邊還有黃庭堅作跋。目前收藏在國立故宮博物院中。
《寒食帖》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1082年)的寒食節,於東坡雪堂寫成,是平生最得意的作品之一,被稱為「蘇書第一」,書法家鮮於樞譽為繼《蘭亭序》、《祭侄文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清代同治年間,《寒食帖》為廣東人馮氏收藏,不幸遭遇火災,馮氏緊急撲救,在手卷下端留下了黑色火灼痕跡。後來《寒食帖》流入清宮收藏。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寒食帖》險遭焚燬,旋為民間馮展雲所得。馮死後為盛伯羲密藏,盛死後被完顏樸孫購得,1917年在北京書畫展覽會上展出。1918年到顏韻伯手中。1922年顏韻伯將《寒食帖》帶到日本,為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收藏,有內藤虎的跋[1]。大正年間(1923年9月)關東大地震,東京都一夕之間毀於火災,菊池惺堂冒死搶救《寒食帖》,一時傳為佳話。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王世傑購得,其子以高價賣給國立故宮博物院。
蘇軾之詩二首:
|
自我來黃州 已過三寒
食年年欲惜春 春去不
蕭瑟 臥聞海棠花 泥
汙燕支雪 闇中偷負
春江欲入戶 雨勢來
水雲裏 空庖煮寒菜
破竈燒溼葦 那
知是寒食 但見烏
銜帋 君門深
九重 墳墓在万里 也擬
哭塗窮 死灰吹不
起
右黃州寒食二首
東坡此詩似李太白
猶恐太白有未到
處此書兼顏魯
公楊少師李西臺
筆意 試使東坡
復為之 未必及此 它日
東坡或見此書 應
笑我於無佛處
稱尊也
|
|
[編輯] 橫式排版
http://www.npm.gov.tw/dm2001/B/exhibition/calligraphy/b08222_artical.htm
******************************************************************************
蘇軾(一0三六─一一0一)是一位大家熟知的大文學家,也是宋代極有創意的書法家。四川眉山人,字子瞻、號東坡。蘇軾於元豐二年乙未(一0七九)被認為以詩諷刺當時的政治,因此被貶到黃州當團練副使。次年二月抵達任所,建新居於東坡,也就是他號東坡的由來。這兩首〈寒食詩〉做於一○八二年。蘇軾的好友黃庭堅又於一一○○年陰曆九月前,在這一卷後面寫了跋文,所以這一卷實為蘇、黃兩位的書法合璧。
詩是東坡自己表現悲憤感情的文詞,書寫時字裡行間也就隨著文詞不同,引起情緒波動,傾瀉心中壓力。東坡寫來,從第一筆點畫成字,字連成行,行連成篇,就展示著文詞表達內涵的情緒。看第一行起筆,猶是字字大小均等間隔有秩,情緒是平穩的。至第三行開始字形轉大。第二首起,顯然情趣激發,心情一放開,字體轉大了,且字之結體,有偏有斜,到了下方二字已經到紙的底端,「不已」、「水雲」兩字乃又收斂起來了。「破灶」起又大大奔放,「塗窮」是詩的尾聲,又再收斂了。這幅用是行草書,字形可大可小,較有自由變化的地方。蘇東坡自己說,字體「短長肥脊各有態」,在這卷書法裏字體的大小組合,正是運用了大小相間的變化,詩中如「年、中、葦、紙」這幾個字,最後一筆都直下成一長豎,對於書法中每一字大小相配,或者字與字的牽連,形成一種特殊的狀況。
東坡寫字自謂,寫一幅字,一開始並不想求好,反而能寫得好。同時不必理會古人的規矩,自出新意,這一件正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
蘇軾(一○三六-一一○一),四川眉山人,字子瞻,號東坡,曾被控以文字訕謗君上,貶官黃州,紹聖中貶瓊州,大赦北返卒於常州,東坡一生,宦海浮沈,命運偃蹇,於文學藝術卻有不朽之地位。
蘇軾於元豐二年乙未(一○七九)被認為以詩諷刺時政(即烏臺詩案),八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次年二月抵任所,築室於「東坡」,東坡之號即始於此。是以〈黃州寒食詩〉作於一○八二年。董其昌嘗謂:「東坡作書,於卷後餘數尺,曰以待五百年後人作跋。其高自標許如此。」黃庭堅(一○四五-一一○五)於一一○○年陰曆九月前為此卷作跋,是以本卷實為蘇黃雙璧。詩是東坡自己明顯有悲奮感情的文詞,字裡行間也就隨著文詞不同的情緒波動,有所節奏變化。從點劃成字,字連成行,行連成篇。也就展示著文詞表達內涵的情緒。第一行起筆,猶是字字大小均等,間隔有秩序,情緒平穩。至第三行開始字形轉大。第二首起,顯然情趣激發,心情一放,字體轉大,且字之結體,或欹或側。但下方二字困於紙尾,「不已、水雲」乃又收斂。「破灶」起又大奔放,「塗窮」為尾聲,後再收斂。就行草書言,字形可大可小,較有自由變化,蘇東坡自謂字體「短長肥脊各有態」,在這卷書法裏字體的大小組合,揖讓進退,乃至於如「年、中、葦、紙」諸字,最後一筆直下成一長豎,在布白與行氣以至於整篇的章法形成一特殊空間結構。東坡執筆法用單勾,且握筆處在筆桿近筆毫處,書寫時每每容易出現臥筆,時人以其字體「左秀右枯」為病,但東坡說「我書意造本無法」。在以自由創作的風氣下,以無法為法,蘇軾成為宋代「尚意」書風的代表人物之一。黃庭堅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說明此卷有顏的沉雄、楊的顛逸、李的豐潤。點劃結體,肥而不剩肉,豐肌而神氣清秀,呈現瀟灑爛漫,後世評論推為真百代名品。黃山谷作跋,字形體之大,超過東坡本文寒食詩,雖自謙無佛處稱尊,然實百代爭勝,雙美並具。(王耀庭)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