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r 15 Thu 2010 21:17
  • 蘇州



蘇州市


市花  桂花       市樹  香樟


蘇州市(簡體中文普通話:Sū Zhōu,吳語上海話:/su ʦɤ/,吳語蘇州話:/səʊ ʦʏ/)古稱,擁有姑蘇吳都吳中東吳吳門平江等多個古稱和別稱。隋文帝開皇九年(西元589年)始定名為蘇州以城西南的姑蘇山得名,後歷代雖多次改名,但蘇州之名沿稱至今。2009年,蘇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40.20億元,按戶籍人口計算的人均GDP達到了11.72萬元,按年末匯率折算則超過了1.7萬美元


蘇州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素來以山水秀麗、園林典雅而聞名天下,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稱。蘇州古典園林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吳王園囿。現在保存尚好的有數十處,蘇州因此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宋人進而美譽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全市面積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650平方公里。2006年年末,全市總人口6,160,814人,蘇州市下轄張家港市、常熟市、太倉市、崑山市、吳江市、吳中區相城區平江區滄浪區金閶區虎丘區蘇州工業園區


地理


蘇州處太湖平原,沿江為高沙平原,河湖密布,素有「魚米之鄉」之稱。


 氣候


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年均溫15.5℃,1月均溫2.5℃。7月均溫28℃。


全市轄6市轄區、5縣級市















區劃名稱



面積(公里²)



常住人口



戶籍人口



蘇州市



8,487.83



8,821,200



6,244,311



 


蘇州在春秋時期是吳國的經濟中心,秦漢六朝時有「江東一都會」的稱譽,唐代時是江南地區唯一的雄州,宋代時開始流傳「上有天堂、下在蘇杭」的俗語,元代時「蘇州城漂亮得驚人」,明代時是江南一大都會,清代時又是「紅塵中一二等風流富貴之地」。


蘇州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平野稻香,碧波魚躍,農副物產十分豐富,人們傳誦的「近炊香稻識紅蓮」、「桃花流水鱖魚肥」、「夜市買菱藉,春船載綺羅」的詩句,就是歷代詩人對蘇州物產富足的讚美和謳歌。在世人的心目中,蘇州就是「魚米之鄉」的代名詞。


蘇州養蠶繅絲源遠流長,一向是中國絲綢生產的重要基地。宋元以來為全國織染中心之一,明代的蘇、松、湖一帶出現了「衣被天下」的局面,清代絲織作坊大多集中在蘇州東北城區,故有「東北半城,萬戶機聲」的說法。這些絲綢產品織工清細,色澤艷麗,不僅風靡全國,而且遠銷海外,又為蘇州贏得了「絲綢之府」的美稱。


蘇州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太湖


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現有保存完好的古典園林60餘處,其中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獅子林等9個古典園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蘇州人文薈萃,賢能輩出。名人有孫武趙飛燕陸遜范仲淹沈括姚廣孝唐寅顧炎武蒯祥等。歷史上曾出過51名狀元,尤其是清代出了26名,佔到全國近四分之一。蘇州遂又有「狀元之鄉」的美名。


諺語


旅遊方面:「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生活方面:「生在蘇州,住在杭州,吃在揚州,死在徽州。」


農業方面:「蘇湖熟,天下足。」(一說「湖廣熟,天下足」)


古代工業方面:「南蘇州,北濰縣。」


閩南語粵語俚語:「蘇州賣鴨蛋。」(戲謔語,暗指死亡。)


工藝品


絲綢製品  檀香扇  蘇綉  雙面綉  核舟


水運


京杭運河縱橫貫境。有內河航道2700多公里,構成水陸交通動脈。蘇州港是河、海兩用港,為江蘇省第一大港口,亦為中國大陸內河航運最大港。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自黃帝起,依時代先後序列歷代起迄年分,至西元


  一九一一年清帝退位止。
2.朝代起始年以建國當年起算,歷史上未視為正統朝代


  者(如五胡十六國、十國等)亦列於表內,以求一貫性。
3.本表各朝代起迄年分係依據重編國語辭典。
4.加註說明者於備註欄中註明。

--------------------------------------------------------------------------------

┌─────────┬──────────┬─────────────────┐

│ 朝 代 │ 起 迄 年 分 │ 備 註 │

├─────────┼──────────┼─────────────────┤

│黃帝軒轅氏 │B.C.2697~B.C.2599 │ │

├─────────┼──────────┼─────────────────┤

│少昊金天氏 │B.C.2598~B.C.2515 │ │

├─────────┼──────────┼─────────────────┤

│顓頊高陽氏 │B.C.2514~B.C.2437 │ │

├─────────┼──────────┼─────────────────┤

│帝嚳高辛氏 │B.C.2436~B.C.2367 │ │

├─────────┼──────────┼─────────────────┤

│帝摯高辛氏 │B.C.2366~B.C.2358 │ │

├─────────┼──────────┼─────────────────┤

│唐堯 │B.C.2357~B.C.2258 │ │

├─────────┼──────────┼─────────────────┤

│虞舜 │B.C.2257~B.C.2208 │ │

├─────────┼──────────┼─────────────────┤

│夏 │B.C.2207~B.C.1766 │ │

├─────────┼──────────┼─────────────────┤

│商 │B.C.1765~B.C.1122 │ │

├─────────┼──────────┼─────────────────┤

│周 │B.C.1121~B.C.249 │ │

│     (西周) │(B.C.1121~B.C.771) │ │

│     (東周) │(B.C.770~B.C.249) │ │

├─────────┼──────────┼─────────────────┤

│秦 │B.C.248~B.C.207 │ │

├─────────┼──────────┼─────────────────┤

│漢 │B.C.206~A.D.220 │ │

│     (西漢) │(B.C.206~A.D.8) │ │

│     (新莽) │ (9~23) │ │

│     (更始帝)│ (23~25) │ │

│     (東漢) │ (25~220) │西元25年,光武帝建年號 │

├─────────┼──────────┼─────────────────┤

│三國 魏 │ 220~265 │ │

├─────────┼──────────┼─────────────────┤

│ 蜀 │ 221~263 │ │

├─────────┼──────────┼─────────────────┤

│ 吳 │ 222~280 │ │

├─────────┼──────────┼─────────────────┤

│晉 │ 265~420 │ │

│     (西晉) │ (265~316) │ │

│ (東晉) │ (317~420) │ │

├─────────┼──────────┼─────────────────┤

│五胡十六國 前趙 │ 304~329 │劉淵國號漢,劉曜改為趙,史稱前趙 │

├─────────┼──────────┼─────────────────┤

│ 成(漢)│ 304~347 │即前蜀 │

├─────────┼──────────┼─────────────────┤

│ 後趙 │ 319~350 │ │

├─────────┼──────────┼─────────────────┤

│ 前涼 │ 324~376 │ │

├─────────┼──────────┼─────────────────┤

│ 前燕 │ 337~370 │ │

├─────────┼──────────┼─────────────────┤

│ 前秦 │ 351~394 │ │

├─────────┼──────────┼─────────────────┤

│ 後秦 │ 384~417 │ │

├─────────┼──────────┼─────────────────┤

│ 後燕 │ 384~409 │ │

├─────────┼──────────┼─────────────────┤

│ 西秦 │ 385~431 │ │

├─────────┼──────────┼─────────────────┤

│ 後涼 │ 386~403 │ │

├─────────┼──────────┼─────────────────┤

│ 南涼 │ 397~414 │ │

├─────────┼──────────┼─────────────────┤

│ 南燕 │ 398~410 │ │

├─────────┼──────────┼─────────────────┤

│ 西涼 │ 400~420 │ │

├─────────┼──────────┼─────────────────┤

│ 北涼 │ 401~439 │ │

├─────────┼──────────┼─────────────────┤

│ 夏 │ 407~431 │ │

├─────────┼──────────┼─────────────────┤

│ 北燕 │ 409~436 │ │

├─────────┼──────────┼─────────────────┤

│南北朝 宋 │ 420~479 │ │

├─────────┼──────────┼─────────────────┤

│ 齊 │ 479~502 │ │

├─────────┼──────────┼─────────────────┤

│ 梁 │ 502~557 │ │

├─────────┼──────────┼─────────────────┤

│ 陳 │ 557~589 │ │

├─────────┼──────────┼─────────────────┤

│ (北)魏 │ 386~534 │ │

├─────────┼──────────┼─────────────────┤

│ 東魏 │ 534~550 │ │

├─────────┼──────────┼─────────────────┤

│ 西魏 │ 535~556 │ │

├─────────┼──────────┼─────────────────┤

│ (北)周│ 557~581 │ │

├─────────┼──────────┼─────────────────┤

│ 北齊 │ 550~577 │ │

├─────────┼──────────┼─────────────────┤

│隋 │ 581~618 │ │

├─────────┼──────────┼─────────────────┤

│唐 │ 618~907 │ │

├─────────┼──────────┼─────────────────┤

│五代 後梁 │ 907~923 │ │

├─────────┼──────────┼─────────────────┤

│ 後唐 │ 923~936 │ │

├─────────┼──────────┼─────────────────┤

│ 後晉 │ 936~946 │ │

├─────────┼──────────┼─────────────────┤

│ 後漢 │ 947~950 │ │

├─────────┼──────────┼─────────────────┤

│ 後周 │ 951~960 │ │

├─────────┼──────────┼─────────────────┤

│十國 吳 │ 902~937 │ │

├─────────┼──────────┼─────────────────┤

│ 前蜀 │ 907~925 │ │

├─────────┼──────────┼─────────────────┤

│ 吳越 │ 907~978 │ │

├─────────┼──────────┼─────────────────┤

│ 楚 │ 907~951 │ │

├─────────┼──────────┼─────────────────┤

│ 南漢 │ 907~971 │ │

├─────────┼──────────┼─────────────────┤

│ 閩 │ 909~945 │ │

├─────────┼──────────┼─────────────────┤

│ 南平(荊南)│ 924~960 │ │

├─────────┼──────────┼─────────────────┤

│ 後蜀 │ 934~965 │ │

├─────────┼──────────┼─────────────────┤

│ 南唐 │ 937~975 │ │

├─────────┼──────────┼─────────────────┤

│ 北漢 │ 951~979 │ │

├─────────┼──────────┼─────────────────┤

│宋 │ 960~1279 │ │

│    (北宋) │ (960~1127) │ │

│    (南宋) │ (1127~1279) │ │

├─────────┼──────────┼─────────────────┤

│遼 │ 907~1125 │遼建國於西元907年,國號契丹,916年│

│ │ │始建年號,937年改國號為遼,983年復│

│ │ │稱契丹,1066年仍稱遼 │

├─────────┼──────────┼─────────────────┤

│金 │ 1115~1234 │ │

├─────────┼──────────┼─────────────────┤

│元 │ 1206~1367 │蒙古鐵木真於西元1206年建國,1271年│

│ │ │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1279年滅南宋 │

├─────────┼──────────┼─────────────────┤

│西夏 │ 1032~1227 │ │

├─────────┼──────────┼─────────────────┤

│明 │ 1368~1644 │西元1644年桂王被殺 │

├─────────┼──────────┼─────────────────┤

│清 │ 1616~1911 │清建國於西元1616年,初稱後金,1636│

│ │ │年始改國號為清,1644年入關 │

└─────────┴──────────┴─────────────────┘


參考資料 http://140.111.1.22/clc/dict/htm/fulu/cd.htm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宋     汝窯 青瓷無紋水仙盆


文物3D賞析_北宋 汝窯 青瓷無紋水仙盆


器底刻清高宗(乾隆)隸書七言律詩一首:「官窯莫辨宋還唐,火氣都無有葆光,便是訛傳猧食器,蹴枰卻識豢恩償,龍腦香薰蜀錦裾,華清無事飼康居,亂碁解釋三郎急,誰識黃虯正不如」,款題「乾隆御題」,印文:「比德」、「朗潤」。(蔡玫芬)



6.9公分,橫23公分,縱16.4公分,口徑 23 公分,


足徑 19.3X12.9 公分,重670 公克


橢圓形盆,侈口、深壁,平底凸出窄邊稜,四雲頭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體滿佈天青釉,極勻潤;底邊釉積處略含淡碧色;口緣與稜角釉薄處呈淺粉色。裹足支燒,底部有六個細支釘痕,略見米黃胎色。全器釉面純潔無紋片,此種傳世稀少,溫潤素雅的色澤,正是宋人所欲追求如雨過天青的寧靜開朗的美感。(撰稿:蔡和璧)


 








汝窯 青瓷無紋水仙盆




北宋     汝窯 青瓷無紋水仙盆









北宋 汝窯 青瓷無紋水仙盆


互動賞析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釋文: 羲之頓首。快雪時晴。


   佳想安善。未果為結。


    力不次。王羲之頓首。


              山陰張侯。


這裏還有個聯結,可以放大快雪帖的細部來看。


                       (快按放大看全貌)


 



全書二十八字,字字珠璣,被譽為「二十八驪珠」。至年間,為降清明官馮銓所藏有康熙十八年(1679年),馮銓之子馮源濟將此墨本呈獻給皇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王獻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希,一起放在宮內「三希堂」中,成為「三希堂」第一珍品。



                   一代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出身於一個書法世家的門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導;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當時的書法名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 年),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
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
王羲之七歲那年,拜女書法家衛鑠為師學習書法。王羲之臨摹衛書一直到十二歲,雖已不錯,但自己卻總是覺得不滿意。他認為養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的某些體態姿勢上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書法,首推【蘭亭集序】,是他中年時候的作品。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很豐富,除《蘭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時晴帖》、《樂毅論》、《黃庭 經》等。其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游雲,矯苔驚蛇」,王羲之的書法是極美的。
 關於王羲之的歷史成語
東床快婿
王羲之20歲時,有一天,太尉郗鑒派門生阮裕到宰相王導家去為女兒郗浚挑選女婿,這些刻意打扮的王公貴族,無不卯足了勁,唯盼雀屏中選,唯獨王羲之毫不在意。
之前,在半路上再三賞玩東漢著名書法家蔡邕的古碑後,沉迷不已,什麼事都不放在心上,相親一事早忘光了。
王羲之急急忙忙來到相府,因為天氣實在太熱,就隨手脫掉外衣,袒胸露腹,邊喝著茶,邊想著蔡邕的書法。阮裕見他這般神情,驚呆了,問他話也不答理。
阮裕把王羲之袒胸露腹的事,稟告郗鑒,郗鑒不禁拍手道:「真有此事!好一個任性率真,胸襟豁達的公子呵!」打聽後知道是王羲之,後來郗鑒就把女兒嫁給他。
錯把墨汁當醋醬
王羲之勤練書法,常常在書房內,院子裡,大門邊,乃至廁所外面,都擺著凳子,安放了筆,墨,紙,硯,每想到一個結構好的字,就馬上寫到紙上。每當寫完字,王羲之就在門前的水池裡,洗毛筆、硯台。時間一久,那口池水都染成了黑色,因此,當時人們都把那口水池稱為「墨池」。有一天,王羲之正聚精會神地勤苦練字,甚至忘記吃飯,他的妻子郗浚叫家僮給他端了一盤饅頭和一碗醋蒜醬。家僮幾次催促他趁熱快吃,王羲之都只是隨口應和,專注到不把吃飯放在心上,依然一味地凝神苦思字體的結構,家僮只得去稟告夫人。郗氏走進書房,看見王羲之手裡拿著一個饅頭往嘴裡送,一口咬下去,又趕緊吐 了出來,而且嘴角盡是黑黑的顏色,看見夫人才笑問道:「這醋蒜味道不對啊!」夫人又急又疼的把他手中的饅頭搶下:「相公!墨汁怎麼可以當醋蒜呢?」
入木三分
王羲之年輕時並非當代最有名望的書法家,乃至到53歲時,他依然非常認真地臨摹古人碑帖,日日夜夜刻苦勤練,經多年不停歇地勤苦練字,因而腕勁沉穩,筆力遒健,寫出的字,真是出神入化。有一次,王羲之去探望一個朋友,那位友人正巧不在家,於是他走進朋友書房,在茶几上寫上幾個字,就走了。後來這家人想把他寫的字擦掉,可是卻總是擦不淨,用水洗也洗不清。王羲之在木板上寫的字,木工拿去雕刻時,才發現這木板到三分深的地方,還滲透有墨汁呢!因此後人稱王羲之的字「入木三分」
千里送鵝毛
在一個晴朗的月夜,王羲之獨自閑步在山陰道上,忽聽得一聲聲嘎嘎的鵝叫聲,他發現在寺院前面的鵝籠裡,有一隻像白玉似的鵝,王羲之欣喜若狂,走了進去,看見有一道士正埋頭認真地在寫字,老道士驚喜地招呼他,王羲之知道老道士抄的是黃庭經,一時興起,詢問:我可以代勞嗎?老道士求之不得呀!王羲之專心致志地書寫,非常秀麗的字體,令人讚嘆!等王羲之一口氣寫好後,天已矇矇亮;老道士見狀,眉飛色舞,連聲道謝:「右軍今天的書法,真是人間仙品呀!」王羲之告別前,老道士把白鵝相送,且說了一段令王羲之頗為納悶的話。王羲之非常高興,在歸途中,他幾度思索老道士的話中玄機:「山陰道士今飛去,人間留得『黃庭經』。」果然,當他再回頭時,所有的寺院、鵝籠、道士,都化為烏有,手中的鵝,不久也飛入天邊了。當王羲之再一抬頭,看見飄在天上的老道士,正騎在鵝背上,向他招手說道:「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右軍再見啦!」之後,王羲之再看看自己手中,卻只是拿著一根鵝毛罷了!
戒子書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兒子,年少時在書法世家中耳濡目染,對研習書法興致高昂,常常得到父親王羲之和長輩的稱讚。被誇多了,不禁驕傲自大,以為自己的功力已深不可測,甚至可以取代父親的地位,因此不免疏懶,對臨池練帖的事,就不再下工夫了。
有一天,王羲之奉詔到京城,臨行前家人以酒替他餞行,當王羲之喝得微薰時,一時書興大發,提起筆來在牆壁上題了一首「戒驕詩」給王獻之。面對牆壁的戒子 書,心高氣傲的王獻之並不服氣,他就照著牆上的字,每天臨摹幾十遍。他父親回來前,偷偷的把牆上的字抹去,在原來的地方模仿父親的字跡重新寫過,十分得意的王獻之左瞧瞧、右看看,自認無人能分辨字跡的真假。幾天後,王羲之回到家裡,看到牆上的「戒子書」,不禁納悶,仔細觀賞良久,竟搔搔頭,歎了口氣說:「那晚莫非老酒喝多了,寫出的字竟然如此拙劣,唉!」當時正在凝神諦聽的王獻之,頓時臉紅心跳,惴惴不安。之後,他終於明白不下苦功夫是成不了書法名家的。
蘭亭集序
從會稽往南走有一座蘭渚山,蘭渚山上有一座精緻的亭子叫蘭亭。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曆的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公元353年晉穆帝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至親好友與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來到蘭亭的河邊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詩。那天大夥詩興大發,酒酣耳熱之際,大家集思廣益,共寫了37首詩,王羲之把詩匯集起 來,編輯成一本「蘭亭集」。自己做了一篇序文,用鼠鬚筆寫在蠶繭紙上,這就是名震千古的「蘭亭集序」。
現存作品(含刻本、摹本)列表
唐太宗時,王羲之的書法有3000多卷,到宋太宗時只有160余件,今天全世界存世的王羲之(其實都是摹本)僅有20件。
    *
快雪時晴帖 (王羲之存世唯一書法精品真跡,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蘭亭序 (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顏真卿之祭侄文稿為"第二",蘇軾之黃州寒食詩帖為"第三"),神龍本,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
黃庭經 (亦名《換鵝帖》,宋拓本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 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樂毅論 (梁拓本)
    * 喪亂、二謝、得示帖 (唐摹本,日本皇室藏)
    * 東方朔畫贊 (唐臨本,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這是一件行楷書短簡,內容是大雪之後向友人問候。明代鑑賞家詹景鳳指出,此蹟筆法圓勁古雅,意態閑逸,對趙孟頫的行書有很深的影響。從用筆來看,此帖多圓鈍的用筆,點畫勾挑都不露鋒,結體平穩勻稱,在優美的姿態之中,流露出質樸內斂的意韻。乾隆皇帝極珍愛此蹟,譽之為「天下無雙,古今鮮對」。乾隆十一年,他將此蹟與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希」,寶藏在「三希堂」中。此帖一般認為是唐代精摹本。





快雪時晴帖:王羲之存世唯一書法精品真跡(存於台北故宮)??此帖一般認為是唐代精摹本。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邵族的拉魯島與茄苳樹的傳說故事


  


    邵族所供奉的神靈分為「最高祖靈」和「氏族祖靈」,


最高祖靈是一位男性的神,居住在Lalu(即今之拉魯島)的


大茄苳樹下,主宰著族人的福祉,也是是巫師(先生媽)的


祖師,能驅除惡靈與病魔。氏族祖靈則有四位,分別是邵族


五個氏族的祖靈,對於這些先祖的祖靈,族人都以虔敬的心


和隆重的祭儀來加以供奉。


  Lalu島是邵族最高祖靈駐守的地方,族人視為聖地,在


邵族的傳說中,為了避免祖靈遭侵犯,拉魯島上不可以有任


何建築物,同時僅能種植代表邵族子孫繁衍茂盛的茄苳樹。


相傳邵族在日月潭湖畔的拉魯島上曾有一棵茄苳樹,那就是


邵族的血脈所在,但隨著漢族入侵砍倒了這棵樹,從此邵族


開始衰微,演變到至今只剩下不到三百多人。


二、邵族的矮黑人傳說故事


  


   邵族人稱呼矮黑人為「Okauhia」,邵族人有關於矮黑人的的傳說亦甚豐富,邵人講說故事也常述及矮黑人故事。矮黑人的臀部長著尾巴,他們比邵族人早先住在日月潭拉魯島附近。邵族人遷徙到水沙連的時候,就和矮黑人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相處的非常融洽,矮黑人們真誠歡迎邵族人到他們的部落去作客。但是矮黑人卻又特別囑咐邵族人,當他們要前來作客的時候,必須事先通知他們,如果擅自前來,則將有災難會發生。有一回,邵族人因為有急事,便未通知矮黑人就前往他們的村落,矮黑人一時倉皇失措,急忙奔跑找到自己的木臼坐上去。有幾位小黑矮人壓斷了尾巴抱著屁股哀嚎跑開。原來矮黑人要求邵族人前來時要事先通知,是為了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先坐在臼上,而不願讓邵族人看到他們引以為恥的尾巴。矮黑人對於邵族的擅自闖入感到非常的憤怒和羞怯,從此之後兩族就互相不再往來。


三、邵族的鑿齒傳說故事


 


    根據邵族的傳統習俗,凡是邵族的女性都要將兩顆虎牙鑿斷,才會被稱為是美女,這個傳說的故事是這樣說的:據說有一位漂亮的少女,要行鑿齒儀式,因為在族人的眼裡,牙齒的洞越多則越美麗,所以她就決定要鑿三顆牙齒,如此會更加漂亮。但是因為古代醫藥並不發達,只好用火炭灰來止血,因此這位少女血流不止而死去了。這位少女死後,邵族人就不再舉行鑿齒,但是為了紀念這位死去的女子,每逢新年佳節,鑿齒的習俗還是繼續在新年舉行儀式,但只是象徵性的儀式而已。同時鑿齒也不再僅限於女性,不分男女。這個儀式則由家族象徵性地用鐵鎚和長長的釘子比劃動作就可以了。


四、邵族的貓頭鷹傳說故事


    邵族人相信貓頭鷹是由一個女子變成的;相傳當時社中有一位少女,不知如何懷了孕,因而為社人所不齒。這位少女因為不堪受人侮辱,便走入山中,自己活活餓死,她死後變成了一隻貓頭鷹。此後只要遇到社中有人懷孕她便飛到該戶人家門變成了一隻貓頭鷹。此後只要遇到社中有人懷孕她便飛到該戶人家門前鳴叫,來警示她們要注意身子,才能順利生產。邵族人很懷念這位少女,對於她所受到的侮辱而感到羞愧,因此族人不射殺貓頭鷹,,而且貓頭鷹知道山中的路,如果射殺牠們則一定會在山上迷路。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深信貓頭鷹能預知婦人的懷孕;如果有婦女懷孕的家裡看到了貓頭鷹的到來,則是一種喜訊。現在貓頭鷹變成了邵族人的圖騰信仰。


伍、邵族的射日傳說故事


  


    遠古時代,天上只有巨大的一個太陽,沒有月亮,大太


陽曬死了萬物,一個邵族英雄就用弓箭,在 農曆三月十一日這一天,把太陽射成兩半,太陽變小了,成為今天的樣子,另一半較小,變成了月亮,從此之後太陽變得比較暖和,而且夜晚時也誕生一個月亮,照亮了令人懼怕的黑夜。因此邵族人開始祭拜日神和月神」。


台灣民間故事.日月潭的由來


    從前傳說中邵族有一對非常恩愛勤勞的夫妻,叫做大尖哥水社姐,這對人人稱羡的夫妻平日以種植玉米為生。 這天,這對夫妻如同以往頂著大太陽在田裡工作著,忽然間,地動山搖,緊接著天地一片黑暗,所有的人都叫了起來:「怎麼了,太陽怎麼不見了?」大家等了又等,仍不見太陽的蹤影,人們的心裡慢慢地籠罩在恐懼的氣氛中。


    直到晚上月亮出來後,人們才趁著月色,趕緊完成白天未完成的工作,然而,不幸的事再次發生了,一陣天搖地動後,月亮也不見了。


   「這怎麼行呢?太陽和月亮都不見的話,農作物都會死亡,那我們要如何過活呢!」為了這件大事,族裡召開會議討論要如何解決,經七嘴八舌之後,大夥訧依照大尖哥這對夫妻的提議先去到處找找看再說,總比在這裡發愁的好。於是這對夫妻就背著簡單的食物,拿著火把,開始翻山越嶺的找尋太陽和月亮。經過一連數天的長途拔涉後,終於在一個大水潭發現了月亮及太陽,可是走近一看,竟然是兩條五彩巨龍正在水中把玩著月亮及太陽,大尖哥及水社姐楞住了,不知如何制服這兩條巨龍以奪回太陽及月亮。


    正當他們在發愁時,一位被巨龍抓來做雜事的老爺爺告訴了他們一個法,那就是在阿里山上藏有金剪刀和金斧頭各一把,唯有找出這兩件寶物才能制服了巨龍,可是要找出寶物卻不是件易事。聽完老人家告訴他們的方法後,夫妻倆奮不顧身地帶著鏟子直奔阿里山,一寸一寸地朝地底下挖去,經過一段時間地挖掘,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地被他們找到了這兩件黃澄澄的寶物了。


    夫妻倆帶寶物回到潭邊,便馬上將寶物朝著水潭中丟去,只見金剪刀以極快的速度衝向巨龍的腹部,致使巨龍肚破腸流,發出痛苦的哀嚎聲,緊接著,金斧頭亦瘋狂地朝巨龍的頭上一劈,剎時,腦漿四濺,血流如柱,兩隻巨龍慘死在潭中。正當夫妻倆正苦想著要如何將太陽及月亮送回天上時,老爺爺又再次出現了,除了恭喜他們除掉大害,並告訴他們只要將巨龍的眼睛吃下,便可增長身高,把月亮、太陽放回天上去,於是大尖哥立即跳下潭中挖下巨龍的雙眼,夫妻倆各服一顆眼睛,瞬間,兩人成了巨人,便將月亮和太陽往上拋去,經過好幾次拋擲後,終於讓太陽及月亮又回到天空中的位置,


    而大地也恢復了正常的運轉。從此,那個太陽及月亮曾掉落下的水潭便被稱為「日月潭」,而守護在旁的大尖山和水社山就是他們夫妻的化身。直至今日,邵族每年都會在潭邊舉行「托球舞」,以感念他們的義行。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 : 南投縣魚池鄉公所


邵族介紹歷史源流 | 生活形態 | 生產方式 | 信仰 | 歲時祭典 | 文化藝術



歷史源流

  從日治時期到光復初期,在人類學者眼中,有些學者是將世居於水沙連內山的邵族原住民,歸為阿里山鄒族的一分支;有些學者認為邵族人與布農族因為地理關系認為二族在某程度上相當接近;有些學者認為應該將邵族人視為一另支高山族第十族之原住民。民國44年(西元1955年),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所主持「日月潭邵族調查研究報告」,其中參與工作的陳奇祿、李亦園等多位人類學專家,認為邵族至今仍堅持其特有的祭典儀式及祖靈崇拜,再加上,語言服飾及宗教社會習俗不同於其他的族群,因此最好將邵族原住民視為嚴一不同之族群。而在民國九十年(西元2001年)八月八日行政院正式核定邵族成為原住民族第十族。

  邵族是臺灣原住民中唯一一個全族聚居於同一縣境。至今人口僅281人左右分佈於本鄉日月村德化社、益則坑及水里鄉頂崁村大平林等地一帶。

  有關邵族的歷史源流,可以由傳說和文獻記載來瞭解。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傳說的流傳往往是靠口語相傳,再加上沒有十分可靠的史料證明事實的真實性。因此,除了考證有據的史料之外,就讓其口語相傳的「故事」,美化這個「地球村」。


日常生活中,邵族常會釀小米酒、製作麻糬為三壑坏~的食糧,最常食用的則是醃製過的乾肉與鹹菜。祖靈籃與邵族生活最息息相關,也可以從中看出衣飾與居住的習俗。生命儀式上由出生到死亡皆有禁忌與禮俗,如結婚時,早期雙方親友會進行搶婚儀式以代表婚姻永久圓滿。

一、食
 

  從前族人以小米、蕃薯、里芋等為食糧,現今則以稻米為主糧,其他副食品有魚、蝦、豬肉、蔬菜等等,在更早之前,尚有所捕獵的獸肉。遇有節慶或祭儀的日子,則釀酒並蒸煮糯米糕及煮雞鴨等肉食,平日所網捕的魚類也是主要的食品。另有一道別具邵族風味的料理「塔旦那」/tatanaq/,是族人嗜食不厭並具代表性的芋頭美食。
近年來邵族美食,包括奇力魚、總統魚、山豬排骨等,都相當受到遊客的歡迎。奇力魚,以往在邵族多半是醃製為鹹魚,今則成為有名小菜。竹筒蝦,體型很小,以鹽和蒜炒過之後,既富有烤味又能口齒留香。曲腰魚,肉質鮮嫩,據說先總統蔣介石來日月潭時,最喜歡吃此魚,因而後來又稱「總統魚」,為日月潭區域最著名的一道菜。


二、衣 

  邵族的傳統服飾,因其外在的特性表現與阿里山的鄒族頗為類似,經常被概略或省略不談。然就深層的文化來看,邵族服飾有其獨特的發展背景與其製作原則。邵族早期製作衣服的主要材質有樹皮布、皮革、麻布、棉布四種。樹皮布是最早期的衣料。皮革多用於男性的衣服與帽子,且由男子自己製作。女子能自己織布,且曾以水沙連戈紋聞名。棉布是後來才傳入的,但由於大量傳人且價格低廉,使得傳統的布技巧衰微,而到目前,過去所使用的織布的技術已失傳了,現在我自也只能從「公媽籃」來瞭解邵族傳統服。

三、住 

  從前邵族人房子需要男人入林中砍取烏心石等木材作為柱子,再用竹子做橫樑、璽桿,又抽藤條在柱樑接頭綁緊固定。 女子則抽取五節芒的莖編做牆壁,在族人合作之下,入夜之前就可把新屋蓋好了。
  一座住家大部分隔成二間,一間煮飯、吃飯兼做客廳,一間則是寢室。晚上就在新居宴客,主人把一大鍋筍湯或是芥菜湯放中央,大家圍坐地面上,依工作別分給不等的肉食,進食中,大家邊喝酒邊唱歌來慶祝。一段時間後,再由族人一起為房子抹壁,也是一天內塗好黏土,主人在完工後的晚上同樣請客飲宴,大家喝酒唱歌直到深夜。後來,此種的住家漸漸擴大成河洛式住家,如今又被洋樓所取代,古老的住家以越來越少,幾手絕跡了。民國88年(西元1999年)「九二一地震」後,邵族人現今都住進組合屋中。


四、行
 

  邵族人長年居住於日月潭邊,因此要向外聯絡,便是以船作為交通工具
以前,邵族每戶人家最少都會有一艘船,自家使用小的獨木舟;公共使用大的獨木舟,大的獨木舟大多用來運送大量貨物和戰爭時使用等,因此便要由族人共同完成。早期,日月潭的四周多為原始林,德化社的後山附近有處繁茂質佳的樟木,因此族人皆每日往返渡船到此地製作獨木舟,至於為何材料必須要是樟木呢?因為樟的浮力、穩定性都較其他的木材好,行船起來地較為快速、安全。

製作獨木舟的工具相當精簡,只需一把類似斧頭的工具把樟木砍下後,再以刨的方式將整塊樟木刨成船形,中間較凹,看似簡單的製作過程其實是需要相當的技術才能使整個獨木舟平穩、牢固。一般獨木舟大約要花二、三個月才能完成,最大的獨木舟都有一名管理者,此管理者必須帶著家中的公媽籃到當地去祭拜,等一切儀式完成後獨木舟才能下水,邵人製作獨人舟的過程如此嚴謹,也難怪會造出這麼好的品質。

民國53年(西元1964年)時,因為光復後的時代進步,邵族人發展出更方便的遊艇、汽艇等水上的交通工具,人們將之取代原本的獨木舟,獨木舟才從邵族的生活中消失。


五、育-生命儀式
 

  生命儀禮為「有關個人生命過程中從出生到結婚及至死亡等不同階段所舉行的儀禮」。邵族人在部落中若是有各種家族大事如:建築新屋、賣豬、建寮房、嫁女兒、娶媳婦、生兒子、種小米等,皆有慶祝儀式。儀式由頭目和先生媽主持,也藉此讓族人分享彼此的喜悅。

六、樂-財產觀念
 

  邵族的金錢多儲存於農會,因此,在生活困難時,直接向農會借貸。借貸的方式很簡單,只要有土地、有人擔保,便可以領到錢,早期的保人比較多,如此可以在出問題時,大家分擔,後來人數減為兩、三個,多是互相作保的情況。除了農會之外,就是高利貸。由於原住民對金錢與土地市價沒有概念,加上現金的急用,土地便整筆的流失掉,所流常的價值往往高於所積欠的債務。
以前邵族財產屬於公有,凡是居住地周遭的所有物品如家畜、獨木舟、獵場、田地、浮嶼等均可共用,與漢人接觸以後,一切用品完全為私人財產。財產的轉移,由原有者以出售、讓與、餽贈的方式,移轉給接受者。


邵族早期的生產方式,耕作上以「山田燒墾」為主,漁撈方面有浮嶼誘魚、釣魚、魚筌誘魚、竹排吊網、刺魚、毒魚等方法,漁撈技術多樣化,顯現出邵族的智慧;狩獵上,有焚獵、武器獵與陷獵等方式,。狩獵則因為政令而遭受禁止。另外,還有採集與飼養。 

  漢族入山之後,邵族的生產方式產生了很大的轉變,舉凡旱稻的耕作、雜糧的種植、肥料與防害觀念的養成等等都比原始進步很多,可是自從日人興建日月潭水庫後,淹沒周邊良田,為了生存,邵族人只好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由傳統的農業轉變為現代的觀光旅遊業。 

  日月潭的風光明媚,觀光直業興盛,為當地帶來了無限商機,又加上民眾對原住民文化的高度興趣,邵族人為維持生計,便將渡船與歌舞表演列為主要行業。 

  綜觀邵族目前的生產方式,有社會分工的現象。中年人從事於第三級的觀光產業,老年人仍舊從事於第一級的農耕產業,主要收入在觀光產業上。


一、祖靈信仰 

  邵族人稱超自然物為qali,舉凡氏族視靈apu、管轄式族靈與最高祖靈pacalar都稱為qali。qali有分為善靈 maqftan a qali與惡靈 maqarman a qali之分,善良的人死去後會變成 maqftan a qali,惡人或橫死的人會成為 maqarman a qali會危害活人的健康,並會影響作物收成與家畜繁殖。祖先死後變成 maqftan a qali擁有驅除惡靈的能力,並能療護族人健康,使作物豐收、漁獵豐盈。因此他們凡事都向祖先祈禱,以求庇護,形成邵族的祖靈信仰
  最高祖靈居住在拉魯(la lu)島,是最具威嚴的神,能驅除惡靈並賜福給族人。同時祂也是先生媽的求巫祖師,凡有先生媽資格之女族人必先經過最高祖靈之同意才可以開始習巫。
祖靈信仰是邵族文化中最重要的特色,而「先生媽」就是負責主持祭祖儀式的女祭司(巫師),凡舉族中的歲時節慶,甚至是婚喪喜慶、男子成婚、建築及造船等都要由先生媽來主持儀式。先生媽在邵族社會中具有最要之文化傳遞者,這可以從先生媽的傳承中看出。

二、「公媽籃」崇拜 

  邵族信仰核心是祖靈信仰,而其崇拜方式為「公媽籃」的祭祀,成為邵族的最主要不同於他族的特徵。邵族人有事必祈問祖靈,在各種動要的祭典,如播種祭、狩獵祭、拜鰻祭及豐年祭等,都以公媽籃為供奉之對象,恭奉之對象,恭請祖靈駕臨祭場,接受族人的奉獻與祈福。祖靈能庇佑族人,永保安康,並使族人在農作、狩獵或採集等收穫上豐收,因此族人有困難之時必祈求祖靈,成為心靈依賴之寄託。邵族人信仰特色之一,是家家戶戶的正廳左側牆壁或供桌上,懇掛或奉置一具「祖靈籃」<又名公媽籃>
  公媽籃是做祭時重要的祈告對象。形式大多是扁圓而具有四足的籐編籃子,大小與其社會地位有關。籃中盛有祖先遺留下得衣飾數種,衣服以狹富麻布縫製大都呈現陳舊的灰黑色,而衣飾雖然陳舊腐蝕,但卻不能洗滌逢補。若要分戶時,籃中的衣飾是主要的分割項目,新戶需將所分得的衣飾置於新籃中,若因日久損壞時,可更換新籃,但一般是要在八月過年的豐年祭其間才可,並且要請巫師到家來「作向」才可更換。而所換下的舊籃也不可隨意丟棄,從前需要放置於豬舍旁,而新籃在巫師祈告祖靈後,才可設置於廳堂之上。 

  德化社及附近的每戶邵族人家,都有一具公媽籃供奉在家中,代表祖靈庇佑後代。族中所有重要的祭儀,如播重祭、除草祭、豐年祭等等,都以公媽籃為供奉的對象,再配以酒、飯祭拜。日常生活中遇有新居誌慶、購置新車、傢俱等事,也需請巫師祈告祖靈。據統計,民國85年(西元1996年)日月潭邵族人家共有41具公媽籃,是族人的神聖象徵,無事不可隨意驚動祖靈。這種公媽籃的崇拜方式,是現今所少有的。

  自從清雍正以後,邵族人就與入墾水沙連的漢人有所接觸,嘉慶道光年間以來,更與平埔族往來頻繁,漢化程度頗深,現今早已以河洛話為日常用語,邵族也已接受外來的宗教,並且在廳堂也恭奉觀音、媽祖、太子爺,甚至也有懸掛十字架或聖經。


邵族的祭典中大部分是由農業生活孕育而生,邵族的祭儀分為農耕祭儀及漁獵祭儀,前者包括播種祭、除草祭、收割祭、祖靈祭(豐年祭)、收藏祭與嘗新祭儀。後者包括狩獵祭、白鰻祭。從這些祭典中可以發現的是,邵族的信仰與生活息息相關,祭典的用意均是祈禱祖靈能帶來食物的充足,充滿豐富的人文氣息,而非自然泛神信仰,這點也是邵族文化的特色之一。這些歲時祭儀中,以農曆三月的「播種祭」、農曆七月的「狩獵祭」及農曆八月的「豐年祭」最為重要。

  在邵族的祭典中以豐年祭最為盛大,每年幾手是進行二十天左右,儀式內容分為舂石音、搭祖靈屋、擦手臂除穢、飲公酒、狩獵儀式、甜酒祭、牽田式、日月盾牌安頓、夜巡念祖與歡送祖靈。 

  在急速漢化的過程中,邵族人民失去了母語與傳統習俗,而現在仍保留的播種祭、移植祭、氏族祖靈祭、狩獵祭、拜鰻祭和豐年祭等也漸趨於簡化與形式化。這些祭儀當中,以豐年祭規模最為盛大,因過程十分繁瑣,所以需要透過不同職務者分工而成。如負責舉行祭祀儀式都為頭人,不同的家主來擔任擦手臂除穢祝禱、鑿齒儀式、興建祖靈屋、舉行牽田儀式等。
 

  豐年祭前如果有爐主的產生,則祭典的時間將會從農曆八月一日起慶祝一整個月,要興建祖靈屋,並且舉辦祭儀和牽田儀式、稱之為「大過年」。如果遇上這一年沒有爐主的產生,從除夕夜舉行的「樁石音」之後,有三天的活動,稱之為「小過年」近年來常定為十八至二十一天,每天都有富文化意涵的節目。
 

祭儀名稱 時間(農曆) 意義

播種祭 31 祈求祖靈讓農作物繁盛並其族人平安健康。
移植祭 33

除草祭 5月初

豐年祭 625 祈求祖靈賜予族人平安健康且子孫繁衍。

狩獵祭 71 祈求祖靈庇佑賜予豐獵,讓族人有獵物可獲。

拜鰻祭 73 祈求子孫平安、多子多孫。

豐年祭 81 祈告祖先祝福族人平安健康。


邵族長年居住於山林之中,對於手工藝術的材料,當然是取自附近的林木、石頭。近年來,日月潭的開放觀光,使得邵族生產型態大富的改變,族人為了生活,便有以製作手工藝品為事業的,一方面獲取收入,一方面發揚邵族的文化。邵族的藝術品多半呈現了傳說故事的色彩,大概的類型有木製品、鐵丸石製品、竹籐製品、編織製品。

  邵族的歌舞是原本是祭典時,為了歌頌祖先的辛苦開墾與酬謝祖先賜給族人豐收、平安。歌中充滿對祖先的感懷,對祖靈的祈告以及對後世子孫的期待。是記載生活中的各種事情,然後在祭典中歡唱出來,用心中的情緒表達於舞蹈中,對祖先的感懷,對自己肩負的責任,完全顯示在歌曲中。近年來,邵族的豐年祭吸引了各地的遊客的參觀,使得邵族文化漸獲重視,邵族的音樂也因此得到學者的研究,不論將來如何變化,我們仍然衷心地希望邵族傳統歌舞能繼續傳承給世世代代。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周晚期   宗周鐘


 


宗周鐘(點選下列獲語音導覽)


     


4-1寶鐘紀錄厲王武功


     


4-2宗周鐘的意外插曲


      


4-3悠揚鐘聲,威震四方


      


4-4互動練習-厲王南征大戰


宗周鐘的釋文拓片


http://tech2.npm.gov.tw/DM2003/wcbi/b/object4/03.htm


每一面資料都有!尤其要看[摹本注釋]是最清楚的。


移動滑鼠   即可看到宗周鐘上面的資料!



65.6公分,舞縱23.1公分,橫30公分,兩于相距26.2公分,兩銑相距35.2公分,重34.900公斤


鼓上飾首紋篆間飾兩頭獸紋。舞上飾竊曲紋甬上飾夔紋。紀錄厲王親征南國,令南夷、東夷凡二十六邦來朝臣服,「有成亡競」,功烈彪炳,厲王遂鑄鐘銘記此事,並以祀上帝百神與祖考先王,祈求降福長壽,永保天下。(撰稿:游國慶)


商代,鐘形樂器大多數是口部朝上,鐘體用長柄支起後再敲奏;西周開始,漸漸改為鐘口朝下,鐘柄加環懸掛而奏,成為慣見的「甬鐘」形式。宗周鐘便是甬鐘的代表。宗周鐘外形上最大的特徵,是鐘身兩面共裝飾36枚高突的長形乳丁紋,極盡華麗醒目。此鐘音質渾厚宏亮,有宗廟莊嚴氣概。
  宗周鐘的銘文自鐘身正中起讀,接著左下角,再轉至背面右下角,全篇約123字,是商、周單件鐘銘最長者。銘中因為有一個人名「」,可與周厲王的名字「胡」音相通,故得定為周厲王之器;銘文大意為:厲王時有南方的服子,大膽來犯周土,厲王便效法他的祖先文王、武王,努力鞏固疆土,揮軍攻敵,直追到服子都城,服子只好派使者來迎,表示臣服。同時,南方及東方的26個邦國代表,也隨同朝見。厲王感激天帝及百神保祐,特作此「宗周寶鐘」,並祈求先王們降賜子孫福壽,安保四方太平。


資料來源 : 簡單就是美味 - 文字學-宗周鐘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周晚期  散氏盤  (三樓305室)


 


 散盤(語音導覽)


      3-1史上最具份量的政治契約


      3-2諸侯爭霸戰即將登場


      3-2-1諸侯國對井田制度的挑戰


      3-2-2統治者轉變為見證者


      3-3韻味靈動的銘文


      3-4互動練習-散盤鑄造工匠之火線急急棒


 


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徑54.6公分,底徑41.4公分,重21.312公斤腹飾夔紋,間以獸首三,足飾獸面紋。首句「用夨撲散邑,迺即散用田」說明了紛爭的伊始:因為夨國攻打(偷襲)散國的城池田邑,造成散國損失,於是由夨國割田地二區以為賠償。文中兩段割地樹封的履勘紀錄,緊接著是夨人與散氏參與定界的見證名單,末段則為割地後盟誓立契的實景:(在豆國新宮東廷)原屬夨人土地第一區的三員首長與第二區的二名主管相繼盟誓,確定守約後,將所割田地繪圖,交由夨王執守,史正仲農則執


 左券以為文書之認證。(撰稿:游國慶)


 


散氏盤,又稱散盤,為西周晚期以塊笵法鑄造之青銅器皿。盤內鑄有銘文357字,為西周晚期的重要歷史記載文獻。


20.6公分,口徑54.6公分,盤底直徑41.4公分,重21.312公斤,盤附耳,盤腹有夔紋飾,高圈足上飾獸面紋


盤內所鑄的銘文為金文草篆,共19行,共357字,記載大意為夨國侵略散國的田邑,後來議和,夨國割田地賠償散國


和議時,夨國派15名官員前進行土地的交割事務,散國則由10名官員來接收,雙方一同訂立協約,在周王派來的史正仲農監交之下,兩國正式成立交田的正式契約,而兩國之田界契約內容便鑄刻銘文於盤內,成為宗邦重器。


散國約位於陝西寶雞鳳翔一帶,西北方與夨國為鄰。由銘文內的人物推知,此盤的鑄作年代約在西周厲王時期


根據清朝張廷濟所著之《清儀閣題跋》等等之資料,散氏盤於康熙年間於陝西鳳翔出土,經多人收藏之後,於嘉慶十四年(1809年),嘉慶皇帝50歲壽辰之際,由江南鹽運使阿林保進貢內務府。經由內務府著名金石學阮元鑒定為西周時期物品,並製作銘文拓片,收藏於內務府庫房。後有傳聞散氏盤在英法聯軍入侵圓明園時被燒毀,並多年不見蹤跡。1924年,時任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的馬衡在清查故宮物品的時候再次發現了散氏盤,後來在古籍中找到散氏盤拓片,經比較鑒別考證,確定該盤是散氏盤原件,燒毀一說純屬傳聞。1933年文物南遷離開故宮,現於故宮博物院收藏。


散氏盤書法字形不同於同期大多金文書法,寬綽大氣,意拙高古,取橫勢; 結構上變化多端,有趣味,整體重心較低(導致橫勢);章法上行列比較有序,兼有欹側之感;風格上顯雄壯、粗實、遒厚、豪邁的特徵。影響:其風格特徵間接性地對後世書家影響深遠,如鍾繇書法點畫的厚重感和結體橫向的字勢,王獻之書法章法上的欹側感等。


國立故宮博物院-散氏盤簡介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周晚期 毛公鼎


毛公鼎,是周宣王年間所鑄造的一個,上刻有500個銘文,為當今出土的銘文青銅器中,文字最多的一個。毛公鼎與翠玉白菜肉形石為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三寶」。


毛公鼎(語音導覽)


      2-1銘文助長毛公鼎的名氣


      2-2銘文透露宣王中興志願


      2-2-1周宣王命令毛公輔佐政事


      2-2-2宣王賞賜寶物嘉勉毛公


      2-2-3毛公鑄鼎感恩宣王重用


      2-3傑出的書法範本


      2-4瑕疵處反映工藝的衰退


      2-5互動練習-宣王脫困記


西周晚期     毛公鼎  


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徑47公分,重34.700公斤


口飾重環紋一道,敞口,雙立耳,三蹄足。銘文的內容可分成七段


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並飭勤公無私,最後頒贈命服厚賜,


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稿:游國慶)


銘文


毛公鼎上面的銘文是一篇冊命書,毛公鼎上的銘文提到周宣


王在位初期,想要振興朝政,遂命毛公處理國家大小事務,


又命毛公一族擔任禁衛軍,保衛王家,並賜酒食、輿服、兵


器。毛公感念周王,於是鑄鼎紀事,由子孫永寶永享。毛公


鼎大口圓腹,口沿上有兩隻大耳,腹下三隻獸蹄形足。


收藏經歷


毛公鼎於清朝道光年間在陝西岐山周原出土,據賀世明考證


是清道光年間(1851),自陝西岐山縣董家村村民董春生


在村西地里挖出來的,有古董商人聞名而來,以白銀300兩


購得,但運鼎之際,被另一村民董治官所阻,買賣沒有做


成。古董商以重金行賄知縣,董治官被逮下獄,以私藏國寶


治罪。此鼎最後運到縣府,被古董商人悄悄運走,張燕昌


張石瓠曾巧見此鼎。


後毛公鼎輾轉落入西安古董商蘇億年之手咸豐二年(1852


年),北京金石學家、收藏家陳介祺又從蘇億年之手購得


並賞給蘇億年1000兩,此鼎深藏於密室,鮮為人知。陳介祺


病故後,1912其後人賣出此鼎,兩江總督端方所有,端


方被派到四川鎮壓保路運動,被革命軍所殺。端方之後人因


家道中落,將毛公鼎典押給天津俄國人開辦的華俄道盛銀


行。英國記者辛浦森出美金5萬元向端家購買,端家嫌錢太


少,不肯割愛。當時有愛國人士極力呼籲保護國寶,毛公鼎


輾轉至當時擔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得大收藏家、後來國學館


館長葉恭綽手中,存入大陸銀行


1937抗日戰爭爆發,葉恭綽避走香港,毛公鼎未能帶走,


藏在了上海的寓所里。由於葉恭綽是用假名買走得毛公鼎,


讓日本人無法查知它得下落。葉恭綽囑咐其侄葉公超:「


國人和日本人兩次出高價購買毛公鼎,我都沒有答應。現在


我把毛公鼎託付給你,不得變賣,不得典質,更不能讓它出


國。有朝一日,可以獻給國家」[1]。毛公鼎幾經易手,甚


至差點被日本軍方奪走,所幸葉公超拚死保護,死不承認知


道寶鼎下落。葉恭綽為救侄子,製造了一隻假鼎上交日軍


葉公超被釋放後,於1941夏密攜毛公鼎逃往香港。不久,


香港被日軍攻佔,葉家托德國友人將毛公鼎輾轉返回上海。


後來因生活困頓,將毛公鼎典押給銀行,由鉅賈陳永仁出資


贖出,毛公鼎才不至於流浪他鄉。1946陳永仁將毛公鼎捐


獻給政府,隔年由上海運至南京收藏於中央博物館(今


京博物院)。1948,大量故宮珍貴文物國民政府台灣,毛公鼎亦在其中。現在毛公鼎收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價值


毛公鼎上刻的銘文卻是當今出土的七千多件銘文青銅器中最多的,有32行,500字,是西周青銅器之最,相當具有研究價值,也是故宮三寶中歷史最久遠的一件器物。


 郭沫若《毛公鼎之年代》定為周宣王時器,但唐蘭以為:


「這個鼎從它的形制、銘文內容、文字書法看,應該是厲王


時器。」。


 注釋 ^ 稀世瑰寶毛公鼎的坎坷命運


參考資料   國立故宮博物院——毛公鼎簡介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aipei101大樓...


 


Taipei101大樓位在台北市信義區,是台北市的著名地標,建築方面由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設計,造就現在看到的八節式外型。共有地上101層及地下5層,總高度達到508公尺,目前為世界第二高樓。Taipei101大樓主要共分為購物中心、辦公大樓及景觀台,是一棟集合時尚、觀光、商業及文化的大樓,內部有多家銀行及證券金融中心服務於此,並有多家著名大型企業進駐,購物中心內則有時尚服飾、精品、化妝品、書店、餐廳及美食街等店家88、89及91樓則為室內與戶外觀景台,民眾可購票前往俯瞰台北市,享受居高臨下的視覺饗宴。Taipei101大樓近年來更連續在跨年時刻施放大型煙火及燈光效果,是台北市跨年活動中主要的重頭戲。


五樓是觀景台售票處及入口:


售票櫃檯/服務台/紀念品商店世界金氏紀錄最快速恆壓電梯,  每分鐘1010公尺的速度,相當於時速60公里。


37秒即達382.2公尺高的89樓觀景台!


88樓風阻尼噐區:


遊客可近距離親眼看到世界最大、最重達660公噸的風阻尼器的完整主體結構,台北101大樓的風阻尼器一共設置三座,其中世界上最大、最重,也是唯一外露、開放參觀的風阻尼器,位於89樓觀景台內,其直徑5.5公尺,由41層12.5公分厚的鋼板焊接而成,造價一億三千兩百萬元。並可以最接近的距離與風阻尼器合影。


89樓室內觀景台:


中、台、英、日、韓、德、粵、西八國語言的專業語音導覽。憑購票票根即可至櫃檯兌換語音導覽器,依據每處方向為您說明台北市各景色之特點。來自高空的祝福~全世界兩座最高樓郵筒,可傳達您對家人、情人、朋友的祝福。


91樓戶外觀景台


經由89樓樓梯可達91樓戶外觀景平台感受全然不同的觀景體驗,唯受限於天氣狀況,此樓層將不定期對外開放


設置有氣象偵測儀,及時顯示91樓的溫度、溼度、風速、風向室內視聽室播放台北101大樓的建構過程影片


360根基樁:深入地底80公尺的基樁,最深到達岩盤下30公尺!


攝影服務:


爵士影像攝影服務中心,提供登樓紀念攝影,並搭配販售單一編號的登樓證書以及提供自助沖印相片機台,可自行將光碟及數位相機記憶卡內檔案沖印成相片,有趣、簡單又快速。


大樓為一座多功能101層摩天大樓。台北101為全球首創多節式摩天大樓27層至第90層共64層中,每8層為一節,一共8節,每層外牆均外斜7°,加上處處可見的傳統風格裝飾物,有節節高升,花開富貴的意象。


大樓分為三個部分:塔樓區、裙樓區及地下室塔樓區,用作辦公室的塔樓區即主大樓,裙樓區有6層樓,環繞在塔樓旁,主要為購物中心,室內設計十分華麗。 


風水篇


    台北101的聚寶盆造型,以及大樓內外滿布的如意圖案,常引發遊客對「風水」的聯想。


    中國地理風水研究協會理事長張旭初認為,台北101光名字就含有吉祥意味。「101」響亮好記,0和1更是易經上的吉祥數字。


    而台北101 Logo的古錢幣造型,在風水上也有「制煞剋沖」的功用。


    台北101的建築造型由八個倒梯形方塊構成。設計者李祖原曾表示,這8個方塊代表竹節,寓意「節節高升」


    張旭初則說,其設計原型來自中國的「鼎」,是風水中的「聚寶盆」的隱喻。


    而台北101靠近凱悅飯店西北方屋頂,還有一隻「咬錢龜」,同樣有招財之意。


    張旭初說,台北101的大門是開在信義路上,這個方位符合「左青龍、右白虎、後有靠」的風水原理。


    「龍」是四獸山、「虎」是世貿中心、「後靠」七星山、紗帽山和大屯山。


    信義路正門和松智路側門上方的遮雨棚,都有十尾古魚、十個錢幣和十個如意造型的裝飾,寓意為十全十美


    信義路大門一進去便有彎彎曲曲的手扶梯,張旭初認為其布局是奇門遁甲中的九宮布局;而左進右出的設計,則稱為「龍」進「虎」出的「龍虎梯」,兩者皆可招攬人氣與財氣。


    龍的意象也遍布台北101。就像紐約克萊斯勒大廈屋角有鷹形雕像,台北101八個「聚寶盆」的四角都有龍形雕刻,加起來就有32條「飛龍」。    此外,上到四樓的中庭咖啡廳,抬頭可見宛如「龍骨」的天板結構體。


    在中國皇宮中常見的「如意」擺設,在台北101更是處處可見。包括大樓外牆上的「大如意」採光罩、餐廳門柱上的「中如意」、精品店招上的「小如意」。張旭初說,他曾想細數台北101究竟有多少如意造形的設計裝飾,但實在很難計算清楚。


    對於在現代高科技大樓中融入傳統風水意象,設計台北101的建築師李祖原曾表示,如意、古錢等吉祥圖案,對中國人有「安心」的作用。他認為,「讓人安心」也是建築的重要功能之一。


此檔案另有詳細版本


 


服務專線:(02)8101-8898  團體預約專線:(02)8101-8899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