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省文兄 提供分享 !


 


 


 


台北故宫(12集完整珍藏版)


 


http://bbs.wenxuecity.com/tv/474035.html


 


中央電視台製作之錄影片

An excellent presentation about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  It includes chapters about how the priceless collections were shipped from mainland China to Taiwan in 1949. 


***********************************


感謝  幸茹 提供分享 !


為您送上最生動的玫瑰花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賽德克族的長者


賽德克族


族群簡介  地理分佈  影片介紹


賽德克族人口約有6,737(99年03月數據),擁有獨特的生命禮俗和傳統習俗,因崇信Utux的生命觀,而延伸出嚴謹的gaya/waya生活律法系統,並發展出許多特有豐富的文化,如文面、狩獵、編織、音樂、語言、歌謠與舞蹈。賽德克族視Sisin鳥為靈鳥,舉凡打獵、提親都聽Sisin鳥的鳴叫聲與行徑方向做決定。



2008年4月23日成為第14個官方承認的台灣原住民族

賽德克族的發源地為德鹿灣(Truwan),為現今仁愛鄉春陽溫泉一帶,主要以台灣中部及東部地域為其活動範圍,約介於北方的泰雅族及南方的布農族之間。其後在不斷的遷徙當中形成兩大聚落,以中央山脈為界線,分出東、西賽德克族。東賽德克族散居東部花蓮山區,即今日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卓溪鄉。西賽德克族集中分布於現今南投縣仁愛鄉,以濁水溪上游一帶為腹地並建立七個村十二部落。


賽德克族有一種傳統樂器「鼻」,要用鼻子吹氣、演奏,其他如木琴等……,均是早期賽德克族人使用生活中常見物品製作而成。[8]


生活器具製樂器 傳達原住民文化-生活新聞-yam蕃薯藤


霧社事件:(發生地點:南投霧社區域)

霧社事件的發生,其實是累積在一連串的日原衝突事件上,


前因可推至1897年日人為勘查公路路線侵入霧社原住民生活領域,而遭殺害。


1901年,日本巡察田邊文七率領隘勇線員670名與霧社原住民交戰,日軍被擊退,因而導致日人在1902年對霧社原住民的大規模封鎖。


19141917年間,日人採鐵腕策略,對不願歸順原住民部落展開猛烈攻擊,原住民死傷慘重。


霧社群原住民,面對日人野蠻的侵略行為,表面上被制伏,但心有不甘,伺機一決死戰。


彼時,馬赫坡社的頭目莫那魯道,


分別在1920年與1925年策劃兩次大規模的抗日行動,但都因消息走漏而告失敗。


莫那魯道的第三次抗日行動,也就是霧社事件,肇因於一樁敬酒事件。


1930年,馬赫坡社的一對青年結婚,日警吉村恰巧路過巡察,


此時,莫那魯道的長子達達歐莫那正在殺牛,原欲把酒與吉村共飲,


卻因手上染血漬而遭拒絕,兩人在拉扯在中,把酒灑在吉村的警服上,令吉村暴怒不已,


以警棍毆打達達歐莫那,歐莫那與其弟巴上莫那亦不甘示弱回毆,致使吉村重傷,狼狽離去,


表示要將兄弟倆送警嚴辦。


莫那魯道乃積極策劃第三次抗日行動,表面上向吉村致歉,私底下四方奔走,招募族人,


在十二社頭目中有七個部落頭目願意配合揭竿起義,


並一致選定霧社運動會的舉辦日為最佳時機,時乃19301027日。


霧社事件的主要地點,是在霧社小學的運動場(時值運動大會),


以及藏有大量武器、槍枝、彈藥的霧社警察分室。


作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在27日凌晨一時許,


首先攻擊霧社山區日本警察在各社的駐在所,由200多位年輕人組成三隊,無人傷亡。


第二階段,竊取武器並切斷霧社地區所有的電話線,以斷絕日人對外聯繫。


第三階段,突襲運動會現場。


正當會場的日本國旗升起,霧社事件剎時引爆。事先埋伏的二百多位原住民湧入運動場,


將日本警察、長官們,接連在場所有日本男女老幼全數殲滅,無一倖免。


霧社原住民並且守住霧社通往埔里各要道,以切斷日人退路。


總計27當日,死亡人數共134名日人,26人受傷,誤殺2名漢人。


1028日,戰事繼續蔓延,日人緊急增援,情勢轉趨不利。


1030日,日人後援部隊抵達霧社,決定於31日鎮壓起義的原住民,格殺勿論。


善於突擊戰的原住民難檔現代武器的攻擊,死傷者重,莫那魯道亦於混戰中喪命 


日方久攻不下,雙方對峙,日人挫敗之餘,亦用「以蕃制蕃」策略,使親日原住民與起義原住民互相殘殺。


後來,日方在總督府限期鎮壓原住民的壓力下,違反國際「禁用芥子氣彈」(yperite)的規定,


造成原住民重大傷亡。


芥子彈一旦擴散為毒氣,會致使皮膚潰爛,極其痛苦,被毒害的起義者不堪折磨,紛紛集體自縊。


霧社事件也在達達歐莫那舉槍自盡之後,終告結束。


 (以上摘自《霧社事件—台灣人的集體記憶)









賽德克族傳統住屋所需材料非常簡單,包括木材(或檜木皮)、竹子、茅草和石板

賽德克族傳統住屋所需材料非常簡單,包括木材(或檜木皮)、竹子、茅草和石板    圖片來源:網友輝坤拍攝








 



 









賽德克族慈祥的老人 賽德克族的長者


口簧琴在台灣原住民族群中都有口簧琴這種樂器,不過能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只有泰雅族(包括太魯閣及賽德克),不僅用口簧琴來表達個人的情感,還發展出配上舞蹈的口簧琴舞。口簧琴主要由竹子以及銅片組成,利用一條繩子的拉動以發出聲音,而且銅片越多,吹奏的技巧就要越高。



 

 


 


賽德克族-霧社事件簿 - 原民札記 New - SOGO論壇 我們的論壇,大家的論壇


賽德克族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賽德克族 -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 台灣原住民族導覽 / 賽德克族


賽德克族_認識本族


賽德克族文化歷史


‧賽德克文化


賽德克族口述傳統文化故事


賽德克族 (Sediq)


 



(影音連結 !請點擊 !)


台灣原住民分佈


賽德克的起源傳說


賽德克族的祖居地


賽德克重要的歷史事件


霧社事件之起義六社


清流部落的一景


現今的清流部落



 

***********************************************


 


輕鬆記台灣原住民十四族



請對照原民會的民族分布圖 依諧音記憶 
由東至西 由北而南
諧音純屬記憶之便 無不恭敬之意
太太三個 阿伯養 姍姍少婦 走路一字排開
太(
泰雅族)太(太魯閣族
三(
撒奇萊雅族)個(噶瑪蘭族
阿(
阿美族)伯(卑南族)養(雅美族
姍(
賽夏族)姍(賽德克族)少(邵族)婦(布農族
走(
鄒族)路(魯凱族)一字排(排灣族)開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撒奇萊雅族



族群簡介  地理分佈  文化特質  宗教信仰  祭典傳說  工藝  建築  影片介紹



撒奇萊雅族主要分佈於花蓮奇萊平原,人口約478(99年03月數據),經濟產業以漁業及狩獵為主。屬於母系社會,採入贅婚,從妻居,情形與阿美族相同。「Miamaivaki長者賜飯」是長老們祝福未成年青少年們的一種儀式,是特有的傳統。


2007年1月17日獲得中華民國政府的官方承認,成為第13個臺灣原住民族。



族群特色-風俗習慣





撒奇萊雅族是母系社會,母親是一家之長。家中所有的財產、土地、子女都歸母親管理,只有女性才能繼承家業,成年男子婚後住在女方家,傳統習慣中,母親的地位十分尊崇,也是維持家務最重要的人。古老的習俗中,撒奇萊雅族的母親在生產後,會把「胎盤」和「臍帶」親自埋在家園的土地裡。相傳它們會成為每一個孩子的「守護神」保護孩子平安。當孩子成長、年老,最後走向人生的終點時,「胎盤」和「臍帶」會將「靈魂」包覆起來,像在母親的懷孕時一樣保護著他們。回到祖靈地後,母親和孩子一世的緣份才會結束。

















撒奇萊雅人的傳統服裝,男女有別。(記者花孟璟攝)
撒奇萊雅族人多年來持續努力推動正名,並自阿美族獨立出來,今天如願以償,行政院2007年1月17日公開宣佈撒奇萊雅族為國內第十三個原住民族。圖為撒奇萊雅族人前年向政府爭取正名請願。
(圖: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提供)

撒奇萊雅族人在花蓮市國福球場,恢復舉辦「火神祭」,將消失一百多年的傳統祭典重新呈現,圖為部落耆老合影。(記者花孟璟攝)


巴拉瑪火神祭Palamal 


巴拉瑪火神祭與傳統豐年祭不同,為撒奇來雅族後人對祖先的追思祭典,體驗及追緬先民落難情境。


祭典中共有七道法禮:並以紅、綠、藍、白、黑五色使者祈福。 


紅色使者以紅花在額頭開啟靈魂之眼,迎接火神,傳承智慧;


綠色使者以刺竹除穢,藉由刺竹拍打,去除厄運及晦氣;


藍色使者以酒解除族人心靈與智慧的鳩渴;


白色使者代表火神光照,透過點燃火把,表示祖先交付的薪傳,並為族人點燃光明的未來;


黑色使者則以炭塗黑表示隱身,讓惡靈、厄運無法靠近。


儀式中祝禱司為族人以酒沫蕉葉表示護身,而族人持火把巡禮繞圈。


       在祈福儀式後,舉行火葬儀式燃燒火神太花棺,祈求火神的靈魂能與族人一起浴火重生。










   撒奇萊雅族



 


 


撒奇萊雅族



撒奇萊雅族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撒奇萊雅族_認識本族


撒奇萊雅族 - 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 台灣原住民族導覽 / 太魯閣族


撒奇萊雅族


撒奇萊雅族 -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魯閣族


太魯閣族



族群簡介  地理分佈  文化特質  宗教信仰  祭典傳說  工藝  建築  影片介紹





人口約26,063(99年03月數據),在距今大約三四百年前,從南投縣境越過中央山脈奇萊山,克服自然環境的險峻,沿著立霧溪山谷向東遷移,數百年來已經和南投原鄉發展出不一樣的民族風貌,他們曾經歷抗日最長的戰爭,長期以來,也曾胼手胝足的一起開創族人的未來。太魯閣族人除了擅長的狩獵、編織以外,目前還保有傳統的製刀匠巫術,每年也都會舉辦祖靈祭


2004年1月14日獲得官方承認,成為第12個臺灣原住民族!


「紋面藝術」:亦即漢人所謂「刺青」,太魯閣語稱「巴大斯克拉斯」,是太魯閣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特色,「紋面」的理由男女不同,男子16-20歲,為表示成年及獵過敵人的頭才「紋面」。女子則為16-20歲,表示成年及漂亮。如今已不再沿襲,只有少數相當年紀以上的太魯閣族老人臉上,才能看到這個歷史痕跡。



「織布藝術」:織布是女子的工作,全家人的衣著、被單等都仰賴婦女一針一線織成,其技術在台灣各族原住民中可說是一流的。織布的材料取自苧麻的樹皮,經剝麻、刮麻、取線、煮麻、染色等繁瑣手續後才能織布。女子自幼就必須學習織布,織布的技術精湛與否,也是部落中評斷女子能力與社會地位的標準,女子織布技藝超群,便會在部落中受到崇敬,也能成為勇士競相追求的對象。

「貝珠衣」:綠豆顆粒般之白色貝珠,穿綴於服飾,成為太魯閣族的衣飾文化。貝珠衣最尊貴者為部落領袖或獵首英雄,於凱旋賦歸參與盛會時之穿著,亦是結婚時重要之聘禮,另珠裙、珠帽、綁腿亦可用貝珠串成。珠裙常用於訂婚或女子生產後,男方送給女方家長之謝禮,珠帽則為頭目所佩戴。









巴托蘭社太魯閣族人


居住在東部的太魯閣人,其主屋壁面由竹所圍成

居住在東部的太魯閣人,其主屋壁面由竹所圍成



圖片來源: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提供拍攝



 


彩虹橋
太魯閣族祖先常對孩子們說,人死後,他靈魂必定會在彩虹橋的橋頭。凡斬獲過敵人首級的男人和會織布與編織的女人,一洗手立刻冒出血來。像這樣的人可以通過彩虹橋,到祖靈那裡享福。可是沒有取敵人首級的男人及不會織布及編織的女人,就不能通過彩虹橋,而會被丟下河底,並被螃蟹吃掉。因此為了能經過彩虹橋,男人要去取敵人的首級,女人必須會織布與編織。而且不可用手指彩虹橋,以免手指會斷掉。




太魯閣族祖先發祥地 【 神石 】
在太初創世時期,有一男神一女神自天上降在深山上的大石內,大石分裂為二,一個變成陸地,一個變為宮殿,此二神就住在這宮殿裡,並稱呼此地為峰巒(祖先地,他們也稱為神木,神石)並從此地繁衍太魯閣族的後代。


頭目佩戴的帽子,上有獸角、織布邊、貝殼及銅鈴等裝飾


頭目佩戴的帽子,上有獸角、織布邊、貝殼及銅鈴等裝飾


圖片來源:花蓮縣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提供拍攝 


太魯閣族使用的番刀


太魯閣族使用的番刀


現代化裁製帶有傳統配件及紋飾的太魯閣族男子服飾 

現代化裁製帶有傳統配件及紋飾的太魯閣族男子服飾


圖片來源:臺北市凱達格蘭文化館









太魯閣族女子服飾配件:頭飾、胸兜、筒袖、腰裙、項飾等 


太魯閣族女子服飾配件:頭飾、胸兜、筒袖、腰裙、項飾


圖片來源:花蓮縣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提供拍攝


織有各色菱形紋飾的女子服飾

織有各色菱形紋飾的女子服飾


圖片來源:臺北市凱達格蘭文化館

太魯閣族_認識本族


太魯閣族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太魯閣族


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 台灣原住民族導覽 / 太魯閣族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峽谷



 


日月潭國家風景區 ::: 太極峽谷





【太極峽谷】


是阿里山山塊上衝地層陷落,經加走寮溪中段的河水,長期切割堅硬的砂岩層,形成兩岸懸岩絕壁,雄奇威武。全段依地形分為上杭、下杭、中杭、內坑,風貌殊異。上杭的青龍瀑布,宛如懸掛的珠簾,令人炫目。下杭的信良瀑布自挺立峭壁懸貫谷底,氣勢雄偉。中杭的流泉瀑是其特色;旋風瀑布由高處盤旋而下最吸引人,內杭的甕缸潭,水色碧綠,像一口深井,還流傳了林爽文部將蔡貓東投劍的故事。


( 爽文劍井的故事)



【瑞龍瀑布】



瑞龍瀑布位於太極峽谷加走寮溪的下游,距離竹山鎮市區15公里,浴清水溪北岸溯溪而行,公路依山傍水曲折蜿蜒,風光明媚,也是進人草嶺的必經途徑。瑞龍瀑布是加走寮溪的最後一個瀑布,也是加走寮溪最容易讓人親近的瀑布。高度約30公尺,如白絹飛瀉,分為三段,層層冉動,狀似飛龍遨遊。岩石被瀑布蝕為圈谷,此處溪谷開闊,可容納各種活動,是一處美好的郊遊區。


【竹山天梯】
南投縣政府於
94年新建乙座斜張式吊橋橫跨立秋寮溪,為全台首見之階梯式吊橋,全橋有208階梯,兩端落差20公尺,全136公尺,深百餘公尺,立足橋上一覽立秋寮溪河谷的陡峻美景,及享受行走136公尺吊橋,需稍用體力且有爬樓梯喘氣的體驗,定可令您難以忘懷 !     詳見另一篇 :  天梯  !


竹山天梯風景區相簿(共209張)












太極峽谷相關照片





人面石(照片的右方山壁)!就像一個人的臉! (眼窩!/綠鼻子!綠眉毛..)



         青龍瀑布!

























 



八卦茶園


天梯~八掛茶園一日遊(小玉西瓜)點擊可連結



太極峽谷


 


太極峽谷真的直得一遊喔!


 


太極峽谷 - 地圖日記


 


[南投]竹山太極峽谷+天梯+青龍瀑布




 

 


 


 


 


 


 


 


待續 !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21225日行政院正式宣布「噶瑪蘭族為台灣原住民第十一族」,會場還有族人身分登記。









復名慶祝活動中,婦女們穿著代表噶瑪蘭的服飾準備歡度這個歷史上的一天。





噶瑪蘭族



影片介紹



噶瑪蘭族,過去居住於宜蘭,目前遷居到花蓮台東,人口約1,226(99年03月數據)。因為相信萬物有靈而延伸出特有祭儀文化與治療儀式。治療儀式由巫師擔任,先以請示之後,再祈求祖靈降臨治病,在治病過程巫師還需吟唱專屬的歌曲








含蓄謙卑是噶瑪蘭族的民族性格。


噶瑪蘭族(Kebalan),為台灣平埔族原住民,主要分布於宜蘭羅東蘇澳一帶,以及花蓮市附近、東海岸之豐濱鄉、與台東縣長濱鄉等地。


原居於蘭陽平原,後因漢人爭地壓力而逐漸南遷,是最晚漢化的平埔族


1796年漳州吳沙率領軍隊式的集團,以漳州移民為主力,配上泉州人和客家族群,以武力侵犯噶瑪蘭,建立了頭城。早在吳沙帶著漢人開墾宜蘭平原之前,噶瑪蘭人農耕範圍已遍及各地,吳沙所率領的「羅漢腳仔」只能找較為偏僻的地方墾拓。漢人以欺壓的方式,侵佔噶瑪蘭族的土地。例如將死貓、死狗丟入噶瑪蘭族的田地,使噶瑪蘭族因為不吉利而放棄田地。或是推移田埂,使噶瑪蘭人的田地縮減。漢人種種欺壓行為,終於迫使噶瑪蘭族往花蓮台東遷移。


現在,居住在蘭陽平陽上的噶瑪蘭人已經很少了,他們散居各處,沒有比較大的聚落。至於在花東海岸,花蓮豐濱鄉新社村立德部落,則是噶瑪蘭人目前較具規模的部落。


噶瑪蘭族是母系制度的社會,巫師皆為女性。男性原有年齡階級組織,但目前都與阿美族相融合併。








巫師阿嬤願意示範祈求神靈治病的儀式,讓我們驚奇連連,目睹巫師神奇的法力。

重要的祭儀活動有:出草勝利之後的儀式「卡達班」(Qatapan)(目前這項活動都和阿美族豐年祭合併舉行)、成為巫師的入巫儀式「奇賽伊茲」(kisaiz);治病儀式「巴格拉比」(pakalavi)、喪禮「巴都干」(Patohkan)、以及年底的祭祖儀式「巴禮令」(Palilin)等。







噶瑪蘭族家屋

噶瑪蘭族家屋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提供拍攝
位於新社的仿噶瑪蘭建築

位於新社的仿噶瑪蘭建築


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提供拍攝


神話傳說 :「噶瑪蘭公主」


  傳說海龍王最疼愛的美麗女兒「噶瑪蘭公主」,心儀龍宮裡最英俊勇猛的戰將「龜山將軍」,但是小倆口在尚未獲得龍王的允許之前,卻早已私相愛慕,互許終身,此事被龍王知道,再加上一向嫉妒龜將軍的蛇將軍向龍王進饞言,龍王為維護傳統禮法,只得忍痛將噶瑪蘭公主監禁在龍宮內苑,而將龜山大將驅逐於外海永無歸期,就從這時候起,原本活潑可愛的噶瑪蘭公主開始變成了沈默不語的蘭陽平原,苦苦盼望著龜山將軍的歸來。


  而龜山大將怎樣也捨不得離開心愛的公主,說什麼也不願遠離龍宮,龍王在盛怒之下,下令所有蝦兵蟹將要把龜山大將推向外海!就在宜蘭外海,龜山將軍化為龜山島,以他最後的力量搖曳著尾巴,反擊那些正前仆後繼的蝦兵蟹將們,並回過頭來長嚎著他的思念與呼喊,他遙望著東南方,狂亂地嚎叫著公主的名字「噶瑪蘭!噶瑪蘭!」,一直到現在,我們只要站在龜山島邊,用心仔細的聆聽岸邊的海浪聲,就彷彿能聽到龜山將軍正在悲傷的呼喊著噶瑪蘭的名字。


  而那些被擊昏的蝦兵蟹將都進入了漁人的網中,幾萬年過去了,推向外海的任務還未完成,因此這島嶼周圍的魚兒便也捕之不盡!而漁民也知道,每當看到龜山將軍頭上戴上了噶瑪蘭公主為他親自編織的斗笠,便知道兩人又即將為了思念對方而流眼淚,那時天空就會下起滂沱大雨,並在海上掀起濤天巨浪,讓龍宮不得安寧,所以漁民們只要看到龜山戴笠,便會開始準備收纜返航



 

噶瑪蘭傳統服飾,以香蕉絲製作 噶瑪蘭傳統服飾,以香蕉絲製作

圖片來源:臺北市凱達格蘭文化館


置於整經架上的香蕉絲,準備用來進行編織  置於整經架上的香蕉絲


圖片來源: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提供拍攝


男子的服飾,使用簡單織法,顏色單一 男子的服飾,使用簡單織法,顏色單一

圖片來源:花蓮縣原住民文化館提供拍攝


女子服飾現存形制是受漢人服制影響所衍生 女子服飾形制是受漢人服制影響所衍生

圖片來源:花蓮縣原住民文化館提供拍攝












利用各式珠串所製作的項飾 利用各式珠串所製作的項飾


圖片來源:花蓮縣原住民文化館提供拍攝



現代的足飾創作 現代的足飾創作


圖片來源:花蓮縣原住民文化館提供拍攝




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 台灣原住民族導覽 / 噶瑪蘭族


噶瑪蘭族_祭典生活


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


噶瑪蘭歷史 - 哇奈!噶瑪蘭


噶瑪蘭族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母親節賀卡
                                                                   轉載協會  母親節賀卡  的祝福 !

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



為天下的母親們送上最生動的玫瑰花


 


【大紀元訊】歷史學家聲稱母親節最早可能是在古希臘,人們慶祝莉雅女神的節日,這女神就是宙斯的母親,幾乎希臘所有的神都從她而出。


而目前世界多數國家和地區如丹麥、芬蘭、意大利、土耳其、澳洲和比利時等,都是在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慶祝母親節的。這個節日起源於美國1907年,費城的安娜﹒賈維絲為了發起訂立全國性的母親節而活動。她說服了她母親所屬的、位於西弗吉尼亞州的教會,在她母親逝世二周年的忌日───即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舉辦母親節慶祝活動。隔年,費城人也開始在同一天慶祝母親節。之後,安娜和支持者們開始寫信給部長、企業家和政治家,要求訂立全國性的母親節,他們很成功的被接受了,1911年時,幾乎所有的州都已開始慶祝母親節了。威爾遜總統也於1914年發表官方聲明,讓母親節成為全國性的節日,就是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由於賈維絲夫人生前喜愛康乃馨,這種花也就成了母親節的象征


 


世界各國母親節日期不盡相同 !訂在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


 


的國家有下列各國 !


 


 














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



安圭拉
阿魯巴
澳大利亞
奧地利
巴哈馬
孟加拉國
巴貝多
比利時
貝里斯
百慕達
博奈爾島
巴西
汶萊
保加利亞



加拿大
智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2]
哥倫比亞
克羅埃西亞
古巴[3]
庫拉索
賽普勒斯
捷克共和國
丹麥



多米尼加
厄瓜多
愛沙尼亞
衣索比亞
斐濟
芬蘭
德國
迦納
希臘
格瑞那達
宏都拉斯
冰島
印度



義大利
牙買加
日本
拉脫維亞*
列支敦斯登*
澳門
馬來西亞
馬爾他
緬甸
荷蘭
紐西蘭
巴基斯坦
巴布亞紐幾內亞
秘魯[4]



菲律賓
波多黎各
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
聖露西亞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薩摩亞
新加坡
荷屬聖馬丁
斯洛伐克
南非
斯里蘭卡
蘇利南



瑞士
中華民國
坦尚尼亞
東加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土耳其
烏干達
烏克蘭
美國
烏拉圭
委內瑞拉
尚比亞
辛巴威




中國大陸香港澳門等地,母親節並不是一項正式或傳統的節日,官方也並沒有將之明文列作法定節日。但是自從港澳地區開埠以及大陸地區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人開始逐漸習慣以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來慶祝母親節,這跟美國文化中國的傳播和影響有著很大的關係。


每逢母親節這一天,子女們都會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對母親的關懷和敬意,如贈送賀卡鮮花禮物,或者以互通電話電子郵件、甚至網路視頻等形式來表示問候。由其在一帶,受到當地傳統飲食文化的影響,子女通常會與母親一同到附近的茶樓酒樓裡面飲茶和聊聊天。


近年來,在中國大陸,開始有人倡議以夏曆四月初二,即孟母誕生孟子的日子作為母親節,被稱為「中華母親節」的活動[8]。由於「孟子三遷」的故事和傳說表現了孟母養育子女、教子成材的良苦用心,至使其在中國廣為流傳,故孟母也常常被視作中華文化中母親形象的典範之一。



































開國紀念日 除夕 春節 元宵節 228紀念日
植樹節 青年節 婦幼節 清明節 勞動節
母親節 端午節 父親節 七夕 中元節
教師節 中秋節 重陽節 國慶日 台灣光復節
蔣公誕辰紀念日 國父誕辰紀念日 冬至 行憲紀念日 聖誕節





待續 !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杵音悠揚的逐鹿民族:邵族 

                                           杵音悠揚的逐鹿民族:邵族


左圖為早期邵族少女;右圖為早期邵族部落


邵族



族群簡介  地理分佈  文化特質  宗教信仰  祭典傳說  工藝  建築  影片介紹



分佈於南投縣魚池鄉水里鄉,人口約698(99年03月數據)(當地人統一說法:283),相傳邵族的祖先因追逐白鹿而遷至日月潭定居,其部落社會組織是以父系外婚氏族為其文化特徵,受漢文化影響頗深,但其固有的成分依舊存在,每家之客室內側左牆腳所懸掛的祖靈籃,為不見於其他族群的文化特質,頭目平時是部落祭儀的決策者與社會事務的仲裁者,職位通常由長子世襲,最具代表性的音樂是杵歌杵音


祖靈籃製作的樣式倒頗為一致,都是扁圓而具四足的藤編籃子 圖片來源:網友黃經理拍攝


祖靈籃製作的樣式倒頗為一致,都是扁圓而具四足的藤編籃子




(照片:版權為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所有)


       YouTube - 高勝美 - 杵歌 YouTube - 卓依婷---杵歌







           

伊達邵 邵族杵音的美妙樂章



邵族最為外人所熟知的莫過於「杵歌」了,而如今也發展成專業的表演歌舞藝術,並列入日月潭的八景之一、世界的38首著名民歌之中。「杵歌」包含「杵聲(杵 音)」和「歌舞」兩部分;以杵擊石,發出叮叮咚咚聲即是「杵音」,再加上敲擊動作與樸素的歌聲,就形成「杵歌」了。「杵歌」多由邵族婦女所演奏,由於節奏 強烈,因此為多數人所喜愛。

 






邵族的居住地世居於日月潭畔,所以發展出海陸兼具的產業文化。其漁獵的方法相當多,如「浮嶼誘魚法」、「魚筌誘魚法」、「毒魚」、「網魚」、等。


 


邵族男子服飾,使用的色彩以深、淺褐色、藍、灰及黑色為最多 圖片來源:臺北市凱達格蘭文化館



邵族男子服飾,使用的色彩以深、淺褐色、藍、灰及黑色為最多!


女子服飾在二次大戰後,短上衣延長至腰部,兩片裙改為一片裙,並省略了腳套圖片來源:臺北市凱達格蘭文化館


女子服飾在二次大戰後,短上衣延長至腰部,兩片裙改為一片裙,並省略了腳套!


 



 



邵族的傳說故事


邵族_認識本族


邵族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邵族簡介


日月潭國家風景區 ::: 邵族傳說


邵族 -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邵族的族群特色


邵族祖靈的家-祖靈籃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雅美族(達悟族)


族群簡介  地理分佈  文化特質  宗教信仰  祭典傳說  工藝  建築  影片介紹


分佈於台東的蘭嶼島上,為台灣唯一的一支海洋民族,人口約有3,776(99年03月數據),島上有六個村落,由於生活環境的獨立,傳統文化保存得最為完整,部落間的糾紛都以親族群體相互協調解決,社會活動則端賴父系氏族群體及魚團組織來管理。物質文化表現極為豐富,雕造板舟技術,打造銀器,捏塑陶壼泥偶之技藝均具特色。傳統的地下屋冬暖夏涼,全年的祭典儀式以配合捕撈飛魚之活動為主,視飛魚為神聖物,歌舞方面婦女的頭髮舞在各原住民族群獨樹一格,而男士們的勇士舞則是另一種力與美的表現。



照片來源 : 小張的部落格




家家戶戶曬飛魚,讓人印象深刻。(記者邱瓊平攝)


雅美族以漁撈為生,祭典多跟漁撈有關。每年三月,當飛魚隨著黑潮迴游到蘭嶼海域時,雅美族舉行招魚祭。祭典之後,利用晚上火炬照明引來魚群,展開捕捉飛魚活動。捕捉飛魚持續到七月,在這幾個月中,除了飛魚以外,其他的魚類都不准撈捕,吃不完的都曬乾儲存起來,過了中秋節以後,就禁止再食用飛魚。雅美族捕魚、吃魚有一套自然法則,不同的月份捕不同的魚,維持海洋生態的均衡。


   蘭嶼





雅美族主要的祭典如下:
(
) 飛魚招魚祭 (mivanwa)
在每年二~三月舉行,意在召請飛魚,祈求漁獲豐碩。
(
) 飛魚收藏祭:
在六~七月舉行,表示飛魚汛期已結束,曬乾儲存以備冬季時食用。的當天,村民將今年捕獲的大魚尾巴(通常是鮪魚)穿串吊掛在海邊,從那天起,不再捕抓飛魚,改抓其他的食用魚。
(
) 飛魚終食祭 (manoigoyin)
在每年的中秋節以後,停止食用飛魚。並將未食的飛魚丟棄。
(
) 大船下水典禮(mangegen)
下水典禮的前幾天,婦女們佩掛瑪瑙,戴上禮帽。正典當天,村民們都來幫忙殺豬,船主依次分贈禮肉、禮芋給各家戶。是全島的盛事,所有親朋好友都均盛裝與會來祝賀,充滿了辦喜事的氣氛。
船主及青年們穿著丁字褲,在大船四周舉行驅逐惡靈的儀式,隨後抬起大船,拋向空中數次。直到新船下水,在海上划行,整個大船下水典禮才算圓滿達成。
(
) 新屋落成禮(mivazai)
雅美人極為重視新屋落成,新屋的建造請親朋好友來幫工,藉此互相累積建屋的經驗,婦女們則需廣植芋田,以備落成時使用。在雅美的習俗裡,父母親去世後,家屋必須拆卸,建材由兒子們繼承,兒子們再利用這些建材聯合自己山上取回來的建材建造自己的家屋。不勞而獲的繼承被認為是恥辱的。







雅美族

白色為底,藍黑相間條紋的服飾。男子以無袖無領的短背心,搭配上丁字褲。女子則是搭配無袖上衣和短裙。


省博物館提供男上衣


柯萬國攝於順益博物館披肩





雅美族


1.主屋:多為半穴居,空地以卵石砌成,凹入地面,房子以木為樑柱,上蓋茅草。因為凹入地


面,所以夏天較涼,冬天較暖,並可避颱風侵襲。


2.涼台:是離地很高的干欄式建築,夏日涼風吹來甚涼快,視野尤佳;雅美人休息聊天的場所。


3.工作房:工作房建在地面上,主要做為工作場所,並放置各種工具及物品。




 








取自順益博物館導覽手冊
(4119)



柯萬國攝於順益博物館
(4120)



 


台灣文學作家系列


YouTube - 原視音雄榜-周莉文-南王系之歌


雅美族_認識本族


雅美族 - 達悟族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雅美族:海洋、飛魚、勇士舞


雅美族_祭典生活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的原住民:賽夏族 台灣的原住民:賽夏族

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 1m23賽夏族矮靈祭臀鈴 /魯獅


美麗賽夏族博物館


 


 



賽夏族



 族群簡介 地理分佈 文化特質 宗教信仰 祭典傳說 工藝 建築 影片介紹



主要分佈於苗栗縣南庄獅潭二鄉及新竹縣五峰鄉山區,人口約有5,962(99年03月數據)。社會組織以父系氏族組織為主,各氏族團體傳統各有其圖騰象徵物。清領時期紛改漢姓,逐以原圖騰譯為其姓氏之名,如「」、「」、「」等姓,祭儀活動以矮靈祭為其中最重要者,而族中歌舞精華亦以此為主,由於居住地鄰近泰雅族,在物質文化上受其影響較多。



賽夏族起源傳說依居住地域而有不同的說法,長輩口傳:



  1. 東北部的賽夏族傳說:洪水發生時,僅存於大霸尖山(papak-waka,或oppeh-naboon)之夫妻為始祖,其子孫到大湖、苗栗後再向南庄,到目前居住之地。
  2. 中部的賽夏族傳說:與東北部一樣是從大霸尖山的洪水傳說開始,他們南下到達tamari或tamei(據說是阿里山附近),再沿著海邊到達竹南、後龍一帶居住,按著再往山裡走,竹東、北埔部曾經居住過,目前分佈於台灣北部中央山脈西側新竹縣竹東五峰鄉五指山區與苗栗縣獅潭南庄大東溪一帶,夾雜於泰雅族客家人之間,深受漢人和泰雅族習俗影響。
  3. 西南部的賽夏族傳說:洪水傳說的地點為附近的加裡山(rainainura或pencon)後移至沿海的後龍附近,居住甚久以後逐漸往山腳地帶移住。
賽夏族的氏族姓氏大都以動植物及自然現象作為氏族名號,如:風、根、夏、蟹、日、章(樟)等15個姓氏

 


紋面紋身:男女皆有,紋身則是獵頭勇士的專利,通常刺青於胸前。男子成年時在上額及下顎各刺一列紋飾。女子僅刺在上額。和泰雅族在雙頰刺上寬邊的V形紋飾不同。獵過二個人頭的男子則在胸前左乳肋骨刺第一道紋,獵三個首級者在右乳肋骨刺一道紋,往後如有收穫依次再加刺紋。


賽夏族傳統主屋深受泰雅族的影響


賽夏族傳統主屋(深受泰雅族的影響)


圖片來源: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提供拍攝


賽夏族在新竹五峰一帶的賽夏族人(昔日俗稱的北賽夏群)的住屋幾乎和泰雅族的北部形一樣,但屋內的平面是和漢人一樣,為一廳二房式。賽夏族的住屋是以2至3戶成一小聚落,為散居村落,多建於山腹地或小台地上。


新竹五峰一帶的賽夏族人稱大型部落為阿賽(Asay),小聚落稱之為利多伊(Ritoi),稱同姓聚落為基那沙染(Kinasazan),居住在海拔約500至1000公尺之間的地區(吳奐儀,2005)


賽夏族瓦祿部落

賽夏族瓦祿部落 



矮靈祭





 



賽夏族最重要的儀式,賽夏人叫這祭典叫做「巴斯答愛」。矮靈祭原是每年舉行一次,大約在農曆十月十五日進行,後因日本人的禁止,遂改為每兩年舉行一小祭,每十年舉行一大祭。 每到這時候,外地的族人都會趕回來,以最虔敬的心慶祝祭典,矮靈祭是賽夏族流傳至今的少有的原始祭典,保存了他們代代相傳的習俗及追思的美德。傳統上矮靈祭是分做南、北兩個祭團舉行,但若從儀式的意義來說,是整體性的、超越姓氏和地域界限的;整個祭儀分成五大部分,包括有迎靈、延靈、娛靈、逐靈和送靈。


【矮靈祭的由來】
在很久很久以前,賽夏族人居住的對岸住著一群身高不滿三尺的矮人,他們非常聰明,能歌善舞。看到賽夏族人的農地貧脊,於是教導他們農耕的技術,並在收穫祭的時候請賽夏人前來參加。但是矮人性好漁色,常常藉機調戲賽夏婦女,族人雖然忿恨但又不敢伸張。直到有一次,一群矮人又在調戲一位女子,賽夏的青年們忍無可忍,於是在矮人過河的山枇杷樹橋動手腳,當這群矮人來到樹橋,聽到枝椏的斷裂聲時,還以為是織布機的聲音,結果全部落水溺死,倖存的只有二位矮人。

這兩位矮人將訓誨賽夏族人的事情一一編入歌詞,傳授給賽夏人,並警告他們要遵從約定舉行紀念矮人的祭典,唱矮人教導的歌,否則農作物會歉收,甚至遭到滅族的命運。說完,便沿著河岸向東離去,離去時一邊撕開山棕葉一邊下咀咒。因此,賽夏族人為了平息矮人的怨怒、請求他們的原諒,於是將原來的收穫祭改為矮靈祭。

賽夏族矮靈祭便在賽夏族人恩怨情仇的複雜心理下延續至今。而祭典期間,矮靈不時的顯靈附身更讓族人不敢掉以輕心;嚴烙遵守當初與矮人的約定,並戒慎的舉辦每一次的矮靈祭。


【矮靈祭的流程】
由南察團迎接矮靈揭開序幕,隔天再出北察團(五峰鄉大隘村)迎靈。南、北祭團各三天三夜,主要祭典流程如下:
1. 結芒草約定祭典舉行時間:南、北察團在祭典前一、二個月在南庄的河邊相會,決定矮靈祭的時間。
2. 招靈:矮靈祭第一天清晨,由主祭率族人,面向東方唱招請之歌,迎接矮人前來,婦女並樁米以祈求豐收。當天晚上七時左右,由主祭領隊,,以歌舞迎請矮人前來。
3. 娛靈:第二天晚上,歌舞回憶與矮人相處的情景。
4. 訓勉:第二天午夜十二時,由主祭站在大田上,向族人訓勉,並唱「雷女之歌walowalon」,全體須立正,是祭典中最肅穆的一刻。族人並請出神鞭揮打,咸信可以趨邪。(北祭團無神鞭)
5. 逐靈、送靈:在第三天晚上開始逐靈歌舞,歌舞至第四天清晨送走矮靈。
6. 塗泥、跳抓芒草、毀榛木架:在第四天清晨一連串的儀式展開。塗泥有避邪的作用。跳抓芒草代表當年的福氣。毀榛木架有驅走矮靈之意。
7. 聚飲慰勞:儀式結束後各家族互相慰勞、飲酒、吃糯米糕。
8. 河邊送靈:所有祭儀結束後的隔天,大隘的賽夏族人還必須到矮靈居住的山洞的對岸河邊餞送矮靈。族人在河邊獻祭,烤肉、餘興歌舞,與前幾天的肅穆哀泣大異其趣。至此整個矮靈祭才算真正結束。


【矮靈祭的特色】
賽夏族人對於祭典的分工非常清楚。如祈雨祭由潘姓主持。祈睛祭由夏與蟹姓主持。鎮風祭由風姓長老主持。敵首祭由豆姓長老主持。

矮靈祭基於對矮靈懺悔,所以是神聖的,主要都是簡單的踏步與音樂。相當強調整體性,所以即使徹夜祭典也都維持漩渦狀的隊形。其唱法不像其他族或現代歌謠,而是重覆幾段音節。


除了傳統的祭儀之外,也深受漢人民間信仰的影響,像土地公、三山國王和祖先崇拜等,使的原本沒有"神"這個概念的賽夏族人也開始轉變。土地公在客家人中被稱為"伯公",有些地方是以石頭做為代表,而三山國王也是客家人供奉的地域守護神。


賽夏族也有類似漢人"公媽牌"的"阿公婆"祖先牌位設於每家廳堂,掃墓則是在春、秋兩季舉行,使得祖靈信仰加入了漢人祖先崇拜的方式,甚至在最早的水占被泰雅族的竹占傳入給完全取代了之後,現在還有漢人的乩童問神來找尋原因,所以易於接受外來信仰可說是賽夏族在信仰體系的特色之一,但回歸到本族的信仰中心上,haven和ta'ay(矮靈祭中的矮公公)是沒有改變的。


代表氏族的賽夏臀鈴(tabaa’sang)

賽夏族的男女在矮靈祭時會在背上背有臀鈴,又稱“背響”,賽夏族語稱為tabaa’sang這種呈三角形的tabaa’sang中央主體以棉布包裹,外面裝飾著小鏡子和亮片,下邊再縫上成串的竹管,當族人配合著祭典的舞步擺動身體時,tabaa’sang就會發出清脆的響聲,不但具有製造音效的功能,還可以增加祭典的熱鬧氣氛。






賽夏族

男女均穿著長至小腿的無袖外敞衣,加上無袖短上衣一件,以紅、白兩色為主;外敞衣多為祭祀時穿著,在衣服背面夾織精美的菱形紋飾,與泰雅族類似,惟在祭典時,男女背後則有「臀鈴」,是最大特色。





















省博物館提供 省博物館提供 省博物館提供
長外衣(3309) 短上衣(3310) 腳絆(3311)
取自順益博物館錄影帶-梗概篇 柯萬國攝於順益博物館 柯萬國攝於順益博物館
臀鈴(3312) 上衣(3313) 長衣(3314)
 


賽夏族


賽夏族 -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賽夏族_認識本族


(美美網) 賽夏族民俗文物館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