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文物導覽區 (6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01



慈悲與智慧—宗教雕塑藝術展



102



導覽大廳



103



古籍與密檔─院藏圖書文獻珍品展(每三個月更換展件)



106



子子孫孫永寶用—清代皇室的文物典藏展



108



貴冑榮華—清代家具展
2010.08.10 起暫時關閉
































201、205、207



摶泥幻化—中國歷代陶瓷展



202



巨幅名畫展(每三個月更換展件)



203



錦繡自玲瓏-院藏貿易瓷特展(展期:2010.06.20-2011.08.01)



204、206



筆有千秋業(每三個月更換展件)



208



百禽百聲音 一動一情性-邊文進三友百禽特展 (展期:2010.07.01-2010.09.25)



210



造型與美感-中國繪畫選粹 (每三個月更換展件)



212



林泉佳處-文伯仁繪畫展 (展期:2010.07.01-2010.09.25)



戶外平台



戶外公共藝術---無為/無不為































300



原來如此—青銅器工藝之謎展



301



鐘鼎彝銘─漢字源流特展



302



天人合唱-巧雕玉石展



303



文明曙光—新石器時代展



304



匠心與仙工—明清雕刻展



305、307



吉金耀采-歷代銅器展



306



華麗彩瓷-乾隆洋彩特展 (展期:2008.10.10-2010.10.24)



308



玉燦珠光展
(翠玉白菜、肉形石移至302陳列室)



文物的來源


 


我國宮廷之有收藏,由來已久。由《史記》可知,西漢武帝嘗創置「秘閣收天下法書名畫,並藏「故銅器。清代宮廷收藏數量之豐富;規模之廣泛;品類之多元,從目前本院藏品規模可見一二,而其來源是多方的,僅就數個最主要者敘述、展示。


 


首先,滿族入關直接接收明朝宮室,因此明代宮中舊藏盡入清朝內府,成為清宮收藏的重要基礎。此外,我國歷來宮中往往設置作坊,製作宮廷所需之器用,清朝沿襲此傳統,康熙年間遂設造辦處。而雍正、乾隆兩位皇帝對於藝術及生活用品,又自有其品味,這使他們對於造辦處之經營更是關注,其產製之精美的御用之物,遂成為清宮內藏的大宗。


 


帝王一家天下,逢年過節、萬壽慶典或外出南巡,臣工也多所貢獻尤以進書畫文玩,較為討喜,因此諸臣進貢也是宮中收藏來源之一。另外,透過和西洋傳教士使節的接觸及與周邊外藩屬邦的往來,許多富有異地情調之收藏亦隨之貢入內廷。而周邊藩屬所進之物,往往與重大之政治事件關係密切,甚至具有家國重器之份量。


 



故宮文物總數 : 677687  件


 


下列引用故宮網站資料 : 本院收藏的文物,不僅數量龐大,而且品類繁雜,可分為銅器、瓷器、玉器、漆器、琺瑯器、雕刻、文具、印拓、錢幣、繪畫、法書、法帖、絲繡、成扇、善本書籍、清宮檔案文獻、滿蒙藏文文獻,以及包括法器、服飾、鼻煙壺在內的雜項等類別。其數量:  


銅器- 6,044件


繪畫- 5,290件


瓷器- 25,479件


法書- 3,054件


玉器- 12,104件


法帖- 474件


漆器- 707件


絲繡- 306件


琺瑯器- 2,510件


成扇- 1,651件


雕刻- 652件


善本書籍- 198,464冊


文具- 2,379件


清宮檔案文獻- 386,729冊件


錢幣- 6,953件


滿蒙藏文文獻- 11,501件


雜項- 12,347件


拓片- 895件


織品- 148件  


 


以上總計677,687件冊


 


是到九十九年(2010)一月底全院的典藏量。


 














101



慈悲與智慧—宗教雕塑藝術展



佛教造像因信仰而產生,透過與佛典相應的圖像特徵,並結合時代流行的信仰內容,以傳達宗教的精神內涵。信徒們發心造像以積德祈福;修行者觀想造像以得定慧;而法會中則以莊嚴的造像,凝聚對佛法世界的嚮往。

單尊造像中,常見有佛、弟子、菩薩、護法神等。佛是信仰的中心,代表覺悟者。弟子隨侍佛側,以僧侶為造型,親炙教誨,佛滅度後,傳遞佛法。菩薩則以太子形象為造型,雖具佛智,但為濟度眾生故,不忍入涅槃成佛。而護法神以忿怒相、鎮懾內外魔,以上諸像與代表涅槃的塔,共同建構出佛教信仰的基本樣貌。

佛教造像除傳達宗教信仰外,文物本身同時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北魏的樸實稚拙,唐代的飽滿生動和宋代以後的親切平易,一方面展現不同時代的工藝水準,一方面說明造像主導者的美感訴求。因此,欣賞佛教造像,不僅能體驗其宗教的善,同時更能透過雕塑藝術,感受其普世之美。








201、205、207



摶泥幻化—中國歷代陶瓷展



陶瓷,是文明的象徵。從採石製泥、拉坯成形、施釉敷彩,至入窯燒成,軟泥轉變成了堅硬的陶瓷,恍如質材幻化。每件作品背後的文化因素,讓造形、釉色和裝飾紋樣呈現出豐富多元的面貌。帝王、監造者、工匠和使用者,共同形塑出時代的風格。陶瓷器吸引人之處,在於它們呼應著淵遠流長的歷史記事脈絡,同時也從窯業發展網絡中反映出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現象。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陶瓷器,多數承接自清代皇室典藏,再輾轉播遷來台。這些來自北京、熱河和瀋陽三處皇宮的陶瓷器,皆有清楚的典藏號可以追溯出它們原來陳設之所在,形成與其他公私立博物館截然不同的特色。例如:宋以前的陶瓷器,本院收藏不豐,然而卻擁有傲視全世界的宋代名窯、成化鬥彩、盛清的瓷胎畫琺瑯,以及明清各朝的官窯瓷器。

本展覽乃根據本院典藏切入,觀察各個時期、各個窯口的不同釉彩變遷,及官樣裝飾在不同階段的發展。整個展覽依序分成「陶與瓷」、「新石器至五代」、「宋~元」、「明」和「清」五個展區展出。「陶與瓷」是導論區,引導認識生活中處處可見的陶瓷。「新石器至五代」呈現陶瓷器由原始到成熟的階段。宋金元時期則從生活美學的角度,來看各個窯口瓷器的裝飾與美感。明朝部分旨在陳述景德鎮御器廠的成立,燒造瓷器成為國家大事,而地方民窯亦與之競爭市場。清朝部分,呈現康雍乾三朝皇帝親自指揮御窯廠,官樣影響發揮至極致的現象;隨著國勢式微,終導致晚清的官樣作品混合著民間趣味。

陶瓷足以作為人類活動的見證物。此次展覽,除了讓觀眾了解中國陶瓷發展梗概之外,更希望藉由展覽引來交流與迴響,讓歷史典藏能再蘊釀出源源不絕的新發想。








304



匠心與仙工—明清雕刻展



在人類的工藝美術中,雕刻工藝可說是最早的品類之一。從考古發掘與文獻資料中可知,先民在原始社會中已知運用大自然中的玉、石、竹、木、牙、角、骨等材料,製作出實用性或裝飾性器用。由於質材特性不同,每種材料都有不同的奏刀方式,其中竹、木、牙、角與果核的工藝最接近,在十六世紀明代中葉以後異軍突起,成為獨立的藝術門類。


雖然源遠流長,但是殷商以前手工業的歷史比較模糊。周代百工隸屬於冬官,其後各代的官方手工業迭有興衰;至於民間手工業則一直保持著某種程度的發展。到了元代,破壞了原有的手工業,確立了「匠戶」制度,當時有不同的工匠管理機關,也聚集了各種工匠,因而刺激了各類工藝的興起。


明代洪武初期,對於匠戶的戶籍,完全依據元代的舊籍,不許變動。明代前期,雖然工匠有匠籍,而且世襲不替,但是優秀的匠人得到皇帝的賞識,也可以官至卿貳;身為四民之首的士人也曾動手製作器物。到了明代晚期,有些著名的工匠不但以自己的技藝建立家業,並且與文人平起平坐,分庭抗禮。此時匠戶制度已名存實亡,不少有心匠戶力爭上游,努力提振家聲,進而獲得開明之士的尊敬與推崇。由於傑出的匠人可與士紳分庭抗禮,清初順治二年﹙1645﹚五月十九日朝廷正式下令廢除「匠戶」制度。


明代的「匠戶」制度雖然束縛了匠人的身份,但是技藝特出的匠人受到皇帝的賞識也能官至卿貳,因此激起有心匠戶力爭上游。明代不少職業匠人不但讀書識字,更汲汲於獲得文人的認同,以期與文人交往。除了學問外,職業匠人與文人往來仍相當仰賴其技藝。因此,明代中期以後的工藝在皇帝和文人的重視與提倡,以及工匠自身的努力下,蓬勃發展,雕刻工藝也進入了新的境界。


清代康、雍、乾三朝,內廷造辦處雕刻匠役在皇帝的支持下匠心獨運,民間作坊也在士大夫與商賈的贊助下努力不懈,使得雕刻藝術達到登峰造極的境地,其中廣東牙匠所擅長的連鏈、活紋、牙絲編綴與複層象牙球等工藝,在內廷有「仙工」之稱。


總之,明代中葉以後雕刻工藝發展成獨立的藝術門類後,在朝野人士的支持與贊助下,雕刻匠役能充分發揮匠心,雕刻技藝日精月益,精益求精,最終得到「仙工」的讚譽。



 



 




待續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大圖

繪畫 (點擊連結故宮)


     唐人宮樂圖


軸 絹本 設色畫 縱:48.7公分 橫:69.5公分


圖描寫後宮嬪妃十人,圍坐於一張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中央四人,則負責吹樂助興。所持用的樂器,自右而左,分別為篳篥、琵琶、古箏與笙。旁立的二名侍女中,還有一人輕敲牙板,為她們打著節拍。從每個人臉上陶醉的表情來推想,席間的樂聲理應十分優美,因為連蜷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驚擾到!

這件作品並沒有畫家的款印,
原本的籤題標為「元人宮樂圖」。仔細觀察畫中人物的髮式,有的髮髻梳向一側,是為「墜馬髻」,有的把髮髻向兩邊梳開,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則頭戴「花冠」,凡此,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裝束。另外,繃竹蓆的長方案、腰子狀的月牙几子、飲酒用的羽觴,還有琵琶橫持,並以手持撥子的方式來彈奏等,亦在在與晚唐的時尚相侔。所以,現在畫名已改定成「唐人宮樂圖」。(撰稿/劉芳如)


 


唐人宮樂圖 -- 佚名(連結資料出處)



一、前言:


1.正名:


這件作品並沒有畫家的款印,原本的籤題標為「元人宮樂圖」。但依據畫中人物的髮式、繃竹蓆的長方案、腰子狀的月牙几子、飲酒用的杯子,還有琵琶彈奏方法等,皆與晚唐的時尚相符。所以,現在畫名已改成「唐人宮樂圖」


2.畫幅的格局短窄,原本很可能是一幅小型屏風畫,後來才被改裝成今日所見的掛軸形式。畫面上並沒有作者的簽名,推測應出自受張萱(8世紀前半)、周昉(約730-800頃)風格影響的畫家之手。


 


二、作品賞析:


 


1.視角


 


採用俯視角度, 才能綜覽整個場景,同時呈現桌面的華麗感,是很巧妙的安排。


 


2.桌子反透視角度繪製


畫面正中央的方桌近窄遠寬,和西方的「透視法」正好相反。西方的「透視法」試圖在平面的繪畫上營造出真實具立體感的三度空間;中國的繪畫,則重在經營畫面氣氛,因此產生前小後大反透視畫法。
畫家為了讓桌子後方有足夠的空間安排三位宮女,所以將桌子畫得較寛,如此一來突顯了中央彈琵琶的宮女,增加視覺焦點。前面兩張椅子空下不坐人,一方面讓畫面不至擁擠,一方面引領觀眾一起加入聚會喝茶賞樂。桌子底下畫了一隻打瞌睡的小狗,可以使畫面活潑起來,不顯單調。這樣的透視法,是畫家「故意」安排的,西方人大概要到畢卡索,才會發現原來繪畫可以這樣表現。



3.室內音樂會


◆宮女們所持用的樂器,自右而左,分別為篳篥、琵琶、古箏與笙。旁立的二名侍女中,還有一人輕敲牙板,為她們打著節拍。
彈琵琶的首席宮女是用「撥板」撥弦,今天彈琵琶的人已經不用了。因此《宮樂圖》可以說是保存了古代音樂的第一手資料,非常珍貴。 


4.椅凳


椅子一詞在唐代始見,最早稱之為「倚子」。最早提及「倚子」的記載約在八世紀末。唐代之前,中國人主要席地而坐,沒有坐椅子的習慣。盛唐後椅子日益流行,最遲在宋初已經相當普遍。圖中宮女們側坐月牙凳子,是唐代新興家具,長方凳面施錦緞坐墊,四足皆有華麗雕飾,並墜以彩穗。   


5.衣著裝扮


畫中仕女作元和(西元806-819年)「時式妝」的打扮,並充分顯示受楊貴妃(西元719-756)影響,以豐腴為尚的審美觀。她們各箇體態渾圓,臉如滿月,雙眉作細細的八字型,開臉留「三白」,寬袖上衣,披帛斜倚,長裙高及胸部。前面四人,和側彈琵琶的一人,梳得髮型最是奇特,稱作「墮馬髻」;左方中央的一人,則頭戴花冠。無論宮嬪或侍女,每個人頭頂都插著各式梳子,溫庭筠(約813-866)曾有「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的詩句,形容的正是婦女頭上的華麗飾物。


6.飲茶


 


此圖飲茶方法屬煮茶法。將調好的茶湯盛入中央大碗中,再以長杓分茶,盛入茶碗供飲,適用於人多盛會時。桌面上另置有杯碗,茶酒可同時飲用,並配以茶果。


 


7.自信的時代


 


畫中的宮女都得到了均勻的安排,雖然有正面、側面、背面,但基本上每人佔據的位置是差不多的。她們都穿著很漂亮的晚唐宮女服飾,頭髮也梳得很時髦,反映了一個大時代下的女性形象,豐腴而自信。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陶瓷 (點擊連結故宮)


   成化     鬥彩雞缸杯


4公分,口徑8.3公分,足徑 3.7 公分


此器作侈口,淺弧形壁,淺圈足,器表彩繪兩組子


母雞圖。圖中公雞、母雞率領小雞覓食於野地,母


雞低頭欲啄蟲,小雞展翅雀躍,即使在細小如斯的


畫面中,依然令人感受到溫馨可愛的情境。又,畫


中的牡丹、蘭草與湖石恰如其分的隔開兩組圖案,


杯內純白無紋飾,底以青花書「大明成化年製」六


字楷款,款識之外並加畫雙方圈。此足以傳達天倫


和樂的子母雞圖,或因帝王的喜愛而深受文人雅士


的青睞,故至晚明無不以為「成窯雞缸杯,為酒器


之最」。以及明神宗萬曆皇帝桌上之成化雞杯「值


錢十萬」之說,遂不逕而走。(撰稿:余佩瑾)


 



名家論古董: 鬥彩瓷器的故事 (點擊連結資料出處)



文/戴東尼
  


據歷史文獻記載,鬥彩始於明宣德年間,但實物極為罕見。明成化時期的鬥彩最為著名,內容主要是花鳥、人物。青花是構成整個鬥彩畫面的主色,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繪圖案的輪廓線,罩上透明釉,入窯高溫燒成後,再在釉上按圖案的不同部位,根據所需,填入不同的彩色,一般是三至五種,最後入爐低溫燒成。成化鬥彩瓷器滬L質細膩純淨,釉層滋潤沉靜,釉下淡雅的青花和釉上豔麗的五彩相配,形成了嬌豔絢麗的藝術特點
  


清朝鬥彩瓷器的產量要大於明朝成化時期。康熙、雍正、乾隆官窯也有不少精品堪與成化鬥彩媲美,而且出現了較大的器型。總的來看,清朝盛世的鬥彩瓷器大多數畫工精良,圖案性更強,但失去了成化鬥彩清秀飄逸的風采。康、雍、乾官窯都有一些仿成化鬥彩的產品,特別是雍正時期已很有把握的仿燒出成化鬥彩,但這些仿品大都屬本朝年款或不落款,只有少數寄託成化款。乾隆以後,鬥彩仍在生產,圖案內容多為花草,且多團花,延續了清朝盛世時期的風格,但筆法日漸草率。


成化雞缸杯十九年身價揚六倍
  


傳世鬥彩作品中最著名而且價值最高的要數明代成化鬥彩雞缸杯。最早記載成化鬥彩雞缸杯價值的是明代記錄萬曆皇帝起居的《神宗實錄》,其中寫道:「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另據明代萬曆沈德符所著的史料著作《野獲編》中稱:「成窯酒杯,每對至博銀百金。」其中十萬之值與白銀百金相近,「值錢十萬」應指雞缸杯的價值等於當時流通用的銅製十萬枚制錢,「十萬」是形容多的虛數。
  


1949年,香港古玩收藏家仇焱之獨具慧眼,以千元港幣購得一隻明代成化鬥彩雞缸杯,當時傳為香港收藏界的美談。上世紀80年代,仇焱之過世後,這件雞缸杯以520萬港元在香港拍賣成交,打破當時中國藝術品拍賣的世界紀錄,引起全世界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關注。1999年,仇焱之舊藏的另一隻成化鬥彩雞缸杯在香港蘇富比再次突破中國瓷器拍賣紀錄,以2,917萬港元成交。19年內,成化鬥彩雞缸杯的身價上昇了近6倍,平均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
  


成化鬥彩器型均小巧精緻,所以俗語說「成化無大器」。成化鬥彩雞缸杯器型似缸,高3.3釐米,口徑8.3釐米,足徑4.1釐米,杯形較淺,敞口臥足。杯的外壁上繪有雄雞兩隻,一隻引吭而啼,一隻回首顧盼。兩隻母雞正低頭覓食,幾隻小雞在母雞身旁嬉戲、玩耍,神態逼真,呼之欲出。旁邊所襯藍色的山石、紅豔的牡丹、幽靚的蘭草,淡雅宜人,一幅和諧、寧靜的田園景色,就這樣自然地呈現在人們眼前。這些圖案是先用青花細線淡描出紋飾的輪廓線後,上釉入窯經1,300度左右的高溫燒成胎體再用紅、綠、黃等色填滿預留的青花紋飾中二次入窯低溫焙燒而成。該杯的足底有青花雙方框,內書「大明成化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此杯質精色良、造型線條流暢、胎體薄似蟬翼、質地潤如堆脂、色調清新淡雅,在明、清彩瓷中獨樹一幟。清人朱琰在其所著的記載中國歷代陶瓷發展的重要著作《陶說》中評述此杯說:「酒杯以雞缸為最。」實不為過矣!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銅器 ( 點擊可連結故宮 )



 


     嘉量      高25.6公分


 


新莽「始建國」時,遵從舊制,重鑄度量器,有名之


為「嘉量」者。此件嘉量由五個量體組成,主體上為


「斛」、下為「斗」、左為「升」、右為「合」、


「合」下為「龠」。二龠為一合,十合為一升,十升


為一斗,十斗為一斛。器外鑄銘249字,述明鑄器緣由


以及各量體性質。(撰稿:楊美莉)


中國度量衡之制始於黃帝,至秦漢之間初步完備。目


 


前故宮博物院所藏「新莽嘉量」為現有可考之漢代官


 


制容積標準。


 


新莽嘉量為西漢末年王莽即位時(公元九年)所頒發


 


之度量衡標準器,一共是五個量連備一體。器中央上


 


為斛、下為斗,左耳為升、右耳上節為合,合下為


 


龠。


五個量之間的換算關係為,一斛可容十斗、一斗可容


十升、一升可容十合,一合可容二龠,可見當時已有


十進位的觀念。


 


國家度量衡標準實驗室::新莽嘉量 ( 點擊連結資料出處 )




 



 


黃帝是我(王莽)的初祖,他的美德,後來輾轉到虞


 


代,虞帝舜是我的始祖,他的美德現在又輾轉到新代


 


了;歲星(木星)在大梁星部位的這個月 — 三 月


 


(夏曆),蒼龍星兩旁的六個星,正指著北斗星的柄


 


端,適逢是戊辰年(王莽居攝三年,夏曆十一月改初


 


始原年,夏曆十二月改為始建國元年正月,即西元八


 


年);戊辰這年應當天下大定,上天命令我擁有所有


 


的人民,根據土德(新以土得王)應承繼漢代而有天


 


下,因而接受了上天這個命令,於是確定國號,而即


 


真天子 之位;更改每歲正月為建丑(夏曆十二月),


 


長壽興隆;劃一尺度、量器、衡秤、稽考有據,而且


 


合乎前人所訂的制度;蒼龍星兩旁六個星正指北斗的


 


頂端,而適逢己已年(新始建國元年,西元九年),


 


歲星在實沈星部位的這個月(新五月,夏曆四月);


 


第一次把這度量衡的制度頒令天下,好讓萬國永遠遵


 


守;後世子孫享有天 下而傳之於萬億年代!


 


******************************************


 









秦量
秦量

秦量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宋     汝窯 青瓷無紋水仙盆


文物3D賞析_北宋 汝窯 青瓷無紋水仙盆


器底刻清高宗(乾隆)隸書七言律詩一首:「官窯莫辨宋還唐,火氣都無有葆光,便是訛傳猧食器,蹴枰卻識豢恩償,龍腦香薰蜀錦裾,華清無事飼康居,亂碁解釋三郎急,誰識黃虯正不如」,款題「乾隆御題」,印文:「比德」、「朗潤」。(蔡玫芬)



6.9公分,橫23公分,縱16.4公分,口徑 23 公分,


足徑 19.3X12.9 公分,重670 公克


橢圓形盆,侈口、深壁,平底凸出窄邊稜,四雲頭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體滿佈天青釉,極勻潤;底邊釉積處略含淡碧色;口緣與稜角釉薄處呈淺粉色。裹足支燒,底部有六個細支釘痕,略見米黃胎色。全器釉面純潔無紋片,此種傳世稀少,溫潤素雅的色澤,正是宋人所欲追求如雨過天青的寧靜開朗的美感。(撰稿:蔡和璧)


 








汝窯 青瓷無紋水仙盆




北宋     汝窯 青瓷無紋水仙盆









北宋 汝窯 青瓷無紋水仙盆


互動賞析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釋文: 羲之頓首。快雪時晴。


   佳想安善。未果為結。


    力不次。王羲之頓首。


              山陰張侯。


這裏還有個聯結,可以放大快雪帖的細部來看。


                       (快按放大看全貌)


 



全書二十八字,字字珠璣,被譽為「二十八驪珠」。至年間,為降清明官馮銓所藏有康熙十八年(1679年),馮銓之子馮源濟將此墨本呈獻給皇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王獻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希,一起放在宮內「三希堂」中,成為「三希堂」第一珍品。



                   一代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出身於一個書法世家的門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導;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當時的書法名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 年),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
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
王羲之七歲那年,拜女書法家衛鑠為師學習書法。王羲之臨摹衛書一直到十二歲,雖已不錯,但自己卻總是覺得不滿意。他認為養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的某些體態姿勢上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書法,首推【蘭亭集序】,是他中年時候的作品。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很豐富,除《蘭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時晴帖》、《樂毅論》、《黃庭 經》等。其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游雲,矯苔驚蛇」,王羲之的書法是極美的。
 關於王羲之的歷史成語
東床快婿
王羲之20歲時,有一天,太尉郗鑒派門生阮裕到宰相王導家去為女兒郗浚挑選女婿,這些刻意打扮的王公貴族,無不卯足了勁,唯盼雀屏中選,唯獨王羲之毫不在意。
之前,在半路上再三賞玩東漢著名書法家蔡邕的古碑後,沉迷不已,什麼事都不放在心上,相親一事早忘光了。
王羲之急急忙忙來到相府,因為天氣實在太熱,就隨手脫掉外衣,袒胸露腹,邊喝著茶,邊想著蔡邕的書法。阮裕見他這般神情,驚呆了,問他話也不答理。
阮裕把王羲之袒胸露腹的事,稟告郗鑒,郗鑒不禁拍手道:「真有此事!好一個任性率真,胸襟豁達的公子呵!」打聽後知道是王羲之,後來郗鑒就把女兒嫁給他。
錯把墨汁當醋醬
王羲之勤練書法,常常在書房內,院子裡,大門邊,乃至廁所外面,都擺著凳子,安放了筆,墨,紙,硯,每想到一個結構好的字,就馬上寫到紙上。每當寫完字,王羲之就在門前的水池裡,洗毛筆、硯台。時間一久,那口池水都染成了黑色,因此,當時人們都把那口水池稱為「墨池」。有一天,王羲之正聚精會神地勤苦練字,甚至忘記吃飯,他的妻子郗浚叫家僮給他端了一盤饅頭和一碗醋蒜醬。家僮幾次催促他趁熱快吃,王羲之都只是隨口應和,專注到不把吃飯放在心上,依然一味地凝神苦思字體的結構,家僮只得去稟告夫人。郗氏走進書房,看見王羲之手裡拿著一個饅頭往嘴裡送,一口咬下去,又趕緊吐 了出來,而且嘴角盡是黑黑的顏色,看見夫人才笑問道:「這醋蒜味道不對啊!」夫人又急又疼的把他手中的饅頭搶下:「相公!墨汁怎麼可以當醋蒜呢?」
入木三分
王羲之年輕時並非當代最有名望的書法家,乃至到53歲時,他依然非常認真地臨摹古人碑帖,日日夜夜刻苦勤練,經多年不停歇地勤苦練字,因而腕勁沉穩,筆力遒健,寫出的字,真是出神入化。有一次,王羲之去探望一個朋友,那位友人正巧不在家,於是他走進朋友書房,在茶几上寫上幾個字,就走了。後來這家人想把他寫的字擦掉,可是卻總是擦不淨,用水洗也洗不清。王羲之在木板上寫的字,木工拿去雕刻時,才發現這木板到三分深的地方,還滲透有墨汁呢!因此後人稱王羲之的字「入木三分」
千里送鵝毛
在一個晴朗的月夜,王羲之獨自閑步在山陰道上,忽聽得一聲聲嘎嘎的鵝叫聲,他發現在寺院前面的鵝籠裡,有一隻像白玉似的鵝,王羲之欣喜若狂,走了進去,看見有一道士正埋頭認真地在寫字,老道士驚喜地招呼他,王羲之知道老道士抄的是黃庭經,一時興起,詢問:我可以代勞嗎?老道士求之不得呀!王羲之專心致志地書寫,非常秀麗的字體,令人讚嘆!等王羲之一口氣寫好後,天已矇矇亮;老道士見狀,眉飛色舞,連聲道謝:「右軍今天的書法,真是人間仙品呀!」王羲之告別前,老道士把白鵝相送,且說了一段令王羲之頗為納悶的話。王羲之非常高興,在歸途中,他幾度思索老道士的話中玄機:「山陰道士今飛去,人間留得『黃庭經』。」果然,當他再回頭時,所有的寺院、鵝籠、道士,都化為烏有,手中的鵝,不久也飛入天邊了。當王羲之再一抬頭,看見飄在天上的老道士,正騎在鵝背上,向他招手說道:「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右軍再見啦!」之後,王羲之再看看自己手中,卻只是拿著一根鵝毛罷了!
戒子書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兒子,年少時在書法世家中耳濡目染,對研習書法興致高昂,常常得到父親王羲之和長輩的稱讚。被誇多了,不禁驕傲自大,以為自己的功力已深不可測,甚至可以取代父親的地位,因此不免疏懶,對臨池練帖的事,就不再下工夫了。
有一天,王羲之奉詔到京城,臨行前家人以酒替他餞行,當王羲之喝得微薰時,一時書興大發,提起筆來在牆壁上題了一首「戒驕詩」給王獻之。面對牆壁的戒子 書,心高氣傲的王獻之並不服氣,他就照著牆上的字,每天臨摹幾十遍。他父親回來前,偷偷的把牆上的字抹去,在原來的地方模仿父親的字跡重新寫過,十分得意的王獻之左瞧瞧、右看看,自認無人能分辨字跡的真假。幾天後,王羲之回到家裡,看到牆上的「戒子書」,不禁納悶,仔細觀賞良久,竟搔搔頭,歎了口氣說:「那晚莫非老酒喝多了,寫出的字竟然如此拙劣,唉!」當時正在凝神諦聽的王獻之,頓時臉紅心跳,惴惴不安。之後,他終於明白不下苦功夫是成不了書法名家的。
蘭亭集序
從會稽往南走有一座蘭渚山,蘭渚山上有一座精緻的亭子叫蘭亭。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曆的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公元353年晉穆帝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至親好友與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來到蘭亭的河邊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詩。那天大夥詩興大發,酒酣耳熱之際,大家集思廣益,共寫了37首詩,王羲之把詩匯集起 來,編輯成一本「蘭亭集」。自己做了一篇序文,用鼠鬚筆寫在蠶繭紙上,這就是名震千古的「蘭亭集序」。
現存作品(含刻本、摹本)列表
唐太宗時,王羲之的書法有3000多卷,到宋太宗時只有160余件,今天全世界存世的王羲之(其實都是摹本)僅有20件。
    *
快雪時晴帖 (王羲之存世唯一書法精品真跡,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蘭亭序 (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顏真卿之祭侄文稿為"第二",蘇軾之黃州寒食詩帖為"第三"),神龍本,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
黃庭經 (亦名《換鵝帖》,宋拓本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 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樂毅論 (梁拓本)
    * 喪亂、二謝、得示帖 (唐摹本,日本皇室藏)
    * 東方朔畫贊 (唐臨本,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這是一件行楷書短簡,內容是大雪之後向友人問候。明代鑑賞家詹景鳳指出,此蹟筆法圓勁古雅,意態閑逸,對趙孟頫的行書有很深的影響。從用筆來看,此帖多圓鈍的用筆,點畫勾挑都不露鋒,結體平穩勻稱,在優美的姿態之中,流露出質樸內斂的意韻。乾隆皇帝極珍愛此蹟,譽之為「天下無雙,古今鮮對」。乾隆十一年,他將此蹟與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希」,寶藏在「三希堂」中。此帖一般認為是唐代精摹本。





快雪時晴帖:王羲之存世唯一書法精品真跡(存於台北故宮)??此帖一般認為是唐代精摹本。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西周晚期   宗周鐘


 


宗周鐘(點選下列獲語音導覽)


     


4-1寶鐘紀錄厲王武功


     


4-2宗周鐘的意外插曲


      


4-3悠揚鐘聲,威震四方


      


4-4互動練習-厲王南征大戰


宗周鐘的釋文拓片


http://tech2.npm.gov.tw/DM2003/wcbi/b/object4/03.htm


每一面資料都有!尤其要看[摹本注釋]是最清楚的。


移動滑鼠   即可看到宗周鐘上面的資料!



65.6公分,舞縱23.1公分,橫30公分,兩于相距26.2公分,兩銑相距35.2公分,重34.900公斤


鼓上飾首紋篆間飾兩頭獸紋。舞上飾竊曲紋甬上飾夔紋。紀錄厲王親征南國,令南夷、東夷凡二十六邦來朝臣服,「有成亡競」,功烈彪炳,厲王遂鑄鐘銘記此事,並以祀上帝百神與祖考先王,祈求降福長壽,永保天下。(撰稿:游國慶)


商代,鐘形樂器大多數是口部朝上,鐘體用長柄支起後再敲奏;西周開始,漸漸改為鐘口朝下,鐘柄加環懸掛而奏,成為慣見的「甬鐘」形式。宗周鐘便是甬鐘的代表。宗周鐘外形上最大的特徵,是鐘身兩面共裝飾36枚高突的長形乳丁紋,極盡華麗醒目。此鐘音質渾厚宏亮,有宗廟莊嚴氣概。
  宗周鐘的銘文自鐘身正中起讀,接著左下角,再轉至背面右下角,全篇約123字,是商、周單件鐘銘最長者。銘中因為有一個人名「」,可與周厲王的名字「胡」音相通,故得定為周厲王之器;銘文大意為:厲王時有南方的服子,大膽來犯周土,厲王便效法他的祖先文王、武王,努力鞏固疆土,揮軍攻敵,直追到服子都城,服子只好派使者來迎,表示臣服。同時,南方及東方的26個邦國代表,也隨同朝見。厲王感激天帝及百神保祐,特作此「宗周寶鐘」,並祈求先王們降賜子孫福壽,安保四方太平。


資料來源 : 簡單就是美味 - 文字學-宗周鐘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周晚期  散氏盤  (三樓305室)


 


 散盤(語音導覽)


      3-1史上最具份量的政治契約


      3-2諸侯爭霸戰即將登場


      3-2-1諸侯國對井田制度的挑戰


      3-2-2統治者轉變為見證者


      3-3韻味靈動的銘文


      3-4互動練習-散盤鑄造工匠之火線急急棒


 


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徑54.6公分,底徑41.4公分,重21.312公斤腹飾夔紋,間以獸首三,足飾獸面紋。首句「用夨撲散邑,迺即散用田」說明了紛爭的伊始:因為夨國攻打(偷襲)散國的城池田邑,造成散國損失,於是由夨國割田地二區以為賠償。文中兩段割地樹封的履勘紀錄,緊接著是夨人與散氏參與定界的見證名單,末段則為割地後盟誓立契的實景:(在豆國新宮東廷)原屬夨人土地第一區的三員首長與第二區的二名主管相繼盟誓,確定守約後,將所割田地繪圖,交由夨王執守,史正仲農則執


 左券以為文書之認證。(撰稿:游國慶)


 


散氏盤,又稱散盤,為西周晚期以塊笵法鑄造之青銅器皿。盤內鑄有銘文357字,為西周晚期的重要歷史記載文獻。


20.6公分,口徑54.6公分,盤底直徑41.4公分,重21.312公斤,盤附耳,盤腹有夔紋飾,高圈足上飾獸面紋


盤內所鑄的銘文為金文草篆,共19行,共357字,記載大意為夨國侵略散國的田邑,後來議和,夨國割田地賠償散國


和議時,夨國派15名官員前進行土地的交割事務,散國則由10名官員來接收,雙方一同訂立協約,在周王派來的史正仲農監交之下,兩國正式成立交田的正式契約,而兩國之田界契約內容便鑄刻銘文於盤內,成為宗邦重器。


散國約位於陝西寶雞鳳翔一帶,西北方與夨國為鄰。由銘文內的人物推知,此盤的鑄作年代約在西周厲王時期


根據清朝張廷濟所著之《清儀閣題跋》等等之資料,散氏盤於康熙年間於陝西鳳翔出土,經多人收藏之後,於嘉慶十四年(1809年),嘉慶皇帝50歲壽辰之際,由江南鹽運使阿林保進貢內務府。經由內務府著名金石學阮元鑒定為西周時期物品,並製作銘文拓片,收藏於內務府庫房。後有傳聞散氏盤在英法聯軍入侵圓明園時被燒毀,並多年不見蹤跡。1924年,時任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的馬衡在清查故宮物品的時候再次發現了散氏盤,後來在古籍中找到散氏盤拓片,經比較鑒別考證,確定該盤是散氏盤原件,燒毀一說純屬傳聞。1933年文物南遷離開故宮,現於故宮博物院收藏。


散氏盤書法字形不同於同期大多金文書法,寬綽大氣,意拙高古,取橫勢; 結構上變化多端,有趣味,整體重心較低(導致橫勢);章法上行列比較有序,兼有欹側之感;風格上顯雄壯、粗實、遒厚、豪邁的特徵。影響:其風格特徵間接性地對後世書家影響深遠,如鍾繇書法點畫的厚重感和結體橫向的字勢,王獻之書法章法上的欹側感等。


國立故宮博物院-散氏盤簡介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周晚期 毛公鼎


毛公鼎,是周宣王年間所鑄造的一個,上刻有500個銘文,為當今出土的銘文青銅器中,文字最多的一個。毛公鼎與翠玉白菜肉形石為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三寶」。


毛公鼎(語音導覽)


      2-1銘文助長毛公鼎的名氣


      2-2銘文透露宣王中興志願


      2-2-1周宣王命令毛公輔佐政事


      2-2-2宣王賞賜寶物嘉勉毛公


      2-2-3毛公鑄鼎感恩宣王重用


      2-3傑出的書法範本


      2-4瑕疵處反映工藝的衰退


      2-5互動練習-宣王脫困記


西周晚期     毛公鼎  


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徑47公分,重34.700公斤


口飾重環紋一道,敞口,雙立耳,三蹄足。銘文的內容可分成七段


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並飭勤公無私,最後頒贈命服厚賜,


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稿:游國慶)


銘文


毛公鼎上面的銘文是一篇冊命書,毛公鼎上的銘文提到周宣


王在位初期,想要振興朝政,遂命毛公處理國家大小事務,


又命毛公一族擔任禁衛軍,保衛王家,並賜酒食、輿服、兵


器。毛公感念周王,於是鑄鼎紀事,由子孫永寶永享。毛公


鼎大口圓腹,口沿上有兩隻大耳,腹下三隻獸蹄形足。


收藏經歷


毛公鼎於清朝道光年間在陝西岐山周原出土,據賀世明考證


是清道光年間(1851),自陝西岐山縣董家村村民董春生


在村西地里挖出來的,有古董商人聞名而來,以白銀300兩


購得,但運鼎之際,被另一村民董治官所阻,買賣沒有做


成。古董商以重金行賄知縣,董治官被逮下獄,以私藏國寶


治罪。此鼎最後運到縣府,被古董商人悄悄運走,張燕昌


張石瓠曾巧見此鼎。


後毛公鼎輾轉落入西安古董商蘇億年之手咸豐二年(1852


年),北京金石學家、收藏家陳介祺又從蘇億年之手購得


並賞給蘇億年1000兩,此鼎深藏於密室,鮮為人知。陳介祺


病故後,1912其後人賣出此鼎,兩江總督端方所有,端


方被派到四川鎮壓保路運動,被革命軍所殺。端方之後人因


家道中落,將毛公鼎典押給天津俄國人開辦的華俄道盛銀


行。英國記者辛浦森出美金5萬元向端家購買,端家嫌錢太


少,不肯割愛。當時有愛國人士極力呼籲保護國寶,毛公鼎


輾轉至當時擔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得大收藏家、後來國學館


館長葉恭綽手中,存入大陸銀行


1937抗日戰爭爆發,葉恭綽避走香港,毛公鼎未能帶走,


藏在了上海的寓所里。由於葉恭綽是用假名買走得毛公鼎,


讓日本人無法查知它得下落。葉恭綽囑咐其侄葉公超:「


國人和日本人兩次出高價購買毛公鼎,我都沒有答應。現在


我把毛公鼎託付給你,不得變賣,不得典質,更不能讓它出


國。有朝一日,可以獻給國家」[1]。毛公鼎幾經易手,甚


至差點被日本軍方奪走,所幸葉公超拚死保護,死不承認知


道寶鼎下落。葉恭綽為救侄子,製造了一隻假鼎上交日軍


葉公超被釋放後,於1941夏密攜毛公鼎逃往香港。不久,


香港被日軍攻佔,葉家托德國友人將毛公鼎輾轉返回上海。


後來因生活困頓,將毛公鼎典押給銀行,由鉅賈陳永仁出資


贖出,毛公鼎才不至於流浪他鄉。1946陳永仁將毛公鼎捐


獻給政府,隔年由上海運至南京收藏於中央博物館(今


京博物院)。1948,大量故宮珍貴文物國民政府台灣,毛公鼎亦在其中。現在毛公鼎收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價值


毛公鼎上刻的銘文卻是當今出土的七千多件銘文青銅器中最多的,有32行,500字,是西周青銅器之最,相當具有研究價值,也是故宮三寶中歷史最久遠的一件器物。


 郭沫若《毛公鼎之年代》定為周宣王時器,但唐蘭以為:


「這個鼎從它的形制、銘文內容、文字書法看,應該是厲王


時器。」。


 注釋 ^ 稀世瑰寶毛公鼎的坎坷命運


參考資料   國立故宮博物院——毛公鼎簡介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銘文說歷史-毛公鼎、散盤、宗周鐘的故事


(故宮青銅器三寶)


第一章:歷史價值非凡的寶物


 


第二章:毛公鼎


      2-1銘文助長毛公鼎的名氣


      2-2銘文透露宣王中興志願


            2-2-1周宣王命令毛公輔佐政事


            2-2-2宣王賞賜寶物嘉勉毛公


            2-2-3毛公鑄鼎感恩宣王重用


   2-3傑出的書法範本


    2-4瑕疵處反映工藝的衰退


    2-5互動練習-宣王脫困記


       


第三章:散盤


      3-1史上最具份量的政治契約


      3-2諸侯爭霸戰即將登場


            3-2-1諸侯國對井田制度的挑戰


            3-2-2統治者轉變為見證者


      3-3韻味靈動的銘文


       3-4互動練習-散盤鑄造工匠之火線急急棒


 


第四章:宗周鐘


      4-1寶鐘紀錄厲王武功


      4-2宗周鐘的意外插曲


       4-3悠揚鐘聲,威震四方


       4-4互動練習-厲王南征大戰


 


 




















西周晚期     毛公鼎



















西周晚期     散氏盤



















西周晚期     宗周鐘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37年,第三批故宮南遷文物,途經川陝公路的辛苦運輸狀況。照片/莊靈提供


 


2009/01/23 聯合報】


 









古物南遷 莊嚴見證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北方局勢動盪,政府起意將故宮文物南遷。1933年,政府開始兵分三路將國寶南遷,先後運出1萬3491箱故宮文物,及分藏於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文物6,066箱,先後暫存上海、南京。七七事變爆發,故宮再將其中80鐵箱精品用輪船運往武漢,轉長沙、貴陽、安順,最後運往四川巴縣。


當年一路押送最重要的第一批國寶的是甫自北大哲學系畢業的莊嚴,日後他曾在台北故宮擔任副院長。隨著國寶南遷,他的四個兒子,莊申、莊因、莊喆、莊靈也成為國寶播遷的見證人。


東藏西躲 敵軍難襲


莊靈說,故宮原本有意讓這些寶物常存長沙,擬在此開挖山洞。未料,山洞尚未開挖,長沙火車站就被轟炸了!而故宮國寶此時暫存在湖南大學圖書館,故宮人緊急將國寶運離此地,才離開長沙不到一周,湖南大學圖書館已被炸為平地。


另一段艱險的旅程是,在抗戰末期,年幼的莊靈跟著大人們沿川黔公路逃往四川,在通過用木料搭建的烏江大橋時,因擔心老朽的木橋不堪負荷,要求眾人下車行走,只有莊靈因年幼享特權可坐車。


他至今猶記得,車隊出發時,兩旁扶老攜幼的難民綿延不絕;在遵義附近,還驚恐萬分發現低空盤旋的日本偵察機!


船隻神奇 萬事均安


已故的前故宮副院長那志良曾記述的一段奇事更是教人瞠目結舌,從宜賓運古物到樂山須經過一段水路,當時因水流急只能靠船伕用縴繩拉曳木船將古物運至庫房,誰知船行到半路,縴繩竟然斷了,船隻立刻改向倒行,眼看著若是衝入大河、撞到樂山大佛腳下,必定船破、寶葬、人亡,此時船突然橫過來,擱淺在沙灘上不動了。人、船、寶均安。


此外,在運寶至川陝途中得經過綿陽便橋一輛車竟然從橋上翻落而下,幸好那志良趕到失事現場查看時發現,這一車所裝的都是不怕摔的文獻檔案。更幸運的是,翻車的地點距離有水的河道近一丈,檔案雖落地但未泡水悉數安然。那志良將這一切歸功於「古物有靈」。


護送過程 窺盡滄桑


儘管如此,在逃難的過程中仍不免有些小閃失。故宮的檔案記載,1937年,故宮的第三批文物由寶雞運往倉庫途中,曾經發生火車撞擊汽車的事故,後經詳細檢視,幸好只有一件黃瓷大盤破裂、一件時鐘的玻璃罩破損


此外,第三批文物存放在漢中期間,曾發生守衛士兵的手榴彈不慎墜地爆炸意外,除當場炸死三位值班士兵外,也波及臨窗放置的文物,炸碎了一件乾隆款白地青花瓷瓶、震傷一只龍紋瓷瓶


所幸,這些小事故都未損及重要國寶,反倒如同戰亂中的一面明鏡,讓人窺見那個多事之秋。






 1930年代,在日軍鐵蹄步步進逼下,故宮國寶從1933年起,一路播遷南下。這些國寶先後在1948年、1949年落腳台灣,堪稱是世界博物館史上最不尋常的一頁。


在戰亂中,故宮分三路運送國寶,其中,尤以曾在1935年赴英國倫敦參加「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以80鐵箱裝運的文物最為重要。這批由莊嚴、那志良等人負責押運的國寶,當年是西方人邂逅中華文物的第一道曙光,也是第一批出宮,先後遷往上海、南京暫存的國寶。


1937年元月,故宮在南京成立分院,其後卻因日軍在上海啟釁,南京情勢告急故宮決定將這批精品西遷長沙,再輾轉至貴陽、安順,最後運往四川巴縣,這是第一路。


上海戰事失利後,故宮從南京搶運出文物1萬6000餘箱,分別由水、陸兩路撤離,運抵四川。1945年日軍投降;故宮先後將巴縣、峨嵋、樂山三地的文物集中到重慶,然後再運抵南京。隨後因國共戰爭形勢逆轉,政府決定挑選故宮和中央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文物精品運往台灣。


1948、49年間,故宮先後分三批以軍艦、商船運送2,972箱文物抵台,雖然只是當年文物從北京南遷箱數1萬3491箱)的22%,但號稱是國寶中的國寶,精品中的精品。


這些文物在來台之初,一部分曾暫存在楊梅的鐵路局倉庫,之後在台中糖廠寄居一年。為顧及文物安全,政府在霧峰北溝另建山邊庫房及防空洞1950年,國寶悉數遷藏霧峰。


1965年,台北外雙溪新建的故宮博物院落成,飄泊多年的國寶總算有了家



文章定位:


故宮國寶 (連結)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4704685.shtml



 







<國寶播遷>史上最不尋常一頁



【聯合報本報記者周美惠】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肉形石


 


5.73公分,寬6.6公分,厚5.3公分


 


在故宮的陳列室中,肉形石與翠玉白菜


 


是故宮人氣最旺的兩大文物,因此兩物經常


 


此件肉形石乍看之下,像不像是一塊令 


 


人垂涎三尺、肥瘦相間的「東坡肉」?瑪瑙


 


類礦物在大自然中,由於經過漫長歲月的累


 


積,在不同的時間點,雜質影響乃至生成的


 


顏色不同,呈現一層一層不同的色澤,製作


 


此件肉形石的工匠,將原來質感豐富的石材


 


加工琢磨,並將表面的石皮染色,做成了這


 


件肉皮、肥肉、瘦肉層次分明,毛孔和肌理


 


都逼真展現的作品。(撰稿:施靜菲)


 



肉形石,是於清朝時期的一個宮廷珍玩,現存於台北國立故


宮博物院,肉形石的由來是一塊自然生成的瑪瑙,瑪瑙生成


過程中受到雜質的影響,呈現一層一層不同顏色的層次,外


觀看過去就像一塊肥嫩的東坡肉,因而稱「肉形石」。


肉形石與翠玉白菜毛公鼎,合稱「故宮三寶」。但是翠玉


白菜與肉形石目前在故宮典藏古物分級上為重要文物,而非


國寶級文物[1]


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肉形石


 

 








肉形石





清     


肉形石



 


 


 







 


 


(點圖案好玩歐!)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翠玉白菜


18.7公分,寬9.1公分,厚5.07公分


 


這件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百分百的作


 


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親切的題材、


 


潔白菜身與翠綠的葉子,都讓人感覺十


 


分熟悉親近,別忘了看看菜葉上停留的


 


兩隻昆蟲,它們可是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


 


和蝗蟲。此作品原置於紫禁城的永和


 


宮,永和宮為光皇帝妃子瑾妃的寢宮,


 


因此有人推測此器瑾妃的嫁妝象徵其清


 


白,並企求多子多


 


 


雖說翠玉這個材質與白菜造型始風行於清


 


晚期,白菜與草蟲的題材在元到明初的


 


草蟲畫中,屢見不鮮,一直是受民間


 


歡迎吉祥題材。相信無論是此位宮廷作


 


坊中的匠,或是製作翠玉白菜的玉匠,


 


都只是發創意、巧藝,為順應贊助者喜


 


好而創作,是由於並未留下相關的資料


 


記載,也留給者更多想像的空間。


 


(撰稿:施靜菲)


 


 



翠玉白菜中國的一種玉器雕刻,為利用翠玉天然的色澤雕出白菜的形狀。翠玉白菜與肉形石目前在故宮典藏古物分級上為重要文物,而非國寶級文物[1]。據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長稽若昕於2007年所言,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了3顆翠玉白菜中國大陸的北京故宮也有。翠玉白菜與清院本清明上河圖肉形石是國立故宮博物院內最知名的人氣文物,故宮許多自製的紀念品都是以翠玉白菜為主題。


雖然翠玉白菜不只一顆,但最常展示或出現在照片上的卻只有如右圖的那一顆。關於這顆翠玉白菜的文獻很少,只知道這件玉器原本置於北京紫禁城的永和宮,是光緒帝的妃子瑾妃的嫁妝。此件玉器的雕刻一體成形,以翠玉自然的色澤刻飾出綠色的菜葉與白色的葉柄;白菜的造型象徵女子清白,而菜葉上還雕有兩隻昆蟲,一隻是螽斯,一隻是蝗蟲,都是象徵「多子多孫」之意


翠玉白菜與毛公鼎肉形石共稱作「故宮三寶」。


國立故宮博物院——翠玉白菜(正體中文版)


 

 


 






















翠玉白菜





清   


 翠玉白菜


(點圖案好玩歐!)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象牙鏤雕提食盒


45.4公分,橫長30.4公分,縱長 21.6公分


 


此件提食盒之盒身設計分成四層屜格,可分層置放不同的食物,


但從它吹彈欲破的表面看來,作為觀賞陳設用的藝術品,可能性


要大於真正實用的器物。雕工十分之精細,主體的部分用鏤空精


雕的象牙片,嵌置於框格中,背景就像是絲毯一般的直線地子,


線與線之間微細到只能用巧奪天工來形容,其上還雕飾有人物、


鳥、獸、庭園景物和船,像是十八世紀歐洲人幻想的東方樂園。


蓋鈕,盒身框架及提手,都有染有淡藍或紅色來點綴。提把上刻


有中國傳統的八仙人物,亦隨畫面所需加以染色,蓋鈕則像是一


件西洋帶蓋高足瓶,還有紅色緞帶裝飾。(撰稿:施靜菲)


 




















象牙鏤雕提食盒
放大圖
 







象牙鏤雕提食盒 象牙鏤雕提食盒 象牙鏤雕提食盒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春秋中期     子犯和鐘


 


高各為71.2公分/66.7公分/67.6公分/61.7公分


       /44.0公分/42.0公分/30.5公分/28.1公分


 


編鐘成組八件,各有刻銘,連讀共132字,記載晉文公


重耳流亡十九年後返晉掌權,及晉楚城濮之戰等重要史實。


作器者子犯,即晉文公(重耳)之舅父狐偃。


(撰稿:游國慶)









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大公子重耳受奸臣陷害,在大臣介之推的保護下,流亡國外。



有一天,他們在一座大山裡迷了路,幾天幾夜沒吃上東西,重耳餓得頭昏眼花再也無力走動。介之推割下自己腿上一塊肉,用火烤熟送給重耳。重耳吃完後問肉是哪來的,介之推告訴他說是自己腿上的肉。重耳感動地說:「你這樣待我,日後我怎樣報答你呢?」介之推說:「我不求報答,但願你不要忘記我割肉的痛苦,要多想些治理國家的方法,希望你以後做一個清明的國君。」



重耳流亡後的第十九年,終於回國做了晉國的國君,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他把流亡時期跟隨他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都封賞了,唯獨忘了介之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之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之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之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之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之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

於是,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但是卻一無所獲。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之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之推出來。上山一看,介之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之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之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把介之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離開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穿在腳上,望著它哀嘆:「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之推一樣。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右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寶貴的介之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之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寒時節在清明節的前兩天)


參考資料 http://tw.search.yahoo.com/search?fr=fp-tab-web-t&ei=UTF-8&p=%E4%BB%8B%E4%B9%8B%E6%8E%A8


 


 




















子犯和鐘1-12
放大圖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珠產於大陸東北地區的江河之中,乃是河蚌所生。由於這裡是滿族的龍興之地,而東珠的數量又十分珍稀,因此清朝皇室把此地所產的東珠,視為珠寶中最最珍貴者,只


有他們能夠占有,其它人無權享用。


    在清代的冠服制度中,凡高級官員便須佩帶朝珠。但據《大清會典》記載,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方可佩帶東珠朝珠,可知這是至高無上權力的象徵,不容任何人僭越侵犯。

 


朝珠的由来


 


  朝珠原是佛教数珠的发展,清代皇帝祖先信奉佛教,梵文称满洲为“曼殊”的转音,佛教徒对清朝皇帝有“曼殊师利”大皇帝之称,“曼殊师利”就是文殊菩萨。因此,清代冠服配饰中的朝珠也和佛教数珠有渊源。按清代冠服制度,君臣、命妇凡穿朝服或吉服必于胸前挂朝珠。


 


  朝珠是古代官服中特有的饰物,由佛珠衍化而来,亦108颗。按照清代的制度,在佛珠上增加一些配件,并与官服中的顶带花翎(即帽顶、翎管、花翎)、补子、朝靴等相配合,精美典雅,琢磨精细,镇配亦讲究。清代朝珠多以翡翠、蜜蜡、珊瑚、琥珀、绿松石、桃核(雕刻)等世间珍物顶制。朝珠除1O8颗珠之外,还须加上佛头、记捻、背云、坠角等用丝线编织的长带贯穿之,用以佩带。



  清代的制度规定:皇帝、宗室、王公、异性世爵侯以下至文官五品,武宫四品以上本人及妻室或儿女穿着朝服时,可以配挂朝珠,称文五、武四。因此,清代文武百官在上朝时,够上等级者方可佩用朝珠,是显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之一。



東珠朝珠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東珠產於大陸東北地區的江河之中,乃是河蚌所生。由於這裡是滿族的龍興之地,而東珠的數量又十分珍稀,因此清朝皇室把此地所產的東珠,視為珠寶中最最珍貴者,只有他們能夠占有,其它人無權享用。


    


清代除了朝珠之外,在朝帽上也裝飾東珠,只是其數量隨等級而不同。此件「金鑲東珠朝帽頂」,通體纍絲,最上端銜大珍珠一,其下三層貫東珠各一,每層又裝飾四條金龍和飾四顆東珠。這樣的形制和東珠數,乃是最高等級的頂戴,也就是皇帝的朝冠。


 


 


皇帝的朝冠有冬夏之分,是皇帝在朝会、祭祀时戴的礼帽。冬朝冠面为熏貂和黑狐,夏朝冠面为玉草。无论冬夏朝冠皆帽檐上仰,覆以珠穗,正中饰三层金顶,每层间饰以一等大东珠一颗,环绕金顶周围,饰以四条金龙,龙的头上、脊背各镶嵌一颗一等大东珠,四龙口中各衔一颗大东珠,帽后饰一等东珠七颗,皇帝的朝冠上共饰有二十二颗大东珠。



 

金鑲東珠朝帽頂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龍山文化晚期~


二里頭文化  鷹紋圭  

 


30.5公分,最寬7.2公分,最厚1.05公分,重600.96公克


 


一面牙黃泛灰色玉,另一面上半部


牙黃泛灰,下半部赭紅色,刃


部近黑色。窄長梯形,平直正刃。


刃線上頗多使用崩傷痕。柄


端也有傷缺、一圓孔,孔壁光滑。


圭之中段的兩面,均淺浮雕


神秘的花紋。上下段又加琢了乾隆


的御製詩和璽文。清宮中加配


木座。 用美玉琢製的斧鏟,主要


是象徵統治者的身份地位的禮


器,在禮制中稱為「圭」。在典禮


中,要將它的刃部朝上捧握。


這是一件距今約4300至3800年間海


岱地區的玉圭,住在那兒的


先民就是文獻中的「東夷」。所以


在這件玉圭的中段,都雕琢了


東夷人信奉的神祖像。不過浮雕的


花紋非常輕淺。圭的一面雕琢


著有大漩渦眼、頭戴「介」形寶冠


的神祖,「介」形寶冠兩旁還


插著飄逸的鳳羽。另一面雕琢向上


衝飛的鷹鳥,整隻鷹鳥構成象


徵通天的「介」形。在寬約1公分


的窄邊上,還雕琢一個戴圓耳環


的長髮女子,可能是東夷母后「常


儀」。不過十八世紀的乾隆


皇帝不瞭解花紋的神秘性,就將刃


部向下地,在光素的器表加刻


了御製詩與璽文。


撰稿:鄧淑蘋



 

 


 




















鷹紋圭
放大圖
 







鷹紋圭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玉辟邪 9.3公分 (三樓307室)



 


辟邪,是想像中的神話動物,顧名思


 


義,是人們希望藉助它的法力,來避除


 


邪惡。


 


流行於漢代的辟邪,多為帶翼的四足


 


獸,其造形可能傳自西亞。


 


常以巨石雕刻,立於陵墓前。


 


也用美玉琢成,作為極高貴的陳設器。


 


這件玉辟邪以青白玉琢成,昂首張口,


 


似在低吼。跨步遊走,雙翼雖貼於身


 


側,卻做蓄勢待發狀。


 


頷下長鬚垂胸,長尾曳地,器宇非凡。


 


因曾經深沁熟盤,甚至再被染色,所以


 


表面多有深淺褐斑。


 


這是目前所知的漢代玉辟邪中,體積較


 


大的一件。它的口吻較長,有似馬臉,


 


與常見的短口吻似虎臉的辟邪不相類


 


似。卻與近年在內蒙古出土的西漢中、


 


晚期銅灶上所加飾的動物頭像,頗為神


 


似。


 


學者多稱銅灶上的動物為「龍頭」。


 


故宮的這件玉辟邪,曾為帝王重要的收


 


藏。辟邪的胸前刻有御製詩。


 


宮中還配有雙層紫檀木座,上層刻有


 


「乾隆御玩」,下層刻有與辟邪胸前相


 


同的御製詩,刻字的部分還嵌有銀絲。


 


(撰稿:鄧淑蘋)


 


漢說唱俑玉辟邪


 




















玉辟邪
    漢  玉辟邪
(點圖案好玩歐!)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北宋  汝窯 蓮花式溫碗    (二樓203)


 


 高10.4公分,口徑16.2公分,足徑8.1分 ,


 


        深7.6公分 ,重465公克



 


此碗呈十瓣蓮花式,


 


碗腹壁稍呈圓弧,


 


直口稍斂,


 


口緣花瓣流暢貫連,


 


圈足稍高。


 


整件器物由底至口厚度均勻,


 


釉薄不透明,釉色呈青藍,


 


有細開片。


 


全器滿釉,圈足內底以五支釘墊燒,支釘點


 


極細,支釘痕胎土呈灰黃色。


 


(撰稿:蔡玫芬)




北宋 汝窯 青瓷蓮花式溫碗


互動賞析


























汝窯 蓮花式溫碗
放大圖
 







汝窯 蓮花式溫碗 汝窯 蓮花式溫碗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