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原住民專區 (5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待續 !


 


            排灣三寶的巨形意象:琉璃珠、陶壼和青銅刀



*蜻蜓雅築 :

電影「海角七號」裡象徵堅貞的愛情或是思念的琉璃珠,正是「蜻蜓雅築」的工藝作品。

 






三地門鄉
Sandimen Township



















三地門鄉位於屏東縣東北方
三地門鄉位於屏東縣東北方
行政區管轄 屏東縣
行政區類別
舊稱 山地門、三地
總面積 196.3965平方公里
戶數 2,222戶
人口 7,516人(2012年5月




三地門因「海角七號」之勇士之珠,影響許多朝聖的影迷前往當地購買山明水秀地形但卻因琉璃珠而聞名,三地門位於屏東縣北部,北鄰高雄縣茂林鄉,東鄰屏東霧台鄉,西接高樹鄉,南為內埔鄉。

原地名的排灣語是「音斯地摩兒」,清朝時漢人稱為「山豬毛」,後改為三地門,台灣光復後稱為三地鄉,直到1992年才正名為三地門鄉。

當地以屬於原住民鄉,以魯凱族及排灣族為主。有著濃濃的原住民風情,若來到三地門除了可以品嚐一下當地著名的山豬肉,更可以在夕陽西下時享受一下岩燒山豬肉及土雞城來唱一下卡拉OK,容入旅遊無憂無慮的休閒生活吧~。

*************************

 

原鄉工藝  展現生命力量 -【三地門鄉】


三地門鄉擁有得天獨厚的美景,青翠山巒、蜿蜒溪流,更有豐富的排灣及魯凱族特殊文化資產,也是最大的山地鄉。原地名排灣語為音斯笛摩兒,清朝時期漢人北移開墾時稱之為山豬毛,日治時期稱為山地門,光復後才改稱山地鄉,1992年8月更名為三地門鄉。


在三地門鄉,您可以欣賞大津瀑布的美,或到賽嘉露營活動,或到部落遺址尋幽訪古,還有充滿原味的餐飲。


三地門鄉的藝術工作者,平時除了致力於傳統藝術的推廣外,在藝術品的創作更是有獨到之處。無論琉璃製作、傳統服飾上的印染刺繡、陶壺、木雕、石雕... 等,結合了現代藝術與原始圖騰的傳承,是你來到三地門鄉絕不可錯過的盛饗。


旅遊小叮嚀


交通路線




  • 自行開車:
    1. 國道3號高速公路 ─ 屏東九如交流道 ─ 九如 ─省道台3線 ─屏東市 ─省道台24線 ─三地門
    2. 國道3號高速公路 ─屏東長治交流道─省道台24線 ─ 三地門
  • 搭車: 
    屏東客運→屏東火車站往三地門,至三地門鄉公所站下車

旅客服務中心



  1. 屏東縣政府:08-7320415
  2. 三地門鄉公所:08-7991104
  3. 達來派出所:08-7992514
  4. 三地門警察分駐所:08-7991154
  5. 水門派出所:08-7991149 

******************************************









 

*******************************************




三地門FUN一夏 原味樂無窮


自由時報 – 2012年7月9日 上午4:35



〔自由時報記者邱芷柔/三地門報導〕暑假觀光旅遊旺季,屏東三地門鄉推出充滿「原」味的吃喝玩樂行程,有一年一度的「收穫季」、琉璃珠DIY、手工編織、石板彩繪,還有德文咖啡、石板烤肉等充滿原住民風情的休閒活動,熱情邀請民眾到三地門走一走,豐富暑假行程。


三地門FUN一夏 原味樂無窮
三地門FUN一夏 原味樂無窮三地門鄉蜻蜓雅築業者施秀菊表示,炎熱夏天來一杯小米釀,加上當地生產的德文咖啡,吃一口現採南瓜派,不僅味蕾得到滿足,更將三地門美麗風光盡收眼底,還可以DIY製作排灣族特有的琉璃珠,很適合親子休閒同遊。

三地門鄉鄉長潘勝富表示,從六月底開始各部落就逐漸展開熱鬧的歡慶活動,除了傳統祭儀、民俗技藝競賽,還有聯歡晚會等,為收穫季拉開序幕,不僅體驗當地民俗風情,再來上一杯濃濃排灣族風情的咖啡,絕對會讓你不虛此行。


 


****************************************************



 

 

三地門簡介


三地門位於屏東縣三地門鄉,地處屏東東北靠山隘寮溪畔,顧名思義即『三地之門』,三地意指水門、三地、北葉三個排灣族村落聚居地;三地門鄉擁有得天獨厚的美景,青山巒疊、溪水幽幽,更有豐富的排灣及魯凱族特殊文化資產,也是最大的山地鄉。


三地門的歷史發展


三地門原地名排灣語為『音斯笛摩兒』,清朝時期漢人北移開墾時稱之為山豬毛,1935年日本將排灣族Timor、Talavatsal、Salalau三社居民遷移到今日的三地門,並規畫為棋盤街道聚落,當時屬高雄州屏東郡管轄,稱為『山地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改設高雄市『三地盟鄉』,1947年易名為『三地鄉』,1950年改隸屏東縣,1992年8月才正式更名為『三地門』。


流經三地門的隘寮溪


隘寮溪主要由南北兩大支流匯合而成,南隘寮溪發源於北太武山;北隘寮溪發源於知本主山附近的巴尤泡池稱為巴尤溪;南北兩溪蜿蜒向西流至三地門附近會合,有三地門大橋貫串山地與平地交通,橋下溪床戲水、露營烤肉皆宜;出山谷沿西北像流到屏東縣里港鄉磚子附近匯入荖濃溪,全長約90公里。


來去三地門旅遊


三地門鄉內除了常見之舊紋理(石板屋)外,還有部落生活所形成的梯田地景、豐年祭等文化傳統祭典以及以『排灣三寶-陶壺、琉璃珠、青銅刀』為主要發展重點的傳統工藝與文化產業,而每年的豐年祭則是當地居民的一大盛事;三地門鄉也有許多豐富的旅遊景點,例如三地門橋、22號省道公路風光、水門、德文風景區、大津瀑布、海神宮、賽嘉航空公園、台鳳高爾夫球場、馬兒村迎賓大道、綠色隧道、戲水樂園、青山村海神宮、莎卡蘭生態園區、以及三地村工藝大道等,或到部落遺址尋幽訪古,都是相當不錯的行程!

三地門鄉的藝術工作者,平時除了致力於傳統藝術的推廣外,在藝術品的創作更是有獨到之處,在無琉璃製作、傳統服飾的印染刺繡、陶壺、木雕、石雕等等都結合了現代藝術與原始圖騰,融合了原住民的元素,在細膩的工藝作品中多了一份原住民的情感,其中最為特別的是由原住民工藝大師撒古流親自設計施工的三地門鄉公所。

*********************************************



三地門原住民聚落 - Mobile01


三地門鄉,是一個傳統的原住民聚落,也是要通往霧台鄉境內,必經過的一條路.


開車進入三地門,感覺的出來這邊已經是一個熱門的觀光景點了.


在往上一點的道路旁,有一座原住民的集會場所.


看來有祭典活動時,這邊一定很熱鬧.


從這邊可以鳥瞰整個三地門聚落.


三地門也設有一座文化村,建築型式充滿了原住民的風味,只可惜我去的那天沒有開放.


園區的景觀相當不錯,看起來有專人在整理.


最旁邊的地方,隘寮溪切成的一個山谷.


道路旁的石璧上,似乎是只要原住民部落,都會有的彩繪.


鄉公所是三地門鄉的行政中心,當然也是依照原住民建築型式去裝飾那冷冰冰的官式建築.


讓這邊看起來不那麼的呆版.


排灣族的洪水傳說
參考資料來源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http://www.tacp.gov.tw/intro/RITE/story.htm
古時候,洪水氾濫四方都是大水。當時有兄妹二人抓住水中的「拉葛葛日」草,才沒有淹死;但他們找不到一塊乾的土地,家也不見了,兩人就相對而哭。
忽然一條蚯蚓出現,他排出的糞變成一座浮出水面的山陵,兄妹二人依附在這座山。二人在那裡住了一段時日,因為沒有火,所以日子過得非常難受。突然間,半空中飛來一隻甲蟲,他們遠遠看見甲蟲口中銜著一根細火繩,便把他取來。
從那時起,火不停地燃燒,從沒有熄滅。兄妹二人長大以後,便在蚯蚓排出來的土地上耕作,他們到處找尋地瓜、山芋和粟米的種子,找到種子便開始播種,於是有了充足的食物。日子一天天過去,二人長大了,在世間卻找不到其他人做配偶。後來兄妹只好結為夫妻,最初他們所生的孩子都有殘疾;有瞎子、四肢不全的。
到了第二代,生下的子女就比較正常些。到了第三代所生下的子女都健康正常,據說孩童殘疾是兄妹結婚而產生的惡果。排灣族的神話傳說有一特別之處是可用吟唱方式呈現。




三地門衛生所,是這邊的醫療中心,不過若是碰到重大疾病時,還是要到屏東的大型醫療院所.


旁邊停的救護車,大慨是這一區唯一的一輛吧.


既然是來到原住民的地盤,當然要看看這邊的手工藝品囉.


三地門的街上,有在陳售這些原住民的手工藝品,大多以服飾居多.


然後道地的石板山豬肉當然一定要嘗嘗囉.


三五步就一家在賣的碳烤山豬肉,一份是100元.




不過我一個人吃不了那麼多,所以我只買了半份,但是還是蠻多的.


另外一攤看到的石板香腸和烤魚.


這邊的所燒的,不是木炭,而是整枝山上所揀回來的木柴.


在燒烤時的香味,又跟碳烤不一樣了,有獨特的木材香,來到三地門,一定要來試試囉.


********************************************


屏東三地門之旅


 


 


********************************************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 德哥 提供分享 !


                                    


高雄茂林多納黑米祭245.JPG 
98  11  29  高雄茂林鄉多納黑米祭Billy旅行日記


 


 


原住民資料整理14 

台灣原住民族群目前已有14族,其名稱族別如下:



阿美族、泰雅族、雅美族、賽夏族、布農族、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鄒族、邵族、葛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及賽德克族



賽德克族分佈於花蓮縣與南投縣一帶,人口約5千至1萬人,其為平權社會


重要一事有1.祖靈信仰2.善於守獵3.民族性強悍,文化表現與太魯閣族相似。


<補充> 撒奇萊雅族原來分佈在奇萊平原(花蓮平原)上,範圍相當於現在的花蓮市區,花蓮舊稱「奇萊」,是阿美族稱其為「Sakiraya」擷取「kiray」的音而來。Sakizaya一詞意義傾向「真正之人」,是特定的一群人,使撒奇萊雅族屬於母系社會,採入贅婚,從妻居,因主要分佈於花蓮奇萊平原,因此同時兼有漁業以及狩獵等經濟產業。近代因甚早接觸噶瑪蘭族人,從其學習水田耕作,因此水稻的種植歷史甚早。用的語言亦稱為「Sakizaya」。撒奇萊雅族的聚落主要分佈於台灣東部,大致在今日的花蓮縣境內。撒奇萊雅族相信祖靈的存在。根據日文文獻的記載以及撒奇萊雅族耆老的口述,早期撒奇萊雅族的祭典是以小米為祭祀中心,按照小米生長時節,分為播粟祭、捕魚祭、收成祭、豐年祭與收藏祭。



<補充>「噶瑪蘭」是一個民族的族名,也是宜蘭的古地名。在漢人大舉來到宜蘭開墾以前,樂天知命的噶瑪蘭人,是在蘭陽平原上活動的主要族群。 噶瑪蘭人自稱「平原之人」,他們天生喜歡接近水,是一個愛水的民族。過去他們居住的地方,多半在宜蘭河流域的壯圍鄉、礁溪鄉和宜蘭市,以及冬山河流域的五結鄉、冬山鄉和羅東鎮境內。



<補充>「太魯閣族」大致分佈北起於花蓮縣和平溪,南迄紅葉及太平溪這一廣大的山麓地帶,即現行行政體制下的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及少部份的卓溪鄉立山、崙山等地。為一父系的小家庭組織結構社會,在家庭或親族間均以男性權威為主。



阿美族-台灣人數最多也是最大的原住民族群,屬於母系社會,在每年的7~9月舉行為期7天的豐年祭典。其祭典意義:有飲水思源、不忘祖德的意義。



泰雅族-為台灣原住民族群中第2大族。在原住民族群中,有「鯨面」習俗的是泰雅族賽夏族



排灣族-是台灣原住民族群中第3大族群。分布於屏東縣、台東兩縣。5年舉行「竹竿祭」﹙又稱5年祭﹚是為最重要的祭典,竹竿祭為期5天,通常在1025日 舉行。 



布農族-是典型的高山民族,為父系社會行大家族制。在原住民族群中排名第4的族群,主要依靠農業維生,兼而從事狩獵、採集等活動,而文化成就上首推精巧的紡織技術。重要的年度祭典是「打耳祭」,通常是在4月份舉辦。 
*在
原住民族群中以八部合音,響譽國際的是布農族



雅美族-居住於台東縣蘭嶼鄉,在近年來有意將其名正名為「達悟」。其飛魚祭在5~7月舉行。



賽夏族-多分布於苗栗縣南庄鄉,文化代代相傳,傳統祭典繁多以祈天祭及矮靈祭最富盛名 (一年一小祭,隔年一大祭) ,矮靈祭場向天湖位於苗栗縣南庄鄉的東河村。



卑南族-多分布於台東縣卑南鄉,是東台灣原住民族群中人數最少的族群。近年來的年度大事從猴祭、大獵祭、至聯合年祭,為期約8~10天,大致從1224日 夜晚持續至元旦。 



魯凱族-多分布在高雄縣、台東縣一帶,以霧臺為大本營。霧台鄉屬山地經常管制區,欲前往其中的文德村須事先辦理甲種入山證。其社會階級共分為大頭目、貴族、士以及平民等四個階級。 
魯凱族的族花是-百合花」要善獵的勇士及貞潔的女子才可佩帶。其文化是以刺繡與木雕為主,人物、臉譜、百步蛇是木雕中常見的題材,百步蛇是貴族特有的紋飾



鄒族-又稱為曹族,主為阿里山鄉的原住民。每年的215舉行戰祭、年祭則是固定於國曆的815日 起舉行3天。



邵族-是台灣原住民中人口最少,漢化最深的一族。主要集中於日月村的伊達紹。其終年有祭祀;最大的祭典是約在舊曆815日 前後的豐年祭(恰為日月潭水沙連觀光季舉辦日)。其他重要的祭典還有農曆3月的播種祭與7月的狩獵祭。部落組織是以「頭目」為中心,頭目即是領袖,可世襲。 
「湖上杵聲」就是形容邵族的文化特色。 



上述內容資料取得自~導遊考試用書『導遊實務一』、中國近代史與台灣史 
張遵倩主編(鹿鳴出版社)、觀光導遊與領隊理論與實務林燈燦著(五南出版)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http://www.tacp.gov.tw/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www.tacp.gov.tw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森林博物館館長阿力曼(右)強調,館內像這麼大樹冠幅的白榕就有一千多棵。(黃力勉攝)


靠口碑 森林博物館遊客破14萬


延平鄉鸞山村的森林博物館,開放六年來已經湧入十四萬人次的遊客。


 


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阿力曼

台東行程規劃、導覽解說服務
聯絡人:保哥 0910-148289
信 箱 :
liu3886.ltb@msa.hinet.net


 


**********************************


 


 


台東鸞山森林博物館 - Mobile01



                                                     台東鸞山森林博物館 (台東縣延平鄉鸞山村)


 


**************************************************************


阿力曼˙森林博物館 - 愛唱歌的小青 - Yahoo!奇摩部落格


 


布農族人第一次看到長滿氣根的榕樹,如同人類的手腳擴張,


     取名叫做「會走路的樹 vavakalum」。


 



 



 



 


*************************************************************************


 


樹會走路的台灣阿凡達聖地:台東鸞山森林博物館


 



2012 年2月多出來的最後一天,有別於台北的寒冷多雨,春天在台東鸞山上像是創造了另一個宜人季節,這裡森林的顏色像已在電腦裡先調校過、帶水氣的綠色是明亮又飽和。


一群來自台北到此員工旅遊的卅多人用完午餐、正以不規則講話隊形站在草地上,同時面向這地方的主人正誠懇又帶點激動的講述開發這裡的堅持與理想,從台灣談到地球、從環保又回歸人心。「人,要做有價值的事情」放慢語調同時也瞬間加重了情緒,原本靈動散發智慧的一雙大眼霎時盈滿淚水,這沒預期的哽咽讓在場所有人嚇了一跳,也隨之更為動容了。



真情流露的阿力曼


觀光教父嚴長壽前陣子針對花東海岸開發議題時說了一句:「花東不需要阿曼,只要阿力曼」,用以表示美麗的花東海岸不需五星級奢華旅館進駐、只要在地原味,而眼前這位對土地充滿熱情的就是阿力曼本尊。堅持不要華麗裝飾、力求保留原始風貌的這裡是台東「鸞山森林博物館」。


來到這很難不與宜蘭的「不老部落」比較,同樣都是讓都市人走入深山作客的部落,但相形之下不老部落像是交給頂級渡假村規劃後的部落體驗,相當精緻!而森林博物館則刻意維持原汁原味,屏棄外來世界的元素,幾十年前是什麼樣子、現在就也該那樣,頗有個性。



阿力曼講解布農族的吃飯禮儀:男生要幫女生添飯,孩子要幫父母盛菜



想起一位已經不在的朋友曾說過 - 開心煮的東西才會好吃,看照片中的人那樣自在的笑著,無怪乎在台東森林博物館的這頓午餐美味了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ext


一二全國布農族射耳祭


 


活動在五月十七至十九日


 


主場地為  瑪夏  國中 (高雄市那瑪夏區平和巷171號)

那瑪夏區位於高雄市東北部


那瑪夏區位於高雄市東北部


那瑪夏區,位於台灣南部高雄市東北方之山嶽地帶。東鄰桃源區,西鄰台南市南化區,北接嘉義縣大埔鄉阿里山鄉,南連甲仙區


該區地處玉山山脈之上,地勢高聳崎嶇,高屏溪兩大源頭楠梓仙溪荖濃溪流貫區境,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該區為高雄市三個原住民區之一,區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族布農族為主,鄒族排灣族次之。




 


************************************************


 


布農射耳祭 相約那瑪夏


自由時報 – 2012年5月10日 上午4:31







〔自由時報記者王榮祥/高雄報導〕二○一二全國布農族射耳祭暨傳統技能競賽十七日起在那瑪夏登場,來自各部落兩千位布農勇士將同場競技,展現男子氣魄;五月適逢那瑪夏水蜜桃產季,民眾上山體驗原民傳統之餘,還能順道品嘗甜美水蜜桃。


布農族人數在原住民十四族排第四,被日人喻為「最強」族群,主要部落在高雄、台東、南投、花蓮等地山區;射耳祭則是布農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節慶,又稱打耳祭或鹿耳祭,每年農閒時舉行,透過射箭、扛豬等體能競技肯定男人在部落地位,並祈求獵獲豐富、家族興旺。


全國布農族射耳祭已辦過十多年,原由各部落輪流主辦,且射耳與其他體能競賽並非同時同地展開,而是在一段時間內分區陸續進行,今年則是首次整合所有賽事在同地舉辦,盛況空前。


主辦單位那瑪夏區公所說明,今年活動在五月十七至十九日,主場地為那瑪夏國中,鄰近地區則安排球類與晚會等;原本三年前應輪到那瑪夏主辦射耳,不料碰上八八水災而讓賢,這次有機會承辦首次大型傳統盛事,除凝聚部落情感,也希望讓各部落看看那瑪夏復原情況。


公所表示,射耳祭內容包括射耳、傳統技能(扛豬、鋸木等)、球類競賽、文化論壇、原民畫展、感恩之夜(晚會)等,歡迎民眾上山分享布農歡慶,同時品嘗那瑪夏水蜜桃,詳情可洽670-1001。


***************************************************************************


 


布農族射耳祭


布農族在原住民,向來以天籟般的八部合音聞名於世,而其英勇善獵的技術,更令人欽慕。


傳統布農族人靠山吃山,對於大自然相當敬畏,一年當中不論播種、收成、除草、打獵,都有固定的祭祀儀式告天謝神,其中射耳祭(亦稱打耳祭)是最重要的祭典。


舉行射耳祭的時機在每年4~5月間,正好是小米結穗、準備豐收前的日子。祭典前,族裏的男人會擦亮自己的獵槍、弓箭,組成10余人的隊伍,上山狩獵;此時也是男人展現勇氣和技藝的時候,如果能夠獵得山豬、鹿等大型動物,將被族人視為英雄。


同一時間,獵人的妻子開始準備食物並釀製香醇的小米酒,待男人扛著豐碩的成果歸來,婦人們便帶著佳肴和小米酒至村口迎接,獵人也將捕得的獸肉拿出來給大家分享,氣氛頗為歡樂。


第二天淩晨,男人們攜帶自己的獵槍,陸續來到氏族的祭場。祭場內通常有棵大樹,樹下挂著歷年來祭祀用的獸骨。巫師首先祭獸骨,以表達對獵物的敬意,祈求來年依舊豐收,並挂上新獵物的獸骨。隨後舉行點火祭,巫師將預先準備好的桃、李、鹽膚木以及嘎巴庫斯(蘆葦桿)放入地上的坑洞中點火;桃、李象徵豐收,鹽膚木則是布農族人製作火藥的原料,關係到打獵的成果,而嘎巴庫斯則由於富含油脂,為露宿野外時燃燒取暖的薪材。藉由升火過程的順利與否,便可預測氏族今年的運勢,因此巫師在點火時都會相當小心,通常都能一點即燃。


當柴堆的火勢旺盛地燃燒起來時,大家也趁此時趕緊拿出自己的獵槍在火堆上揮舞著,希望借此能招來好運,這便是打耳祭之前的槍祭。從前,槍祭都是實彈射擊,如今則多改以燃放鞭炮代替。接著巫師便開始發玉米,以玉米數數人頭,藉以均分獸肉;如果數目錯誤,則被視為厄運的徵兆。


待天空大亮時,祭儀的核心——射耳祭便正式登場,所有男性集合在廣場上,從年齡最小的開始,或以弓箭或以獵槍,依續向場中央豎起的獸耳(通常是山羌或水鹿)射擊。射耳是為了培養族人精湛的狩獵技術,使之成為英勇高明的獵人;為了榮耀,也為了期待射中後能為族人帶來好運,大家都聚精會神,全力以赴。待輪完一圈,主祭的巫師便射出最後一箭,並吟頌祈求豐收的禱文,正式祭典在此便告一段落。


接下來的階段,女人不得參與的禁忌解除,氣氛也由嚴肅轉為輕鬆,男人們圍坐在廣場的空地上,女人們則圍在週邊,熱鬧的誇功宴——“馬拉斯打邦正式登場。場中大家輪流傳吃獸肉、小米酒,勇士們鼓足中氣輪流唱喝,大聲報出家庭姓氏,並誇耀祖先的榮顯以及個人英勇事跡,説到興奮處,大夥齊聲附和,酒酣耳熱之際,氣氛越來越高昂。而家庭若有新媳婦或新生兒,也會趁此時機由長老介紹給族人認識,並給予祝福。


最後,在歡樂的氣氛達到最高潮時,全族老少一起高唱祈禱小米豐收歌,舉世驚艷的八部合音此時登場,渾然天成的歌聲仿佛天籟,待歌聲告一段落,族人們才踩著愉悅的腳步散去,並且在心中期許著,今年必定又是豐收的一年。


在時代變遷下,布農族的各項祭典隨著傳統的式微而快速散失,僅存至今的射耳祭,成為永續獵人精神的一脈香火。如今除了台東縣海端鄉的初來、霧鹿等地,仍維繫著氏族動員的傳統外,各地布農族的射耳祭,已多改由部落甚至全鄉聯合舉辦,祭典之外,往往增加不少熱鬧的活動,一方面凝聚族人的認同,一方面也向外人展示獵人精神中尚武而堅毅的一面。


******************************************************


羅氏鹽膚木


  羅氏鹽膚木是台灣中、低海拔最常見的植物之一,因果實外層含有鹽份,故名。以往原住民打獵,常用它來補充鹽份。它是一種喜好陽光的先驅樹種,常出現於野外開闊地上。秋冬葉子會轉紅,平添山野景致。在本公園主要栽種於兒童遊戲場附近。


 




魯凱族人將羅氏鹽膚木應用在打獵上。將它製成木炭粉後,加水煮熱,放入硝酸及硫磺,煮至黏稠狀即是獵槍的火藥粉材料。


*****************************


 


                                  八部合音 祈禱小米豐收歌 - YouTube  (點擊聽歌)


 


 








 

布農族的(pasibutbut)是一首在傳統布農社會於每年二月播種祭minpinan)之前,郡社及巒社群人所唱的一首祭歌。由於其演唱的複雜性及禁忌的限制,因此無形中增添了很多外加的神秘感及不同的解釋法。以小米(dilas)為主食的布農族人,在每年整地完畢到播種祭之前,就運用一套嚴肅的祭儀,透過pasibutbut的集體演唱,把布農族人的心願及祈求傳達給dehanin
  由於儀式的嚴肅性,pasibutbut的演唱自然也加上了不少限制及禁忌,過去在傳統的約定俗成之下,族人也都恪遵規矩,嚴守禁忌,以最虔敬的心情來演唱










pasibutbut在郡社群、巒社群中視為虔誠之祭歌,然而這種世上罕見而奇特的唱法,布農族的祖先們是從哪裡學會這首歌呢?據仍然演唱pasibutbut的數個村落調查採訪結果不外乎下列三種傳說
  1.布農族的祖先們在某一次狩獵行動中,乍見幽谷之中飛瀑流瀉,蔚為奇觀,尤其是在
幽谷中飛瀑流瀉造成的迴響,令他們聞之不禁生出肅穆敬畏之感,回到社中之後他們發現今年的小米收成比起過去任何一年都要豐盛,於是聯想起或許天神dehanin預示其所好,於是社中這些男子將在瀑布中所學到的音響傳頌下去,代代不絕。持這種說法的以高雄縣郡社群的布農族為最多。
  2.也在一次狩獵到某一獵場時,他們祖先發現了一棵巨大的枯木橫亙於地,巨木中間巳中空,此時
成群的蜜蜂(linmo),又稱(hatongusazu)展翅嗡嗡作響,在中空的巨木之天然共鳴箱中鳴響,族人雀躍不已,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有聽過這種天籟之音。於是這些男子將他們在山中聽到的音響模仿唱出,加上族人個個都是合唱的能手,於是代代相傳下去。台東縣境內郡社群及南投縣信義鄉(明德、羅娜)布農族都持這種說法。
  3.
花蓮縣卓溪鄉崙天部落巒社群布農族則認為他們祖先聽到在結穗盈盈的小米田中,成群結隊的小鳥振翅疾飛而過的聲音,交相模仿而學會了這首歌曲。








 

一到了播種祭之前,祭司決定了祭日,此時祭司會慎選族中這一年之內所謂最聖潔的男子六至十名,住於祭屋之內。次日,祭司帶領這些成年男子在屋外圍成圓圈,雙手互相交叉置於背後,圈內放置種粟一串。此時在祭司的領唱下,先在屋外演唱這首「祈禱小米豐收歌」,然後再慢慢移入屋內,象徵今年播種的小米能豐收,並堆滿穀倉。由於這首祭儀歌曲的演唱形式之特殊性及其與整個祭儀結合的複雜性,這首pasibutbut早已蜚聲國際,中外皆知。
  布農族人自稱pasibutbut為「八部音合唱曲」。但是單從音樂的結構觀之,演唱的聲部最多只有三部形成的複音現象。只是唱這首曲子時,必須要
八名成年男子以上分成『mahOsgnas」、 「manda」、「mabonbon」、「lagnisgnis」等四個聲部,再依一套嚴謹的規則慢慢依次進入合唱。由於每一位歌者的音質迥異,因此八部合音的錯覺現象於焉產生。無論如何pasibutbut已是一首中外皆知,並且最具特色的布農族傳統歌謠。





 

****************************

布農族射耳祭資料來源:




布農族射耳祭

布農族射耳祭


布農族是台灣原住民的第四大族,部落勇士以善於狩獵聞名,每年四月的射耳祭,就是布農族打獵祈福的祭典,也是部落裡一年一度的大事。傳統的射耳祭,是族裡的成年男子必須上山打獵,割下獵物耳朵後高掛祭祀場上,讓村裡的男孩子輪流以弓箭射耳,而未成年的小孩則由父兄陪伴練習。實施禁獵後,族人雖已改用紙靶代替鹿耳,但訓練勇士、祈求成為優秀獵人的含意仍然不變。射耳祭目前在台東縣延平鄉等地都有盛大舉行。





 

獸耳通常是鹿耳

 


射耳祭中的重點儀式就是「射耳」了!這隻獸耳通常是鹿耳,為什麼要選擇鹿耳呢?因為鹿是布農族狩獵時最希望捕捉到的野獸。鹿生性多疑,容易受到驚嚇,跑起來速度快不好追捕,能夠獵捕到表示獵人行動敏捷、技術高超,再加上牠的體型大,拿回部落分食非常有面子,會被族人視為英雄,這些原因使得鹿耳變成儀式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誇功宴

 


射耳祭的另一個高潮便是馬拉斯達棒(malastapang),也就是誇功宴,這是男子們光宗耀祖的時刻,也是對年輕子弟的機會教育,想要得到這個光榮,就要勤於精進技術。誇功宴時男子蹲成半圈,女子站在後面,每位男子自己報上打獵及獵取敵首的成績,向眾人炫耀自己的成就,婦女接著獻上小米酒祝賀。每報一句,眾人跟著回應一句,每個人都要據實以報,不能多報也不能少報,最後一同歡呼,一唱一和間表現出豪邁氣概,也呈現出布農族特有的合音節奏性與音樂性。

全文網址: 跟著原住民瘋慶典/布農族 射耳祭 - 書海漫遊 - 達人帶路玩 - udn旅遊休閒 http://travel.udn.com/mag/travel/storypage.jsp?f_ART_ID=47588#ixzz1uX11RUHM

 

************************************************

 




(去年) 二○一一年全國布農族射耳祭活動


勇士聚卓溪鄉卓溪國小盛大舉行競技 !

台東布農族射耳祭 推出傳統技藝體驗活動 中廣 - 2012年5月11日 上午5:20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平埔族群母親和小孩


平埔族南島民族簡介


 


台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

台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在人種上屬馬來人。南島語族是世界上分佈最廣的民族;分佈地區西非洲東南的馬達加斯加島,越過印度洋直抵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台灣紐西蘭。台灣是南島語族分佈的最北端。台灣原住民族共有十九個部族,可略區分為原住民族和平埔族。原住民族目前保有自己的語言、風俗習慣和部落結構,不過也正面臨急速現代化的問題。平埔族則大多已失去原有的語言和習俗


 


平埔分類及遷移史

台灣平埔族南島語系民族的一支,可能在五千年前至二千五百年前間移民至台灣。關於台灣平埔族群的分類,人類學家原先分為七種,後分為九種、十種。1990年代初,又有人提出七族十四支的說法。現在採用一般人較熟識的 李亦園 教授的分類。漢人移民來台後,和平埔族人密切接觸,平埔文化因而迅速被漢文化同化。再加上異族通婚之故,平埔族人漸次融入漢人系統中。



根據李亦園(1955)平埔族可分為下列的族群分類:

1.
雷朗族(luilang)台北盆地及桃園。
2.
凱達加蘭族(ketagalan)台北北濱、金山、基隆一帶。
3.
道卡斯族(Taokas)桃竹苗地區。
4.
巴則海族(Pazeh)台中盆地。
5.
巴布拉族(Papora)台中清水、梧棲。
6.
貓霧悚族(Babuza)大肚溪以南,濁水溪以北地區。
7.
和安雅族(Hoanya)雲嘉地區。
8.
西拉雅族(siraya)分佈在台南、高雄、屏東地區。分為西拉雅、大滿(四社熟蕃)、馬卡道三個亞族。相傳最早的西拉雅系的平埔族人,便是在今台南縣佳里鎮的番阿塭登陸。屏東縣境內的西拉雅族分佈如下:上淡水社(今萬丹鄉上社村)、阿猴社(今屏東市)、放索社(今林邊鄉水利村放索)、下淡水社(今萬丹鄉社皮村)、塔樓社(今里港鄉塔樓村)、茄藤社(林邊鄉車路墘)、武洛社(里港鄉武洛)、力力社(新園鄉力社)

十七世紀初葉,平埔族的分佈區域以西部平地為主。自明鄭以來,尤其清領時期,漢人大批相率渡台,平埔各族首先面臨漢文化的衝擊。由於漢人來台墾荒者日眾,在土地競爭與商業交易中,原住民族皆較居劣勢,外在環境的變遷使得原住民族在生活方式與經濟發展上向漢人學習以求突破,然而現實生活所限,仍致使部份原住民族不得不遷居,另求生存之道。

就全台論,平埔族群的遷徙,以十九世紀清嘉慶道光年間的移住最為繁複,李亦園在〈從文獻資料看台灣平埔族〉一文中,指出較具規模的遷徙,凡四次:
1.
中部平埔族移居今宜蘭縣境。
2.
中部平埔族移居埔里盆地。
3.
噶馬蘭族移居今花蓮、台東。
4.
西拉雅族移住東部。其中尤以中部平埔族移住埔里盆地,規模最大。蓋平埔族與漢人間的土地競爭,尤以西部平原為劇烈。



 



 



「平埔」族人的素描(Pepo-knabe, Pepo-frau)/ Paul Ibis/ 1877年



 



平埔族群是對居住在台灣平野地區各南島語系原住民族群的泛稱。這些族群往昔被日本人清朝人稱以「平埔番」、「熟番」等名。至中華民國政府時期起多已喪失族群意識,且不被官方認定為原住民族;後來台灣族群研究興起,這些平地原住民族群的歷史才開始受到主流社會的關注。目前學術界、文化界開始加以調查和研究,社會大眾也改以比以往更中性的「平埔族群」一詞加以指稱,但是有部份的資料仍以「平埔族」稱之,表示由於平埔族並非「單一」的民族,事實上應該是「平埔族群」才正確。


所謂的「平埔族」人大都以社名自稱,如「大甲東社」及「大甲西社」住民皆自稱『大甲人』。或因台灣第1大社為「台灣社」,故台灣原住民是最早期自稱『台灣人』者。爾後取名「平埔」2個字的原因為:「平埔」就是「平地」的意思;「族群」則是指稱某一特定的人群。就此而言,「平埔族群」是初期用來指稱「居住在平地的人群」的簡易稱呼。


400年前,早在中國漢人移民前往台灣拓墾、定居之前,台灣西海岸的平原地帶,從北部的宜蘭基隆一直到恆春,就已經有許多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部落認同的社會群體居住著。這些比漢族更早定居於台灣平原地帶的不同社群,由於和漢群的語言、文化都不相同,因此在早期的台灣歷史文獻中常被稱為「番」。從「番」的字形、字意來看,「番」是「釆」與「田」所組成的,是用來指稱以某種方式耕作的人,是一種生活方式。但是,在異族統治眼光下,「番」就含有歧視的意味[1]。而且是次等國民待遇,滿清政府: 1.滿族2.漢族3.番,日本政府: 1.日本人2.漢族3.番。


平埔番或平埔熟番字眼出現在志書中,主要是為了和生番與高山番區別。平埔熟番的稱呼雖然在18世紀中期以後就出現在清朝的文獻中,但主要還是在19世紀中期以後的文獻出現得比較多。例如,《噶瑪蘭廳志》(1851)就有「平埔番」一詞。簡單地說,18世紀下半葉在文獻中出現的「平埔番」、「平埔熟番」,是指居住在屏東平原宜蘭平原台東平地與恆春平野的土著族群。事實上,我們現在所謂的「平埔族群」隱含了2個意涵:「平埔」與「熟番」。其中「平埔」一詞較流行於民間;而「熟番」則是較官方的用語。


有些學者提出台灣人85%都是平埔族漢化的後代,但依據現有的數據,例如:日本時代的戶口登記為「熟番」、民國四十五、四十六年重新登記的「平地山胞」,平埔族人大約有20萬,如果把沒有登記或失散登記單或以「文化復族」的模式去統計,全台狹義的平埔族大約100萬。



雖然自有人類以來,不同的人群之間就對彼此的關係有某種程度的「分類系統」。但是,人類開始以「族」或「民族」來區分人群則是晚近之事,特別是在100多年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開始興盛的時候。台灣的所謂「族群分類」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台灣日治時期統治台灣的日本帝國,基於統治的目的,對台灣的人群與土地進行全盤的調查與瞭解,同時也展開了台灣族群的分類工作(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nd, b);例如將來自中國閩南地區的客家人歸入閩籍,先人居粵東者一律列粵籍等。


起初,日本學者認為居住在平原地區的原住民大多已經漢化,只是以「平埔族群」或「平埔番」一詞概括之,而將人群分類的重點放在「高山族」上。後來,日本學者對文化漸行消失的平地原住民有了較多的認識之後,才瞭解到所通稱的「平埔族群」,實際上包含多個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民族。然而,在過去90多年來,學者對平埔族的分類相當不一致,有的分為7族14支、也有分為8族、9族、10族、12族等(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nd, b)。


根據今日學術界的研究成果,所謂「平埔族」、「高山族」的分界,並不是天然的民族界線,而是在十七世紀以後的歷史過程中,因各族生活領域和漢化程度不同而產生的斷裂線。換句話說,所謂「平埔族群」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可能大於某「平埔族」與某「高山族」之間的差異——某些「平埔族群」和某些「高山族群」且可能本來是同1個族群。


[编辑] 日治時期學者的分類


有關平埔族群的分類,在台灣日治時期以前,均缺乏有系統的分類。荷蘭時期僅記錄了先住民的社名,並依其分布的地區,劃分成幾個區域群。清朝黃叔璥在《番俗六考》中,也是依照地理分布而將原住民分為13個部落群。


直到日治時代,伊能嘉矩粟野傳之丞的《台灣蕃人事情》(1900)一書中才對平埔族群加以有系統的分類,其後伊能嘉矩又著《台灣蕃政志》(1904),將平埔族的分類加以修正,而分平埔族為:凱達格蘭族(Ketagalan)、噶瑪蘭族(Kavarawan)、道卡斯族(Taokas)、巴宰族(Pazzehe)、巴布拉族(Vupuran)、巴布薩族(Poavosa)、阿立昆族(Arikun)、羅亞族(Lloa)、西拉雅族(Siraiya)、以及馬卡道族(Makattao)等10族。


以伊能嘉矩的這個分類系統當作主要的參考架構,移川子之藏小川尚義馬淵東一等人也都提出過對平埔族群不同的分類方式(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nd, b)。其中主要的爭議有幾個:



  1. 阿立昆(Arikun)及羅亞(Lloa)這2族到底應不應該被歸為同一族(後來的學者比較傾向於將這2族歸為一族,稱之為洪雅(Hoanya)。
  2. 凱達格蘭(Ketagalan)是否是同質性的一個族群,還是應該再繼續做細分。
  3. 西拉雅族(Siraiya)和馬卡道族(Makattao)應該是不同族或者是同一族。
  4. 移川子之藏在伊能嘉矩的架構下新加入的邵(Sao)族,應該是平埔族還是高山族。

[编辑] 戰後學者的分類


近年來,學者對於平埔族群的分類,又有新的看法。日本語言學者土田滋在1985年的分類中(見Tsuchida 1985),將平埔族群分為12族:噶瑪蘭(Kavalan)、巴賽(Basay)、凱達格蘭(Ketagalan)、龜崙(Kulon)、道卡斯(Taokas)、巴宰(Pazih)、巴布拉(Papora)、巴布薩(Babuza)、洪雅(Hoanya)、西拉雅(Siraya)、馬卡道族(Makattao)以及大滿(Taivoan)。


台灣語言學者李壬癸則有不同的看法,在1996年〈台灣平埔族群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分類〉一文中,提出了7族14支的看法:邵族(Thao)、噶瑪蘭(Kavalan)、凱達格蘭(Ketagalan)【下分:巴賽(Basay)、雷朗(Luilang)、多囉美遠(Trobian)等3支】、巴布蘭(Baburan)【下分:道卡斯(Taokas)、巴布拉(Papora)、巴布薩(Babuza)、虎尾壟(Favorlan)等4支】、巴宰(Pazih)、洪雅(Hoanya)、西拉雅(Siraya)【下分西拉雅(Siraya)、馬卡道族(Makattao)以及四社熟番(Taivoan)等3支】。


[编辑] 主要族群





 

台北方面圭武卒社的平埔族群,攝於1897年


[编辑] 族源


據現代研究資料分析,平埔族群與台灣原住民相同,文化來源均來自屬台灣南島語系。該語系民族分佈地點於整個太平洋印度洋一帶,最遠甚至可溯及距離台灣數千公里遠之復活島馬達加斯加。根據地點分布,台灣平埔族群是南島語系最北的分佈族群。俱信平埔族群早於新石器時代即發源或登陸台灣,是屬於海洋民族之一。


[编辑] 文化


[编辑] 姓氏


姓氏是平埔族一個重要的文化特徵之一,由於受到漢化的因素,使得平埔族放棄了原本類似山地原住民的姓氏和命名方式,然而在取漢姓的過程中,靠著族譜和氏族認同,產生了許多和閩南人、客家人不同的姓氏,甚至連外省人也都沒有的姓氏,而這些姓氏和賜姓的族譜,成為平埔族自我認同的重要依據。



[编辑] 祭祀


平埔族群中祭祀慣習極為平常,一般說來,祭祀對象除自然物崇拜之外,較特殊為以各種形式型態存在的祖靈。若區分,平埔族祖靈崇拜約可分為3種分別為賽跑型祖靈祭、祖骨崇拜與無特殊型態的祖靈祭祀。


其中賽跑型祖靈祭祀,盛行於巴則海族、巴布拉族、道卡斯族等,名稱來由為該祭祀儀式均以族人競走為重心,該類型祭祀有時也與少年成年禮混合存在。祖骨崇拜則普遍施行於台灣南部的西拉雅族,因為祭祀用祖骨放置於陶罐,亦成為特點之一。另外,台灣北部平埔各族如凱達加蘭族、噶瑪蘭族或雷朗族,其祖靈祭儀式均無固定特殊方式。


[编辑] 平埔族群的近況


由於歷經與漢族數百年來的交流,平埔族群的風俗習慣、語言逐漸凋零散佚。目前在學者與平埔族群後裔的努力下,逐漸找回部分的習俗及語言。其中噶瑪蘭族已獲得中華民國政府的官方承認,成為台灣原住民族之一,而西拉雅族現已成為台南市市定原住民族之一,也希望能進一步得到中華民國政府中央的官方承認。


平埔原住民之凱達格蘭族巴宰族馬卡道族洪雅族巴布拉族道卡斯族等族群已發起平埔族正名運動,要求官方承認平埔族的原住民身分[2]


[编辑] 平埔族血統論的爭議


台北馬偕醫院林媽利醫師對於人類組織抗原的研究發現,原住民族的組織抗原跟臺灣漢人並不相同,估計目前臺灣的客家及福佬人中,有13%具有原住民血統[3]。林媽利於〈從組織抗原推論閩南人及客家人,所謂臺灣人的來源〉一文指出:「在我們以前的研究發現『台灣人』13%的基因( HLA-A,B,C半套體 )是來自原住民,在那個研究我們是做了九族高山原住民及在消失中的『巴宰』平埔族的研究,這雖然顯示『台灣人』的基因中並沒有像想像中的有許多原住民的基因,但因為昔日的九族平埔族現在已不易找到,無從研究及比較,所以到底有多少現在『台灣人』的基因是來自這些已經消失的平埔族是不得而知的。」[4]


林媽利醫師在〈從組織抗原推論閩南人及客家人,所謂臺灣人的來源〉一文中下的結論是:「閩人及台灣閩南人的祖先是居住在福建的越族,根據林惠祥及Meacham的研究,今日的閩人是東南沿海地區原住民「越族」的後代。」不過有趣的是,雖然證明了台灣人和漢族有明顯的不同,但對於一些人仍無法接受(因為證明台灣人是越族就還是承認台灣人的根來自大陸),他們仍從各種證據去證明台灣人是平埔族的後代。[5]


自2006年開始,林媽利的平埔族群遺傳數據陸續發表,唯尚未有正式論文於學術期刊上刊出。在2006年7月國科會科學季「多樣性臺灣」特展專文〈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中,林媽利寫道:「臺灣漢人有26%擁有來自原住民的母系血緣,亦即2300萬人口中約有600萬人是平埔媽及高山媽的後代;其他74%是來是福建,是唐山媽的後代。」[6]


2007年8月11日林媽利於自由時報發表〈非原住民臺灣人的基因結構〉,文中林媽利表示經由檢驗100個臺灣漢人,52%臺灣漢人帶有原住民族或東南亞島嶼族群的HLA,48%帶有亞洲大陸HLA。粒線體DNA(母系遺傳指標)方面,47%臺灣漢人帶有原住民族或東南亞島嶼族群粒線體DNA,48%臺灣漢人帶有亞洲大陸粒線體DNA,還有5%帶有日本人粒線體DNA。Y染色體(父系遺傳指標)方面,41%臺灣漢人帶有原住民族或東南亞島嶼族群Y染色體,59%臺灣漢人帶有亞洲大陸Y染色體。文末林媽利表示:「根據三個系統的分析,85%的臺灣人是帶有臺灣原住民的血緣。」[7]


然而,史丹福大學人類學博土陳叔倬與西拉雅文化人段洪坤,共同對林媽利2007年的新論點提出方法上的質疑 [8][9]。面對他們的質疑,林媽利也提出強烈回應[10]。隨後,陳叔倬與段洪坤再回應林媽利,形成一場論戰[11][12]


陳叔倬在自己的博士論文當中,分析雲嘉南漢人、吉貝耍西拉雅人與高山原住民的基因[13]。他從2004年至2008年都住在吉貝耍,取得平埔族人信任後,說服90多名平埔人採取唾液供他做研究。為了算出台灣漢人混到平埔血液的最大估計量,他還採取30多名最可能混到平埔族血緣的吉貝耍部落附近漢人唾液,並採取約200名雲嘉南漢人唾液,再與中央研究院保存的500多名高山原住民DNA檢體,做基因定型鑑定。研究結果顯示,吉貝耍平埔文化雖被台灣漢人同化,但基因與台灣漢人不同。平埔族與高山原住民基因較相近,父系高達90%,母系為70%;雲嘉南漢人血緣中混入平埔族基因,最高不會超過20%。[14]


近年來有一些作者從人口學的途徑表達了台灣福佬人、客家人的基因大多數來自平埔族群(平均高達9成,有人多一些,有人少一些)的觀點。[15][16][17] 然而,也有人對他們的觀點提出反駁。[18][19][20][21][22][23]


[编辑] 參見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待續 !



如今已經從「司馬限」改名為「新興」的部落。









:::: 司 馬 限 部 落 介 紹 ::::






司馬限部落
  於馬那邦山東北方的中興村,不僅有媲美奧萬大及馬那邦山的滿山楓紅,更有一座風光旖旎的瀑布,令人流連忘返。






中興村隸屬苗栗縣泰安鄉,可是卻離大湖鎮上不到十公里遠,這是一座外人罕到的泰雅族村子,擁有楓紅峽谷的,則是位於第四鄰、如今已經從「司馬限」改名為「新興」的部落。
  位於部落正對面的南勢山,就散佈著相當大面積的楓樹林,遊客從部落民房、菜園可以悠然望得這樣的景致。而最近的賞楓據點,則是坐在司馬限瀑布頂上,隔著大湖溪看盡對岸山坡的紅楓了。







看大圖


蒙苗栗縣硬頸攝影群陳雲錦先生提供





IMGP3359.JPG







+++ 社區通個社區網站-苗栗縣泰安鄉司馬限部落 +++




 


 



 



 

*********************



楓紅出現在司馬限林道 @ 大王的風吹 :: 隨意窩 Xuite日誌



 司馬限林道昔日是一條開採台灣山林資源的交通要道










 楓之所以美 因為紅 因為巧遇 


因為它出現在司馬限林道上



雪見遊憩區1


這司馬限林道車子只能通行到雪見管理處 !



************************************



 
































































◎司馬限部落【Maibgah】詳細介紹 

項目

內容
部落名稱 ◎司馬限部落【Maibgah】
部落特色
司馬限是大湖溪最上游的部落。                                  
所在位置 苗栗縣泰安鄉中興村
範圍
位於長橋部落東方約三公里,在大湖溪左岸,
司馬限山西北山腹。
地理環境
山坡地
交通資訊
開車:
台北>國道一號>苗栗交流道>後汶公路>大同路
>縣128>苗27>迄點
電子地圖連結 部落電子地圖 
部落所屬族群 泰雅族
部落次要族群 客家 
使用語言





泰雅語  國語(北平話)  客語 
 
部落由來 村人隸屬泰雅族澤敖利亞族人口稀少的「汶水群」,村人祖先本來住在下游的大湖鄉內,清朝的記錄稱其部落為什隻屋,和武榮、馬那邦、蘇魯合稱大湖鄉內勢力最強大的四社,因為光緒年間清軍的征討才遷徙深山現址,其地名泰雅語之意為一種叫做巴嘎會結紅色果粒的野草叢生之處,日據時代改稱司馬限。 為現今中興村司馬限部落。「maibgah」為火岸之地。「sibgah」泰雅語指火炭。「sibgah」名字的出現,是因為日本人在此地設置木炭窯,專門供應日本駐所禦寒的炭火材料。 部落裡各家族是從三種途徑遷入的,分別是士林部落謝氏家族、梅園部落李氏家族及南庄族群的楊氏家族。形成部落後,由李氏家族李長老勝文hawbin.kainu掌理部落事務,且楊氏家族作輔助,部落生活穩定,又與相距不遠的sakuhan部落相互照應。現在部落的領導傳交給楊氏家族的楊華順tnah,hawbin。 部落在來到司馬限sibgah這個地方之前,已有sakuh-an部落居住此地,所以sibgah部落的地形置或面積範圍,皆有限制與發展上的困難。
文化特色
  相傳泰安鄉的泰雅族人祖先來自大霸尖山
,為大霸尖山的巨石所生。泰雅族的世界裡有
二個不同於其他族群的觀念:gaga 的觀念和
 rutux 信仰理念。所謂gaga,是一種社會
規範,是泰雅人日常生活風俗習慣的戒律,
觸犯了gaga,就是觸犯了禁忌,可能受到神靈
的懲罰,而遵守gaga的人將共同舉行祭儀共勞
分享。而所謂 rutux 是一種超自然的神靈信
仰,一個人若觸犯了gaga,將受到 rutux 
的懲罰;被 rutux 嚇到可能會生病,在戶外
吃飯喝酒時要彈一點食物在地上給 rutux 吃
,在祖靈祭之後,泰雅人要離開祭祀地時必須
越過火堆,以示與 rutux 隔離,種種跡象顯
示對 rutux 的懼怕。
◎泰雅族紋面文化
紋面對於泰雅男子而言,是成年和勇武的
象徵,對於女子,則是善於織布的標記。泰雅
女子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就必須跟著母親學
習織布,也開始為自己準備出嫁時的衣裳,當
少女的織藝精進,也就是准許在臉上刺青的時
候了,這時也是尋覓如意郎君的好時機,一位
不會織布與沒有紋面的女孩子在部落裡往往是
沒有人追求的。但紋面的風俗在日本人佔領台
灣期間也漸漸被禁止,目前仍保有紋面的泰雅
人都是七、八十歲的族人。 
除了上述意義以外,美觀、避邪也是紋面
的另一個目的,泰雅人在山上工作,吃完晚飯
後,要將炭灰塗於上額、下顎,以避免邪靈之
侵,因此據推斷,兩者之間有其淵源。泰雅人
相信,當族人去世,回到祖靈的居所恃,祖先
們以臉上的刺青認定自己的子孫,因此,紋面
也是死後認祖歸宗的標誌。

◎泰雅族的編織藝術
泰雅族之精緻編織技藝是台灣傳統工藝文
化中重要之一支,向為世人所稱贊,其不僅供
應族人日常食、衣、往、行之所需,亦與其傳
統之組織型態、宗教信仰、社會禮儀、物質生
活、經濟交易、審美觀念、衣飾文化等有著密
不可分之關聯。傳統的泰雅族編織工藝可分為
女子的織布和男子的編器,女子大約在十五歲
至十九歲學習織布,並且包括種麻、整經、
上架等。依泰雅族的習俗,女子以學會紡織為
成人之條件,可以紋面而為待嫁閨女,如果織
布技術超群者,則有特別在胸、手、足額刺以
特定花紋,作為榮耀的表徵,成為青年勇土競
逐的對象。
物產
蔬菜、桂竹筍、生薑
旅遊觀光資訊
觀光景點:  
◎楓樹林
位於司馬限部落正對面的南勢山,散佈著相當
大面積的楓樹林,遊客從部落民房、菜園可以
悠然望得這樣的景致。而最近的賞楓據點,則
是坐在司馬限瀑布頂上,隔著大湖溪看盡對岸
山坡的紅楓了。
◎司馬限瀑布
位於苗栗縣泰安鄉中興村四鄰部落。中興派出
所開始沿著司馬限林道到1.9公里處向左轉下
坡小路經過綠色桂竹林約250公尺就到達瀑布
了,瀑布高約10層樓分一、二、三層段落壯觀
瀑布。瀑布的水沿著大岩壁,流到大湖溪交會
處,溪中有各種的魚類最有名的原生種苦花及
石班魚為多數。目前中興村部落在七月份部落
會議正式通過戶溪岸將在今年底開始護溪。
◎司馬限地下火 
泰雅足以農為生,有一天耆老在園地開墾時發
現有一處每年都無法栽培出農作物,有一天他
再一次到那貧瘠的園地開墾,並且燃燒樹枝及
葉子當作肥料,但那地突然冒出火,他非常的
害怕,跑回家告訴部落的人,說他看到鬼火,
自此族人稱之為司馬限鬼火。
◎盡尾山
位於司馬限林道約18公里,海拔1837公尺處
,盡尾山的苗栗野豇豆,全世界僅分佈於苗栗
的二本松到雪見一帶,依據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iocm)對稀有植物之分級標準,將其列為
稀少及瀕危植物。盡尾山腰中可以眺望聖稜線
,包括台灣第二高峰的雪山北稜角,雪山北峰
、穆特勒布山,巴沙拉雲山、大霸尖山、小霸
尖山..等著名的台灣百岳,氣勢雄偉山勢壯觀

◎雪見遊憩區
位於雪罷國家公園西北方行政區,屬於苗栗縣
泰安鄉。雪見遊憩區有三個主要區域,其中司
馬限林道由苗栗縣大湖鄉向東延伸為進入雪見
地區最重要的道路系統,可抵達雪見遊憩區。
雪見地區的地形主要是由園區外圍的大安溪谷
地趨向東逐漸升高至高山環境,海拔高度約介
於600-2600公尺間,主要高山有西側的北坑
山(2163公尺)、東洗水山(2248公尺)、東流
水山(2096公尺)、盡尾山(1837公尺);北側
有樂山(2618公尺)。北坑溪古道及司馬限林
道沿線向東瞭望可觀賞兩條壯麗的稜線(聖稜
線)及(雪山山脈)。
參考資料 泰安鄉公所網站:http://sus.taian.gov.tw/welcome.asp
苗栗縣泰安鄉資源教育中心-部落變變變:http://web.chinganes.mlc.edu.tw/tayal/index.htm
多乃雕刻工作室:http://www.donight.com.tw/index.php?code=list&ids=2  
回到部落查詢


交通導引
由中山高速公路三義交流道轉一三公路,或走台三線省道都可以抵達大湖,再從大湖國小旁沿者大湖溪溯行,路底就是司馬限,全線都是柏油公路,完全不受地震影響,唯須在中興村入口辦理入山證




中興檢查哨---辦理入山許可證  ( 攜身份證明文件或健保卡。)


司馬限優質部落開工啦! - YouTube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高義蘭部落位於桃園縣復興鄉,是個依山傍水、鳥語花香的好地方。











































◎高義部落【Qwilang 高義蘭】詳細介紹 

項目

內容
部落名稱 ◎高義部落【Qwilang 高義蘭】
部落特色
高義村分三部落,分別是上高義
【Qwilan】、中高義【Uru】、
下高義【Qoli】部落。

所在位置 桃園縣復興鄉高義村
範圍
距北橫高義站西方約三公里地,
大漢溪的左岸,海拔約1千公尺,
東南向的傾斜地。
地理環境
山坡地,大約1000公尺
交通資訊
開車:
台北>國道三號>三鶯交流道>
復興路>中山路>仁愛街>中園街>
中正路>大埔路>台七乙>北部橫貫
公路>迄點
公車:
可搭乘桃園客運[大溪-羅浮-巴陵]
班車,於高義站下車即可到達
高義部落。
電子地圖連結 部落電子地圖 
部落所屬族群 泰雅族
使用語言




泰雅語  國語(北平話) 
 
部落由來

高義部落之地名來源有兩種說法:


1、由Qawil部落頭目名字轉譯為Qwilang。


2、由該部落耆老Wilang之名轉譯,泰雅族將逝者之名前加上K’即故之意,所以該村稱為K’wilan或Q’wilan。 民多自武道能敢遷來,與比亞外同時建村。民國三年,戶數卅一戶,人口數一八八人,日警為分散其勢力,令十一戶五十二人由陀素(Tosu)帶領,於民國廿年七月十二日遷至台北鳥來鄉哈盆地方,本社因多緩坡地,所以耕地多,人口多,為高義村最大部落。


參考資料 復興鄉志
http://placesearch.moi.gov.tw/intro/intro.php
地名檢索系統http://gissrv4.sinica.edu.tw/search/  

 









泰雅文化村 原鄉巴士邀客體驗

自由時報 – 2012年1月9日 上午4:27






〔自由時報記者謝武雄/桃園報導〕桃園縣原鄉巴士三月起將增加二天一夜的「高義部落體驗營」行程,縣府斥資四百餘萬元興建「泰雅生態文化體驗村」,村內有泰雅族特有的戀愛屋,還將整修蝙蝠洞生態步道等,讓遊客更深刻認識泰雅文化。


原民局長林誠榮表示,原鄉巴士頗受歡迎,每個行程都客滿,三月起將與高義部落社區發展協會合作,除了社區志工深度導覽,重頭戲是「泰雅生態文化體驗村」,由中央補助四百廿三萬元經費。


3月起增加行程


他說,生態村內較特殊的是戀愛屋,泰雅族男女婚前會被推進一座「高架屋」內,家人會把梯子拿走,讓兩人在屋內待一個晚上,如果第二天還能開心愉快就表示可以交往,這是戀愛屋的由來。


另,生態村內也會興建複合式活動廣場、瞭望台,讓遊客體驗狩獵、設陷阱教學、飾品DIY。


他說,部落內的彩繪故事牆、蝙蝠洞生態步道也將進行整修,故事牆有各種泰雅壁畫,至於蝙蝠洞,以往泰雅族人視為不祥、禁忌之物,整修後也可揭開神秘面紗。


原民局去年三月推出原鄉巴士,其中一日遊行程是週六、日出發,分成泰雅文化、泰雅狩獵體驗,沿途參觀各項原民文化據點,還有部落風味餐、飾品DIY、狩獵體驗,至於二日遊則是週六出發,涵蓋一日遊行程,還增加泰雅舞蹈表演、夜宿拉拉山原民家庭。


*************************************************


泰雅祈福~高義蘭部落深度文化之旅- 用心聽~台灣心跳聲- Yahoo ...


 



桃園原住民文化會館





勇士美女熱情活力的舞姿▽


      


 



溪口台河階▽ (圖片來源http://travel-taoyuan.tycg.gov.tw/content/map/map02.aspx?sid=336&tid=494



 



泰雅祈福儀式▽




 



祈福供品有小米酒、正夯的水蜜桃、芭蕉、小米、山豬肉、以及飛鼠▽


 


 


 


 



泰雅祈福~高義蘭部落深度文化之旅(續) - 用心聽~台灣心跳聲 ...



認識高義蘭


離開羅浮驅車前往今天的主目的地-高義村,泰雅語為Qwiy Lan(讀法:高義蘭),意指該地地勢較陡高;確實,高義蘭海拔約1000公尺 ,是復興鄉最高的原住民部落呢!其實高義蘭在2002年時,即已由部落決議恢復為最原始名稱-卡維蘭,不論那個名稱都挺好聽的。


高義蘭部落民風純樸,居民樂天知命,天性好客,以水蜜桃等農作物維生。但與台灣多數原住民部落一樣,由於地處偏遠山區,原有農產收入難以提升,造成年輕人口逐漸外流,部落人口呈現高齡化。


有鑑於此,復興鄉公所進行了部落環境公共設施規劃,將高義蘭部落形塑成一個結合休閒農業休憩功能之文化生態園區,以提昇高義蘭部落生活環境品質。


高義社區發展協會,也致力於母語教學、傳統織布研習、傳統籐竹編技藝;並運用教會禮拜聚會時間,凝聚族人共識,以社區總體營造方式,傳承整合部落傳統文化,推動部落文化產業發展,藉以再造新風貌,打造部落願景,成為桃園縣原住民部落文化傳承之典範。


此行是對部落的努力及成果,最高的致意及讚揚。


部落風光▽





高義蘭部落風味餐


今天的午餐菜色豐富可口,尤其是蔬菜非常甜美多汁,有沙拉綠竹筍、絲瓜料理、馬告鳟魚、鹽烤苦花、金針清湯、青椒肉片、高山高麗菜、蔥爆香菇、飯後李子、以及……「白切飛鼠」,該不會是剛剛祈福那隻吧?!學長說,什麼都要勇於嘗試,我硬著頭皮淺嚐一口,因心理作用,所以……放棄,而這道泰雅名菜,竟因本人魂飛而忘了入鏡。


部落風味餐▽


      


編織DIY


飯後先來點輕鬆的,由小娟老師指導串珠DIY,小娟老師手藝高超,極有點子,看不出來她是三個孩子的媽了。至於為什麼不是「編織DIY」呢?據說由於編織有點難度,上一梯次費的時間太長,耽誤了行程,所以改成比較容易上手的「串珠」。嗯~雖說容易,但小娟老師還是出了個難題給大家,那就是,小顆的珠珠洞口超小,粗肥的串線要穿過去還真有點


終於使盡手法,總算完工,搭著我的名牌拍張照。說到名牌, 那是江老師送給每位遊客的原住民名字,我選了「阿慕依Amuy」,它有著很棒的意思喔:「使人賞心悅目及思念的女子」。




高義蘭部落文化導覽

走進高義蘭部落沿線牆面一幅幅圖畫,訴說著泰雅族的文化與神話故事,部落導覽特別就其中一面牆的故事娓娓道來,讓我們對泰雅族文化有更深的認識。



親切熱情的Adi,是為我們精心準備部落午餐的要角,下午整個部落的導覽就是由Atay負責。


故事由牆的最右手邊開始:『一位叫瓦旦的青年,在睡夢中夢見了山豬』,『瓦旦睡的床是由桂竹編的,身上蓋被則是由苧麻織的』,『請留意瓦旦臉上有紋面喔!這代表他是成年的勇士』。

『從前的人很單純,相信自己的夢一定會實現,因此瓦旦相信自己夢見山豬,代表明日上山一定有收穫』。





『第二天一早,瓦旦就上山打獵』。


『在泰雅族有一種鳥叫:西列克Siliq,學名是鷦鷯』,族人相信西列克鳥是泰雅族的靈鳥,絕對不可以獵殺』,『泰雅族獵人在出發打獵或打獵途中,會以西列克鳥叫聲的次數、位置及飛的方向決定吉凶。如果是凶兆,立刻回頭,不再前進,因為將不會有收穫,甚至發生災難』。




在途中,瓦旦遇見了西列克鳥,在右手邊溫柔的嘰嘰嘰~啼叫...』,這是吉兆,代表瓦旦今天可以遇見山豬,而且會有收穫』。


『西列克鳥若是在左邊啼唱,則是凶兆,只好折返。若先在右邊啼唱,之後又遇在左邊啼唱的話仍可行。但如由路前橫越飛過,表示最不吉利。



『果然,發現了山豬留下的足跡,瓦旦蹲下來仔細的觀察...』



『循著足跡,往前追,不出所料在樹林中發現了一群山豬...』




『拿起矛,刺向山豬的心臟要害...』



『打獵時通常都會有獵犬隨行,除了可以幫主人尋找獵物,還可把獵物找回,特別是打飛鼠時,有時從樹上射掉到山谷中,人無法下去,獵犬可以輕易叼回』。



泰雅獵人打獵時會揹Towkan上山,是以傳統手工用麻線、野藤或自然植物纖維當線材,編織而成的網狀狩獵袋,獵物的首及尾露在袋外,可以裝2-3隻山豬都沒問題



『在泰雅族所獲之獵物並不屬個人所有,獵人背獵肉返家後,Towkan不能馬上打開,必需邀請鄰居和親戚一起分享,由家中年長者於眾人面前將獵物攤出,平均分給在場每一戶,長者會多分點給獵戶,以慰勞他的辛苦』。


『這種徹底共享獵物的狩獵文化,是泰雅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它強化了Gaga的規範功能,促進人際的和諧,維持著族人肉類攝取的經常性,更平衡了部落族人對獵物的獵捕』。




Atay說,即使今日,原住民訂婚時還是會殺隻豬,然後分享給親族,就好比我們習俗的訂婚喜餅一樣。


接著Atay還帶著大家,體驗了整個部落,讓我們對部落有了更深的認識。最後結束離開前,還教我們泰雅語『你好嗎?lokah su ga』以及『再見!sgagay ta la』,結束了高義蘭部落充實饗宴的一天。


 


*********************************************************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裡冷部落


台中市和平區博愛村,中部橫貫公路26公里處


921給該部落帶來災害,也震出溫泉!




裡冷部落裡冷部落,位於台灣台中市和平區博愛里,在中部橫貫公路26公里處,距離谷關還有10公里。在中橫新地標大紅色的裡冷橋右轉,大甲溪與裡冷溪交會處的即是裡冷部落,由於地勢背山臨溪,氣候舒適宜人。部落居民不超過500人,居民世代務農,主要農產為柑、橙、桃、梨、李,在各個季節接替產出,主要信仰為真耶穌教會。


裡冷擁有相當豐富的觀光資源,由七個不同姿態的瀑布組成的七重天瀑布、四壯士五葉松步道、裡冷林道、八仙山森林遊樂區、谷關遊樂區、參山國家風景區等觀光景點,這些地區以中橫公路為主線,串聯各風景名勝,交通在谷關以下之路段,十分通暢。截至96年,谷關以上至梨山路段,因地震損壞,尚未通車。


裡冷地區較晚開發,尚保有原始的自然生態,林相、動植物種類極為豐富,隨處可見二葉松、五葉松、香楠、雅楠、山麻黃等多種原生植物,蟲、鳥、蛙、蝶等更是不勝枚舉,是許多生態觀察、攝影者的天堂。


裡冷溪終年水流穩定,且部分溪岸與路面接近,夏日常吸引不少遊客前往戲水,近年來更在裡冷溪畔挖掘到溫泉,有業者計劃在溪畔開發溫泉渡假會館,配合和平區公所申請松鶴裡冷休閒農業區的設立,未來觀光休憩的潛力極大。





 




裡冷部落     

我們EYE旅行(17)~台中谷關-裡冷部落巡禮 - YouTube



裡冷部落的景點:


 


1.四壯士步道四棵參天五葉松組成的四壯士步道,登頂後是一棵五葉松神木,神木雄偉而居高臨下,俯視大甲溪,視野開闊。


2.七重天瀑布:由七個瀑布群組成的,第一層瀑布高約15公尺,周遭巨岩聳立,由其右側上攀,可抵第二層,清澈見底的潭水,抬頭仰望可以看到第三層瀑布,水瀑轉折奔騰流下,若天氣良好,水霧在陽光折射下,常可見到美麗的彩虹。第四至七層瀑布,深入林間且路況不佳,平時人煙較少。瀑布負離子量極大,令人心曠神怡


3.裡冷林道:屬於管制林道,路況崎嶇難行,卻深獲自行車友喜愛。林中動植物生態保留完整,生態豐富,也是攝影者的天堂。


 


*******************


 



裡冷林道雲海景觀


雲海景觀(6km,車程約20分鐘,難度QQQ)


  雨後的裡冷,有處一定得造訪的景點,沿著裡冷溪旁的裡冷林道前行,行進了6公里左右,在茶園的上方有一觀景平台,遠眺裡冷群山,輕風吹拂著山嵐,滋迴繞在層峰叢林間,裡冷如此壯闊的雲海戲碼,只在雨後或是溼氣瀰漫的午後上演。



*****************








矗立山頭上的四壯士枝葉繁茂。




 

谷關的裡冷部落,有一家2009年元月才開幕的高"貴"溫泉會館,

谷野會館:【樂@谷關】山嵐環繞之暖呼呼泡湯-裡冷部落谷野溫泉會館

 


*******************************










這是顯示上傳預覽圖片的位置

秋天的裡冷溪可見遊客戲水清涼。
 對於居住在裡冷部落的泰雅族原住民來說,裡冷溪可不僅是一條清淺的溪流而已,就在裡冷溪對岸的一處漂亮山壁,可是暗藏著玄機,泰雅族人給它一個很奇特的稱號「聖壁」。也就是說,裡冷溪岸山壁,一直是部落巫師消災祈福的聖地。
台中縣和平鄉的裡冷部落的泰雅族人,則是將裡冷溪畔的「聖壁」,視為是部落最特別的地方,也是一個具有歷史和文化傳承的地點。

據當地泰雅原住民表示,過去部落中的巫師,都是到聖壁前進行祈福和消災儀式,對族人而言,這兒是神聖的土地。

***************************************************************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重安部落", 就在旅遊景點 "石雨傘"北邊不遠處 .她是阿美族部落 !








 



 





台東縣博愛國民小學  台東縣成功鎮博愛里重安路2號  地理位置與交通


  「社區珍寶」重安部落活動






台東縣成功鎮瀑布 - 重安瀑布 (老平)


961台東縣成功鎮博愛里


                                                     重安部落【Tomiac -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重安部落【Tomiac】詳細介紹 

項目

內容
部落名稱 ◎重安部落【Tomiac】
部落特色
村落北端有瀑布,叫做Tomiac,
即原意為「瀑布」之意。
所在位置 臺東縣成功鎮(莫拉克颱風災區範圍)博愛里
範圍
位於都威溪出海口北岸,在宜灣南方約1.7公里處。
地理環境
低台地
部落所屬族群 阿美族
使用語言




阿美語  國語(北平話) 
 
宗教信仰





基督教  天主教  其他-真耶穌教 
 
部落由來

關於部落名稱的由來有三種說法。


1.從秀姑巒溪移居於此的族人祖先,感嘆上游河岸一帶,岩石屹立,難以開鑿水路灌溉。Tomeyacu,即為阿美語的嘆氣,此逐成為部落的名稱。


2.日語「瀑布」tamiatsu而來,因部落北端有瀑布,於是部落名由此而來。


3.日語tamestu「踏在石頭上跌倒」的意思。由於附近海岸有許多圓石子,通行時滑倒的人很多。


文化特色
◎豐年祭(Malikuda)
第一天:重安社區豐年祭活動利用公路邊的
國小操場,下午的歌舞男女老少全都參加,
但夜間的迎靈祭還是由男子組單獨舉行,
也殺豬作午夜聚餐用。
第二天:招待貴賓。
第三天:捕魚活動。部落的南邊有一條溪流,
捕魚活動都在這裡舉行(《豐年祭之旅》1998,
交通部觀光局出版)。
參考資料 台東縣史-阿美族篇
地名檢索系統
《豐年祭之旅》1998,交通部觀光局出版  

美軍炸彈 守護部落1甲子 【13:20】








東海岸、半山腰,阿美族重安部落至高點上,有1個500磅的美軍未爆彈,這個原來是摧毀部落的殺人武器,現在成為部落的幸運鐘,居高臨下,守護著部落。(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攝 100年12月11日)

〔中央社〕二次世界大戰美軍轟炸東海岸,在小港漁港留下一枚500磅未爆彈。年輕人將砲彈抬回重安部落,當作部落警鐘,每當緊急事故,就敲警鐘通知大家。這枚炸彈守護部落1甲子。

東海岸、半山腰,阿美族重安部落至高點上,有一個500磅的美軍未爆彈,這個原來想摧毀部落的砲彈,現在成為部落的幸運鐘,居高臨下,守護著部落。

60幾年前,二次世界大戰,美軍轟炸東海岸,投下無數的炸彈,大戰結束後,年輕人在小港漁港發現一枚500磅重的未爆彈,將這枚炸彈經過安全處理後,10幾個年輕人輪流將它抬回部落。

部落長老討論後,決定將這枚炸彈當作「部落鐘」,放在部落的最高處,當作警戒用,部落遇到火警、地震災情,或是有事要集合大家時,敲鐘通知。

當地文史工作者「壹胞半工作室」朱士杰表示,過去大家住的都是茅草屋,經常發生火警,最先發現的人就會跑上山敲鐘,聽到鐘聲後,大家拿著臉盆裝水,衝到火場滅火。

現在,已經沒有茅草屋,火警事件比較少,因此反而在有要事通知民眾時,敲鐘的機會比較多,部落雖然有廣播器,但是鄰長、村長經常外出工作,家門深鎖無法進入廣播,長輩還是習慣敲鐘。

「炸彈鐘」守護著部落,但是常年風吹雨淋,生鏽脫漆。2006年,部落青年邀請部落長老,共同為「炸彈鐘」蓋房子、塗油漆,「我們保護它,它守護我們」。「炸彈鐘」的故事還獲得青輔會的紀錄短片獎。

「炸彈鐘」的故事,也被小魯文化出版童書繪本,作者周姚萍,曾到重安部落,發現很多美麗的故事與可愛的朋友,遂創作了「鐘聲喚醒的故事」繪本,以這枚二次世界大戰的未爆彈為故事背景,創作一個美麗故事。

500磅 = 226.796185 公斤


 


圖片來源:美國空軍



*************************************************************************



原夢成真、舞動生命『重安部落我的家』.新世紀(原住民)文化藝術團~部落巡迴演出…感動祖靈與你我....



  


『新世紀文化藝術團』   



http://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680946743#!/profile.php?id=1676201498






**************************************



成功鎮重安部落祈太陽祭典新聞稿




成功鎮重安部落祈太陽祭典新聞稿


成功鎮重安部落於6月16日(星期四)上午十點舉行祈太陽祭典Pakacidalay(音:把嘎及拉賴)活動。這個祈太陽祭典活動,已經消失了五十年以上,部落居民希望藉由舊儀式的重現,來了解自己祖先的文化。

早年在重安部落的傳統宗教上,當下雨過多,就希望祈求太陽出現,便有祈太陽祭典的儀式,稱為Pakacidalay。

今天活動開始,先由頭目曾金德向巫師(居民飾演)詢問能否舉行儀式。現場有三位巫師進行竹占。第一位巫師不太確定有太陽,第二為巫師竹占後,說他的神不在,所以不能判定。第三位巫師竹占後,以確認的口吻說,今天是好日子,會有太陽。

之後,頭目派遣部落青年前往「美國炸彈警鐘」敲鐘三響,召集部落居民集合,宣告舉行祈太陽祭典。

儀式的進行由部落青年若干人,有三人提舉火把,也有人準備竹筒盛水作為滅火隊,一起繞行部落。每到一個家庭門口,便停下來舉起火把,沿著屋簷下面薰,並齊聲高喊:太陽出來吧!彩虹出來吧!

喊完後,各家主人便會提供牛皮或是豆類給青年當作謝禮。青年繞完全村後,儀式就算完成。

本次活動由重安部落頭目曾金德率領部落年齡組織,以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的經費,並與成功鎮公所及原住民文物館合作,社區發展協會、基督長老教會、天主教會與壹胞半工作室也一起協助活動推動。

活動經由部落討論與共識而形成,大家認為需要傳統的茅草屋來舉行,因此六月一日到三日,在眾人的努力下將部落有七十年歷史的木造房屋閒置空間,恢復成早期的茅草房,成為部落文化屋,除了做為文化教室與聚會場使用,並舉行今天的祈太陽祭典場所。

活動後,進行小型的座談會,分享這次活動的想法。有人表示,現在的居民都已經信奉基督宗教,對於過去傳統的多神信仰,也已遠離,今日的祭典是以文化呈現的方式演出,而不是進行真正的祭典儀式。在大家有此共識後,操作時也比較不會有壓力。

也 有人看到這樣的活動凝聚大家的共識,在蓋屋的同時,真耶穌教會、基督長老教會與天主教會的教友們,不分宗教,都會一起來幫忙搭茅草屋,這樣的部落合作的景 象,也有幾十年沒有見到,所以很多人很感動。這也讓一些人對於如:祈雨祭、趕瘟神等的習俗,希望能再重現早年的習俗與生活智慧。

新聞稿:壹胞半工作室


20110615大家在準備賓客的餐具。檳榔葉做成湯碗。


20110615傍晚彩排,在我與太太的堅持下,一定要著裝彩排。起初大家有點抗拒,後來還是進行了一次著裝彩排。


20110616上午在文化屋。
林傳道帶領大家做禱告。文化屋擠滿了部落居民,大家齊聚這裡,像是個小型的劇場,準備觀看這裡的演出。


演出開始,頭目說明來由,請巫師來竹占。


原本肅敬的場合,在巫師說看不出來神的意思,全場竊笑。當然啦!這些巫師都是臨時演出、友情表演的。


遊行。前面的人由頭目帶領,後面的人(觀眾),在看戲。


我們趕忙在台東送印,將這幾天的情況做成海報展出,大家都很高興在海報中看到自己,有備尊重的感覺。也懷念大家一起工作,不分你我的美好回憶。


儀式後舉行座談會,互相激盪與刺激,也請頭目來,讓各部落有共鳴。


政治人物也來幫忙。


下午,大家又群聚文化屋討論與敬酒,成功鎮原社課長與里長前來,大家交換意見,互相鼓勵。希望這裡能有更好的發展。


從去年構想將木造屋釋出成為公共空間,透過頭目與年齡階級的共同努力,這個理想實現了。今天也推動了這裡的第一場文化性活動:活動讓文化進入空間,空間也成為文化場所。今年希望進行歌謠演唱、照片與影片發表會等活動,再次提升這裡的能量。


********************






「重安部落瞭望台落成」新聞稿

台東縣成功鎮重安部落於19日星期六上午舉行瞭望台落成典禮。典禮在部落人士的主持與參與下,圓滿落幕,也為部落的社區營造邁向一大步。

由重安部落基督長老教會的傳道員林碧玉小姐的領導下,這幾年帶動社區發展協會持續運作,並不時的給予部落青年做事,以工作來調整大家的心態,使消極的態度轉為積極,讓生活有方向與目標,才不會意志消沈。88水災後,部落的海邊湧現了大量的木頭,於是林傳道就召集部落青年,一起設定目標,解決海邊的漂流木問題,並創造了部落巡守隊的瞭望台。

這個瞭望台以協會有限的經費,召集了幾位部落青年,合力搬運和建造位於都威溪出海口的瞭望台。總經費雖然只有五萬元,但是在大家的同心協力下,還是完成了這個看來有20萬元的瞭望台,村民都對這個壯舉感到佩服。典禮中也同時表揚了參與建設的青年,並鼓勵他們多多參與部落建設,維繫部落傳承。

重安部落從兩年前的部落巡守隊開始,部落就成立了巡守機制,維護部落的河川和社區的治安,帶動了重安部落第一波的社區營造。再來是舉辦每週的「喝咖啡聊是非」活動,在林傳道的推動下,讓部落青年能聚在一起,放下米酒,喝起咖啡,共同討論社區事務,並且想辦法解決部落的問題。

由於部落位處偏僻,工作不易,加上近年來經濟不景氣,許多都市原住民返家修養,部落出現許多年輕人白天喝酒沒工作的現象,使得部落氣氛十分低迷,因此林傳道的努力,帶給部落青年一個方向。目前在研究一些歷史文化保存的計畫,透過每一個計畫的完成,帶領部落朝向產業與觀光發展上前進。



點心與檳榔




林碧玉傳道(右一)


部落人士合影。


聚會時間是早上七點,我趕緊過去,原來是擔心早晨太陽太大,所以七點舉行。鄉下嗎!還是等了一陣子,大家才姍姍來遲。但是氣氛還是不錯,很佩服林傳道,一直投入社區營造的工作。我們因為我漢人的身份,屢次被攻擊,影響到岳父母的情緒,因此幾年前就離開重安社區營造這個圈子,自己拼自己的東西。當然啦!後來在成功鎮的原住民文物館、成功老街等,都有不等的壓力。

今天看了聯合報,不錯,登出來了。



**********************************************************************


 下載台東縣99年縣內各鄉鎮市豐年祭典舉辦時間 | 





頭目帶著麥克風領唱。


 



**************************************************************


97觀光導覽培訓 08重安「霍亂」事件立碑




「重安」地名的由來,背後兩段悲淒故事六十年前 「霍亂」事件立碑告慰


...《 詳全文

 












****************************************************************



***************************************************************


成功鎮由阿美族、西拉雅族及漢人的聚落組成。
阿美族最早於清初就已移居本地而形成聚落,原名「麻荖漏」,阿美族語:「東西在火上烤乾之意」。相傳早年阿美族聚落於1850年左右曾遭海嘯侵襲,草木皆枯死,極似被火烤乾,因有此名。
其後,漢人於成功方狀似「蟳管」之小海灣登岸移墾,閩人皆稱為「澳」,故得「蟳廣澳」之名,後轉為「成廣澳」,為漢人最早開發後山的據點。日治時期因修築漁港而改稱為「新港」,光復後,為紀念鄭成功開發台灣之功績,且「成功」與「成廣」之音相近,遂定名「成功鎮」迄今。


石雨傘



石雨傘

石雨傘在成功鎮北方10公里的海岸(台11號省道106K處),由海岸延伸至海中的海岬,長達一公里左右,海岬有個不太為人所知的名字,叫做「石空鼻」,石空鼻上有一個很奇特的景觀叫做平衡岩,由一塊較細長的岩石,懸空向上,托住了一塊較大的岩石,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平衡結構,看起來像把雨傘而稱石雨傘,這是由於上下的岩石質地不同,上方屬較堅硬的珊瑚礁岩,下方則為稍弱的礫岩,經日積月累差異侵蝕的結果,變成下面較細、上面較粗的模樣。


石空鼻上最吸引人的是因岩石抗蝕力不同,所產生狀似雨傘外形的「石雨傘」,傘面是堅硬的珊瑚礁,傘柱則為較軟的礫岩。這裡景致優美,是一處攝影玩賞的好地方。


公路西側還聳立一塊體積龐大的石灰岩柱,由於造型特殊有趣,俗稱「男人石」,常令觀賞者會心一笑。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高雄茂林多納黑米祭245.JPG 
98  11  29  高雄茂林鄉多納黑米祭Billy旅行日記


2011高雄市黑米祭11/26-27茂林多納





【記者吳富正/2011.11.18.高雄報導】


 高雄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為使今年黑米祭更加熱鬧與


豐富,規劃搭巴嘎饒望傳統體驗活動、魯凱族傳統歌舞表演、


黑米祭及文化展演活動,加上手工藝農特產展售與美食,安排


品嚐當地原住民鄉親製作的美食;原民會主委范織欽表示,高


合併一年來,原住民鄉親納入這個大都會區已突破三萬人,


高雄市原住民的密集與多元以全國集中度來看,在五都中更顯


為重要。此次2011高雄市茂林多納黑米祭,有琉璃珠、衣服、


飾品、木雕、工藝品等原住民特色手工藝品與農特產品展售。


歡迎市民於11/2611/27至茂林區多納參與黑米祭活動。


 (生活情報)



 黑米是魯凱族多納部落傳統的主食也是定情祝福的信物,


在黑米祭儀的儀式中,部落未婚男士會持一束黑米送給心儀


的未婚女性,八八風災後為協助部落產業重建,高雄市政府


及農業改良場輔導部落族人重現黑米,已輔導種植面積 0.06


公頃,收成700公斤,2012年將擴大輔導,藉農機具的補助培


育有機黑米。魯凱族黑米祭(搭巴嘎饒望Tapakadrawane)是表


示感謝神明一年來在農作期間的保佑,農事期間的禁忌在這天


向神明請求解除,准許外族進入部落,請神明讓族人享用豐盛


的五榖雜糧及農產品,是凝聚魯凱族人向心力的祭典;讓以後


農作期有充沛雨量,使稻米(黑米)及雜糧生長茂盛豐收,祈求


全家平安,部落風調雨順。



 高雄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為讓更多的民眾參與及認識本


次的活動,規劃專車將於活動當天(11/2611/27)從高雄左營


高鐡站接駁,遊程的安排以茂林三黑規劃內容,區內路線規劃


之黑米專車漫遊接駁,採專車對開路線規劃,去程(歡迎門牌


樓前廣場)與回程(多納里入口站牌)接駁路線相同,以滿足


需快速交通接駁遊客需求,接駁點以茂林區較具產業及原民人


文特質之據點、結合車上解說人員導覽,遊客可選擇自行下車


遊逛後,繼續搭乘下班接駁車或是搭乘回程接駁車,達到觀光


服務之目的,同時可達到行銷茂林觀光的成效。


*****************************************



多納




魯凱族喜慶歌舞大都在屋內或是庭院中舉行,歌舞大都是集體舞,這與勞動的集體性相聯繫。祭儀時跳的舞常以部落或祭團為單位,參加人數有數十人,甚至數百人,男女都參加合舞,祭典廣場上,全族歡騰群起高歌起舞。酒舞則是在室內或庭院內飲酒時的舞蹈。

  魯凱族一年之中,以狩獵及收穫祭為最重要的祭典。祭典活動大都以小米、芋頭等農作物的生長為依據,歌舞活動也以此為內涵,全社男女集合於會所廣場,分組排成圓圈,男女間雜,中舉烈火,跳躍歌舞。在獵人聚集的場合裡,有時興起時,會各自以獵物數量編成的歌,互相較量。舞後稍息即飲酒,通常能終宵達旦而無倦容。魯凱族的歌舞最常見「勇士舞」,只有有戰功或善獵的人才有資格成為勇士跳勇士舞,勇士舞是粗獷豪邁的舞蹈,最能表現出力與美的結合。通常在出征凱旋歸來的豐年舞會中,勇士要向族人報告獵得的獵物或人首,以取得族人的肯定。


(全文)
















*************************************


















多納黑米祭之旅
茂林多納黑米祭是一盛大的豐年祭,對於從未參加過原住民豐年祭的我而言,希望藉由這次的活動,讓我可以感受與融入村民們豐收的喜悅。

此次的活動從白晝開始,亦從白晝結束。第一天的打獵體驗很不巧無法親身參與,但重點應該是晚上的慶祝活動,從村民的合舞、勇士的舞蹈、勇士與公主的搭配、原住民美聲演出、獵人狩獵與勇士舞到隔日頭目為村民與活動祈福,這些活動都讓我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其實黑米祭除了是豐年祭外,應該也是族人團聚團結的象徵,這樣的生活形態是一般所謂的平地人所沒有的;我想,這樣的活動與傳承是所有人所應共同維護與支持的。



相關圖片










* 多納里石板屋

原鄉文化歷史古蹟

多納里沿革介紹:


多納里以前稱作「屯子」,是由日文音譯過來的。相傳有兩位獵人和一隻狗,經過今日的多納里去打獵。以前,多納里有一個沼澤地,每次狗狗經過沼澤地的河岸,都不肯離去,後來獵人回到部落,並帶部落頭目前往,發現該沼澤地是一個水源充足,並有多重山作為屏障,適合居住的一個好地方。經過族人協調之後,遷移到現在的多納里。隨即另一個部落也遷移至此居住。過了不久,又有第三個部落也看到遠方冒著黑煙,而派人前來探勘,隨後亦加入多納部落居住,形成更大的一個部落,就是今日的多納里。

石板屋介紹:


多納部落先民早先在溫泉溪就地取材,取黑灰板岩。黑灰板岩在「易經學」裡面來說,又分陰陽,或公母石板。母的石板久了會風化,而公的石板比較黑、厚實,也較重,幾乎都用作石板的屋頂,或床鋪。多納里里民以互助合作的精神,堆砌石板架屋。第一代石板屋較矮,室內沒有隔間,也沒有使用任何鐵釘或鐵線作輔助。第二代石板屋就加上了輔助材料,室內也有了隔間,把整間石板屋分成臥室、客廳、廚房,以及儲藏糧食的地方。第三代石板屋進步到石板在建造前先以切割機具作整形,且屋樑也跟著挑高,使得建物具現代感。有的石板屋,門楣或門柱上亦有一些百步蛇的圖騰,象徵著頭目或貴族的身份地位。

居住於石板屋內冬暖夏涼。到目前為止,尚未傳出地震颱風時有石板屋倒塌的例子。
 



旅遊小常識
進入多納里部落,請勿隨意探視村民的家屋,也不要開車進入村莊部落,請以步行的方式作部落巡禮。在未經過主人允許以前,禁止對室內的擺飾及傳統器物攝影。不得撿拾石板屋內的石板,帶回家當紀念品或當烤肉板。

如何去
國道三號屏東九如交流道下 ─ 經台3線到里港─ 轉台22線到高樹 ─ 由台27線往大津方向 ─ 經過大津橋 - 茂林區 ─ 從茂林區高132線進入多納里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卑南文化公園



台東縣台東市南王里文化公園路200號



 卑南文化公園座落於南王里文化公園路,佔地18公頃,民國64年臺東縣政府將卑南遺址列為地方古蹟,68年再提升為臺灣地區三級古蹟,緊鄰的月形石柱區是國家一級古蹟
    
卑南文化公園最大的特色是持續的進行考古發掘,一方面成立遺址保存館對外公開展示,達成學術研究、遺址保存、推廣教育多重功能。此外寬廣草坪公園植栽綠化,也成為民眾休閒最佳去處。
    
卑南遺址為全臺規模最大,地下出土文物最豐富的遺址也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墓葬群遺址。主要內容為距今兩、三千年前,卑南新石器文化時期先民的墓葬區和住宅區;目前已挖出的石棺數目超過400並發掘出臺灣第一間史前人類住屋,而出土的玉器、石器、陶器更不計其數。從遺物豐富的造型、精細的手工,和死後厚葬的習俗,可窺探當時高度的文明。





全區平面圖

公園配置圖文字說明:
1.入口廣場
2.WC
3.停車場
4.表演場
5.暸望台
6.遊客中心
7.現地挖掘區


半日遊路線

      180M       70M       650M     200M
    入口 → 遊客服務中心 → 瞭望台景觀區 → 考古現場 → 月形石柱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圖六 圖七 圖八

 






卑南文化公園-卑南文化公園標誌

文化遺址/老山羊部落格



卑南文化公園-卑南文化公園標誌

卑南文化公園-配置圖

卑南文化公園-原住民傳統建築

卑南文化公園-休憩區

卑南文化公園-文化遺址



 




大約在一百多年前,日本的學者鳥居龍藏來到台東卑南遺址,留下了最早的照片和記錄。月形石柱的價值,在於它所代表的象徵和意義,因為它正是卑南文化千年故事的起點。


 

卑南文化公園月形石柱(另開新視窗)

 












卑南遺址>發現與搶救  





  為卑南遺址留下最早紀錄的是日治初期人類學者鳥居龍藏 。 鳥居四度來臺進行人類學調查期間,曾為卑南遺址的地表石柱拍攝兩幅照片,時間可能是1896年。鹿野忠雄是第一位將卑南遺址當作考古遺址加以研究的學者。他在1930年發表的文章中敘述,有數不清的板岩石柱豎立於地表上。鹿野採用鄰近卑南族的傳說,推測這裡曾存在一個古代部落,石柱是居屋的殘留。日治五十年期間,學者注意之焦點主要是地表的立石遺構。1945年金關丈夫、國分直一首次對最大立石之周圍進行試掘,始初步發現地下的陶器及住屋遺跡。

  二戰以後,陸續前來卑南遺址調查的國內學者不在少數,但都未曾做過發掘。1975年,臺東縣政府將卑南遺址列為地方古蹟,1979年再提升為臺灣地區三級古蹟,只是遺址保護工作並未就此落實。1980年南迴鐵路卑南新站 (今臺東站)開工,將地下沉睡數千年的遺構、遺物大量揭露,並造成嚴重破壞,引起輿論及各方的高度關切。臺東縣政府遂委託臺大考古人類學系宋文薰、連照美兩位教授,進行搶救考古。搶救考古工作共進行13梯次,前後長達9年,成果十分豐碩。無論是發掘面積、出土石棺及遺物數量皆是臺灣考古史的空前紀錄。尤其是大量精美玉器重現於世,令人驚艷。卑南遺址為臺灣最具代表的史前遺址之一,已無庸置疑。


卑南文化公園相關新聞


****************************************






2011.7.8 卑南包子店~卑南文化公園


*****************************************


月形石柱是見證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永恆地標▼



石柱、石板棺和玉器是卑南文化的特徵,現存在卑南遺址上的月形石柱附近就是當時史前聚落的中心地帶,但尚無人知道這石柱在村落是什麼用途,至今仍是一個謎。


卑南遺址,是台灣規模最大的的史前遺址之一▼



卑南文化公園位於台東市,是全台規模最大的、最豐富文物遺址,也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墓葬群遺址,更是台灣唯一的考古現場公園。其位在卑南山丘陵下的河階地,緊鄰的月形石柱區更是國家一級的古蹟,至今還持續的在進行考古發掘,並成立遺址保存館且對外公開展示。


來到卑南文化公園▼



其寬闊的草坪公園植栽綠化,成為民眾休憩之處▼




後山海天藍~台東山海三日遊(四)~卑南文化公園、月形石柱、鹿野高台茶園、龍田單車導覽


********************************************



台東火車站約走路10分鐘的(卑南文化公園)





卑南族猴祭--刺猴





卑南族勇士的武士刀




工作人員還在挖



 


********************************************



備忘錄 :



 

2009/08/13  建立本部落格 !

 
2010/11/25  瀏覽人次過10萬 !

 

2011/11/19    瀏覽人次過20萬 !

 

***********************************************************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熊鷹大約在十二月就開始築巢,隔年一月下蛋(只生一顆),孵蛋約需四十二天,育雛要八十天,整個繁殖季長達五個月。




 


熊鷹羽毛也是排灣族魯凱族的重要飾品,象徵崇高的身分和地位


在傳統中被視為靈鳥,配戴熊鷹羽的身分與數量都有嚴格限制,


獵捕熊鷹更被視為禁忌


 








排灣族



頭目與貴族才享有裝飾上的特權,例如酷似百步蛇紋的熊鷹羽毛、高貴的琉璃珠、特殊的圖案(人頭紋、百步蛇紋)。


**************



魯凱族獨特的頭飾文化



魯凱族巴清雄:「獵人必須累積獵到五隻公山豬,才可佩戴第一朵已開的百合花,而因為獵人獵到的東西會分享給部落,所以在部落裡是受到尊敬的,而第二朵花是一次打獵獵到二隻公山豬,他就可以配戴第二朵,所以我們看到他的百合花,就可以知道他為部落做了哪些事。」

巴清雄:「我們魯凱族有一個規定,男人頭上不能超過五朵花,但獵王已經抓到二千多隻的公山豬,他已經超越所有獵人.....,所以只有獵王才可以配戴未開的百合花。」


巴清雄:「百合花對女人而言,像徵女人的貞潔,女人在婚前沒有發生性行為就可配戴百合花,所以跟男人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按此在新視窗瀏覽圖片







          熊鷹--台灣島上體型最大的居留性猛禽!


雄鳥身長75公分、雌鳥80公分;翼長45~58公分;尾長32.5~39.5公分;為台灣猛禽類中體型最大者。


祈望熊鷹,永遠翱遊台灣山林,與原住民文化共榮並存.



*****************************************




熊鷹」的圖片搜尋結果


國家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俗稱「熊鷹」的赫氏角鷹,今年初在新店市廣興地區展翅飛翔的英姿。(聯合報系資料照片/記者張祐齊翻攝)

全文網址: 新店平廣溪再造 熊鷹現蹤 - 自然關懷 - 玩遍台灣 - udn旅遊休閒 http://travel.udn.com/mag/travel/storypage.jsp?f_ART_ID=29818#ixzz1XbDaHy7P
Power By udn.com

 

******************************************************************

 

                                                                            一級瀕絕動物 全台僅1400多隻 



一級瀕絕動物 全台僅1400多隻


中時 更新日期:2011/09/11 05:30 莊哲權/台東報導



中國時報【莊哲權/台東報導】



熊鷹被列為一級的瀕臨絕種野生動物,也是華盛頓公約管制國際貿易的物種,除了受馴鷹人及標本商的青睞以外,鷹羽頭飾更是原住民的傳統文化;在面臨強大的獵捕壓力下,林務局委託屏科大進行熊鷹生態調查,希望藉此取得生態保育與傳統文化的平衡。



林務局委託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進行熊鷹生態調查,從民國九十八年開始,由孫元勳教授帶領調查小組,在屏東、台東山區進行研究,據孫元勳「較樂觀」的估計,目前全台熊鷹約有一千四百多隻,又以台東密度最高。



孫元勳表示,熊鷹亞成鳥在黑市每隻售價都在兩萬五千元以上,廿年前每年至少有十隻以上的仔鷹被獵捕販售。熊鷹羽毛也是排灣族和魯凱族的重要飾品,象徵崇高的身分和地位,在傳統中被視為靈鳥,配戴熊鷹羽的身分與數量都有嚴格限制,獵捕熊鷹更被視為禁忌。



但近來傳統式微,人人以擁有熊鷹羽頭飾為榮,在鷹羽黑市裡,最高貴的一對鷹羽可達三萬多元,過去十年內,在屏東、台東的捕獲數量,每年達廿到五十隻。



孫元勳指出,維持最小存活族群是保育稀有物種的首要工作,如何在兼顧熊鷹族群永續和傳統文化保存的精神下,取得互信和共識,讓熊鷹能世代翱翔在台灣森林裡,是必須持續努力的課題。


**********************************************************************************






 *******************************************************************



熊鷹與


林鵰、


大冠鷲、


黑鳶、


鳳頭蒼鷹、


台灣松雀鷹


稱台灣本土六大猛禽,


 


熊鷹是「老大」,牠就這麼美!這麼威武!


 





(照片台灣猛禽研究會攝影者:後山客) 




出處: 瀕臨絕種的台灣最大型猛禽:熊鷹 - 小肉球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meatball2/2429435#ixzz1XbIibMbf

 

***************************************************************


達人語:


熊鷹是目前台灣可見體型最大鷹鷲類猛禽,也是保育類一級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台北市立動物園發言人金仕謙表示,熊鷹在野外站立或遇壓力時,頭上的冠毛會豎起,側看似冠又像角,又名角鷹。
金仕謙說,熊鷹以中大型哺乳動物為食,例如山羌、猴子等,他曾目睹熊鷹俯衝抓猴的畫面,因台灣山林逐漸萎縮,數量日漸稀少。


***************************************************************

外連圖案
"長冠"熊鷹頭頂的黑色冠羽,冠羽末端白色,與旁邊的羽毛明顯不同,這根羽毛可長可短,短的話可能乍看之下不易察覺(王齡敏攝)


外連圖案



***************************************************************

聽~熊鷹在說話 


熊鷹」的新聞搜尋結果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之子。三十多年來見證日本殖民下的文明與苦難,莫那明白這場戰役將有滅族危機,但唯有為靈魂的自由而戰,他們才能走過彩虹橋成為真正的勇士




賽德克.巴萊」的圖片搜尋結果
 該片經過十二年籌備、二四○個工作天、跑了全台廿八個場景,拍了一萬四千個鏡頭,演員一萬五千人次,拍了七十二萬呎底片



(中央社記者王飛華攝 100年9月1日)


本週日(9/4)在總統府的北廣場上舉辦《賽德克巴萊》首映會,屆時


將有原住民歌舞等表演將會掀起一陣轟動。


總成本7億元的「賽德克巴萊」,


在台灣將分成上集「太陽旗」、下集「彩虹橋」上映,


為進軍國際市場,魏德聖忍痛剪了一個150分鐘的國際版。


                 



 


        Seediq Bale漢譯為「賽德克巴萊」,


        Seediq是「」之意,


        Bale是「真正的」,


        因此Seediq Bale意為「真正的人


              賽德克-真正的人~





《賽德克·巴萊》電影海報





 


 


賽德克.巴萊》 官方部落格- 無名小站


 


賽德克·巴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時電子報


血腥場面過多 賽德克首映評價不一

聯合新聞網 - 1 小時前

以霧社事件為主題的史詩型電影《賽德克巴萊》昨天在威尼斯全球首映,各國媒體 ... 由魏德聖執導的《賽德克巴萊》在威尼斯影展亮相後,反應熱烈,但媒體評價有好有 ...
268 則相關文章





賽德克巴萊Seediq Bale | Facebook



 


 



         小島                                      .老莫                                 .鎌田                                   .鐵木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空步道


 




拔500公尺天空步道,漫步
於藍天白雲之中,登高望遠,遠
眺北港溪流域及泰雅渡假村全園景緻……


漫步風中,微風徐徐……


遙望霧社事件遺址-川中島


緬懷歷史記憶……


 


************************


 


歡迎蒞臨:::泰雅渡假村:::


 


電話: 049-2461311 / 傳真 : 049-2461347


地址: 南投縣仁愛鄉互助村清風路45


 


***********************


 


泰雅天空步道 重溫賽德克歷史




  • 2011-08-22
  • 中國時報
  • 【廖志晃/南投報導】


     導演魏德聖拍攝的《賽德克.巴萊》史詩電影未演先轟動,再度勾起對霧社事件的記憶;而仁愛鄉泰雅渡假村設置的「時光隧道」具體而微呈現事件原委,延續抗暴精神,「天空步道」更是展望「川中島」、憑弔歷史的最佳平台。


     八十一年前,驚天地、泣鬼神的霧社事件發生後,日本人為便於監視,將抗日烈士遺族強制遷居到川中島,亦即現在的仁愛鄉互助村清流部落。


     中台灣觀光產業聯盟理事長李吉田指出,莫那魯道是霧社事件的抗日英雄,但就史實,每個參與起義的部落,都有代表性的領袖人物,他們的英勇事蹟值得深入追尋。


     同樣位於互助村的泰雅渡假村,後山矗立巨大的莫那魯道塑像下方,即是展示霧社事件經過的賽德克故事館「時光隧道」,全程一百多公尺,以縮小版的人物、場景分段展現,讓人對原住民風俗、傳說、與日本人的衝突、和抗日戰爭歷史一目了然。


     「天空步道」從時光隧道向外延伸、高聳,仰望、俯瞰,展望絕佳,右側的清流部落近在眼前,猶如聯結霧社事件時光隧道與川中島間的平台;而且部分步道地板,以強化玻璃鋪設,可以透視足下風光,也考驗凌空站立的膽量!


*********************************






賽德克舍住屋












*********************************



 

賽德克--川中島

 


「川中島」,即為現在南投縣仁愛鄉互助村清流地區現今泰雅渡假村之所在),屬賽德克族群, 原本居住於霧社地區,但因不滿日本政府不惜任何代價,對原住民達到政治統治之目的,山地族人對於日本殖民政府不滿情緒日益高漲,遂於193010爆發令人震驚的霧社事件,事件後臺中洲理番為防範山胞再次起義及降低族群間仇怨升高,造成治理上的困擾,強制將「保護蕃」之298名抗日山胞遺族分兩批次,強制遷移至北港溪與眉原溪交會處之川中島(現今泰雅渡假村之所在),以方便管理。隨後國民政府來台後,將其正名為清流部落


 川中島,早年對外交通僅依賴一座吊橋,在民國六十七年改建為水泥橋。


現今大部分的青年都出外謀生,在家務農以老年人居多,目前的生活型態和平地人相同,只是在歷經歲月的洗鍊,歷史的傷痛後,他們豪爽好客的個性依然不變,仍是一個團結樂觀的民族。

                                            

                            *********************************   


                                 


川中島

















人文介紹














地理位置
  清流部落位於南投縣仁愛鄉互助村境內,東鄰本村中(Nakahala)部落及新生村眉原(Ba'la)部落,西接國姓鄉北港村梅林社區,東南有北港溪環繞,後方有眉原溪,北方有眉原山為屏,係封閉、獨立、嫻靜的部落,附近更有北港溪花園、神仙島、泰雅渡假村、原園山莊、咖啡園、蕙蓀林場等觀光勝地。



遠眺清流部落

霧社事件與川中島的由來
  清流部落居民均屬泰雅族亞族賽德克族群(Se-edeq),原世居霧社地區。1930年10月27日,因不堪日本暴政統治,爆發霧社原住民抗日事件,震驚國際。1931年5月6日餘生後裔遭日本政策強制迫遷現居地─清流部落。由於現居地是由兩條河(北港溪和眉原溪),台地中央地帶又有一條族人們稱為阿比斯溪的小溪貫穿,因為有三條溪流包圍住此地,因此日治時期被稱為「台中州川中島社」。國民政府來台後看見北港溪清澈之溪流,認為此地為一好地方,因而改稱清流部落,我賽德克族人則自稱Alan-Gluban(谷路邦部落)。

從霧社到清流、六個部落整合成一個部落的發展過程
  1930年霧社事件前,清流部落居民世居霧社地區,分屬DloDUX(圖羅德夫,現今仁愛國中);Gu-G’’u(庫奴,現今春陽部落);TruWAN(圖路彎,現今春陽溫泉區);SuKu(斯庫,現今雲龍橋旁上方);MeHeBu(梅黑濮,現今廬山溫泉);BoAlun(波阿倫,現今盧山部落)等六個部落,總人口數約1400人,事件後迫遷至Gluban (清流部落)時人口僅298人,幾近滅族,足見事件之悲壯。後又逮捕潛回原居地者4人(1人年幼飭回,3人處死),再經日人長期佈線調查偵知,尚有23人於事件中襲殺日人,於1931年10月15日以全村歸順式名義,於埔里逮捕此23人,並凌虐處死。迫遷之初,有因水土不服病故者或憂恨、自殺者不乏其人,更可悲者經皇民化教育誘導部分青年參加高砂義勇軍,強顏事仇,餘生後裔剩下老弱婦孺僅存200餘人。

清流部落現況
  清流部落(川中島,Alan-Gluban)在初遷先祖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墾荒闢田,再經族人七十餘載的努力奮鬥,建設了今天富麗的村落。居民務農為主,從事公職、服務業、勞工者次之。現居人約500餘人,隨著農業社會的變遷,如何將傳統Alan-Gluban部落轉型發展兼具產業、文化、休閒的原鄉聚落,是目前部落族人關心的課題。



*********************************************************









   


賽德克源起

泰雅族在人口數量居台灣原住民之第二大族,總人口約
為八萬多人,依方言群體分類,分別為泰雅亞族及賽德
亞族,就地理範圍領域的角度看來,其分佈於中央山
脈兩側,東至花蓮太魯閣,西至東勢,北到鳥來,南迄
南投縣仁鄉,這是分布最廣的原住民族。


賽德克亞族,再依其生活習慣和文化習俗,細分為三個
群體
:太魯閣群、道澤群、德克達雅群。


在日本殖民統紿時期,嚴格禁止賽德克人舉行特有儀式
文化,導致一些賽德克文化漸漸被世人所淡忘。


賽德克族在日治時期的文獻記錄中稱作「紗績族」,在
2003年至2007年間,族人認為賽德克族與泰雅族語言、
文化間有顯著差異,是為獨立族群,要求正名,於是
2008年賽德克族正式成為台灣原住民第十四族。



******************************************








(圖中央為莫那魯道及其族人)










莫那·魯道(Mona Rudao)賽德克族馬赫坡社的頭目,也是帶領山胞反抗日本警察暴政的領導人。


莫那魯道看著日本政府恣意的破壞山林、奴役山胞,無視山胞的人權與尊嚴,就這麼經過一連串不平等的待遇後,莫那魯道深知,要捍衛山胞們的基本尊嚴,暴發衝突將是無可避免的!


西元1930年十月二十七日晨,於霧社公學校運動會之日,在場為數眾多的日人前來觀禮,莫那魯道視機不可失,一聲令下,開啟霧社事件,英勇抗日的血淚史。




   但歷經數日後,山胞們仍不敵日警的優勢
人力及武器,族人們見大勢已去,紛紛自我了卻
生命;莫那魯道妻子上吊自縊,其子由莫那魯道
槍殺後,獨自一人走入深山,持槍自殺。






















 

現今南投縣仁愛鄉境內,設有霧
社事件紀念碑,及抗日英雄莫那·魯道
雕像豎立於內,以紀念他的事蹟。霧
社事件是台灣日本殖民時期,原住民
族面對外來政權欺壓、殖民統治的反
抗,犧牲人數僅次於余清芳事件。


 
        (莫那魯道巨人像,聳立於泰雅渡假村內)

 


       







霧社事件之遠因:                   ----霧社事件導火線----   ----霧社事件爆發----


破壞山林、濫墾濫伐
      日
本政府給予入山工作人員特別優待及權力,以致橫行霸道、巧取豪奪


壓榨剝削、奴役山胞
      日
本政府視山胞為奴僕或野獸,強行徵召勞役、壓迫剝削,日警又將微薄的勞役工資占為己有,嚴重影響山胞們的生計。


霧社事件之近因:


婚禮上的風波
      在
山胞的婚禮中,邀請日警一同觀禮,然而莫那魯道之子上前與日警握手致意時,日警以厭惡神請將山胞手甩開,並以警棍毆打山胞,於是山胞們群起激奮,對日警攻擊…


致歉被拒
      莫那魯道
為顧全族人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於是特地前往道歉,深怕此次事件造成其他山胞深陷水深火熱之中、危害擴大,但日警自視其高,不願接受道歉,堅持要對動手的山胞作出懲罰,以致不歡而散。



強拉通婚
      日
本政府為達到政治統治及掠奪資源目的,鼓勵日警與山地部落頭目公主通婚,但這些日警在國內都有家室,所以這山胞婦女無法得到法律承認,時有玩弄感情與姦淫擄掠情事發生,然而對貞節觀念非常重視的山胞來說,是件極為憤怒的事。


    賽德克故事館中,詳實記載著泰雅族及賽德克族的生活方式
、工藝文化、祭典及信仰,還有原住民族流傳的神秘傳說…

    巨石傳說:泰雅族的起源;勇士的烙印:泰雅族的紋面;
傳承:泰雅族的射日傳說;彩虹橋的審判:泰雅族的紋面;霧社事
件成因、始未,在賽德克故事館中,一一為您敘說……


帶您走進賽德克古老傳說的時光隧道……


賽德克故事館
圖為泰雅渡假村 賽德克故事館,內有賽德克、泰雅族的神話傳話,還有霧社事件始未導覽解說





 


                  泰雅渡假村-天空步道



                                                             (影片)20110216民視新聞-遊客練膽 高空走廊鳥瞰山谷


                                                         (影片)20110206中視/東森新聞-海拔500米 空中走廊挑戰膽量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訪秘境、體驗狩獵 暑期相約部落遊
台灣醒報 更新日期:2011/05/20 19:16 洪秀玲







【台灣醒報記者洪秀玲台北報導】重回賽德克族居住的歷史場景,跟著布農獵人上山體驗狩獵文化,原住民委員會今年暑假整合全台14個原住民族,推出32個亮點行程,將原住民族地區自然景觀、周邊景點及美食、民宿、祭典、藝術、文化等觀光資源結合,邀請民眾以不同角度走進原鄉部落。



原民會副主委徐明淵受訪時表示,原鄉特色多,這次該會特別以「原鄉、原民、原知、原味」為主題,結合旅行業者規劃多條特色行程,帶領民眾深入原住民文化與原鄉之美,「可以參加祭典,去野溪泡溫泉,到原民部落尋找秘境,或是體驗各族的打獵文化。」



「泰雅阿凡達」、「泰雅狩獵文化之旅」、 「川中島賽德克之歌」、「會呼吸的房子達瓦達旺生態遊」、 「歌浪舞動&慕谷慕魚」、「奇美部落慢活體驗」等,這些主題光看名字就很吸引人。



原民會專案負責人高慧如表示,過去各部落都有導覽行程,但這次是首度整合北、中、南、東,14個原住民族推出遊程,並依照各部落特色規劃,在今年觀光博覽會首度曝光,引起不少民眾注意。



像是因為魏德聖電影受矚目的賽德克族,遊程規劃將帶民眾重回霧社事件後,賽德克族世居的南投清流部落,走訪日據時代遺址,賽德克族生活文化和獨特的編織工藝;泰雅狩獵之旅、望鄉布農獵人體驗,雖然不能讓民眾真的上山打獵,但可以學習如何淨身、使用弓箭器具等狩獵文化,走趟當年的獵人步道探險,學習如何野炊等。



原住民美食也是遊程特色之一,高慧如說,宜蘭大同不老部落就推出號稱「原住民法式料理」的精緻美食,非常具有特色。「泰雅阿凡達」顧名思義,則是帶領遊客前往烏來山區,發掘最原始的自然生態。



七、八月同時也是各族群舉行各式慶典的時刻,例如泰雅族、太魯閣族祖靈祭;阿美族豐年祭及海祭、魯凱族收穫祭,以及蘭嶼雅美族的飛魚祭等,最能直接感受各民族文化特色。



有興趣到部落一遊,可上原民會官網查詢http://www.apc.gov.tw/portal/。



圖片提供/原民會


泰雅阿凡達相關部落格


泰雅狩獵文化之旅相關部落格


川中島賽德克之歌相關部落格


會呼吸的房子達瓦達旺生態遊相關部落格


歌浪舞動&慕谷慕魚相關部落格


奇美部落慢活體驗相關部落格


 


*******************************************************************************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賽德克族的長者


賽德克族


族群簡介  地理分佈  影片介紹


賽德克族人口約有6,737(99年03月數據),擁有獨特的生命禮俗和傳統習俗,因崇信Utux的生命觀,而延伸出嚴謹的gaya/waya生活律法系統,並發展出許多特有豐富的文化,如文面、狩獵、編織、音樂、語言、歌謠與舞蹈。賽德克族視Sisin鳥為靈鳥,舉凡打獵、提親都聽Sisin鳥的鳴叫聲與行徑方向做決定。



2008年4月23日成為第14個官方承認的台灣原住民族

賽德克族的發源地為德鹿灣(Truwan),為現今仁愛鄉春陽溫泉一帶,主要以台灣中部及東部地域為其活動範圍,約介於北方的泰雅族及南方的布農族之間。其後在不斷的遷徙當中形成兩大聚落,以中央山脈為界線,分出東、西賽德克族。東賽德克族散居東部花蓮山區,即今日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卓溪鄉。西賽德克族集中分布於現今南投縣仁愛鄉,以濁水溪上游一帶為腹地並建立七個村十二部落。


賽德克族有一種傳統樂器「鼻」,要用鼻子吹氣、演奏,其他如木琴等……,均是早期賽德克族人使用生活中常見物品製作而成。[8]


生活器具製樂器 傳達原住民文化-生活新聞-yam蕃薯藤


霧社事件:(發生地點:南投霧社區域)

霧社事件的發生,其實是累積在一連串的日原衝突事件上,


前因可推至1897年日人為勘查公路路線侵入霧社原住民生活領域,而遭殺害。


1901年,日本巡察田邊文七率領隘勇線員670名與霧社原住民交戰,日軍被擊退,因而導致日人在1902年對霧社原住民的大規模封鎖。


19141917年間,日人採鐵腕策略,對不願歸順原住民部落展開猛烈攻擊,原住民死傷慘重。


霧社群原住民,面對日人野蠻的侵略行為,表面上被制伏,但心有不甘,伺機一決死戰。


彼時,馬赫坡社的頭目莫那魯道,


分別在1920年與1925年策劃兩次大規模的抗日行動,但都因消息走漏而告失敗。


莫那魯道的第三次抗日行動,也就是霧社事件,肇因於一樁敬酒事件。


1930年,馬赫坡社的一對青年結婚,日警吉村恰巧路過巡察,


此時,莫那魯道的長子達達歐莫那正在殺牛,原欲把酒與吉村共飲,


卻因手上染血漬而遭拒絕,兩人在拉扯在中,把酒灑在吉村的警服上,令吉村暴怒不已,


以警棍毆打達達歐莫那,歐莫那與其弟巴上莫那亦不甘示弱回毆,致使吉村重傷,狼狽離去,


表示要將兄弟倆送警嚴辦。


莫那魯道乃積極策劃第三次抗日行動,表面上向吉村致歉,私底下四方奔走,招募族人,


在十二社頭目中有七個部落頭目願意配合揭竿起義,


並一致選定霧社運動會的舉辦日為最佳時機,時乃19301027日。


霧社事件的主要地點,是在霧社小學的運動場(時值運動大會),


以及藏有大量武器、槍枝、彈藥的霧社警察分室。


作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在27日凌晨一時許,


首先攻擊霧社山區日本警察在各社的駐在所,由200多位年輕人組成三隊,無人傷亡。


第二階段,竊取武器並切斷霧社地區所有的電話線,以斷絕日人對外聯繫。


第三階段,突襲運動會現場。


正當會場的日本國旗升起,霧社事件剎時引爆。事先埋伏的二百多位原住民湧入運動場,


將日本警察、長官們,接連在場所有日本男女老幼全數殲滅,無一倖免。


霧社原住民並且守住霧社通往埔里各要道,以切斷日人退路。


總計27當日,死亡人數共134名日人,26人受傷,誤殺2名漢人。


1028日,戰事繼續蔓延,日人緊急增援,情勢轉趨不利。


1030日,日人後援部隊抵達霧社,決定於31日鎮壓起義的原住民,格殺勿論。


善於突擊戰的原住民難檔現代武器的攻擊,死傷者重,莫那魯道亦於混戰中喪命 


日方久攻不下,雙方對峙,日人挫敗之餘,亦用「以蕃制蕃」策略,使親日原住民與起義原住民互相殘殺。


後來,日方在總督府限期鎮壓原住民的壓力下,違反國際「禁用芥子氣彈」(yperite)的規定,


造成原住民重大傷亡。


芥子彈一旦擴散為毒氣,會致使皮膚潰爛,極其痛苦,被毒害的起義者不堪折磨,紛紛集體自縊。


霧社事件也在達達歐莫那舉槍自盡之後,終告結束。


 (以上摘自《霧社事件—台灣人的集體記憶)









賽德克族傳統住屋所需材料非常簡單,包括木材(或檜木皮)、竹子、茅草和石板

賽德克族傳統住屋所需材料非常簡單,包括木材(或檜木皮)、竹子、茅草和石板    圖片來源:網友輝坤拍攝








 



 









賽德克族慈祥的老人 賽德克族的長者


口簧琴在台灣原住民族群中都有口簧琴這種樂器,不過能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只有泰雅族(包括太魯閣及賽德克),不僅用口簧琴來表達個人的情感,還發展出配上舞蹈的口簧琴舞。口簧琴主要由竹子以及銅片組成,利用一條繩子的拉動以發出聲音,而且銅片越多,吹奏的技巧就要越高。



 

 


 


賽德克族-霧社事件簿 - 原民札記 New - SOGO論壇 我們的論壇,大家的論壇


賽德克族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賽德克族 -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 台灣原住民族導覽 / 賽德克族


賽德克族_認識本族


賽德克族文化歷史


‧賽德克文化


賽德克族口述傳統文化故事


賽德克族 (Sediq)


 



(影音連結 !請點擊 !)


台灣原住民分佈


賽德克的起源傳說


賽德克族的祖居地


賽德克重要的歷史事件


霧社事件之起義六社


清流部落的一景


現今的清流部落



 

***********************************************


 


輕鬆記台灣原住民十四族



請對照原民會的民族分布圖 依諧音記憶 
由東至西 由北而南
諧音純屬記憶之便 無不恭敬之意
太太三個 阿伯養 姍姍少婦 走路一字排開
太(
泰雅族)太(太魯閣族
三(
撒奇萊雅族)個(噶瑪蘭族
阿(
阿美族)伯(卑南族)養(雅美族
姍(
賽夏族)姍(賽德克族)少(邵族)婦(布農族
走(
鄒族)路(魯凱族)一字排(排灣族)開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撒奇萊雅族



族群簡介  地理分佈  文化特質  宗教信仰  祭典傳說  工藝  建築  影片介紹



撒奇萊雅族主要分佈於花蓮奇萊平原,人口約478(99年03月數據),經濟產業以漁業及狩獵為主。屬於母系社會,採入贅婚,從妻居,情形與阿美族相同。「Miamaivaki長者賜飯」是長老們祝福未成年青少年們的一種儀式,是特有的傳統。


2007年1月17日獲得中華民國政府的官方承認,成為第13個臺灣原住民族。



族群特色-風俗習慣





撒奇萊雅族是母系社會,母親是一家之長。家中所有的財產、土地、子女都歸母親管理,只有女性才能繼承家業,成年男子婚後住在女方家,傳統習慣中,母親的地位十分尊崇,也是維持家務最重要的人。古老的習俗中,撒奇萊雅族的母親在生產後,會把「胎盤」和「臍帶」親自埋在家園的土地裡。相傳它們會成為每一個孩子的「守護神」保護孩子平安。當孩子成長、年老,最後走向人生的終點時,「胎盤」和「臍帶」會將「靈魂」包覆起來,像在母親的懷孕時一樣保護著他們。回到祖靈地後,母親和孩子一世的緣份才會結束。

















撒奇萊雅人的傳統服裝,男女有別。(記者花孟璟攝)
撒奇萊雅族人多年來持續努力推動正名,並自阿美族獨立出來,今天如願以償,行政院2007年1月17日公開宣佈撒奇萊雅族為國內第十三個原住民族。圖為撒奇萊雅族人前年向政府爭取正名請願。
(圖: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提供)

撒奇萊雅族人在花蓮市國福球場,恢復舉辦「火神祭」,將消失一百多年的傳統祭典重新呈現,圖為部落耆老合影。(記者花孟璟攝)


巴拉瑪火神祭Palamal 


巴拉瑪火神祭與傳統豐年祭不同,為撒奇來雅族後人對祖先的追思祭典,體驗及追緬先民落難情境。


祭典中共有七道法禮:並以紅、綠、藍、白、黑五色使者祈福。 


紅色使者以紅花在額頭開啟靈魂之眼,迎接火神,傳承智慧;


綠色使者以刺竹除穢,藉由刺竹拍打,去除厄運及晦氣;


藍色使者以酒解除族人心靈與智慧的鳩渴;


白色使者代表火神光照,透過點燃火把,表示祖先交付的薪傳,並為族人點燃光明的未來;


黑色使者則以炭塗黑表示隱身,讓惡靈、厄運無法靠近。


儀式中祝禱司為族人以酒沫蕉葉表示護身,而族人持火把巡禮繞圈。


       在祈福儀式後,舉行火葬儀式燃燒火神太花棺,祈求火神的靈魂能與族人一起浴火重生。










   撒奇萊雅族



 


 


撒奇萊雅族



撒奇萊雅族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撒奇萊雅族_認識本族


撒奇萊雅族 - 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 台灣原住民族導覽 / 太魯閣族


撒奇萊雅族


撒奇萊雅族 -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魯閣族


太魯閣族



族群簡介  地理分佈  文化特質  宗教信仰  祭典傳說  工藝  建築  影片介紹





人口約26,063(99年03月數據),在距今大約三四百年前,從南投縣境越過中央山脈奇萊山,克服自然環境的險峻,沿著立霧溪山谷向東遷移,數百年來已經和南投原鄉發展出不一樣的民族風貌,他們曾經歷抗日最長的戰爭,長期以來,也曾胼手胝足的一起開創族人的未來。太魯閣族人除了擅長的狩獵、編織以外,目前還保有傳統的製刀匠巫術,每年也都會舉辦祖靈祭


2004年1月14日獲得官方承認,成為第12個臺灣原住民族!


「紋面藝術」:亦即漢人所謂「刺青」,太魯閣語稱「巴大斯克拉斯」,是太魯閣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特色,「紋面」的理由男女不同,男子16-20歲,為表示成年及獵過敵人的頭才「紋面」。女子則為16-20歲,表示成年及漂亮。如今已不再沿襲,只有少數相當年紀以上的太魯閣族老人臉上,才能看到這個歷史痕跡。



「織布藝術」:織布是女子的工作,全家人的衣著、被單等都仰賴婦女一針一線織成,其技術在台灣各族原住民中可說是一流的。織布的材料取自苧麻的樹皮,經剝麻、刮麻、取線、煮麻、染色等繁瑣手續後才能織布。女子自幼就必須學習織布,織布的技術精湛與否,也是部落中評斷女子能力與社會地位的標準,女子織布技藝超群,便會在部落中受到崇敬,也能成為勇士競相追求的對象。

「貝珠衣」:綠豆顆粒般之白色貝珠,穿綴於服飾,成為太魯閣族的衣飾文化。貝珠衣最尊貴者為部落領袖或獵首英雄,於凱旋賦歸參與盛會時之穿著,亦是結婚時重要之聘禮,另珠裙、珠帽、綁腿亦可用貝珠串成。珠裙常用於訂婚或女子生產後,男方送給女方家長之謝禮,珠帽則為頭目所佩戴。









巴托蘭社太魯閣族人


居住在東部的太魯閣人,其主屋壁面由竹所圍成

居住在東部的太魯閣人,其主屋壁面由竹所圍成



圖片來源: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提供拍攝



 


彩虹橋
太魯閣族祖先常對孩子們說,人死後,他靈魂必定會在彩虹橋的橋頭。凡斬獲過敵人首級的男人和會織布與編織的女人,一洗手立刻冒出血來。像這樣的人可以通過彩虹橋,到祖靈那裡享福。可是沒有取敵人首級的男人及不會織布及編織的女人,就不能通過彩虹橋,而會被丟下河底,並被螃蟹吃掉。因此為了能經過彩虹橋,男人要去取敵人的首級,女人必須會織布與編織。而且不可用手指彩虹橋,以免手指會斷掉。




太魯閣族祖先發祥地 【 神石 】
在太初創世時期,有一男神一女神自天上降在深山上的大石內,大石分裂為二,一個變成陸地,一個變為宮殿,此二神就住在這宮殿裡,並稱呼此地為峰巒(祖先地,他們也稱為神木,神石)並從此地繁衍太魯閣族的後代。


頭目佩戴的帽子,上有獸角、織布邊、貝殼及銅鈴等裝飾


頭目佩戴的帽子,上有獸角、織布邊、貝殼及銅鈴等裝飾


圖片來源:花蓮縣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提供拍攝 


太魯閣族使用的番刀


太魯閣族使用的番刀


現代化裁製帶有傳統配件及紋飾的太魯閣族男子服飾 

現代化裁製帶有傳統配件及紋飾的太魯閣族男子服飾


圖片來源:臺北市凱達格蘭文化館









太魯閣族女子服飾配件:頭飾、胸兜、筒袖、腰裙、項飾等 


太魯閣族女子服飾配件:頭飾、胸兜、筒袖、腰裙、項飾


圖片來源:花蓮縣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提供拍攝


織有各色菱形紋飾的女子服飾

織有各色菱形紋飾的女子服飾


圖片來源:臺北市凱達格蘭文化館

太魯閣族_認識本族


太魯閣族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太魯閣族


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 台灣原住民族導覽 / 太魯閣族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21225日行政院正式宣布「噶瑪蘭族為台灣原住民第十一族」,會場還有族人身分登記。









復名慶祝活動中,婦女們穿著代表噶瑪蘭的服飾準備歡度這個歷史上的一天。





噶瑪蘭族



影片介紹



噶瑪蘭族,過去居住於宜蘭,目前遷居到花蓮台東,人口約1,226(99年03月數據)。因為相信萬物有靈而延伸出特有祭儀文化與治療儀式。治療儀式由巫師擔任,先以請示之後,再祈求祖靈降臨治病,在治病過程巫師還需吟唱專屬的歌曲








含蓄謙卑是噶瑪蘭族的民族性格。


噶瑪蘭族(Kebalan),為台灣平埔族原住民,主要分布於宜蘭羅東蘇澳一帶,以及花蓮市附近、東海岸之豐濱鄉、與台東縣長濱鄉等地。


原居於蘭陽平原,後因漢人爭地壓力而逐漸南遷,是最晚漢化的平埔族


1796年漳州吳沙率領軍隊式的集團,以漳州移民為主力,配上泉州人和客家族群,以武力侵犯噶瑪蘭,建立了頭城。早在吳沙帶著漢人開墾宜蘭平原之前,噶瑪蘭人農耕範圍已遍及各地,吳沙所率領的「羅漢腳仔」只能找較為偏僻的地方墾拓。漢人以欺壓的方式,侵佔噶瑪蘭族的土地。例如將死貓、死狗丟入噶瑪蘭族的田地,使噶瑪蘭族因為不吉利而放棄田地。或是推移田埂,使噶瑪蘭人的田地縮減。漢人種種欺壓行為,終於迫使噶瑪蘭族往花蓮台東遷移。


現在,居住在蘭陽平陽上的噶瑪蘭人已經很少了,他們散居各處,沒有比較大的聚落。至於在花東海岸,花蓮豐濱鄉新社村立德部落,則是噶瑪蘭人目前較具規模的部落。


噶瑪蘭族是母系制度的社會,巫師皆為女性。男性原有年齡階級組織,但目前都與阿美族相融合併。








巫師阿嬤願意示範祈求神靈治病的儀式,讓我們驚奇連連,目睹巫師神奇的法力。

重要的祭儀活動有:出草勝利之後的儀式「卡達班」(Qatapan)(目前這項活動都和阿美族豐年祭合併舉行)、成為巫師的入巫儀式「奇賽伊茲」(kisaiz);治病儀式「巴格拉比」(pakalavi)、喪禮「巴都干」(Patohkan)、以及年底的祭祖儀式「巴禮令」(Palilin)等。







噶瑪蘭族家屋

噶瑪蘭族家屋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提供拍攝
位於新社的仿噶瑪蘭建築

位於新社的仿噶瑪蘭建築


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提供拍攝


神話傳說 :「噶瑪蘭公主」


  傳說海龍王最疼愛的美麗女兒「噶瑪蘭公主」,心儀龍宮裡最英俊勇猛的戰將「龜山將軍」,但是小倆口在尚未獲得龍王的允許之前,卻早已私相愛慕,互許終身,此事被龍王知道,再加上一向嫉妒龜將軍的蛇將軍向龍王進饞言,龍王為維護傳統禮法,只得忍痛將噶瑪蘭公主監禁在龍宮內苑,而將龜山大將驅逐於外海永無歸期,就從這時候起,原本活潑可愛的噶瑪蘭公主開始變成了沈默不語的蘭陽平原,苦苦盼望著龜山將軍的歸來。


  而龜山大將怎樣也捨不得離開心愛的公主,說什麼也不願遠離龍宮,龍王在盛怒之下,下令所有蝦兵蟹將要把龜山大將推向外海!就在宜蘭外海,龜山將軍化為龜山島,以他最後的力量搖曳著尾巴,反擊那些正前仆後繼的蝦兵蟹將們,並回過頭來長嚎著他的思念與呼喊,他遙望著東南方,狂亂地嚎叫著公主的名字「噶瑪蘭!噶瑪蘭!」,一直到現在,我們只要站在龜山島邊,用心仔細的聆聽岸邊的海浪聲,就彷彿能聽到龜山將軍正在悲傷的呼喊著噶瑪蘭的名字。


  而那些被擊昏的蝦兵蟹將都進入了漁人的網中,幾萬年過去了,推向外海的任務還未完成,因此這島嶼周圍的魚兒便也捕之不盡!而漁民也知道,每當看到龜山將軍頭上戴上了噶瑪蘭公主為他親自編織的斗笠,便知道兩人又即將為了思念對方而流眼淚,那時天空就會下起滂沱大雨,並在海上掀起濤天巨浪,讓龍宮不得安寧,所以漁民們只要看到龜山戴笠,便會開始準備收纜返航



 

噶瑪蘭傳統服飾,以香蕉絲製作 噶瑪蘭傳統服飾,以香蕉絲製作

圖片來源:臺北市凱達格蘭文化館


置於整經架上的香蕉絲,準備用來進行編織  置於整經架上的香蕉絲


圖片來源: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提供拍攝


男子的服飾,使用簡單織法,顏色單一 男子的服飾,使用簡單織法,顏色單一

圖片來源:花蓮縣原住民文化館提供拍攝


女子服飾現存形制是受漢人服制影響所衍生 女子服飾形制是受漢人服制影響所衍生

圖片來源:花蓮縣原住民文化館提供拍攝












利用各式珠串所製作的項飾 利用各式珠串所製作的項飾


圖片來源:花蓮縣原住民文化館提供拍攝



現代的足飾創作 現代的足飾創作


圖片來源:花蓮縣原住民文化館提供拍攝




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 台灣原住民族導覽 / 噶瑪蘭族


噶瑪蘭族_祭典生活


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


噶瑪蘭歷史 - 哇奈!噶瑪蘭


噶瑪蘭族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杵音悠揚的逐鹿民族:邵族 

                                           杵音悠揚的逐鹿民族:邵族


左圖為早期邵族少女;右圖為早期邵族部落


邵族



族群簡介  地理分佈  文化特質  宗教信仰  祭典傳說  工藝  建築  影片介紹



分佈於南投縣魚池鄉水里鄉,人口約698(99年03月數據)(當地人統一說法:283),相傳邵族的祖先因追逐白鹿而遷至日月潭定居,其部落社會組織是以父系外婚氏族為其文化特徵,受漢文化影響頗深,但其固有的成分依舊存在,每家之客室內側左牆腳所懸掛的祖靈籃,為不見於其他族群的文化特質,頭目平時是部落祭儀的決策者與社會事務的仲裁者,職位通常由長子世襲,最具代表性的音樂是杵歌杵音


祖靈籃製作的樣式倒頗為一致,都是扁圓而具四足的藤編籃子 圖片來源:網友黃經理拍攝


祖靈籃製作的樣式倒頗為一致,都是扁圓而具四足的藤編籃子




(照片:版權為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所有)


       YouTube - 高勝美 - 杵歌 YouTube - 卓依婷---杵歌







           

伊達邵 邵族杵音的美妙樂章



邵族最為外人所熟知的莫過於「杵歌」了,而如今也發展成專業的表演歌舞藝術,並列入日月潭的八景之一、世界的38首著名民歌之中。「杵歌」包含「杵聲(杵 音)」和「歌舞」兩部分;以杵擊石,發出叮叮咚咚聲即是「杵音」,再加上敲擊動作與樸素的歌聲,就形成「杵歌」了。「杵歌」多由邵族婦女所演奏,由於節奏 強烈,因此為多數人所喜愛。

 






邵族的居住地世居於日月潭畔,所以發展出海陸兼具的產業文化。其漁獵的方法相當多,如「浮嶼誘魚法」、「魚筌誘魚法」、「毒魚」、「網魚」、等。


 


邵族男子服飾,使用的色彩以深、淺褐色、藍、灰及黑色為最多 圖片來源:臺北市凱達格蘭文化館



邵族男子服飾,使用的色彩以深、淺褐色、藍、灰及黑色為最多!


女子服飾在二次大戰後,短上衣延長至腰部,兩片裙改為一片裙,並省略了腳套圖片來源:臺北市凱達格蘭文化館


女子服飾在二次大戰後,短上衣延長至腰部,兩片裙改為一片裙,並省略了腳套!


 



 



邵族的傳說故事


邵族_認識本族


邵族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邵族簡介


日月潭國家風景區 ::: 邵族傳說


邵族 -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邵族的族群特色


邵族祖靈的家-祖靈籃


 


 


 


 

小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